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51|回复: 25
|
马超的军队何以与众不同?
[复制链接]
|
|
马超的军队(转载)
根据汉晋春秋记载,马超的军队战法于中原军队迥然不同,甚至与同为西凉军系的董卓也不同,董卓重骑兵,马超的军队以步兵居多,但是战斗力往往在剽悍的西凉骑兵之上,这和他的西洋式作战方法有很大关系.且看详述.
第一.标枪
马超军团不尚弓弩,而擅长使用长标,且以脱手长标为特色,对于密集的曹军往往产生一标 连伤数人的杀伤效果(袁阔成的评书曾经吸取过这一点:“西凉小校的飞标带撒手的,嗖,嗖,可怜曹兵一标能穿三四个,象扎蛤蟆一样.“).这种脱手飞标实际上脱胎于古罗马的投枪,确切的说,就是斯巴达克斯和罗马军团死战时使用的兵器.它的自重大,杀伤力强,对于当时甲 胄简陋的轻装军队(对于弓箭有一定防御性)攻击力远胜弓弩.当时的战斗,连中数箭死战不退的场面时有所见,中标枪者则立即失去战斗力.比之现代,就是枪榴弹与步枪子弹的区别.难怪曹军望风披靡.
第二.军阵
马超的军阵与众不同,前军是密集的盾牌兵,盾牌的强度和重量都远超一般军队,对弓箭防护极佳.部队摆成一个个方阵,摆成阵型以后可以互相掩护,错落有致.使曹军赖以取胜的骑兵只能在边缘掠杀,目标很大的骑兵还要随时遭到标枪的袭击.马超的骑兵全是轻骑,配置与步兵分开,不作为主力,而是作为奇袭队使用,从步兵阵中突然杀出,才能有一举突袭曹军 指挥部的精彩战例.这样的军阵,正是古罗马前期使用极为广泛的希腊密集军阵.
其他,马超军队受到古罗马军队影响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瑕萌关之战的主将压阵徐徐退去,正是古罗马军队交错掩护撤退的绝招,马略和庞培的军队以此不止挫败过多少次蛮族的追击,连见多识广的刘备也不免赞不绝口.西凉军队的编制为部,比如韩遂部下为八部,一部约5000名战士,正是和古罗马军团的编制相符.以此计算,渭南之战马韩联军总人数在7-8万之 间,也与历史比较相符.
那么,马超的军团从哪里学到的古罗马军事思想呢? 谈到马超军团的古罗马化,要从斯巴达克斯大起义开始了.这起波澜壮阔的大起义以军事天 才斯巴达克斯的战死失败而告终.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就是以富有和贪婪而著称的古罗马前三雄之一,西西里总督克拉苏.前三雄的时代,安东尼和庞培虎视眈眈,老谋深算的克拉苏深知渔翁得利的三味,所以没有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是率军出征东方,准备通过征服所谓的蛮族获得威望,兵源并等待安,庞两败俱伤的机会.克拉苏可算机智,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身 经百战的罗马军团却在和东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大败亏输.和飘忽剽悍的东方骑兵相比,罗马军团更要依赖大量的专业的物资实施作战,例如甲胄,武器,粮草等等,深入中亚草原的罗马军团显得脆弱而迟钝,自负的克拉苏认为罗马军团坚毅的精神和纪律性必将取胜.显然低估了东方游牧民族视死如归又熟悉武器的特点(中国对匈奴也是一样).结果,在帕提亚(大 夏)草原的混战中,克拉苏和波斯的名王居鲁士一样惨败身死.
