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AnM

新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4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坦表面的雷達影像



 圖為卡西尼號 (Cassini) 太空船在十月二十六日飛掠土衛泰坦時,從距離 2500 公里外所取得的綜合孔徑雷達影像。

 影像中的暗區較平坦、可能為會吸收雷達波的物質所構成,從左上到右下延伸的亮帶則是突出於周圍、高低起伏較大的區域。科學家從影像中推測,平坦處可能是從泰坦地下較溫暖處所噴出,富含液態水的冰火山流 (cryovolcanic flows)。

 影像涵蓋範圍約 150 公里見方,中心點北緯 45 度、西經 30 度,解析度約一公里。這塊區域尚無光學影像。

 有關卡西尼-惠更斯任務資訊請見:http://saturn.jpl.nasa.gov

資料來源:NASA/JPL News Release, Something Oozed on Titan's Surface, 2004.11.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4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罕見的木星「三食同現」



 在哈伯太空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 三月二十八日以紅外波段所拍攝的這張木星影像上,五個大小不一的圓點將木星裝扮得特別不同。這五個圓點其實是兩顆衛星和三個衛星的影子,在木星中央的白點是木衛 Io,左方黑點就是它的影子,Io 右上方的藍點是 Ganymede,靠近木星左緣的黑點是其影子,而右上緣的黑點則是 Callisto 的影子,Callisto 本身並不在影像範圍內。

 和地球上發生日食的原理一樣,此時的木星正在不同處同時出現三起日食,而像這樣「三食同現」的機會並不多,十年內只有一、兩次而已。

 為何在「三食同現」如此罕見呢?因為 Io, Ganymede 和 Callisto 繞行木星的角速率不同,所以其影子通過木星表面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以最外側的 Callisto 為例,它是三者中速度最慢的,Io 造成木星食的次數是它的 20 倍,再加上 Ganymede 的變因,「三食同現」的出現機率就更低了。而今年的「三食同現」更是特別,因為還有兩顆衛星正同時從木星表面前方通過。

 由於是近紅外光影像合成,所以色澤顯很不自然。在大氣中甲烷吸收紅光的效應下,不同高度的雲在影像中也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黃色為高層雲、紅色為低雲、藍色更低,兩極的綠色則是大氣頂層薄薄的一層霧靄。Ganymede 在因表面的水吸收了長波長的光而呈藍色,Io 表面有大量硫化物反射陽光因而為白色。

 科學家也利用這次罕見的木星「三食同現」機會,測試了新的近紅外影像處理技術,提高了影像的銳利度,他們讓哈伯望遠鏡的追蹤系統加速,使木星快速在視野中漂移,以多幅短時間曝光影像合成,使木星與其衛星的細節都能同時呈現。

資料來源:NASA Astrobiology, Triple Eclipse on Jupiter, 2004.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1-2004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NASA 預定 2005 年恢復太空梭飛行任務



 自哥倫比亞號 (Columbia) 失事以來即停飛的 NASA 太空梭機隊,暫訂將於 2005 年五月復飛,首次的國際太空站任務 (STS-114) 將由發現號 (Discovery) 擔綱,發射窗口為 2005 年五月十二日至六月三日。目前所有的太空梭,包括發現號、亞特蘭提斯號 ( Atlantis) 與奮進號 ( Endeavour) 均停放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 Kennedy Space Center, KSC) 內進行徹底的檢修,準備應付 2010 年前多達 28 次以上的飛行任務,待完成國際太空站的建造後,太空梭也將功成身退。

相關資訊請參閱:

http://www-pao.ksc.nasa.gov/kscpao/status/status.htm
http://www.nasa.gov/news/highlights/returntoflight.html
http://www.nasa.gov

資料來源:NASA News Release, NASA Announces May 2005 For Shuttle Flight, 2005.1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发射失败

航天动态 2005-6-22
东方网2005年6月22日消息: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由于火箭推进器出现故障,全球首艘太阳帆飞船发射 失败。

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俄罗斯北海舰队官员表示,莫斯科当地时间6月21日晚11时46分(北京时间22日凌晨3点 46分),在巴伦支海的俄罗斯核潜艇部队发射“宇宙一号”后仅83秒即宣告发射失败。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由于火箭不能自动工作,太阳帆未能进入轨道”。

根据设计程序,宇宙一号将在发射45分钟后与火箭分离,依靠推动器的动力继续飞行。但现在地面接收不到 任何来自“宇宙一号”的信号,和“宇宙一号”失去所有联系。

该官员称,目前正在搜索“宇宙一号”和火箭的残骸,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参与该项目研究的莫斯科拉沃奇金研究所发言人表示,目前还不能确认真实情况,如果推动器发生故障,太 阳帆最终将坠落地面。

1999年和2001年俄罗斯曾经两次发射太阳能宇航器,但均以失败告终,其一在大气层中被烧毁,另一个与火 箭无法分离。

据悉,这艘太阳帆飞船耗资400万美元,是由美国行星学会、俄罗斯科学院与莫斯科拉沃奇金太空工业设计所花费数年时间联合研制的。该官员称,目前正在搜索“宇宙一号”和火箭的残骸,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05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帆今日发射 理论速度超所有人类飞行器

