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67|回复: 4

关于灯谜的“东东”。。。让大家悟入谜途的“嘻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3-2004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语有云:“做人千万别误入歧途”。。。。。。

这次我则是想教大家的“大坏蛋”耶!嘻嘻。。。废话少说,请慢慢品尝吧!

(以下全是悟入谜途提供)

什麼是謎


  根據辭典的解釋,凡話不明言,隱含意義於其中,讓人猜想者謂之謎。古稱“隱語”“廋詞”。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詩句、成語、俗語或文字為謎底,用隱喻、形似、暗示或描寫其特徵的方法作出謎面,然後說明謎目,即所要扣射的範圍,供人猜想。
  原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學,語言樸素生動。後來成為文人遊戲,化為詩鐘、敲詩、文虎等多種形式,猜射詩詞、典故等,語多晦澀。現代多稱猜射事物者的謎為謎語,以文義作謎底者為燈謎。前者通常是用白描手法,以形象、特徵的寫照,讓人感受所要猜射的事物,較直接明了。
  例如:以“一物坐也坐,臥也坐,立也坐,行也坐”和“一物坐也臥,臥也臥,立也臥,行也臥”各猜一動物。謎面的描述,直接體現了所指動物的特徵,無需別解謎面的含意。但燈謎卻不同,謎面較文雅,講究言簡意賅和思維的邏輯性,強調字詞含意的別解,一般難度和技巧比謎語要高得多。
  例如:以“十分稀奇”和“還是分開的好(徐妃格)”及“恍然大悟”各猜射一種動物,若簡單地字面的意思去思考,認為所指的動物前者是世上罕見稀有的,而後面兩種動物是怎樣在一起不好相處或怎樣聰慧等,都難以射中謎底。這就是謎語與燈謎的原則區別。而後者謎面的精鍊,更讓好此道者在元宵節和中秋節時,方便書於燈籠之上供人猜射,故“燈謎”之說更加流行。
   
完整的謎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即謎面、謎目、謎底。有些燈謎還附設謎格以使謎面和謎底扣合一致。通俗謎語,並不要求謎面與謎底不得相犯,即不得有相同的字詞。但燈謎卻特別強調。此點在制謎或猜射中應注意。

   除此之外,謎還可以其表現的形式不同,而產生各式各樣的令人玩味的花色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3-2004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猜谜的基本方法----会意法

會意法是猜謎的一種基本方法。

  燈謎的會意和我們一般對文義的理解不同,它利用中國文字一字多音、多義和行文修辭靈活的特點進行曲解,也就是燈謎上說的別解來會意。它會意後的意思往往與本義沒有聯繫。比如說“空中商業街”,這是廈門人民廣播電台新近推出的節目,用燈謎的會意方式來理解,它的意思可以是“空閒時用來商量就業內容的街道”或是“空出中間,用來作商業街”,更可會意成“在天空中設置街道經營商業”。這些的意思顯然都和該節目的本意不同。制謎人根據不同的意思而作出不同謎面的謎,同樣要求猜射沿襲作者的思路去理解,這就是猜謎的會意法。會意法一般有正猜、反猜、夾擊、問答等手法,別解的地方一般在謎底,也可能在謎面或底、面都別解。但不管在哪裡別解,別解後的謎面和謎底的意思都要統一,這條謎才會成立。

  比如用“改鋪張浪費為勤儉節約”來猜科教影片《花的變化》。這是一條在謎底別解的正猜謎,謎面講的是消費行為的前後不同,而謎底要將“花”會意成“消費”,意即“消費行為的變化”,此意思便能與謎面的意思統一了,該謎也就猜射完成了。

  又如用“反是粉黛輕吳?”猜體育項目一“男子重劍”。這是一條謎底別解的反猜謎。反猜法一般是就矛盾的雙方進行對立的選擇而猜射,在謎面上一般會有所啟發。就這條謎來說,矛盾的隻方是男女和輕重,謎面上的“反”字是一個啟發的契機,“粉黛”是指女子,“吳?”是劍,謎面的意思是女子對劍不重視;謎底的“男子重劍”是一種體育項目的專用概念,變化成為“男子對劍很重視”的一陳述。謎面的“反”字,將謎底與謎面的意思統一起來。

  再如“不瞻前顧後”來猜橋牌術語一“中間張”。這是一條夾擊會意謎,別解在謎底。夾擊謎一般要包括本數三個以上的相承概念,它在一般情況下要有二個以上的肯定條件為前提,就這條謎而言,它是用前、中、後形成三個相承的概念,“不瞻前顧後”,意即點明了前、後不看,要看的就僅剩下中間了,再將一張兩張的“張”別解為張望的“張”,謎底“中間張”便扣射成功了。

