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6|回复: 1

中年以后,允许一切发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2024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年以后,允许一切发生


现代社会,什么样的人活得最辛苦?


不是没钱、没爱,而是“拧巴”。


一颗“拧巴”的心,会让人内耗不断,陷入情绪的漩涡,总是跟自己、跟别人、跟这个世界过不去。


一个“拧巴”的人,会经常对自己不满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但又难以改变现状,于是在矛盾中反复拉扯,活得疲惫而紧绷。


相反,那些看起来内心强大,每天活得通透、淡然的人,都早早修炼了一种“顶级心态”——


允许一切发生。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说:


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恶、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当你允许这一切之后,你会逐渐变成一个柔软放松舒展的人。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


怎样才能拥有“允许一切发生”的心态,成为一个柔软舒展而有力量的人?






怎么理解“无常”?


其实很简单:无常=变化=不确定性。


我做心理咨询时发现,许多焦虑的来访者都有一个共性:难以忍受不确定性。


我给一些人填写了“无法忍受不确定量表”(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简称IUS),TA们的得分都比平均值高出很多。


心理学认为:焦虑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恐惧。


其实所有人都有一种恐惧,那就是人对控制感的本能需要与客观不确定性的冲突。


控制感又与“自我效能感”相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人面临的不确定性过高,或者对不确定性非常敏感,往往会体验到失控感和无力感,从而引发焦虑或抑郁。


然而,世界唯一的常态就是“无常”。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我们的情感、身体、思想以及外部环境,无一不在流动与变迁中。






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谈到人生观时他说:“欢迎自己的人生有各种可能性。”


我笑着反问:“坏的可能性你也欢迎?”


本想诘难他一下,谁知他面色平静,轻轻点头:“坏的可能性也欢迎。”


刚开始我的内心有些震撼,但一番探讨下来,也明白了:


似乎人人都懂人生无常,但实际上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只喜欢好的“无常”,只希望在意料之外,都是命运赐予的惊喜。


讨厌一切糟糕的变化,是人的本性。


正如《红楼梦》里的一首曲子《恨无常》唱的: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不管是好的、坏的无常,都没关系。


这是一种不加评判的接纳,一种真正的豁达柔软。


我们可以欣然地拥抱一切变化,拥抱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一位知名演员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令我感触很深,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切的发生,本身你就是不可能去阻挡它的。


你害怕也这样,不害怕也这样。所以我选择让它过去,不再跟它较劲。


当你允许一切发生之后,就会变成一个柔软的人。


心理学中的“情绪认知理论”告诉我们:


决定一个人情绪的,是人对一件事情的认知,而非事情本身。


境随心转,我们是痛苦还是平和,取决于怎么看待人生的变数。


看见无常,允许无常,是一个人真正走向成熟和强大的标志。






曾经有段时间给大学生做心理科普时,我每次都会提一个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地球上只剩下你自己,你的那些困扰还会存在吗?”


真相是,我们99%的困惑和痛苦,都来自人际关系。






我认识一位可爱开朗的女孩子叫小柏,一年多未见,再次联系时却得知她患上了抑郁症。


她说她失恋了,那个曾经特别爱她的男友,离开了她。


她无法从痛苦中走出来,因为强烈的愤怒、伤心和不甘。


她晚上总是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为什么?为什么人会这么快变心?”


她给我打了个比喻:


就好像我俩在跳一支双人舞,音乐还在高潮中,我还开心地沉浸在里面。


结果他突然停下来,冷冷地看了我一眼之后下台走了,剩我自己在台上尴尬无措地傻站着。


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又给小柏发消息,出乎意料的是,她说自己的抑郁症经过治疗调整后已恢复了大半。


我问怎么做到的,她说:“我想通了,也许我并没有那么了解他,把他想得太好了。


也许他这样做正好证明了我们是不合适的,说不定以后我会遇到更好的对象。”


她的经历也让我想起,曾有一些自以为关系很好的老友,几年没联系后,我主动发消息给TA们,感受到的却都是字里行间的冷淡和疏远,颇觉受伤。


我们的生活里总有种种不快和委屈。


比如工作被领导PUA、遇到很苛刻的甲方、被他人说坏话、不被父母理解、被朋友/伴侣背叛……


我们为此痛苦是正常的反应,但如果持续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则需要意识到,这是因为——


我们的认知存在“过度理想化”,对他人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


过度的理想化,阻碍了人们对自我的真实接纳,导致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使我们更加远离现实的复杂本质。


现实的本质是,人存在差异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三观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


每个人,都是TA过去成长经历的总和。


当我们放弃“理想化他人”,便拥有了允许的力量。


允许别人和自己不同,允许有人比自己优秀,允许爱的人不爱自己,允许被讨厌,允许善与恶交织、光明与阴影相随……


允许我是我、你是你,允许一切如其所是,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我和很多朋友一样喜欢余华老师,因为他真的很懂年轻人,语言表达细腻、幽默又通透,非常有人格魅力。


但很多人不知道,年少时的余华,其实很敏感、怯懦。


在他的自传文学《我胆小如鼠》里,余华写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小就胆小,在同龄人里排第一;


小心翼翼,从来不敢打架、惹是生非;


哥哥把自己丢在外面,也不敢哭闹,总是一个人在黑暗的恐惧里默默走回家。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过一个核心观点:人类最大的心理成就,就是能够接受人必有死亡的自然规律。


因为这体现了个体对自我全能感的放弃,以及对自身有限性的认可,进而实现心理上的转变与成长。






“自我全能感”指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股想要掌控一切的力量。


但当现实不如人意时,人就会因为全能感受挫而自我怀疑、自我攻击。


接纳自我,意味着要放弃对自我全能感的坚持,接受自己的有限和平凡,实现真正的成长。


直到如今,余华身上的敏感和怯懦依然存在,但他已经能够重新理解和接纳这些不完美——


“胆小的人大多敏感,而敏感是一种珍贵的天赋,敏感会带来发现和乐趣。”


“怯懦是一种美德,只有善良的人才有恐惧,因为善良,才有无尽的共鸣和无穷的希望。”


接纳也是一种勇敢和智慧。


正如莫言在《晚熟的人》一书中所说的:


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调整自己的状态,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接纳本身,就孕育着希望和改变。


当你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就能勇敢地活出自己,活得自洽而内求,清醒且坚定。






我挺喜欢网上最近流行的一个梗——“那咋了?”


它看似“摆烂”“无所谓”,实则具有“允许一切发生”的力量。


一时找不到工作、收入低、上岸失败、上班迟到被扣钱、没房没车没对象……


那咋了?人生完蛋了吗?地球毁灭了吗?


不管怎样,我们还在继续努力地活着。


哈佛心理研究员丹尼尔·吉尔伯特在研究中发现:


人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无论是毁灭性灾难还是一些生活难题,都比自己预想中要表现得好。


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笑了,但还是会的;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了,但也还是会的。


TA们会去买东西,看电影,也会在婚礼上跳舞。


或许,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强大。


一切悲欢苦乐、好坏得失,不必执着。


当我们放下执念,才能开始享受生命的流动之美。






正如著名诗人海灵格的《我允许》诗中所道——


我是为了生命在当下的体验而来,


在每一个当下时刻,


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全然地允许,


全然地经历,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祝福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允许一切发生”的心态,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得柔软舒展有力量。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十点读书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226/21507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025 08: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越进步,生活素质更告。
人际关系(亲戚,同事,夫妻,甚至跟下一代)更复杂难料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1-2025 04:25 AM , Processed in 0.1141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