航天动态 2005-6-21
2005年06月21日新京报: 科学家认为,太阳帆飞船可能是人类星际旅行的惟一希望,它无须火箭燃料,只要有阳光存在的地方,它都会不断获 得动力加速飞行。

今天,美俄科学家将向太空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太阳帆飞船———“宇宙一号”(Cosmos 1)。如果试验得到成功,人类探索太空也许将从此 进入“太阳帆时代”。

耗资400万美元,美俄联手打造

“宇宙一号”太阳帆飞船耗资400万美元,是美国一个由太空爱好者成立的国际私人组织“行星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和莫斯科拉沃奇金太空工 业设计所花费数年时间联合建造。

“宇宙一号”总重量为50公斤,由8片长度为15米左右的三角形聚酯薄膜帆板组成,帆板总面积达600平方米。每张帆板的厚度比普通的塑料垃 圾袋还薄,但它们却坚硬异常,并且表面上涂满了反射物质。帆板就像直升机翼片一样,可以通过调整来改变飞行方向和速度。从理论上来说 ,当太阳光照射到帆板上后,帆板将反射出光子,而光子也会对太阳帆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零重力的太阳帆前行。因此,太阳帆的直径越大, 获得的压力也越大,速度也将越快。

“冷战技术”送飞船上太空

今年以来,“宇宙一号”的发射日期被一再推迟,从最初的3月推迟到4月,再到5月底。而今天,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宇宙一号”将最终进入 太空,并在其后几天内展开它优美的帆体。

“宇宙一号”将以潜艇水下发射的独特形式开始它的航程。美俄科学家计划从一艘停靠在巴伦支海的俄罗斯核潜艇上将帆板折叠起来的“宇宙 一号”发射升空,一枚在冷战时期设计用来攻击英美的前苏联火箭将用来执行这次发射任务。接着,俄罗斯科学家将采用第二项“冷战技术” ———用将间谍卫星送入轨道的技术将“宇宙一号”送至离地球800公里处的理想轨道上,远离地球大气层的影响。

“宇宙一号”进入轨道后,将不会立即展开太阳帆。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将用几天的时间来检测飞船上的各个系统,高度控制发动机也将点火以 保持其轨道的稳定。在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的地面控制中心将发出指令,届时飞船将向桅杆充气,折叠的帆板会像花瓣一 样展开,太阳帆飞船由此开始运行。

如能持续飞行3年,时速可达16万公里

按照理论推算,由于太空中没有任何阻力,在阳光微弱的压力推动下,“宇宙一号”太阳帆将会慢慢地以每秒约一毫米的速度加速移动。到第 一天结束时,太阳帆的速度将增至每小时100英里;到第100天时,它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万英里。如果“宇宙一号”能持续飞行3年,速度会 提升到每小时10万英里,这是人类任何飞行器都没有达到过的高速,相当于人类的宇宙探测先驱“旅行者号”探测器飞行速度的3倍。如果用“ 宇宙一号”来探测冥王星的话,可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完成从地球到冥王星的旅程,而美国宇航局使用普通飞船探测冥王星的“地平线计划” 预期需要的时间却是十多年。

由于这一次的飞行仍旧是实验性的,所以“宇宙一号”的飞行时间也不会持续很长。在一个月内,聚酯薄膜的帆体就将在太空炽烈的阳光下逐 渐降解,支撑帆体的桅杆强度也会弱化。到那时,“宇宙一号”的轨道高度很可能会逐渐减低,直到有一天落入地球大气层并化成一团火球。

太阳帆技术刚刚起步

“行星学会”的执行总裁罗里斯·弗里德曼博士表示,日本曾实验过亚轨道飞行的太阳帆,而俄罗斯也在“和平”号国际空间站附近展开过太 阳帆,但这两个国家的太阳帆都不能进行可控飞行。

“行星学会”的执行总裁罗里斯·弗里德曼博士称:“将太阳帆送入轨道并成功展开,将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除此之外,如果太阳帆转向太 阳,并向更高的轨道前进,哪怕我们测量到它的速度有一点点增加,都会是令人振奋的结果。”弗里德曼同时表示,太阳帆技术才刚刚起步。 他说:“这次飞行仅仅是一次技术测试。一旦表明太阳帆的确可以在宇宙中航行,我们希望其他一些诸如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之类的机构 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试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探测器一级准备 确定具体撞击位置


航天动态 2005-6-23
2005年06月23日解放日报:据来自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消息,“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将于今年7月4日发射一个撞击舱撞击“坦普尔一号(TEMPEL1)”彗星的彗核,完成人类首度撞击彗星。而在昨天,美国国家宇航局公布由“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回的最新“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的照片。

这些照片是“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今年5月发回的,当时“深度撞击”在距“坦普尔一号”彗星3200万公里处。对于科学家来说,在撞击前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的构造,将有助于他们掌握撞击过程以及分析撞击之后的各项数据。

根据“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并非球体,而是呈14公里长,4.8公里宽的不规则状。美国国家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迈克·赫恩表示,通过“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可以更好地了解“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的内部构造,为7月4日成功完成撞击打下良好基础。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科学家在分析照片后表示,从照片分析得出的彗核亮度和之前从地面观察得出的数据基本吻合。赫恩认为,这些照片以及得出的数据可以帮助地面控制人员最终决定该在什么时刻发射撞击舱。“如果说之前,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对彗星本身的研究,那么现在我们则考虑怎么才能够更好地撞上去。”赫恩同时表示,科学家将对“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回的照片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此确定7月4日究竟应该撞击彗核的哪个部分。