  還有用謎面“隨地吐痰有何害處”猜成語“感人肺腑”,用的是問答的猜射手法,也是在謎底別解。把“感人肺腑”的原意“使人深受感動”轉變為“感染人的肺腑”來回答謎面的提問,也就猜中該謎。

  上文只是簡單地例舉了數種猜謎的會意方式,若能靈活應用,則體會猜謎的成功樂趣,將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3-2004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談談猜謎的幾種方法

燈謎的創作手法有好幾種。同樣的,猜謎的思維方法亦不僅限於會意和離合增損,常用的還有象形、轉注、頓讀、假借。而假借又可細分為指代、指事假借和特殊指代等種。
猜謎首先要講究會意,就是先要理解謎面表述的謎意,然後再根據你所理會的意思去組合猜射。

<離合增損> 就是根據對謎面的會意,利用燈謎歧義變換漢字結構的一種方法。例如“獨樹一格,不偏不倚”猜一字“?”,謎面的意思是不落俗套,獨自形成一種不偏不倚的适當風格。但燈謎的別解使“獨樹一格”成“單獨的一豎筆劃,立在一方格裡”,如果謎面只是“獨樹一格”四個字,則謎底可以猜“中”、“申”等等,形成一謎多底,這是燈謎之大忌。但加上“不偏不倚”後,對所猜的謎底有了限制,就只能猜“?”這個字了。這種方法是合字法,將一豎與一個方格(即口,或田)合在一起。再如“受解聘初意不改,重組合心系四化”猜字一“”(聰簡體字),它是應用離合增損的方法,對謎面重新會意,理解為“接受了分解了後‘聘’字的部首‘耳’,再與四字化開後系上‘心’的‘(總簡體字)&#61077;’重新組合一個字”。這是典型的綜合了離、合、增、損為一體的字謎。

<象形法> 也是在會意的基礎上進行,通常會配合其它方法應用。出謎者經常用“干”字象徵蜻蜓,用“亦”象徵蝴蝶,用“中”象徵“帆”,用字母“D”象徵半圓形或量角器,用字母“T”象徵丁字尺,用“亞”象徵欄柵,用“、(點)”象徵星,用“雁”“雁陣”象徵人或人字偏旁,用“一”、“ㄇ”象徵橋,用“′”象徵新月、月眉等。其象徵的依據通常取源於中國文字的象形造字法。例如“六橋日出初竹葉飛”猜字一。謎底是“?”。此謎融合了象形、離合增損的手法,用一橫會意為“橋”,與“六”組合成“立”,“日初”扣早晨的“早”,“三斜撇”象形為竹葉飛的樣子,再與“立”、“早”組合成謎底“?”字。又如“有點象蝴蝶翻飛、蜻蜓?舞樹梢頭”猜字一“?”。此謎面應用頓讀的方法讀成“有點/象蝴蝶翻飛、蜻蜓/起舞/樹梢頭”,上面提到蝴蝶的象形字是“亦”, 將其倒過來去掉一點“、”,蜻蜓的象形字“干”,,用“ˇ”象徵起動飛舞的形象,組合以“樹梢頭”所扣的“木”字,謎底便躍然紙上。

<轉注法> 是中國文字造字規則「六書」中的一種,也是我們平時講的一字多音多意的用法。燈謎就是利用這種方法,使字由音變而引?義變,產生趣味性,變化可能在謎底,也可能在謎面,或謎底、謎面一?出現。如“少婦不知愁”猜國產影片名“快樂的單身漢”就是一例,將謎面去聲年少的“少shao”轉讀成上聲多少的“少shao”,這樣,謎面的意思就成為“沒有少掉老婆不知苦”的意思,謎底“快樂的單身漢”意思就可會意出來了。這種方法便是轉注法。

<頓讀法> 是將原本連貫的文義斷開,使它形成雙重意思,如:“向國慶節?禮”猜報刊名二“解放日報/收獲”,這是頓讀謎底的一例,要在謎底把原詞句斷開,讀成“解放日、報收獲”來使謎底與謎面的意思得到統一。

