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Atrous

燃烧的群岛 - 太平洋战争史诗 1941-1945[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得失
  “祝贺你们在最后两天中取得的光荣成就”,尽管尼米兹向弗莱切发出了这样的电文,但珍珠港的司令部中笼罩着阴郁的气氛,因为列克星敦号沉没了,但日本联合海军受到了多大的打击还很难判断。但从战略的角度,珊瑚海对无论对美国、对太平洋战局、对世界海战史都有深刻的意义。作为大战前的序幕,尽管参加这次作战的军舰并不算多,交战的规模不是很大,其激烈程度也不算很高。但珊瑚海海战是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决斗。众所周知,以往的近代海战,都是双方军舰接近到较近距离之内,而后用舰炮解决问题,珊瑚海海战则全然不同,双方的军舰,没有开炮或者发射鱼雷,也没有进入对方的视线之内,而是从上百海里以外的远距离用所携带的舰载机来取胜。对于这样的交战,在世界海战史上尚属首次,可是并不是偶然,而是航空技术与兵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海战为太平洋战争指出了方向。既然如此,谁能更快地更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的特点,相应地改进自己的作战力,谁就有可能在交战中取得较多的主动权,从随后的发展看,显然联合海军发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以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从战术得失来看,美方被击沉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列克星顿号、一艘油轮、一艘驱逐舰、66架飞机、死亡543人,另一艘航母约克城号受伤;日本损失一艘轻型航母、77架飞机、死亡1074人、另一艘航母受伤。从数字的角度,帝国海军显然取得了珊瑚海海战的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再看远一点,假若把1942年5月第一周周未发生的珊瑚海海战的后果同后续的事件联系起来,那么美国毫无疑问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弗莱切海军少将的部队成功地挫败了日本南下控制珊瑚海和澳大利亚的海上通道的战略计划。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日本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遭到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一个使战略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
  尼米兹宣布这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深远意义的胜利”。意义究竟多么深远,他在后来的一个月里还无从知道。其实说得具体一点,翔鹤号受损、瑞鹤号严重减员,而第五航空战队的这两艘航母原本要参加中途岛计划,但现在以无法实现了。那么从算术的角度,珊瑚海海战的对随后太平洋战争进程的直接影响就是,用一艘航母的沉没换取了两艘航母不能参加中途岛战役。否则在中途岛美日航母的比例将是4比6,而不是3比4,而从1个月后的中途岛大战看,这种差别绝对是非常重要的。
  珊瑚海海战是海战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间的较量,也几乎是太平洋战争中最公平的一役,其中基本反映出双方的战斗力。它可以说是太平洋史诗最恰到好处的一个引子。如果联合舰队是第一或第二航空战队参加珊瑚海海战,那么约克城号很有可能就回不到珍珠港,这样中途岛对美国就太残酷了一点;如果美军没有自作聪明地去袭击东京,那么美国可以有四艘航母参加珊瑚海,不能保证完胜,损失也不会到一艘航母那么严重,那么在中途岛中也就有少了一份精彩和一份悬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尾声
  尽管那么恰到好处,但与每一战役一样,珊瑚海的仍是冰冷和残酷的。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在列克星敦号的水手们同飞行甲板底下深处的可怕景象进行一场不可能取胜的战斗时,约克城号也中弹了,密码室已被一颗炸弹炸得粉碎,雷达失去了效用,俯冲轰炸机攻击队队长奥尔特海军中校和他的报务员在攻击翔鹤号后返航时飞机受损,并发现自己处于飞行员的最危险的境地-在苍茫大海的上空迷失了方向,而油位指针在零度上面晃动。奥尔特可以用无线电呼叫到约克城号:
                约克城号:最近的陆地在两百英里开外。
                奥尔特 :我们永远到不了那里。
                约克城号:靠你自己了。祝你顺利。
                奥尔特 :请向列克星敦号转达。我们把一颗一千磅的炸弹丢到一艘军舰上了。我们两人都报告了两、三次。敌人战斗机飞来了。我改向北飞行。请告诉我你们是否收听到我的话。               
                约克城号:收听到了。靠你自己了。我将转达你的话。祝你顺利。
                奥尔特 :好,再见。我们的一颗一千磅的炸弹击中了一艘军舰!
                这是人们最后一次听到比尔·奥尔特中校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想火烧世界,只想火烧东京

