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為食物找好歸宿,不僅惠及本地貧窮人,還令它們不致於在堆填區腐壞釋出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貧農生計。樂施會向來關注貧窮人的糧食問題,我們的同事早前到美國阿特蘭大市考察食物援助計劃,參考成功經驗,探索如何改良本地食物援助計劃,在解決飢餓問題之餘,亦可達致實質扶貧效果。
阿特蘭大為美國喬治亞州首府,南北戰爭時期曾為南方美利堅聯盟國的要塞,在這年輕的國家裏有着相對濃厚的歷史氛圍,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中心。作為工商業重鎮,可口可樂的發源地,1996年也曾舉辦奧運會,阿特蘭大凝聚了世紀末的一時繁華。然而,在光鮮耀目背後,阿特蘭大的貧富差距嚴重,最富有5%市民的收入,相對於最底層的20%,相距逾十八倍。2013年,貧窮率高達25%,差不多高出美國平均貧窮率14.5%的七成。2008年金融海嘯對阿特蘭大經濟的打擊更至今尚未回復過來,走在街頭,經常可見露宿者蜷縮在市中心的酒店、餐廳外。
為了照顧貧窮人的溫飽需要,阿特蘭大已有不少民間機構提供食物援助計劃,且發展亦頗為成熟。當中,以成立於1979年的阿特蘭大社區食物銀行(Atlanta Community Foodbank,簡稱ACFB) 規模最大,現時是政府推行「補充營養協助計劃」以外,解決當地飢餓問題的主要力量,發揮靈活統籌、協調民間各種食物援助團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