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internetguy

未解之谜系列 之 北纬30度之谜 (page 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10-2006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長了....看得眼花撩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10-2006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真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0-2006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長啊﹐還慘過讀歷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0-2006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好的帖应该加精华。大家不妨耐心看完,实在是获益不浅。


楼主加油!!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nie200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8-10-2006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采。楼住,我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0-2006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
大家慢慢欣赏,会有更多,不可思议-“未解之谜”系列
不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10-2006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我快暈了~!樓主~!強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滴滴~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8-10-2006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了整个下午来看~
很精彩~
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我是滴滴~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8-10-2006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en1988 于 27-10-2006 10:41 PM 发表
如此好的帖应该加精华。大家不妨耐心看完,实在是获益不浅。


楼主加油!!谢啦!

赞成~~
应该升为精华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ktiu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8-10-2006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6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第九大奇跡---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五謎窟簡介

上圖為石窟內景龍游石窟于1992年被當地農民發現,它位于龍游縣小南海鎮,倚鄰分景秀麗的小南海分景區。

這是一個謎團百結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圓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規律的分布了大小24個洞窟,每個洞窟的面積從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每個洞窟從矩形洞口開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約30米,頂部呈「倒斗型」,洞內均科學地分布著3~4根巨大的「魚尾形」石柱,与洞頂渾然一體。更讓人嘆為觀止是洞壁,洞頂和石柱上都均勻的留下古人似乎帶有裝飾意義的鑿痕。

龍游石窟規模宏大,气勢磅礡。走進石窟,宛如時光倒流到遠古。而它的「開采年代」「開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謎。

石窟現已開發出五大迷窟:

一號謎窟: 它是七個謎窟中最小的一個,地面面積約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進口處下方。因支撐面小,只有 一根擎柱。窟頂分高低兩層,相差約50CM,就像擎柱頂著大梁而把一間大廳一分為二一樣。該洞窟進口處与竹林禪寺僅一牆之隔。离窟口不遠處有一魚、馬、鳥三种動物雕刻圖,這是在已抽干的7個謎窟中唯一的圖象雕刻。

二號謎窟: 二號謎窟比一號謎窟大3倍,地面面積約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邊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頂支撐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魚尾形柱尖頭朝北,靠東一根尖頭朝東,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橫截面的三條邊長分別為297CM、274CM、155CM,高約10CM。 該謎窟光線較充足。 進口處(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顯的極不規則的鑿痕,有人辨認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兩字。

三號謎窟: 三號謎窟較之二號謎窟要大,約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懸殊,窟頂呈45度斜面從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給人以深邃陰森的感覺。 該謎窟呈長方形但東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鑿者有意不挖除,還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謎。其轉角處從頂到底有螺旋狀刀痕,筆者認為是一條巨型机械的進刀痕。 該謎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階梯在西壁延伸而下,西壁有極少量的深水,据介紹一壁之隔尚有個巨型石窟未開發,滲水系隔壁窟中之積水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滲透過來。

四號謎窟: 這是工程最大的一個謎窟,進口先為一平台,右側為陡峭石壁,左側是盤壁而下的石階,石階与前几個謎窟一樣的鋸齒狀。原階距長達三米,從窟口到窟底深達20余米,階道達50米以上,窟底較平整,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布,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 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規模大,也相應比前几窟大多倍。

五號謎窟: 該謎窟規模較小,僅700平方米左右,該謎窟進口處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可從窟底一人工開鑿的橫門由四號窟進入。 該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東北角。

歡迎你到龍游石窟探奇,訪古,解謎!


龍游石窟   


世紀末,一個惊人的發現轟動世界,同時也帶來一個千古謎團,攪得學術界眾說紛紜---這就是龍游石窟。

1999年12月8日,第二屆中華石窟文化与經濟研討會在浙江省龍游縣召開。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楊鴻勛、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羅哲文、鄭孝燮、文物專家胡季高、北京大學教授謝凝高、全國人大常委毛昭晰、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周楚平等數十位專家學者齊集龍游,共同探討這個千古之謎。

8日上午,踏著明麗的冬陽,与會者來到縣郊的鳳凰山,在森森雷竹、蔥蔥蒼松掩映下,人們一步入龍游石窟,馬上被眼前宏大壯偉的气勢震懾了:4根石柱頂天立地,支撐著宏大的石室。洞頂呈45度向內傾斜,頂部及四壁有規則地刻著紋理勻稱的裝飾紋,洞高二三十米,整個洞有1200平方米左右...

千年末的惊人發現

鳳凰山其實只是個丘陵,海拔69米,一直荒無人煙。本世紀50年代,山下村民為避洪水遷至山上。村民很快發現,山間有眾多水潭,均深不見底,故這些水潭均被稱為“無底塘”。水潭成了村民長年用水的水源;潭中有魚,常可為村民佐餐。一次,一村民在水潭中捕得一條37斤重的魚,此事引發了村民吳阿奶等人的興趣,何不將潭中水抽干捕魚!