但是克拉苏的部下并没有全军覆灭,他部下的第二军,第三军残部(罗马军制军团组成军),回罗马,而第一军的部队被割断,只好向东方前进,它的统帅是克拉苏的儿子浦克琉.这支没有祖国的军队流浪东方,辗转之后一度成为匈奴的雇佣军.在汉征匈奴的战役中,匈奴军战败,这支善于摆“鱼鳞阵“的军队也被切断(也有说是浦克琉看到北方草原不适合罗马人的
生活,有意向南方靠近),向汉朝的西域都护请求保护(还是欧洲的习惯).当时的东汉政府相 当开明,在西域都护班超的要求下,对这支文化迥异的军队给予了极为宽大的处理.东汉政府允许该军自行筑城驻扎,并为东汉保卫边防,相当于西方保护国的地位.罗马人在河西走廊西端建立的自己的城市,名叫犁轩.这里,正是后来马超属地的中心地带.八十年代曾经在
犁轩旧城出土了许多与罗马驻军有关的文物,包括将军法场的高大立柱,青铜的短剑等.当 时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罗马人能够很好的生息,这支罗马军队曾经参加过班超征西域的多次战役,其严谨的战斗风格和独特的战法与散漫的其他半开化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且将其军事风格逐步渗透到了以西域都护府为主的汉军之中.随着气候变迁,民族融合和汉末边防制度的崩坏,犁轩大约在公元2世纪废城,其人民星散,正如雕兄所说,可能还有一部分 西迁孓遗下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7-2006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超军队和董卓军队的区别,在于董卓军队实际以凉州东部的东汉正规边防军为主,加上少 数民族的骑兵,所以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军队的影响较大,注重骑兵和机动,这在当时极为出众,并且发展成了中原(后来的魏国)军队的主要风格.而马超的军队则不然,他依靠的主要是凉州西部的世袭土豪,与西域等靠近西方文化的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过了董卓 和李郭之乱,西凉的汉族军事人才大部东迁,内地的影响减弱,已经不存在建立一支传统东方军队的指导力量.所以在马超建立军队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西方化的当地军人 --“超军中多高鼻深目者“恐怕不只是西域少数民族,--也吸收了他们的作战方法,而古罗马的军事思想,也是这支武装最可仰赖的正规军队作战方法.可以说从建军思想上,董卓军队是一枝 重视力量型的军队,而马超的军队,是一支重视技术型的军队.
而马超军队,也的确具备使用这样作战方法的本钱.西凉健儿是当时身体最好的中国军人,也只有他们,才能够有效的使用需要极大膂力的标枪.马超军的盾牌,实际上就是斯巴达希腊式盾牌的翻版,这种盾牌高度达到1.7米,宽度80公分,除了前进的时候,兵士基本都是把 盾牌立在地上作战,如同一座工事.推进时则如浮动的城池,弓箭根本拿他们没办法.曹军大概在中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军队,极不适应,所以一交手就连连失利.但是马超军队轻视射 术的结果就是许褚保护曹操跳水的时候,没有有力的远距离攻击兵器.如果再进一点,老曹早就让标枪扎成刺猬了.这样一支军队打击周边那些散漫的少数民族当然不在话下,难怪马超被尊为神威天将军了.
这个问题,其实据说历史界早有论点,可是一直存在争论,连当年绘制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时候都有人提出马超的军队应该按照欧式画法,这当然是不能为当时的局势所接受的.但这个意见却留下了一点尾巴,如果您仔细看马超的画像,你会发现他的盔甲和绝大多数将领都有点不同,如果您在比较一下伊利亚特里阿喀琉斯和埃及艳后中安东尼的盔甲,就会发现 --
那里面原来暗藏着古希腊罗马甲胄的影子.
那么,马超军团的悲剧命运又是怎样决定的?曹操为什么听到马超增兵就哈哈大笑? 这支军队对后来蜀汉军队的影响何在呐?