<指代法> 是非指事性的假借手法,也可以稱借代。一般是別稱、訓詁、同義互借或以子概念替代母概念,如神洲、華廈是中國的別稱,言、語、白、雲、說有相同意思,某和梅、華和花、蚤和早等字是訓詁中的通假(即字義相通)。用江、河、湖、海等猜水,用雨、霜、雪、雹猜天下(理解為“從天而下”的意思)。取的是用子(種)的概念替代母(屬)概念,比如說:三角梅、芙蓉、海棠、梅、蘭、菊等,都是花,花就是它們的母(屬)概念,各個具體的花名都是子(種)概念,用“芙蓉生在秋江上”猜日用化妝品一“花露水”,就是用子概念替代母概念的一條謎,用“芙蓉”猜“花”,用“秋江”猜“水”,這樣,謎底就有了謎面的意思了。而用“已是黃昏獨自愁”,猜外國小說家作家(常用音譯名)一“莫里哀”。這條謎用的是訓詁,黃昏是暮,暮與莫通假。

<指事假借> 一般是借用典故──即古書中留下的故事和人物,包括傳記、歷史、小說、詩詞、曲、賦及諸子百家的傳說等,來替代或啟示燈謎所要表現的內容的一種方法,它在燈謎上的使用率很高,也很有知識趣味,更有助於擴展人們的知識面。比如用“伯牙因何識子期”猜醉翁亭一句“山水之樂”,用“伯牙碎琴”猜五言唐詩“恨無知音賞”。這二則謎,用的都是《列子.湯問》的典故:伯牙是音律修養很高的琴師,有一次他撫琴抒發自已的情操,恰巧讓鍾子期遇上,聽出伯牙音律中蘊涵?高山流水的情操與志向,兩人結成知音好友。後來,子期逝去,伯牙感傷不已,摔碎琴具,誓不再彈。兩條謎取的都是用典會意法,第一則採用問答體加轉注法將“山水之樂”中快樂的“樂”轉變成音樂的“樂”,僅幾個字就將一個故事的線索勾勒出來。再如用“賞賜百千鏹”猜銀行儲蓄種類“有獎貼花”也是這樣,典出《木蘭辭》,借花木蘭的姓,再轉注粘貼的“貼”字為補貼的“貼”以迎合謎面的意思。

<特殊指代> 是借用既定的概念或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來隱示燈謎所要表現的部分,比如說,南山(寺)、桃花(馬)、大雁(塔)、梅花(鹿)等,我們前幾期《虎園謎會》上出現的“牛放南山”猜字一“?”,就是用南山來代表寺;“道旁梅花霧靄中”猜廈門一景點名稱“白鹿含煙”,也是用“梅花”來指代鹿,用“太白不白”來猜一名演員“李默然”也是一樣,取的是人物的名字或號來隱示,因謎面本身不含典故,所以我們把它歸納到特殊指代這一部分。這種也不少見,如用東坡猜“蘇”(東坡),用易安來“李”(清照),用放翁猜“陸”(游),用楚霸王猜“項”或“羽”,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指事假借法和特殊指代法有它自己的獨特的情趣,涉及的知識面比較深、比較廣,很具挑戰性,不知出處就無法猜射了。因此,對謎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利用這個興趣多看書,不僅可提高猜謎的能力,同時學到了更多的知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04 0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坛主,可以请你帮忙把这帖子移去文坛吗?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6-2004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燈  謎  思  維  淺  識

燈謎的構成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有題材、構思、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法,有?索、原型或背景,有所要表現的主題,有思維過程,間或也有創作靈感的閃現。而其概念的內涵和表現方式與其他文學作品卻又有待所不同,燈謎有其固有的特性,就思維來說,在同一概念的思維方式上具有雙重性,一是文義本身的形象性,再是在演繹轉化過程中的邏輯性;在思維的程序上又具有雙向性,一是抽象思維(即概念思維)到形象思維,二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本文謹就其思維的特點略抒淺見,就教於方家學者,旨在攀援大椽之筆,為弘揚中華古老文化的一種獨特傳統略盡綿簿。

  

     我們知道,概念是由感性認識產生的,本身具形象性。比如說,牛、馬、羊、日、月、星。人們通過了對形象的具體認識後,賦予它們能為大家所接受概念;而在不斷的認識的過程中,又反過來借理性的概念進行判斷,推理,這就是邏輯思維。同形象思維不同,是用科學的抽象概念來揭示具體事物的特有屬性,又隨著社會實踐的需要而各有不同。燈謎即是依據這一特點,在概念所反映客觀屬性中,選取一項或幾項作為邏輯思維的標準進行推理、判斷。無論哪一種謎體,一旦形成底與面的關係,構成一則完整的燈謎,它們之間就產生一種邏輯關係。它充分利用了漢字形、音、義三變的原理,用邏輯思維的一律演繹轉化概念的既定內涵,取其岐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炫辭”(劉勰)而完成其從創作到猜射思維的全過程。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果是統一的,概念的演繹往往與既定的形象意境相徑庭,因此能產生出逗人的情趣。

