查看: 1689|回复: 3
|
回应:所谓“官方读书音”
[复制链接]
|
|
汉语方言有文白异读,"文"就是读书音,大概就是你所谓的“官方读书音”,
“白”指的是说话音。电台播报方言新闻,一般来说都是“文白夹杂”,
客家话如此,广州话、厦门话也是如此。一般的做法是:实词用读书音,
虚词用说话音,例如“的”字,在方言新闻里一律使用说话音。
马来西亚广播电台第五台的客家话新闻用的就是上述“文白夹杂”的播报
方式。广州话新闻、闽南话新闻也是如此。客家话新闻播报员的口音不尽相同。
田讯楷(报客家话新闻时用“田望山”)和廖安然都是用梅县音,陈彼得
的偏向惠州口音,王家键的就不好说,好像各种口音都有。
据我所知,除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的客家话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客家频道节目之外,第五台是海外唯一还在使用标准梅县音播音的电台,
这一点倒是值得我们感到自豪。 |
|
|
|
|
|
|
|
发表于 3-5-2004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读过书的,同常都会「官方读书音」。
从一些记录片看来,有些山歌对唱其实是相当「文绉」的,现今许多年轻客家子弟恐怕真的无法欣赏其中的艺术。
当一个语言只存留在口语,而其「文书层面」逐渐为人们所遗忘时,可能也是其中传统艺术被遗忘的开始。土人的部落,通常就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既然没有文字,就难以进化。
若要振兴客家话,我想,其文本层面的保存和改良应该是其中一个当务之急吧?
想请问槟城的乡亲们,浮罗山背是否依然以客家为主流?那儿的客家话趋势如何?
[ Last edited by 客旅 on 3-5-2004 at 02:10 P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04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明白的是何以“读书音”会被冠上“官方”二字?
若有“官方读书音”,那就应该还有一种“民间读书音”吧。
不知道“官方”的来源和依据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和“读书音”对立的就只有“说话音”了。
我听到的很多山歌都是听口语化的。其实,就算山歌里
有一些比较文言的词汇我想也是应该的。别忘了我们客家人
本来就是耕读传家的,客家地区向来“盛产”读书人嘛! 
你所说的“文书层面”被“遗忘”,我想这在马来西亚是
难免的吧!更何况汉人“书同文”,即使要用客家话发音,
写出来的基本上也是标准的中文啊!电台的客家话新闻就是
这样,语法也是以普通话为准的,只有各别虚词改以客家
话训读音念出。
我认为要保留方言,还是得从口语教学做起。我们要年轻一辈
的客家子弟讲好客家话都很不容易咯!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
从打地基开始吧!我想台湾的乡土语言教学倒是很值得我们
学习的。当然,在口语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妨加入诸如
用客家话朗读古诗词、经典等活动。台湾慈济的大爱电视台
好像就有过类似的节目。
浮罗还是有很多人讲客家话,不过具体情况我就没有资格
回答了,因为我是住在平地的客家人。:p |
|
|
|
|
|
|
|
发表于 8-5-2004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之所以加上了「官」字,主要是因为这种读书音似乎是可以用在以前「官场科举」还是读「官方文告」时用的。是我加的啦。
我外婆今年九十四岁了。小时候常听她说一些旧时代的故事。那些故事通常都穿插一些文言文。小时后当然就听不懂。后来开使懂得用客家话读一些古文诗词时,才「恍然大悟」。 
以前看过一卷录影带,是关于中国客家村的。其中有一幕,是一对男女在对唱山歌,然后又不知从哪里跑出来一个老头子和他们俩谈诗词什么的(剧情需要的大电灯泡吧)。其中就应用到例如「白水为泉夕夕多」的对联式对应。坦白说,对于只把客家话用在口语的客家人,恐怕都不能了解他们在说些啥。
[ Last edited by 客旅 on 8-5-2004 at 03:28 PM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