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0543|回复: 13

富人不易进天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0-2017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富人不易进天国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富人难进天国。我再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孔,比富人进天国还容易。」门徒们听了,就非常惊异说:「这样,谁还能得救呢?」耶稣注视他们说:「为人这是不可能的;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玛十九23-26;马谷及路加的记载几乎完全相同,请看谷十23-27及路十八24-27)。

耶稣见那位富少年怏怏不乐地离开,心中感慨千万,才说了上面几句重话。

所谓骆驼穿针孔,是当年闪族人惯用的夸张词,竟即很难很难。但后来有圣经学者,把针孔解释为一种十分狭窄的小巷,高大的骆驼当然是无法挤入那种巷子的。更有些作者甚至认为希腊文中的骆驼(Kamelos)与赞索(Kamelos),只有一字之差,耶稣当时所说的可能是「缆索穿针孔」,后来竟变成了骆驼穿针孔。但我们认为不管骆驼穿针孔也罢或缆索穿针孔也罢,反正用意完全一样,即富人进天国的确好难好难!

富人进天国为什么那样不容易?理由可能一箩筐。首先,钱能使鬼推磨,富人有了钱财,往往认为天下无难事,一切问题均可用钱来解决。抱着这种心态的人,当然不太可能再想到天主,更不会向他靠近了,试问这种人又如何去关心死后的人生大事?无怪乎在默示录中,天主曾责备富有的劳狄刻雅教会说:「你说:我是富有的,我发了财,什么也不缺少!殊不知你是不幸的,可怜的,贫穷的,瞎眼的,赤身裸体的……」(默三17)富人的可怜就在这里,他们颠倒是非,把今生的这个转瞬即逝的物质世界紧追不舍,忘了死后还有一个永远存在的世界!殊不知真正能满足人心的却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及幸福,偏偏这些不是金山银山所能提供的!

再者,富者往往容易变成守财奴,他们不但视钱如命,更想尽种种方法,包括不义的犯法的方法,使自己富了还要再富,银行存款多了还想多。中国有句谚语:有钱人像只狗,早早起来门口守,穷人像条龙,朝朝睡到日头红。我们虽不希望变成一条懒起的龙,但也不想做一只为钱而整日劳碌的狗。富人之所以容易变成守财奴,其实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因为他们只把「安全感」放在钱财上,认为钱财愈多愈能感到安全无虑,到最后只好变成那种一毛不拔的小气鬼。富而能施为之德,腰缠万贯,见穷人一毛不拔罪亦大矣,试问这种鄙吝的人,又如何能进入天国?「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没有给我喝的;我赤身露体,你们没有给我穿的……可咒骂的,离开我,到那给魔鬼和他的使者预备的永火里去吧!」(玛廿五41-43)

但我们也不必太极端,认为富人真的难以进天国;当然不是,只是富人比穷人更难一点罢了。我们若翻开圣经,就知道耶稣自己也有几位富人朋友,圣史玛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玛窦本来是一名税务员,这种人在罗马时代是属于中高级的官员;无怪玛窦那天被耶稣招唤,当晚就在家中设置请客,并请了许多税吏和罪人同耶稣及门徒一起坐席。(玛九9-10)

另外一位也是税吏,名叫匝凯:路加说他原是税吏长,是个富有的人。(路十九1-10)他也想看看耶稣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可惜他生得太矮,那天当耶稣经过时,他只好爬到树上去看耶稣。耶稣抬头一望,就叫他快快下来,并说那天他必须住在他家里。匝凯当然喜出望外,就「喜悦地款留了耶稣」。还有一位大富豪名阿黎玛特雅者,他名叫若瑟,耶稣死后,他竟能要求总督比拉多把遗体交给他,他用洁白的殓布包好后,安放在为自己所准备的那座墓穴内。而这位有权有势的富豪,竟也是耶稣的门徒。(玛廿七57-60)当然那位买了一百斤没药及香料,来安葬耶稣遗体的富人尼苛德摩,更不必提了。如此看来,耶稣自己不排斥有钱人。只要他们能从善如流,他们也可以成为耶稣的门徒。

若阅读圣人传记,我们不难发现,原来在圣人圣女中,竟也有不少是皇亲国戚等有权有钱的人,其中甚至还是几位皇帝及皇后。我们若放眼看四周,在目前的教会内,竟也有不少虔诚的热心信徒,他们不是公司的大老板,就是腰缠万贯的大富商,但他们的钱财并不影响他们修德立功,一心跟随耶稣走天国之路。可能这正是耶稣当时对伯多禄所说的那句话:「为人这是不可能的,但为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某些圣经学家认为只要人一旦得罪天主,就失去了得救的可能,只有天主的仁慈能赦免他的罪,使他能重入天国。

