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03|回复: 74
|
十字军与阿拉伯历史分享区
[复制链接]
|
|
决定修改一下题目,因为不想强调所谓的“东征”,觉得更应该突出阿拉伯人的历史~~
关于十字军的历史,文字是转载,照片是Atila02自己从各网站收集贴上,希望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基督教世界已因回教徒的勝利而蒙羞。聖地淪入異教徒手中,屢遭玷辱。所以,舉起武器代天行道,收回聖地和聖都耶路撒冷。參與聖戰而喪失生命者,不但蒙神恩赦免罪惡並得以升入天國”
神的旨意
一O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法國克雷蒙(Clermont)召開的宗教會議閉幕前夕, 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us II)發表演說發起十字軍運動。大意為基督教世界已因回教徒的勝利而蒙羞。東方教會再三求援。聖地淪入異教徒手中,屢遭玷辱。所以,舉起武器代天行道,收回聖地和聖都耶路撒冷乃勢在必行。參與聖戰而喪失生命者,不但蒙神恩赦免罪惡並得以升入天國。群眾聚集在聖殿前的廣場,聆聽教宗的演說以後,歡呼「神的旨意」,這句話就此作為凱旋的暗語。於是教會立即遣使周遊四方,傳達教宗的申訴。諸如隱者彼得、未蒙許派而逕行傳教者,甚至連烏爾班本人亦未返回羅馬,耗時九個月,馬不停蹄遊說各國參與十字軍運動。
十字軍乃因參加的騎土皆在胸前或肩上佩戴象徵十字架的徽章而得名。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世界與回教世界之間,漫無止境的戰爭。但是,它絕非一場純粹奪回聖地的聖戰。在十字軍的目的中是融合了宗教的熱情、好戰的本質、貪婪的動機。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時期亦即十字軍時代,當時因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劇增,導致歐洲世界不斷地向外擴展領域。在此時期,人人都渴求名譽、權力和財富。藉宗教之名以求名利,且得委以聖名而名正言順地以解放聖地為目的的十字軍運動,也因土地和財富造成的誘惑而愈形高張。
教會的獎勵朝聖,強化人們對聖地耶路撒冷的崇拜心理。又由於耶穌聖墓在此,故巴勒斯坦(Palestine)是歐洲地方朝聖的終極目的地。不憚長途跋涉的歐洲人,有時甚且組成上萬人的朝聖團。耶路撒冷自仁世紀後一直在回教徒手中,但自塞爾柱土耳其人興起,占領聖地,欺壓朝聖者。由於教宗的演說,喚起歐洲人對異教徒的憎恨。此外土耳其人又進攻小亞細亞,於一O七一年猛烈攻擊拜占庭帝國,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乃向教宗求援。但為時不久教宗與神聖羅馬皇帝之間展開激烈的鬥爭。因此無法應允拜占庭的請求。一O九五年春,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奧斯一世再度遣使向教宗求援。西歐人士認為當時在回教勢力下,既曾征服諾曼人於西西里,又能展開收復西班牙(Reconquista)的運動,因此深信能夠贏取東方的勝利。由義大利各城市樂意提供軍船,足見當時勝券在握的心理。
[ 本帖最后由 Atila02 于 23-12-2005 02:47 A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1-2005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
響應教宗號召:加入十字軍的以諾曼、義大利、法國的騎兵和步兵為多數,也吸收一些無軍職的人員。他們分軍為四,前往預定的會師地點君土坦丁堡。可是在這支正規十字軍之前,已有民眾十字軍先行出兵。民眾十字軍是群眾受隱者彼得慷慨激昂的言詞所鼓勵而組成,漫無紀律,毫無作戰能力,由隱者彼得和少數騎士率领。其中的一部分人,在日耳曼各地屠殺猶太人。然就其動機而言,迫害猶太人所能帶來的金錢財富,似乎遠超過對基督教的敵人迷信式的憎惡。其次,民眾十字軍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因遭遇嚴重的糧食缺乏,遂對此二地區肆意剽掠和屠殺。因此,在匈、保二國的報復下幾乎全軍覆沒。僅有少數倖免者抵達小亞細亞,為土耳其軍隊所破,民眾十字軍遂告瓦解。
由於民眾十字軍的暴行,使一般人喪失對正規十字軍的信心。一O九六年夏季啟程的第一次十字軍,在巴爾幹半島飽受嚴冬和糧食匱乏之苦,因此不得不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東羅馬皇帝雖然向歐洲求援,但是對他們胸懷戒心,派軍監視十字軍的行動,雙方軍隊之間難免發生齟齬,四路軍隊會師於君士坦丁堡對岸的小亞細亞,重整軍容。首先擬定進攻尼西亞,並且計畫連續圍攻五週。又以征服敘利亞的門戶安提阿(Antioch) 為下一目標。部分人士所持的希望是只要不遇堅強的抵抗,五週間可抵達耶路撒冷,然而事實上,耗時三個月方抵達安提阿。既饑且渴,又逢酷暑逼人,軍旅不堪其苦。抵達安提阿後,展開長達八個月的圍攻之戰,八個月後在城內的奸細裏應外合下守攻占此城,十字軍指揮官之間卻又因此城的統抬權再度發生衝突。由於部下的怨聲載道、憤憤不平,將領才移師前往耶路撒冷。
自尼西亞出發後約二年,十字軍始紮營耶路撒冷城下。首次攻擊未能如願以償,第二次(一O九九年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出師終於攻陷城池。此後就是一片慘不忍睹的屠殺行為。耶城居民子女無-倖免,皆成為十字軍利刃下的犧牲品。據歐洲方面史料的記載,屠殺回教徒一萬人,阿拉伯方面的史料則聲稱多達十萬。根據記載,當時所羅門聖殿內屍體遍地,血海一片。其中僅有一位十字軍指揮官護送降虜逃離城市投奔他方。可是,他本人卻遭其他十字軍軍士爭相指責。屠殺的悲劇結束後,十字軍齊集於聖墓之前,他們在此堂憶起自身得勝的僥倖,和征途中飽受阻霜之苦,不禁愴然淚下。在此,可以發現他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竟然能和不人道的暴虐毫無衝突的結合,實在令人不可思議。此種情形不僅發生於攻占耶路撒冷,由安提阿轉進耶路撒冷途中,為占據途經各城鎮,血腥的的屠殺相繼不絕。此群橫行霸道的狂熱信徒,泯滅人性,不知寬容,甚至認為屠殺異教徒亦屬光榮行為。十字軍運動本質的改變可想而知。
十字軍在征服所得的土地上建立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安提阿侯爵區(Principality of Antioch)、的黎波里伯爵區(County of Tripoli)、愛得沙伯爵區(County of Edessa)等四國。推舉一位十字軍指揮官擔任耶路撒冷國王。其他三國的旗主負有效忠國王的義務。然而此征服地並非一個統一王國。由於地理條件是沿海岸細長狀的國土,故難以施行集權統治。各國有十足的獨立權,相互對抗,甚至延請回教徒援助,互相殘殺。王國內除大小領主外,還成立宗教騎士團。以聖殿武土團(Order of Templar)、聖若望武土團( Order of St. John) 、條頓武土團 (Teutonic Order) 三者最為負盛名。武土團宣誓效忠教會、救濟貧民、保護朝聖者,但是他們在敘利亞和歐洲相繼獲得廣大土地,不久形成敘利亞的主要戰鬥力量。
[ 本帖最后由 Atila02 于 16-12-2005 05:5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1-2005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11-2005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兒童十字軍
十字軍運動發起之初,教宗烏爾班二世計畫召集的軍隊,是專精戰術的騎兵。下層人民也群起響應,乃是始料所未及。但斷然是遊說響應十字軍者帶恐嚇的言詞煽動了農民。隱者彼得所率從眾大部分是如此受煽動的農民。而且第二次十字軍之際,前往日耳曼遊說的聖伯納亦吸引不少群眾。他能流利地使用德語且為當時知名度最高的法國神學家,日耳曼人民對於其傳教究竟能否理解令人懷疑,僅管如此,德王康拉特三世依然有待熱情的群眾的協助。因此熱衷於歐洲權力鬥爭的各國君主,其所以遠赴聖地,也是藉重於民眾的熱血和力量。