谈马超军团的覆灭,真有英雄末路的感慨.风轻扬兄曾评述马超对曹操未占上风,这是事实,但想想假如现在甘肃省和全国对抗,打个平手这战斗力谁强也就很容易评价了.马超军团的消失也使西方军事思想对中国的第一次影响几乎销蚀殆尽.古罗马的军阵的确是欧洲特殊地理和人文环境下的产物,在欧洲大地, 它几乎战无不胜,而在中国这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它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且比较一下欧洲和东亚腹地之不同.欧洲并非一片开阔的平原,它的主要地貌是丘陵,河流和道路镶嵌其间,即便是平原地带,也存在大片的森林,这样的地理,对骑兵的机动有相当大的限制(记得< 角斗士>片中墨西提斯一剑砍在树上的镜头吗?),战斗主要是在城池之下或道路要冲发生, 事实上它的地理和当时中国的西安一带是比较相似的,所谓八水绕长安,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切割也刚刚开始.但中国的大部分战场,并不适合这样的军团,潼关以东和以北是大片的平原和草原,在这个中国主要的边防地带,宽阔的战线使机动成为重要的要求,道路并 不规范,河流稀少,辽阔而没有遮蔽的戈壁,草原是战斗的主要场所,这正是骑兵驰骋的良好地域,要想歼灭少数民族的骑兵,也就是汉民族的主要敌人,必须比敌人更快,更早的发现敌人,并能更快的集中优势兵力(汉族军队在个人战斗能力上逊于游牧民族),这是汉朝从征伐匈奴中得到的建军经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7-2006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罗马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出色的.但这是以其背靠地中海为背景 的,古罗马的大规模军队调动每每通过海上实现,比如征服迦太基,屋大维-安东尼之战等等.罗马步兵的机动,标准是一天40英里,对比曹操追击刘备一昼夜行军500华里,这个区别就太大了.马超背后可没有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内湖,因此无法弥补其机动力不足的缺点.这也就此决定了马超军团的军事模式难以在中国军事思想中产生重要影响.南方,是险峻的汉中 ,益州等秦垅山岳地带,也是渭水之战后到投靠蜀汉前马超军团转战的主要地域,这些地区, 道路崎岖,地理复杂,作战时马超军根本无法展开所谓鱼鳞阵式的罗马军阵.这些让它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马超军和罗马军面临的对手也不同,曹魏骑兵和欧洲骑兵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第一,曹军纪律性很强,而欧洲的蛮族骑兵,我的理解,大概就和乌丸骑兵差不多,遇到正规的军就难抵挡;第二,当时曹军已经装备了马蹬,别小瞧这个小玩意儿,西方的骑兵当时可 都是骑在光背马上的,稍微一撞就会掉下来,所以只能打奇袭.中国出土马蹬最早的是东晋,制式已相当完备.考虑到西晋仅延续了28年,三国时期已经使用马蹬基本是可以认定的.再 提曹军一日一夜追击500里,如果没有马蹬,大概这些骑兵半路上就全都掉下来,也不用打了.马蹬的使用使骑兵控马和战斗能力大幅提高,古罗马军阵中仅仅把骑兵作为步兵的补充,这实际上已经落后.
曹军的武器与欧洲军队也不一样,在对抗西凉军队初期失利的情况下,
曹军中的意见是虽然马超的标枪厉害,但也不难对付,就是采用“强弓硬弩“.这里的关键是 弩.帕提亚大败克拉苏也是用弓箭,但他们使用的是有名的斯基泰弓,中国人根本用不了,这种弓尺寸不大,但弓弦崩的极紧,有近距离射穿一头野牛的记录,开这样的硬弓是中原兵士体质所无法承受的.面对马超,曹军的应对思想和帕提亚人一样,就是用远射程武器对付移 动迟缓的对手,但采用的武器主要是弩,这种高超的技术是怕提亚人无法掌握的.而射击更准,更远,更有穿透力.但弩箭比较笨重,所以一般都是依据工事使用.看到曹操为什么对无法筑城那么焦急了吗?他的兵扛着弩在野地里是打不过马超的.一旦曹操有了冰水筑城的绝招,马超就再也无法赶走他了.西凉军队的优点在于依城野战,攻坚就不在行.古罗马军队攻 坚采用的是笨重的月牙形破城椎,即便在罗马军中也只有森布里或日耳曼的大力士才能使用,马超军中哪里去找日耳曼人? 而中国的筑城技术和防守技巧远胜欧洲,那时欧洲的城池 如加普亚,城墙的厚度比北京大户人家的院墙好不了多少.
