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an81

【tan81 个人专区】欢迎大家发表零售市场行情的看法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9-2008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78# tan81 的帖子

昨晚到你的部落格留言,但不成功,好像要经过你的批准才能留言,害我浪费时间打了一大堆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0# 宇晴 的帖子

我超喜欢Linda 的。可惜的是家好月圆比较棒Fa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1# ThermoFisher 的帖子

已经刊登了。这么少字,叫做打了一堆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79# 老散一名 的帖子

肯定不是你啦。你打那么多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3# tan81 的帖子

"总结而言,我还是发掘了投资于无形资产的优势。所以,决定把我投资,从分散改为集中,从投资有形资产,改为投资无形资产。"

我不想长篇大论污染了你的部落格嘛。。。

无形资产的第一个功课:

如何客观的计算出NESTLE的无形资产值? (别告诉我看GOODWILL就可以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5# ThermoFisher 的帖子

你们酱喜欢 NESTLE ,考考你们,NESTLE 最好卖的 MILO,
是由谁供应的,别告诉我 MILO 是 NESTLE 自己制造的o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7# 江湖 的帖子

想要澄清,纠缠在年报和数字之间,
只要买有价值的企业,还是有很好的回报。
只是策略必须正确,例如2-3年就检讨,分散投资等。
这一点,问Invest KLSE 比较清楚。

手套股没有必要争执。投资手套股的长期回酬就告诉我们事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6# chon 的帖子

我真的不知道。可以分享吗?谢谢。下次请你喝Milo 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5# ThermoFisher 的帖子

是时候探讨Nestle。因为今天看来,他们正在开逃生门了。
不过还不够大。
PBB 的正在逃亡了。

昨天本来想Upload Nestle 的资料和研究,可是Cari Server Down了。
你的问题,可以讨论。



[ 本帖最后由 tan81 于 3-9-2008 12: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看上面的图。外资正在疯狂的撤退。
泰国这几天的局势,一定加剧外资的恐惧。
他们分不清大马和泰国的分别。
希望他们继续傻傻分不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0# tan81 的帖子

陈总上哪看见PBB在逃亡啦?我看见买家以10.30吃下900粒大众银行,buy rate将近80%,后市看好。。。

我最近有留意Nestle (26.00) & BAT (38.00),价钱还是很高,你贴上来得图是什么咚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1# tan81 的帖子

陈总,生意兄刚放上来的文章,很适合我们讨论的主题:

《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发掘明日之星

试问有哪只蓝筹股,不是由中小型公司长大的?1972年的长实、新地、80年代的恒地、华创(0291),90年代的利丰、港交所(0388)、思捷等等,无一例外。

身为香港人,不应动辄怨天尤人。这弹丸之地,人口约700万却拥有数万个亿万富翁,相信是全世界亿万富翁最集中的大城市。过去六十年,我们一直享受东西最好的部分,例如1947年至1977年的三十年间,中国大陆经历国共内战到文化大革命,饱受风霜之际,香港却受惠于西方国家和日本战后重建的商机。如投资者于70年代初期开始持有优质股,以其纯利平均每年上升两成计,当年1万元投资今天已变成237万元。

当香港生产成本日渐昂贵、前路茫茫时,我们又刚好赶上1978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兴起。因为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将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养分,令它们快速长大,我们仍有机会在众多细价股中,发掘十年后的长实或利丰。

任何企业一如人生,都有成长期、成熟期及回落期,所以不要呆呆地嫉妒巴菲特,他长期持有的可口可乐,近年纯利的年增长率只有8%,本港却有不少企业的纯利每年增长率达25%。所以香港人真要学会感恩。

拣选未来有机会成为蓝筹股的股份有如发掘“明星”,主要看潜质。有的人可以成为明星,甚至取代今日的巨星,但不是人人皆有条件。市场瞬息万变,股价反映的是前景而非过去的光辉,故我们必须利用宏观经济学,从大趋势中寻找“明日之星”,而不要追求“过气明星”。

“明日之星”通常是一些被大证券公司忽视而行业正从谷底回升者。大型证券行或基金通常都不会投资二线股,也不会花太多时间研究,令这类股份透明度不足,而报道金融新闻的媒体亦太懒惰,没有努力发掘沙堆中的钻石。每次有中小型股份纯利爆炸性上升之时,都令大部分投资者大吃一惊。

或者你并不相信,普通投资者赚取第一桶金的方法就是投资二线股。巴菲特如何发达?各位研究他所持有的股份时,应发现他买入股份的时期,它们都只是中价股而不是大蓝筹。他的利润一样是来自中价股变高价股!