1992年6月9日,吳阿奶等4位村民選中了水面面積僅20平方米的“洗衣潭”抽水。抽水机開始日夜作業,水在下降,一道石壁漸漸顯露。然而越往下水面越往里傾斜,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一行台階!水泵加至4台,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狀石柱顯露!17天后,水落洞出,一座气勢恢宏的地下石室展現在他們眼前。此時誰也沒有注意到,17天勞作竟連魚腥味都未聞到---魚一條也不見了。

几個農民一鼓作气,共抽干了7個石窟(其中2個灌水回填),個個石窟緊挨著,排列工整,每個石窟均有石階通向洞底,石窟內的石柱根据洞的大小1到4根不等,其布局符合力學原理;洞与洞的間隔有些僅50厘米;令人惊异的是,這7 個石窟的布局竟呈北斗星狀。在1號洞的石壁上,農民發現了一幅神秘的圖畫:石壁上刻有馬、鳥、魚;而在另外的石洞里多處發現數米長的閃電狀刻紋。在這7個石窟周邊1公里范圍內,類似的石窟共有24個,而沿衢江北岸還分布著更多的石窟,顯然,這是一個龐大的石窟群。

然而,7個洞內除發現一尊無頭石像外,未發現一件文物。

龍游石窟馬上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有專家考察后評价:龍游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万里長城等八大奇跡后的“世界第九大奇跡”。國內考古界、建筑界、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紛紛到龍游探秘。

千古之謎眾說紛紜

謎團接踵而至:石窟系何人開鑿?鑿于何時?有何用途?石窟為倒斗狀,口小底大,如何采光?石窟并行排列,并行的石室間隔僅50厘米且互不溝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什么方法作如此精确的測定?24個石窟,開鑿出的石料有8万立方米,都運到何處作何用途?洞中有鳥、馬、魚的石雕圖案和閃電狀刻紋,表達何意?石窟數量究竟多少?石窟曾是石背山上的明代古剎竹林禪寺的放生池,放養了許多魚鱉,為何水抽干后不見一條魚,難道魚鱉都土遁了不成?...然而,如此龐大的工程,史書、方志以及典籍均無任何記載,連民間傳說也沒有,為何保密工作做得如此好?

一個又一個謎使人費解,費解的謎更吸引人去探秘,去破譯。第一個到龍游石窟探秘的是杭州師范學院的周少雄副教授。他考察后認為,這是一個廢棄的采石場。理由是,從鑿洞的方式看,是逐層下剝,采用斜鑿的方式把岩石和岩體剝离。石窟緊靠衢江,便于運輸。從鑿痕看,應是鐵器所為,因此,時間可推到漢代煉鋼技術出現之后。浙江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陳剩勇教授和洛陽龍門石窟研究員李文生支持了這一觀點。

浙江省古漢語專業委員會理事兼秘書長褚良才博士手提礦燈走進石室,他事后描述看到石室后的感受:“一种巨大的震懾感傳遍全身”,他為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激動得渾身發抖”。在查閱縣志時他發現明代一幅叫《翠岩春雨》的畫,畫中描繪了衢江邊一個用來作倉庫的人工石洞,綜合考察和這一發現,他提出了“地下倉庫說”。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建筑學會會長楊鴻勛專程考察石窟后卻認為,自己從事建筑考古學學科建設工作近3 0年,對龍游石窟的考證是最富挑戰性的工作。從石窟的鑿痕看,他認為工具應是青銅器,那么時間可以定在春秋時期。當時越國戰敗,傳說中,越王勾踐為复仇,藏匿深山打造兵器,訓練士兵,而在何山秘密訓練,這是個歷史之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借姑蔑之地練兵也是在情理中。据此推斷,石窟是用于藏兵練兵的。于是這就有了“藏兵說”。

敦煌研究院石窟研究所原所長施亭萍教授提出“地下宮寢說”。之后,又有“道家福地說”、“伏龍治水說”、“巨石文化說”...有人甚至提出石窟是外星人所為,于是又有了“外星文明說”。

毫無疑問,不管哪一种學說,在科學的論据得到之前都只能是假說。

千古之謎,解好?不解好?

有一种觀點,認為謎是一种資源,保持千年之謎,等于保住了龍游旅游的巨大魅力,謎若解開了,魅力也就消失了。因此,石窟之謎還是不解為好。這种觀點很能吸引部分人。

“保持謎面,形成謎團,定位旅游,科學建設”,這是龍游縣針對石窟的開發和保護提出的方針。這一方針是否与“ 謎是旅游資源”的觀點有關尚不得知,但有一點是明确的,那就是,确實是因為這個謎,龍游的旅游興盛起來了。永遠保持石窟之謎,使石窟永遠成為旅游胜地,顯然對發展當地經濟有利。

然而大部分專家不同意這一觀點。据說,農民在早期開發石窟時沒有將洞底的淤泥清除,他們曾通過打樁得知,洞底的淤泥有5-8米厚。專家們認為,只有清淤才能知道洞內是否有遺存的文物。為何石窟發現至今一直未對石室進行發掘?這是否与不想解開這個謎有關?問及此,有專家解釋說,靠一個縣的力量,無論在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上都不足以完成發掘任務,發掘石窟的任務必須由國家承擔。

8日下午,研討會的議程是新聞發布會,楊鴻勛、鄭孝燮、謝凝高、周楚平等專家學者在發布會上紛紛陳述自己的觀點,研討會成了專家論壇。

鄭孝燮說,龍游石窟是我國建筑文化的重大發現,這個石窟是大窟、深窟、空窟、群窟,這与敦煌、大同石窟均不同,粗獷、雄偉、惊人。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是了不起的工程,必須高品位地保護好。

楊鴻勛稱“這樣的石窟在中國建筑史上是第一次發現”,謎必須解開,如果不解開,外國人就會認為中國人無能,這么几個洞也搞不清楚。石窟是建筑考古學的研究對象,要抓緊破解。

董楚平不同意“采石說”。他認為,謎是旅游資源,像金字塔,謎搞清楚了,价值就更大了。敦煌為世人所知才100年,藏經洞的發現引起過轟動,謎解開了,全世界的人都去了。《越絕書》中記載:“越國有石室”,會否就是指龍游石窟?

