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557|回复: 36

我不是在篡改名字,請你們扣分的時候先學點音韻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6-2008 03: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是在篡改名字,請你們扣分的時候先學點音韻學

在我其中一個帖子中,由於我將馬囯首相Abdullah 譯做‘鴨、都、拉’,結果被一些人扣分

我不知道他是針對我,還是真無知,不過我希望在這裡普及一下漢語音韻學的常識

衆所周知,漢語正音是有入聲的。在翻譯外國詞語時,經常必須考慮到漢語的中古音。這是因爲南方方言保留了較多的中古音,若音譯外國詞語時能符合中古音,則較能為南方方言接受

中古音基本上就記載於《廣韻》一書上

將音節 Ab 譯做 ‘鴨’完全是根據《廣韻》來擬定,而不是爲了污辱人牽強附會的

《廣韻》中,‘鴨’字韻部屬於合部,也就是ap。由於中古音沒有濁清對立,我們無法將Ab這個音節找到同音的漢字來對應,就只能採用發音部位相同的合部字來做音譯

我們知道,如今粵語以及閩語中‘鴨’字依然屬於合部,切合《廣韻》中古音。而且,合部字中屬於影母的常用字幾乎只有‘鴨’這個字。所以用‘鴨’來音譯ab這個音節是大多數方言都能夠接受的。而實際上,香港媒體音譯Ab這個音節時採用‘鴨’的比例非常高,因爲這樣最符合中古音韻


在此,我希望大家能夠普及下音韻學的常識,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6-2008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竟然马来西亚各新闻从事者都用“阿都拉”这个名字,
为什么你又不用呢?
这样难免别人会联想到你是在篡改咯。
跟扣你分的人上述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08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ildBugZ 于 27-6-2008 08:43 AM 发表
但竟然马来西亚各新闻从事者都用“阿都拉”这个名字,
为什么你又不用呢?
这样难免别人会联想到你是在篡改咯。
跟扣你分的人上述吧!


我已經上述了,但是他立場強硬

還有,‘鴨、都、拉’是香港、廣州地區也在使用的,我也是操粵語的,爲何我不能用?

這種完全無視學術自由的論壇,和中國幾千年的腐朽醬缸文化有一脈傳承的關係,只允許論壇會員做傻子,不容許他們發表學術意見,自以爲是

這種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真的能讓大家自由交流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08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问有谁是根据你所谓的这套音韻學标准翻譯外國詞語?中国?台湾?
为什么你要独树一帜?

[ 本帖最后由 巴基奥 于 27-6-2008 04: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08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巴基奥 于 27-6-2008 04:13 PM 发表
請问有谁是根据你所谓的这套音韻學标准翻譯外國詞語?中国?台湾?
为什么你要独树一帜?


兩國都有啊先生

你知道爲何Swiss音譯成 ' 瑞士' ,而Sweden音譯成 ‘瑞典’ 嗎?
這很明顯不符合北京話的語音啊!
如果要合乎北京話,Swiss 應該音譯成‘嵗士’ Sweden音譯成‘嵗典’,不是麽?



還有,Hella爲何音譯成‘希臘’而不是‘黑剌’或者‘和剌’??

Egypt爲何音譯作‘埃及’而不是‘伊吉普’??

Alexandra爲何音譯成‘亞歷山大’而不是‘雅力克山大’??


如果你的大學有中文圖書的話,我建議你去讀王力的 《漢語語音史》 ,當作增加知識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6-2008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強詞奪理兼語無倫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6-2008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引经据典来讨论。
时常我们写帖,避免惹麻烦,都是用别字,看帖人知道就好,一般上都是没问题的。

楼主您是否有其他方面比较敏感,惹来扣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08 03: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lat 于 28-6-2008 12:11 AM 发表
先不引经据典来讨论。
时常我们写帖,避免惹麻烦,都是用别字,看帖人知道就好,一般上都是没问题的。

楼主您是否有其他方面比较敏感,惹来扣分?


或許是那個班主是大陸人的緣故吧

不過我開貼目的有二:


1。廣興討論的風氣

2。推崇學術的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6-2008 08: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都拉,是統一用法和尊重。當ABDULLAH要翻譯成中文唯有用諧音。AB,以華文諧音,“阿”比“鴨”來得正確。就算一個名字的諧音是YA,總不能幫別人取個鴨子的鴨,還有許多同樣的諧音可以應用。

丁加奴和砂朥越也是因為類似問題而修改了中文州名。“奴”和“朥”(諧音)被認為是低級,所以現在才統一改為登嘉樓和砂拉越。

佳禮算是蠻固執的,到現在還用“砂朥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08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ris 于 28-6-2008 08:27 AM 发表
阿都拉,是統一用法和尊重。當ABDULLAH要翻譯成中文唯有用諧音。AB,以華文諧音,“阿”比“鴨”來得正確。就算一個名字的諧音是YA,總不能幫別人取個鴨子的鴨,還有許多同樣的諧音可以應用。

丁加奴和砂朥越也是 ...


