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AnM

新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5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分析表明日本隼鸟探测器20日曾在小行星着陆(图)       
天文信息        2005-11-24       

2005年11月24日新华网东京电(记者何德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有关人士2 3日晚间说,通过仔细分析数据发现,原以为20日着陆失败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 ”号,实际上在丝川小行星曾着陆成功。

这是日本的探测装置在地球以外的天体首次着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小行星着陆后 又离开的探测装置,但遗憾的是没能采集到岩石样本。

据有关人士说,“隼鸟”号20日上午6时前,在离丝川小行星10米的距离通过小 行星引力自然下落,6时10分左右,在预定着陆目标的30米内着陆,着陆后在小 行星表面跳动两次,约停留30分钟,然后根据地面人员的指令离开小行星地面。

按原定计划,“隼鸟”号在小行星丝川着陆期间向地表发射金属球,采集弹起的岩石 碎片后离开地面。然而,由于感知着陆的装置没有发挥作用,未能发射金属球。

“隼鸟”号离地后一下上升到距离小行星约100公里的位置,现在正向小行星再次 接近。按原定计划,“隼鸟”号将于25日再次着陆,第二次采集岩石样本。

此前,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一直认为“隼鸟”号着陆失败。(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5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科学家发现火星表面有条件保存液态水       
天文信息        2005-11-17       

2005年11月17日科学时报讯:美国阿肯色大学太空和行星科学中心的Derek Sears和同 事们最近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该实验显示火星表面可以有液态水存在。“这一实验 有助于我们理解在火星上水的状态是如何变换的。”研究者说。

火星上的气压只有7毫巴(1毫巴等于100帕斯卡),而地球上是1013毫巴;火星表面的平 均温度比地球低30多摄氏度,昼夜温度相差100多摄氏度。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 ,火星上能否存在液态水。根据以前的实验与假设,科学家们认为,由于低压和低温 ,火星上的水分会直接从土壤蒸发到空气之中,不会经过液态的过程。

但是火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貌,看起来又像是河流冲刷的“杰作”。为了揭开火星地 表是否存在液态水之谜,科学家们模拟火星的环境,进行过不少地质实验。但是,这 些实验都是在高压下,针对纯净水进行的。

Sears和同事们在培养皿中模拟了火星的情况——充满二氧化碳的大气、7毫巴的气压 ,以及零摄氏度到零下25摄氏度的气温,同时他们还模拟了火星上的盐溶液,并测量 了这些溶液在各种不同温度下的挥发率。地球上的水流都含有盐分,因为当水分浸淫 土壤时,各种盐分会溶解到其中,因此Sears等人认为,在火星这颗红色星球表面的水 分中,同样也应该含有各种盐分。这些盐分能够降低盐溶液的凝固点。由于水中溶入 了钠、钙等盐分,溶液的凝固点大幅下降——氯化钠溶液的凝固点下降到零下21摄氏 度,而氯化钙溶液则降至零下50摄氏度。而且,“气温越低,盐溶液的挥发率就下降 得越快。这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研究小组的Chittenden说。

一天当中,火星表面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度在零下125摄氏度到28摄氏度之间变化。因此 ,研究者们认为,在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段里,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是有可能的。

“盐分的溶解,可以极大地增加火星上液态水的稳定性。这些盐分延伸了液态水保持 稳定的温度范围——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盐溶液也能保持液态不凝固。同时,由于 低温,液态水的挥发率也下降了两个数量级。”研究者在报道这一成果的论文中写道 。该论文将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月球探测标识确定 寓龙的传人登月梦(图)       
简讯        2006-2-10       

新华网北京2006年02月10日电(记者张毅)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壮龙10 日在北京宣布,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由上海 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

中选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 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 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 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10日在京举办了“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发布暨颁奖仪式” 。国防科工委新任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黄强说,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全国征集的方式为 重大航天探索工程设计标识。月球探测工程是一个有着巨大感召力的科技创新工程,工 程标识将代表着“中国探月”所昭示的精神力量。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中心将以成功组织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为 基础,逐步开展以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为背景的公众教育活动,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完)

背景资料:

2005年8月15日,由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在中华世纪坛正式启动了"月球探测工 程标识征集活动",活动受到了全国乃至海外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截至9月10日,共收集 到参选作品1026份。这些作品主要来自国内,也有的来自澳大利亚、德国、美国、斯洛 文尼亚等国的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投稿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2岁。