“深度撞击”号探测器是美国国家宇航局于今年1月12日发射升空的,在飞行半年后,其搭载的撞击舱将直接冲向“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完成人类历史上首度撞击彗星的壮举。此次撞击将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危险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如果一切顺利,“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重达约372公斤的铜质撞击舱将在今年7月4日穿越“坦普尔一号”的彗尾、彗发,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直接命中“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

根据推算,撞击产生的威力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撞击舱将在彗星表面撞击出一个约有足球场那么大,14层楼那么深的凹洞。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科学家说,他们并不确知届时当铜质撞击舱和彗星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相撞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他们指出,这一撞击摧毁彗星的可能性极小。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深度撞击”探测计划科学家唐·约曼斯说,“从科学角度来看,‘深度撞击’计划就好比让一只蚊子冲进一架波音767客机,完全不会影响到彗星本身的运行轨道。”

这个铜制的撞击舱在瞬间被高温熔解蒸发后,将产生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而撞击溅射出的大量彗星尘埃和气体又将使“坦普尔一号”彗星熠熠生辉,地球上的人们有可能通过望远镜一饱眼福。

天文学家们正在组织一场国际规模的观测,以期尽可能多地收集这次撞击的情况。据报道,此项彗星探测计划共耗资3亿美元,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际接触并深入探索彗星的空间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空眼密切关注深度撞击 哈勃拍到彗星喷发(图)       
航天动态        2005-6-29       

2005年06月29日竞报:7月4日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太空船将与以每小时数万英里的速度在太空中疾驰 的“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超大胆的亲密接触,实现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太空 眼”钱德拉、斯必泽和哈勃正在夜以继日地帮助科学家观测这场“彗星撞击战”。美国宇航局昨天公布了哈 勃望远镜最新捕捉到的图片,上面显示:“坦普尔1号”正频繁地进行喷发活动。天文学家希望通过观察这 次喷发,为“炮轰”做些准备。

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图片显示,“坦普尔1号”的冰质彗核直径约为6.5公里,估计与巴黎市中心大小等同。 天文学家希望现在观察到的尘埃喷发是一场“预演”。即将到来的7月4日,“深度撞击”太空船会发射出长 1米、重量为370公斤的炮弹,当彗星被撞击后可能会形成类似于尘埃喷发的现象。但是科学家称,炮弹的射 击不会对彗星的轨迹产生任何影响,尽管弹坑直径长达100米左右,深度达5米至45米。

上图右边的图片是北京时间6月14日22时15分捕捉到的。显示的是“坦普尔1号”产生喷发的样子,喷发物长 度大约为2200公里,约等于从哥本哈根到雅典的距离。“坦普尔1号”频繁地出现喷发活动,天文学家也不 知其确切的喷发原因。“坦普尔1号”现在正在朝太阳进发。据此,天文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接近太阳的 缘故,导致“坦普尔1号”出现表面的撕裂,然后这颗彗星的尘埃物质和气体就从撕裂口涌出,形成喷发现 象。

据悉,全世界至少有30架望远镜,包括斯必泽、哈勃和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都将关注这场戏剧性的撞击。 通过分析从彗星内部溅出的物质,这个全球望远镜网络将编制出一份太阳系制造行星所用的原始配料列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2005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教你如何观测“炮轰”彗星       
航天动态        2005-6-29       

2005年06月28日深圳特区报:“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熠熠生辉的彗星”……“炮轰”彗星后可能出现 的美妙情景吸引着全球爱好者的眼球。什么时候观测?需要哪些工具?怎样观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 潮研究员为公众一一支招。

王思潮介绍,预计这次炮轰彗星将发生在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炮轰后6个半小时彗星将开始进入我国 夜空视野。这有利于我国公众对炮轰后喷射出的大量“暴风雪”和尘埃气体云团的观测。但轰击前的观测也 很重要。从26日起,月光影响已开始减弱,届时可以对该彗星进行观测。

6月26日—7月9日,坦普尔一号彗星天黑后将出现在南方星空,位于木星和室女星座角宿一星附近。每夜最 佳的观测时间从天刚开始全黑到全黑后两小时。撞击前彗星的亮度约为11等星,撞击后亮度有可能增亮几十 倍,变成一颗7等星。观测炮轰前的彗星,最好有一架口径30厘米以上的高质量望远镜。若想观测炮轰后“ 烽火连天”的彗星,用10厘米以上口径的望远镜就有可能观测到这颗彗星的身影。而要拍下这次历史事件的 镜头,用灵活的CCD(电子探测器件)为上等,也可用数码相机等。

观测除了要求晴朗的夜空和无遮挡障碍物外,还要避开城镇灯光和月光的影响。观测前应该准备一张合适的 星图,星图的星等最好能至10等星,并熟悉用星图寻找彗星的方法。在望远镜中,彗星与恒星形貌不同,恒 星是星点状,而彗星是小小的暗淡的雾状物。天文学家6月初对这颗彗星的观测表明,它像是一颗西瓜籽形 状的雾状物,彗尾背向太阳,爱好者在观测半小时后,会看出彗星相对于星空背景有移动,这是区别彗星与 河外星云的方法。

