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3|回复: 0

AI腦機介面突破 讓癱瘓患者用思維「開口說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2025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報綜合訊】在1982年的科幻電影「火狐狸」當中,一種新銳戰機可以僅憑飛行員的思考就能操作。這項技術可能被加州大學柏克萊、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所發展出來,只是他們研發用途更了不起,令嚴重癱瘓而無法說話患者,能夠透過內心默想就轉化成流利的語言。

美聯社報導,研究人員創建了一種將腦電波訊號,即時轉換成口語的方法。並且配合AI人工智慧的學習,使得這系統在解讀默想的效率愈來愈快。

一名 47 歲的女性患者,在30歲遇到大中風,此後四肢癱瘓,18年來都無法說話。在經過家屬與患者的同意,醫生在手術中,將電子訊號放大器植入她的大腦表層。

這種技術稱為「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科學家已經研究很多年了,但是在早期的BCI,電腦在判讀大腦反應時會有明顯延遲,大約會停頓5~8秒,這樣的延遲可能會擾亂對話的自然流暢,導致溝通不良和挫折感。

如今在AI學習的幫助下,這套系統有了長足的進步。

這名女子在大腦中默念句子時,研究小組用電極記錄了她的大腦活動。科學家利用她受傷前的聲音,製作了一個合成器,創造了她的專屬語音。接著,再訓練了一個將神經活動轉化為聲音單位的人工智慧模型。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阿努曼奇帕利教授( Gopala Anumanchipalli )說,它的工作原理,與現有的用於即時會議記錄,或自動字幕系統類似。

植入物本身位於大腦的語言中樞,因此它可以「聆聽」,也就是記錄大腦的反應,並將這些訊號轉成構成句子的語音片段。 的阿努曼奇帕利說,這是一種「串流方法」,大約每 80 毫秒就能製作成語音,相當於思考到傳出聲音,只有大不到1秒的停頓。

阿努曼奇帕利說:「這不是在等待句子結束,而是正在即時處理。」

他表示,這項技術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廣泛應用,但透過「持續投入與學習」,樂觀估計大約十年內,就可以為患者重新說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4-2025 03:11 AM , Processed in 0.13774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