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4-5-2012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某老先生叮嘱我的三句话,他说年青人:1.犯错要及早 2. 同个错误不犯超过三回 3.绝对不犯关键错误。
...
谷成 发表于 14-5-2012 06:55 PM 
第一,第二点清楚明白,也知道该怎么做。第三点就头疼了,如何知道什么是关键或致命错误呢? |
|
|
|
|
|
|
|
发表于 14-5-2012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知道什么是关键或致命错误呢?burntan 发表于 14-5-2012 11:16 PM 
这位老先生并没有说明,但是个人认为应该容许自定义。
对我而言,所谓关键性错误,就是某种错后无法重来或纠正,并可能造成终身遗憾的错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5-2012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第二点清楚明白,也知道该怎么做。第三点就头疼了,如何知道什么是关键或致命错误呢?
burntan 发表于 14-5-2012 11:16 PM 
这个hor, 。。。或者是指,比较帖切的如;带眼识对象,精挑细选如意郎…呵呵呵…
这些都是关系关键重大,影响深远的。。。
又好比决择行业,宗教等等,"重大事件"。。。呵呵呵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想做,敢敢去做;
有什么想说,敢敢去说。
纵然失败,至少也能作为参考来改善想做和想说之事。
如此一来,人生无憾,
没有不舍,不必重来。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5-2012 01:02 PM 编辑
我不懂哲学,每次来这里看,都会脑袋打结,灰溜溜地走了
但是回答人生的3道问题还是可以的,尽量伪装哲学点 ...
夏绿蒂 发表于 15-5-2012 12:26 PM 
夏师妹也来了,呵。
如果佛法教导的是解脱烦恼的妙计,哲学却是先将你的脑筋和大小肚肠通通打结了,再叫你去思考,让你走不出来。从这一点看,哲学确乃龙争虎斗的是非之地,但愈是执着是非,就愈是是非不清。
如果对佛法的理解了当,本来就没有所谓两分和纠结,如果自己解不开,那是因为执迷逻辑辩证的缘故。师妹你可别且学且思也跟着迷失了,呵!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很多高人在这里,大家都好像活得很“当下”,也不执着什么,即使下一刻就要离开了都可以无憾,所以就算重来也因为太完美了而无需任何改变。真令人羡慕。
后进不才,对花花世界还很迷恋,许多新鲜事物都想在离开前尝试,万般不舍。回首短短人生,遗憾的事物也不少,受过的恩惠都还没回报,伤过的人都还没补偿,应许了的承若都还没实现,错过的都还没追回。如果可以重来......一定要向大耳窿借多多钱去旅行,哈哈哈!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5-2012 03:59 PM 编辑
发现很多高人在这里,大家都好像活得很“当下”,也不执着什么,即使下一刻就要离开了都可以无憾,所以就算 ...
burntan 发表于 15-5-2012 03:39 PM 
说得自在,不等于就能去得自在。凡起心动念当下,能够提醒自己这般思维还是不错的,这个程度佛家叫理悟或解悟,必需大限到临之际,方才知道是否可以真的来去潇洒,那个才是真正的修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2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15-5-2012 04:23 PM 编辑
夏师妹也来了,呵。
如果佛法教导的是解脱烦恼的妙计,哲学却是先将你的脑筋和大小肚肠通通打结了, ...
谷成 发表于 15-5-2012 12:57 PM 
说一说,
你的重点是" 理解了当 "。
确实,无论任何学门,若还没完全掌握了解,还在摸索中,那么有时会打结或产生疑惑。打结不专属哲学,也包括各领域及佛学,对吗?
哲学领域太广了,打结难免,若专注於一科,要"理解了当"并非不可能的事。。。
如非想非想非,和儒家的知,是不远的,即心不起波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2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哲学,每次来这里看,都会脑袋打结,灰溜溜地走了
但是回答人生的3道问题还是可以的,尽量伪装哲学点 ...
夏绿蒂 发表于 15-5-2012 12:26 PM 
佛家,大致上指出,一秒或刹那间生命被夺去。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5-2012 05:27 PM 编辑
说一说,
你的重点是" 理解了当 "。
确实,无论任何学门,若还没完全掌握了解,还在摸索中,那么有时 ...