王思潮提醒,要取得好的观测结果需要提前进行练习,先用寻星镜对准和找出彗星所在视场,后用导星镜或 主镜耐心认真地找出该彗星。

“炮轰”彗星

2005年1月12日,价值3.3亿美元“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在4.31亿公里的太空飞行后,将于7月3 日发射一颗撞击舱。如果顺利的话,这颗370千克的巨型“炮弹”将于7月4日以10.2千米的宇宙速度猛烈撞 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其威力相当于4.5吨TNT烈性炸药的爆炸威力,有可能在彗核表面撞出一个20多米 深,足球场那么大的环形大坑。这个铜制的撞击舱在瞬间被高温熔解蒸发将产生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而 撞击溅射出的大量彗星尘埃和气体又将使坦普尔一号彗星熠熠生辉,地球上的人们有可能通过小型天文望远 镜目睹这史无前例的奇异天象。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的人造天象“炮轰”彗星太空实验。

“炮轰”彗星后4种可能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坦普尔一号彗星的中心是一颗直径约6公里的彗核,彗核由大量的 水冰、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物质和岩石尘埃物质组成。7月4日深度撞击后将有多种可能性发生。

第一种可能性是没有击中彗核,其原因是这次撞击难度相当大,因为宇宙飞船“炮弹”和彗星都在以宇宙速 度飞快地运动,而且运动路线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好比骑在飞快奔驰的马匹上,想用箭射中展翅飞翔 的老鹰,难度很大;

第二种可能是虽然击中彗核,但由于彗核比预计的坚硬得多,所打出的撞击坑并不大,溅射出的物质也较少 ,彗星增亮不明显;

第三种可能是撞击时爆炸所产生的深坑不下30米深,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撞击瞬间被高温熔化蒸发的物质产 生节日焰火般的绚丽景象,所溅射出的大量尘埃气体物质使坦普尔一号彗星熠熠生辉,并持续几天乃至几个 星期之长;

第四种可能是这颗彗星的彗核相当松散,在激烈的炮轰中分崩离析,变成几颗彗核,甚至全部瓦解。

“炮轰”彗星意义重大

“无论从科学的层面看,还是从公众欣赏的层面看,7月4日即将发生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都具有重要意 义。”王思潮介绍,这次事件是1994年“彗木相撞”之后的又一次天文热点事件,所不同的是,上次人类在 被动地观测木星挨撞的“悲壮里程”,这次则是人类转守为攻,主动去撞击彗星。这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在宇 宙中的充分体现。

从科学层面看,在撞击过程中,撞击舱将携带照相机冲向彗核,拍下一幅幅精彩照片,直至“壮烈牺牲”前 2秒钟。在“以身殉职”前,它已将图像和数据发回宇宙飞船。宇宙飞船自身也带有高分辨率的相机和红外 分光计等精密观测设备,在离彗星仅500公里的安全距离近距拍摄撞击时冲天而起的蘑菇云,记录撞击坑的 大小、深度、形状和内部结构,分析从彗核内部喷射物质的成分,并将观测到的宝贵图像和数据传回地球。

由于彗星含有太阳系最原始的物质,这些图像和数据在帮助人类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秘密的同时,也会帮助揭 开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之谜。另外,这些数据也为防止彗星撞击地球提供了宝贵资料 。

从公众欣赏的层面看,这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的美妙天象,观赏性非常高。目前,这一天文事件已吸引了 众多的天文爱好者。世界各国的天文爱好者都已开始将望远镜对准了坦普尔一号彗星,闻名遐迩的“哈勃” 太空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钱德拉”太空望远镜也准备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天文事件中一展身手 。(新华社记者蔡玉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7-2005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赶制最大望远镜 清晰度比哈勃高10倍       
天文信息        2005-6-30       

2005年06月30日竞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史都华天文台镜子实验室”正在忙着为世界上直径最大的 “巨型麦哲伦天文望远镜”赶制第一面直径为8.4米的主观测镜片,预计7月18日开始生火铸造。

将于2016年在位于智利拉斯卡姆帕纳斯地区的卡内基天文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巨型麦哲伦天文望远镜”的 主观测镜片,将由7个直径均为8.4米的大型子镜片组成。镜片将以甘菊花的形状被组装在一起:1个居中,另 外6个则环绕在其周围。6个环绕在四周的镜片能够观察到中心镜片不能观察到的任何角度的光线。因此,这 种设计令这台望远镜的聚光能力相当于一面直径为25.6米的巨型望远镜,功能是当前最大光学望远镜的4.5 倍,成像清晰度将达到“哈勃”太空望远镜的10倍。

研究人员称,“巨型麦哲伦天文望远镜”刷新纪录,成为单一镜片望远镜中直径最大的望远镜,并将镜片的 制造技术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之前单一镜片望远镜直径最大的是新皇望远镜(Subaru),其直径超过8米。

为了顺利建造这台巨型望远镜,美国的加州卡内基天文台、哈佛大学、史密松天文物理台、亚利桑那州立大 学、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和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组成了一个联盟。据了解,“ 巨型麦哲伦天文望远镜”投入使用后,将担负探寻宇宙中恒星和行星系的生成、暗物质、暗能量和黑洞的奥 秘,以及银河系的起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05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进入倒计时 美国称已经做好准备       
航天动态        2005-7-3       