选股正确加上时间正确,“明日之星”于十多年内为你带来百倍回报,并非不可能的事;也只有如此,才可令细钱变大钱!但亦不要把所有垃圾股都视作前途无限,一只股价低于1元的蚊型股,没有可能自动变成“Good buy”。

成为“明日之星”者,须具备两大元素:公司除须拥有良好的管理层外,更要有趋势之助。如果思捷当年没有收购德国思捷,过去十年该公司如何随欧盟零售市场成长而壮大自己?近年欧元一升再升,更提高了思捷的边际利润。利丰亦一样,如果美国市场不是自1997年至今大量从亚洲区进口廉价产品,利丰纯利增长又哪会如此迅速?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贸(WTO),现时最具“明星相”的,还数内地企业。

注定命苦的行业

这个世界上有人可以靠做工业发达,也有人可以靠经营地产发达,甚至可以靠金融或投资买卖发达。至于农业,恕我老曹孤陋寡闻,似乎未听过有人因而致富。

我老曹的外祖父是地主(此乃1951年母亲带我来港的部分理由),有80亩田,如以今时今日美国1英亩田值1,000美元计,即只有8万美元身家,约62.4万港元,并不富裕。听母亲说,她在16岁前从未穿过一件无破无烂的衣服。

我母亲认为耕田的人世世代代贫穷,自小便发誓“唔嫁耕田佬”。来到香港,她要求子女勤力读书,因为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脱贫。新中国成立快60年,改革开放政策落实近30年,中国6.5亿农民的日子如何?


农民生计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欧美国家政府亦须向农民提供大量补贴,让他们的农产品可以向全球低价倾销,令落后国家的农民付出多多但收获甚少。至今各国对解决农产品补贴的问题仍毫无进展。与农业相关的股份,何来投资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的行业命运注定崎岖颠簸。1984年至2004年,地产发展业的边际利润高达35%,银行业亦有19.6%,零售业及传媒业的边际利润却分别只有4.2%和4.6%。

2003 年下半年,零售业虽因“自由行”而偶发性地出现过一段好日子,但随着租金上升以及激烈的竞争,又重返微利甚至亏损的轨道。零售股最大的缺点是进入门槛不高,因此行业无法长期保持高边际利润。80年代香港曾有过一阵内部消费热,但至今成功的零售股有多少?近年,内地零售股全面被看高一线,市盈率炒至半天高,到底是否昙花一现的概念?我老曹对零售股一向戒心较大。

至于传媒,更是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除电视广播 (0511)因有半垄断地位而可获较高的边际利润外,其他经营者尤其是报刊早已进入恶性竞争。大家数数过去十年,有多少份报章消失?1997年至今,报章广告费的跌幅大于楼价,2003年下半年起楼价已大幅反弹,但报纸广告费反弹乏力,现在还有三份免费报纸在争夺广告,经营之难可想而知。

饮食业亦是劳心劳力的行业,成功与否取决于老板是否亲力亲为。从买手、厨房、楼面、装修、公关等各方面,事事严格监管。只要稍一松懈,很容易便出事。例如进货,海鱼与养鱼的价钱相差很大,买手有否使诈?厨房方面,用二两翅还是一两半翅,厨师有否倒来益食家?楼面员工招呼客人是否殷勤?公关经理的交际手腕又如何?

过去三十年,我老曹见尽饮食业由冒起到上市,然后又再衰落。出名的有新光酒楼、汉宝龙虾大王、潮州城酒楼、金龙船酒家等等,一旦做大,水准便下降,盛极而衰,全都走不出这个框框。只有镛记因只此一间另无分店,生意才能历久不衰。所以,饮食股亦是少涉足为佳。

另外,有的行业是因为法例改变,而变得生存艰难,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讯业。过去全港独家的香港电话公司,纯利有政府保证为股东资金的16%,如赚取的盈利不足此数,即可申请加价。那时候打电话往加拿大,每分钟收费16元,你亦只能乖乖付款。惟随着电讯市场开放,新竞争者陆续加入,今天致电加拿大的收费大降九成半,尚有甚么暴利可赚?当年大家只管炒呀炒,有多少人留意行业生态已经改变?