洪七公 发表于 15-5-2012 04:21 PM 
思想打结是因为仍然执求一种哲学的正解,佛家不从思辩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透过实际修行去达到一个既不思善也不思恶的思维境地,从中体悟对错其实是因为设立主客才产生的对比冲突。如果没有主客的分立,就不需要是非和对错,当问题消失了,自然不需要解答,更不存在思辩的套结。如果能够随时回到这个状态,就能随时随地得到心灵的自在。
但是这种不思善也不思恶的状态,没有妥善处理对社会是有威胁的,如果没有形式上(或是纪律)的约束,就会任由自己笑傲江湖、形骸放浪,凡事都毫不在乎,更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反而制造社会问题。所以佛家思想在达及去除二元思想的执着之后,约束自己去执着一些对世界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例如持素、持戒、劝善、施舍等等,表面上是执善,实际上是因为慈悲,为了维护社会法纪而愿意自我约束,所以佛家师父即使开悟了,平时的坐卧言行仍是严以律己,放下和提起是同一件事,不在表面上刻意表现开悟的形象。
如果理解佛法,回头观看哲学思辩就比较容易,对世界众生有利的事情不妨多思考(对世界没有帮助的钻牛角问题大可抽身不理),但是不以自己的主客立场来处理辩证问题,不以非必赞同或捍卫特定立场的角度来分析哲学思辩的环结(knot),这样来解开纠结时,拥有更多维度的灵活性和思想运动空间,比较能够披露正反两向的利弊问题,让参与者从更宽阔的角度来认识人生的问题。(但是一般的辩论对捍卫立场较有兴趣,却把解决矛盾问题当成次要议程,因此愈是执着是非,愈是是非不清)
只有僵硬顽固的头脑才执着于一个永恒不变的立场或是答案,实际上任何答案都必须建立在各种因缘和条件之上,随着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改变,答案自然也会改变。有时候,两个立场同时都是对的,因为社会需要两股不同的立场来相互约束及监督对方,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不能超越双方立场就不能了解根本就没有必要求出一个同解,这样理解就能跳出是非的纠缠了。所以从佛教角度,符合众生世界利益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因此佛教对世俗事情的观点也会随着社会风俗而与日并进,但是基本身心原则和实践方法,始终能够保持一致。
上述是个人对佛家思想VS哲学辩证关系的微见,说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教是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2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打结是因为仍然执求一种哲学的正解,佛家不从思辩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透过实际修行去达到一个 ...
谷成 发表于 15-5-2012 05:06 PM 
"思想打结是因为仍然执求一种哲学 的正解,佛家不从思辩方法来解决 这个问题,而是透过实际修行去达 到一个既不思善也不思恶的思维境 地,从中体悟对错其实是因为设立 主客才产生的对比关系。"
叫化是另外看法,你提出很好的重点,就是思辩。是思辨比较正确吗?
若没有思辨而信而修,小心那是盲从了。
未达到"明"前,抱着迷疑去修,那是可以的。毕竟修是讲心。而在迷疑过程修中,还是抱有思辨的成份在里头,对吗?
不要忘了,各学门的理,如佛陀也是思辨后悟,才有其理供后人参修。
各学派领域何尝不有思辨才成其理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2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洪七公 于 15-5-2012 05:47 PM 编辑
思辨后会被带领到深一层次程度,或叫境界。到了那境界,这某事理的思辨就不需要,没功用,要丢弃了。
所以是知,不多想不需要的。
若无思辨,有如鹦鹉出言,不知其意。
谷成子,叫化忙着乞食,不谈了。与你交换意见,甚是乐事。
希望言能归题,不要太远,矩离一点就好。。。呵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2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打结是因为仍然执求一种哲学的正解,佛家不从思辩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透过实际修行去达到一个 ...
谷成 发表于 15-5-2012 05:06 PM 
你打字真快。读了几次,大致了解你所说。谢谢你的用心,叫化收到了。
确实要活泼,不自执,这样才能共深入与参辩。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大致上指出,一秒或刹那间生命被夺去。
洪七公 发表于 15-5-2012 04:29 PM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一间黑黑的房间里寻找一只黑色的猫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打结是因为仍然执求一种哲学 的正解,佛家不从思辩方法来解决 这个问题,而是透过实际修行去达 到一个既不思善也不思恶的思维境 地,从中体悟对错其实是因为设立 主客才产生的对比关系。"
洪七公 发表于 15-5-2012 05:26 PM 
我忽然想起昨天看南怀瑾老先生圆觉经略说时,他提及一个大德说过:悟道后的世界同未悟道没有分别。。。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一间黑黑的房间里寻找一只黑色的猫
夏绿蒂 发表于 15-5-2012 06:56 PM 
这段描述挺有意思!.gif) |
|
|
|
|
|
|
|
发表于 15-5-2012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打字真快。读了几次,大致了解你所说。谢谢你的用心,叫化收到了。
确实要活泼,不自执,这样 ...
洪七公 发表于 15-5-2012 05:58 PM 
人生最重要是获得自在,然后思维才有乐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5-2012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个亲历,
曾经在中国旅行时,导游带到皇帝的墓葬地参观。
导游:这位某某皇帝,左手拿着长型木质条刻着山的图案,而右手拿着长型木质条刻着江的图案。意思代表虽然离开世闻,但江山依然在他手中。
死前叫手下预备雕刻,展现出虽崩天依然对世事江山的不舍。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