============

轰炸东京

============

1.准备
  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罗斯福一直敦促他的军事计划人员寻找轰炸东京的办法,太平洋外围和菲律宾的一片溃败中,这种需求就更加迫切。使用陆基飞机从中国起飞,飞机只能飞单程。直至1942年1月中旬,金海军上将的参谋部想出一个方案:从一艘航母上出动陆基轰炸机进行轰炸。航空母舰可以将飞机载到靠近日本海,但中型轰炸机无法在航母上降落,完成轰炸任务的飞机要飞往中国大陆。
  这个计划选中了中型轰炸机B-25B和最新服役的航母大黄蜂号,并由当年的飞行速度世界纪录保持者詹姆斯·杜利特尔中校(右2)领导完成。为此B-25B进行改装,拆掉了一切不必要的设备,增加了油箱和伪装用的木制机炮。1942年2月3日,两架B-25B在大黄蜂号上起飞成功,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此后,由第17轰炸机大队的志愿者组成了二十四套机组,这些机组成员只知道将完成一项非常危险的秘密任务。机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跑道上标出的模拟飞行甲板上演练短距起飞滑跑,大黄蜂号甲板上也划上了与陆地跑道一样的中心线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进发
                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号在6艘舰只的护航下载着杜利特的机组人员和16架B-25B,告别了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劈波崭浪,向西急驶。
4月14日,大黄蜂号穿过北太平洋风暴区,在阿留申群岛和中途岛之间的一个指定地点同哈尔西的企业号会合,“迈克特遣舰队”-这是任务的代号,在阴沉的海面上向着九州海岸以西400英里的目标海域进发。通告了这次任务的目标后,全体人员欢声雷动。
  途中,特遣舰队收到东京电台的这样一则广播:“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军三架轰炸机轰炸了东京。这种消息可笑之极。日本国民对这种宣传毫不在意,正沐浴在和煦的阳光和樱花的芬芳中享受春光。”杜立特真想为其更正一下是16架。日本的毫无防备增强了机组人员完成任务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7日下午,“迈克特遣舰队”离起飞点只有二十四小时的水程,仍未被敌人发现、大黄蜂号上的甲板人员对B-25B作了最后检查。每架飞机携带4枚500磅的炸弹,米切尔上校的勋章都系在了炸弹上。炸弹还上写着:“我们不想燃烧世界,只想燃烧东京”。这种写炸弹文学的传统延续至今,送给萨达姆的炸弹上也有。
  傍晚,雷达发现了日本海上警戒线最外层的哨艇,舰队改变了航向。4月18日上午七时半之后不久,一艘敌船发现了特遣舰队,它发出的无线电警报被舰队接收到了,几分钟之后,前卫巡洋舰用炮火击沉了这艘小型勤务艇。杜利特和哈尔西决定立即起飞,即使多飞一百英里,也不能让舰队冒险,这绝对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虽然日本防线即将处于警戒状态,但日本人不会料到当天就有袭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出击
                “让杜利特和他勇敢的中队起飞吧。一路平安,上帝保佑!”哈尔西向大黄蜂号发出信号。上午8时,大黄蜂号调头迎风,杜利特紧紧握了一下舰长米切尔上校的手,然后对他的同伙喊道:“好伙计们,就这么着,一起出发吧!”
                硕大的大黄蜂号在她所依附的海水中与一片落叶也无甚区别,甲板前后摇晃几乎贴近了海面。B-25的左翼已经伸出大黄蜂的左弦外,杜利特将油门加到了最大,飞机摇摇摆摆地朝强风中冲去,沉重的机身在甲板尽头缓缓抬起,随后每一架飞机离舰,甲板上都发出一阵欢呼。8时24分,16架飞机全部安全起飞。海军摄影师约翰·福特中校和他的摄影组对整个起飞过程进行了拍摄。
  “那天上午,风在怒吼,海在咆哮,蔚蓝的海水在航空母舰两侧迸裂出一簇簇浪花,”,哈尔西在其回忆中写到,“吉米率领他的中队起飞了,随后我的值班参谋在旗舰航海日志上写道:改变航向,转弯九十度,立即以每小时二十五海里的速度退出该海区… ”
  杜利特率领他的中队向西飞去,每一位飞行员都知道了各自所要轰炸的军事目标、钢厂、飞机厂和电站。机组开玩笑时曾说要通过抛硬币决定谁来将炸弹扔到日本皇宫中,实际上皇宫、医院、学校等均不在轰炸目标之列。即使在后来350架B-29轰炸东京时,皇宫也是绝对的保护区,这也算是对敌方最后的一点尊重,但是不知道日本在中国首都南京保留了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进攻
  两个小时以后,东京时间12时20分,当杜利特的轰炸机低空掠过东京湾的时候,东京城里的人正在吃午饭,一队巡逻机也没有发出警报,阻御低空飞行飞机的防空袭阻塞气球,刚刚在上午的防空警报演习结束后取下来了,甚至在高空中飞行的九架战斗机也没有发现杜利特。

