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660|回复: 4
|
以“气候制约语音系统”说“弘扬方言”
[复制链接]
|
|
|
以“气候制约语音系统”说“弘扬方言”
-
【1】先不要笑我,我很怕别人笑我;
-
先说说我的名,我的名叫徐基军,哈哈,没有人认识我的啦。我要写这篇文章,虽然我上学时,要写完一篇作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我会努力的把它写完。这是一篇关于语言学的文章,虽然在几个月前,我才上网看了一些语言学的资料,翻了一些语言学的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要把我的这些认识写出来,让大家评论和指点的啦。
-
先不要笑我,我真的很怕别人笑我的啦,先说说一个故事,好让大家不要笑我。1876年,西班牙,当地的业余考古学家,索图拉伯爵首次访问了阿尔塔米拉,他注意到岩壁上一些黑色的符号,但并没有想到更多的东西。3年后,桑图拉带着小女儿再次来到阿尔塔米拉山洞寻找古代遗物。他专注于在地下发掘,无事可做的小玛丽雅东张西望,突然惊叫“爸爸看,这里有牛!”,当父亲抬头顺着女儿的手指望向崖壁面时,看到了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它们已在这个完全黑暗的洞窟里沉睡了一万多年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所以,不要笑,小孩子也能有大发现。
-
【2】说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
先说说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
-
海南话与普通话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是其它汉语方言所不能比的;普通话有送气音与平气音,而海南话有吸气音与平气音;海南话有入声而普通话却没有;普通话有卷舌音而海南话没有;普通话比海南话呼出的气流要大许多,普通话比海南话的发音部位也相对靠前一些。
-
【3】说语音系统的气候特征;
-
比较海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我逐渐认识到各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是具有它的气候特征的。我总结出来的特征主要有两点:1、呼出气流大小上的区别,在寒冷地区,人们讲话时呼出的气流比较大,而在炎热地区,相反的,比较小;2、发音部位上的差别,我觉得寒冷地区比炎热地区的语言语音发音部位相对靠前。
-
举一些例子:1、比如粤语,它同样有送气音与平气音,但是相对普通话,它们的气流要小许多,整体上,呼出的气流也比普通话小许多。2、比如泰语,呼出的气流也比较小,而俄语,呼出的气流就比较大。
-
【4】论气候制约语音系统;
-
为什么语音系统会具有气候特征呢?我对此作了一些分析和解释。
-
南北气候最大的差异是北方有一个寒冷的冬季,而且越往北,冬季就越寒冷而且漫长。寒冷的环境,会给生活带来诸多的不方便。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们不喜欢说话,但是,有话的时候,还是不得不说的。
-
在寒冷的天气里,寒冷的气流进入口腔,会造成很大的刺激,以致造成伤害;而在炎热的天气里,则可以放任气流进入口腔,还能有助于散热。讲话时,呼出的气流比较大,则可以阻止寒冷的气流进入口腔,但是,这样做,比较费力,还会产生一些热量。北方的冬季是非常寒冷而漫长的,虽然也有炎热的夏季,但是夏季很短,所以,为了避免寒冷的气流进入口腔所造成的刺激与伤害,北方的语言,讲话时,呼出的气流比较大。相反,南方的冬季比较温暖而且也比较短,甚至没有冬季,并且夏季很炎热很漫长,讲话时,呼出的气流小一些,就比较省气省力,而且在炎热的天气里,也厌恶产生不必要的热量,所以,南方的语言,呼出的气流比较小,南方的语言比较省气省力。
-
在寒冷的天气里,脸上的肌肉绷得比较紧,而在炎热的天气里,脸上的肌肉却比较放松。由这种差异,导致了发音部位上的差异,我粗略的认为,北方的语言,发音部位比较靠前,而南方的语言,发音部位比较靠后,当然,所有语言的发音部位都比较靠前,这只是相对而言啦。也许,对这些发音部位前后的划分,还要引入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外部气流进入口腔的多少。
-
所以,气候对语音系统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是一种制约作用,当然,语音系统并不只是受到气候的制约作用,它还受到其它的制约作用。
-
【5】说一些现象;
-
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由于受到它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北方非常的寒冷,而纬度较高的欧洲,得益于大西洋暖流,却比较温暖。中国的南北气候差异非常大,也许中国是南北气候差异最大的国家,这应该是中国南北的语言语音巨大差异的一个理由吧。
-
