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松弛感 清静,寡欲,不争。 《史记》中太史公对老子有一句记录: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传闻说是两百多岁,这主要是他修道养寿的缘故。 足见老子的养生智慧不可谓不高明。 《道德经》就讲: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是始终让身心处在自在的状态中。 这与时下流行的“松弛感”不谋而合。 当一个人能与世界与自我和谐相处,他就达到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1 清净,养心 现代人的养生术,可谓五花八门。 有人花大价钱购买各种昂贵的保健品,到头来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 有人把自己活成了“苦行僧”:不吃蛋黄,不吃内脏,不吃碳水,最后硬生生拖垮了身体。 在老子的养生观里,任何流于形式的养生都是徒劳的,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个人内心清净了,身体自然会向好。 美学家蒋勋在63岁那年突患急性心肌梗塞,做过一场大手术。 经历过生死劫后,他迫切地想找一个地方静养。 他带着书和一些简单的行李,从繁华喧闹的大都市,搬到了儿时居住的小乡村。 在这里他不看电视,也很少用手机,几乎隔绝了所有外界的纷扰。 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散步,沿路欣赏不同时节的稻田。 有太阳的时候就在院子里看书,晚上便静静观赏漫天星光。 这份宁静和淡然,让他的身体逐渐康复,精气神甚至胜过以往。 在这之前为了养生,蒋勋尝试过泡温泉、喝养生茶、做力量训练,都收效收微。 后来他慢慢发现:心不静,所有养生都是徒劳的。 《灵枢》中讲:心者,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焦虑躁动,则劳神耗力,心安定平和,自有安然笃定。 晚唐时期有位叫德诚的禅师一次外出钓鱼,直到深夜仍是一无所获。 坐着小船空手而归,他没有一丝愠怒,反而悠然自得地欣赏沿途的月色。 归家后他兴然提笔,写下那句名动天下的诗: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鱼儿没有上钩又何妨,我载着满船的月光回去也是大有所获。 德诚禅师一生少有病痛,他曾游历过多个寺院,常年跋涉却没有疲累之感。 70高龄时他依旧每日清晨四五点晨起诵经、修禅,繁琐事务也应付自如。 他的健康高寿,正是得益于淡定平和的心态。 《道德经》里讲:清净可以天下为正。 养一颗安静淡然的心,得失随缘,顺其自然,才能百福自集。 2 寡欲,养身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道德经》这三问,问出了世人的病症。 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搭上自己的健康。 老子认为这是一种病态。 他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度的欲望是无底黑洞,它会不断蚕食你的精气神,最终将你吞噬。 我之前单位有个前辈,多年来勤奋苦学,一路从小县城,考进了名牌院校。 在他的观念里,进步是没有上限的,努力是没有止境的。 房子换了大的还要更大,车子买了贵的还要更贵。
所以他吊着一口气一路狂奔,年届不惑也丝毫不敢松懈,空闲时间根本无法心安理得地休息。 因为常年饮食习惯不好,他患上严重的胃病,因为压力过大,他变得敏感暴躁,整个人处在崩溃边缘。 《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是知晓事物的边界在哪里,不逾越那个会伤及自身的边界。 知足,是珍惜当下的生活,无论富贵还是平淡,都可以怡然自乐。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曾有学生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屋子十分狭小且堆满了书,几乎让人无处下脚。 学生忍不住问:您蜗居在这过得这么艰苦,心里没有抱怨吗? 梁漱溟笑着答道:艰苦吗?可是与书相伴是我最想过的生活。 饮食方面他也不铺张浪费,几十年来坚持食素。 在他眼里,一间陋室,一壶清茶,胜过万千拥有。 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使他过得超然洒脱,一生无灾无难,活到了95岁高龄。 老子讲: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无尽的欲望,是养生的天敌。 欲念过重,会反噬自身。 学会知止知足,懂得随遇而安,才能平和通达,延年益寿。 3 不争,养气 这些年我见过能言善辩、凡事较真的人,也见过忍辱不辩,看似糊涂的人,我发现他们的精神状况差异很大。 前者面容愁苦,总病恹恹的,后者精神充沛,总乐呵呵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是何缘故。 直到有一天,看到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颇有恍然大悟之感。 是啊,一个人若是处处想赢过别人,事事锱铢必较,就会一直处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中,长此以往必然身体虚弱,精神疲惫。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老翁,总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遇到看不顺眼的人,总忍不住对其指指点点。 有一天,他出门闲逛,碰到唱戏讨生活的戏子。 老翁觉得他们吵闹低俗,便出言讥讽。 对方也不甘示弱,联合起来把老翁骂了个狗血淋头。 旁边围观的百姓,笑得前仰后合。 老翁气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跑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他越想越气。 当天吵架的情形,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又一遍。 一连半个月,他吃不下睡不着,最后大病一场,整个人都垮掉了。 作家胡夫兰德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 与人较劲,难免气急败坏,最终反伤自身。 静而不争,心平气顺,病痛才会远离你。 主持人倪萍的姥姥,一生几乎没与人起过争执。 别人伤害她了,她不往心里去。 别人亏待她了,她只笑着说:后退的人都是暂时吃亏。 不争不吵不计较的姥姥,最后活到99岁高龄,度过了平和喜乐的一生。 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 生活中的智者,从不陷入与他人的缠斗,也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消耗自己, 因为他们明白,调控好情绪,修炼好心性,胜过世间所有良药奇方。 ▽ 《道德经》里说:善于养生者寿,不善者夭。 养生的最高境界,无非就六个字:清静,寡欲,不争。 遵循生命法则,注重修身养性,才能养出一副健康之躯,收获福运绵长的人生。 洞见 洞见 https://mp.weixin.qq.com/s/16e8nPcpNy7ijtLk52_ElQ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