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2471|回复: 45
|
‘ 的’字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
|
|
-虛詞的演變是很有趣的
以前有人說,現代漢語中 ‘的’這個字是從法國人那裡學來的,法語裏面表示從屬關係就是 'de' (如: 羅浮宮 Musee de Louvre)
但是想想,法語的‘de’和中文的‘的’意思完全相反,如何會是法語借詞呢??
如果我們將漢語在歷史上表示從屬關係的詞列出來,會發現他們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
上古的時候用的是‘之’ ,中古用的是‘底’,近代用的是‘的’
如果考究古音,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都不過是 [die]這個讀音的音變而已
上古時期‘之’的讀音和近代的‘的’相似,其實他們不過是一個詞的前世今生
以上文本借助www.InputKing.com在线中文输入法输入 |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人說,現代漢語中 ‘的’這個字是從法國人那裡學來的,法語裏面表示從屬關係就是 'de'
我家的小朋友告訴我說, 法語的de好像和英語的of比較相似吧!?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粥粉麵飯 于 10-10-2008 08:19 PM 发表 
我家的小朋友告訴我說, 法語的de好像和英語的of比較相似吧!?
對啊,不過當時留法學生很多,所以這個謬論很廣泛
以上文本借助www.InputKing.com在线中文输入法输入 |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
你打字不是用手指輸入的咩!?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竟然還回答我.
我沒有問題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0-10-2008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x_x屮 于 10-10-2008 08:15 PM 发表 
-虛詞的演變是很有趣的
以前有人說,現代漢語中 ‘的’這個字是從法國人那裡學來的,法語裏面表示從屬關係就是 'de' (如: 羅浮宮 Musee de Louvre)
但是想想,法語的‘de’和中文的‘的’意思完全相反,如 ...
这不完全没可能。“之”和拉丁系的“DE”也许有关系。
“DE”和中文的意思相反吗?不一定,只是“语序相反”而已。
LA COUPE (DU— MONDE)
(世界—之)杯
这个DE只是语序位不一样而已。而在比较语言学上,语序不是那么重要的。
很多印欧语的表现比那差得更远。
但我也没说它们一定相关。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0-2008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又是一阵风 于 10-10-2008 10:08 PM 发表 
这不完全没可能。“之”和拉丁系的“DE”也许有关系。
“DE”和中文的意思相反吗?不一定,只是“语序相反”而已。
LA COUPE (DU— MONDE)
(世界—之)杯
这个DE只是语序位不一样而已。而在比较语言 ...
強,這樣也給你掰上了
老衲正式讓位給你了 |
|
|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8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0-2008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8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0-2008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8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x_x屮 于 11-10-2008 06:19 PM 发表 
聽説貴方乃語言學大師,不見您用統計學來支持你的論據〉??
不是全部东西都用统计的,有一些东西是无须用统计的。
像两母音间的“g”音易变"ng"音是不用统计的。只需要举出几个活语的,广为人知的例子就可证明。
随便举诸闽方言、日语都是活例了,这一类的变化还在有关语文中系统性地表现出来。活语常系统性地有此形变,当然就可行啦!象两母音间清子音易浊化这些甚至是声韵学常识,其可行性是无须证明的,简直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学问而已。
因为争执的重点是在于“比较的可行性”而不是比较工作的完成与否。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个工作还在进行中。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