的确,人是否死后能升天享永福,除了靠人自己的努力之外,天主的恩宠才是决定因素;但这种恩宠天主也可以赐给富人,使他们虽然富有,照样也能活出神贫精神。当他们努力帮助穷人时,他们的内心可能也听到了耶稣的那句话:「我父所祝福的,你们进入天国吧!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的;我渴了,你们给我喝的……」。

富人上天堂

有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住在同一个村子里,他们都热爱天主,乐于助人。有一天,发生大地震,两人都被山崩掩埋,死了。

穷人醒来时,正看到富人被伯多禄迎进了天堂,盛大的欢迎会,充满喜乐。穷人趁着热闹也混进了天堂。只是到处贴满富人的画像,人人在谈论富人的来临,却没有人注意他。穷人觉得天堂上的人这么势利,简直是嫌贫爱富,虚有其名,就去找伯多禄抗议。伯多禄说:“对不起,像你这样的人,天堂每天都有新来的,可是富人,多久才有一个呀!

常言道:”物以希为贵“,原来天堂上也是这个道理。悔改的大罪人给天堂上带来了喜乐也是更大的。你看耶稣讲的那个亡羊的比喻:牧人失去了一只羊,他撇下了那九十九只,去寻找那一只丢失的羊,当他找到了,看他那个高兴劲儿,把它背在肩上,载兴载奔地回来,让别的人与他分享喜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比为那九十九只没有迷路的,更觉得欢喜。”(玛:十八.13)荡子回头的比喻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当那个不孝之子带着分得的产业离家出走后,老父亲天天守望门口,盼儿子回来。当这个儿子有一天走投无路,真的回来了,老父亲不记前嫌,大摆宴席庆祝;大儿子自觉父亲冷落了自己,因为他天天服侍父亲,却没有得到这样的待遇,他不理解父亲的爱心,内心非常不悦。“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路:十五.31——32)连我们自己不也是有许多时候没有理解天主是爱的道理而怨天尤人吗?

耶稣说:“我来是为找罪人,不是为找义人。”天主看人的标准与人大不相同,人很容易犯嫌贫爱富的毛病,或者对一些大罪人评头论脚,或干脆敬鬼神而远之;天主却许多时候拣选卑微贫穷的人,甚至是罪人,去完成他的计划;这倒不是说天主不重视富贵人,而是富贵生活使人容易走向骄奢淫逸的道路,无心顾及天主的事理;而贫穷卑微的人则易于亲近天主。旧约索福尼亚先知曾预言:“地方上所有遵守天主法律的卑微的人,你们要寻求上主,你们要追求公义,追求谦和——我要在你们当中留下谦和贫穷的人,他们会依赖上主的名号。”(索:二;三。12)索福尼亚先知预言的中心思想,怡好相似新约真福八端的预告,也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弟兄们,你们看一看,你们是怎样蒙召的;从人的观点看,你们当中有智慧的人并不多,有权势的人也不多,显贵的人更不多;天主偏偏召选了世上愚拙的人,来羞辱那有智慧的;召选了世上懦弱的人,来羞辱那此坚强的;甚至天主召选了世人认为卑贱的和受轻视,以及那些认为不足轻重的,来推翻那些被认为重要的。”(格前:一.16——30)耶稣就是选用了十二位无能、贫穷、卑微的宗徒改变了整个世界。

耶稣告诉 我们:天堂之门,是一道窄门。“你们应从窄门进入天国”。耶稣一生从马槽到十字架,无一不是奥秘。他以一名穷木匠为养父讨生活,在面临死亡时,他没求圣父派大队天兵来保护他,或从十字架上下来;在他受尽苦难之后,父把他从死亡中复活起来,使他受到最大的光荣,以完成“生命在死亡中诞生”的计划。全能的天主竟使事情这样发展,置耶稣于死地而后生。

是的,天主的奥秘却是要事情在艰难厉程中成就,这就是天主要我们选择的“天堂窄门”。无怪乎天堂上要把一个富豪以那么隆重的仪式来欢迎。一个人,能在富贵、享受、权威、名利的大染缸里而不受玷污,的确让天朝神圣展现不可名言的赞叹和欢乐。

当今世界,物质享受已达到制高点,而相应恭敬天主的热情下降。人的心底有一个贪欲的无底洞,越有越贪,永远不能满足,最终把人拉到谷底,不能自拔,甚至要干出种种损人利己的事来。在财富堆里能找到天主者,我们称他为圣者。所以耶稣才说:“骆驼穿过针孔,比富人进天国还容易。”(玛:十九.24)

贫穷卑微的人心地纯朴,容易接受信仰。你看耶稣接触的都是穷苦的人,耶稣的怜悯首先降临到他们身上。耶稣又在罪人身上给予极大的关怀与爱,以致M到经师和法利塞人多次辱骂。耶稣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直到十字架上;又以他无法被人理解的爱,宽恕了那个右盗,给罪人留下了会心的希望。