                当天中午,东条英机碰巧视察水户航空学校乘飞机回东京。东条的秘书发现从右方飞来一架双引擎飞机,涂着一个不熟悉的标志,而后猛然醒悟,“美国飞机!”。如果B-25不拆掉机炮的话,还可能为这次任务增加额外的战果。

  “继续在郊区上空向正南方向和东京东区中心方向低空飞行。升到一千二百英尺的空中,转向西南方向飞去,向极易起火的地区投下炸弹,”杜立特一面丢下第一颗高爆炸弹,一面如实地记着航空日志。“高射炮火非常猛烈,但只有一架飞机差点被击中。一下降到房顶高度,然后钻进西郊低空的烟雾之中,随后调头向南飞到海上”。警报器再次拉响了。在午餐时间拥挤的街头和公园里,当第一批轰炸机掠过上空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向头顶望去。人们挥着手,以为是日本空军在作逼真的表演。只有当爆炸震撼着首都,滚滚浓烟升起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这是真的轰炸。

  在撤退的航空母舰上监听东京广播电台的船员,从播音员声音后面颤悠悠的警报声中,知道了杜利特的飞机已经到达城市上空。在后来的二十分钟里,另外十架美国轰炸机掠过头顶,城市里发生了一连串的爆炸,这十架飞机遇上了大风,和头两架飞机拉开了距离,但是飞机从四面八方飞来,继续制造了混乱。另外三架B-25轰炸机同时到达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的上空,日本战斗机驾驶员不知所措,好半天弄不清楚袭击是从哪个方向来的,美国轰炸机趁机向东逃往中国海,日本战斗机想追也来不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尾声
                袭击日本的16架飞机全部脱离目标上空。其中1架受伤飞往海参崴,而后被苏联扣留。其余15架飞机均飞往中国,目标是中国湖南株州机场,但由于黑暗、大雾和缺油,飞机均没有到达目的地。15架飞机散落在中国浙江和江苏,75名机组中,3人在飞机迫降时遇难,8人跳伞在日本占领区而被日本俘虏,其中只由4人在战后幸存。杜立特的降落伞徐徐落在农田里,而后杜立特被中国农民救起,杜立特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我是在天上打日本的!”,这就足够了。杜立特与其余63名机组人员随后均被中国军民的护送到后方,而后辗转回国。1990年,健在的机组还组织了聚会,并邀请当时保护他们的5名中国老人参加。
  除了破坏九十座建筑物和造成几十名平民的死亡以外,这次袭击没有造成多少实际的损失。但是,正如总统所预料的那样,它直接地激发了美国的士气,“杜利特干得漂亮”洛杉矶时报赞扬说。罗斯福为这件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说,这次进攻是从“香格里拉”发动的。“香格里拉”是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的神秘天堂,以此掩盖使用了航空母舰这一事实。
  空袭使日本参谋本部颜面尽失,因为没有情报表明美军航母上有双发飞机,所以空袭过后数日内仍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将一系列的情报联系起来,包括发现美舰队、遭到空袭、在中国发现飞机残骸以及用严刑拷打从俘虏那里得到口供,才明白袭击的发动过程。随后联合舰队立即组织截击迈克特遣舰队。但哈尔西的特遣舰队轻易地躲开了追击的飞机,舰队穿过阴霆雾障飞速航行,几天以后,日本帝国海军放弃了追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后记
  1942年4月,日本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已经完成,参谋本部沉浸在一种“胜利病”之中,而对战争的走向并没有一个明确认识,对第二阶段的目标问题也没有达成一致。所选择的目标有:澳大利亚、印度和美国。海军联合舰队主张东进和美国舰队决战,因而制订了中途岛计划。4月中旬,参谋本部正对中途岛计划进行激烈讨论,中途岛攻击舰队的指挥官南云对中途岛计划就一直有不同的考虑。袭击东京对帝国参谋本部造成了的巨大心理冲击,而对战争进程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参谋本部一致通过了并不十分完善的中途岛计划。另一个影响是有大量的一线空军被调回本土参与防御。
                日本联合舰队疯狂追逐哈尔西迈克特混舰队时,美国收集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电文,这对破译日本的密码了解日本联合舰队的动向很有帮助。从这一点说来,对中途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另一方面,空袭东京有打草惊蛇之嫌-即在实力还弱于对手的情况下,过于直接地刺向了对手痛处。如果中途岛沉没的不是日本联合舰队四艘航母,而是美国的三艘航母的话,那么杜立特之行是负有责任的。
  轰炸东京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陆军参谋本部给侵华远征军的一道命令,随后侵华远征军派遣五十二个营讨伐国民党控制的浙江省和江苏省。在后来的几个星期中,约有二十五万中国农民被屠杀。十万日本兵在乡村烧、杀、奸、掳,野蛮和凶残不亚于南京大屠杀。这次严厉的报复是要警告国民党人不得再与美国的轰炸机合作。从这一点,中国的损失比日本大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预计坚守六个月的堡垒中最先失守的一个。