這些農民,將牛作為戰馬役用,以貨車搭載僅有的財物及子女,緩緩前進。此種情景映入時人眼廉,亦覺可悲。他們滿懷希望欲擺脫身為佃農的重擔,因此一窩蜂的參與十字軍,前往據說「遍流牛奶與蜜的巴勒斯坦」,那知在前方等著他們的卻是殘酷的命運。追隨隱者彼得的農民皆喪生殆盡。而歷經千辛萬苦始抵達敘利亞的農民,也無法擺脫歐洲封建社會的習尚。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對宗教狂熱地信仰,毫不覺醒。貴族和騎士隨著時間的演進遠離此一運動,而大眾的煽動卻反而日益加強。如是所掀起激昂的興奮狀態,亦滲入兒童的心目之中。一般人遂相信十字軍為追求武力勝利,一再地大肆層殺而導致失敗,惟有以兒童非暴力的純真才可擭致勝利。此一美麗的幻想,引發了一段悲劇性的插曲。
兒童十字軍是一二一二年發起於日耳曼和法蘭西。在德國科倫有位名喚尼古拉年方十歲的少年,四處勸說參與十字軍。據傳約有二萬兒童追隨其後翻越阿爾卑斯山。教宗依納增爵三世大為感動,曾言「吾輩當因此子而自感形穢,當吾等尚在沈睡之時,彼等已意氣昂揚地出發。」但教宗也於是歸國,且訓誡幼童待成年後再完成擔任十字軍的使命。至於已南下義大利者,布魯登西(Brundisium)主教亦阻止他們出發前往聖地。兒童十字軍之中,敗興而歸者尚屬幸運。因為在那批執意前往聖地的少年,有不少備受奸商矇騙,大都送往東方淪為奴隸,而少女則押至義大利,入火窟或充為女奴。另一方面在法國奧爾良城(Orleans) 有一少年艾廷納,宣稱在牧羊之際接受神的聖誨,此事經四處傳播,吸引三萬名兒童,到達馬賽海岸,他們期待著摩西率信徒渡海時,海水分道為二,使彼等順利通過的神蹟重現,但是始終未見奇嘖,二位行騙者謊稱將以船隻載運彼等前往目的地。他們乃分乘七隻船,途中遭遇海難,其中二隻沈沒,兒童盡葬身海底。其他生還的少年,亦難逃厄運,在亞歷山大港淪為奴隸,運送各方。
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第五次以後的十字軍東征,僅是冒險行為或極其悲慘的境況。教宗依納增爵三世再度倡導第五次十字軍,齊集於亞克,進攻埃及。首先包圍達米艾塔(Damietta) 並攻陷此城。此時埃及蘇丹提議倘若十字軍歸還達米艾塔,則出讓巴勒斯坦大部分,十字軍拒絕,以一年半的時間,等待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援軍前來支援,但希望落空,始進軍開羅,卻遭擊潰,甚至捨棄達米艾塔,逃離埃及。如果其目的僅在收復聖地,那麼在此一輕率的戰役失敗之前,當已收復聖地。
定居於敘利亞的十字軍,的確仍保存著身在故國時的工作和觀念,而且大領主建築城堡和要塞統治征服土地。由於十字軍的權力和領土的獲得建立在被征服者的痛苦之上,因此被征者對其痛恨入骨,屢唾罵之為「法蘭克走狗」。儘管如此,他們與回教徒時相過從,頗能接受當地的風土習慣和觀點,毫無隔閡。並且「娶敘利亞、亞美尼亞或改宗基督教的回教徒(Saracen)為妻,與妻子之親族共同生。」且彼等「以東方人自居,遺忘自己的故鄉和土地。」他們將十字軍奪取的回教寺院改建為基督教的教堂,其中特地保留一間回教禮拜堂。相反地,有些回教寺院內,設置基督教講堂。而且回教徒將背叛基督教教會的不肖之徒引渡給基督教徒。基督教修道土也極力拯救被販為奴的回教徒子女,兩者合作無間。
此種關係,在歐洲也並非無樁之談。事實上,攝取東方文化的中心地點並非敘利亞,而應在西班牙、西西里。因此也有些例外的人物,如腓特烈二世被稱為「接受洗禮的西西里蘇丹」。他傾心於地中海和西西里,將神聖羅馬帝國奠基於此,因此宮廷裝飾成阿拉伯型式,並且派遣宦官守護壯麗的後宮。此外,在各地建築奇妙的多角形城堡,親熱地與回教徒舉杯共飲。他喜好運動和阿拉伯式的「獵鷹」,甚至親自撰寫相關的書籍。當然此種做法和他想藉外交手腕解放聖地的嘗試,並非如出一轍。他有領土的野心,因此在外交場合經常誇示武力的強大。總而言之,他與埃及蘇丹之間的交涉十分成功,一二二九年簽訂協定,回教承認部分的耶路撒冷、拿撒勒(Nazareth)及伯利恆(Bethlehem)係屬於基督教徒所有。但是,教宗指責此一協定保向惡魔讓步,在聖地的騎士團亦對皇帝表示反感。因為騎士團所屬的大教堂原是回教保留的財產。結果,腓特烈反而引起敘利亞法蘭克人內部更嚴重的失和。一二四四年喪失耶路撒冷,始終無法再度收復。
由法王路易九世(也稱聖路易)指揮的第六次十字軍,道經塞浦路斯,終於攻擊達米艾塔。此時,埃及再度提議以達米艾塔交換耶路撒冷。路易拒絕接受,目標指向開羅。結果,於曼索拉(Mansura) 一役敗北,且瘟疫和餓饑交侵,不僅如此,後路又遭封鎖,路易及其大軍棄守達米艾塔且付出償金才得以安然撤退。此後四年,路易滯留耶城,奪回數個城市。最後的第七次十字軍亦由路易親自統率,雖有雄才大略,不幸於攻占突尼西亞(Tunisia)後,遽告崩殂。
在路易九世進行征伐這一段期間,自敘利亞的安提阿,的黎波里等為首各重要地點相繼淪人埃及蘇丹手中。一二九一年最後一個軍事據點亞克淪陷。十字軍運動遂告結束。那麼,長達二百年的十字軍運動,對歐洲造成何種影響?在此運動進行中促成王權的集中、教宗權的衰退、都市的發達和文明的進展等與十字軍不無關連。然而十字軍並非导致以上結果的主因,而是間接影響的產物。
[ 本帖最后由 Atila02 于 9-12-2005 07:5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5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撒拉丁,
阿拉伯人的圣城早被十字军打下来了,
可怜他的族人还受尽阿拉伯人的欺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11-2005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tila02 于 26-11-2005 08:38 PM 发表
关于十字军的历史,文字是转载,照片是Atila02自己从各网站收集贴上,希望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基督教世界已因回教徒的勝利而蒙羞。聖地淪入異教徒手中,屢遭玷辱。所以, ...
这是我找到的另一个版本,由另一个作者所写的关于十字军的历史,比上面那个简短,我们可以做个比较,比较一下它们的的雷同。为了养眼和使阅读不沉闷,也贴上一张以前在 《欧洲情义结》 放过的十字军攻入君士坦丁堡的绘画。
十字軍東侵
1095年11月,法國克萊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封建主、騎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風中,萬頭讚動,人聲嘈雜。
太陽升到了樹梢,只聽得一陣號角伴著鼓聲,一隊人舉著巨大的十字架從遠處走來,後面是一輛裝飾華美的大馬車。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頭和泥土築成的約3米高的台子中央。教皇烏爾班二世從停在台旁的車中走出,登上了高台。二百多名手執長矛的衛兵在台子四周肅然環立。
人群安靜下來,人們的視線集中到了教皇身上,等待著這場宗教大會的主角發話。
立在巨大十字架前的教皇,挺了挺身,舉起手中的《聖經》,用銅鐘般洪亮的聲音說:“上帝的孩子們,現在,在東方,一個叫做什麼‘伊斯蘭教’的異教教徒們,正在迫害我們的東正教兄弟。耶穌聖墓的所在地,聖地耶路撒冷已被那些異教徒們佔領。這是何等的奇恥大辱啊!那些異教徒是一群惡棍、魔鬼。主已經在召喚我們,去投入戰鬥,到耶路撒冷去,去消滅那些惡魔,去解放‘聖地’!為解放‘聖地’而戰的人,將來他的靈魂都可以升入天國!”
聽眾狂熱的宗教情緒被煽動起來,“拯救東方兄弟”、“消滅異教徒”、“解放聖地”的喊聲此起彼伏,回盪在曠野。教皇繼續說道:“教民們,那東方的國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誰到那裡不會成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就是‘十字軍’,主會保佑你們無往而不勝的!”