故事中那个升天堂的富贵人,可说是百里桃一,三生有幸,所以天堂上才有那么隆重的庆祝举动。但故事还告诉我们一条真理:那就是人应当作一个灵魂上的富有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天主之外无物”。尽管一个学者有学富五车之博,一位神修人有显灵迹之能,但在天主面前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孩童而已。我们所求望的该是天主,而不是天主所赐的恩惠。天主是本,恩惠是末,本末分清了,才能说神修。

如果我们凡事均能为天主所做,表面看来是贫穷的,内里却是富有的。圣人们抛弃物质享受而为天主生活,如吾主耶稣的前驱——圣若翰洗者,他离家而到旷野,穿的不是细软的衣服,而是粗硬的骆驼毛,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野菜野果的野蜜之类的食物,潜心等待救世主的来临,但他是最富足的。

圣保禄说:“你们或是吃。或是喝,或不论做什么事,都应为天主而作。”思、言、行为以天主为中心,才是最富足的人,因为有了天主,我们就一无所缺,天堂就是我们的了。

玛窦福音记载:耶稣向门徒说:“我切实告诉你们,富人难进天国。我再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孔,比富人进天国更容易!”门徒们听了非常惊异,说:“这样谁还能得救呢?”耶稣注视着他们说:“在人这是不可能的,但在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玛19:23-26)    如今的时代,我们鼓励个性的发扬,肯定个人财富的积累对社会的意义。但是在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之后,如何再完美个人奋斗对社会的意义,个人的观念和做法就有了很多差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给现代人的,既有虚无感,也有令人振奋的方面。

当一个人拥有了自己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后,那还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呢?有些世界富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了他们追求的方向,从物质转向精神,从敛财转向舍财,为社会慈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曾在信德报上介绍过这样的典型人物,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最近我又读到了有关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一篇报道题为《死而富是一种耻辱》。(原载12月2日《新民晚报》)他们的转变并非偶然,无疑,这与他们长期来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富人难进天国”的善意警告,对他们来说,显然是有利的鞭策和精神动力。

作为美国标准的石油公司的创办人,当年雄心勃勃的洛克菲勒采取了一系列非凡行动来聚敛财富。在他大展宏图的年月里,对金钱财富的痴迷追逐,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的乐事。然而当他退休以后,这位世界富豪却一点也快乐不起来。他在深深的愧疚中进行着痛苦的反省,认识到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处境和外在的条件决定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感恩的心。

洛克菲勒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金钱和快乐不能够画等号。他决定改变后半生的生活,把慈善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以惠及子孙,不让他们像自己一样被“千夫所指”。他在遗嘱中写下了“死而富是一种耻辱”,含有忏悔的反省。

在晚年,他以满腔热情献身于社会慈善事业。为了使慈善事业成为一项永久性的事业,他倾其所有,慷慨捐赠,创办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年迈的洛克菲勒把原来从社会中取得的财富,回馈给社会后,感到心情格外的轻松,精神非常愉快,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他如愿以偿,获得了金钱无法取代的健康和长寿,享受着财富不能带来的平静和快乐,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群体加快了贫富两极分化,富人多,穷人更多。例如我国拥有百万美元以上资产的富人已超过了23万名。然而,据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称:该会所获捐赠的70%来自国外和中国港台地区,内地富人的捐款还不到15%。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现代文化越来越世俗化,因为它没有一个有位格的上帝的观念。

“富人难进天国”这并不是说富人就不能进天国,耶稣曾对那个富家少年说:“你若愿意是成全的,去变卖你所有的,施舍给穷人。”(玛19:21)耶稣为富人指出了一条升天的道路———救济穷人,把“取之于社会的,还之于社会”。洛克菲勒之所以在晚年能翻然悔悟,慷慨施财,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正是在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表示知恩感恩之心。对我们的启示:因为“难能”,所以更“可贵”!

 (背景资料:劳伦斯·洛克菲勒于1994年7月1日,因肺病发作去世,享年94岁。 劳伦斯·洛克菲勒是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银行家小约翰·洛克菲勒之子。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杂志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

    洛克菲勒生前积极推动美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曾是美国环境保护协会的创始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王俊英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世后世享幸福

吕渔亭

「只要他们和新郎在一起,他们决不能禁食。但是日子要到,新郎要从他们当中被带走,那一天,他们就要禁食了。」(福音)

上周我们见到,当耶稣声明自己有赦罪之权时,那些顽固的经师及法利塞人如何怒气难消,因此他们随时随地在找机会报复出气。这个机会终于来了,当若翰的门徒和法利塞人正在禁食时,耶稣的门徒却不禁食;他们于是责问耶稣为何不禁食?耶稣却幽默地巧妙地声明,当新郎还在时,客人暂时不必禁食,新郎一旦离开,各人又当重新禁食了。