==============

香港的陷落

==============


  香港要塞,是指香港本岛和九龙半岛以及两者之间的港湾水区,水陆相互结合而构成的防御体系。香港要塞北面的陆上防线,由城门水库以南的几条东西方向的碉堡式阵地组成。香港岛面对大海方向筑有坚固的炮台,配备大小口径的岸炮,而面对九龙半岛一侧构筑了各种防御工事。在九龙半岛还设有机场,可供军队使用。
  1940年8月,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研究远东形势时,认为香港处境极其不利,比新加坡难守得多,建议将该地的驻军撤出。英国最高当局认为撤出驻军必会威信扫地,进而否定了上述建议,强调必须尽力久守香港。该地的驻军原为4个营,1941年10月又派去两个加拿大营。在日军进攻前,岛上共有英国、印度和加拿大的地面部队约1.2万人,其海军部队只有1艘舰龄很老的驱逐舰、8艘炮艇和若干巡逻艇,由莫尔特比少将统一指挥。香港要塞物资储备比较充足,莫尔特比将军准备坚守半年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就伺机攻占香港。1940年7月,日军大本营已将装备240毫米榴弹炮和240毫米加农炮的攻城重炮部队调到中国华南地区,为攻占香港要塞进行准备。日军用于进攻香港要塞的陆军部队为第23军,下辖第38师团、第51师团(刚从中国东北调到南方)的第66联队和第1炮兵部队等。为上述部队担任空中和海上支援的是第1飞行团(轻轰炸机34架、战斗机13架、侦察机9架)和第2遣华舰队(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5艘、鱼雷艇和炮艇多艘)。第23军所属部队于1941年秋已经进至深圳一带进行战前准备。随着开战日期的迫近,担任陆上进攻的第1梯队已悄悄进入出击的预备地域。大本营严令第1梯队:必须在马来登陆战打响之后开始行动,不得提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8日凌晨,大本营向第23军司令官发出:“花开”、“花开”的特急电报。这是通知日军已在马来半岛开始登陆的暗语。接此电报后,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于当日4时下达开始进攻的命令。炮兵首先猛烈轰击英军的前沿阵地,天刚放亮日机就轰炸九龙的启德机场,歼灭了守军的航空兵力,第2遣华舰队从海上封锁了香港地区。接着,地面部队发起进攻,未遭激烈抵抗就突破了深圳一线的防御,向九龙半岛上的“酒徒”防线进击。冲在最前面的第228联队先头中队,在侦察城门水库南面的英军主阵地(225高地)时,发现其防御部署存在明显漏洞,则当机立断,乘虚而入,一举夺下该阵地。第228联队的主力不失时机地扩大这一战果,其他联队积极策应,促使守军提早放弃了“酒徒”防线,开始向香港岛撤退。到13日军完全占领了九龙半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酒井隆司令官原来的估计是,英军的防御必以固守陆上防线为主体,一旦突破“酒徒”防线,香港要塞定会土崩瓦解。在日军看来,英军固守这一孤立据点,在战略上已毫无意义。日军先后两次派出军使上岛劝降,均遭拒绝。日军自12月14日开始进行隔海炮击,极力摧毁岛上的防御工事,至17日作好了渡海准备。18日昼问,新见政一海军中将指挥的第2遣华舰队也在香港附近出现,佯装准备从该岛南岸登陆。18日21时,日军第38师第228联队从九龙,第230联队从大全湾、第229联队从官哈仔开始渡海,在香港岛东北部的北角玉宵箕湾一带登陆,然后控制了该岛东部。守军向岛上高地以西和以南撤退,构成西部的战线。守军据险进行顽强的抵抗,日军前进受阻。19至20日,战线犬牙交错,多处呈现混战状态。21日,日军在山间发现一个紧急供水库,并加以控制。香港市区立即断水,这是促使守军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日本人从守军一战死军官的身上搜到防御部署图,由此掌握了岛上的整个防御部署和火力配系。日军以重炮将各防御重点一一摧毁,使守军的防线迅速瓦解。
                1941年12月25日17时50分,守军指挥部挂起了白旗,香港共坚守了17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