如痴如狂的騎士,封建領主和平民們,歡呼著,跳躍著,爭先恐後擁上前,向教皇的隨行人員領取一塊紅布做的十字,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這塊十字紅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成為了十字軍的一員。
教皇的號召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了西歐各地。飽受災荒之苦的農民,渴望到富庶的東方發財的騎士以及一心想著擴充自己政治經濟勢力的大小封建領主們,紛紛組織成了十字軍。
第二年春天,法國北部、中部和德國西部窮苦農民組成的十字軍,首先分別從本鄉出發,踏上了征途。他們衣衫襤褸,有的還拖家帶口,幻想著到富饒的聖地去安家樂業。然而,這批烏合之眾的“窮人十字軍”,歷盡艱辛到達小亞細亞草原時,他們遇到的是塞爾柱土耳其人裝備精良的鐵騎。一場惡戰之後,“窮人十字軍”大部分被殲滅,只有一些人僥倖逃回,他們帶回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悲傷與慘痛的記憶。秋天時,由騎士組成的十字軍,開始從法國、意大利和德國西部出征。他們由封建領主率領,武器準備精良,組織也比較嚴密,總數約四萬人。經過小亞細亞半島,向耶路撒冷挺進。
這時的小亞細亞和巴勒斯坦等地處在塞爾柱土耳其人的統治下,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一些各自獨立的小國。面對這支強悍的十字軍,這些小國難以組成統一的反抗力量。十字軍一路得以勝利進軍。終於在1099年7月,攻陷了耶路撒冷。瘋狂的十字軍士兵,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和屠殺。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一萬多名無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殺死,鮮血流成了小河。
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四處搜掠著金銀財寶。他們居然訂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裡伯國等。
然而,這些國家並不穩固。到1187年時,東方人民在能征善戰的領袖薩拉丁領導下,最後消滅了十字軍主力,收復了耶路撒冷。德國皇帝、英國和法國的國王又組織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軍東侵,也都以失敗告終。
13世紀初組織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計劃是乘坐威尼斯船只去進攻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慫恿利誘下,十字軍的進攻矛頭指向了東羅馬帝國。這批歐洲騎士,毫不留情地進攻和搶劫了信奉同一個“十字”的國家,早已忘記了收復“聖地”的聖諭,暴露出了他們所謂的征討異教徒不過是侵略的借口。拜佔庭帝國近千年的文化藝術珍品遭到徹底的搶劫和破壞。
十字軍遠征共進行了8次,歷時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軍佔領的最後一個陸上據點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軍東征告終。
在十字軍東征中,歐洲的騎士、封建領主和教會大發橫財,卻沒有給勞動人民帶來任何好處。許多農民被編入十字軍後,一路上受凍、挨餓、生病、陣亡,還有不少人被抓去賣為奴隸,成千成萬的農民就這樣慘死他鄉。
而最悲慘的還是“兒童十字軍”。那是在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煽動下,3萬多名兒童參軍。他們大多是農家孩子,年齡不超過12歲。在法國馬賽集合後,被送上木船渡海“東征”,結果,有的船遇風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兒童全被船主賣為奴隸。在德國,也有2萬兒童受騙參軍。他們好容易翻越阿爾卑斯山,就餓死了一大半,剩下幾千人到了意大利,又被拐賣掉不少。“兒童十字軍”坑害了5、6萬天真無辜的孩子。
從1096年到1291年間,這場斷續進行的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不僅給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作出了重大犧牲。
原帖由 angel-64 于 26-11-2005 09:51 PM 发表
没有撒拉丁,
阿拉伯人的圣城早被十字军打下来了,
可怜他的族人还受尽阿拉伯人的欺负。
你觉得撒拉丁不是阿拉伯人,
那你认为他是什么人?
PS:谢谢你第一个支持本帖。
[ 本帖最后由 Atila02 于 9-12-2005 07:5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7-11-2005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撒拉丁是库尔德人呀!
大哥您不会不知道吧?
撒拉丁大帝(1138—1193)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创建者。库尔德人。生于底格斯河畔的提克里特(同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出生地相同)。1164年随其叔父所率军队进入埃及。1169年任埃及法蒂玛王朝的维齐尔(相当于宰相)。1171年推翻法蒂玛王朝,表示效忠于阿拔斯王朝。1174年宣布埃及独立,被阿拔斯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后统一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1187年在巴勒斯坦北部哈丁打败十字军,俘获耶路撒冷国王和圣殿骑士团团长;10月攻取耶路撒冷,结束十字军对耶路撒冷八十八年的占领。1189年西欧封建主发动第三次十字军东侵。在其指挥下,十字军东侵受阻。1192年与英王理查一世订立三年休战条约。第二年死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 |
|
|
|
|
|
|
|
发表于 27-11-2005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撒拉丁对抗十字军的时候,
后方的阿拉伯人不仅没有帮忙,
还乘机造反,
迫使撒拉丁把保卫巴勒斯坦的部队掉回去了很大一部分。
真正对抗十字军的主要是突厥人和库尔德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11-2005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gel-64 于 27-11-2005 04:38 PM 发表
撒拉丁是库尔德人呀!
大哥您不会不知道吧?
撒拉丁大帝(1138—1193)
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创建者。库尔德人。生于底格斯河畔的提克里特(同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出生地相同)。1164年随其叔父所率 ...
原帖由 angel-64 于 27-11-2005 04:47 PM 发表
其实在撒拉丁对抗十字军的时候,
后方的阿拉伯人不仅没有帮忙,
还乘机造反,
迫使撒拉丁把保卫巴勒斯坦的部队掉回去了很大一部分。
真正对抗十字军的主要是突厥人和库尔德人。
其实我并不是很懂库尔德人跟阿拉伯人的分别,不过经你的提醒后,我才恍然大悟,因为自己之前在另一个帖曾经写过关于库尔德人的历史,他们是乌麦也王朝没落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这也难怪阿拉伯人憎恨他们,而且他们笃信的是另一教派的伊斯兰教,跟阿拉伯人是世仇,他们之间的恩怨一直持续到今天。今天的沙地阿拉伯跟伊拉克的关系其实从几百年前就定了。
原帖由 Atila02 于 5-11-2005 01:23 PM 发表
阿拉伯乌麦也王朝(首都大马士革~今叙利亚境内),
是个富有和领土宽阔的国家,
但它后来面对许多问题,
使它的领导者必须逃亡西方。
乌麦也的问题;
1)经济问题:支撑整个帝国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是靠境内非回教徒的税收,但越来越多的非回教徒归依后,帝国的税收也跟着急速下降。
2)内乱:来自库尔德裔(Kurds)的阿巴斯家族(Abbas)反抗乌麦也家族的领导,创建什叶派(Shi’a)伊斯兰教,自立门户,推选出自己的阿巴斯哈里法。
3)失去民族优势:帝国后期,更多的半阿拉伯或非阿拉伯人归依回教,使阿拉伯民族失去优势,帝国军事力量单靠的佣兵,几乎全是突撅人(Turkish)。阿拉伯人将他们“伊斯兰化”,却未能彻底将他们“阿拉伯化”。
这个帖是在: 伊斯兰建筑史:阿拉伯乌麦也的没落
谢谢分享。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1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土耳其的大致历史
由于希腊本土的过分拥挤,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的几个城邦开始尝试以地中海为基地,向西和向东建立一些贸易殖民地。在公元前667年,迈加拉城邦遵照阿波罗的神谕在黑海的入口处建立了一个定居点,叫做拜占廷。这个地点相当有战略意义,一方面它控制住了从地中海到黑海的水上通道,另外一个方面也易守难攻。马其顿王国在菲利浦二世统治时期开始对外扩张,在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拜占廷被纳入马其顿的版图。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的将军继续停留在拜占廷直到罗马帝国占领拜占廷。
在罗马的一次皇位争夺战中,康斯坦丁包围了拜占廷,以阻止他的妹夫夺取皇位。为了抵抗可能的反抗和提高帝国内部的沟通交流,拜占廷在公元324年到330年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康斯坦丁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帝国首都,他在拜占廷修建了大量的教堂,大学,澡堂,法院,并改名为康斯坦丁堡。当时的罗马分为很多大的行省,在文化上这些行省大致分为拉丁区(西部以罗马为中心)和希腊区(东部以康斯坦丁堡为中心)。
