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99|回复: 7

清朝-譴責小說@讽刺小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2007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序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刘鹗的《老残游记》、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时指出,在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特别盛行;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戊戌变法失败,庚子义和团运动爆发,“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躁,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鲁迅将此类小说称为“谴责小说”以别于《儒林外史》一类讽刺小说
此后,此四本书被统称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 《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1867年—1907年),全书60回,由各章獨立的短篇故事集結而成。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吳趼人(1866年—1910年),全书108回,反映了中法戰爭后20年中國社會現象。
  • 《老殘遊記》,作者刘鹗(1857年—1909年),全书20回,描述一位江湖郎中老殘的故事,艺术成就最高。胡適認為此書描寫工夫最精到。
  • 《孽海花》,作者曾樸(1872年—1935年),全书30回,附录5回。即赛金花與状元金雯青的故事。
参考

魯迅全集》9:《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2-2-2007 05:3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2007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譴責小說--賞析

刘鹗《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清末谴责小说,署名洪都百煉生作,清代刘鹗(1857—1909)著,20回,叙述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所为,文笔生动,大受好評。
《老残游记》裡最擅長描寫風景的功夫,受到胡適的讚賞,“《老残游记》最擅長的是描寫的技術,無論寫人寫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語爛調,總想鎔鑄新詞,作實地的描畫。望這點上,這部書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1
《老残游记》中玉賢和剛弼兩位清官,實際就是殘忍與剛愎的代表。鲁迅在评论《老残游记》时写道:“摘發所謂清官之可恨,或尤甚于贓官,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喜”2
美籍華人夏志清認為“從劉鶚在《老残游记》中所表現出的藝術才能來看”,“不是不會撰述面面俱圓的故事”,而是他“不滿前人以情節為中心的小說,又有野心包攬更高更繁雜的完整性,以與他個人對國計民生的看法互相呼應”;又說:“《老残游记》文如其題,是主人翁所視、所思、所言、所行的第三人稱的遊記”,“這遊記對佈局或多或少是漫不經心的,又鐘意貌屬枝節或有始無終的事情,使它大類於現代的抒情小說,而不似任何型態的傳統中國小說。”,結論《老残游记》是“近乎革命式的成就”3
鲁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称刘鹗的《老残游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为“清末之譴責小說”。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2-2-2007 05:4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7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本書體裁仿《儒林外史》,由一系列獨立的人物故事連接而成,隨寫隨刊,結構因而顯得雜亂散漫。本書直指封建吏治習性與官場黑暗腐敗,整本書幾乎沒有好人,只有壞人,李寶嘉更蒐集了當時流傳的「話柄」,然後盡情的謾罵。卷首有茂苑惜秋生序:「送迎之外無治績,供張之外無材能;……羊狠狼貪之技,他人所不忍出者,而官出之;蠅營狗茍之行,他人所不屑為者,而官為之。下之,聲色貨利則嗜若性命;般樂飲酒則視為故常。觀其外,偭規而錯矩;觀其內,踰閑而蕩檢。種種荒謬,種種乖戾,雖罄筆墨,不能書也!……」
《官場現形記》是李寶嘉的代表作,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本書急於表現當時中國半封建、半殖民的時代特色,著重揭露官僚的“齷齪卑鄙”,在內容上少了細緻的修飾,人物缺乏典型化,描寫過於渲染誇張、筆無藏鋒,內容顯得不夠耐人尋味。其劇情大同小異,寫之又寫,難免雜沓重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7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又名《晚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由筆名“我佛山人”的晚清吳趼人所作的長篇章回小說




全書由“死裡逃生”在市集上碰到一位大漢賣“九死一生”的筆記展開序幕。“九死一生”是這部小說的第一人稱主人翁,由於其認為在亂世中能夠僥倖活著實在是九死一生,因以此為號焉。一開始時主人翁為父奔喪,但家族的長輩與父親的友人卻覬覦她家的財產。所幸受到一位官人的幫助,並與之結交,之後便在他手下經商,遊遍中國各地,藉此描寫當時亂世的總總現象,最後終於經商失敗。書中刻意誇張人性的醜惡,尤其著重於洋場與官場,有些部分未免過度是一敗筆,但也是晚清譴責小說多少帶有的通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7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樸《孽海花》