禁食与否,在旧约古代并无严格规定,梅瑟法律也只命令犹太人,一年只需守斋禁食一次,那就是所谓「赎罪节」。但不知何故,某些严格的经师们,竟开始提倡虔诚的犹太人,一周当禁食两天,即周一及周四,自早晨六时至晚上六时,不准吃任何食物。法利塞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克苦及牺牲精神,不但一周禁食两天,在禁食日更头发蓬散,在衣衫上撒灰,使众人都知道他们正在禁食。

耶稣当然不反对这种克苦精神,祂要反对的是那种刻板式的、毫无伸缩性的守法作风。换言之,祂希望改革经师及法利塞人的那种食而不化、咬文嚼字式的陋习。祂早已看出,信仰一旦变成如此呆板拘泥,信仰也就很难活下去了!我记得在同事中,曾有一位十分固执的神父,他做一切都有板有眼,可惜只要自己的意见一旦形成则往往至死也不改变,如他认为神父无论如何不能再结婚就是一例子。他只要见了某位神父结了婚,虽然他已得到了罗马教廷的特许,他立刻宣布与他老死不相往来,即使过去最好的朋友,他也一概拒而不见。

这就叫固执,这就是经师们那种毫无弹性的守法精神。耶稣当然想改变这种走极端的作风,因此祂提出了平衡之道,该吃苦时当吃苦,该喜乐时当喜乐的中庸之道。正如师主篇所云:日出有时,日落也有时;花开有时,花落也有时;悲哀有时,欢乐也有时……

我始终认为我们的信仰应该是喜乐的信仰,耶稣传给我们的也正是这种能使人快乐幸福的信仰。「今生你要得到百倍的赏报,死后还要享受永福。」今世及后世都能获享幸福,难道这不正是每位基督徒所追求的终身目标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耶稣与天国

   马尔谷福音中的第一句话就是: “天主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对‘福音’二字我们可以提许多问题。为什么强调‘福’字?好消息好在那里?耶稣不是说我们应该背十字架吗?耶稣降生以来,两千年过去了,福音也传得相当广了,但是世界上依然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的陷阱,不能自拔。我们已接受福音的人自己也摆脱不了痛苦,更不能解决个人或社会上的众多问题。耶稣带来的消息真是福音吗?

马尔谷自己好象用种种方法回答了这些问题。两千年前生活在中东地区的犹太人所处的困境,所面对的问题虽然与我们不同,但是如果从主观角度看,可说不亚于我们罢!由于天主曾经对他们作了许诺,要派遣救主拯救他们,他们浓厚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在与日俱增的艰难中,越来越迫切地等待救世主的来临。马尔谷陈述耶稣公生活的开端时,宣言耶稣就是当时人们等待的救世主说:“若翰被监禁后,耶稣来到加里肋亚,宣讲天主的福音,说:‘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11314》如此马尔谷从一开头就显示了他所传达的福音的核心:天国。因为他这一句话把福音和天主之国密切联系起来了。那么,天主的国是什么?天国和耶稣有什么样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天国是福音吗?下文以三个阶段企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   耶稣宣讲的天国

让我们先用一幅图象来表达耶稣宣讲的天国是什么。 在马尔谷笔下,受天主派遣的若翰出现在旷野里,耶稣从若翰受洗后,“圣神立即催他到旷野里去。他在旷野里,四十天之久,受撒殚的试探,与野兽在一起,并有天使服侍他。”《112-13》在短短的几节经句里,‘旷野’出现了三次,《141213》马尔谷是否蓄意要把世界比喻成旷野,因而让天国与之相比,突出得更鲜艳呢?旷野好比干涸万分、奄奄一息、等待救恩的大地;在那里,除了撒殚和天使外,没有人,只有野兽,这是否暗示兽性已顶替了人性呢?耶稣单身进来,受撒殚的试探,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幕,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牵涉面普及全人类的战争即将开始。但是人类永远不再是孤零零地应战,因为耶稣来了。马尔谷用简单的几句话表达的是令人深思的真理:父所选择的时刻来临了:“时期已满,”天主成了人,一位道道地地的、连魔鬼的试探也必须经受的人。而他来正是为了克胜包括魔鬼在内的、一切有形无形、内在或外在于人的、束缚人类的力量。由此可见,耶稣并不是来临于一个像真空般的世界中,与此相反,他的来临是投入、参与、领导人类每天都要面临的、不可避免的斗争。