在公元395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THEODOSIUS一世去世,罗马帝国分裂为以HONORIUS为皇帝的西罗马帝国和以ARCADIUS为皇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
公元483年到565年期间,拜占廷帝国重新获得了大量西部丢失的罗马帝国的富裕行省。整个帝国建造了大量的大教堂,著名的玛利亚圆顶大教堂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在公元534年拜占廷皇帝任命的一个委员会颁布了一部被欧洲广泛效仿的民法。从7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在拜占廷兴起。一些行省比如像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都改信伊斯兰教。在8世纪早期,拜占廷就被伊斯兰教包围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拜占廷完完全全被十字军占领了。十字军在1204年的四月背信弃义的占领了这个城市,进行了疯狂的劫掠。这个时候拜占廷帝国分裂了,康斯坦丁堡的拉丁人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帝国的其他行省上也建立了一些拉丁王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61年康斯坦丁堡被复兴的拜占廷帝国重新收复。意大利的威尼斯城邦这段时期一直是十字军的向导。他们鼓励十字军骚扰城市,由此取代了拜占廷帝国,成为东西贸易的垄断者。拜占廷商人由此失去了长期的商路垄断。
复兴后的拜占廷领土持续往外面几个方向扩张。康斯坦丁堡这个时候开始集权,被称为“头大身子小(massiveheadwithoutbody)”。康斯坦丁堡的这种集权政策导致了大量的希腊学者在15世纪早期逃亡到西欧。在西欧,这些希腊学者受到了狂热的欢迎。他们被认为是传统文明的卫道士,并被认为是随后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个时期,东部的突厥民族开始强大,奥托曼王朝是由突厥人的一个军事首领奥斯曼,贝(OsmanBey)于1299年在Sogut建立的。这个地区大致在现在土耳其西北部城市布尔萨的东部。这个王朝和拜占廷帝国开始了长期的战争。在1453年,康斯坦丁堡沦陷,奥托曼王朝在长期围困康斯坦丁堡之后占领了这个城市,建立了伊斯坦布尔,成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为国教。这段时间被历史学称为“小亚细亚的土耳其化”。
这段时期标志拉丁文明在小亚细亚的失败和伊斯兰文化在小亚细亚的扩张。当时大量的突厥人开始从中亚进入小亚细亚地区,在此之前,拜占廷帝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都在帝国在黑海海峡的西岸。小亚细亚地区人口稀薄,突厥人从中亚的阿塞拜疆地区迁徙过来,并开始在小亚细亚定居,信仰了伊斯兰教。突厥人一点点渗透到小亚细亚,并最终建立了一个热衷扩张的帝国,长期控制了近东地区长达4个半世纪。在14世纪,联合起来的突厥人抵挡了蒙古人的进攻。
1452年带领奥托曼王朝占领康斯坦丁堡的皇帝是KhanGazi-Mehmed2,在占领康斯坦丁堡后,突厥人开始向四周扩张,往北前往匈牙利、往东侵入中东地区。这段时期大致形成了现代的土耳其版图。Mehmed2被认为是一个杰出的战士,他的名字Gazi现在还用来表彰杰出的士兵。这段时期还形成了大量的城市,这些城市直到现在都是土耳其的重要城市。
伊斯坦布尔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整个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伊斯兰教知识分子,形成了兰色马赛克的建筑风格。奥斯曼帝国在第四个皇帝SultanSuleyman时期扩张到了极限。这个时期的帝国占领了匈牙利,边境推到了奥地利边缘,往西到了摩洛哥和西班牙,往东到了大马士革和塞浦路斯。到1566年Suleyman去世之后,帝国迅速崩塌,失去了新占领的地区。帝国的很多地区由于被占领要求独立,或者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反叛经常发生。
当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重新占领了黑海以后,奥斯曼土耳其的命运开始暗淡。在英国和俄罗斯的支持下,地中海沿岸的希腊人开始独立,最终成立了独立的众多希腊国家。当时的奥斯曼已经成为了衰弱的帝国,在西欧发达的工业和军事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很快沦落为洋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争夺主要是英法两国联合和俄罗斯对抗,防止土耳其沦落为俄罗斯的保护国。一战时期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失败之后命运更加的险恶。英国直接想变土耳其为其保护国,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周围的小块地区,南斯拉夫、门的内哥罗等王国纷纷脱离土耳其。
在1920年,土耳其的年轻军官在凯莫尔的带领下发起起义,推翻了奥斯曼土耳其,成了现代的土耳其国家。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路撒冷的诞生
青铜器时代初期,耶路撒冷由阿拉伯耶布斯人首先兴建。他们是在大约公元前2300年一次人类迁徙高潮中由阿拉伯半岛的腹心地带向北迁至耶路撒冷地带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中包括被称为“20世纪考古学家之女首领”的卡斯林·玛利·肯云——指出,当时的耶路撒冷人曾是阿拉伯人。考古发掘证明,该城带有当时居民特点的堡垒最晚建于公元前1800年,即至少建于希伯来人在该城出现以前800年。
这座古城位于一个小山丘上,除北面外,四周都是很深的峡谷。看来城市的建设者们首先选择这个地点并非出于偶然和随意。这里的邻近地区曾是古代连接巴勒斯坦与埃及的道路的经过之地,并且靠近连接纳布卢斯和希伯伦的交汇点及埃利哈和地中海沿岸之间陆路通道,美国考古学家富·奥勒拜伊特在他1967年在伦敦出版的关于巴勒斯坦古迹的著作中指出,已发掘出的一万年前的骨骼,与闪含部落的骨架与头盖骨的精确特点十分吻合,现在可以肯定阿拉伯半岛曾经是一个人类集中的“仓库”,从那里向北接连有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具体说是向肥沃的新月地区的迁徙活动。
关于公元前2300年以后的人类迁徙浪潮,欧洲现代历史学家比如德基米兹·曼特加木利说,《旧约》中提到的麦迪尼、阿玛利克和拜尼·戈蒂姆等部落于公元前11世纪即已迁入巴勒斯坦,他们曾经是阿拉伯人。一些阿拉伯研究者如加法德·阿里在他的《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人历史》一书中,则称阿玛利克是阿拉伯人各阶层中的第一个阶层,称他们的曾在希伯来人迁入巴勒斯坦前居住在巴勒斯坦中部、南部和吐尔·西尼。此外,曾经与艾都米人一起居住在从死海至红海东部海湾的迦南南部的安巴托人,也是阿拉伯人,他们原在大约公元前5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中部迁出,定居在叙利亚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从幼发拉底河至红海地区。因此,我们发现,古代这个地区的人类迁徙浪潮,曾经是阿拉伯的迁徙浪潮。阿拉伯人的这一人类运动使这些地区出现的城市带有阿拉伯特点,考古学家找到的器具也肯定了这一点。这些器具包括炊具、箭等,都表明了这一地区生活和人类的阿拉伯本原。因此,威尔士大学班戈分校大学教授艾布·托马斯教授说,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从很古历史时期起,就已有人类居住。有证据证明阿木里人,即阿拉伯人的祖先耶布斯人早在青铜器时代即首先在这里居住。因此,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围的存在比希伯来人出现于该城早两三千年。同样清楚的是,阿拉伯人于公元637年和平地迁入该城决不是阿拉伯人在该城第一次出现,因为阿拉伯人曾是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居住者和设防者。
当欧麦尔·本·哈塔布见到耶路撒冷人时,他们是说阿拉伯语的阿拉伯人,这表明在欧麦尔和平进入该城前很久,这个城市的阿拉伯性质已经牢牢地建立起来了。除上述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古迹,肯定了耶路撒冷的阿拉伯性质,比如位于耶路撒冷城东北的乌姆·代尔基泉和乌姆·阿兹拉泉,耶布斯人挖掘的水井。此外,他们还找到了许多耶布斯人古时的残垣断壁和堡垒。在雕刻的埃及法老文献中也提到了耶路撒冷古时的名字,其历史可追溯到第十二王朝时期的公元前1991年。这些文献中有些内容可以肯定耶路撒冷当时是由阿拉伯人统治下的一个王国的国都,这个阿拉伯统治者是迦南人或阿木里人,他与阿赫那顿法老艾姆耐候特四世及其父亲艾姆耐候特三世有联系。这些刻文用的是阿拉穆语言,楔形文字,是1887年在阿玛拉奈山丘发现的,有300多块雕刻。
在语言证据方面,耶路撒冷古名“乌尔舍里姆”不是希伯来语,也不是希伯来语的派生词,这一命名原是迦南语“乌尔萨利姆”,其意思是神圣的地方,神主萨利姆的寺庙,即萨利姆是迦南耶布斯古时的神主。
巴勒斯坦考古专家尤素福·奈特色博士指出,在耶路撒冷和阿克萨清真寺周围所有以色列发掘出的文物中,都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公元70年为罗马人摧毁的圣殿的存在,这位巴勒斯坦考古学家解释以色列未能找到圣殿的原因时说,历史事实是,阿克萨清真寺地区在阿拉伯人于公元前637年进入耶路撒冷城时,曾经是一片废墟。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欧麦尔·本·哈塔布清理了这个地方。现在,以色列人企图寻找和发掘圣殿,但找到的却只有阿拉伯耶布斯、阿拉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基督教的古迹。
以色列人要改变圣城文化性质的企图引起了全世界的不安,教科文组织遂将整个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墙列入了它1972 年公布的濒危古迹名单,接着1987年又向全世界呼吁保护圣城的文化面貌。这些都是在以色列不断加强其企图泯灭这一文化面貌的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已知历史的长河中,在以色列建国以前,耶路撒冷的阿拉伯特点及阿拉伯存在一直都在延续。能证明这一点的除城市面貌和古迹外,还有现在东耶路撒冷的大约220处被考古学家列为有重大价值的古迹,这些古迹的大部分是建于中世纪和近代,是伍麦叶、艾尤比、迈马利克、奥斯曼等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历史遗迹美妙绝伦,是建筑艺术和创造的奇迹。