龍游石窟是20世紀末葉的惊人發現,是個千古之謎。看來要解開這個謎,只有等到21世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6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龍游石窟之二十大迷團(上)
龍游石窟群有著太多的迷有待破解。下面僅列出二十則作為拋磚引玉。

(1)開鑿年代之謎
龍游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2500余年,但石窟的鑿就年代卻既未見諸史書,又難覓于地方志,邊相關的傳說也無蛛絲馬跡。難道是戰爭、瘟疫或者自然災害傾刻間毀滅了此地先民?

(2)開鑿目的之謎
自龍游石窟顯露真容后,對鑿掘目的之爭論一直是個熱點,至今主要有九种猜想。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各有欠缺沒有一种被公認。

(3)組織者之謎
如此浩大的工程,按常規必須有成千上万人投入,必須有個組織者統一指揮協調。工具維修、生活供給、通訊聯絡等等都能必不可少。在遠古時期,是如何實現組織協調的呢?种种跡象表明,這些石窟系同時開鑿又同時未完工不停止了。按常規,應一個一個地開鑿,這樣既能集中人力物力,又能不斷地得出經驗,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工程指揮者如何要同時開工呢?難道有一個強大的專業掘鑿地穴的工程兵團?

(4)北緯30度之謎

所有被抽干水的石窟均呈倒斗形--四分之一金字塔形(見下圖)。它們的建筑与埃及金字塔是否有聯系?龍游石窟群位于北緯28.5度左右,与埃及金字塔在同一緯度線上,還有大西洋百慕大海底金字塔同樣在北緯30度附近。難道北緯30度是金字塔帶?金字塔為什么要与北緯30度結緣?



(5)布局之謎
已被開發的七個洞窟(6號、7號窟已作回灌保護)呈北半七星分布,其他洞窟布局尚在研究中,是否完全按照星座布局尚不得而知。


(6)設計之謎

石窟的設計呈分區密集型,有如現代化住宅群。每區由若干幢組成。窟与窟之間互不相通(目前供參觀的一、二、三、號与四、五號窟之間通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為便于游人參觀而打通的),壁厚非常均勻,其精确度就是用現代化設備施工、雷達測控也難以做到。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后山區的一批石窟采用了雙層設計,這是現代設計師們不敢想象的設計方案,更無人膽敢施工。因為窟中不可能使用任何現代鋼架水泥建材,誰能保證中間隔層不會坍塌?顯而易見,雙層石窟的施工難度及危險性都大大高于單層石窟。如此大膽的設計,如此冒險的挖鑿,就連當今世界偉大的設計師,建筑師身臨其境時,也要嚇出一身冷汗。

(7)窟口朝向之謎
已開發的七個石窟,其窟口全部面對西南方向,其他未開發謎窟也基本面對西南,不知是何目的。



龍游石窟之二十大迷團(中)

龍游石窟群有著太多的迷有待破解。下面僅列出二十則作為拋磚引玉.

(8)力學結构之謎
所有謎窟頂部全部以45度角向下傾斜,直到石窟內壁。從建筑力學角度研究,最佳設計應呈圓錐頂,這樣它可以把全總重力均勻分配給四壁。而這些石窟的岩質十分松軟,如鑿成圓錐頂必然要割掉岩層,導致岩石分層坍塌;若鑿成平頂,則不僅鑿斷岩層,四壁承重很小,而且還須有大量柱子支撐。若鑿成45度斜度,則巧妙地將大部分重力分解成沿45度斜面指向壁外堅實岩層,中央柱子只承受較小的負荷。這就是說,這類頂棚呈45度角的石穴,盡管在建筑史上似乎絕無僅有,但卻是用最小的經濟投入(包括勞動力),獲得最大地穴空間的最佳設計。

(9)工程浩大之謎
已露出真容的七個洞窟平均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高度20米,一個洞就要排出土方20000立方米,以50個洞計則共排土方100万立方米,筑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圍牆競達1000公里,以龍游一地之力完成如此工程,難以令人置信。

(10)擎柱之謎
從整體看,每個石窟中柱子的分布非常合理,柱子既成一定距离以几何形狀分布,又考慮一柱子支撐面大小決定柱子粗細(粗的周長達10米,細的只有5米),而柱子不是從底下往上砌的,乃是從窟頂倒過來往下伸,伸到窟底既要符合力學負荷原理,又要符合地面整體布局,其施工測量方法仍是個謎。




(11)不漏水之謎
江邊的地下水位一般都比較高,往往与江水水位持平,沉積岩是分層,由于地質构造運動,几乎所有的岩層都有碎裂痕浸水。另外由于江水切割,岩層割斷,江水很容易沿岩層縫隙浸入,沿江石窟極度可能成為水井。但從抽干的几個洞窟看,窟頂、窟壁均無滴水。鑿壁前設計者是怎么知道此地岩石不浸水?或無岩層水?是否事先進行過鑽探?

(12)采光之謎
在烈日當空的中午,四號窟切斷電源后,洞內頓時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洞中是如此的黑暗,而工程質量的要求是如此的高,那么工作的照明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呢?若用明火照明,窟頂窟壁必然要留下火燒的痕跡,窟中也應留下灰燼的痕跡,但現在卻是一概不見。


(13)通風之謎

石窟為封閉型地穴,洞与洞又互不相通,空气對流困難,基本處于靜止狀態,而洞中容納大量勞動力,勞動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明火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將在洞底沉積,勞動者將因缺氧而喪失勞動能力,如何維持氧的供給?在沒有排風扇或鼓風机的古代,這又是一個不解之謎。

(14)工具之謎
使用某种工具鑿岩,這种工具必將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鑿痕也會因工具鋒利程度不同而不同,但從石窟內几乎沒有差异的鑿痕來分析,制造這种鑿岩工具的材料异常堅硬且極不易磨損,古人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造這种鑿岩工具的呢?



