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和谁结婚,都会后悔 婚姻无论和谁过,说到底其实都是和自己过。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德烈·纪德的前半生,简直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他12岁那年,爱上了比自己大两岁的表姐,但纪德的母亲坚决反对。 纪德和表姐苦苦坚持,直到14年后,纪德母亲逝世,这对年近三十的情侣才得以走入婚姻。 但随之而来的,不是梦想成真的幸福,而是巨大的落差和迷茫。 婚前美好的想象被琐碎生活逐个击碎,两人的现实相处,全是难堪和无措。 纪德把这些痛苦和反思写成小说,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窄门》。 书中描写了一对青梅竹马的表姐弟,两人明明情根深种,随时愿意为彼此付出一切。 却在目睹过长辈婚姻的失败,同辈生活的庸俗后,为了维护爱情的完美,拒绝走入婚姻。 初读《窄门》的时候,只觉书里的主人公太过矫情。 等到自己走进婚姻,切身体验后,才理解了矫情背后的恐惧。 相爱只要一瞬,相守却是一世。 多少心心相印的爱人,都在漫长的婚姻里变成了满腹怒气的怨偶。 婚姻里一个扎心的真相就是,不管你和谁结婚,最终都会后悔。 1 多少乍见之欢,在岁月里蹉跎成相看两厌。 故事发生在一个宗教风气很浓厚的小城,城中有户姓布科兰的殷实人家。 这一年,这家的儿子布科兰,结束了国外的工作回到小城,邂逅了牧师家的养女露希尔。 露希尔美貌,活泼,风情万种。 年轻的布科兰对她一见钟情。 恰好,牧师养父认为露希尔性格奔放,可能对自己亲生儿女产生不利影响,急于把她嫁出去。 双方一拍即合,布科兰和露希尔很快举行了婚礼。 然而激情退去后,夫妻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布科兰为人踏实,简朴,兢兢业业照顾儿女,经营田庄。 每年夏天,他会接寡居的妹妹和多病的外甥杰罗姆到田庄休养,一大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露希尔却与这些格格不入。 她喜欢华服,喜欢享受,喜欢睡到午饭后才起床,然后握着一本书躺在吊床上遐想。 晚餐后,她从不参与家人的围桌闲谈,而是独自坐到钢琴前弹奏舞曲。 这份疏懒和浪漫,让布科兰的妹妹很是不满,她频繁在布科兰面前指责露希尔。 在妹妹的影响下,布科兰对妻子越来越冷淡。 而露希尔也对平淡的婚姻生活逐渐厌倦,转而向婚外寻找乐趣。 她偷偷挑逗丈夫的外甥杰罗姆,让小少年又恐惧又耻辱。 她公然在小客厅接待男性客人,当着次女朱莉叶和小儿子罗贝尔的面,做出暧昧的行为。 这对夫妻的关系越来越糟糕。 终于有一天,露希尔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婚姻——她与情人私奔。 只留下孤单的布科兰,孤独又痛苦地度过余生。 莎士比亚说,草率的婚姻,少美满。 相爱可以起于对五官的惊艳,对才华的敬慕,对门当户对的追逐。 但婚姻却需要落地到柴米油盐的细碎算计,家务人情的百般繁琐。 南辕北辙的三观,水火不容的性情,早晚会在朝夕相处中渐渐凸显,累积成一块块嶙峋的巨石,横亘在婚姻的前路上。 曾经的欢喜和体谅,就这样被一点点消磨殆尽,变成相看两厌。 当爱情就走到尽头,婚姻也就成了令人窒息的坟墓。 2 爱情最大的虚妄,是只追逐想象中的美好。 露希尔的放荡,深深伤害了她与布科兰的长女阿莉莎。 这个虔诚信仰上帝、遵守各种清规戒律的女孩,陷入巨大的羞耻和痛苦中,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阿莉莎的伤痛和无助,落在原本就仰慕她的表弟杰罗姆眼里。 少年心中,油然生出对表姐的怜悯、喜爱,和为爱情献身的崇高感。 他决心用一生呵护阿莉莎。 从此,杰罗姆更认真地学习,更严格地修行品德,一心想用更好的姿态去匹配爱人。 他的用心落到双方长辈眼中,长辈们也十分支持。 几年之后,杰罗姆的母亲病死,临死前还牵挂这对小儿女的未来。 办完母亲的葬礼,杰罗姆正式向阿莉莎提出求婚。 出人意料的是,阿莉莎断然拒绝。 她表示自己虽然喜欢杰罗姆,却比他年长。一旦进入婚姻,很可能遭遇厌弃。 她不想面临这个下场,转而劝说杰罗姆娶自己的妹妹朱莉叶,对方更年轻,更美貌,还早就对杰罗姆情根深种。 杰罗姆坚定地表示,自己心中唯有阿莉莎。 可阿莉莎还是赶走了他。 因为她觉得,自己接受杰罗姆,会伤害到妹妹朱莉叶,于是选择了退出。 往后数年,杰罗姆先是去国外旅行,回国后又应征入伍,两人再未见面。 杰罗姆改变策略,他一封封写信给阿莉莎,谈家人,谈亲情,终于慢慢软化了后者的态度。 他不停地写信分享自己的见闻感悟,表达自己的思念,阿莉莎的回应也越来越热烈。 甚至,阿莉莎不及待地期待杰罗姆服完兵役,那时他会去巴黎注册,途中可以绕道来看望自己。 然而重逢之后才发现,两人在现实中的相处是如此尴尬。 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不适应亲密接触。 