阿拉伯人对耶路撒冷的统治一直延续到1099年该城为欧洲军队十字军攻破。罗马教皇施努达三世、亚历山大主教称这次战争曾是殖民主义战争,认为称其为十字军战争是错误的,因为基督教谴责战争,谴责占领。公元1187年,即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88年后阿拉伯人收复了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又恢复了它的阿拉伯个性,开始逐渐再现它的阿拉伯风采。5年后,萨拉丁去世,他的称作“艾弗多勒”国王(即最好的国王之意)的长子承担起了清除战争遗迹和加快建设的重任。从此开始了这座圣城的又一历史新时期。在这期间,该城受到了艾尤比王朝国王和统治者的更大关怀。直到公元1253年,艾尤比王朝与麦马利克王朝签署协议,规定麦马利克王朝统治约旦河以西王国,艾尤比王朝掌管约旦河以东地区。因此,耶路撒冷改由埃及麦马利克王朝统治。麦马利克人经常长时期地访问耶路撒冷,表明他们对该城的重视,并开始修复历史建筑,建设新建筑,如教育科学建筑,市场和洗浴室等。由于重视修复耶路撒冷,麦马利克王朝的素丹们还专门为这座城市设立了捐赠基金。 这种形势一直继续到公元1516年,当时奥斯曼素丹萨利姆一世的军队与麦马利克王朝素丹的军队在麦尔志·达比格战役中交战,奥斯曼素丹获胜。耶路撒冷于是又开始了它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直到奥斯曼帝国灭亡和接踵而来的英国委任统治。
因此,从上述事实和法律的角度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对耶路撒冷的权利是历史的,不容争议的。这座城市是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巴勒斯坦土地,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数十个决议也都说明了这一点。所有这些决议都规定用武力兼并这块土地是非法的。
link: http://www.arableague-china.org/chinaese/ylsl/ylsl3.htm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伯文明——关于阿拉伯世界的序言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 1420 万平方公里。
阿拉伯世界占有非洲和亚洲两个大洲的部分面积,其非洲部分的面积占 72% ,亚洲部分的面积占 28% 。阿拉伯世界的这一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之一。阿拉伯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河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
尽管阿拉伯世界的气候干燥,但是由于有边界山地,这里有季节性降雨。在非洲西北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有阿特拉斯山,它构成了撒哈拉大沙漠与海岸地区的屏障。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山区还有黎巴嫩山区和伊拉克东部的扎格罗斯山。
由于阿拉伯世界气候干燥 , 所以必须要有水源 , 即形成绿洲的泉水和河流 。 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河流有尼罗河和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 。
阿拉伯世界人口约为 1 亿 5 千万,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为最大,差不多一半的人口为低于 15 岁的青少年。如果以现在确定的年人口平均增长率计算,那么到 2000 年阿拉伯世界人口将达 2 亿 8 千万。
如果将人口平均密度理论用于阿拉伯世界人口密度,这一理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 因为那里的定居地都集中在有水源的地方 。 阿拉伯人大多数都聚居在海岸地区和河谷周围。最突出的例子是埃及,那里有 90% 的居民生活在面积只有 5% 的土地上。
农业是阿拉伯世界主要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消费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燕麦、稻米、玉米和高粱。出口交流的作物有棉花、甘蔗、甜菜、芝麻。阿拉伯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与关于阿拉伯国家都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想法不同。阿拉伯世界的自然资源中还有铁、铜、磷酸盐锰。
阿拉伯世界曾是主要的使人感到社会稳定的居住地之一 。 人们在这里种地 , 饲养牲畜 , 建设城市 , 掌握和发展各种行业技能 。 在这种环境中形成和成长起一些古老文明 , 如埃及古文明 , 苏末文明 , 亚述文明 , 巴比伦文明 , 腓尼基文明。这些文明不仅在当时 , 而且直到现在都有传奇性 , 所有考古发掘都未能找到它们完整的古迹。
在上述历史时期产生了三个传统一的天启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在全世界传播开来。这三大宗教的信士由于相信他们都是同一个天神的子孙,曾经过着相亲相爱的生活。
公元七世纪 , 先知默罕默德带来了伊斯兰使命,他的跟随者迅速将伊斯兰教传到了西方、北非、法国、西班牙、东方,直到中国边疆。这些伊斯兰信徒不仅是开拓者,而且建立了一种充满生机的世代延续的新文化,将那时沉寂的世界照亮。当欧洲还处于黑暗的历史时期时,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已处于最辉煌的时代,伊斯兰文明以它对科学和人文的贡献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建设与繁荣。
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社会 , 居住着若干不同种族 、 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 , 但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 。 阿拉伯人生活在一片宽广的土地上 , 统一的历史和传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是 22 个国家成员 , 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
阿拉伯人的统一由于他们加入阿拉伯国家联盟而得到加强与发展。阿拉伯国家联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组织之一 , 建于 1945 年 3 月 22 日联合总部正式建立之前。
其宗旨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服务诸领域,在教育、通讯乃至发展、技术、工业等方面,组织、协调阿拉伯各国的活动,使它们结合为一个整体。
20 世纪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阿拉伯世界发展自己,实行现代化,为自己的复兴建立了必要的基础。阿拉伯世界的一些伟大的古老城市,如开罗、巴格达、大马士革等等具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都扩大和发展了政府服务及通讯等便民设施。各地都建起了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代替了过去多年的遮盖着的市场。
有着石油等自然资源和充足的银行储备的阿拉伯国家在为各个领域的发展计划拨款的同时,给予没有自然资源的阿拉伯兄弟物质援助,使他们也能够提高。今天有成千上万的阿拉伯青年在国内外新旧大学读书,特别是在美国有 60000 阿拉伯大学生在学习。这些大学生学习用以提高自己国家的多种专业技能。
尽管有了上述发展和现代化,阿拉伯世界依然保持着自己植根伊斯兰教的传统和习惯。阿拉伯人永远向往进步,同时在迅速发展中又努力保持自己的纯洁。
link: http://www.arableague-china.org/ ... arize/summarize.htm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舊十字軍漫談
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美國總統布什公開將針對伊斯蘭恐怖極端主義的斗爭,形容為一場“新十字軍遠征”(New Crusade),在國際上尤其是伊斯蘭世界,引起了強烈反應,無端加深了穆斯林對美國和西方的反感。
在這樣的反應下,白宮不得不對這一用語表示遺憾。可是在當今這一重大國際危機甚至可說歷史轉折點上,美國總統的任何言行,都為萬眾關注,可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布什的“十字軍遠征”概括和他本人的“重生基督徒”身分,至少在伊斯蘭、阿拉伯世界,將深深地印刻于媒體和民眾心目之中,非常難以消除。
盡管美國政府口口聲聲說不是針對穆斯林,美國國內至少已經有三人因被認為是穆斯林或阿拉伯人而被殺害。另外美國政府又貿然將迫在眉睫的軍事行動,定名為褻瀆伊斯蘭教義的“無限正義”。(編按:美國已把此項行動改稱為“持久自由行動”)。如此種種,不能不令人懷疑布什政府對伊斯蘭和阿拉伯世界的真正了解和尊重,是否會將目前這場對付國際恐怖主義的斗爭擴大到伊斯蘭與西方基督教社會之間的宗教、文明沖突。
布什近日強調,針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斗爭,將會曠日持久,無法在短期內完成。從這個意義,“新十字軍遠征”比喻,倒是十分貼切。可是從西方文明的角度,前后歷時近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盡管轟轟烈烈,開始時戰績累累,最終卻以徹底失敗結束。今日西方文明的“無限正義”尚未出師,最高統帥布什已有如此比喻,可謂十分不祥的讖語。