龍游石窟之二十大迷團(下)
龍游石窟群有著太多的迷有待破解。下面僅列出二十則作為拋磚引玉.

(15)台階階距之謎
按常規,階梯應為當年挖石運土的必經之路,這條階梯應修成适合人們行走,然而現實是階梯成鋸齒狀,很難行走,鋸齒相隔達三米,似乎供巨型動物行走,何故?

階梯雖沿壁通往窟底,但到窟口便"斷檔",沒有通到窟頂開口處,人類不利用某些工具根本走不出石窟,這也說明了這些階梯并非人工抬運石料之通道。

(16)動物圖案之謎
在一號石窟的南壁上有魚、馬、鳥三种動物的圖案。似乎象征著海陸空。這是七個石窟中唯一的工藝痕跡,鑿刻此圖案不知用意何在。三种動物皆屬遠古時代之動物,說明石窟鑿就的年代距今十分遙遠。


(17)象形文字之謎
在眾多謎窟中,有一窟的露天部分上刻有一類似甲骨文的圖形,有几個石窟內還有閃電狀石刻線條,究竟代表著什么?

(18)石料去向之謎
這么多石料運往何方?或言杭州,或言蘭溪,但均無實證。

(19)石窟總數之謎
鳳凰山麓衢江兩央岸到底有多少個謎窟,現在仍是個謎。例如已開發的7個洞窟中,3號与4號窟之間,便有一窟,窟口早已湮沒,開鑿4號洞之遂道時才發現還有一窟。埃及金字塔總數近八十座,或許日后查明謎窟數競与金字塔數暗合未可知。

(20)用途之謎
已開放的几個石窟有20平方米矩形直井通到底(五號窟略有差异),整體空間呈倒斗形,沿石窟有鋸齒狀石階粘附,一直伸到窟底,似乎模仿現代高層建筑設計,一旦裝上電梯,人們便既可乘電梯垂直上下,又可在停電時沿石階步行進出洞廳。另有一批石窟則先有一大型門楣,進入門楣后再以45度角向下傾斜掘進,從外觀上看更顯得堂皇、雄偉。石窟如一座座大廳,高度有六七層樓那么高,不管用途如何繁多也用不了如此高大。天然岩洞的高廣乃天然造就,而龍游石窟高廣應按需要而設計。設計者當然明白,不按實際使用需要的高廣設計,既要增加工程的難度,又要造成人力的浪費,那么,如此高而廣的洞穴設計是出于何种需要呢?難道僅僅是圖個“宏偉堂皇”?

(龍游石窟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6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地下“王國” 秦始皇留下九大未解之謎


西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並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裏他是中國的拿破侖。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 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俘虜了齊王建,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臺”(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家喻戶嘵的秦始皇,因完成統一大業而名垂千古,因實施暴政遭千古罵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萬世皇帝夢也就破滅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識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不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過引人注目,連座落在驪山腳下的始皇陵也因眾多未解謎團而倍受關注。




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鬥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 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佈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 儀建築和佈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 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 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 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 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 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佈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墻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墻殘存的一段城墻。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 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佈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內城除北墻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墻殘存的一段城墻。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 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佈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6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幽深地宮謎團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么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 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系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目前只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歷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

    神秘莫測的秦陵地宮在司馬遷筆下僅留下極為簡略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專家們以此為 線索,努力尋找著能揭開秦陵地宮之謎的種種蛛絲馬跡。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透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 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么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資料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透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么,秦陵地宮當年建造 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複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複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裏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 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么?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 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裏,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裏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還有什么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禦官 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么,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么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裏“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他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么會“叩之空空”?又怎么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裏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隨著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實際運用,秦陵地宮終有一天將再次震驚全世界

來源:新華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0-2006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期待楼主的未解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engha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9-10-2006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10-2006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开诺亚方舟之谜

人世间充满著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看到这种种罪恶,引来洪水毁灭世界。只有诺亚方舟幸存下来,这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人世间充满著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看到这种种罪恶,引来洪水毁灭世界。只有诺亚方舟幸存下来,这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将揭开这个千古之迷。

罗伯特·巴拉德,他曾利用装有声纳和摄影机的机械潜艇,在世界各海域探索,1985年在北大西洋3000多米的海面下找到「泰坦尼克号」;他还寻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艘沉没的军舰,如恶名昭彰的德国战舰「俾斯麦号」,中途岛海战中被炸沉的美国「约克镇号」航空母舰……

现在,他的目标是《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

●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

「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传说。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后,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人世间充满著强暴、仇恨和嫉妒,只有诺亚是个义人。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愤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这个已经败坏的世界,只给诺亚留下有限的生灵。

上帝要求诺亚用歌斐木建造方舟,并把舟的规格和造法传授给诺亚。此后,诺亚一边赶造方舟,一边劝告世人悔改其行为。诺亚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只庞大的方舟,并听从上帝的话,把全家八口搬了进去,各种飞禽走兽也一对对赶来,有条不紊地进入方舟。7天后,洪水自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陷入没顶之灾。除诺亚一家人以外,亚当和夏娃的其他后代都被洪水吞没了,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