KISS理论

著名投资者彼得·林奇(Peter Lynch)告诉我们,最好的选股方法是运用自己的眼、耳、口、鼻,而非听信大行推介。

1977 年,彼得·林奇33岁时,成为麦哲伦基金(Megellan)经理。十三年后,他退休时,已成功地令1977年的每1万美元投资变成28.8万美元,升幅达二十倍!如何做到?他的投资方法,绝无花巧,就是“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

彼得·林奇的名言:每年只可花三分钟在预测上,超过三分钟时间则全部是浪费。他致力投资于一些自己有所认识的行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是麦哲伦基金大量投资 Hanes一役。理由是彼得·林奇的贤内助说,Hanes生产的丝袜裤子最合穿,于是他便去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都穿该品牌的裤袜。然后,他再问该品牌竞争对手Kaiser Roth的员工,请其品评两者优劣,因而得出答案。

Hanes的股价,自从麦哲伦基金买入后上升五倍,其后更被Sara Lee公司看中收购。彼得·林奇不是坐在冷气房间只看分析报告的人,他愿意真正去了解一间公司的产品,让他在众多基金经理中突围而出。


投资大师巴菲特“KISS”得更彻底,钟情于一些连傻瓜都可以营运得好的公司。例如他喜欢饮可口可乐、阅读《华盛顿邮报》,自己用口品尝、用眼看过,于是在60年代,重注购入可口可乐和《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今天两者均为他带来极可观的回报。

80年代,我老曹有位朋友代表香港一家工厂到外国接订单时,发现沃尔玛(Walmart)的经营方法极成功,于是一有钱便买沃尔玛股份。十年前聘用他的工厂迁入内地,令他丢掉饭碗,但他半点不担心,因为手上的沃尔玛股份已足以养活他一生。

至于未来,我则看好经营医疗产品的股份,尤其是用于诊断的医疗产品,例如蛋白芯片、三维扫描器(3D Scanners)等等。由于已发展国家人口日渐老化,新兴工业国人均收入又大升,大部分人皆越来越注重防范疾病。

例如我老曹每年皆验血一次,以便及早找出疾病和医治;平均每两年做一次全身磁力共振,以便及早知道脑血管、心脏血管及脊骨等是否有问题;平均每隔五年做一次大肠检查,看看有没有息肉,以防肠癌。至于血糖,更差不多每天都验,血压、心跳等则每月由医生代为检查一次。上述动作,我老曹由四十岁开始便做,至今已二十年。身体健康一如财富,需要小心打理并及早“止蚀”。


随着科学的进步,有大量诊断用的医疗产品出现,不但为拥有专利权的公司带来惊人的利润,而且许多疾病已能及早诊断。我老曹相信,下一轮吃香的行业,极有可能是拥有丰富医疗知识的专业人士。今日,大量新的医疗技术和产品面世,例如生物标识晶片(biomarker chip),可通过血液样本测试,找出癌细胞留下的碎片记忆,如及早发现,可能毋须住院,只是吃药就可将刚形成的癌细胞杀死。我身边的朋友,不少就是利用上述技术在癌病发作初期已将癌细胞找出来,及时治疗,今天仍活得很健康。

本港部分私家医院,近年更装置CT Scanners(Computerised Tomography Scanners),利用电脑断层摄影技术,进行全身透视摄影。最新的256薄片Scanner可在十分四秒内创造出一张彩色三维影像,观察心脏内动脉阻塞情况,毋须专家,普通人在电视荧幕上亦可看到。

过去人类花上四十年的时间研究,虽仍未能发明到医治脑充血、心脏病及癌病药物,但已创制出在疾病初期的诊断仪器。生产上述产品的公司,未来纯利升幅应该可人。


由此观之,平时多加留意行业趋势、传媒报道,以及了解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再作简单的常识分析,便可获得灵感,找到绝佳的投资机会。例如2003 年7月,内地开始实施“自由行”,不少人投资本港零售股而大大赚了一笔;眼见内地房地产有市有价,投资于在本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股亦可赚一笔。此外,中央几年前宣布支持造船业,近年则支持环保事业,都可能带来机会。

如果认为上述方法仍然太复杂,可以买内地金融股。因为金融乃百业之母,在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支持下,长期而言,内地金融股的业绩不会太差。投资者只要不是高价追入,投资成功不难。

此外,大部分公司都摆脱不了行业周期的影响,因此,投资者应学习冬天买草席、夏天买棉胎。

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四个大师偷师

社会上理财成功者只占两成,失败者却占八成。成败的关键非关运气与才智,而是做人的态度。

成功者多有梦想,做事有目标,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亦勇于行动。如事情太多,他们会安排好优先次序,只处理重要的事,不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情绪低落时,他们会数数自己所获得的恩典,而非抱怨自己的不幸,尽量不批评、不指责、不投诉。

