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佳礼资讯网 首页 佳礼网 网络 查看内容

这个不起眼的南方村落,宛如600年前的大明盛世

15-11-2024 11:28 AM| 发布者: anyting | 评论: 1

摘要: ·
这个不起眼的南方村落,宛如600年前的大明盛世 


在中国,有着诸多盛满故事的古城。在南方,有这样一座军堡古城:由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而形成,气韵雄沉的性格里蕴含着许许多多柔美的细节,风骨独具。这里就是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隆里古城。

官衙、书院、民居,城墙、戍楼、护城河,织机、水碾、龙骨车,蒸米花、炸麻叶、做印盒粑,玩“花脸龙”、“迎故事”、演汉戏



……这些物象,如一帧帧流动的册页,流布在这方土地上,延展成隆里古城“七十二人姓,七十二眼井”、“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的繁华记忆。

古建筑群、古宅门楣上的“郡口”、墨迹依稀的对联、马头墙上的彩绘等等,都以丰富的表情在那里守望着。让这座中国和挪威王国国际合作生态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在“调北征南”的军人后裔数百年生活烙印下,一代又一代沿袭着“有别于这片大山又融于这片大省”的独特文化传承方式。

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前的明朝,匆匆的脚步,被这里的古风古韵轻轻地拽了一下。

古建遍地的明朝古城依旧藏着军屯的锋锐

走在古城宽敞、宁静的大街上,耳畔传来鼓楼上叮叮铛铛的风铎声,时光一如千百年来的慵懒姿态,在这片边乡僻土上蹒跚着。而龙标书院里古色古香,流溢着唐宋遗风,铭刻着明清风采的门楼、中厅和一方荷塘,杨柳依依,古风犹存。

隆里古城地处贵州大山深处,位于锦屏县西南边沿。摄影/杨胜屏

隆里古城的居民,大多为明代屯军后裔。摄影/卢文

隆里古城位于贵州省锦屏县南部,明洪武十八年兴建,是一座鲜活的汉文化生态古城,至今生活在隆里的居民还保留和延续着江南的生活习俗。丰厚、斑斓的“多元一体”屯堡文化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在这里依旧犹如一颗明珠,璀璨夺目。

隆里古城将贵州的屯堡文化保留完好,时至如今还能看到数百年前金戈铁马的影子。摄影/杨爽

因当年军事需要,支撑这座军事城堡的骨架是“三街六巷九院子”,“三街六巷”又衍生出二十多条街巷,所有的街巷交叉时,都构成“丁”字形,城中街巷转弯抹角,错纵复杂,构成明通暗阻、虚实结合的城防体系。这“古风”的后面,其实埋伏着许多锋锐的细节。

但到现在,更多人看到的,是那满街的鹅卵石,被镶嵌成古铜钱等吉祥图案,与古民居门楣上彰显家族声望的“郡口”互为映衬,加上家家户户门前张挂的仿古花灯,呈现出的让人心动的气韵。而主街和深巷里的街面上,那些鹅卵石排列有序,恰似一队队迁徙的游鱼。徜徉于古意氤氲的街巷中,遥想当年的金戈铁马,真有种穿越了时空的快意。

古城有着许多徽派建筑,诉说着这里的根源。摄影/陆宇堃



作为世界上第一座军屯生态文化博物馆,隆里古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正是隆里人生生不息的族群文化记忆,正是这种慢板的乡愁,成就了隆里古城今天的辉煌。

600年的无乡之旅让这里成为贵州最“江南”的地方

整个隆里文化中,核心是对故乡的精神寻求,这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中就很容易感受到。在锦屏、黎平、剑河三县交界的纵横几百里、以高山“花苗”为主的山区中,王姓、胡姓、姚姓、陶姓等隆里后裔一样保存着汉文化的习俗,操着与当今隆里人一样的口音。

现在,这些散落大山中的隆里后人年年来隆里祭祖,而隆里人却又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根。

寻根,是古城居民世代不忘的乡愁。摄影/陆宇堃

这里是一个鲜活着乡愁记忆的地方。现在的古城居民,是明代洪武时期朝廷派驻此地的军人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安徽、江西、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江苏、福建等九省,从明代洪武初年的一次远征开始,这些军人和他们的子孙便开始了生命的无乡之旅。六百多年来,隆里人顽强地传承着祖居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包括蕴含着江南文化气息的语言。

这些中原后裔在苗侗大山中形成了一片“屯堡文化孤岛”。摄影/顾嘉玮

因此,这里宗祠文化的发达让人惊叹:一座周长只有两千多米的小城,就有王姓、陈姓、江姓等近十座宗祠,而且均为高宅深院、气势恢弘的徽派建筑,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同时,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书写有标志主人姓氏源流和家族声望的“郡口”,“三槐第”、“济阳第”、“五柳堂”表达的是一种寻根姿态,而“科甲第”、“书香第”、“开科第”彰显的是经纶世务的名望和后世的精神渴求。

每一个“郡口”,都标志着主人的源流。摄影/顾嘉玮

隆里的传统风习中,还有许多让外人无法触及其文化核心的东西。

譬如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黔东南地区苗侗人家晒契约、晒家谱的时候,隆里古城则有着不一样的习俗——“官街”居民晒官袍,“木马街”居民则晒胡须。据说这两条街分别因及第宫帷者冠古城和长寿者众而自成一方精神领地。

明代洪武时期大规模的“调北征南”军事行动,在贵州高原上形成独特的军屯文化,因为“孤悬”于边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种文化的强势传承,激发了隆里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龙标书院之名,是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摄影/顾嘉玮

在隆里,玩“花脸龙”便是其文化觉醒的精神追问,舞龙者无论男女老少,皆画花脸,旦、末、净、丑皆有,一条龙即如一出京剧。舞龙是隆里人精神狂欢的日子,无论是节日玩龙还是平时为游客表演,隆里人一样激情四溢。龙,在隆里人的意念中,其实是作为人神合一的精神物象被推崇的,这帮助他们找到最初家的模样。

花脸龙,是隆里古城激情四溢的精神物象。摄影/卢文

盘根错节于隆里古城的乡愁,是如何种下的呢?也许,答案早已凝结在古城宗祠彩绘陆离的飞檐翘角上,涌动在汩汩流淌清泉的古井中,沉淀在隆里人比岁月更绵长的思乡梦里。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地道风物
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104/2124685.html
1


生气

惊讶

难过

好笑

无聊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DVERTISEMENT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 在论坛留言

最新评论

引用 ilovet 12-11-2024 11:08 AM
建筑物都很特别。。。。

查看全部评论(1)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1-2024 05:36 PM , Processed in 0.102946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