上帝顾念诺亚和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著水,水势渐渐消退。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诺亚又把一只鸽几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由于遍地是水,鸽几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几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几飞回来了,嘴里衔著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诺亚由此判断,地上的水已经消退。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几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这就是「诺亚方舟」故事的由来,虽然是个传说,但由于《圣经》中记载的很多事情都被证实是真实的,譬如,在一次战争中,一位军官根据《圣经》中的记载,成功地找到了大山里的一条秘密小道,并通过这条小道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取得巨大胜利。如果能证明「诺亚方舟」也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发现肯定将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所以,很多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圣经考古学家都希望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方舟也许搁浅在面向黑海的山坡上

由《圣经》的记载来推算,方舟是一只排水量四万三千吨的巨大木箱。按《创世纪》第八章所载,方舟最后停靠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上。过去虽有不少方舟被发现的传言出现,但都仅止于传言。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方舟搁浅在亚拉腊山脉面向黑海的一个山坡上,而且很可能因为黑海水位暴涨而沉入黑海海底,这个说法引起了美国深海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博士的高度兴趣,最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表示,「诺亚方舟」的故事从小就深深地吸引了他,特别是他在深海探险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后,只要一提起方舟,就激动不已。他希望自己有机会探寻方舟的下落。所以当听说「方舟可能沉入黑海海底」这个大胆的推测后,他决定亲自到黑海去探个究竟。

巴拉德曾在地中海海底找到古罗马帝国和腓尼基的船只,假如他能在黑海海底寻获方舟,这将会是一件轰动全球、甚至载入史册的重大发现。

●假如方舟沉入黑海海底那么它可能完好如初

在近东和中东一带的古文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古巴比伦、希腊及罗马也有类似诺亚一家人获救的故事流传,但地质学家从未发现全球性大洪水的证据。有人认为诺亚方舟不过是一项古老的传说,然而科学家最近却根据黑海一带的自然环境推断,当地的确可能发生过毁灭性的大洪水。

科学家推算地球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是在一万二千年前达邢司峰,那时全球海平面要比现在低很多,而黑海只是一个淡水湖,与地中海间隔著一个天然的堤坝,这个堤坝横跨今天土耳其境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随著各地冰河融解消褪,全球海平面跟著升高,而地中海与黑海的水位落差,逐渐被拉大到500米左右。后来,可能是一场大雨或一场地震,使两者间的堤坝垮掉,地中海的海水以200倍于尼加拉瀑布的水量及冲力涌入黑海;两年后,地中海和黑海的水位才达到平衡。

今天,黑海和地中海虽有一个水道相通,但黑海基本上是个封闭的水域,多瑙河、聂伯河及顿河的水不断流入黑海,在它的上层形成一个淡水带,在这个区域内有丰富的鱼产和其他生物,黑海下层则是咸水带,这个咸水带不同于一般海洋下层有海流相通,而是呈停滞状态,因而形成了特殊的「无氧」环境。理论上,在这种无氧环境下几乎不可能有生物存在,所以任何物品、沉船甚至人体遗骸一旦下沉到这个水域,就好像被扔进一个真空储物柜一样,永远不会腐烂。按圣经所载,方舟是用「歌斐木」造的,假如方舟最后落到黑海海底,那么它可能完好如初。

●找寻方舟要用寻获「泰坦尼克号」的办法

巴拉德准备以寻获「泰坦尼克号」的办法,到黑海寻找方舟的下落。他从过去的经验得知,每艘沉船的船身都会不断融解出一些碎屑,从而透露出沉船的行踪。一旦发现这种碎屑,他会把一艘装有声纳的遥控机械潜艇放进水中,探测船体的位置;找到沉船后,接著便放下装有摄影机的机械潜艇前往拍摄。

巴拉德不派潜水人员下海,而使用这类高科技设备,是因为他曾在一次潜水探险中和一名同伴被困在一艘沉船内,差点丧命,现在他几乎都使用遥控潜艇来进行探险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德只观察海底的沉船,不搜刮船上的财物,巴拉德深信沉船是历史的遗迹,任何人都不应为了贪图利益而予以破坏。

考古学家都同意,古代船只不比现代船只,遇到风浪很容易便沉没。有人据此认定,古代人只敢在距离岸边不远的海域小心地航行,所以在海洋深处,不大可能发现古代沉船的踪影。但巴拉德却不认为古代航海家都这么胆小,很多人并未实际去观察深海底层有些什么,便断定古代航海家不敢把船开到较深的海域。他就是因为观察了深海海底,结果发现了腓尼基和罗马帝国的船舰。

对巴拉德来说,他之所以被黑海吸引,不完全是为了方舟。事实上他和许多科学家一样,怀疑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就算方舟不在黑海海底,那里仍存在许多其他的秘密等待他去发掘。巴拉德这次探险除了寻找传说中的方舟,还有另外两个目标,一是沿著黑海南岸,寻找被大洪水淹没的古代村落;二是在2000多米深的水面下,找寻一条纵贯南北的古代航道。巴拉德相信,他这趟探险之旅,很可能会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黑海底层的无氧环境,或许真的完整保存了许多古物,任何发现,都可能在考古学界造成震撼。就另一方面来说,他在黑海海底若发现有生物存在,也等于推翻了科学界对黑海所作的种种臆测。如果真是这样,也算是一项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很多人说见过方舟的踪影但没有证据

有关方舟最后停靠在什么地方,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被提到过最多次的,就是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因为这是圣经讲得最明确的地方。过去尽管有很多传闻说,有人在这座山上看见方舟的踪影,却没有确切的证据。