2005年7月2日东方网:美国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1日说,计划在太平洋时间7月3日深夜进行的“深 度撞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实验室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已为“撞击”来临的一刻作好了准备。

“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说:“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在6月23日进行了一次轨道调整, 正向它的最终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急速飞去。现在它离彗星还有约240万公里,距地球近1.3亿公里。项 目主管里克·格兰米尔说,参与项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状态不错”。

按计划,探测器将在7月2日下午进行最后一次轨道调整,然后就要释放撞击器。预计,撞击器将在太平洋时 间7月3日深夜11点左右,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轰”上坦普尔1号的彗核,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 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这次撞击将被科学界密切关注。太空中,“哈勃”望远镜、“斯皮策”望远镜、“钱德拉”望远镜、欧洲的 “牛顿”天文望远镜等会从各个波段观察。地面上,美国基特山天文台、欧洲南方天文台等也会持续监测。

不过科学家说,肉眼是无法看到这个距地球1.3亿公里以上的大“焰火”的。只有西半球的某些地区在空气 能见度好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深度撞击”。

“深度撞击”是美宇航局探测太阳系的“发现”计划中的一个项目。科学家设想通过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 彗核,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他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

今年1月12日发射的“深度撞击”探测器至今已飞行了4亿公里以上。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飞行器,大小 相当于一辆两厢轿车,实际上就是一艘飞船;二是外部由铜合金加固的撞击器,重约400公斤,大小接近一 台家用冰箱。在靠近坦普尔1号的彗核时,飞行器将撞击器弹射出去,而自身在近8000公里旁的安全位置观 测撞击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05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历史上首次探测彗星撞击器已成功释放(图)       
航天动态        2005-7-3       

2005年7月3日东方网消息:美国宇航局3日称,“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已成功释放出撞击器。

该撞击器预计在24小时后的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2分),以大约每小时 3.67万公里的速度实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彗星的“大对撞”。

据悉,在撞击过程中,撞击器将携带照相机冲向彗核,拍摄有史以来距离彗星内核最近的图像,最小可以分 辨出20厘米的细节信息。虽然撞击器会被彗星吞噬掉,但是其携带的电子设备将一直传送图像信息,直到最 终消亡。

这是人类第一次自己创造的美妙天象,观赏性非常高。目前,这一天文事件已吸引了众多的天文爱好者。美 国宇航局网站在主页上设立了专区介绍这次深度撞击太空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05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专家解答深度撞击 意在探寻太阳系起源       
航天动态        2005-7-3       

2005年07月01日新闻晨报:采访上海市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长赵君亮研究员。

为何不撞击其它天体

据NASA介绍,这次进行“深度撞击”,主要是为了研究彗星中最“重”的部分——彗核的内部物质构成,以 此帮助人类了解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形态。

那么,为什么要通过研究彗核来探寻太阳系初期的物质形态呢?赵教授解释说:“根据目前广为接受的太阳 系起源‘星云说’,太阳系内所有天体都有同一个源头,那就是原始太阳星云。大约50亿年前,这个星云在 万有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形成了一个星云盘,并从中诞生了太阳、行星、彗星等等诸多天体。”

50亿年过去了,太阳系内许多天体的物质构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对来说,彗星是个例外。

“大多数彗星都是沿着一些很扁的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度过的,那 里的温度极低,物质的原始形态可以长久地保存下来。因此,彗星便成了研究太阳系原始物质形态的一个天 然工具,”赵教授说。

彗星虽然“冻”住了原始的物质形态,但在其漫长的时空旅行中,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行星际物质的污 染,这些物质会污染彗核表层,所以,彗核的表面物质不能代表太阳系原始物质。

赵教授说:“只有彗星内部深处的物质才保留了太阳系初期的原始形态和原始组成,如果想正确认识太阳系 的初始物质形态,就必须研究彗核深处。所以,NASA要进行‘深度撞击’。”

跟“生命研究”有关系吗

赵教授表示,除了研究太阳系初期物质形态,“深度撞击”还可能对研究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有一定的科学意 义。

赵教授介绍说,目前对于生命起源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人们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起源于地球本土的“ 本地说”;另一个就是从地球外“引进”的“外源说”。

“外源说”认为,虽然早期地球缺乏形成生命的化合物,但形成生命所需的许多复杂分子早已存在于星际或 行星际空间。这些复杂分子附着在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小天体上,而这些小天体或其碎片、微粒会经常 “入侵”地球,从而为地球带来了形成原始生命所需的有机化合物。

如果“深度撞击”能撞出一些有机化合物,就可能为生命起源的“外源说”提供某些证据,从而可能有助于 我们接近生命起源的真相。

方式:“撞击”还是“登陆”

至于撞击与登陆两种研究彗核物质构成的方法,赵教授认为,如果不考虑对航天等技术的要求,两者各有优 劣。

撞击能在彗核上撞出一个数十米的深坑,从而能够研究彗核更深处的物质。登陆能取到彗核物质样本,分析 会更准确,但由于目前的技术还难以在彗核上进行深度钻探,因此,登陆提取分析的样本可能只是彗核表层 的物质,与研究太阳系初始物质形态有些差距。