和旷野对比,马尔谷给我们另一幅,耶稣使荒野变成乐园的图《630-44》。这场面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受耶稣派遣,两个两个地外出宣讲的宗徒们回来了。他们向耶稣作了汇报,耶稣看他们累了,就想带了他们“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休息一会。”谁能预料,当他们乘船往荒野去的时候,人们知道了他们要到那里去,“便从各城徒步,一起往那里奔走,且在他们以先到了”。马尔谷好象要提醒我们,人们如何急迫地等待着救恩。然后他告诉我们,耶稣下船,看见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觉得他们好象没有牧人的羊,就给他们讲了许多道理一直到天晚。门徒们想要遣散群众,“好叫他们往四周田舍村庄去,各自买东西吃。”但是耶稣却决定以当时唯有的五个饼和两条鱼使所有的人都吃饱。“吃饼的,男人就有五千。”马尔谷对这场面作了如下的描绘:“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伙一伙地坐在青草地上。人们就一组一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耶稣拿起那五个饼和那两条鱼来,举目向天,祝福了,把饼擘开,递给门徒,叫他们摆在众人面前,把两条鱼也分给众人。众人吃了,也都饱了;人就把剩余的碎块收了满满十二筐;还有鱼的碎块。”

   和干涸的旷野成对比,这是一幅天国图。青草地象征着生命,坐在草地上吃饼和鱼的有男女老少,大家都在一起,五十人一组,一百人一组,象征着和睦相处的团体,傍晚提示休息,吃说明满足,整个图景表达安宁和平。但是要清楚明白这幅图,我们必须随同耶稣,举目向天。因为这情景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耶稣的行动。耶稣好象要我们认识天父是谁。他“动了怜悯之心,”使我们联想到出谷纪里,上主对梅瑟所说的话:“我看见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听见他们因工头的压迫而发出的哀号;我已注意到他们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离开那地方,到一个美丽宽阔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378》门徒们要遣散群众,让他们各自去买吃的东西时,耶稣是否想到依撒意亚先知的话,所以要亲自使群众吃饱呢?“啊!凡口渴的,请到水泉来!那没有钱的,也请来罢!请来买不花钱,不索值的酒和奶吃!。。。你们若细心听我,你们就能吃丰美的食物,你们的心灵必因脂膏而喜悦。”《依55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主我的天主
凡领我归向祢的,请赐给我

我主我的天主
凡使我远离祢的,请给我除去

我主我的天主
请使我舍弃自我,并把我完全献给祢


我主我的天主
求祢教我善用时间,让我懂得分辨重要与不重要的事情

我主我的天主
求祢提醒我警醒,让我懂得避免内心受到诱惑而丧失智慧

我主我的天主
我知道有些困难,是可以迎刃而解的,求祢让我具有耐心

我主我的天主
祢知道我多么需要亲情,友情、爱情,求祢让我得到这个最贴心的礼物



主耶稣

祢教导我们:求必得
我们深信,祢知道我们的需要
了解我们的感受,明白我们的处境
现在,我们为心中的需要祈求(默静片刻)
求祢按照祢仁慈的安排,俯听我们的祈求。阿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父那里吗?」