考古学家已经对这座山前前后后探测了多次,包括使用先进的仪器对山上的冰层底部进行搜索,都找不到方舟的「芳踪」。但考古学家们还是不肯放弃方舟,有些考古学家正认真考虑亚拉腊山西南方250公里处的朱迪山,是否更值得一探。

朱迪山高2100多米,更适合方舟停泊,而且它的位置也还在「亚拉腊群山」之内。另外,有少数考古学家对距离亚拉腊山不远的「杜鲁皮纳」情有独钟,认为这里才是方舟真正停泊的位置。
他们从当地一些地形「看出」有方舟停靠的痕迹,但其他考古学家却嗤之以鼻,表示类似这样的痕迹在亚拉腊山上更多。

还有极少数人相信方舟搁浅在伊朗西北山区,那些山脉是亚拉腊山延伸过来的。当然,最新的说法就是在黑海海底了,人们期待著巴拉德的探险能有惊人的发现。(原载《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0-2006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挪亚方舟:神话还是现实



亚拉腊山西坡的帕罗特冰川上的"异物"照片


不仅仅是《圣经》,世界各地都流传著关于大洪水和方舟的神话。据说因为有了那条船,人类和各种动物才得以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人们总想知道有关挪亚方舟的一切,比如它的大小,建造所用的材料,航行日期和停泊地点。为了寻找这只神秘之舟,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进行了上百次探险,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它存在的证据。它的秘密难道真的被永远冰封在亚拉腊山中了吗?

挪亚方舟化成了石头,矗立在《圣经》中所说的停泊地点,即土耳其亚拉腊山将近5000米高的冰山上。它的全部内容不仅是一个神话,而且还是对专业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众多热衷于从宗教角度进行"方舟考古"的爱好者的一个挑战。因为要寻找挪亚方舟,除了需要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冒著攀登亚拉腊山的巨大风险。

这座山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为"惩罚之山",因为它经常发生雪崩和山崩,有终年隐匿在烟雾中的大裂缝,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亚拉腊山是一座活火山,它最后一次爆发是在1965年),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也是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还有雷击的危险(构成这座山的花岗岩会吸引闪电),最后就是土耳其政府下达的禁令和被库尔德游击队员擒获的危险(亚拉腊山位于临近亚美尼亚共和国和伊朗的敏感地区)。这就使几十次探险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寻找仍在继续,而且在有关照片被公布和传播之后更加热了起来。这些在60年代由美国和苏联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和由卫星传回的图像,证实了在亚拉腊山上确实存在一种"异物"。

现代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登上亚拉腊山的探险者是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帕罗特,他于1829年上了那座山但并未找到挪亚方舟留下的明显遗迹。不过,他欣赏到了埃奇米阿津修道院中(它在亚拉腊火山1840年的一次爆发时被毁)东正教神甫们顶礼膜拜的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很像是用《圣经》里记载的那艘船上的木材制成的。到1955年为止的历次探险同样未能获得成功,但随后,法国工业家弗尔南-纳瓦拉在到亚拉腊山进行第三次探险后,带回一根橡木梁,他断言隐约看见了冰川下有一只船,这根梁便是从船上掉下来的。

最初的一些分析好像证实了这位业余考古学家的叙述:利用碳14所做的检验,证明这件发现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一个专家组反驳说,如果它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都被深埋在海拔4000米的冰川之下,那么释放的碳14与分析中所显示的结果会完全不同。纳瓦拉用4个实验室的观点进行反击,但是持怀疑态度的人暗示,这块木头可能是亚拉腊山斜坡上古代伊提人的建筑材料。论战和分析至今仍在继续。

"异物"的照片

1919年,公众终于见到了第一张挪亚方舟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俄国飞行员罗斯科维斯基拍摄的,上面可以隐约看出冰川下一个模糊的暗色斑点。而这以后利用雷达和深层探测器进行的地质考察,却显示这个斑点只是亚拉腊地区岩石共有的一种异常结构。对挪亚方舟的寻找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重新开始。由于军事档案的解密,美国政府公布了由埃罗斯卫星和U-2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显示在3000米高空可隐约看到亚拉腊山俄国一侧山坡终年冰层下的"异物"(专业术语称为"凸起")。但是,这些照片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支持挪亚方舟理论的人十分肯定:这就是挪亚方舟。实际上也的确存在著一些奇怪的巧合:这个"异物"距纳瓦拉找到那块木头的地方只有几百米,而那块木头是在位于"阿赫拉峡谷"附近的埃奇米阿津修道院找到的。可是,在地质学家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看来,这可能是在公元1000年左右爆发过的一个火山口,或者由于终年冰川中一块巨大的冰下滑导致的不正常的积雪堆积。然而这并非是对挪亚方舟存在论的惟一反驳。这些反驳意见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样一场洪水要淹没一座高5000米的山脉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认为挪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的人反驳说,大洪水过后,在公元前3000年,一些难以置信的地壳构造运动可能将这个山脉抬高了。

于是亚拉腊山,尤其是西坡的帕罗特冰川、东北坡的阿赫拉峡谷和阿比科二号冰川成为研究人员偏爱的地方。

伊斯兰教的假设

如果说《旧约全书》上的文字引发的几次探险显然是失败的,但我们还是从基于《古兰经》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而进行的探险中得到了更多的线索,即使它们尚未有明显的科学依据。事实上,据这本穆斯林的圣书记载,挪亚方舟可能停泊在土耳其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古迪-达哥的山上。这座山被西方人称之为朱迪山、哥尔迪雅娜山或尼布尔山,但现代的地图上对这座山几乎从未提及。它位于亚拉腊山以南300公里。重要的是,这座山与尼尼微这个考古景点非常近。在那里找到了一些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上面记载著《吉尔伽美什史诗》。尼尼微距底格里斯河只有40公里,那个地区经常发洪水。这块土地在《圣经》中被称为"亚拉腊地区"。