亲戚们主动给小情侣制造单独相处的机会,可他们只有在其他人参与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展开交谈。 这次糟糕的会面,让双方都无比沮丧。 阿莉莎又一次提出分手。 她悲伤地表示,先前鸿雁传书的快乐全是幻影,其实两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写信。 阿莉莎对这样的爱绝望,她决心把余生投入到对上帝的信仰中。 杰罗姆不肯放弃,他想尽办法挽回,阿莉莎却一次比一次更坚决地拒绝。 直到第二年春末,阿莉莎才松了口,邀请杰罗姆九月来自己家中。 但在这次见面之前,两人不可以再有联系。 杰罗姆答应了,他心平气和地把这当成阿莉莎给自己的最后考验。 但这一次的见面,更让杰罗姆绝望。 他惊愕地发现,面前的阿莉莎竟如此陌生,完全不符合他记忆中的样子。 她不弹钢琴,也不再读那些杰罗姆喜欢的书籍,每天只专心于家务、缝补。 她更加虔诚地信奉宗教,脸上再也没有诗意的光芒。 杰罗姆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从头到尾爱着的,都不是真正的阿莉莎。 他只是用想象力美化出一个完美的幻影,再把她当成偶像崇拜。 当他回归现实,才发现真正的阿莉莎与想象完全不同。 杰罗姆再也提不起爱她的欲望,只能远走他乡作为解脱。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说,我们总是很执着找一个完美伴侣,开始一段称心如意的感情。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恰好遇见一个人,然后把对爱情和婚姻的全部想象都投到对方身上。 真正相处起来才发现,对爱人的寄托越多,感受的失望就越大;两人厮守越久,关系就越是恶劣。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如一个黑洞,遮挡住婚姻中人的视线,让他们看不见实实在在的美好,只知道为求不得而愤怒,为达不到而失落。 对幸福不切实际的期待,才是爱情和婚姻里最狠厉的杀手。 3 和谁结婚都会后悔,活好自己才是人生的归宿。 书中在婚姻里唯一修成正果的,是阿莉莎的妹妹朱莉叶。 其实这段婚姻的开局,最是糟糕。 朱莉叶痴恋杰罗姆,杰罗姆钟情的是阿莉莎。 阿莉莎想牺牲自己成全妹妹,朱莉叶却不愿意破坏姐姐的爱情。 于是,她匆忙决定嫁给自己的求婚者爱德华,尽管她事先并不爱对方。 她为失恋的痛苦大病一场,但病愈以后,她很快调整心态,尝试接受丈夫爱德华。 两人一起旅行结婚,每一段旅程都帮助他们增进感情。 旅行归来后,她又积极寻找新的感情链接点。 朱莉叶原本热爱钢琴和阅读,但既然爱德华没能力和她共鸣,她就不强求。 她主动尝试靠近丈夫,努力去了解他经营的葡萄园,爱德华也乐意让她参与。 夫妻联手,家里的生意很快就有了大的发展,这又进一步稳固了双方的感情。 以后的许多年,朱莉叶和爱德华一起孕育了五个孩子,夫妻间的相处一直十分融洽。 幸福来得如此轻易,似乎不可思议。 但细品朱莉叶做过的一件件事,其中蕴含着至高智慧—— 放下求不得的遗憾,珍惜已得到的美好,筹划可把握的未来。 不追过往,不惧变化,用一日日的凡俗烟火,经营出踏踏实实的幸福。 这个世上,从没有天生完美的爱人,更不可能有称心如意的婚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穴和执拗,每一天都得经历无数鸡飞狗跳。 《幸福婚姻法则》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再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 和谁结婚都会后悔,区别只在于你如何对待往后的人生。 选择记下每一次冲突,亲密早晚会顺着亲手刻下的一道道伤口流逝殆尽。 选择把生活的磕磕绊绊当成考验,那么每一次分歧,都是双方重构关系的契机。 婚姻是一场铺陈在光阴里的画卷,如何着笔全靠自己把握。 认认真真把每一个当下画好,就是幸福最好的归宿。 ▽ 在小说中,纪德借一位牧师之口,解释了书名《窄门》的含义: 通往天堂的路,狭窄,艰辛,痛苦,但努力走上去才能抵达永生。 有些路的确宽阔,好走。 但若是贪恋这份轻松,只能一路堕落跌向地狱。 我们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它不会停留在初见的激情,更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脑中的想象。 前路是几十年的坎坷,想要安然度过,就要从现在开始修行自己。 放下对爱人不切实际的幻想,踏实欣赏对方已有的优点。 用好心态接受现实的不尽人意,积极寻找转机,再把它发扬光大。 婚姻无论和谁过,说到底其实都是和自己过。 抱着一颗热爱的心坚定走下去,你早晚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洞见 https://mp.weixin.qq.com/s/Q9Plm7sIObzRcCoSLH6W0Q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