  一般來說,文學家是用感性的形象思維,經過提煉,把作品所要體現的理性怠概念,與形象思維融為一體,互為表現的。而燈謎由於需要有概念的縯繹和轉化,對同一形象和概念的思維就產生出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就是思維的雙重性。如“受解聘初意不改,重組合心系四化”扣“”(聰簡體字),謎面本義展現出一個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立意創新,遇到阻力和干擾,卻不屈不撓愿為四化?身改革者的形象。這種形象思維的意境和所要體現的哲理,顯然與“聰”沾不上邊。從燈謎特有的概念演繹和意境轉化的角度上說,所取的另一種思維結果,使文義變成了:接受被分解了的“聘”字的部首,與“四”字化開再系上“心”的“(總的簡體字)&#61077;”字重新組合,這樣,“聰”字就出來了。這是對謎面進行演繹轉化,採用增損離合的手法成謎的,這種手法在字謎中最常見。又如“一任群芳妒”猜紡織品帶商標“梅花被單”。&#59843;謎面的形象思維很容易引起人們對陸放翁「?梅」詞的聯想:「驛外斷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不知謎面出處者,對這條謎無從猜起,熟悉者一下子就能聯想到「梅花」,再把詞意斟酌一下,「寂寞」、「無主」、「獨自愁」等詞句的變換應用,一種被冷落的意境也就出來了。這裏把謎底屬紡織品帶商標的「梅花被單」,演繹轉化成屬人們所感受到的梅花被冷落了的自然境態。是屬於會意謎底演繹別解法,在謎底表現出思維的雙重性。整首詞作為破解此謎的?索和背景,謎底一氣呵成,並隱有不平之意與面句傳神照應,是一則較好的謎。再如,用「相機行事」猜商業名詞“營業執照”,謎面是成語,原意為:觀察情況的發展變化,靈活地處理事情,看準機會辦事。演繹轉化為:“照相機行業裡的事務”。從底到面都體現了思維的雙重性。

  