9月10-20日,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根据标识征集评选办法,经过 初选、复选和三选三轮认真评选,在千余份作品中评选出了8强作品,并于9月23日正式 对外公布。同时,在新浪网上启动全国票选活动,请公众推选自己最喜爱的标识作品, 截止10月10日,共收到选票16826张。

10月20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组织标识评选委员会和专家组会议,结合全国票选结果和 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以及作品延展设计效果,对八强作品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三甲 作品。

10月20日-11月25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组织有关设计专家和三甲作品作者共同对三甲作 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12月29日,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将修改后的作品提交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会 议审议,确定了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为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科学家首次直接证明彗星上有冰       
天文信息        2006-2-4       

新华网洛杉矶2006年2月2日电(记者陈勇)美国“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2日报告说, 他们发现了彗星“坦普尔1号”的彗核表面存在水冰的证据,这是科学家首次直接证明 彗星上有冰。

去年7月3日深夜到4日凌晨期间,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飞船向“坦普尔1号”彗 核释放了一个撞击器。这次撞击不仅在太空中放了个大“焰火”,更使科学家们有机会 直接研究彗核的构成。

“深度撞击”项目的科学家们,利用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和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对“坦普 尔1号”彗核表面进行扫描,从而发现了冰存在的迹象。他们的论文发表在当天出版的 新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

“深度撞击”飞船拍摄的彩色照片上,“坦普尔1号”彗核表面大部分是灰黑色,但有 一些斑点略显蓝色。而红外线吸收光谱则显示出,这些蓝色的斑点是冰,这些冰的颗粒 尺寸大概有数十微米大小。

进一步分析则显示彗核表面的冰含量很少。“坦普尔1号”彗核表面积有120平方公 里,蓝色斑点代表的冰所覆盖的面积仅为0.5平方公里,而且这些冰的纯度只有6% ,也就是说只有相当于0.03平方公里的彗核表面是覆盖纯冰的。

彗星飞近太阳时,彗核受热会喷发出水蒸气和冰屑。研究人员估算“坦普尔1号”喷发 出的水成分后发现,彗核喷发的水量远远超过它表面沉积的冰,因此他们认为,彗核内 部应含有更大量的冰。

论文第一作者、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研究人员桑西恩说,尽管人们早已知道彗星上有水, 但这是科学界首次直接证实彗核表面覆盖着冰,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了解彗星的物质构 成,也可能有助于探索地球上水和生命的起源。她认为,地球上的水和构成生命的大分 子有机物都可能来自彗星。(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星表面可能再现冰川 科学家证实有冰冻水       
天文信息        2006-1-31       

2006年01月31日新京报:新华网巴黎1月29日电(记者 杨骏)冰川数百万年前曾在火星上 出现过,未来将再次在火星表面出现,这是日前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做出的推断。

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报道,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科学家福盖特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 小组一直对火星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福盖特等人指出,火星极地有大量冰冻水已基本得 到证实,而火星过去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湿润也成为大多数科学家的结论,这是火星冰川 能够再现的基础条件。

研究小组建立了火星500万年间气候变化的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推断,科学家发现,在火星气候曾经接近我们今天地球的时期,火星的北 极和南极显然“过热”,一到火星夏天,其极地上空就蒸腾出过多的水汽。这些水汽随 风飘移,并在一些火星山脉间以降雨或其他形式凝结聚集,从而形成冰川。

按照模型推断,火星HELLAS盆地东部,以及THARSIS地区大火山群西侧正好成了水汽凝结 或者强降雨地区,而这些水应该就是来自火星极地,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许多火星探测 器发现这两个地区有非常明显的冰川形成的痕迹。

福盖特认为,火星目前的气候不是一成不变的,火星表面将会重现冰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美欧联手打造全球最大射电天文望远镜(图)       
简讯        2006-1-29       

2006年01月29日讯:来自美国、欧洲、加拿大、印度、中国和南非的天文学家们将共同 打造全球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据悉,该望远镜将被称为“平方公里阵列”(SKA-- Square Kilometre Array),它事实上是由众多在厘米和米波段内工作的天线构成的一个 大型天线网络。