眾所周知,十字軍遠征是中世紀歐洲天主教各國聲稱為了“收復聖地”而開展的“聖戰”,從第一次遠征(1096-1099)占領耶路撒冷,到1291年歐洲基督教勢力喪失在東地中海的最后一個據點阿克城(Acre),前后持續近兩百年。今天在大部分西方世界,十字軍東征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可是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十字軍”卻仍然是個宗教和文化含義非常強烈的名詞,具有不可磨滅的現實政治作用。
穆斯林對十字軍歷史非常敏感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殺戮了大量穆斯林之后,占領了聖城耶路撒冷。當時聖地的狀態,可謂“血流漂杵”,據稱十字軍戰士們涉足于被殺異教徒的血流之中。十字軍由此在地中海東岸各地建立了基督教統治。可是不到百年,祖籍庫爾德族的穆斯林領袖撒拉丁(阿拉伯文 Salah-ud-Din,西文中通稱 Saladin)于1187年發起伊斯蘭聖戰(jihad),率領伊斯蘭教軍隊奪回了耶路撒冷,十字軍在聖地的勢力從此式微,百年后終于被全部驅逐出地中海東岸。
宗教和歷史原因之外,由于百多年來西方基督教強權對阿拉伯和穆斯林地區的壓迫和控制,今天的伊斯蘭世界對十字軍東征的歷史非常敏感,當年對抗十字軍的回教英雄撒拉丁在伊斯蘭世界更享有極崇高的形象地位。
例如1992年,已故敘利亞總統老阿薩德在首都大馬士革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撒拉丁騎馬雕像,特別描繪了被他擊敗的十字軍武士們匍匐在地,象征撒拉丁是伊斯蘭的衛護者,而西方世界向他臣服。
伊拉克的胡申更進一步,叫人畫了一幅巨大的壁畫,將他指引伊拉克裝甲部隊前進的形象,和撒拉丁率領回教武士打擊十字軍的圖像并列重疊,明確表示胡申繼承了撒拉丁的傳統,要將西方“新十字軍”勢力逐出中東聖地。
其他伊斯蘭教激進領袖將中東沖突形容為伊斯蘭和西方“新十字軍”的聖戰,指責美國為“現代十字軍運動的領袖”等等,更是不在話下。中東和聖地各種伊斯蘭教激進“聖戰”組織如同雨后春筍,豈徒然哉。所以布什近日自己將對付國際恐怖主義的斗爭比喻為一場新十字軍遠征,只會更加加劇中東沖突以及伊斯蘭世界和美國代表的西方世界的矛盾的宗教“聖戰”色彩。
教皇的公開道歉
甚至在不屬于“正統西方文明”的基督教東正教世界,十字軍仍然是個引起深刻傷痛的名詞。這是因為當年的十字軍東征,盡管表面上高舉宗教“聖戰”旗幟,其實包含很大的經濟掠奪成分。就像今天布什的“新十字軍遠征”,表面上是“捍衛民主和自由”,可是人人皆知中東、里海和中亞的巨大石油資源,才是美國真正國家利益所在。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居然置“聖地”于腦后,而去進攻同奉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廷),攻陷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肆劫掠,迫使東羅馬帝國遷都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城。
十字軍東征對東正教的傷害如此之深,以至今天東正教中仍然有人將梵蒂岡天主教教皇稱為“羅馬的兩頭怪物”。今年五月,教皇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希臘時,還不得不就八百年前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一事公開道歉。目前美國歐洲盟邦中,希臘民眾的反美情緒最烈,在中東沖突中最同情巴勒斯坦,良有以也。
必須指出,歷史上的十字軍運動,包括了對猶太人的大肆迫害和殺戮。但是因為以色列和美國的特殊關系,以及以色列占領聖城耶路撒冷,使得阿拉伯和伊斯蘭教世界紛紛將猶太復國運動看成是十字軍東征的延續,把以色列的建國,視作西方為當年十字軍東征失敗對伊斯蘭教世界的報復。
從這個角度,早有許多人預言:現代以色列國作為西方文明在中東的“橋頭堡”,盡管在短期內具有很強的軍事經濟優勢,但最后仍然會步中世紀十字軍勢力之后塵,被伊斯蘭教勢力驅逐出中東聖地。
從歷史和人口發展趨勢看,上述預言絕非一廂情愿的主觀想像。筆者已經數次指出,由于阿拉伯族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猶太族,就是在以色列“本土”境內,阿拉伯人稱為多數,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可以說,如果不是蘇聯瓦解為以色列帶來大量新移民(其中多達40%并非真正猶太人),以色列這一民族成分危機會更早日爆發。
早有專家斷言,不出几十年,以色列如果仍然想作為一個猶太人主導的國家,就無法再維持其西方式的“民主”制度,而必須采取類似前南非白人政權那樣的種族隔離制度(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其實一直受到制度化的歧視而是“二等公民”),屆時任何標榜“民主”的西方國家都無法在道德和現實政治上再積極支持以色列。
然而五十多年來中東阿、猶之間的仇殺,使得兩族在未來几十年中難以真正找到長久相安共處的和解方案。如果美國的反對國際恐怖主義斗爭不幸淪為一場“新十字軍遠征”,不論其短期結果如何,中世紀十字軍運動的最終失敗,完全可能在中東重演。
﹒作者在北美從事科技研究
http://www.zaobao.com/cgi-bin/as ... /attack051001m.html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十字軍
壹 十字軍東征的背景
一 回教勢力於第七世紀快速擴張,阿拉伯人佔領聖地。
二 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
三 土耳其人于1070年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得聖地,他們也是回教徒。
四 土耳其人同年也進逼君士坦丁堡。
五 土耳其人仇視朝聖者。
中世紀流行朝聖,視爲敬虔的表現。當阿拉伯人佔據聖地時,並不會阻撓基督徒朝聖者,反倒從他們賺取不少財富。如今塞耳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因其對回教狂熱,憎恨基督徒,不賺基督徒的錢,對基督多所阻撓。朝聖者將受土耳其人惡待之情狀,向歐洲人報告後,便造成了一股對土耳其人忿怒仇恨之情。
貳 東羅馬帝國向教宗貴格利七世求救。
貴格利有心彌補東西方的裂痕,東方教會受到土耳其的威脅,正提供西方教會一示好的機會。貴格利希望藉救助東方完成三項大事:
一 保住東方教會不落入回教徒手中;
二 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
三 建立世界性的教宗統治。
他計劃親自帶領五萬軍人前去與回教徒爭戰。但計劃因他與亨利四世的授任權之爭而不得實現。
參 教宗烏耳班二世(Urban II, 1088-99)發動十字軍
1095年東羅馬帝國阿烈克修一世(1081-1118)因土耳其人的進逼,向教宗烏耳班二世求救。烏耳班二世在法國克勒門(Clermont)發表情辭迫切的演說,號召民衆前往聖地,從土耳其人手中將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奪回。他應許所有參加聖戰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又應許爲此聖戰而喪生者,可以不經煉獄直升天堂。群衆反應熱烈,成千上萬的人聚集一起,狂熱地喊著:「上帝所願,上帝所願(Deus vult)。」教宗把布縫的十字架分給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縫在衣服上,於是「十字軍」就形成了。
在貴族所領導的正式十字軍出發前,就有一隊烏合之衆先行動了,由隱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 ?-1115)帶頭。在途中殺害不少猶太人,又一路掠奪,也有遭到報復;最後在攻打尼西亞時, 幾乎全數被土耳其人消滅。
肆 第一次十字軍及耶路撒冷拉丁王國
第一次正式的十字軍則是由法國及絡林一帶的貴族所帶領的三支軍隊,於1096年出發,相約在君士坦丁堡會合。他們經過慘烈的戰鬥,終於在1099年7月15日攻下耶路撒冷,並將城中七萬回教徒全部殺死,猶太人也被趕入會堂中活活燒死。8月12日又於亞實基倫打敗埃及救援軍,至此十字軍的任務算是成功了。
戰勝不易,保持戰果也不簡單。十字軍在聖地及通往聖地路上的中東地區建立了以西方封建制度政教結構爲模式的王國,稱爲耶路撒冷拉丁王國。這時又有武士修會的興起成爲此王國的重要支援。這些修道士除了持一般的修道之願外還加上獻身與不信者戰鬥並保護聖地及朝聖者,其中最有名的是聖殿武士修會(the Templars)。許多西方的信衆,因無法親身參與十字軍,就藉著支援這些修會以表虔誠,使得武士修會擁有不少財富,後來還遭王室之嫉,受到迫害。
伍 後續的十字軍
耶路撒冷王國之北方屏障以得撒(Edessa)在1144年又落入回教徒之手,1146年克勒窩的伯納號召了第二次的十字軍。這支包括法國國王路易七世(Louis VII, 1137-80)及皇帝康拉得三世(Conrad III, 1138-52)的軍隊於1147年出發。但這支軍隊在小亞細亞就損失了大半,最後在1148年進攻大馬色時大敗。
回教勢力在埃及王撒拉丁(Saladin)的領導下團結一致來攻打拉丁王國,在1187年攻陷了耶路撒冷。這時西方又發動了軍力最強的第三次十字軍(1189-92)。由三位著名的歐洲領袖領軍:當代第一武士皇帝紅鬍子腓特烈(Frederick Barbarossa, 1152-90),法王腓力奧古斯都(Philip Augustus, 1179-1223),及英王獅心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 1189-99)。但是腓特烈意外在基利家淹死了,法王和英王又起了爭執,而且法王又因國內政局變化急速回國處理,整個東征計劃幾乎瓦解。結果只收復了巴勒斯坦北方沿海的艾克(Acre)城,耶路撒冷仍在回教徒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沒有去打回教徒反而打基督徒。十字軍爲了償付向威尼斯人所借的軍費,竟在1204年攻下君士坦丁堡,擄掠財物及教堂所藏遺骨。皇帝及主教長換由拉丁人擔任,設立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1204-1261),希臘教會聽命于教宗。教宗英若森三世起初雖反對,但之後卻默許了,認為是上帝藉此來使東西方教會統一。拜占庭人卻一直不甘臣服,在1261年重新奪回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東方拉丁帝國。此事不但不能使東西方教會統一,反而使東西教會間憎恨更深。武力是無法使教會合一的。
十字軍歷史一段不幸的插曲是所謂的「兒童十字軍」。1212年二位牧童召集了數千兒童前往聖地,結果是這些兒童或者死在路上,或者被擄為奴。