在投资市场上,以清晰头脑配合一定的资本,再加上懂得风险管理,严守纪律、勇于止蚀、抵受得住获利回吐的引诱,你已接近成功。如果你是失败者的一员,请以一个成功人士为学习的对象,学习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甚至多结识些成功人士,亦可令自己成功。社会上多了一个成功者,自然少了一个失败者。

著名投资者,如年逾90的坦普顿(John Templeton),虽早已将以他命名的坦普顿基金出售,但他仍然是精明的投资者。

1939年,坦普顿向其上司借入1万美元投资股票;四年后他不但还清负债,更赚了4万美元。他的投资策略非常容易理解,坦普顿是世界上第一个严格执行“止蚀唔止赚”的投资者,他永远将风险局限在在投入资金15%之内,利润则多多益善。

坦普顿从来不相信技术分析,并认为一个人如要投资成功,必须由基础分析开始。他投资而不投机,习惯将一半收入储蓄起来,买入的股份一般都持有六至七年。在他将其管理的基金在90年代卖予富兰克林集团前的五十年,他成功地令资金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长;即1946年投资1万美元于坦普顿增长基金上,到 1996年已约值700万美元,成绩仅次于巴菲特!

他认为今日投资早已全球化,发达机会较40、50年代的美国更多,最好的投资地区是那些尊重市场经济的地方。1936年,坦普顿曾到过印度和香港,那时香港仍较印度穷;1986年旧地重游,香港已十分发达,但加尔各答变化却不大,区别是香港政府早已尊重市场经济,而印度政府1986年仍信奉社会主义。其后印度政府开始尊重市场经济,过去二十年印度经济亦改善许多。

由于坦普顿一向低调,没有人知道他拥有多少财富,但他出售坦普顿基金时,家财已数以十亿美元计,相信今天其财富应在100亿美元以上。能成为巨富,都有些共同特性。例如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经历过大萧条,今天拥有400亿美元身家,凭藉的是集中、专注、扣准的投资态度。

Jack of all trade, master of none!经常转换工作岗位的人,通常难有成就。巴菲特愿意花上大半生于投资行业,自然成为此行业的专门人才,有出色表现。他只集中于4只股份: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刀片(已被宝洁收购),已可致富。

在人人为科网股疯狂之时,巴菲特无所事事(do nothing),就算受到猛烈批评,但他仍坚持只买“财务良好公司”的策略。结果,其投资旗舰巴郡(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价由2000年6月至2004年12月上升一倍,当日的批评者却因沉迷于泡沫而损失惨重。证明投资成功不在分散,而在眼光准确。

与巴菲特同年出生的索罗斯(George Soros),亦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受希特勒的迫害,现有身家达72亿美元。1992年,他抛空价值100亿美元的英镑时,曾评估过风险,发现最大的潜在损失只是4亿美元,但回报无限,可谓四两拨千斤。

另外,还有1936年出生、曾一度破产的伊坎(Carl Icahn),成功靠投资翻身,今天手握85亿美元财富。当年伊坎购买Tapan时,该股的每股资产净值为20美元,股价却仅为7.5美元;他以每股 7.89美元购入的Baird and Warner,同样每股资产净值达14美元。这些分析员在跌市中不建议买入的股份,伊坎却趁熊市大量吸纳,最后获得巨额财富。

成功的投资者,毋须在市场上百战百胜,而是遵守一个投资计划,信奉一套理念和系统,严守纪律,并戒除贪念与恐惧。

(选自香港天窗出版的《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2007年9月第1版,2007年10月第8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2# ThermoFisher 的帖子

那是马币的图。马币正在吃泻药。
PBB 和Nestle 今天的买盘,我认为是虚火。
原因无它,只是因为逃生门不够大,还跑不掉。
只好拿一些钱来吸引更多的买盘。再找机会下车。
现在的新手也会算到不是买股的好时期,基金经理哪里会算错数的。

以上的纯属吹水,因为我没有技术分析的经验和知识。

上面的分享,我会仔细的重看。不过曹老的观点有点偏颇。
如果你也拿一些钱出来尝试投资Mesdaq 或中价股一年,就会明白问题在哪里。

记得我告诉你,香港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状况不一样吗?
看到曹老看不起Coca- Cola 的8% 成长吗?