正如其名称那样,该望远镜系统中所有天线的面积加起来可达一平方公里。系统的核心 部分将集中在方圆五公里的区域内,它共占有整个系统近一半的仪器和设备,系统核心 以外的部分将共同构成一个远点天线群。

目前,已经有四个国家被确定为此望远镜的建设地候选国,他们分别是阿根廷、澳大利 亚、南非和中国。建造这类巨型射电望远镜的地点要求是无线电杂波少、远离百万人口 城市、天气条件好,当然地理条件也是必要的因素。

新型射线天文望远镜建成后,其观测灵敏度可达到当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射电天文望远镜 镜的近100倍。有了它的帮助,天文学家们便可以解决一系列的宇宙学难题,尤其是对研 究宇宙结构和现代星系的形成历史将有很大帮助。科学家们认为,“平方公里阵列”射 电望远镜可以与ALMA超级射电望远镜(工作于毫米波段的射电望远镜阵)协同工作。如, ALMA对宇宙间的暗物质进行研究时,SKA可以对一些“看得见的”物质(如星系际气体)进 行观测。

今后四年间,各国射电天文学家们将主要人事该望远镜的设计工作,约五年后该望远镜 将进入实验观测阶段,到2020年,“平方公里阵列”射电天文望远镜将全部建设完毕。 预计该项工程的总造价约为十亿美元。(久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地球2.8万光年 太阳系外发现最小类地行星       
天文信息        2006-1-27       

新华网2006年1月27日讯: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73名天文学家于近日宣布,他们在太阳系 外发现了迄今为止质量最小的,同时可能也是最遥远的一颗类地行星。这一发现预示着 在银河系中其他地方找到生命迹象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右图为该类地行星的艺术想象 画)

据法新社26日报道,这一发现被公布在当天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据报道,这颗 类地行星全名为OGLE-2005-BLG-390Lb,距地球2.8万光年,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5倍 。尽管是类地行星,但由于它的表面温度达到零下220摄氏度,因此显然不适合人类居住 。

寻找类地行星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课题。目前为止,科学家利用传统探测行星技术, 已经发现了170多颗类地行星,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发现的类地行星往往较大,其中 最小的行星质量也大约是地球的7倍。直到不久以前,法国天体物理学研究所领导的国际 研究小组采用先进的“引力微透镜技术”才获得了这一最新发现。科学家表示,新发现 的行星围绕一颗褐矮星运行,两者间的距离大约是日地距离的2.6倍。尽管“OGLE”只是 利用引力微透镜技术所发现的第三颗行星,但科学家们对这一技术充满了信心,他们希 望将来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探测到更多质量较小的类地行星。(小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公布2006年度科学预算 NASA仍是宠儿       
简讯        2006-1-23       

2006年01月23日科学时报讯: 因国内其他需求和削减联邦经费呼声的增加,美国国会支 持国内学术研究的愿望受到重创,并导致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自1970年以来首次遭遇预 算削减;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经费虽略有增加,但也只是收复失地,基金会未来7年 经费翻番的计划仍然是一个梦;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则是赢家,而且有望2007 年预算继续增加。

据新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2005年圣诞节前夕,美国国会经过激烈争论终于完成了 2006年的预算方案。为了给军费预算留出余地,2006年度的总预算被削减了1%。NIH院长 Elias Zerhouni说:“今年将是困难的一年,我们不得不做出困难的决定。”但他坚持 认为,他最优先考虑的重点是支持新的研究人员。

2006年,NIH的预算被削减了3500万美元,为286亿美元,这将导致新增资助项目的减少 ,申请项目的成功率持续降低。几年前,NIH的项目资助成功率在30%以上,今年,它的 资助成功率将不足20%。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将极端失望,因为NIH预算的减少将迫使一些 实验室关闭,重新安置部分最优秀的研究人员。

NSF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它当初希望2006年的预算能增加3.3%,结果只增加了2%,达到 55.8亿美元,这相当于NSF在2004年的支出,也与布什总统提出的需求一致。

根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分析,联邦机构用于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总经费在2006年 将增加10亿美元,达到570亿美元,但大部分增加的经费将用于NASA的月球—火星行动计 划,NASA的预算由此增加了1.5%,达到165亿美元。对国防部来说,虽然它用于研究和开 发的预算增加了2.1%达到730亿美元,但它的基础研究预算实际下降了2.9%,只有15亿美 元,而它的国防高级研究项目署的预算则持平为30亿美元。