第六次十字軍由被教宗開除教籍的皇帝腓特烈二世所領導。他與回教王達成協議,讓他領有耶路撒冷、拿撒勒和伯利恆等地,以及通往艾克城的道路。腓特烈於1229重新佔領耶路撒冷,並自封為耶路撒冷王,教宗很光火,但歐洲人卻很歡欣鼓舞,稱腓特烈為「耶路撒冷解放者」。但耶路撒冷於1244年又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直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得巴勒斯坦。第七次十字軍沒什麼結果,第八次於1271-2發動,也是無功而返,至此十字軍運動雖仍有餘溫,但已不再能激動群眾了。至1291年拉丁王國也完全消失了。
陸 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一 基督教與回教更加互不信任。
二 因與聖地接觸,增加了對聖經的知識,虔誠思想轉向耶穌的人性,如克勒窩的伯納所代表的。
三 對遺骨聖物的崇敬興盛。
四 十字軍精神被用來對付異端派,如迦他利派和瓦勒度派。
五 打開貿易,促進商業。
六 中產階級興起:貴族因東征而財窮力疲。
七 使歐洲人增廣見識,拓寬視野。
八 新知傳入,激發了學術研究,並促使大學興起。
九 經院哲學:亞里斯多德哲學從回教徒中傳入。
http://zh.wikibooks.org/wiki/%E5 ... 1.E5.AD.97.E8.BB.8D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國驕雄》的背景是十字軍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之間那段太平日子,當時博杜安五世(King Baldwin)在位,基督教及回教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而他與回教的統領撒拉丁(Saladin)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列尼史葛多次強調,《天國驕雄》不是一齣紀錄片,而是基於史實而再創作的電影。苦候了近三十年才有機會將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搬上銀幕,列尼史葛非常謹慎和認真的去處理劇本。首先他請來對十字軍的歷史非常熟悉、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資深記者威廉摩拿漢(William Monahan)當編劇,待劇本完成後,他又交給一直研究其電影的《視與聲》(Sight & Sound)影評人Hamid Dabashi過目,以收集客觀的意見。
然而,在電影拍攝期間,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二○○四年八月,紐約時報的記者Sharon Waxman撰文,指摘美伊戰爭既未結束,開拍一段有關回教徒和基督教徒的戰爭歷史的電影並不合時,文章帶有強烈反回教國家的立場。她引用了一些權威人士的意見,其中包括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著名的回教徒法律學者Khaled Abou El Fadl,對還未竣工的電影加以指指點點。不過早在同年一月,英國每日電訊(Daily Telegraph)的記者Charlotte Ed-wardes已撰文指《天國驕雄》扭曲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文中她引述以研究十字軍歷史而聞名的專家Jonathan Ri-ley-Smith的意見,他指電影「完全虛構」、「損害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等,不留一點餘地。
史葛:不是紀錄片
話說回頭,批評還批評,正如列尼史葛一早重申:「這不是一齣紀錄片」,既然如此,還是當作一部商業電影去看。幕前除了一改金髮俊俏形象的奧蘭度布倫,還有來自《戲夢巴黎》(Dreamers)的美艷女星依花格蓮(Eva Green)、演技爐火純青的演技派利安尼遜(Liam Neeson)、愛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及謝洛美艾朗斯(Jeremy Irons)等。整個製作人員多達八十人。
電影的主要拍攝場地在摩洛哥及西班牙,包括阿維拉(Avila)、塞哥維亞(Segovia)、塞維拉(Seville)、阿卡乍城堡(Alcazar)、提崔西(Timdrissit)、各各他(Gol-gotha)、埃索維爾勒(Essaouira)等。除了在當地名勝取景,工作人員還透過參考書籍及實地參考,繪畫了超過一千幅設計圖,搭建出不少大型的建築物,其中一項最艱巨的便是重建十二世紀的耶路撒冷聖城。聖城的位置確定後,美術部僱用超過三百五十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工人興建房屋,其中一部分是仿照長約二萬八千平方米的城牆。有指這個「重建」的耶路撒冷聖城,是近年難得一見的大型電影布景設計。
戲服武器製作嚴謹
戲服方面,有關部門製造了超過一萬五千件服裝,單是女主角依花格蓮一個人就有二十八件戲服。據服裝設計師珍娣也提絲(Janty Yates)表示,她翻閱了不少有關十字軍年代的書籍,曾到大英博物館、凡爾塞宮及英國的圖書館找尋資料。現在戲服選用的布料來自印度、意大利、泰國、法國及英國等國家,而配合戲服的配件如外套、襯衫、褲、頭盔、靴、手套、劍套等,更是數以千計。除戲服的數字驚人,電影中的武器也是數以十萬計,種類包括劍、盾牌、箭等,由武器專家西門雅頓(Simon Atherton)負責,其中將領哥弗爾(Godfrey of Ibelin)為其兒子封爵時所用的劍及回教統領撒拉丁(Saladin)的劍最特別。
有武器,當然少不了戰爭場面,當中包括薩拉森(Saracen)率領萬軍進攻聖城的浩大場面。為了拍攝成千上萬的軍人對敵的情景,攝製組動用了接近二千名的臨時演員,更重要的是獲得摩洛哥軍隊的協助擔演騎兵。拍攝當日臨時演員清晨五點半已經作好準備,而特技人員亦要架起高塔、巨型長梯及檢測放箭的機器,以及為爆炸場面所用的爆炸品作最後測試和檢查,所有細節都一絲不苟。
《天國驕雄》以鐵匠變成武士的巴利安(Balian)為主角,講述他憑著個人才華,受到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五世的肯定及重用,又受郡主茜貝拉(Sibylla)的垂青,但好景不常,國王病逝後新君王即與鄰國起紛爭,更掀起連場大戰;憑著勇氣擔起重任的巴利安,全力以赴保衛國土、家園。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005-5-6/UL-397942.htm |
|
|
|
|
|
|
|
发表于 9-12-2005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王者天下》十字军背景历史
撒拉丁攻耶城情景~~~~赞~~~~~
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宗教”主题了,Balian(Orlando Bloom奥兰多布鲁饰)的妻子因为自杀而不得好好安葬,基督教认为自杀者违背教义,该下地狱。Balian 一心寻求“宽恕”。却不肯给予远道而来寻找自己的父亲Godfrey(Liam Neeson连恩内森饰)一句“宽恕”的话。
“去耶路撒冷找宽恕把,”父亲说“也许你再也见不到我,但是你总是找得到耶路撒冷的。”
因为有人夺取妻子脖子上的十字架(在他的眼里应该是不让她安息的意思),Balian一时冲动开了杀戒。他不得不离开他的铁匠铺去追寻父亲,父亲一言不发接纳了这个逃犯儿子,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在重伤的父亲床前,他开始听他叙述耶路撒冷的未来,“一个新的国度,一个良心的国度,一个天堂的国度。”Godfrey身为法国贵族,领地却在耶路撒冷国。父亲死前叫他效忠国王,又凄凉地加了一句:“如果国王不在了,你就效忠人民吧。”
经历千辛万苦来到圣城,Balian 自认已放弃信仰。他不知道上帝到底要求他做什么。他父亲的朋友禁卫军统领Tiberias (Jeremy Irons杰瑞米爱恩斯饰) 显然与其政见相同,但是他是个纯粹的政治家,不像Godfrey是个理想家哲学家。政敌Guy de Lusignan是王城驸马,一个与教会走得很近的激进派,不满国王Baldwin(Edward Norton爱德华诺顿饰)对于穆斯林异教徒的宽容,主张一举歼灭异教势力,苦于兵权不在握,只能搞些幕后小动作,卑鄙之至。
Balian 见到了国王,一个十六岁即被诊断麻风病,注定活不过30岁的君主,然而,沉重的面具并未阻挡他对自己国度的感情,“人说我的病是上帝的诅咒,”他笑道,“因为我允许异教徒驻守圣地。我说,这话好不公平!”短短几分钟对话,Balian就意识到,Baldwin国王值得效忠。
然而国王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与驸马狼狈为奸的强势派Reynald一伙终于搞出事端,引起穆斯林领袖撒拉丁的不满,后者率领2000万大军逼近耶路撒冷边境。国王毅然决定御驾亲征。Balian在自己的领地也已先一步投入战争,虽说根本寡不敌众,但勇气可嘉,毫无畏惧。幸好,他此次遇到的对手是他在赶往圣城的路上相遇相知的穆斯林战士(撒拉丁的徒弟)。千钧一发之际,闪闪发光的耶路撒冷十字军在国王带领下到达。
国王拖着重病纤弱的身体与撒拉丁交涉,他的真诚感动了撒拉丁,在答应严惩Reynald的前提下同意撤兵。总算暂时避免浩劫。然而此次出征亦使Baldwin国王心力憔悴,为了阻断驸马Guy de Lusignan的合法王位继承权,他恳求Balian娶其妹Sibylla公主(Eva Green饰)为妻,然后暗杀Guy de Lusignan。Balian拒绝了,在他看来,这样的阴谋与小人无异,他说:“要么我们立志创建‘良心的国度’,要么我们什么都不是。”
国王驾崩,不出所料Guy de Lusignan一得兵权,就四处挑拨起战,不顾Tiberias与 Balian 的规劝,执意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率兵前去攻打。结果部队缺水少粮,全军覆没。好友之死使得 Tiberias心灰意冷,眼见自己毕生征战换来的圣城即将变为焦土,他决定率领骑士军团离开,只剩下Balian一人驻守。Tiberias一句话点出十字军征战概况:“年轻时我以为在为宗教和信仰作战,到得老来,才晓得不过是为了财产、封地和权利。”
Balian 鼓励人们看淡宗教,为“人民”而战。在他眼里,宗教已不再狭隘,“人心”才最重要,此时此刻,回味着父亲的噂噂教导,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奋斗几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的顽强使得英雄撒拉丁亦为之折服,保证入城决不杀害一妇一儒。
Balian于是问他:“对你来说耶路撒冷值得什么呢?What does Jerusalem worth? ”
撒拉丁回答道:“也许没什么,也许是‘全部’。Nothing,… Everything.”