数学不是这样算的。只要把Coca- Cola 的股息重复投资,应该不难拿到12% 以上的福利。再加上市场习惯给与Coca-Cola 的内在价值几倍以上的股价(OverPriced),保守估计应该是复利20% 以上。

如果以复利12% 来算,就是6年一番。如果是以20% 来算,就是3.6年一番。
是否属实,就等待网友自己计算了。
香港人绝对看不起这样的回报的。

[ 本帖最后由 tan81 于 3-9-2008 01:4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華富新聞:可口可樂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     
9月 3日 星期三 14:41 更新


可口可樂(新聞 - 網站 - 圖片)公司﹐計劃斥資大約24億美元收購中國果汁與飲料生產商匯源果汁集團﹐這是可口可樂歷史上第二大收購案。

據湯森路透報導﹐若可口可樂成功收購總部位於北京的匯源果汁﹐也將成為迄今最大的一筆外資收購中資企業控股權的交易。

全球最大的碳酸軟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近年來一直在全球範圍內逐步收購果汁、飲用水和其他非碳酸飲料企業。這是該公司擴大產品組合﹐以應對比軟飲料市場增長更為迅猛的此類飲料市場的競爭。

這些交易包括2005年收購俄羅斯一家大型果汁公司以及2007年收購墨西哥(新聞 - 網站 - 圖片)的Jugos del Valle。可口可樂目前最大規模的收購交易是去年斥資41億美元收購Energy Brands Inc.﹐後者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新聞 - 網站 - 圖片)白石的飲料生產商﹐其推出的Vitaminwater飲品讓強化水的概念從此深入人心。

可口可樂表示﹐收購匯源果汁將使公司增長迅速的果汁和其他非碳酸飲料業務得到進一步擴展。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07年可口可樂在中國果汁和蔬菜汁市場擁有9.7%的佔有率。

總部位於亞特蘭大的可口可樂表示﹐匯源果汁是中國領先的100%純果汁與蔬菜汁飲料生產商。可口可樂首席執行長肯特發表聲明稱﹐匯源果汁對可口可樂中國業務具有高度互補性。他表示﹐該交易將給可口可樂提供無與倫比的機遇來增強中國業務實力﹐尤其在中國果汁市場增長迅猛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作為北京奧運會(新聞 - 網站 - 圖片)主要贊助商﹐可口可樂在華業務目前正加速增長﹐該公司尤其希望能夠維持這一增長動能。借助北京奧運會﹐可口可樂通過大規模的廣告和營銷活動﹐成功地在中國市場顯著擴大了自身影響和品牌認知度。但可口可樂仍然面臨著中國飲料公司的強勁競爭﹐以及老對手百事可樂的壓力。百事可樂的可樂銷量超過了可口可樂。

匯源果汁表示﹐這項交易有利於其發展品牌。該公司董事長朱新禮在一篇聲明中表示﹐“可口可樂與匯源的業務合併將形成雙贏的合作關係﹐把可口可樂作為一家全球性飲料公司的專長與匯源對中國飲料市場的瞭解和認識結合起來”。

可口可樂表示﹐收購匯源果汁還需要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中國監管部門近期叫停了數起外資收購案。今年7月﹐由於面臨中國監管部門的持續阻力﹐美國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凱雷集團放棄了對中國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耗時數年的收購努力。凱雷集團在2005年10月達成協議﹐斥資3.75億美元收購徐工機械85%的股權。

匯源果汁上週五在香港股市報收於4.14港元。週三早盤﹐可口可樂宣佈交易計劃後﹐匯源果汁股價飆升了一倍以上。
http://hk.biz.yahoo.com/080903/357/30jah.html



匯源果汁 (1886.HK) 現在報11+, 上週五在香港股市報收於4.14港元
所以复利12% 来算,6年一番 ... 賺幅依然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8# tan81 的帖子

MILO 的供应商,其实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生产与制造商,
你知是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9-2008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an81 于 3-9-2008 01:47 PM 发表
那是马币的图。马币正在吃泻药。
。。。

原帖由 tan81 于 3-9-2008 12:58 PM 发表
大家看看上面的图。外资正在疯狂的撤退。
。。。


逻辑问题。。。

以目前国行政策,马币并非自由浮动。因此,外资撤退对马币升跌的影响应该不大吧????

[ 本帖最后由 invest_klse 于 3-9-2008 05:2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总,今天临收有人帮你推高MFCB收市,好好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08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6# chon 的帖子

Barry Callebau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08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6# chon 的帖子

肯定欠你一杯Milo。
它是原料供应商,还是生产Milo  给Nestle ?
我看了WIkipedia 和 它的Webiste , 没有任何相关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10:11 PM , Processed in 0.19969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