==============

马来亚之虎

==============

  帝国的夕阳之下,稀松的几艘驱逐舰安静地停在狮城章宜海军基地巨大的船坞中,不远处的高地上威严耸立着一群群的炮台,十五英寸的巨炮指向大海,充分显示着帝国的实力。三三两两的水兵悠闲地穿梭在炮台之间,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大炮无法转向后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远东之盾
  马来半岛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称为“远东直布罗陀”的新加坡更是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也是阻挡日军夺取荷属东印度(现印尼)石油的天然屏障。大英帝国已经在新加坡经营多年,其章宜海军基地更是规模不凡。但二战开战后,英国已无余力顾及这块属地,在新加坡的部署已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1941年下半年,德军转向东线进攻苏联,大英帝国本土所受的压力已逐渐减少,同时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图日趋明显。丘吉尔决定派遣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护航舰只组成新太平洋舰队(Z舰队)奔赴远东。12月4日,Z舰队达到新加坡。Z舰队也就是防守新加坡的海军全部主力。这时马来半岛和新加坡陆军部队共有约8.8万,由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和马来军组成,帕西瓦尔中将负责指挥陆军。空军有约150架老式飞机,如美国淘汰的F2水牛式战斗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大和之矛
                日军的实际战略目标是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尼),袭击珍珠港也只是战略支援任务。为取得荷属东印度,必需要经过英属的马来半岛。日军对马来半岛的进攻兵分两路:一是陆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已经进占印支南部的近卫师团,从陆上进入泰国,占领曼谷后,沿马来半岛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将率领的第5和第18师团,分批从海上登陆。为了支援登陆行动,日本海军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指挥的南遣马来舰队负责掩护,辖有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4艘以及护卫舰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舰队到达新加坡的同一天12月4日,日本浩浩荡荡的登陆舰队从海南三亚启航,向马来半岛进发。12月6日登陆舰队转向西北,佯装开往曼谷,声称要切断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运输线。12月7日上午,英军侦察机发现日军舰船,英军判断日军将先在泰国登陆。其实,这支登陆输送队于7日12时已突然转向,分兵数路,驶往哥打巴鲁(马来亚)、北大年(泰国)和宋卡(泰国)。