实际上,《创世纪》中记载挪亚方舟并非停泊在一个山峰上,而是位于"亚拉腊山脉"。

英国的女考古学家格特鲁德-贝尔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探测,并辨认出一种令人想到挪亚方舟的石头结构。这种罕见的结构早就被当地人称为"挪亚方舟"(Sefinet Nebi Nu)。过去每逢9月14日,那里便成为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朝圣的地方。1995年,土耳其政府把多乌巴亚泽特高原定为具有很高考古价值的地区,这一高原海拔2300米,它实际上是一个奇特的地质结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被盖在冰雪之下。

这个物体长170米、宽45米、形状像一条船,好像同《创世纪》中所描绘的挪亚方舟相似。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对这里进行了6年的考察研究,他们拍摄了空中照片,并用一架特殊的仪器对这个地区实施勘测。这架仪器使用比一般雷达系统更高的频率工作,因此可以"看见"冰层以下更深的地方。所以他们假设它是5000年以前制造的,甚至一些人还认为它是《圣经》中那条船上层的甲板。

在这一地区附近采集的其他一些数据似乎证明了挪亚方舟的存在:这些数据首先显示它有一个不寻常的氧化铁层,它们可能是用来加固船体的铁制条带。其次便是从一端挖掘出的巨大物体,它们可能是"压舱石",古代的船只都拖著这些东西,以便行驶更加平稳。纽约大学的大卫-法索尔德肯定地说:这就是挪亚方舟。然而,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劳伦斯-柯林斯领导的一个地质学家小组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这可能是一种天然的岩石结构。土耳其政府发起的挖掘工作和用放射性碳深入分析的最终结果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摘自《Newton科学世界》杂志

[ 本帖最后由 internetguy 于 30-10-2006 12: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0-2006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识的转载!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0-2006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解之謎”系列:史前人類的現代生活 (1)

元慶 馨然

馨然:通常大家會認為:現代一定比古代進步,古代科技一定比不上現代,然而當今世上卻發現了很多例子推翻了此種“必然”的想法,反而顯示古代某些科技成就是當代所無法比擬的。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遠古的人類是不是真的不可能使用現代人的現代用品。

元慶:首先就讓我們看看2000多年前秦始皇時代的記憶合金劍。這是發現於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內,當考古人員清理秦皇一號坑的第一過洞時,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而在考古人員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異的奇蹟出現了:那把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回來,自然恢復到平直的原形。我們現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狀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裡。

“形狀記憶合金”目前用途很廣,可是觀眾朋友們有沒有想過,本世紀80年代的科技文明,竟然會出現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又有誰能想像,秦始皇的士兵手裡揮舞的長劍,竟然是現代科技尚未發明的傑作?

馨然:好了,我們現代人有電影可供娛樂消遣,觀眾朋友們相不相信四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有彩色電視機可看呢?

夏勞楣博士是一位著名的考古學家,他在埃及尼羅河畔一座從未被發掘的古墓中竟然發現一台完好無損的彩色電視機,不久前,他在瑞士日內瓦向新聞界披露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消息。

這台電視機與時下流行的彩色電視機有較大的區別,它只能接收一個頻道的節目。在造型上,它有四個三角形的熒光屏,屏的四周都鍍了黃金,而且它的機件是目前最先進的鈦金屬製造的,質地極為堅固,雖經歷4200年仍完好如初。此外,它是利用太陽能電池作為動力的。雖然電視機已不能正常工作,但太陽能電池仍能正常操作。

為了辨別這台彩色電視機是不是歷史的古物,專家們把這台電視機與古墓內所發現的手工藝品一起作碳14的鑑定,證實它已有4200年以上的歷史。

元慶:在記者招待會上專家們認為,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既沒有製作彩電的材料,也不具備高精度的工藝水平。因此認為這不可能是他們製造的,而極可能是外星人送來的禮物。電子工程師裡察溶納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仔細地研究了這台電視機,並分析了它的線路和工作原理。他準備用當前最先進的技術複製出一台同樣的彩色電視機來,以證實它能接受到另一個星球的電視信號。目前為止我們還沒聽到下文。

馨然:包在三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煤裡出來的鐵鍋。這事發生在俄克拉荷馬州托馬斯(Tomascruz Namtalo)市電子廠。1912年,當兩個員工把煤鏟進工廠的壁爐裡作燃料時,有一塊煤太大了,於是工人們用一個了大鍛錘猛擊。當煤塊裂開時,他們吃驚地發現有一個鐵鍋包在裡面!當把鐵鍋拿掉後,裂開的兩半煤正好形成拼成這個鐵鍋的模型。這兩個名工人都簽名證實發現了此物。經過幾位專家檢驗,發現證實包住這個鐵鍋的煤塊是從三億兩千五百萬年前的煤炭裡挖掘出來的。

