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38|回复: 2
|
居林华人 砍原始森林开辟的市镇
[复制链接]
|
|
居林华人 砍原始森林开辟的市镇 2007/08/05 15:23:18
●陈鸿洲
19世纪上半期,居林是一个浓密原始森林覆盖的未开发地区,只有百多名来自泰南北大年的马来回教徒居住在该处,过着清苦贫困的生活。
北大年回教徒移殖居林与战争有关,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暹罗军队屡攻北大年的回教徒。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丁加奴的马来回教徒与北大年回教徒有血缘和亲属关系,战败的北大年回教徒常逃难到吉玻、吉兰丹和丁加奴来。
在吉打州,北大年回教徒避难的地区是在吉打中部的瓜拉慕达和吉南的居林。战争结束后,有些逃难者选择在吉打定居下来,成为马来半岛居民。居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成为北大年回教徒的第二个故乡。
锡矿树胶带动拓荒
北大年回教徒虽然最早踏足居林,但真正开辟居林的却是华人。黄存燊的《华人甲必丹》一书有这样的记载: “19世纪80年代,居林有一位名叫赵亚爵的华人甲必丹。亚爵是一名木匠,广东台山县人,当他初来居林时,居林还是一片处女林,他着手砍伐森林,建造住屋等,有了积蓄后,他兴建一座鲁班古庙。”
巴素博士对居林的早期史有较详尽的阐述,他在《马来亚华侨史》有一段这样的记载:“19世纪下半叶,居林因为发现有丰富锡矿,华人陆续移殖居林。1850年,约有400名华裔矿工在居林开采锡米。”
潮人居多客人居次
最早移殖居林的华人以潮州人居多,潮州人在居林开发之前已散居威省一带。在威省,他们以种植甘蔗闻名,居林开发以后,潮州人因地利之便而移殖居林,早期的潮州人多数居住在老火较和新邦帝卡格拉迪(Simpang Tiga Keladi)一带,他们从事种植业,也有从事采锡业。
20世纪初期,潮籍大实业家林连登在居林拥有数千亩木薯园,他在居林创设酿酒厂,以白米和木薯作为酿酒原料,英政府在1909年接管吉打州政权以后,鼓励人民种植橡胶,许多华裔园主把木薯园改种橡胶,林连登大实业家即其中之一。林连登在居林和吉中的双溪拉兰拥有万多亩的橡胶园,可说是最成功的潮籍人物。
拉律战败惠人迁徙
居林除了潮籍人占多数以外,惠州人也占了相当大的数目,两大籍贯的华人在早期居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1888年,两大族群的人口估计有8千人左右。
惠州人何时移殖居林?目前没有统一的答案,虽然从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海峡殖民地档案的记录,可以确定惠州人早在19世纪时已登陆槟城,而且在1822年已成立惠州会馆,但他们移殖居林的年代却有不同的说法。巴素博士的看法是,1850年约有400名华裔矿工在居林开采锡矿。
这些矿工是何籍贯人士?巴素博士没有交代清楚。不过以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惠州人,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惠州人是从事采矿业。如果是惠州人采锡的话,那最早扎根于居林的应该是惠州人了。
惠州人移殖居林的过程相当凄惨。19世纪60与70年代,霹雳拉律战争,即海山和义兴私会党发生格斗事件时,被击败惠州人为数约有2千人,从他们从吉辇峇鲁穿越森林逃到威省,想在威省找个避难地。但是,当时威省已是潮州人和福建人的立足地,惠州人只好逃到正在兴起采锡热潮的居林来,从事采锡行业。
20世纪之前,居林大街的人口不多,华人所开店铺不满百间,大街周围一带多数是椰林和橡胶园。市内有一所私塾,尚未有新式学堂。
觉民小学创于后巷
后来受到槟榔屿开办新学堂、推行新式教育的影响,居林华社才于1918年创立觉民小学。初期的觉民小学只在大街后一条小巷租用一座简陋的平房为校舍。创校之初,只有7名学生而已。居林华裔人口已有8千余人,却只有区区7名孩童报读该校,可见当时新式教育尚未为家长所接受。
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在居林开矿的工人,大多是单身汉,没有妻儿在居林。4年以后,觉民小学的学生才逐渐增加,董事部改租较宽阔的大街门牌8号的店屋作为校舍。
采锡业带旺居林市,华裔人口逐年增加,华社的问题越趋复杂,尤其是私会党的问题,更令执政当局感到头痛。为了克服华社的问题,吉打州苏丹就委任华人甲必丹来处理华社事务。
黄存燊在《华人甲必丹》一书指出,居林首任华人甲必丹是赵亚爵,据说他是一名私会党领袖,在居林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苏丹不但委任他为居林华人甲必丹,还让他承包居林的烟酒与赌博的经营权。
赵亚爵之后,继任为居林甲必丹者是罗启立,受委日期是1908年,罗启立练得一手好拳术,是私会党的克星。为了维持地方治安,罗启立不惜得罪了地方恶霸。他三次遭遇暗算,三次都逃过劫数,可谓吉人天相。 |
|
|
|
|
|
|
|
发表于 21-9-2007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土木建築師 的帖子
原来我的家乡有那么多的故事啊...那间鲁班古庙现在还在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9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