吕渔亭神父
 

 自圣家定居纳匝肋之后,一直到耶稣卅岁正式公开传播福音,在那段不算短暂的岁月中,耶稣究竟做了些什么,玛窦福音只字不提。路加也只记载了一件事,那就是耶稣十二岁那年,曾跟着父母到圣城庆祝了一次逾越节。路加圣史告诉我们,当逾越节过后,人人重返家园,大概由于人潮实在太拥挤。玛利亚与若瑟还认为小耶稣可能正与同村的熟人同行,因此也不太放在心上。但过了大约一天的路程,还不见爱子的踪影,才决定回头寻找,最后终于在圣殿内找到了他。
 玛利亚大概不太了解耶稣为什么会这样做,因此有点不太愉快地对他说:「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与我,一直痛苦的找你。」圣母似带抱怨的这种口气,我们可以完全了解,天下父母一般心,爱子一日不见,那有为人母者母亲不心急的!但耶稣的那句答词,可能才值得我们回味。
 耶稣当时听了圣母的质问,不但没有立刻道歉,甚至还说了一句连圣母也不甚理解的话:「你们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耶稣这样说是否不近人情或另有更高层的用意?这又使我们想起耶稣以后所说的那句也似乎不太合理的话!某次耶稣正忙着与群众讲话,忽然他的母亲和兄弟站在外边,想要同他说话。耶稣当时不但没有放弃手边的工作立刻去见母亲,甚至还面带厉色地回答那位通报者道:「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兄弟?」说罢他伸手指着自己的门徒说:「看,我的母亲,我的兄弟!不拘谁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意旨,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玛十二,48-49
 从这两则故事的表面文字来看,耶稣好象在否认母亲或自己的兄弟,但我们若进一步推敲,就不难看出耶稣并无半点轻视亲人之意。孝敬父母乃天主的诫命,第四诫一清两楚地命令我们必须孝敬父母,耶稣又如何能否认这种最基本的人伦,但我们又不能否认,耶稣的一生始终以完成天父的旨意为第一目标:「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承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这应该是每个信徒一生的基本信仰。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若你能同时爱天主而又爱父母,谢天谢地,那最好没有,但若天主的圣意与父母的愿望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我们又当如何选择?那时我们若真想荣主救灵,有时也可能只好暂时放弃父母而以天父的圣意是从。我们常听说某些有志的年轻人,他们一心想把自己献给天主,因此希望去修道做神父或修女,却不幸遭到自私的父母所拒。这些人有的只好放弃修道,有的却能奋斗到底,虽暂时不得不违背双亲的志愿也在所不惜。我自己也曾是这样的一个「不孝之子」。
 记得我当年进教领洗,眼看着神父们的清高生活,也决定想步他们的后尘进修院做神父,那知父亲私心太重,竟千方百计阻止我去修道!后来经过多方调停。终于如愿以偿进了修院,那知好景不常,不久战乱横生,修院无计为生只好解散,父亲于是心中大喜,决定令我留在家中准备接替他的事业。为了保证我死了那条重返修院的心,父亲竟三次给我提亲,希望我早生贵子,死了那条重返修院的心!那知我这个逆子始终不肯成亲,最后甚至离家出走,独自跑到教会学校内宁可去吃粉笔灰。
 这些往事,如今回想起来,也似乎只为了耶稣的那句话:「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父那里吗?」当然,我那时的意向没有那样高尚,我的目标更没有那样纯正,说句真心话,我那时之所以不太甘心遵父命成婚,与其说是为了追求更高尚的修道生活,还不如说我不愿终身困在那偏僻落后的乡间度其一生更恰当。但不管怎样,我那种决定,表面上似乎已违逆了孝敬父母的诫命。幸好诸多事实证明,像我们这些所谓「不孝之子」,大概由于没有家室牵挂,后来反而比结婚的子女更关心父母。大概由于这些额外的关心及孝心,似曾感动了不少父母的心,使原来不接受信仰的父母。后来竟也皈依了真主!
 耶稣比谁更孝顺父母,路加其实已暗示了这个事实。「他就同他们下去,来到纳匝肋,属他们管辖。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耶稣在智能上和身量上,并在天主和人前的恩爱上,渐渐地增长。」(路二,51-52)被人管辖即服从,即孝顺父母。一心替父母做事。我们前面已说过,若瑟大概自那年朝圣回家后即已长逝;若果如此,则孝养母亲的责任完全由耶稣一人肩负了。因此,耶稣当年回答父母的那句看来似不近人情的话,其实没有那样沉重;它只表示我们应该孝顺父母,但更当接受天父的旨意,万一两者有所冲突,我们也只好暂时离弃父母,一心去服事天主为上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浪子回头》福音详细释义

路15:1-3, 11-32

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

税吏及罪人都来听耶稣讲道。法利塞人及经师窃窃私议说:「这个人交接罪人。」耶稣遂设了这个比喻:一个人有两个儿子,那小的向父亲说:请把我应得的一分家产给我罢!然后,小儿子往远方去,在那里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只好去为当地一个居民放猪。他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我要回到父亲那里给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佣工罢!他便动身回家去。他父亲在远处看见他,就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热情地亲吻他,吩咐仆人:快拿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再把那只肥牛犊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他的长子从田里回来,听见歌舞的欢声,遂问仆人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见他无恙归来,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他回答说:这些年来我服事你,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应当欢宴喜乐。

释经

1-3节:法利赛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

「税吏及罪人们」(1节)。这里没有说明罪人的罪。这些罪可能是令人发指的罪,或纯粹是宗教规条的小错误。不论是什么的罪,法利塞人和经师都与罪人保持距离。他们避免与罪人做生意,或在社交上与他们混在一起。至于耶稣迎纳罪人,并与他们一起坐席,看来他宽恕他们的行为。他这种接纳不受接纳的人的态度,导致法利塞人和经师窃窃私议。

但是,耶稣前往需要他的地方。如果一个医生不接触病人,就没有多大用处。较早前,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来不是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

为响应法利塞人和经师的窃窃私议,耶稣给他们讲了三个比喻,但本周的福音课只包括第三个比喻。随着我们阅读这第三个比喻的结局,很容易忘记导致耶稣讲这些比喻的原因就是「窃窃私议」。这是不幸的,因为长子在结局的表现,反映出法利塞人和经师在开始时的窃窃私议。

11-12节: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给我罢

「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希腊文:bion)给我罢!」「用作『产业』的希腊文bion也解作『生命』、『生活的态度』、『维生的方法』。产是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东西」(Nolland)。

申21:17详细说明,长子可得到多一份产业,所以,父亲的产业分配时是按照儿子的人数再多加一份:

──如果有两个儿子,产业要分成三份,其中两份(百份之六十七)给长子,第三份(百份之廿三)给幼子。

──如果有三个儿子,产业要分成四份,其中两份(百份之五十)给长子,其余两个儿子各得一份(百份之廿五)。

──如果有十个儿子,产业要分成十一份,其中两份(百份之十八)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各得一份(百份之九)。