《孽海花》


曾樸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光緒三十年,與徐念慈等人在上海創立小說林書社,開始長篇小說《孽海花》的創作,小說開頭六回由金松岑(金天翮)執筆,但金松岑不擅長寫小說,後來曾樸接手續成,原本酌定全書六十回,曾樸只花了三個月,一口氣寫了二十回,但在三十五回寫完。《孽海花》故事場景廣闊,除了中國本土之外,還遠及德國、俄羅斯等國。當時俄國想吞噬中國東北,外交大臣洪鈞出使俄國時,出賣國家利益,為言官所劾。本部小說的主角即是以洪鈞與賽金花(傅彩雲)為出發點。八國聯軍入北京,清廷西逃熱河,命李鴻章與洋人議和,但因德國堅持慈禧太后以命抵命,和議遂陷入困頓。李鴻章求助於賽金花,向與賽金花有舊交情的聯軍統帥瓦德西疏通,終使辛丑條約的簽定問題順利解決。
全書寫了二百多個人物,從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到達官名流,到下層社會的妓女、小廝、小偷,直至德國的交際場,風靡一時,形成“賽金花熱”。《負暄絮語》說:“近來新撰小說,風起雲湧,無慮千百種,固自不乏佳構。而才情縱逸,寓意深遠者,以《孽海花》為巨擘。”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結構工巧,文采斐然”,把它列為清末之譴責小說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7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讽刺小说--赏析

荒诞讽刺小说《马屁世界》

清朝末年,列强入侵,内忧外患,大小官僚,不思振兴中华,专一溜须拍马,殃民祸国。初具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感于此,纷纷拿起笔杆,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继四大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之后,睡狮著的荒诞讽刺小说《马屁世界》应时而生。故事讲述的是:北京城里有几位大红大紫的人物。因善通拍马之术,官运亨通,富贵之极。后辞官将家安在文明之地上海。打算干番事业,因别无长术,最后一致决定开设一所马屁学堂。收天下识时俊杰,授发财升官秘诀。招生广告极为宽松:一不收学费;二不论人品;三不问程度;四不需保人。目下不仅分文不取,且学生的吃、穿、住、行,一切由学堂免费供应,只需学生写一纸志愿书,言明毕业得志后再图报。因此,颇吸引了一些欲升官发财之徒。学生入学前要进行“修身”“养性”教育。修身包括:洗澡、缠足、整容、修舌。养性包括:狐媚性、狼毒性、蜂虿性、蛇蝎性、鲸吞性等一切阴险之性。又教以行礼,学文,习字,作画,咏诗,游艺,饮酒等基本功。再钻狗洞,行拜师礼,就成了马屁学堂的入室弟子了。因教之得法,学之用功、学生十有八九皆列优等。只有几个农家子弟,铁匠师徒。乡间夫子,因冥顽不灵,不堪造就,不列等第。学院毕业时高唱惊世骇俗的《马屁军歌》:

天下荣,马屁助成功。天下乐,马屁最要学。拍起来,马屁莫嫌臭,你看那尝粪灭吴国。

我中华,马屁最风行。大阔老,多半是名角。想起来,好不羡煞人,要快活快把马屁拍。

最可笑,一种强硬性,英雄们,常被人倾覆。最可笑,一种拘执性,圣贤们,永远受寂寞。

最可爱,一种依赖性,奴隶们,庸庸多厚福。最可喜,一种柔媚性,娼优们,声名倒赫濯。

那怕他,唾骂当我面,一世里,好官由我作。我同学,拍马屁莫害羞,骑上了马背真快活。

毕业典礼上外国马匹专家又赠文明拍马器具。学生具妙手,怀利器,善经营,个个得道,无所不胜。终造成钟华(谐中华)死无葬身之地。最后得几位留洋归国的马屁维新专家“用打鬼还用鬼法”之妙计。终将中国的马屁专家查禁法办,才使公道渐行,国势渐强。

小说《马屁世界》以令人喷饭的手笔,用黑色幽默的调子,对国民中阿谀世界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构思奇特,寓庄于谐。

