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钦生

【受用一生的圣贤大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1-2009 08: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1# 钦生 的帖子

真金不怕红炉火,真理不怕无人知!
谢谢你用“心“的分享,我感受到了!

加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11-2009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3# 普罗旺斯 的帖子

谢谢你!我会努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1-2009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父劝诚信)》

在五伦关系中,子女都有劝诫父母的责任,所以子女应该劝诫父母,父母也要规劝子女的过失。

有一位做父亲的,刚好他的孩子十六岁会开车了,就跟孩子相约开车出门,去一个风景区。他的孩子要去加油站加油,他就跟孩子约好下午四点在这里集合。

结果孩子开车到了加油站,加好了油,还有一段时间才是四点钟,所以他就近去看了一场电影,打算看完电影赶快回去接父亲。结果电影一看,就把时间忘记了,自己心里也很焦急,就想告诉父亲,车子出了点问题,所以送去修理。这个孩子没有学过《弟子规》,不知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他回去之后就跟父亲道歉说:“父亲,车子坏掉了,所以我回来晚了,我去修理车。”

父亲就对他说:“你怎么可以骗我?”:@

孩子接着又说:“父亲,真的是因为车子坏了。”

父亲就对他说:“我已经打电话到加油站去了,他们说你整个下午车子都在加油站,根本没有去修理。”

儿子一听很惭愧,东窗事发,被爸爸知道了。

接着父亲就说:“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我不是对你生气,也不是对你难过,我是对我自己生气。”

我教了十六年的孩子,居然会这样骗我,那是我自己的教育失败。所以,我要好好检讨这十六年对孩子的教育,我今天要用行走的方式走回家里去。

那里离他们家有十八英里的路,走回去可能都半夜了。但父亲很坚持,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家,而儿子开着车在后面一步一步的跟着。我相信这对孩子的内心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孩子会非常内疚。而孩子对这件事会记忆多久?终身不忘!相信这次旅途是他所走过最长的旅途,也是他父亲给予他最成功的教诲。所以,父母教孩子也要时时以一个反省的态度来感化小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09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元觉劝父)》

有个读书人叫孙元觉,他们那个地区有个不好的风气,就是假如父母年老、生病了,就把他背到山上放在那里不管他。

孙元觉劝他父亲不要这么做,但父亲不听,所以他就跟父亲一起背着爷爷上了山。

把爷爷放下以后,他的父亲就要回来,孙元觉马上去把竹篓子捡回来,因为就是用这个竹篓子把他爷爷背上山的。

他父亲就说:“这竹篓子不要拿了,放在这里就好。”

他就对父亲说:“不行,我要带回去,以后父亲老了,我再把你背上来。”

结果他父亲一听,就赶快把爷爷接回去。

这也是善巧方便规劝父亲。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观机而行,用非常柔和的言语来规劝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09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心灵的版主yeoksan和各位网友的支持,小弟一定继续为大家贴好的故事上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1-2009 08: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魏征谏君)》

君臣关系也要互相劝诫。古代所有能建功立业的君王,都是因为他身旁有非常好的臣子,懂得对他直言不讳。在所有谏臣当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的魏征

魏征有一天就跟唐太宗说:“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贤臣。”

唐太宗觉得很纳闷说:“为什么你不做忠臣?”

接着魏征就说:“因为忠臣都会被杀头,我做良臣就好了。”

唐太宗一听笑了。可是唐太宗是聪明人,他一边笑,一边想,忠臣都被谁杀的?暴君杀的。魏征这一个善巧的提醒,唐太宗一定不想做暴君。所以,魏征的言词非常有艺术,这样一叙述,已经把他的命保住了。

有一次他劝诫唐太宗非常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大发雷霆,走回寝宫时还边走边骂:“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

到了寝宫,皇后看到唐太宗气成这样,知道一定是魏征的杰作。所以,皇后立刻去换上非常正式的衣服,然后走到唐太宗的面前,当场跪下去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唐太宗一头雾水:“我气得半死,你还恭喜我什么?”

