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59|回复: 35
|
中国文明发展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现在是西方文明当道?
[复制链接]
|
|
国文明发展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现在是西方文明当道?
我想向大家问问意见或是文化资讯,实在是想不明白。
可以从任何角度出发,如历史,哲学,文化,地理或是......
寻求帮忙!谢谢大家! |
|
|
|
|
|
|
|
发表于 12-7-2007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看过一本书,祥情我不大记得了,大意是说中国是因为清朝末期的腐败,国库空虚,鸦片战争,封建思想,早期的共产造成科技落后,封闭政策,文化大革命等等因素造成中国跟不上西方国家的步伐。尤其是当西方国家经历工业革命时,科学和技术都得到蓬勃的发展。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说清朝,明朝都已经有锁海政策。中国落后西方,想必就从那时开始。
说完一句∶明哲保身,固步自封。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自从郑和后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而这个政策也延续到清朝.
而明朝时期的欧洲自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文艺复新,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后迅速成长,之后又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
想想中国明清两朝都没有什么科学家,发明家出来;欧洲却有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最近的爱因斯坦一大堆伟大的科学家冒出来.
虽然清初有康乾盛世,但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国土内,对于欧洲各国已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却浑然不知.
欧洲各国早有侵略中国野心.看准清朝自乾隆晚年走向衰弱,终于在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签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西方当道.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假如当初并没有什么海禁,郑和的宝船,犹如当今的航空母舰,怎样也轮不到欧洲人来到亚洲也文也武。
说是说归咎于明朝的内忧外患,不过,禁海令好像是突然之间的。而且之间的成因结果,如今也很模糊。
我真的很怀疑是不是有人坐时光机,和明朝皇帝咬了耳朵。因为就是这一道令下,世界改了很多。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要和中国人的文化有关系,郑和这么强大的舰队出去,都不是征服其他国家,而只是炫耀一下,送出去的东西比人家进贡的东西还多。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ecs283 的帖子
为什么郑和之后要海禁,《1421郑和发现世界》这本书的作者也提出了看法。当时明成祖花了太多钱让郑和去航海造成国库空虚,劳民伤财,而南方又爆发瘟疫。而刚刚建立的紫禁城又被雷劈发生大火,吓倒明成祖以为要遭天遣,必须要想办法来安抚人民。他就发兵打蒙古来转移人民的视线,结果途中死了。他的儿子继位后马上下令停止航海,而这时应该是郑和的第六次航海的途中(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还有东西是西方无法超越的,那就是医疗科技。你知道中医可治愈西方医疗科技无法治愈的大部分现代病症吗?(如果你不知道,那现在你就知道了)
例子:
刘海若(凤凰台主持)在意外受重伤后,西医医不好,都说她脑死。但结果呢,还不是被中医救活了。
此外,中医也可以医SARS。 |
|
|
|
|
|
|
|
发表于 13-7-2007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性格小生 的帖子
在网上有这么一个说法。
明朝实行的海禁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虽然成功当上皇帝,但是说完一句,经济学不及格。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稀少,以致“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为了解决这些“收入”和“生产”问题,于是他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实录》)。因此,在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发生大量移民,一些居住在海岛的岛民也被逼迁移入内地。
另一方面,明太祖的理想国度是如他的《太清歌》里所说,“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托圣德,胜尧王,保护家国太平,天下都归一。”也就是说,明太祖要将朝贡体系推广到整个天下,让朝贡规则成为整个天下的通用规则。
1369年,也就是大明建立的第二年,明太祖派遣使者前往海外诸国。除了向诸夷告知华夏复兴之后,也暗示了重新建立朝贡体系,要求诸夷朝贡的心愿。
太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海外诸国的积极回应,所以,在太祖诏谕后的两年内,朝鲜(今朝鲜和韩国)、暹罗(今泰国)、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渤泥(今文莱)、安南、爪洼(今印尼爪哇)等国家积极响应,纷纷遣使朝贡。到太祖去世时,大明的朝贡国已经达到了24个,大明的朝贡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另外,太祖对于大明朝贡体系最大的贡献就是严厉控制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只局限在官方贸易的范围内,即通常所说的海禁政策。海禁并不是全部禁止,只是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此后,海外诸夷只有在官方前来朝贡时才能与天朝贸易,两宋以来兴盛的民间海外贸易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明太祖实录》里太祖皇帝就此政策给予了解释:“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按照他的解释,之所以海禁,似乎是为了防止像传说中胡维庸勾结海外,密谋叛乱的事情再次发生。其实,明初海防也的确吃紧,除了倭寇的骚扰,一些曾与大明争夺天下的劲敌的余部也盘踞在沿海岛屿上,表面上看,太祖的理由也勉强说的通,就是有因噎废食之嫌。