国防预算中有38亿美元的经费用于流感大流行的准备,这基本符合布什总统提出的两年 期计划中第一年的要求,其中的3.5亿美元用于州和地方政府,2.41亿美元用于全球疫苗 的研究和监督,5000万美元用于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实验室能力的建设,另外27亿美元 将促进流感疫苗的生产、流行性疾病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储备。

尽管美国国会在2006年度自由决定的经费约为9000亿美元,但国会仍计划在未来5年中将 联邦资助的专题项目经费减少400亿美元。虽然在重新调整的预算案中有鼓励科学和工程 学专业的低收入学生的条款,但学生贷款项目是受到2006年预算冲击最大的项目。

令人沮丧的是,2006年的预算案为布什总统将于2月提出的2007年度预算需求笼罩上一片 阴影。NIH和NSF的官员已被告知不要抱太高希望,或者最好不要抱希望,因为NSF的教育 经费可能会被削减,也不再有钱资助任何大型的新科学设备。但这两个机构仍在不屈不 挠地做最后努力,希望白宫预算官员能倾听增加研究和培训经费的强烈呼声。

NASA在2007年依旧是预算的宠儿。即使如此,NASA局长Michael Griffin 仍在去年11月 向白宫痛苦地抱怨,因为白宫预算官员将他提出的8.8%的增加额平衡掉了一半多。 Griffin警告说,如果没有额外的经费资助天文学、地球科学和太阳物理学,那么他将坚 持要求NASA在未来5年中的科学预算保持在2006年度的水平。《科学》杂志指出,任何减 少NASA科学预算的计划都会激怒国会,因为国会在去年12月重新批准了NASA的项目,并 且警告说不要打乱科学与探索项目间的经费平衡。

NIH在2003年实现了为期5年的预算翻番的计划,而如今的糟糕状况让NIH的生物医学鼓吹 家和研究人员怀疑翻番计划是否是一个好战略。NIH的科学家需要避免“过山车”式的感 觉,即大增长后的大萧条,大萧条后的大增长。但科学家们仍然乐观地期望,今天的削 减意味着明日的增加。

NSF和能源部是联邦政府负责资助物质科学研究的主要部门,他们希望自己的经费在未来 几年中像NIH一样增加一倍。他们在困难中不失希望,正在努力争取。(王丹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首个冥王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图)       
航天动态        2006-1-20       

2006年01月20日人民网讯 人类历史上首个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新地平线”号于美国东 部时间19日下午(北京时间20日凌晨)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 空。这个钢琴大小的飞行器原定于1月17日发射,但由现场气象条件不好与停电事故亮度 被迫推迟进行。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远和最小的行星,科学家认为,研究冥王星 有助于加深对太阳系形成的理解。据悉,“新地平线”号探测项目耗资约7亿美元,宇航 器计划在飞行了48亿公里后,于2015年年中前后抵达冥王星附近空域。除了探测神秘的 冥王星外,“新地平线”号的太空之旅还将研究冥王星的主要卫星冥卫一以及两个最新 发现的冥王星卫星。

冥王星在太阳系中是离太阳最远、质量最小的一颗行星,质量只是地球的0.24%。由于距 地球过于遥远,虽然人类观测手段有了很大进步,但至今对冥王星仍知之甚少。与地球 、水星、金星、火星等“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巨行星”不同 ,冥王星被科学家归为一个特殊类别,名为“冰矮星”。冥王星所在的太阳系边缘地带 名为柯伊伯带,那里存在大量由冰和岩石构成的天体,也是众多彗星的“老家”。科学 家认为,这些天体是太阳系最初的组成物质之一。通过对它们的研究,科学家有望揭开 更多太阳系形成的奥秘。不过,由于冥王星个头实在太小,它的“行星身份”近年来一 直遭到许多科学家的质疑。