Balian微笑,“那么,这‘天堂国度’就交给你了。”
他淡然回城,对公主说:“‘天堂国度’,在这里(指头部)和这里(指心)。”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 ... e=102802&flag=1
[ 本帖最后由 允政 于 11-12-2005 03:10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12-2005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12-2005 03: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5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战争)
作者: 爱尔兰神驴 发布日期: 2005-11-08
网址:http://www.99jb.net/html/200511/2300.html
在历史上,十字军东征(1096年 - 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天主教的圣地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其他天主教派,并非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每次十字军开始时,都有讲道、宣誓及受予每个将士十字架的仪式,任命成员为教会的将士。这令天主教在历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
回教徒在636年开始控制耶路撒冷。十一世纪中期,土耳其的回教徒连番征战胜利,势力直接威胁各天主教国家。加上朝圣的基督徒到耶路撒冷的路被封,朝圣者受回教徒侮辱,拜占庭帝国亦被回教势力包围。教宗乌尔巴诺二世在1095年11月发出呼吁,请法国信徒以武力维护信仰成立十字军。在为反对异教及收复宗教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十字军东征的侵略战争拉开了序幕。
这场战争被罗马梵蒂冈赋予了宗教战争的性质,号召从异教徒(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城耶路撒冷。因尔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参加战争的士兵佩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
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封建主和骑士想扩张领地;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东部的商业;而罗马教皇想合并东正教,扩大天主教的势力范围;许多农民受到教会和封建主的宣传,想到东方去寻找乐土。
八次东征
1095年11月26日,教皇乌尔巴诺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召开会议,号召所有人拿起武器,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并且说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疆场的人可以升入天堂,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开始。首次十字军共有两队。第一队是由隐修士彼德所率领,此支十字军是由二万名贫农组成,称为“农民十字军”。出征不久,巳有好几千人病死于途中。此支军队没有纪律,也做出强迫归信和杀害犹太人的暴行。军队虽到达君士坦丁堡,却被土耳其人屠杀。另一队由欧洲贵族组织的十字军,在西元1097年齐集君士坦丁堡,苦战数个月,占领了安条克等城市。但很快又被土耳其军包围。经过了两年的苦撑,1099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随即十字军建立了十字军国耶路撒冷王国,同时还建立了三个附属小国:伊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
1144年,塞尔柱帝国攻占伊德萨。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 - 1149年),结果遭到惨败。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俘虏了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红胡子)、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 - 1192年),却遭到萨拉丁和东罗马帝国的联合抵抗,无功而返,腓特烈一世也在途中坠水而死。
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发起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 - 1204年)。最初的目标是埃及,后来改变了军事计划,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并洗劫达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并建立了拉丁帝国(1204年 - 1261年)。
1212年,教会在法国和德意志组织儿童十字军东征。1218年发起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年 - 1221年),以埃及为进攻目标。1219年攻占达米埃塔,1221年由于尼罗河水泛滥被迫撤退。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8年 - 1229年)仍然以埃及为进攻目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为耶路撒冷第二王国取得耶路撒冷、伯利恒和通往地中海的走廊。1244年,花剌子模在埃及支持下重新占领耶路撒冷。
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 - 1254年),进攻埃及惨败,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以大笔赎金赎回。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还是由法王路易九世领导,进攻突尼斯。路上发生流行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军队撤退。
此后,教皇或国王都号召不起东征,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克(位于现在的巴勒斯坦北部)陷落,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西欧各国人民也损失惨重。几十万十字军死亡。同时梵蒂冈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另一方面,十字军东征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Atila02 于 10-12-2005 07:3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2005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中世紀騎士團
轉自清風茶居
http://www.globetown.net/~tblnwieio_vill/Library/History/008.htm
中世紀騎士團 是軍事宗教組織,也稱軍事修會由中世紀的騎士組成,扮演軍事、宗教和慈善的角色;其成員的數目由於其嚴格的對忍受貧困、守節和服從的誓言而被限制。這些組織出現在12世紀,到了中世紀晚期達到繁榮。
三個最著名的軍事修會是:
基督貧窮的騎士(THE POOR KNIGHTS OF CHRIST),也稱聖殿騎士團(THE KNIGHTS TEMPLAR OF THE TEMPLARS);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及醫院騎士團(HOSPITALERS);耶路撒冷聖瑪利醫院的條頓騎士團,簡稱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INGHTS)。三者皆在聖地成立(今巴勒斯坦)。這些組織當時在保衛十字軍東征時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基督教公國時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些組織的業績大相徑庭。(這裏略去)
2、基督貧窮的騎士(聖殿騎士團)
法國貴族HUGH DE PAYENS于1119年成立,由其總部靠近所羅門聖殿而得名(THE TEMPLE OF SOLOMEN)。1128年由教皇承認,並由著名僧侶BERNARD OF CLAIRVAUX爲其鑄造一系列規則。 騎士團的領導人稱宗師(THE GRAND MASTER)(可稱爲大團長),管轄三個階層:騎士,隨軍牧師,士兵。只有最高等級的騎士才有權穿聖殿騎士團與衆不同的在背部繪有紅色十字的白色長袍。宗師只對教皇負責,因此許多在聖地和歐洲的聖殿騎士團組織不受國王和主教的控制。 騎士團的首要職責是保衛並護送基督教的朝聖者,但隨著其成員數量的不斷增長(最多時有20,000名),它逐漸成爲一支保衛基督教公國,尤其是耶路撒冷的拉丁王國的重要力量。 12世紀末期,隨著軍事上的勝利,聖殿騎士團越來越富有:教廷的捐助,歐洲貴族和國王們的資助及他們在巴勒斯坦及歐洲的采邑的收入。爲維持軍事行動,騎士團發展出一種很複雜的銀行系統(有些類似中國古代的鏢局),結果,騎士們都成了銀行家並聚集了大量財富。 隨著1187年,耶路撒冷陷入穆斯林(由有名的薩拉丁SALADIN統領),騎士團逐漸退出聖地,最後退到塞浦路斯。由此,他們失去了最主要的目的,保衛巴勒斯坦。聖殿騎士團開始沒落,最終被國王們的勢力吞併。 聖殿騎士團的遺産就是他們發展的銀行系統,這成了現代銀行業的鼻祖。
3、醫院騎士團
醫院騎士團是最爲古老的軍事修會,代表羅馬天主教廷。起初其主要從事慈善活動。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5-1099)就已經成立。11世紀法國貴族GERARD爲照顧患病的朝聖者而在耶路撒冷施洗者聖約翰教堂成立。到了1113年教皇PASCHAL二世承認,並限制其成員必須出身貴族。 其成員身穿繪有帶有八個尖角的馬耳他十字的黑色長袍。組織類似聖殿騎士團。其規則由羅馬主教聖AUGUSTINE創立。 隨著1291年十字軍公國被擊敗,騎士團撤到塞浦路斯,到1309年,最後選羅德島作爲基地。他們用海軍阻止穆斯林向東地中海地區的擴張。在羅德島,騎士團的財富逐漸增長,不僅由於虔誠的人們的捐助,還得益于繼承了一部分聖殿騎士團的財産。 當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土耳其人之手後,羅德島上的騎士是整個東地中海地區的唯一的基督教存在,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CHARLES五世賜予馬耳他島作爲騎士團的第二個基地。騎士團艱辛的防守阻止了穆斯林進一步向歐洲的擴張。騎士團一直未被征服,直到1798年,拿破侖一世迫使它投降。 1961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重新組織了醫院騎士團,直到今天,騎士團繼續從事其古老的慈善活動,管理醫院,照顧難民,戰爭中的傷殘者,儘管在過去它在軍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醫院騎士團的遺産是在歷史上阻止了穆斯林的擴張,因而造成今天東地中海地區的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分界線。
4、條頓騎士團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軍事修會中最後成立的,於1190年在巴勒斯坦的ACRE地區成立。到1198年,條頓騎士團由純粹的慈善組織轉變爲軍事組織,爲的是幫助抵抗土耳其人。成員限爲日爾曼貴族,在其他方面則類似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使用相似的修道院規則。1199年得到教皇INNOCENT三世承認,成員著帶黑色大十字的白色長袍(類似AOK中的條頓騎士)。 早期與其他騎士團相比,條頓騎士團發展比較緩慢。1210年,德國貴族HERMANN VON SALZA成爲大團長,在他管理之下,騎士團迅速發展,甚至發展到東歐。初,匈牙利國王邀請條頓騎士團參加對居住于波羅地海的斯拉夫人的十字軍東征,條頓騎士團迅速在此建立了永久的定居點。 122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FREDERIC二世答應騎士團佔有普魯士,條件是將當地居民轉化爲基督徒。1234年,教皇GREGORY四世認可條頓騎士團擁有任何地區,只要將當地斯拉夫人轉化爲基督徒。在接下來的50年裏,騎士團逐漸控制了普魯士,結果普魯士地區逐漸由日爾曼人占多數。 到1300年,條頓騎士團成了中歐和東歐地區最重要的一支軍事力量。1263年隨著教皇解除了騎士團保持清貧的禁令,條頓騎士團逐漸富裕,並保護了日爾曼人的漢薩同盟的商業利益。14世紀末,立陶宛的統治者娶了波蘭女王,立陶宛和波蘭的聯盟使斯拉夫人在這個地區力量得到了加強,日爾曼人與斯拉夫人的衝突加劇了。1409年,波蘭國王邀請所有條頓騎士團的敵人,組織了一場對日爾曼人的戰爭。1410年7月15日,波蘭人、捷克人、匈牙利人、科薩克人的聯盟在普魯士的坦能堡擊敗了騎士團。 雖然,騎士團中世紀在普魯士和波羅地海幸存下來,但是領土越來越小,軍事力量也越來越衰弱。爲了維持統治,騎士團便依賴雇傭兵,這導致稅收的增加和當地人民的不滿。乘著騎士團力量衰弱的時候,波蘭在1466年奪取了普魯士。1525年騎士團大團長ALBRECHET解散了普魯士境內騎士團組織,建立了一個公國。到了1591年,在瑞典、俄國、波蘭的擠壓下,騎士團被逐出波羅地海地區。 條頓騎士團撤到南德和奧地利,軍事規模也小了很多,1683年,在維也納曾抵禦土耳其的入侵。其後,騎士團逐漸演變成存宗教的組織。1809年,拿破侖解散了騎士團,但在1834年騎士團又復活了。其後,騎士團繼續發揮其慈善和宗教的功能,直到現在。 儘管後期騎士團表現的很收斂,但它的歷史影響很深遠。它使斯拉夫人皈依了基督教,間接維持羅馬天主教在東歐的巨大影響;使日爾曼人在東歐定居,最後導致後來斯拉夫人和日爾曼人間的緊張局勢。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