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4|回复: 1
|
香港十個學生九個有儲蓄
[复制链接]
|
|
文匯報訊(記者 殷考玲)現今社會物質豐富,家長給予子女的零用錢毫不吝嗇,新一代理財概念需要好好培養。香港會計師公會於去年公布《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讓大眾了解本地中、小學生的消費及理財習慣,並提供建議以協助設計適合香港學生的理財教育。綜合調查結果,該會評定本港中小學生的理財能力達「B級」即合格以上,「B級」顯示對金錢的來源、種類(包括現金及各種電子支付)有基礎認識、已掌握基礎理財知識,惟儲蓄及記賬習慣仍有待提高,並且擁有正確的消費態度,以及具備一定能力運用理財概念以管理金錢。
調查指出,87%受訪學生表示有儲蓄習慣,另有43%受訪學生表示有記賬習慣(包括記錄儲蓄或消費),相比起2020年首次調查的結果,兩者分別增加3個及8個百分點,情況令人鼓舞。
調查:近七成定期有零用錢
調查亦有了解學生的財政能力,發現受訪學生當中超過80%有零用錢,而其中約68%定期獲得零用錢。每星期所獲得零用錢平均金額方面,小四至小六學生為51.8元,中一至中三學生為273.9元,較2020年調查各自有約3%增長。除了零用錢,學生也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可獲得額外收入。例如在農曆新年獲得利是(88.2%)、生日(67.4%)、其他節日或特別日子(27.1%)及功課或考試有好表現(26.2%)。另外,有超過四成學生(41.4%)表示,向家人提出要求時可額外獲得金錢。
傾向上網或手機App學理財
此外,有38%學生表示透過「上網或手機App」學習理財知識,數據較上次調查高出8個百分點,並超越「電視」(21.5%)及「教科書」(19.7%)。香港會計師公會提醒,學生應小心留意網上資訊的可靠性,家長及學校亦須適時提供協助。基於調查結果,公會建議家長及學校可以適時介入,運用生活例子或實驗方式,引導學童在消費前考慮想買的東西是否生活必需品及記賬,有助他們逐步培養量入為出的思維,以及「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向學童灌輸「收入」及負責任消費的概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7-2-2025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