据科研人员介绍,“新地平线”号上装有3架照相机,分别用于拍摄可见光、红外线和紫 外线照片,还装有3台光谱仪,用来研究冥王星大气及地表物质的成分和温度。这个飞行 器上还有一部尘埃计数器。当它告别冥王星及其卫星后,“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进入 位于太阳系外缘的“柯伊伯带”,很多天文学家相信,这里由大量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剩 余物质组成。由于“新地平线”号的飞行速度很快,而其自身所携核燃料又不足以供减 速和进入环冥王星轨道之用,因此,这个宇航器在完成对冥王星地表面貌、地质特征、 内部构成与大气成分等进行的科学探测任务后,只能继续前行并最终一去不返,最终消 失在茫茫宇宙深处。

当拥有3级发动机的“宇宙神-5”重型火箭以每小时5.76万公里的惊人速度把“新地平线 ”号送离地球后,这个探测器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最高速飞行器。如果一切顺利, “新地平线”号可以在9小时内飞过月球,而当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系列飞船需要用 两天半时间。尽管拥有创纪录的飞行速度,但鉴于地球与冥王星之间相隔数十亿公里之 遥,“新地平线”仍必须尽可能节约能量。因此,在绝大部分飞行时间里,这个宇航器 将处在“休眠”状态,每星期只向地球发送一次信号汇报其状况。地面上的科学家每年 将唤醒它一次,从而对其设备进行必要检测。据悉,这些设备的总耗能不过相当于夜间 照明的电灯泡。

按计划,“新地平线”将对这个太阳系内最小的行星展开为期5个月的探测。在此期间, “新地平线”号与冥王星的最近距离将只有不到1万公里,而距冥王星主要卫星冥卫一的 最近距离为2。7万公里。此外,“新地平线”号还将探测“哈勃”太空望远镜去年底刚 发现的冥王星另外两个小卫星。“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长2。1米,重量接近1吨,由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设计制造。由于“新地平线”号将远离太阳,无法 以太阳能作为动力,因此“新地平线”号将使用放射同位素热电发电机,利用自身携带 的10.9公斤钚的放射性衰变所释放出的能量发电,从而满足各类探测工作的需要。

尽管在宇航器中使用核能发电机的做法遭到一些环保人士的抗议,但是专家指出,以往 的几十次经验表明,在过去进行的长距离太空探索中,使用这种发电机是安全可靠的。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冥王星尽管因为距离太阳最遥远而长期躲在人类外空探测的视线 之外,但在科学家眼中,探测冥王星将有助于解开诸多谜团。科学家们期待“新地平线 ”号能在遥远的地方为人类发现“新大陆”。冥王星是由美国天文学家汤博于1930年3月 13日发现的。这直径2300公里的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8亿公里,远离太阳的光辉 ,因而被命名为罗马神话中的“冥王”(PLUTO)。天文学家还是通过测算发现,冥王星与 其他八大行星存在明显的不同特性。比如,其公转轨道为更扁长的椭圆形,有时离太阳 会43亿公里,有时却远达72亿公里。冥王星的自转周期是153小时,与其他行星有明显差 异。

针对上述特性,人们提出了种种猜测。有理论甚至认为,冥王星起初并不是一颗行星, 而是海王星的一颗卫星,在某种宇宙灾变中,它从自己的卫星轨道上被抛了出来,最终 变成了成了独立行星。由于科学家对冥王星知之甚少,目前尚无法验证上述假说。冥王 星由岩石和冰块构成,这与小行星非常相似。同时,冥王星身边有颗称为查农的“使臣 ”卫星。尽管太阳系大多数卫星的直径都只及所围绕行星的百分之几,但查农的直径却 高达1200千米,接近冥王星直径的一半。有科学家进而提出,冥王星和查农会不会是一 对双子星呢?只要新地平线号成功抵达冥王星附近太空,诸多科学谜团,都可能在10年 后逐步解开。(高轶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称星尘项目大超所望 分析将持续半年(图)       
天文信息        2006-1-20       

2006年01月20日新华网洛杉矶1月19日电 (记者 陈勇) 美国宇航局“星尘”项目科学家19日说,“星尘”号飞船返回舱带回的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粒子样本,数量之多远远超出了他们当初的希望。科学家说,分析这些样本的复杂工作才刚刚开始。

当天,这一项目的主要科学家在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举行了返回舱落地以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天文学教授唐纳德·布朗李说,由返回舱带回地球的样本“超出了我们最大胆的期望”。

(右图为1月18日,美国休斯敦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星尘项目设计者华人科学家邹哲博士正在用激光照射一块气溶胶。)