本来借小说讽刺旧中国的丑恶现象,是晚清小说较为流行的题材。如四人谴责小说。但以人人见而不怪的拍马入手,并开办学堂授徒,更兼又从圣人的语录找到依据,实令人拍案。事件虽属荒唐奇想,却具现实的合理性。

二、 以拍马为宗,步步紧扣马。

如总教习马屁大王向学生讲授相马术、骑马法、养马法、又教授马耳、马眼、马足等科目。学堂设在马立师路,马德里公馆,毕业时在英租借跑马厅里举行。马屁方法改良后又向学生授以“龙马负图”“驽马恋栈”“鸨马配合”等新招。无处不从“马”字上做文章。

三、用谐音之名,喻各自秉性。

小说中人物姓名,往往采用谐音的方法,用意良苦。如生性强硬、脾气多疑的陕西书生单(shan)不信,谐喻单(dan)不信。拉客明欺仁谐喻明目张胆欺侮仁人志士的流氓。单不信在黄浦江边遇一老人,向他述说主人钟华为阿谀小人陷害。最终死无葬身之所,喻中华被马屁客弄得国将不国。小说作者睡狮,喻中国这只沉睡之雄狮已经觉醒。

四、小说民主倾向明显。

小说中提到中外马屁专家的区别时说到:“中国的马屁往上拍,外国的马屁往下拍,往上拍的为一人,害万人;往下拍的利万人,并不害一人。所以往上拍为小人,往下拍的为君子,往上拍的为奴隶,往下拍的为英雄。”小说中提到独有农家子弟、铁匠师徒、乡间夫子等劳动者永远学不到拍马真谛,永远列不了等地。这处处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当然小说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过多强调了功利性(政治性),缺少必须的艺术锤炼,描写过于直露。就象马克思批评席勒的某些作品那样“作品变成了时代的单纯的传声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2007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敬梓《儒林外史》


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吴敬梓创作。全书五十六回(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通过故事,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揭露了科举制度的丑恶。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季,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封建社會罪惡勢力對人民的欺壓,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儘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對鞭笞社會不公,提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
夏志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六章《儒林外史》談到“儘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學士的小說,但如果從作者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繪這方面來看,它似乎更應是一部風俗喜劇。”胡適認為後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都是繼承《儒林外史》的餘緒。(《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儒林外史》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國家的文字。成為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部活的生動的教科書。

[ 本帖最后由 yongszewei 于 2-2-2007 06: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2-2007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作。



1. 揭露当时官场腐败黑暗;
2. 暴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及试官的昏庸无能;
3. 描写爱情的作品。多为人与狐鬼的恋爱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
   
聊斋志异》是一部讽刺意味很强的小说集。书中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做了尖刻的讽刺。书中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揭露腐朽、弊端丛生的科举制度,如:《司文郎》描写盲僧用鼻子辨别文章的好坏,辛辣地讽刺了试官好坏不分,颠倒黑白的丑态。第二类是揭露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罪恶,《促织》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一个皇帝爱斗蟋蟀,就不断地让百姓进贡蟋蟀,一个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蟋蟀,害怕地跳了井。后来这个孩子变成了一只蟋蟀,他不仅斗败了所有的蟋蟀,就连大公鸡都不是他的对手。统治者的小小爱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第三类是批判摧残人性的封建礼教,描写爱情与婚姻。《聊斋志异》描写了许多青年男女违抗封建礼教,向往自主婚姻的故事。如《连城》、《寄生》、《青娥》等,写得十分感人。特别是花妖狐魅和人的爱情故事,尤为脍炙人口。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譬如:人可以变成老虎为哥哥报仇;小孩的灵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无敌;人和鬼魂可以结为夫妇;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样可亲可爱。其中作品《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至于艺术手法,它也典型地反映了《聊斋志异》中一些名篇的特色,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迭起迭伏,运笔跌宕多姿。这些都是我们研读时要注意体会。
  《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全是短篇,用文言文写成。最长的也不过三四千字,短的才二十多个字。小说描写简洁生动,人物个性刻画鲜明,单是青年女子,就有很多具有典型性格的形象的。读《聊斋志异》,就像走进一座五彩缤纷的人物画廊。每个故事的情节安排也都显出作者的智慧和匠心,故事性强,曲折有味让人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2-2025 07:00 AM , Processed in 0.09252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