具体到马超和曹操的对决,曹操采用的是消耗战术.西凉马氏军队和罗马军一 样,对后勤依赖很重,比如标枪射出去就不能再用了(枪头会折断以免对手拾起来反击),步兵也不方便象骑兵那样到周围劫掠.另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退却中如果是有秩序的缓缓后退,依靠相互掩护就很难击破,如果是溃败,就会一败不可收拾.马超军引以为豪的斯 巴达式盾牌,快速撤退的时候无法带走,只有丢弃.(斯巴达的谚语:带着我的盾凯旋或者躺 在它上面回来.既表示尚武精神,也极言盾牌之巨大),没有了盾牌,机动性又差,只有被包饺子了.这就是马超一仗大败后被曹操紧紧追击,最后只剩几十骑的原因.(不 过马腾是混血,我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混血儿总是比较容易接受外来事物,比如唐太宗,那么 西凉军队的罗马化是否从马腾开始的呢?商榷.)曹操大概参考了马腾进击李郭之战的经验,当时李郭的战术就很对头,不和你打,反正你攻城能力弱,消耗又大,撤退的时候用骑兵猛攻 歼灭你,这都是抓住了马家军的弱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7-2006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曹操听到马超增兵,为什么哈哈大笑呢?这就要涉及马超军团的另一个缺点.曹操和马超作战,不怕对手人多,你再多还能多过我去?可怕的是马军精锐核心部队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有很大部分来源于它的纪律性和分工明确的职业士兵,这也是罗马军团能够战胜许多勇敢而又熟悉武器的民族之根本原因.马超的援军,基本都是羌胡等与马超结盟的少数民族 武装,战法与正规军南辕北辙.古罗马对同盟军有相当谨慎的认识,认为由于语言,战斗方法等的差异,对同盟军的作用不能给以过高估计.为此,古罗马军队专门设有同盟军营地(营区的东南),供其驻扎,不得与正规部队混合.而马超显然没有这种经验,他的同盟军真正是“亲如一家“,而且首先要补充战斗中受到损失的军团.这些豪迈勇敢,但是对战斗方法,专业武器都不熟悉又缺乏战斗纪律的战士是无法很快融合进严格的军阵中的,其结果就是军阵丧失了原有的协调,战斗力反而大大下降.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人多力量大“和斯巴达式的精兵政策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曹擦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的笑恐怕不只是为了省却长途跋涉吧.对于援军的态度,也反映了马超在军事素养上还是逊曹操一筹.
总结一下,马超的失利原因主要是:攻坚能力弱,后勤压力大,机动不足,退却中战术落后,缺乏远程武器,战斗过程中部队质量下降,曹军战斗力超出预料,而且曹军有一个出色的统帅. |
|
|
|
|
|
|
|
发表于 7-7-2006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哗~没想到吖,谢谢楼主的分享,请问可有马超的画像?真想看看他的盔甲有何不同之处 |
|
|
|
|
|
|
|
发表于 8-7-2006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7-2006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10-7-2006 05: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 你也喜歡马超哦!!!!!!
幫我找他用的槍吧....
終於看到有人跟我一樣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8-2006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tt_Han 于 10-7-2006 05:32 AM 发表
樓主, 你也喜歡马超哦!!!!!!
幫我找他用的槍吧....
終於看到有人跟我一樣了
其实他的枪有什么特别吗?我只当他是一般武将用的银枪嘛..... |
|
|
|
|
|
|
|
发表于 5-8-2006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超利害,胆敢率军直捣曹操首都,但最后中了离间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06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國志評曰:「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
楊阜:「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軍還,不嚴為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
曹操:「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張魯部下:「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
諸葛亮書與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
劉備下策:「朕以不德,獲繼至尊,奉承宗廟。曹操父子,世載其罪,朕用慘怛,疢如疾首。海內怨憤,歸正反本,暨於氐、羌率服,獯鬻慕義。以君信著北土,威武並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里,求民之瘼。其明宣朝化,懷保遠邇,肅慎賞罰,以篤漢祜,以對於天下。」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馬孟起:「驃騎奮起,連橫合從,首事三秦,保據河、潼。宗計於朝,或異或同,敵以乘釁,家破軍亡。乖道反德,託鳳攀龍。 」 |
|
|
|
|
|
|
|
发表于 8-10-2006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马超
《吕氏春秋•当务》篇曾说“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汤、武有放杀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它的背景是,尧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流放,而将位子传给了舜。舜的继母一直想杀了舜,好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象得家财,象没将舜杀了反而死在自己的阴谋之下,继母因而自杀。禹一生娶了十多个姬妾,汤一直向夏桀进贡美女、珠宝,夏桀沉溺于酒色,汤脱不了干系。汤得了江山之后,没有杀夏桀,而是将他流放,汤的儿子太甲时,夏桀作乱被诛。武王攻下朝歌后,没有杀了纣王的儿子,而是将他封在宋地,最后导致管、蔡之乱,周公花了三年时间才平息这场战乱。尧、舜、汤、武都被后世奉为圣人,但就算是圣人也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就是那句老话——人无完人。但如果深究起来,难免会让人想起一个比较悲凉的词——成王败寇。如果舜不是一个有德行的帝王,那么后世会如何评价尧?如果象杀了舜,那么历史又会如何评价舜?