他说,1月17日晚上装载样本的容器被送到约翰逊航天中心后,科学家用肉眼就已看到,捕获尘埃粒子的气凝胶上有粒子留下的明显痕迹,“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会如此快、如此直接地看到成果”。

“星尘”项目的计划者、副首席科学家邹哲通过电话对新华社记者说,他当初估计大概能够收集到100万尘埃粒子,现在初步计数后发现数量还要多。而且,“迄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干扰等负面的效应”。

邹哲说,现在项目科学家已开始对这些尘埃粒子进行分析,其中第一步是要把彗星尘埃和来自人马座的星际尘埃区别开来。初步的分析工作将持续半年左右,今年7月科学家将发表“星尘”项目的第一批成果。

1999年发射的“星尘”号飞船经历了45亿公里的“太空长征”。当地时间15日凌晨,装载彗星“维尔特二号”物质样本的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科学家希望“星尘”号采集的样本能提供研究太阳系历史的重要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尘遨游7年终回家 携彗样本比发细(图)       
天文信息        2006-1-16       

东方网2006年1月16日报道:北京时间1月15日18点12分)稍晚,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 尘”号飞船携带着珍贵的宇宙物质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线条,降落在了美国犹他州 一片荒凉的沙漠中。“星尘”号项目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测彗星的项目,科学家因此获 得了“星尘”号带来的关于彗星的第一手样本,这有助于科学家揭开太阳系起源之谜。

顺利的回归之旅

据美联社等媒体1月15日报道,和科学家的设想一致,北京时间15日13时57分左右,“星 尘”号飞船已经在高空中释放出回收舱,携带着彗星尘埃样本的回收舱自由降落、进入 大气层。

大约4个多小时后,重达45公斤的“星尘”号返回舱以极快的速度穿越大气层,并顺利回 到了地面。

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星尘”号的一举一动 ,当得知“星尘”号顺利降落时,科学家们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据科学家介绍,这是一个“闪亮回归”的过程,“星尘”号会摩擦出耀眼的光芒,在距 离地面30公里时,它还将释放出一个降落伞,同时进入一个斜道,然后朝着美国犹他州 空军基地的方向软着陆。所以,届时美国西部居民可以看到一个亮点飞速划过天边,然 后很快下落,亮点的后面和前面闪现着明亮的光芒,亮度和黎明前的金星差不多。

而且,“星尘”号回归的速度非常之快,达到每小时4.667万公里,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 人造太空探测器。美国犹他州接收现场的各项装置已经全部打开,准备迎接“星尘”号 回家。

着陆很不容易

尽管如此闪亮迅速,但“星尘”号的回归其实也具有很大难度。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 透露,“星尘”号的返回舱非常不规则,着陆时难度可能很大。

在“星尘”号之前,美国航空航天局曾经还有过一个“起源”号探测项目,主要目的是 搜集太阳风粒子。虽然“起源”号一路上都很顺利,但在返回地球途中却出了意外。临 近降落的时候,“起源”号的重力感应系统失灵,结果降落伞未能及时打开,最终,“ 起源”号不幸坠落。

为了避免重蹈“起源”号的覆辙,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专门对“星尘”号的相关系统进 行了深入检查。即使这样,科学家还是不能确保百分百顺利。

按照科学家们的计划,如果“星尘”号安全返回就是最好,如果降落之前再出现什么问 题,就让“星尘”号先停留在空中,保证彗星尘埃样本的安全。不过,这样一来,“星 尘”号的回家日期就只能再推迟,这也意味着科学家还要等上几年才能获得彗星尘埃样 本。

“彗星”样本比头发细

“星尘”号飞船是7年前发射的,迄今共在太空飞行了将近40亿公里。其中,它于2004年 接近“维尔德2”号(Wild2)彗星,并借助一个网球拍形状的设备采集了该彗星的尘埃 样本。

科学家相信,“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十分微小,直径比一 根头发丝还细,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据悉,“星尘”号顺利抵达地面后,美 国航空航天局将先对它简单维修,把它先运到专门的清洁室里,然后根据情况运回位于 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美国航空航天局内部人士介绍,如果天气情况允许,“星尘”号可能乘直升机回休斯敦 ,但是如果天气不好,它就不得不乘汽车回家。