“由于撞击与登陆研究各有长处,人类对这两种研究方法都付诸了实施。撞击目前就是这次NASA的‘深度撞 击’试验,登陆则是由欧洲空间局组织的。2004年3月2日,欧洲空间局成功发射了‘罗塞塔’彗星探测器, 它将于2014年到达67P/C-G彗星附近,对其做近距离考察和采集物质样品,”赵教授说。

对象:为什么不撞“死彗星”

据悉,“深度撞击”不是NASA的首个撞彗星计划,1996年,他们曾计划对一颗“死彗星”进行类似的撞击试 验,但因技术原因,方案未获批准,后来该计划经过了修改就变成了今天的“深度撞击”。

赵教授分析说,NASA十年前撞击彗星计划被否决,可能与选择的对象是“死彗星”有关。NASA所谓的“死彗 星”可能是指那些可挥发物质已经消耗完了,从而失去了彗发的彗星。

彗星一般由彗头和彗尾两部分组成,彗头又包括彗核与彗发。彗核直径很小,只有几百米到上百公里,但集 中了彗星的绝大部分质量。彗发的体积随彗星与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直径一般可达几万公里,有的更是达 到了180万公里,比太阳还大。

因此,如果是没有了彗发的“死彗星”,那么将很难对其进行准确观测,从而难以描绘出“死彗星”的准确 运行轨迹。如此一来,撞击当然就难以实现了。

赵教授还说,随着可挥发物质的不断消耗,彗核上的原始物质形态也可能受到影响,就研究太阳系初期物质 构成而言,“死彗星”也不如“活彗星”有价值。

坦普尔1号为何“中选”

对于这次“太空肇事”的“受害者”坦普尔1号,赵教授介绍说,论个头,它在彗星里不算小。它的彗核直 径达到6公里、密度接近于水,区区几百公斤的撞击舱对它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选择坦普尔1号进行撞击试验,恐怕与它的回归周期有关。这颗彗星每5年回归一次,因此,有利于科学家选 择试验时机。

误区:是防止“彗星撞地球”吗 ?

对于部分媒体报道的“深度撞击”有助于人类今后应对彗星撞地球灾难的发生,赵教授跟NASA的观点一致: 这次“炮轰彗星”与“天地大冲撞”没有直接的联系。

“如果硬要说‘深度撞击’对避免彗星撞地球有什么帮助的话,那可能就是‘深度撞击’号能如此接近彗星 并对彗核实施撞击,说明人类有能力对彗星运行轨道进行精确描述与预测,从而能帮助人类提前对今后可能 发生的彗星撞地球灾难发出准确警报,”赵教授说。

“其实,这种准确预测彗星运行轨道的能力我们早就拥有了。1985到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地球期间,包括上 海天文台在内的全球天文研究机构都进行了跟踪观测。美国、原苏联、日本和欧洲空间局共发射了6个探测 器对其进行近距离实地探测。所以说,只要做好观测,人类早就能比较准确地预测某颗彗星的运行轨道了。 ”

针对彗星是否会对地球构成威胁这个问题,赵教授回答说:“其实,只要能提前相当长时间准确预测彗星轨 道,人类就应该有办法改变其轨道,使那些不速之客跟地球擦肩而过。”

“我们也许可以在彗星附近引爆一颗威力巨大的氢弹,稍稍改变一下其前进轨迹;也许可以发射一个巨大的 ‘太阳灶’到其附近,聚集阳光加速彗核冰物质的挥发速度,从而改变彗核质量,达到改变其运行轨道的目 的;我们也许还可以将一个类似前不久发射失败的‘太阳帆’之类的东西插到彗核上,通过太阳光压力改变 其运行速度,也能使彗星绕道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05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天文台成功采集撞击后坦普尔一号彗星图像(图)       
天文信息        2005-7-5       

新华网上海2005年7月4日电 (记者 王蔚 魏玉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光学天文联合开放实验室佘山基 地,4日晚成功观测并采集到撞击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图像。

上海天文台佘山基地从6月23日开始利用目前国内第二大、直径1.56米的天文望远镜对坦普尔一号彗星进行 追踪观测。佘山基地主任陶隽告诉记者:“通过撞击前后拍摄到的图像对比和彗星形状的变化,我们成功定 位了撞击后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从今晚拍摄到的图像可以看出,彗星的位置跟此前预报的变化不大,亮度比 3日观测的增加了1.7等(相当于亮度增加了5倍)。

陶隽介绍说:“在接下来的10天里,上海天文台佘山基地将继续追踪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变化,并对拍摄到的 图像进行分析研究。”

上海市天文学会秘书长、上海天文台佘山天文观测站站长林清博士认为,“深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是人 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一个突破,全世界科学家都很关心。尽管这次探测活动是由美国主导的,但是它的研究 成果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研究。(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轰出50米深坑 数据还需分析证实       
天文信息        2005-7-6       

2005年7月6日竞报:昨天上午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人员播放了记录“ 深度撞击”撞击器在冲向彗星,生命弥留之际的一段录像,其中最后的一幅图像是撞击器在融化前三秒钟, 距离彗核大约30公里远。