历史是真的不能假设的,否则会有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推论。
马超是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那么就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悲哀,但最令人感叹的是,他是一个失败的历史人物,这就注定了他在后世还被一些人唾骂。马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更明确的说应该是流民问题。纵观两千年的中国王朝兴替史,无论是秦末的大泽乡起义,还是西汉末期的赤眉军起义,无论是东汉末期的黄巾起义,还是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无论是北宋的方腊起义,还是元末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无论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还是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都在印证一个道理——“流民兴则王朝亡,王朝兴则流民亡”。而这里说到的“黄巾起义”却和马超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
“黄巾起义”是一次席卷全国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万千流民蚁聚蜂随,一月之间青、徐、幽、翼、荆、兖、豫“七州二十八郡同时俱发”,人数过百万,起义浪潮席卷中原及长江南北大片地区。但受宗教思想役使的流民,根本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受苦受难,将心中的怨气全发在了儒家思想上。这些原本是土地兼并受害者的流民,将矛头对准了所有的读书人,所过之处大肆焚烧儒家典籍,肆意屠杀士林阶层。他们不会明白,一种思想是不会杀人的,杀人的是阉割一种思想为其服务的人。而这种饮鸩止渴,发一时之快的行为,一半是自发的,一半是以张角为首的领导阶层纵容的,最终导致即将分崩离析的东汉王朝各阶层的一次空前的大团结,联合起来对“黄巾起义”进行镇压。对“黄巾起义”的镇压非常残酷,出身“黄巾”的不是被诛九族就是一村全部屠杀。
当屠杀者杀掉眼前最后一人环目四顾时,愕然发现,遥远的汉中还有一个“黄巾”的同党——张鲁。
张鲁的祖父张陵,顺帝年间(126-144)在四川一带修习天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世称“五斗米道”。张陵从鹄鸣山出山后(一传是西山,鹄鸣为其师),自称受道祖老儋宠召,封其为“天师”,所以后世道教徒又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也就是如今港台鬼片中常提到的“龙虎山张天师”的先人。当时“五斗米道”奉为经典的一是《道德经》,二是《太平洞极经》。张衡、张鲁传教的一些措施,如教人有病思过、置义舍、禁酒等等,都与后世源自《太平青领道》的《太平经》经义相符。《典略》说“衡法略同张角”,因此五斗米道和张角的黄天道两者可以说同出一源。
张鲁并不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获得汉中以后一直没有向外侵略的意图或动作。但黄巾之乱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留下的印象太深,对于这个神秘的隐者,外人揣测不断。“空穴来风,未必非有其事”,终于有好事者扇起了风,点起了火。
公元197年即建安二年,钟繇打着朝廷大臣的旗号,率三千军马向关中进发。为了防止关中诸将攻击,很早就开始派人造舆论说此次进长安是为了讨伐张鲁。
钟繇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钟繇成为文武全才的奇才,文的方面,钟繇精通史学、易学,并皆有建树,钟繇的书法,唐以前称为“天下第一书”,王羲之尚在其后。武的方面主要是学习兵法和剑法,史载,钟繇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现代人可能以为古代的文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其实不然。宋以前的文人皆遵从孔子所订下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一身而兼备文武才略,如屈原,卫青,马援,冯异,诸葛亮,范仲淹,辛弃疾,陆游,岳飞等无不是文武双全。最典型的就是李白,不但是千古闻名的诗仙,更是一代剑侠。
钟繇不但是一代大儒,更是一个识时务者,政治立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政治手腕更是极尽高明之能事。在长安安顿下来后,致书互相争斗的马腾、韩遂,讲明利害,要他们服从朝廷,并派送儿子入朝廷侍奉皇帝。
马腾、韩遂也是借“黄巾之乱”的东风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弄潮儿。