  概念的演繹和意境的轉化導致燈謎思維的雙重性,是燈謎賴於以成趣、存在、發展和區別於其它文學作品的根本。不具備雙重思維的謎,俗稱“無別解”,也就沒有了謎味,實際上“即不成為謎矣”(張起南1.)。象用“隕大星漢丞相歸天”猜六才一句“只沒了諸葛孔明”。謎面講的是諸葛孔明,底應也是諸葛孔明。這種直繹,在燈謎上謂之“對頭典”,實質上是在一個意境裡轉換一下語言的表達方式,猶如用“病入膏肓”取代“不可救藥”的道理一樣。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在燈謎中緊密連繫在一起的,而邏輯思維更是其重要心環節,思維的縝密,判斷、推理的準確,都是不容忽視,否則即使具備了思維的雙重性,依然會出現謬誤。記得有這麼一條謎,用“小聰明”扣病理名詞“大便不通”,謎底與謎面都在雙重思維的前提下對概念進行了演繹和轉化,很有謎味,卻在邏輯推理上出了毛病。一個人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可能不聰明,但也可能依然聰明,這屬於相容選言判斷,兩者可能都是真。因小時候聰明就推斷出大了就不聰明,顯然犯了邏輯錯誤。要是在謎面上進行限制,變成“小方聰明”或“只有小聰明”等,謎底的“大便不通”成為不相容選言判斷的唯一結果,這條謎就無可指責了。冉有一例,用“招婿”扣電影“嫁不出去的姑娘”,作者進行了雙重思維,採用頓在底“嫁不出去”這幾個字上做文章,變客觀為主觀,可能很有巧思,但也是沒有在謎面上進行限制而使底只成為相容選言判斷的一面,也犯了推理上的錯誤。把“招婿”作為條件,嫁是出去或不出去都存在可能性,假如謎面上多了限制詞“立意”或“一心”之類,那麼,“嫁/不出去”就成了唯一順理成章的事了。可見邏輯思維的准確性在燈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來說,謎作者是先得底,然後謀面的。假如作者得到一個素材,就要先探尋這個概念中可供合理演繹轉化的屬性,通過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判斷,然後用形象表達在謎面上,其思維程序是由抽象到具體。以前文“聰”字入謎為例:作者要創作這條謎,前要理解其涵義和結構。康熙字典給“聰”的屬性涵義是“察也、聞也、明也、通也、聽也。”用形象在謎面上將“聰”意委婉准確地表述出來,一方面涉事太泛,另方面很難找到恰如其分的演繹和轉化;而概念的演繹和轉化又是燈謎的必備條件,顯然這種方法為這條謎的制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假如我們從結構上用漢字六義來思索,就可以發現“聰”是由“耳”和“&#61077;”組成的形聲字,用離合手法進行制作就容昜多了,一則形象的謎面“受解聘初意不改,重組合心系四化”就出來了。再如以“花的變化”為素材謀面,從結構上來講也未嘗不可,而供演轉化最方便的概念莫過於“花”了。其屬性涵義有花草之花、姓氏之花,花子之花,花費、花銷之花‥‥‥,並通古之華。改原概念花草之花為花費之意,可為謀面的一種思維方法,如“改鋪張浪費為勤儉節約”,就是一則具有形象思維的謎面了,其中“改‥‥‥為”把“變化”傳神帶出。從理性分析到感性表述,這是燈謎創作的思維過程(若由面擇底則反之)。而猜射的時候就不同了,首先得到的是形象的感性表述,如“借問酒家何處是”猜毛澤東詞一句。第一閃念是聯想到謎面的出處──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是,牧童遙指杏花村”。對一個既雨又泠的天氣,疲憊的外鄉人想借酒消乏取暖的願望是很迫切的,謎面關鍵的線索就在“酒”字上,買者不知賣者,者故有“借問”之事啟下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扣“只把春來報”很貼切自然,這是問答體,用“只‥‥‥報”關照借問之意,將酒的概念演繹成春。又如“暮雨瀟瀟雁陣斜”猜字一,首先給人的是一幅很形象的太陽下山時,風、雨、雁交錯的自然景觀,然後就面可能存在的契機進行第二種思維:可先確定的是“雨瀟瀟”可扣三點水,“暮”為“日下”,“黃昏”或“夕”,“雁陣”可以是“一”,也可以是“人”。由於謎目限制了思維範疇,不可延伸太泛,“暮”扣“黃昏”可先排除,若扣“汐”,“雁陣”無?落,而扣“湜”,把“雁陣斜”一起關應到,就恰到好處了。

  

  謎貴別解,其思維的雙向性是完整構成的必備條件,雙重性是對回互其辭,演繹轉化要求的必然結果。從接受謎面的感性形象進行分析,到最後做出理性判斷,這是猜射者與制作者逆反的思維程序,而思維的雙重性卻是一致的,都要求對形象意境和概念進行繹和轉化。思維方式的雙重性和思維程序的雙向性在一則完整的燈謎中貫穿在起的,由謎目作為中介對思維範疇起制約作用。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程序具有一定規範性和約束力,猜射者必須循?作者的思路去思維,作者必須給予猜射者有同一思維的契機。這樣,“辭欲隱而顯,義欲婉而正”,使猜、制謎者能雙重思維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轉化,取得邏輯思維的同一律。

  燈謎具有的獨特的思維藝術,使其有優於其它文學作品魅力。人們在接受它,對它理解、融會和貫通後能產生一種特有的情趣。當文義的形象性引起人們所表現的情感達到某些相通,或間接的生活經驗引起想像時,會受到藝術的感染而在鑒賞過程中根據自的感受加以補充和豐富,與文義產生共鳴而身入其境,引起欣賞的愉快,這就是美感,而這種美感的產生是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的。由於燈謎的涉及面廣,對各方面知識的反映言簡而意賅,在概念的演繹和轉過程中又有很縝密的思維過程,是啟迪人們智慧和開擴眼界捷徑,所以興趣者昜於接受薰陶和?移默化。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雀效果的起伏跌宕,“如化學家之制造物品,一經鍛煉即變其本來之性質”(張起南2.),使作品體現的形象意義與既定概念相徑庭,常會令人不禁莞爾,產生一種開懷的貴詭趣,收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燈謎是一種文學作品,是以漢文字的語言藝術特點為表現形式的思維藝術。思維是它的靈魂,不是本文初淺的剖析所能囊括的。本文所談的,也難免有偏頗紕謬之處,權為拋磚引玉之意。懇望有志於謎者“入謎途而知返”,為燈謎的理論建設各抒己見,為中華謎壇的興盛而辛勤耕耘。

[ Last edited by 雪星 on 14-6-2004 at 01:26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6-2024 01:08 AM , Processed in 0.07291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