接着皇后就说:“一定是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

唐太宗一听“我是明主”,气都消了。所以,一个君主能成功立业,他的身旁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帮助他。他有这么好的皇后,又有这么好的臣子,他才能成就。

当我们的人生有些小成就的时候,绝对不能沾沾自喜,要马上想到在此过程中,有多少人对我们的关爱、提携,要念念不忘。当人能处处怀念别人的恩德,绝对不会贡高我慢,他会用一种谦卑、感恩的心去为人处事。也由于他懂得谦卑、感恩,他的事业才不会衰败下来。

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鉴,可正容颜、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用铜镜来观照自己,可以看到自己有什么不正之处;以历史来鉴定照察自己的作为,可以知道我这个做法是兴盛、还是衰败;旁边有这些大臣给我劝诫,我才知道所作所为是好、还是不好。而这三面镜子已经破了一面,所以他很伤心。这面镜子就是指魏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11-2009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颖考叔劝君)》

春秋时代,有位君王叫郑庄公,他跟弟弟发生了冲突,因为他的母亲特别宠爱他的弟弟,宠到最后弟弟起而造反。所以,我们爱护孩子能不能骄宠?能不能对某一个特别疼爱?绝对不可以,要用平等心对待下一代;只要有所偏爱,必然会有祸患产生。所以,爱孩子不能用感情,要用智慧,历史上有太多因为父母特别宠爱某一个孩子,结果造成兄弟阋墙。我们对这个孩子特别疼爱,对他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他会恃宠而骄。被忽略的孩子,他得不到关爱,他的人格就会有所偏颇,所以都是害了所有的孩子。

郑庄公跟他弟弟起了冲突,后来他的弟弟还畏罪自杀,郑庄公很生气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

这句话一说出来非常地绝情。所以,绝情的话绝对不能轻易开口,所谓“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有小的嫌隙出现,就对至亲疏远;不要因为新的冲突,就把对方所有的恩德统统忘记,这样的态度最损阴德。要记住别人的恩惠,“恩欲报,怨欲忘”

郑庄公讲了这句话不得了,因为他是君王,一言九鼎,不能反悔。他的部属中有个孝子,名为颖考叔。当他的君王讲出对母亲是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这种话,这个孝子听了很难受,因为他一定会体谅到,郑庄公的母亲不知道有多伤心。确实,一个真正的孝子,他的孝心是跟真心相应,所以孝心也会延伸出慈悲之心、同理之心。

《孝经》云:“教以孝,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颖考叔还看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假如一个君王对母亲是这种态度,全国人民会起而效法,因为连君王都不孝顺了,为何还叫我孝顺?这个影响面就太大了。所以,颖考叔时时刻刻想找机会、找时机劝诫他的君王。我们从这些故事也学习到这些圣哲人的善巧方便。

颖考叔送了郑庄公礼物。当时的礼仪,臣民只要送君王礼物,君王就要回礼,所以君王就请颖考叔吃饭。在吃饭时,颖考叔就把很多食物都移到旁边没有吃。这是制造时机。

郑庄公就问颖考叔“你这些食物为什么不吃?”

颖考叔回答:“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都是先给我母亲吃,而我母亲没有吃过君王您所赐的食物,所以这些食物我要带回去给我母亲吃。”

郑庄公一听也很感动、很无奈说:“你还有母亲可以侍奉,我不行了。”

结果颖考叔就说:“君王,您不用担心,因为我已经帮您找好一个地点,那个地点叫做黄泉,我在黄泉之地挖了一个地下室,只要您跟您的母亲在此地下相见,你们就是到黄泉相见了。”

所有的方法都帮君王想好了。郑庄公很欢喜接受了,就到黄泉这个地点,与他母亲相见,把母亲迎请回到国都来。当他的母亲步入国都的时候,所有的人民夹道欢迎。所以,不孝跟孝所产生的影响有天壤之别。而臣子时时处处想着如何规劝君王,也是非常地忠诚,所以君臣之间要懂得规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1-2009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冒死进谏)》

汉武帝的时代,是文治武功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但是武帝末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蛊之乱”。就是有人诬告皇后、太子,说他们使用巫术去陷害别人,并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实是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之人,杀了这些欺骗皇帝的江湖术士。

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还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就把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关起来,整个汉室家族也非常混乱。汉武帝那时正好在气头上,就说要把监狱里面的人统统杀了,这是杀自己家的人。

有个孩子才刚出生,是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那时有个大臣叫丙吉,他负责处理这件事情,是巫蛊之事的审判,他就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

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已经在气头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气,他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

来的人就把此话带回去给汉武帝。汉武帝突然醒过来了,才大赦了这些还没有被杀害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进谏,因为皇帝在气头上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受到株连。

后来汉宣帝继位,但是丙吉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以前读书人觉得我这么做,“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为了什么?绝对不是为了我以后有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还有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09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的帖子讓人長智慧。謝謝你的熱心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9 07: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8# fungnyitfen 的帖子

也谢谢你的热心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9 07: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辛公德化民风》

隋朝时,有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他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好不好?