──如果家中有女儿的话,产业的百份率必须下调,因为要预留部份金钱作她们的嫁妆之用(Stein, 405)。

明显地,任何儿子所继承产业的百分比会随着多一个兄弟而减少。不过,长子无论如何都会领受双份产业。在一个大家庭盛行的文化里,大多数的产业都不会很多。不过,在一个只有两个儿子的家庭,长子继承的产业将是可观的,即使幼子也能依赖父亲的三份之一的产业。

幼子的要求既放肆又无礼──「相当于对父亲说:『去你的!』」。儿子通常在父亲去世时才领受产业。父亲可能为了退休而决定早点分配部份或全部产业,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动权必须是属于父亲的,而不是儿子的。如果儿子在父亲死前领受了产业,他就必篢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父母。这就是「应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地方,延年益寿」(出20:12)。

领受产业通常并不表示有权处理产业──出售祖宗土地,换成现金(Bailey, 164)。不过,在这比喻里,父亲进一步给予儿子售卖产业的权利,儿子过了几天后便这样做(参阅13节)──尽快离开家庭。在中东地区,类似的品行会特别是低劣得不象话,因为人要从家庭和社群关系取得身份。

这幼子的过错是:

──取了原本属于父亲的主动权
──把父亲当作死去般看待
──忽视要照顾年老父母的义务
──因离去而破坏家庭关系

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父亲会因养育了这样的儿子而蒙羞。邻居会轻视儿子,因为他不尊重父亲,也轻视父亲,因为他迎合儿子的要求。

「父亲遂把产业给他们分开了」(12节b)。大多数父亲会责备幼子,但这位父亲却分配了他的产业──这意味着长子已领受较大的一份,幼子领受较小的一份。长子应拒绝他的产业,作为抗议幼子的行为和父亲的认同(Bailey, 168),但他没有这样做。


13-16节:可是没有人给他

「他在那里荒淫度日,耗费他的资财」(13节)。我们不知道儿子向父亲要求家产时心里想什么。也许他想荒淫度日,也许他梦想用这家产来赚钱。不论他原本的意向如何,但已不再受父母的管束,他便可以花钱和荒淫度日。耶稣让我们自行想象「荒淫度日」的意义。其后,长子会指控幼子与娼妓度日(30节),但我们不知道这是否真实。

「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那地方正遇着大荒年,他便开始穷困起来」(14节)。我们很难过份强调这幼子潦倒到什么程度。梅瑟五书说:「至于猪,虽有偶蹄,却不反刍,对你们也是不洁的;你们不可吃这些走兽的肉,也不可摸牠们的尸体」(申14:8)。犹太人尽量避免接触猪只,但这个年轻人潦倒得要服事猪──喂饲牠们──忍受牠们的推撞──闻牠们的臭气──忍受牠们的态度──嫉妒牠们的优势──甚至垂涎牠们的食物。

「他恨不能拿猪吃的豆荚来果腹」(16节a)。传统认为这些是豆荚,虽然并不吸引,但人类是可食用的。那么,在这情况下,那幼子不能吃,或者他的雇主不准许他这样做。Bailey指出,这应是另一品种,即野豆荚,是不适合人类食用的,所以用来做猪的食粮(Bailey, 172-173)。

「可是没有人给他」(16节b)。没有!分毫也没有!


17-19节: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

Joachim Jeremias说:「悔改的意义是,学习再次说『阿爸,父啊』,完全信任天父,返回父家和父的怀里」。不过,这年轻人突然的意识并不是充满悔意。即使他承认自己的罪过,但似乎更是精明──更想说服父亲多于赎罪──关心自己日益暗淡的处境多于他给家庭造成的伤害。他只寻求更好的处境。

父亲有仆人(22, 26节),但是儿子在练习讲话时,计划要求恢复作为佣工(17, 19节)。尽管我们可能想到,仆人的地位比佣工为低,但普遍的理论认为,相比佣工,仆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更是家庭的一部份,其工作亦时常由主人直接指示。佣工只在有需要时才聘请的,可能更随时放弃。如果这理论是真的,幼子就是要求回到家庭的最外围。


20-24节:父亲跑上前去,热情地亲吻他

「他便起身到他父亲那里去了」(20节a)。饥荒成为幼子得救的工具。唯有在谷底他才愿意考虑回家。天主时常利用逆境使人醒悟过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导致自己的痛苦,但天主往往准备救赎我们的痛苦。

我们必须相信这年轻人采取第一步。他的父亲是唯一的希望,所以,他必须极之害怕父亲拒绝他的建议。

「他离得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20节b)。父亲从远处看到他的儿子,这看似不是巧合。父亲当然花了许多时间凝望着道路,希望看到他的儿子。当他最后敢于相信那是他的儿子,他的心充满怜悯,热泪盈眶。他再不能自控,?下一切尊严,走去拥抱恐惧已死去的儿子。在这时刻,充满怜悯和恩宠,令这情景成为受人爱戴的比喻。