有人说吴语闽南语和日语比较相似,我通过对比说吴语、闽南语和日语的这些地区,发现它们的气候也很相似,比如,它们都是严重的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一月的平均气温基本相同。
-
对于普通话辅音ng的使用可以做一个很好的解析,它的发音部位比较靠后,用它做声母,就有把冷空气带入口腔的问题,而用它做韵尾,放在呼出强大气流的元音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
如果你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十分了解,经过仔细的对比,你将可以发现相同气候下语言有更多的相似方面,将发现其它的一些语音特征。
-
【6】说入声;
-
入声是汉语的一种韵尾,与英语等语言的塞音尾不同的是,它只成阻不破阻。由于这个特点,我认为,它只能存在于呼出气流不是很大的语言中。为什么呢?在呼出很大的气流时,突然一个入声,把气流完全阻断,这是很难的,也会对发音器官造成伤害,这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很难也很受伤。然而,英语的塞音尾却不同,它只是短暂的成阻,马上就破阻了,气流仍然呼出。所以呢,像普通话这种语音系统,要加入入声,是不科学的。
-
入声有四种,分别是-p、-t、-k、-h,它们对气流的阻断程度也有所不同,-p是完全阻断,-t、-k次之,-h的阻断程度最弱。所以呢,南方的语言,如闽南语、粤语,呼出的气流比较小,有-p、-t、-k等入声,再往北,呼出的气流稍微大一些,只有入声-h,到了呼出气流很大的普通话,就没有入声了。
-
古代中原地区是有入声的,而现代的华北地区,若有,只有-h,如何解析古代中国-p、-t、-k等入声韵的存在?对此,我也感到非常困惑,许多人也这样问我,我对此做了许多思考,先后做出了两个设想。
第一种设想,气候是影响语言系统,但是语音系统还受到其它因素影响。或许,在古代中国,受到南方影响比较大,所以入声韵-p、-t、-k存在于古代汉语当中;而近几百年来,受到北方影响非常大,华北许多地方的入声韵消退了。
第二种设想,在阳声韵-m、-n、-ng与入声韵-p、-t、-k之间,还有一种中间形态,可能是-mh、-nh、-ngh,这种形态是客观存在的,见于《语音学教程》林焘、王树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在103页,有这么的一句话:“海南省有的方言‘剪’读[tsien?],‘仰’读[ngiang?],结构方式是CVVNP,喉塞音[?]出现在鼻音之后,更是汉语方言中极为罕见的。”。这种形态对气流的阻断不是很强,与入声韵-h相当,不如入声韵-p、-t、-k。所以,古代中国的入声有可能是-mh、-nh、-ngh,而不是-p、-t、-k。
-
【7】说病态语音系统;
-
如上面所说,把入声加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是不科学的,我认为那是一种病态的语音系统。还有,如果不考虑到语音系统所受到一些制约作用,而把一些语音元素加在一起,组成一个语音系统,那么它有可能是病态的,也许一些人工语的语音系统就是病态的。如果两种语言交汇在一起,组成一种语言,如果它还没有自然发展到稳定期,那么它的语音系统也有可能是病态的。
-
【8】说语音系统的迁移;
-
有的语言在一个地方形成后,会随着人口的流动或者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果两个地方的气候条件相同或者相差不大,那么的它的语音基本不会改变,如果两个地方的气候条件相差比较大,那么由于受到不同的气候制约作用,它的语音会发生一些改变,这是语音系统对不同气候条件的自我适应。如英语,从英国传播到美国和澳大利亚后,分别产生了美国语音和澳大利亚语音,英语是接受这种语音差别的。如四川话,从北京到四川,它们的气候相差很大,它的语音也就有了一些改变,四川话相比普通话,呼出的气流显然小了许多,语音音素上也有了一些改变,然而,普通话是不接受这种语音差别的,甚至是歧视这种语音差别的。气候是无法改变的,气候的制约作用也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歧视这种语音差别,那么这种歧视将永远存在。
-
【9】说英语的适应性;
-
如果把世界分成三种地区:炎热地区、温暖地区、寒冷地区,那么,我认为原产于温暖地区的语言的适应力是最强的,因为温暖地区与炎热地区、寒冷地区的气候差距比起炎热地区与寒冷地区之间的气候差距要小许多,当然,这还跟语言自身的特点有关。
-
英语原产于英国伦敦,那里一月的平均气温是零下4度左右,还算是比较温暖,所以,英语的适应力比较强,分布于世界许多地方,在口音上有所改变,不过,到了炎热的新加坡,就是连英国的的语言学家也听不懂那里的英语了。
-
【10】说“拖鞋禁令”;
-
在海南,气候炎热,在这里,是拒绝使用硬币的,因为穿的衣服比较单薄,把硬币放在口袋里,比较沉,很不舒服,也比较容易划破衣服。在这里,穿拖鞋比较方便,也比较凉爽,比较舒服而省钱,很多人穿着拖鞋在大街上行走,有人却批评我们“不文明”,以致在中小学里禁止穿拖鞋。为什么对这种气候差异视而不见?凭什么指责我们的生活习俗是“不文明的”?凭什么让我们接受有些人的“文明标准”?