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气。

后来,辛公义到了岷州当刺史,岷州是现在的甘肃。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只要家里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让他自生自灭。

他去了以后觉得此事太残忍,没有孝、义。所以,他就主动把这些被丢在路旁的生病者,都接到他的衙门来照顾,也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就赶快请他的家人来接回去。

接的时候他又跟家属说:“我跟你的爸爸都相处这么久了,我也没有得病。”

这些为人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这都是以德来唤醒这些人民的惭愧心,赶快把家人接回去奉养,这才把没有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把他当作母亲一样看待。

这位慈母不只挽救了他们亲人的健康,还挽救了每一个人的良心。人的良心若丧失了,纵使还有生命在,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古代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09 08: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劝素食)》

有位朋友,她在听我们授课时,了解到素食的利益很大,所以她听完课回去之后,就对她先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不要煮肉给你吃了。”讲得非常坚决。:@

接着又说:“我完全是为你好,你要接受。”

结果一个星期以后,她很沮丧地到中心来找我。她说:“我的先生真是没有善根,很不受教,我为他好,不煮肉给他吃,念念为了他的健康,他不接受、不领情。”

她讲完之后,我倒了一杯水给她喝,接着我就跟她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你先生假如得了高血压、心脏病,你也要负责任。”她愈听愈觉得很委屈。我又跟她说:“你儿子跟父亲愈来愈不亲,你也要负责任。”

我接着问她:“你不煮肉给你先生吃,他还吃不吃肉?”

她说:“吃!他都到外面去吃。”:@

我说:“那就对了,你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所以,人做任何事,目的一定要很明确,不然做到半途会被整个情绪所带动,而忘记了当时的初心。

我说:“你现在的情绪落在何处?落在先生不受教,而为先生着想的心已经放在后面了,所以你并没有达到你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因为先生到外面去吃,假如一不小心拈花惹草,那你也要负责任。再有,外面的东西又咸又油,长期吃下来,胆固醇会过高,会得高血压。还有父亲常常到外面吃饭,就无法陪伴孩子。”

所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若要引导先生接受素食,要循序渐进,不要强加于人,不然就变成控制和占有。当我们的态度是控制和占有时,对方一定不愿意接受。

我跟她说:“你应该要做得无声无息,先生都没有发现;本来是煮三样肉给他吃,过一个星期减成两样,再过几个星期减成一样。还有一点更重要,你要把素菜做得愈来愈好,让先生在吃的时候,觉得这个菜怎么这么好吃!假如你把肉都收起来了,煮的都是青菜豆腐,连个蒜头都不放,他一定会吃得很难过。”我们要处处替对方着想,他就能欢喜接受,慢慢把肉戒掉了。

我说:“你也可以常常带着先生到中心一起来吃饭,中心所有的老师都吃素,边吃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还会跟你先生说,你看,素菜满不错的!他就会感受到这么多人都吃素。”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吃素的人绝对不能吃得面色很难看,要吃的额头发亮,人家才会说吃素不错。很多吃素者吃得脸色很不好,因为加工食品吃得太多了,我们要吃出健康来。后来她的先生也常常到我们中心,跟大家相处得很好,后来他就吃素了,所以善巧方便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1-2009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劝戒烟)》

有个朋友的先生有抽烟,她劝先生戒烟,“怡吾色,柔吾声”,好言相劝。她跟先生说:“我买瓜子给你嗑,你慢慢戒掉。”结果先生嗑瓜子嗑了一段时间,没有成功,她不惜重资又买巧克力给他吃,一有烟瘾的时候就赶快吃巧克力。

正在第二次戒烟的时候,有位朋友来找他。朋友看到他在戒烟就说:“不要戒了,来来来,抽一根。”

此时太太在旁边怎么办?假如你走过来,把他朋友的烟马上抢过去,先生会如何?会觉得很没面子。真的有的太太就是这样做的,当场气氛非常尴尬,如此就会适得其反。

所以,这个太太马上走过来跟先生的朋友说:“拜托!你要体谅我一下,我已经不惜重资让他戒烟,现在巧克力的成本很高,假如这次戒烟失败,我不知道要买什么给他吃了。”

结果他朋友一听,立刻就把烟收回去,她先生也觉得很有面子,没有给朋友难堪。我们处处要“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09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1# 钦生 的帖子

要吃的额头发亮,人家才会说吃素不错。


原来要吃到这样的patter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09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2# 钦生 的帖子

“怡吾色,柔吾声”


我也是要学习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9 06: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3# sunnyfren 的帖子
对阿~要吃的健康就是好招牌了

回复 394# sunnyfren 的帖子
这个我们都要学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9 06: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师劝学子)》