諧音還是要看《廣韻》的,不能僅凴北京音來定奪

粵語裏面就是這麽一個音譯法,還有證據呢

自卑的人,永遠覺得別人在侮辱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08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O_O屮 于 28-6-2008 10:52 AM 发表


諧音還是要看《廣韻》的,不能僅凴北京音來定奪

粵語裏面就是這麽一個音譯法,還有證據呢

自卑的人,永遠覺得別人在侮辱自己


我喜歡這句“自卑的人,永遠覺得別人在侮辱自己 ”,但在稱呼方面,我更加喜歡這句“良言一句三冬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08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屮O_O屮 于 27-6-2008 03:42 AM 发表
我們知道,如今粵語以及閩語中‘鴨’字依然屬於合部,切合《廣韻》中古音。而且,合部字中屬於影母的常用字幾乎只有‘鴨’這個字。所以用‘鴨’來音譯ab這個音節是大多數方言都能夠接受的。而實際上,香港媒體音譯Ab這個音節時採用‘鴨’的比例非常高,因爲這樣最符合中古音韻
麻烦楼主搬出证据有哪一家香港媒体将首相的名字音译为鸭都拉,虽然鸭都拉的粤语发音非常贴近Abdullah,但不会有媒体白痴到用动物做中文译名。

中文译名也讲求人性化,不是一味追求贴近本名发音而使用一些不当的字眼,所以麻烦楼主不要再搬出什么中古音的大道理来为自己辩护。

据我了解,香港媒体把Abdullah译为阿卜杜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08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翻译还有文雅的问题,不仅是音正而已。

例如:要取“鸭”音还可以用“押”等。

但“鸭都拉”的译法早些年不是没有的,我有看过。
理性些说:
楼主无须太过执着于这个音译。
其它回应者也不该过激地视“鸭都拉”的译法为异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08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ejan 于 28-6-2008 09:20 PM 发表
麻烦楼主搬出证据有哪一家香港媒体将首相的名字音译为鸭都拉,虽然鸭都拉的粤语发音非常贴近Abdullah,但不会有媒体白痴到用动物做中文译名。

中文译名也讲求人性化,不是一味追求贴近本名发音而使用一些不当的字 ...


完全不用动物做译名是没道理的,“马哈迪”的“马”是什么呢?
但人们一般避忌有不良影射的字眼倒是真的。即便如此,
象“奴”这些字常常还是免不了地用上了。
象上们的例,我还较少看到人们为此选用“麻”或“努”的。

[ 本帖最后由 又是一阵风 于 29-6-2008 01:2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6-2008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又是一阵风 于 28-6-2008 11:38 PM 发表


完全不用动物做译名是没道理的,“马哈迪”的“马”是什么呢?
但人们一般避忌有不良影射的字眼倒是真的。即便如此,
象“奴”这些字常常还是免不了地用上了。
象上们的例,我还较少看到人们为此选用“麻”或 ...
马应该算例外,毕竟马和鸭这两种动物级别差太远了,所以译名用到马或龙是可以接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6-2008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ejan 于 29-6-2008 02:41 PM 发表
马应该算例外,毕竟马和鸭这两种动物级别差太远了,所以译名用到马或龙是可以接受的。


我认为最终还是习惯的问题。
“马”的地位也没好到哪里去,也是很低的。
“凫”也是鸭,也没什么被贬的。
“凤”这样的祥鸟,“麟”这样的祥兽也没被选用在译名上。
为何独马和龙被选上了?这些字的同拍字很多。习惯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6-2008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很强调《广韵》呢!
殊不知那是中古韵书,然而音韵演变,到了近古的时候,还是要以《洪武正音》,而近代音的话基本是以平水韵了。
研究古汉语,当然得依赖广韵、切韵、集韵这三本重要的韵书,但是把古人音译的标准套在现代人身上,恐怕不太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08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带一提,洪武正音到平水韵的过渡,有一本韵书很重要,是《中原音韵》,近代音基本就是从这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6-2008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Baphomot 的帖子