运到约翰逊航天中心之后,科学家将打开紧锁的返回舱,研究里面的彗星尘埃和星际样 本。据悉,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们会把收集器的数码显微照片提供给网络志愿者,让 他们来共同寻找这些“彗星尘埃”。

彗星研究方兴未艾

从“深度撞击”到“星尘”号返回舱的归来,太阳系来去无常的访客——彗星已吸引了 越来越多地球居民的眼光,对彗星的研究,正在太空探索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

如果说,去年美国国庆日的“深度撞击”项目还有稍许“作秀”和“献礼”的意味,那 么在太空旅行近7年、行程约40亿公里的“星尘”号飞船,带来的科学收获则更加丰厚。

那么,为什么被中国人俗称为“扫帚星”的彗星,如今引起科学界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期 盼呢?

首先,彗星是由太阳系诞生后的残余物质构成,它们来自太阳系外侧的柯伊伯带,那里 温度保持在零下200多摄氏度左右,好比一个超级冷冻箱,使彗星的物质成分能保持太阳 系早期的原貌。

第二,彗星的最主要成分是冰雪,也就是固态的水,而液态的水是地球生命诞生的先决 条件。

第三,彗星的彗核比较“黑”,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含有不少碳成分,而碳又是地球有机 物和生命出现的必要元素。不少科学家都猜测,彗星也可能与地球上有机物的诞生有关 ,至少它们有可能扮演“化学催化剂”的角色。

华裔科学家对“星尘”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星尘”号的背后,还凝聚着一位华裔科学家的心血和梦想,他 就是现年65岁的邹哲博士,美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星尘”项目的 设计者和副首席科学家。

邹哲博士出生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少年时期经历动荡,20世纪50年代去美国半工半读, 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获得学位,后来进入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 实验室进行宇宙工程研究。

1981年,邹哲博士首次提出了“星尘”计划的构思,但直到1986年才被航空航天局接受 。当时,“哈雷”彗星的回归使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始重视彗星,不少科学家提出研究计 划,而他的“星尘”计划凭构思巧妙、成本低而获得支持,还成为以低成本探索宇宙的 “发现”计划的一部分。

意义重大的“星尘”号项目

“星尘”号项目是继“阿波罗”计划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第二个取回外星球物质样本 的太空探索项目,也是美国第一个专门探测彗星的项目。

如果此次项目全部成功,将在人类探测彗星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笔,因为彗星样本对 于研究太阳系和生命的起源有很高的价值。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彗星是太阳系诞生时一些残余物质聚集组成的,它们由宇宙尘埃和 冰组成,保留了太阳系最原始的物质。而且,彗星温度极低,保证了太阳系原生质在几 十亿年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家相信,彗星可以最真实地显示出45亿年前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另外,彗星碰撞 可以帮助地球形成水分,而水是产生生命的首要条件。因此研究彗星能为研究生命起源 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即将发射冥王星探测器 开始9年太空之旅       
航天动态        2006-1-16       

2006年01月16日新华网:探测冥王星的美国“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定于美国东部时间17 日发射升空,开始长达9年的太空之旅。如果进展顺利,这一探测计划将让人类首次有机 会近距离观察这个位于太阳系边缘的神秘星球。它还将标志人类完成对太阳系内所有行 星的初步探测。

发射速度每小时5.76万公里

拥有3级发动机的“宇宙神-5”重型火箭17日将以每小时5.76万公里的惊人速度把“新地 平线”号送离地球。这个冥王星探测器因此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发射的最高速飞行器。

具体来说,“新地平线”号可以在9小时内飞过月球,而当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系列 飞船需要用两天半时间。以这样的速度,从地球到木星,“新地平线”号也仅要13个月 。

按计划,“新地平线”号将在2015年靠近冥王星,对这个太阳系内最小的行星展开为期5 个月的探测。在此期间,“新地平线”号与冥王星的最近距离将只有不到1万公里,距离 冥王星主要卫星冥卫一的最近距离为2.7万公里。

该项目科学家说,“新地平线”号还将探测“哈勃”太空望远镜去年底刚发现的冥王星 另外两个较小卫星。

发射时部署应急人员防核泄漏

“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长2.1米,重量接近1吨,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 验室设计制造。该实验室也将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实施这一耗资7亿美元的探测 计划。