撞击器已融化

“深度撞击”探测器撞击产生的巨大火光给母船飞越器的两个照相机提供了极好的拍摄光源。深度撞击计划 的科学家之前推测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点52分每秒速度为10公里的撞击器撞击“坦布尔一号”彗星,然后 很快地融解蒸发。“当两个物体以每秒钟10公里高速度相遇时,自然要产生巨大的闪光。“深度撞击”计划 的合作研究者皮特·舒尔茨博士说道。“撞击所产生的热量很高。在这样的高温下由铜和铝制成的撞击器被 溶解。这样撞击器溶解时候生成不到一秒钟的光焰景象。”

“轰”出50米深的坑

研究人员说,“深度撞击”的撞击器在冲向“坦普尔1号”的“最后旅程”中还拍摄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 ,这使他们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观测彗核表面。其中最后一张照片是撞击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达 到4米,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照片还显示,“坦普尔1号”的外形不规则而且分布着一些坑,像个坑坑洼洼的大土豆。“深度撞击” 在彗核表面“轰”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过还要更精确的分析证实。

另外,“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的飞越器,已经向地面传回从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频谱拍摄的高清晰度照 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让人不知从何入手”、“足够写一部百科全书”。

彗核内部可能含有太阳系初生物质

研究人员透露,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 易被忽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

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 学家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 物质。

据负责撞击器飞行的科学家透露,这次对撞击器的飞行轨道检测的十分完美。第一次,撞击器瞄准彗星距离 控制人员预期的要求7公里,但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时候,撞击器的机动调整瞄准设备就达到了控制人员 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比原计划更精彩 彗星亮度增5倍       
天文信息        2005-7-5       

新华网洛杉矶7月4日电(记者陈勇)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项目科学家4日说,他们初步判断,撞击坦普 尔1号彗星彗核表面达到的效果比原先计划的更精彩,可望给天文研究带来大量信息。

当天上午,“深度撞击”项目负责人里克·格兰米尔、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赫恩、项目科学家彼得·舒尔茨 等,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冯·卡门报告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了“深度撞击”的细节。

3日晚的“深度撞击”大获成功,科学家们一直工作到4日清晨。但他们忘记了疲惫,似乎依旧沉浸在项目成 功的兴奋中,他们向记者播放了“深度撞击”探测器在撞击前后拍摄的一连串照片剪辑成的“电影”。

格兰米尔说,“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的飞行器,已经向地面传回从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频谱拍摄的高清 晰度照片,其中的大量信息甚至“让我们不知从何入手”、“足够写一部百科全书”。

赫恩说,“深度撞击”的撞击器在轰向坦普尔1号的“最后旅程”中还拍摄了一些中分辨率的照片,这使他 们可以在很近的距离上观测彗核表面。其中最后一张照片是撞击器在彗核前30公里所拍,分辨率达到4米, 这令人“难以置信”。

这些照片还显示,坦普尔1号的外形不规则而且分布着一些坑,像个坑坑洼洼的大土豆。“深度撞击”在彗 核表面“轰”出的坑可能有50米深,不过还要更精确的分析证实。

舒尔茨透露,撞击器轰击坦普尔1号表面的过程实际上有两步,第一次产生了较小的物质喷发,很容易被忽 略,而紧接之后产生的另一次物质喷发就很明显,使彗星的亮度一下子增强了5倍。

这表明,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是一层很松散的物质,而其内部还有一层较坚硬的物质。这符合科学家 们原先对撞击过程的最佳设想,也就是说彗核内部很可能是“未经触动”的,含有太阳系初生时的原始物质 。

他说,第二次“深度”撞击造成彗核物质喷发高达数千公里,使坦普尔1号的彗核笼罩在一片尘埃和冰屑之 中,可能要延续几周时间才逐渐散去。不过,科学家通过飞行器搭载的红外分光计等设备,可以透过这一片 尘埃看到彗核的“真容”,此外还可以分析其中的物质成分。目前,项目科学家正在进行这些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自转减慢 2005年世界时将额外多加一秒       
天文信息        2005-7-6       

2005年7月6日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IERS)于本周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额外 的1秒钟时间将被添加到2005年中。这是曾经普遍的“闰秒”(leap second)在最近7年来首次出现,同时也 反映出地球活动的不可预知性。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7月5日报道,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IERS)通过测定地球自转来确定世界时,同时通过一个原子钟 来确定国际原子时。然而,因为地球自转速度经常发生变化,而原子钟则相对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当世 界时和原子时之间出现细微差距时,该机构就负责在一年中添加或减少一秒钟的时间。

有关官员在日前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需要增加额外的1秒,以让世界时和原子 时保持同步。

报道说,在2005年12月31日,时钟将通过下面这种方式过渡到2006年1月1日:

23时59分59秒——23时59分60秒——00时00分00秒。而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23时59分59秒直接到00时00分 00秒。

相关:国际原子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毫秒(1毫 秒等于千分之一秒)。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于1972年面世。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 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1整秒。这一技术措施就称为闰 秒。

协调世界时,又称国际协调时间,为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新名。(国际在线独家资讯 王高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05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撞击"成功"炮轰"彗星(图)       
天文信息        2005-7-5       

科学时报2005年7月5日综合消息: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 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地面控制大厅里一片欢呼 ,“炮轰”彗星大片正式上演。

据新华社消息,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 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7月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 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时刻。

撞击器击中彗星的彗核后,会在其表面轰出“弹坑”,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据预测,撞击会造成 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希望借助此次撞击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 美宇航局专家表示,这次撞击不会改变彗星的轨道,也不会对地球构成危险。