-
对此感到深深的悲伤!
-
【11】说普通话的语音;
-
普通话的一套卷舌声母,在世界上真是少有,卷舌与不卷舌的对立更是少有,同样是母语中没有卷舌声母的人,北方的比起南方的,学起普通话来却要快得多好得多,这以及它的发音部位比较靠前应该是普通话属于寒冷地区语言的一种体现吧。
-
满清三百年的统治,满人把他们的语音带到了北京,以及北京人以东北口音为荣,都更多的说明北京话原产于东北,也就是说普通话原产于比北京更加寒冷的地区。
-
有人说胡杨的生命力顽强,它喜欢有水的地方,但是为什么在湿润的地方却见不到它的踪迹?为什么它只是窝在干旱的沙漠绿洲地区?这是因为,它虽然适应了十分恶劣的气候环境,但是它却缺乏了快速繁盛的生长力,在湿润的地方比不过其它的树木,所以,它适合生长于沙漠的绿洲地区。当然,你要把它周围的竞争对手砍掉,它是可以生长,但是并不繁盛。
-
普通话这种原产于寒冷地区的语言也只适合在寒冷地区使用。当初选共同语的时候,如果考虑到气候的制约等因素,就不会用它来作为共同语了。在北京的南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那里的气候比较温暖,那里的语言适应力更好,那里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更能表现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更能发挥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更适合作为我们的共同语。
-
【12】说保护方言。
-
有人说,他同样生长在南方,而普通话却比较好,但是这也不能否定气候的制约力,这只能说明他受到其它的压力更大罢了。
-
有人说要消灭方言,有人则放任方言的消亡,以达到全国只说普通话,如果他们考虑到气候对语言语音的制约作用,就不会这么说了。
-
考虑到气候对语言语音的制约作用,人们应该说适合于自己地区气候的语言,所以方言应该成为地区性的第二官话,应该弘扬方言。
-
有人从文化上说保护方言,有人抨击说没了方言文化还有普通话文化;我要从气候上说弘扬方言,比如,没有了水稻,我们是可以吃小麦,但是我们的气候适合小麦的生长吗?
-
也许有人会说,气候制约语音系统的理由不够充分,但是,我也会问,那些语言学家能够证明气候对语音系统没有制约吗?一个严谨的证明是非常困难的,虽然我上学时,数学常常不及格,但是我也知道,有个费尔马大定理,花费了数学家们的350年,证明的是一个“不存在”,是不是语言学家们也要花几百年时间来证明“气候对语音系统不存在制约作用”,等几百年后,语言学家的证明有了结果,你们再来说“消灭全部方言”吧,否则,在这之前,不但不能消除对普通话选择的正确性的怀疑,并且还要珍惜现有的方言资源,还要保护方言与弘扬方言。
-
-
-
写于2008年6月2日,修改于6月14日
xjjun668.blog.sohu.com
- |
|
|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8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其实早在几年前还在念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了许多和你相同的想法。但有一些可能要提出或补充的:
在寒冷的天气里,脸上的肌肉绷得比较紧,而在炎热的天气里,脸上的肌肉却比较放松。由这种差异,导致了发音部位上的差异,我粗略的认为,北方的语言,发音部位比较靠前,而南方的语言,发音部位比较靠后,当然,所有语言的发音部位都比较靠前,这只是相对而言啦。也许,对这些发音部位前后的划分,还要引入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外部气流进入口腔的多少。
这和音位前后似乎没多大关系,经过近十年的反复观察与比较,我已完全断定这和上唇或下颔的突出度有关,那仅是开口度的问题。同样是北方,欧人发音较前,中国北方人、日人、韩人发音位低而后,但似乎有这样的规律——一般音位若偏后则上唇动量少;音位若偏高或偏前,则上唇动较量大,下颔突出量大,开口宽度则趋小而圆。为了不吸进冷空气,嘴怎么开都好,就是不要开太大就对了。
关于说入声这一节,我不甚赞同。其实英文的入声尾多半也是不爆裂的。比较合理的说法仍是区域人口和人种的流动量。语言的使用人种及人流量一多,较不明显的音就难保存。例如:
THREE和TREE对许多东南亚人而言是一样的。而习用英语的东方人对I EAT,HE EATS这种变化也很不敏感,这些“-S”和“-ED”容易脫落,即使是在赤道区的新马等地也没能轻易挽救。这更和以上的说法大大冲突。
入声尾自然也是如此,而且寿命更短。即使是同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其普通语一定趋向丢弃字尾。最好的例子是印度北方话,特别是印地语和用于巴基斯坦,实为同一语文的乌尔都语。古梵文复杂的曲折在此几乎荡然无存。作为古代西亚、中亚及西印度最重要商用及国际语的波斯语更是如此,和其曲折多变而复杂古语比较,堪称“连它老母也认不出它来了”。
另一个例子,南京大屠杀后,新旧南京话的不同也足以证明流动
人口和人种如何足以影响语文的“节约”。新南京话向较简单的北方官话靠拢了。
这我也不怎么同意。普通话发音中心位置基本靠后(不信就拿法语和英语来和它作比较。)但它是下颔向下开度不大的语文。上唇动量则因人而异,动得多,听起来就清亮;动得少,听起来就含糊。相对而言,许多南部方言发音位置较前,但向下开口度大,而上唇动量基本上都是大旳。
但我相信中国北方民族学普通话较容易的说法,因为北方各语(含外语的日语、高丽语在內)开口度小,发音位置多偏后,有了这个共同特点,他们的母语发音中心位置与普通话相近,他们学起普通话也较相对容易了。但同样是北方人,叫欧美人来学普通话可就惨了,信不信由你。蒙、日、韩等语同样是不同语系的语文,但欧人学起普通话来会惨得多,因为母语发音的中心位置非常不同。
而且捲舌音不是北方人的专利。相反地,在我所知道的语言中,用捲舌音最多的应该是处南亚亚热带的印度人,而且捲舌的种类多出许多。这和你的说法也不符。
所以关于你的第11节,也只是勉强成立而已。
其实,发音的问题会受气候的影响,但受语文知识的影响更大。就连交流度和语文势力的影响也须远大于气候的影响。如果受交流度和势力的影响须小于气候的影响,大家也不必担心被同化了。
有一点是许多人不了解的——普通话须受到各方言,包含南部方言的影响。如果有一些音、文字和文法在国內为绝大多数人使用或接受时,它就会被普通话接受。最后,普通话会往一个“大多数”人接受的方向逼近。无可否认地,目前的普通话也是大多数人接受的。
我认为有必要保护方言,但,理由不是气候,只是文化而已。而许多人的毛病是——天天在说保护方言,但这些方言的系统各个整理完了没?标准化了没?人们同意这些标准了没?没有标准的语文,爱怎样讲就怎么讲的语文是很难叫人学的喔!到最后,还是不得不由普通话当家。
[ 本帖最后由 又是一阵风 于 23-7-2008 06:44 AM 编辑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08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化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有必要保护方言,但,理由不是气候,只是文化而已。
-------------------
从文化角度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国内只有马列文化与大一统,其他。。。。。。 |
|
|
|
|
|
|
|
|
|
|
发表于 20-7-2008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jjun5x 于 16-7-2008 12:43 PM 发表 
我认为有必要保护方言,但,理由不是气候,只是文化而已。
-------------------
从文化角度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国内只有马列文化与大一统,其他。。。。。。
但实际上也只有文化因素、文化情结而已,
科学根据有限。保护文化是从使用者开始的。
先自我系统化是要务,再来是生活习惯。
例如:绝对没人敢叫人家在家里或在家庭、
宗亲会议等场合也不得用方言。
但在整个生活中仍应采普通话和方言并重的做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8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