由于“新地平线”号将远离太阳,无法以太阳能作为动力,因此它将携带10.9公斤钚丸 ,利用其放射性衰变释放出的能量发电。这引起了一些反核人士的担忧。他们担心,万 一发射失败,探测器爆炸,核燃料会对地面造成严重污染。

对此,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说,出现发射事故的概率极低,不过为防出现意外,在17日发 射前,应急人员将被预先部署在发射场周围。

负责“新地平线”号所载科学仪器的威廉·吉布森说,探测器上装有3架照相机,分别用 于拍摄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照片,还装有3台光谱仪,用来研究冥王星大气及地表物 质的成分和温度。“新地平线”号上还装有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生设计的一台尘埃计数 器,这是在此类行星探测计划中首次加入完全由大学生设计和实施的实验项目。

探测器“睡着”飞向冥王星

尽管飞行速度将破纪录,无奈地球与冥王星之间相隔数十亿公里,“新地平线”此行仍 需要至少9年半时间,因此旅途中必须尽可能节约能量。在大部分飞行时间,它将处于“ 休眠”状态,每个星期向地球发送一次信号,汇报其状况。地面上的科学家每年将唤醒 它一次,对其设备进行检查。

虽然在“新地平线”号真正开始工作前人们将面临漫长等待,但负责这一项目的美国西 南研究所科学家艾伦·斯特恩说,最终的回报完全值得我们等待这么久。

“这是真正意义上一系列行星初步探索项目的顶峰,”他说,“冥王星、它的卫星以及 太阳系中的这一区域存在如此多谜团,‘新地平线’号(的发现)将彻底改写所有教科书 。”

冥王星个头太小受“歧视”

冥王星在太阳系中是离太阳最远、质量最小的一颗行星,质量只是地球的0.24%,直到 1930年才被人类首次发现。由于距地球过于遥远,虽然人类观测手段有了很大进步,但 至今对冥王星仍知之甚少。

与地球、水星、金星、火星等“类地行星”和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巨行星 ”不同,冥王星被科学家归为一个特殊类别,名为“冰矮星”。

冥王星所在的太阳系边缘地带名为柯伊伯带,那里存在大量由冰和岩石构成的天体,也 是众多彗星的“老家”。科学家认为,这些天体是太阳系最初的组成物质之一。通过对 它们的研究,科学家有望揭开更多太阳系形成的奥秘。

不过,由于冥王星个头实在太小,它的“行星身份”近年来一直遭到质疑。“新地平线 ”号探测项目负责人斯特恩对此却不以为然。他指出,类似冥王星这样的冰矮星其实才 是太阳系内的“多数派”。“就像‘奇瓦瓦’(一种袖珍狗)也是狗一样,冰矮星也还是 行星,”他说,“类似冥王星的天体在太阳系中比我们最早发现的(地球)周围其他行星 更具代表性。”

在完成对冥王星及其卫星的探测后,“新地平线”号将飞向柯伊伯带的其他一到两个天 体。具体拜访谁,现在还未定。(赵卓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6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春节为何无大年三十?       
天文信息        2006-1-15       

新华网南京2006年01月15日电(记者蔡玉高、周润健)春节将至,各地公众不难发现: 今年一过腊月二十九就直通农历狗年的大年初一,并没有年三十这一天。为何会出现这 样的历法现象?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透露,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 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钟 (29.5306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 ;有时是大月,30天。

那怎么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天文学家固定将农历每月初一安排在“朔”所在的日子 。“朔”就是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 此时地球上的人们看不到月亮),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确定了。即将过去的鸡 年的腊月初一与就要来临的狗年正月初一之间恰逢小月,所以就没有年三十。

我们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公转,这样就产生了月亮的“朔”“ 望”循环,产生了圆缺变化。所以,从根本上说,朔望月是月球、地球和太阳3个天体 间相对运动变化产生的自然现象。

王思潮说,农历这样的变化使我国公众可以提早一天进入狗年,与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金 犬相会。金犬不仅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且神勇、活力四射,象征新的一年 会更美好。

天文专家介绍,上一个没有年三十的春节出现在2003年,而下次则要等到2012 年再现了。(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6-2024 03:15 AM , Processed in 0.05230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