元慶:10萬年曆史的精湛---金屬花瓶。1851年的6月號《科學美洲》刊載的一篇文章上提到。在馬薩諸塞州 Dorchester 進行的岩石爆破中,自地下15英尺處破石而出一個金屬花瓶,它被炸為兩半而飛出岩石,將兩半合二而為一就拼成了一個鐘形花瓶,高4 又1/2英寸寸,底座寬6-又1/2英寸寸,瓶口寬2-又1/2英寸寸,厚1/8英寸。花瓶由銀與鋅的合金制成,且銀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瓶身上還以純銀鑲嵌了六朵花,呈簇狀排列,下方繞以籐蔓,也由純銀鑲嵌。雕、刻和鑲嵌的作工很精湛。它據估計有10萬年曆史。但不幸的是,花瓶在博物館間輾轉相傳很長時間後,最後不知去向。它很可能正在某個博物館的地下室蒙塵,已被人長久地遺忘了。

馨然:女人愛美是天性,自古皆然,可是自“多古”呢?19世紀美國的家庭廚房還是用燒煤的,1891年在美國伊利諾州Morrisonville有位Culp女士,當她正把煤鏟進她家的廚房時,一個大煤塊裂成了兩塊,然後從裡面掉出了一個條金鏈子。這條鏈子大約10英寸長,含8克拉黃金,重8盎士,精緻得像是古玩精品。當時的Morrisonville時報報導說,調查者們確信這個鏈子不是意外落進煤塊的,因為一部分煤塊仍粘在鏈子上,而和煤塊脫離的部分仍帶有原來在煤塊裡的印記。

這條史前項鏈因而聲名大噪,而這個煤炭據估計有三億年的歷史了。

元慶:人如果家裡有漂亮的花瓶擺設,有彩色電視,而沒有相應的服飾也說不過去。

美國考古學家發現,早在2萬7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狩獵為生的原始人就已經擁有紡織術的證據,他們能夠利用紡織機織造帽子、衣服、籃子和網等物品。

這是伊利諾伊大學的奧爾加﹒索弗博士及其同事,他們分析了在捷克境內發現的90多塊舊石器時代的陶土碎片後,發現上面有紡織物的印痕。這些痕跡展現了多種纖維編織技巧,包括纏結、平織等編織法。其中平織是必須使用織布機才能做到的。由此可見,狩獵時期的原始人很可能已經擁有精良的紡織品,而不是像人們原先想像的那樣只有獸皮可穿。

據《英國考古學》雜誌報導,在此之前考古學界一直認為,紡織術是在距今約5000至10000年前,即農業文明開始之後才出現的。 這一發現給考古學帶來了很大的震憾。

馨然:白堊紀(6500萬年前)的鐵錘。在我們節目”巨人“那一集中曾提到:考古學家們在美國德克薩斯州Glen Rose的瑞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發現有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的腳印,同時發現有12具人的腳印化石,另外在附近同一岩層還發現一個鐵槌,有一截手柄還緊緊留在鐵槌的頭上。這個鐵錘的頭部是一種非常奇異的氯和鐵合金。一截殘留的手柄已經變成煤。發現人造工具的岩層和恐龍足跡所在岩層是一致的,而其它岩層都沒有恐龍足印或人造工具。這說明人類和恐龍的確曾生活在同一時代,大約在6500萬年前。

元慶:百萬年曆史的古老鐵釘。1851年, ,伊利諾伊Spingfield 共和報報導,有一個叫 Hiram De Witt的商人從加州帶回來一塊跟人手掌一般大小的鍍金的水晶石。當他把這個石頭拿給他的朋友看時,石頭不小心從他的手中滑落,掉到地上後摔開破了。

在破裂的石頭中間,他們居然發現了一個鐵釘,微微有點腐蝕,但是很直,有著完整的釘子頭。跟據化驗這個水晶石已有一百萬年的歷史了。

1865年,人們在內華達州Treasure市有個Abbey礦,從那兒的一塊長石裡發現了一個兩英寸長的鐵螺絲釘。這個螺釘早已被氧化了,但是從長石裡的印子仍可看出螺釘的形狀。 經檢測,這個石頭已有兩千一百萬年的歷史。

馨然:現在讓我們來談談冶煉技術方面,再說遠一點的,在南非有個克萊克山坡,在那兒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仔細研究後認為這些凹槽為人造的可能性很小,很難解釋成是遠遠超過自然過程形成的可能性。

元慶:1994年3月,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正式開始挖掘。這是本世紀巨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在二號坑內出土的有銅矛、銅弩機、銅鏃、殘劍等,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 86 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考古學家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致密,劍身光亮平滑,刃赧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 2000 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 10 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事實上,關於鉻鹽氧化處理的方法,絕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馨然:幾年前,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劍身上有一行古篆寫著“越王勾踐自用劍”。這一重大的考古發現立即轟動中國,但是,更加轟動的消息卻來自對古劍的科學研究報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員注意的是: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 2000 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鏽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在於劍身上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大家知道,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熔點大約在攝氏 1907 度。

元慶: 觀眾朋友們,謝謝您的收看,讓我在這呼應馨然在節目一開始的提問:現代一定比古代進步,古代科技一定比不上現代。在今天我們看了這麼多的史前人類的現代生活片段後,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何在遠古時期就有了人類,而且有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科技水準?也許古代早已有更多的科技工藝是現代比不上的。也許人類就是一碴一碴不斷地更替著。

重要的問題是:在發現這些古代的科技事實以後,我們用什麼態度來解釋來看待這種現象?當然,有很多人會用“偶然”“巧合”或“不明現象”來解釋,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很多人不敢去正視,不敢觸及我們知識領域內尚未了解的事實。 觀眾朋友們,要是在中古世紀,別人告訴你地球是圓的,你相信不相信呢?

【正見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5-2024 04:38 PM , Processed in 0.06158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