你真的不太抓得准这楼主的心思。
这楼主其实是夸古,他是方言主义者,认为他所用的粵音是优秀的音种,因为保留了古音,所以觉得不论是生活理面的那一个汉语细节,连翻译什么都应以这做为基础。

我口操方言数种,能聆者又增其一、二。相关书藉满柜,常以自习,自无弊视方言之意。我也认为粵音保留的古音可能比前人想象的更多,甚至过于闽音。但在实用上,则不认为有必要将这些南部方言的古意置于普通话或普通用法之上。

世上没有一种语文的普通话是保留大量古音的。因为使用者众,內內外外对流迅速,为了轻省便捷,语言变得快。纵观法、意、英、西、日、印等语,无一能免。即使单要谈汉语方言,也每每得找个“代表”,客取梅县、粵取广州、闽取厦门等。但诸如闽,就不能取台北吗?粵又何不取香江?无可无不可,只为同一而已。通用语是这样,通用语形更是如此。

粵语的“你”是“nei”还是“lei”?“我”是“NGO”还是“O”?大马方言使用者的水平又到了哪里?在台北时候,曾拟出8声字问了些台语的母语使用者,结果对方南南北北大致只能辩读六声,比基本认为应有的漳音七声还少一些。相信拟出十声字来问本地的粵语使用者,也未必能辩出最基本的九声。

一种语文没有正音是很难学的,即使具语音专业,没有一种方言是我敢说已掌握其音系的。但如果人们去为某种方言拟一个正音,这就和普通话的操作没两样。在有标准语的语文中则少有这种问题。所以,维护方言重要,保留共通标准,不论是在哪个层次都是更重要的议题。

我想诸如方音守古一派的人在这翻译的问题上忽略最大的一点是——要解决那种问题的最徹底方法是使用IPA国际音标。世上没有一种活语可以从A语音符完全贴近B语。有时,就算稍为逼近了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说来,任何译名都只是个代号。人们甚至为了场合和迴避而故意舍弃近音而取别字别符,无可厚非。乱世佳人的SCARLETT O’HARA就没人完全音译,若译为“欧哈拉”则读者去半。英美男名的JOHN也被译成约翰,硬译成“庄”,或取粤音译成“遵”什么的也是应得了头应不了尾。

在这种问题上钻牛角尖实无意义。最实在的做法是拟一个通用译名,在文章內初出现时后附IPA一次,或用该名的原文,之后无限次使用。

如:东故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xman];Tunku Abdul Rahman;(有本事就用爪夷文写出来));

但作为每日用途实在也没必要这么严僅。已经家喻户晓,通行的东西也最好不去动它。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东西的了解只是我们所熟悉的一面。如“湄南河”之名哪是“湄南”?所称“湄南”者“水之母”也!实河之意也!纵欲强为“朝帕拉雅”之译,能通乎?至于“曼谷”,泰人更鲜称曼谷,多叫作“KRUNGTHEP”,即便按此强译,这也是该地原名一连串十多个字的首字而已,功添几何?

走去争译法的事未免无聊。此事通者为大,无它。
这样的反例也许只有在政治问题出现时应予以重视。如南韩首都前称“汉城”今译“首尔”。

话是这么说啦!可在那之前,人们所认识的汉城是否汉城?是否首尔?此惟代号耳,贤哲于之则不屑一顾也!

[ 本帖最后由 又是一阵风 于 18-7-2008 09: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8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一味崇古,但是北京話同音字過多已經造成不便

嚴重有問題的普通話,造成‘身份危機’《自然》NATURE|Vol 451|14 February 2008


Identity crisis
Chinese authors are publishing more and more papers, but are they receiving due credit and

recognition for their work? Not if their names get confused along the way. Jane Qiu reports.

========================================================




身份危機

中國科學家出版的論文愈來愈多,可是他們的貢獻可否受到認同?

。。。。。。。如果他們的名字不被搞錯就可以了~~~~   


===============================================================


普通話多音字嚴重過多已經在他們國内造成極大的問題。不過現在普通話的落後在國外也造成極大的不便。


《自然》的一篇文章指出,由於名字擁有相同拼音的學者非常多,對於要找到某篇論文的實際作者造成極大困難。此外,甚至有些大陸人冒用其他拼音和自己相同的學者名字的論文,宣稱爲自己所著,以便騙取研究基金。這類事情甚至在北京清華大學發生!名字拼音相同也使得許多外國學者無法認出自己想要聯絡的學者,因爲同名(拼音)的人實在過多了。







[ 本帖最后由 屮O_O屮 于 2-7-2008 08:1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1-2025 11:32 AM , Processed in 0.14365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