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hamma 于 16-11-2021 01:59 AM 编辑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02 琐罗亚斯特 http://www.fjdh.cn/wumin/2013/03/115359216544.html
公元前522年到公元前486年,大流士王在位期间,正是波斯帝国的全盛时期,向东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向西征服马其顿到达了希腊本土。 大流士王是波斯国教─琐罗亚斯特教的忠实信徒,但他也尊重各臣属民族的宗教,自称是由各民族之神所任命的国王,琐罗亚斯特教在他的盛世而广佈。 公元前669年,拜火教的先知琐罗亚斯特(意即拥有老骆驼的人)生于米底亚,20岁隐居,30岁成为先知,77岁受到杜兰王的军队攻击而殉难。他改革印欧民族用牺牲祭拜的仪式,而以阿弗拉马兹达为最高神祇,另有契约神密斯拉,丰收女神亚那希达…等。大流士王在巴比伦、苏萨、帕雪波里斯、大马士革…等许多地方都建造了供奉亚娜希达女神的神殿,而以圣火殿中的「圣火」精神形态是阿弗拉马兹达神的儿子,被视为正义的象徵,拜火教就是因此而发达的。 20世纪日本学者静谷正雄认为公元前后200年间,琐罗亚斯特教中无限光明的神名「欧穆陀」,与阿弥陀着重在无量光,有着类似性。也有人因为男神密斯拉是阿弗拉马兹达的使者,又因这位象徵光明并且能使人复活的神,在拜火教向西传到罗马以后成为太阳神阿波罗(音同阿弗拉)信仰的前驱,而认为祂与阿弥陀的「落日崇拜」或「西方崇拜」有关。 然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吠陀」一书中提到太阳、月亮、地、水、火、风均是人格化的神。印欧民族,包括波斯人和印度阿利安人,原本就是道地的多神教,自古以来就有拜火教、太阳神的类似信仰及光明崇拜,所以公元前后,弥陀信仰与印欧信仰平行发展的迹相,并不是偶然发生,也很难说是互相借用;就教义的差别性和排他性来说,更不可能直接崇拜外教的神。即使思想新潮,作风大胆,兼容并蓄的大乘法师们,为了度众也不至于这麽方便引用外道信仰才对。不过当时西印度和西南印度,受到东西海运发达、贸易繁荣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冲击却是事实;加上南印内部环境正逢印度教复兴,逐渐完成教义重整,薄伽梵歌普遍流传、激盪,大乘运动的生命力也更加旺盛。部份的西方师、大乘师便不断地从本生故事中取材,传出迎合时代潮流的教义,来适应内外重大变迁的人文风尚。不过,适应的层次太广了,难免也会流于通俗化。 其实「正法」本身就很令人感动,永远能够吸引正直、诚恳、智慧之人走入法流,并不需要为了迎合或适应外来的宗教、文化而偏离了「四圣谛」。世尊说法是为了涅槃而不是为了融摄外道;世界悉檀的旨趣是在以吉祥悦意的方式破诸外道,如果为了适应外道思想,反而迷失了「无常、苦、无我」的教示,跟着外道高唱「常、乐、我、淨」,那不但不能破诸外道反而被外道所融摄了,也就不能说是世尊的弟子僧,更不能做人间的眼目了。 【引用及参考资料】 1.杂阿含经 2.世界之圣域(中村元等,环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 3.图说世界的历史(光复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4.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等,法尔出版社,1988) 5.般若思想(娓山雄一等,法尔出版社,1989) 6.淨土与禅(印顺,正闻出版社,1981) 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印顺,正闻出版社1986年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