实际上,明太祖有更深层的打算:他想利用朝贡贸易做诱饵,引诱海外诸夷前来朝贡。毕竟,一切民间贸易被取缔后,要想和天朝通商,只有朝贡这一条路可以走。
所以,这个将朝贡与贸易捆绑的政策,极大刺激了诸夷朝贡的动力,大明的朝贡体系从此迅速壮大起来。朝贡国在朝贡时,不仅带来贡品,本国的商品也一齐带上,朝贡之余将这些商品销售。那时接待贡使的会同馆不仅是贡使们起居的地方,更是他们贸易的场所,在那里不仅可以卖掉自己的商品,还可以采购天朝的商品,很有点国际贸易博览会的味道。
当然,这种体系的漏洞是很多的,日本是大明最重要的朝贡国之一,从足利义满到大内氏,近一个半世纪里,日本坚持向大明朝贡。其实,这不过是日本打着朝贡的旗号,行贸易之实而已,还顺便解决了差旅费,着实的划算。
成祖继位后,除了在安南问题上(不得侵犯他国政策),继续沿用太祖的政策,而由他亲自策划的郑和下西洋更是为天朝带来了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国家,以致各蛮夷“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甚至许多国王都不远万里亲自来朝,这使天朝的朝贡体系达到了两千年来最鼎盛的状态,也真的将朝贡体系推广到已知的天下,朝贡规则也成了已知天下的通用规则,基本实现了太祖皇帝“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的夙愿。
可是郑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贸易,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对是必然的。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政治面子。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大臣们慑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刚刚落成即被雷电击中烧光的机会发难,逼得他罢下西洋。
但是,这种朝贡的制度与现代的招商引资不同,若是单从金钱上计算,这种买卖并不划算,天朝不单要管吃管住、报销贡使的差旅费,而且根据厚往薄来的精神,天朝往往要回赐更多的物品,在朝贡贸易中,天朝还要经常对外夷商品实行减免关税的优惠。
除了要过一过万国来朝的瘾,大明也急于恢复华夏在海外的威望与名声。由于太祖皇帝的政策,以及太祖、成祖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大明的朝贡体系空前繁荣起来,有记载的朝贡国居然达到了148个,遍布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印度洋地区。从成绩上看,明太祖的两项政策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问题是为了朝贡体系而废除民间海外贸易到底合不合算呢?
从人民方面来看,人民总是要生活的。特别是靠海生活的人。杀头生意有人做,禁海之下,海上的生意就变得更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因此导致私下出海,海盗的猖獗,也导致了海防问题。也因此,明朝的禁海政策是越来越严厉。
另外,伴随着朝贡体系的繁荣,朝贡体系在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大明为各国制定了贡期和贡道,贡期就是朝贡的频率。实际操作中,许多朝贡国完全不将贡期放在眼里,比如太祖皇帝规定日本十年一贡,而日本在顶峰时已经达到了一年一贡的地步,琉球两年一贡,实际上也已经一年一贡。与其说他们仰慕天朝,倒不如说他们急切想到天朝来贸易。甚至还有为获取利益而冒充朝贡使节的事情。所以,从明成祖开始,天朝又推行了勘合制度,即向允许朝贡的国家颁发凭证,只有持此凭证,外国的贡使才能被允许入口。
所以,基本上,明朝都是在做着“亏本”生意。朝贡国家也乐得附和给脸。明朝就这样地,爱面子,不当的经济管理,加上天灾人祸的恶性循环之下,草草收场。
我觉得,这不像空空大道所说,和“中国人的文化有关系”。
我也不明白,有郑和那样规模的舰队,什么海防问题也没有了,朝廷的大臣又何必解散掉它呢。若说皇帝虚荣,那么大臣也很简单一下。
那个宝船的下场,好像也没有交代。
[ 本帖最后由 ecs283 于 13-7-2007 11:1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7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ecs283 的帖子
宝船也被毁了。。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7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宝船毁了,连航海记录也销毁了。所以才有前段时间的争论说是郑和先发现了美洲。为什么后面禁海,我觉得:
一、明帝国不需要强大的海军保护海上贸易。首先,明帝国不存在对海上贸易的依赖。宋朝比起明朝更重视海权是因为宋朝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力量较强大”。
二、明帝国不需要强大的海军防御海上侵略。郑和下西洋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战略侦察,但侦察的结果是,航程所及范围内的各国都对帝国构成不了任何威胁。例证之一,郑和在1411年从古里返航时,曾成功挫败锡兰国军队的劫掠。当时锡兰国君垂涎帝国舰队的财富,试图在邀请郑和赴宴时发动突然袭击。但郑和及其精锐的卫队冲出了包围,回到舰队之后,他出动大军进攻锡兰国都,击败了锡兰军并俘获了锡兰国君,还把锡兰国君囚禁并带回帝国审判。这充分说明了帝国在已知的海洋世界里没有敌手。这使得强大的海军更加显得多余。
三,帝国不需要强大的海军来开拓海外领土。中国汉族除了秦朝有开疆拓土,后面的汉族建立的政权基本上都没有拓展过国土。在明朝中期,东马华人建立的一个兰芳国,想合并到明朝,明朝都不愿意。中国那个时候的读书人都自认为除了中国,其他的地方都是蛮夷之地,没有可取之处。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7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太祖的经济学真的很不行啊 !