  1941年12月8日凌晨1时45分,入侵舰队的南路5千多名日军在4艘驱逐舰交叉火力的掩护下在哥打巴鲁登陆。这时4500海里以外的珍珠港以北,突袭机群正在准备起飞。两个小时后,日本登陆部分击退了哥打巴鲁的守军,控制了日本新帝国的第一个滩头堡,珍珠港的突袭机群也飞临美太平洋舰队上空。随后宋卡和北大年的登陆部队也成功地守住了阵地。并且各地的登陆兵上岸后,迅速抢占附近的机场。8日天明后,日军航空兵对马来半岛尚未被其地面部队占领的机场和新加坡航空基地进行多次空袭,大英帝国的空军已损失殆尽。
                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将在没有空中掩护、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率领Z舰队冒险出航。12月10,Z舰队终于厄运难逃,日军22航空队85架飞机用2个小时干净利落地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击沉,远东海军主力不复存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自行车闪电战
  由山下奉文将军率领的登陆部队-第5师团、第18师团均为日军的精锐部队。其主力从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陆,而后向马来半岛西南穿插,然后沿西海岸向南推进。牵制分队从哥达巴鲁登陆,而后从马来半岛东海岸南下。两股日军在轻型坦克和空军的支援下隆隆南下,多数日军备有自行车。
                12月11日,由英军希思将军指挥的印度第十一师首先和日军交火,尽管印度军队在数量有三比一的优势,但部队训练很差,装备处于略势,“军官与士兵的团结意识又几乎等于零”,所以这样一支军队与日军对抗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日军西路部队分队12月19日占领了槟榔屿上的英空军基地,消除了英联邦军队从印度、缅甸方向对马来半岛守军进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西路主力沿西海岸急速南下。东路部队于1942年1月6日攻占关丹,然后向柔佛州前进。西路部队于1942年1月11日攻进马来亚首府吉隆坡,然后继续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1-2007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败的阴影象瘟疫一样在英军中蔓延,而且撤退很快就变得无法控制,越来越多的装备落在日军手中。日本空军可以在英国的机场装上英国的燃料往英国的阵地上投英国的炸弹。日本步兵骑着自行车紧紧追赶撤退的英联军,他们三人一排,又说又笑,好象是去看足球比赛。数以百计的车轮汇成嘈杂一片,溃退的印度军队惊恐万分,以为是坦克在追赶他们。”(马来半岛灼热的路面令自行车车胎很快爆裂,日军士兵干脆剥去橡胶胎,只用钢圈骑行,数千辆这样的自行车发出的响声确实有点象坦克。)
  1942年1月下旬,英军增援部队运抵新加坡,其中包括英军第18师和50架飓风战斗机。由于马来半岛大部分已失守,前者已来不及运往前线;而由于训练和装备问题,后者在与零战的交锋中又一败涂地。1月25日,帕西瓦尔将军已下令向新加坡作最后的撤退。2月1日,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的一千余米长的海峡堤坝,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岛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7-2025 02:37 PM , Processed in 0.12740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