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成本高企:解决方案何在? 生活成本是指家庭维持特定生活水平所需的支出,包括食品、住房、交通等基本开销,以及房贷、车贷等财务义务。 尽管生活成本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但两者存在显著区别。通货膨胀指特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速度,通常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IHP)衡量;而生活成本涵盖家庭整体支出,受收入、居住地点和个人需求等因素影响。 此外,社会对生活成本的感知往往受到两种心理偏差的影响,即频率偏差和记忆偏差。频率偏差使家庭更敏感于日常购买品的涨价,如食品;而记忆偏差则让人们更容易记住价格上涨,而非下降。 国家银行推出新指数衡量物价变动 鉴于此,马来西亚国家银行(BNM)推出了每日价格指数(EPI)和感知价格指数(PePI),以更真实地反映消费者感受到的价格变动,从而帮助相关利益方了解社会面临的真正挑战。 生活成本上涨对低收入群体(B40)造成较大影响,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基本需求,如食品。数据显示,B40家庭约35%的收入用于食品,而中等收入群体(M40)为30%,高收入群体(T20)则仅为23%。 这表明,基本物资价格上涨对B40群体的财政压力更大。在扣除日常开销和财务义务后,B40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更少,因此更难应对生活成本的增加。相比之下,M40和T20群体的收入较为宽裕,能够更灵活地应对物价上涨。 政府短期措施及其局限性 为应对生活成本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短期措施,包括控制鸡肉、燃油、食用油等基本物资的价格,以及向受影响家庭(尤其是B40群体)发放现金援助。 这些措施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家庭负担,但也存在一定限制。长期价格管制可能会干扰供应链,尤其是小型生产商因利润空间缩小而难以维持运营。此外,市场机制受阻可能导致供应短缺。而现金援助虽然能提供即时缓解,但政府需承担高额财政支出,且只能作为临时方案。 长期战略:提高收入与经济结构改革 鉴于短期措施的局限性,必须采取长期战略,以可持续方式应对生活成本问题。其中,提高家庭收入是关键解决方案之一。这需要创造高生产力就业机会,并吸引高价值、高影响力的经济投资,以提高整体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政府需多元化食品进口来源,并加强本地农业和食品生产,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从而降低全球物价上涨对国内生活成本的影响。 此外,优化供应链管理(包括运输和物流系统)对价格稳定至关重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供应链效率,不仅可增强家庭应对经济冲击的韧性,还可打造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生态系统。例如,改善物流管理可降低生产商的运营成本,从而稳定市场价格。 综合策略确保经济稳定 只有结合短期与长期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生活成本。这些策略不仅能缓解民众的经济压力,还能确保人民福祉在长期内得到保障,同时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使马来西亚在未来更有能力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RTM官方立场。) 作者:Mohd Khairi Ismail 马来亚大学Ungku Aziz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电邮:khairiismail@um.edu.my https://berita.rtm.gov.my/nasional/senarai-berita-nasional/senarai-artikel/kos-sara-hidup-tinggi-apa-penyelesaian-pilihan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