公元184年,趁“黄巾之乱”,东汉朝廷无力西顾之际,羌中胡人北宫伯玉,湟中义从羌首领李文侯,联合边章起义,声势浩大,东汉朝廷派董卓、皇甫嵩围剿,皇甫嵩借镇压黄巾起义之势,却屡战皆北,终于换了张温进行招安。韩遂、马腾见好就收,一个被封为“镇西将军”,一个被封为“征西将军”,李榷、郭汜之乱时,两人见势大好,趁火打劫,没想到被打败,退守西凉,坐看雍州诸侯纷争。钟繇来后,两人再次起兵,又被杀的大败,同盟彻底破裂,韩遂的部属王承趁马腾在外收集粮食时,屠杀马家上下百余口,马超的亲生母亲也在此次屠杀当中身死。于是两人以右扶风为战场,厮杀不休,钟繇坐山观虎斗,在关中采取召集人口,恢复农业,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措施,马、韩两人斗的筋疲力尽时,才派张既为说客,说服两人听从朝廷。马、韩元气大伤,在钟繇的强势之下,只得将自己的儿子送往许昌。
钟繇在长安的12年,对西凉大豪进行拉拢分化,同时还进行了围攻匈奴的平阳之战,平定河东的济水之战,马超也在此次战役被羽箭射穿小腿骨。但典籍上却从没留下司隶、汉中之战。12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还是足以让人看清一个人。12年的时间,西凉众将看清了张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有人还是没有看清,或者说故意没有看清。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曹操赤壁兵败后的第三年,经过两年多的休整,欲西向平定关中,占领益州后迂回平定江东。此前,钟繇已受命做好了有关的准备工作,开始设计挑拨马超、韩遂的关系。马腾呢?马腾早在公元206年迁往曹操的大本营——邺城。曹操这回打的旗号仍旧是讨伐张鲁。钟繇在长安12年的经历已经告诉西凉诸将,讨伐张鲁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于是马超找到韩遂,说:“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一番话说的毫无转圜之地。这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一样,对上曹操这个绝世的军事大家,心存一丝侥幸绝无幸理。只有孤注一掷,或许还能打开一片天。
奈何形势比人强,马超兵败,马腾连同马家在邺城的百余口一同被杀。
1930年,杨开慧被捕,何键让人给毛泽东捎话,投降就放了杨开慧。红军内部也作出决议,不惜一切代价救出杨开慧,但这项决议最终被毛泽东自己否决了。结果就是杨开慧的头颅被盛在木匣中顺水漂下湘江。毛泽东曾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时隔二十七年后,依旧可以看出下决定时毛泽东内心的痛楚。
马超呢?《三国志•蜀传•马超传》,“正旦,种上寿於超,超搥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捶胸吐血,这是怎样的悲哀与愧疚?深深的愧疚,嗜心的愧疚,百身莫赎的愧疚。
马超一生可谓悲凉之极,西凉马家经历过三次灭门之祸,第一次是韩遂,第二次是曹操,第三次是张鲁。张鲁将马超最爱的小儿子马秋折断脖颈,从城墙上掷下。“他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小鸟,从天空笔直的坠下,重重的摔在地上,向外凸出的双眼,还残留着生前的恐惧和无助,泪水,还停留在苍白的脸颊……”
对于马超后半生,典籍描写的不多,但还是有一些。据《三国志•蜀传•彭羕传》,“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气吞河山的英雄,曾几何时,竟然变成了常怀危惧,背后论人短长的小人。每读到此处,心中唯有无尽的悲凉。 |
|
|
|
|
|
|
|
发表于 11-10-2006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12-2006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2008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惜马超英年早逝~ |
|
|
|
|
|
|
|
发表于 26-3-2008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馬超還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啊...
可悲呀可被...
|
|
|
|
|
|
|
|
发表于 14-4-2008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9-2008 1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不是很喜欢马超,留个脚引 |
|
|
|
|
|
|
|
发表于 27-9-2008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9-2008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樓主分享............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