那时的中国人太不进取,是因为中国有太多资源的关系吧!那像欧洲太少资源了,需要自己去寻找。 |
|
|
|
|
|
|
|
发表于 14-7-2007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在郑和之后,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就用了郑和的航海图开始向外探险,之后荷兰,英国法国也相继对外扩张,用武力四处征服建立殖民地,把大量的财富带回,欧洲就越来越有钱,进步了
相反明朝就放弃了郑和辛苦拼来得海上事业 |
|
|
|
|
|
|
|
发表于 16-7-2007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才是要点。
禁海也就算了,何必毁船又毁记录呢?
为什么后面禁海,我觉得:
一、明帝国不需要强大的海军保护海上贸易。首先,明帝国不存在对海上贸易的依赖。
与其说明朝不存在海上的贸易的依赖,倒不如说明朝不明白海上贸易的重要。
身为一个刚从元朝解放的国家,百废待兴,国家的财富来源是很重要的。除了振兴原有的农业和商业,开拓更多的财富源头也很重要。在元朝时候,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已经是很盛行的了。有什么理由要减少这方面的税收财富?这都是明太祖那种理想化了的“朝贡”财富。本来,用这种方法来经营国家财富也没有什么不妥。至少Sri Vijaya 和 Majapahit都是用这种方法延续自己的霸主地位。就是不知道皇帝太爱面子,还是不会会计,账本上debit比credit少的话,就是亏的了。
二、明帝国不需要强大的海军防御海上侵略。郑和下西洋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认为是一次成功的战略侦察,但侦察的结果是,航程所及范围内的各国都对帝国构成不了任何威胁。例证之一,郑和在1411年从古里返航时,曾成功挫败锡兰国军队的劫掠。当时锡兰国君垂涎帝国舰队的财富,试图在邀请郑和赴宴时发动突然袭击。但郑和及其精锐的卫队冲出了包围,回到舰队之后,他出动大军进攻锡兰国都,击败了锡兰军并俘获了锡兰国君,还把锡兰国君囚禁并带回帝国审判。这充分说明了帝国在已知的海洋世界里没有敌手。这使得强大的海军更加显得多余。
这个论点值得商榷。明朝当初禁海的目的就是:“海道可通外邦,故禁其往来。”更何况,海盗的骚扰,在禁海之前就有了。而且,海盗的问题,在禁海之后,变得更加严重。在明太祖后期,禁海条例是很严格地执行的。明成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个例外。明成祖不是明太祖颁布的继承人,史家都认为宝船队的成立,是居于明成祖的私心,他违背太祖的“不可寸板下海”的训示,也能够解释了。
宝船队在当时,的确是强大的,可说是天下无敌。可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强大的海军是显得多余的呢?
如果美国今天有一个如电影“星球大战”里,横行于宇宙的“死星”,他会不会觉得这么强大的武器而无敌,因此显得多余,就毁了它呢?如果今天我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我会不会觉得太富有了,因此觉得多余,就散尽家财呢?再说,明太祖怕的是“能通外邦的海道”,大臣们怕的是“海盗”。有了天下无敌的舰队,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认为,他们怕的是使用的“人”。
明朝时候,宦官当道,就是因为皇帝不信任普通人。他们认为人都有野心,只要有能力,每个人都能“逐鹿中原”。虽然宦官也有野心,可是他们没有后代,野心再大,也不会想当皇帝,所以是值得信赖的人。
再说,并不是很多太监都会航海,若谁接手了这么强的舰队,造反也是轻而易举。
三,帝国不需要强大的海军来开拓海外领土。中国汉族除了秦朝有开疆拓土,后面的汉族建立的政权基本上都没有拓展过国土。
我没有提起的是,明太祖曾经吩咐过,明朝不得侵犯他国。
在明朝中期,东马华人建立的一个兰芳国,想合并到明朝,明朝都不愿意。中国那个时候的读书人都自认为除了中国,其他的地方都是蛮夷之地,没有可取之处。
兰芳国的时代不是明朝中期,而是清朝乾隆时期。
有关资料可以看:[url]http://chinese2.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896414 |
|
|
|
|
|
|
|
发表于 24-7-2007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7-2007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搞得禁海,另到整个中国进入封闭的时代。。。。。
所以西方取而代之。。。。。 |
|
|
|
|
|
|
|
发表于 25-7-2007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禁不是朱元璋搞的啦!