人的生活行为都有一个惯性,不只是人,万物都有一个惯性,所以在物理学中有个“惯性定律”。你要推动一个东西的惯性,比如说一杯水放在这里,你要推动它的时候,一开始力量太小不会动,你的力量要逐渐加大,大到突破它的“静摩擦力”,就动起来了,一动就不用那么累了。所以,推动的时候,一定要突破静摩擦力,让它变为“动摩擦力”就比较顺利了。所以,我们要观察,当时机未到,要用耐性去推动,而耐性里面要包含着真诚、关怀。

有一位老师带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从小就被宠坏了,连吃饭的规矩都没有。老师就下定决心要好好磨炼他,要让他自己吃。因为这个孩子从不自己吃饭,都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样样都是人家来侍奉他。

开始训练时,小孩每天都喊着:“我不行了,老师要害死我了。”用一些很尖锐的言语在考验这位老师的定性,用很刻薄的话在刺激老师。

结果撑了一个星期之后,这位老师觉得很累,心里很想放弃算了。突然星期一来上课,中午老师还没叫这个孩子吃饭,这个孩子自己坐好说:“老师,我要吃饭了。” 这位老师觉得百感交集,逼了他一个星期,突然自己主动要吃饭了。所以,教育的力量来自于坚持,不能中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1-2009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劝夫回心转意)》

杨老师曾经辅导过一个先生有外遇的案例,他的太太来找杨老师,杨老师就跟她说:“你一定要下定决心,我才教你方法。”

结果这位女士说:“我一定全心全意去挽回我的先生。”

杨老师接着就跟她说:“你要拿出女人最强的能力,温柔。”

所以,从那天开始,她穿得整整齐齐,把孩子功课安排好,让孩子去睡觉,她自己坐在椅子上等先生回来。结果一看表,十一点多了,十二点多了,一点多了。这时内心如何?她体会到了“一切法得成于忍”。这时先生进门回来了,她马上和颜悦色跑过来说:“你辛苦了。”就把他的公事包接过来。

“你一定饿了,我去帮你煮碗面。” 就走到厨房去。她先生神魂未定,究竟发生什么事?她就连续几个月的时间都这样做。

突然有一天,她先生回来得特别早,一进门话还没说就跪下去。她先生说:“你饶了我吧!我都跟你招了,这几个月我的内心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和痛苦的煎熬。”

所以,当先生有过失的时候,确实还是得用我们的真诚之心去感化他,我们还要把本分的事做好,让对方觉得惭愧,引发他的反省,进而生起悔过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009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世恩劝弟)》

在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整天游手好闲,磨蹭到很晚才回家。他的大哥每次看到弟弟很晚回来,就很严厉地指责他、骂他。有没有效果?都已经这么大的人,这样骂他,他很难接受。

陈世恩就跟他的兄长说:“大哥,让我来试试看!”

陈世恩当天就等在家门口,结果弟弟很晚才回来。他一看到弟弟,立刻趋身上前握着弟弟的手说:“弟弟!天气比较冷,你穿得够不够?”然后就带着弟弟进门,亲手把门锁上。

接着又跟弟弟说:“你肚子一定饿了,我叫嫂子煮碗面给你吃。”接下来的日子,陈世恩每天都在门口等他弟弟,一看到弟弟回来都非常真诚地关怀、爱护,天天都是如此。

差不多一个星期之后,他的弟弟就没有再出去混到那么晚,他很早就回家了。当弟弟没有在外面游手好闲时,一定要赶快把圣贤的教诲教给他,如此才是长久之计。《朱子治家格言》提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之所以没有志向,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圣贤教诲。陈世恩用这一分至诚的关怀心把弟弟导正回来,所以兄长要慈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1-2009 05: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劝谏的智慧 《劝谏的智慧(郑均劝兄)》

汉朝时,有个读书人叫郑均。他看到哥哥在当官的时候,收人家的贿礼,内心很难受。可是他又是弟弟,能不能指着哥哥骂?如此哥哥也不能接受。

所以,他自己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给人家做扫地的工作,去当人家的仆人,再把整整一年赚到的这些钱送给兄长。

他说:“兄长,我们没有钱没有关系,可以去赚,但是人的名誉一旦失去了,一生都有可能会毁掉。”

他的兄长看到弟弟为了规劝他,低声下气给人家当仆人,赚钱赚得这样如理如法,而不是用偷懒的手段去获取钱财,他这一分劝勉哥哥的心也让哥哥很感动,从此哥哥就非常地廉洁。

所以,兄弟之间也要用善巧方便去规劝。而规劝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德行、爱心。《了凡四训》也有提到,假如我们无法感动别人,要想到是自己“德未修”,因而“感未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9-2024 03:28 PM , Processed in 0.1123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