彗星可能的起源地,是太阳和另一个恒星之间、笼罩太阳系的奥尔特云,距太阳约5万天文单位(1天文单 位约为1.5亿公里)。天文学家估计,奥尔特云中可能有数以千亿计的彗星。

天文学家猜测,奥尔特云是由45亿年前太阳形成时的残余物质构成的,由于远离太阳的热影响,起源于它 内部的彗星可能保留了太阳诞生时的物质。此外,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大约39亿年前都曾受到彗星的密 集轰击,而不久后地球上就出现了生命,两者之间可能有联系。彗星上的大量冰雪成分,甚至可能是地球上 水的来源之一。

这些猜想,可能在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中找到线索。科学家计划用一个近400公斤重的撞击器轰击彗 星坦普尔1号的彗核表面,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4吨多高能炸药。这次撞击会将彗核内部可能包含的太阳系 原始物质暴露出来,科学家也可以从撞出的坑来判断彗核的特性。

美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介绍说,“深度撞击”要达成的科学目标包括:首次直接探测彗核内部物质 ;了解彗核表面的构成、密度、强度及其多孔性;通过比较,研究彗核表面和其内部物质的关系;了解彗星 演化的历史。根据撞击坑的形状和深度等,可以推断彗核物质是保持着“原始状态”,还是发生了变化。有 关的猜想,都可能在美国7月4日的一“撞”中见分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05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子星碰撞 帮助科学家解释伽马射线爆(图)       
天文信息        2005-7-10       

2005年7月8日三思科学:科学家可能首次观察到了两颗中子星的相撞。发生在遥远星系边缘的这个剧烈天文 事件,产生了短暂而强烈的能量爆发,于美国东部时间5月9日午夜,被NASA的一颗卫星探测到。

地面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立刻被调动起来研究这次能量爆发。分析还在进行中,但如果有关中子星相撞的猜 想得到证实,它将帮助解释伽马射线爆这种困扰了天文学家多年的现象。

伽马射线爆是指宇宙间某个区域突然产生强烈的高频电磁波——伽马射线的现象。根据持续时间的不同,伽 马射线爆分为两种。一种是较“长”的爆发,能持续几秒到几分钟。现在流行的理论是,这类爆发由巨大恒 星的核坍塌形成黑洞产生的爆炸所导致。另一种是持续时间仅几分之一秒甚至更短的爆发,它更加神秘。一 种假设是,短爆发由中子星相撞引起,中子星是完全由中子组成的天体,是尚未形成黑洞的死亡恒星核。

美国东部时间5月9日午夜过后未久,NASA的Swift卫星捕捉到了一次持续时间仅1/20秒的伽马射线爆,它来 自后发星座方向。不到一分钟后,卫星就将其X射线望远镜转向该方向,结果探测到了11个X射线光子。这是 一个非常微弱的信号,但足以向地面望远镜提供爆发来源的大致位置。当夜,至少有两架大型望远镜——亚 利桑那州的3.5米WIYN望远镜和夏威夷10米的Keck I望远镜——在搜寻区域内发现了一个暗淡的光斑,它位 于27亿光年外一个星系的附近。该星系由一群非常古老的恒星组成,在那里已经有几十亿年没有新的恒星诞 生。

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Swift卫星负责科学家Neil Gehrels说,这类古老星系的边缘,正是天文学家期 待看到中子星相撞的地方。超新星爆发将一对中子星从星系中抛到深空,经过几十亿年后,两颗中子星旋转 着逐渐接近,可能相撞、融合成一个黑洞。

不过有科学家指出,现在人们还只对有关图像进行了短暂的研究,不应该高兴得太早。首先必须确认地面望 远镜看到的光斑的确与此次爆发直接相关,而不是其它距离上一个无关的天体。

右图中绿箭头所指的白斑,可能就是两颗中子星相撞的地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05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发现最大固体内核行星 验证行星形成理论       
天文信息        2005-7-9       

2005年7月8日竞报:近日NASA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固体内核是目前为止所能观察到的最 大的一颗。天文学家表示,这个发现极为重要,因为它验证了行星的形成理论,平息了天文界多年的争论。

“对理论家学来说,发现这颗固体内核的行星,就其重要性而言,与1995年第一次发现太阳系以外正环绕着 51号恒星在运转的行星是一样的。”日本的天文理论学家这样对《新科学家》表示。这个由NASA资助的观察 小组是由美国、日本和智利的天文学家共同组成的,他们在对这颗行星进行观察时,只是期望能发现一颗和 木星相似的行星,因为“根据我们现有的理论模式,不可能预测到会有这样的一颗行星”。

科学家很少有机会能像这次这样采集到关于行星形成的如此完善的证据。他们是通过观察恒星的速度变化发 现了155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速度的改变是由于行星的重力作用所引起的。这颗行星也是这么发现的。科 学家根据这些变化计算出了该行星的实际大小,及它是否有固体内核,甚至它的大气性质。这颗行星环绕着 恒星HD149026飞行,它的质量与土星的大约相同,但直径明显要小很多。它环绕恒星一圈的周期为2.87天, 外层的大气温度大约2000华氏度,其固体内核大约是地球的70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024 10:19 AM , Processed in 0.05833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