紫禁城大火应该是在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9.05.1421),是在郑和第六次航海期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2.08.1424)明成祖死。他的儿子朱高熾继位(明仁宗),年号洪熙,在位一年便死。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明宣宗),年号宣德。宣德六年(1430)是郑和最后一次(第七次)出海。
明史是由清代人写的,往往被抹黑。“明朝还是清朝”的话题也在别个帖在讨论当中。
轉個貼給大家看看:
清朝比明朝强在哪裏?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
经济方面!
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明末崇祯时就有田783万顷,而顺治16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549万顷,直到到乾隆31年(1766)到741万,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满清文献通考》田赋所载)。可见“康乾盛世”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嘉庆年间的791万顷为最高,以后就下降了,封建经济在停滞中(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767页)。
或曰“康乾盛世”时满清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此说不假,只是满清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就是世界第一,不是满清才是世界第一的,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雄厚的基础。满清之前宋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75%,明朝占45%,满清占25%。明朝雇佣经济的工商业及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就经济比例而言十分合理,距离资本主义已不遥远。同居世界第一的满清在质上已差之千里,搞的近代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担当不起革命的重任。
再看工商业。明朝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超过当时欧洲诸国总和,但是到了满清,政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明朝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明朝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康乾盛世结束不久的 1840年,满清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凭籍历史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估计,在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满清由于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美国的弗兰克《白银资本》)。
【军事和科技方面】
虽然明朝的皇帝不怎么样,但总体来说明朝的心胸还是算比较广阔的,对外来的事物一直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明朝海军力量强大,李约瑟博士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当时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毙伤后金的红夷大炮就是来自葡萄牙。明代的火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明末军队初步骑兵之外,还编有相当数量的“神机营”。据资料记载,“神机营”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
然而,随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时光却在倒流,科学家绝迹了,先进的火器被满清埋葬了。到鸦片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经陌生了。
满清以骑射得天下,但统治者心胸狭隘,对先进的军事科技敬而远之,一味的敌视和排斥,生怕这些技术流落民间威胁自身统治。满清的考武举期限还要比试火枪射击,后来满清贵族斥之为“奇技淫巧”予以废除;“雅克萨战争”中,清军缴获的俄军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康熙看到火绳枪样品后,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命令清军禁止使用此种新式火枪,康熙的理由竞然是“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传统理由”。骑射虽然能在17世纪还占一定优势,但经过200年的发展,火器最终淘汰骑射,中国人不用的火器洋人喜欢用。阻碍先进技术的恶果最终得到恶报。
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史,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一百年(明朝中晚期),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还有朱载?、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明朝的科学家对中国古代所有的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西方科学和哲学正系统地引进,西方传教士带来了大量的书籍,其中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徐光启受教于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和亚利士多德的《逻辑学》构成了西方科学的基础。李约瑟说: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明代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1644年中国的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而野蛮人的到来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中国从此远离科学,科学家绝迹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敢创新,只会战战兢兢从事考据。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却传到了日本,对日本近代科技发展影响很大。犹如19世纪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被束之高阁,而在日本却直接催生了明治维新。
满清统治者的保守、不思变革、对新生事物的冷漠真是无以复加,这与当时西方国家与日本求新、求变、对新生事物的渴求,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此种下了中国几近亡国灭种的祸根。而试想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被中断,中国人会以和平健康的心态引进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理论乃至民主制度。中国绝不会在近代因为“技不如人”而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家民族危如累卵……
--------------------------------------
清朝的康乾盛世让人冲昏了头,到了乾隆晚年社会矛盾已日益严重,但死爱面子的乾隆却继续炫耀,大臣也为了保命也继续拍马屁。。西方列强也极力配合乾隆的虚荣心。1799年乾隆死,他的儿子嘉庆帝也深知清朝已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这时英国便开始向中国输入大量的鸦片来毒化中国人。1840年,林则徐虎门禁烟,英国努不可竭,果断的与腐败的清廷宣战。道光皇帝也在惊恐中抱着保守态度结果兵败。。就这样签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样就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道光皇帝仍逃不过历史的谴责。。 |
|
|
|
|
|
|
|
发表于 25-7-2007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8-2007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朝代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统一思想,因而大大的销弱了接纳新事物的意愿.
再加上古代的中国军事都崇尚人海战术,粮食的运用成了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地方,所以重农轻商成了千古帝王的理念,从而放弃了与各国发展大规模的贸易. |
|
|
|
|
|
|
|
发表于 5-8-2007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看到大家发表那么长篇大论,我也要发表下自己的浅见
我倒是觉得是中国古代延续几百年录取官员的科举制度造成的
想下
当时要做官,只有死读四书五经
根本没有鼓励人们研发新科技的制度
在哪种情形下,人们哪里还有闲暇做研究,发明新事物
你们说对不对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