「儿子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21节)。我们要注意,这只是儿子沿途练习的讲话的首部份。父亲在儿子要求被聘用为佣人之前打断他的儿子。

「父亲却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宴起来」(22-24节)。

父亲立即采取步骤来治愈儿子的境况。给他穿上袍子!给他东西吃!这远远比较儿子所期望的和应得的更好。对于父亲和儿子来说,这是充满恩宠的时刻。儿子所得的比应得的更好,而父亲所得的,不是佣工,却是儿子。

袍子、戒指和鞋子同样传递一种尊严。这些对象是家庭成员的标记,表明父亲迎纳这年轻人回家。袍子、戒指和鞋子标志这年轻人作为家庭的子孙、父亲的儿子。有些学者认为戒指是印章戒指,象征父亲的权威,但这是夸张的。「儿子受到尊重,但不使他成为父亲的全权代表」(Nolland)。

肉类不是日常膳食的部份,而是保留给特别的场合。如果需要肉类时,家庭通常宰杀一头羊,因为羊的体积较小,一家人也可容易吃掉。至于肥牛犊则留作庆祝之用,因为牠的体积较大,需要邀请邻居,甚至整个村庄的人来吃。父亲吩咐仆人宰杀肥牛犊,不但庆祝儿子回来,也邀请整个社群;知会他们,他儿子的身份得以恢复,因而再次加入社群。

25-30节:那时,他的长子正在田地里

「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28节)。「长子拒绝参加父亲主持的宴会,就是不尊敬父亲,正如幼子初时要求分家产时不尊敬父亲一样」。讽刺的是,「曾经在外面的兄弟,现在在里面,但曾经在里要的兄弟,现时却在外面。再次人想起耶稣的话:『最后的成了最先的,最先的成了最后的』」。

「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28节b)。父亲宽仁对待这个不孝的儿子,正如他曾这样对待幼子一样。他出来与长子和好,正如他出来欢迎幼子一样。其中的分别是,乐于见到父亲,但长子却硬着心肠。

父亲的喜乐被粉碎了。他原本可以跟儿子们一起庆祝,但现在发现长子仍在外面,不愿意进来。父亲原本庆祝家庭的分裂结束,但现时却在另一发现分裂。

「他回答父亲说:你看!」。「你看!」这句话是不尊重父亲的。长子命令父亲聆听他的话,他取了责骂的父母的角色,夺取了父亲的权威,而不是服从父亲对他的权威。

「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29节b)──但他刚才拒绝接受父亲的劝解(28节b)。幼子以离家来展示他的疏远。现在,长子也展示出他一直是疏远的,即使与父亲住在一起,照父亲的吩咐做事。他企图赚取父亲的爱,但从不相信父亲爱他,或者,他根本从没有爱父亲。

「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同我的朋友欢宴」(29节c)。长子未能在弟弟死而复生的经验中感到欢乐。

长子的怨言跟葡萄园的工人的怨言颇为相似──「他们一领了,就抱怨家主,说:这些最后雇的人,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玛20:11)。

31-32节:你这弟弟失而复得

「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31节)。长子没有用「爸爸」来称呼父亲,但父亲却用「孩子」来叫他。父亲本来可说「儿子」,却说「孩子」,一个更加温柔的字眼。

长子从不承认幼子为弟弟,却指他为「你这儿子」(30节)──但父亲拒绝那个立场,指他的幼子为「你这弟弟」(32节)。

「那给予在家外迷失的儿子的慷慨,现在伸延到在家中迷失的儿子身上」。父亲给长子安慰长子,幼子的临在既不影响父亲对长子的爱,也不影响长子的产业。「税吏和罪人的爱并不全部否定法利塞人和经师的爱」。法利塞人和经师需要聆听,他们的产业不会因天主爱罪人而消失。他们也需要聆听,他们无权划定界线,拒绝别人得到天主的临在。

「因为你这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32节)。怎能不庆祝亲人的复生?耶稣没有告诉我们,父亲的劝解最终有什么结果,但「不安的感觉萦回着,也许是因为仍有一个迷失的儿子」。

耶稣讲这个比喻,是响应法利塞人和经师的窃窃私语。长子当然是一个法利塞人或经师。他尝试做正确的事,却不能容忍别人犯错。「他好象那些忘于守卫天主恩宠的界限,却没有注意到,划定界线的行为最终是连自己也被拒诸于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耶路撒冷的城门

圣经这样介绍耶稣当日进入耶路撒冷的情况﹕

他们把驴驹牵到耶稣跟前,把自己的外衣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了上去。有许多人把自己的外衣,另有些人把从田间砍来的绿树枝,铺在路上。前行后随的人,都喊着说:『贺三纳!因上主之名而来的,应受赞颂!那要来的我们祖先达味之国,应受赞颂!贺三纳于高天!』

四本福音都记载了这一幕场景:耶稣公开传教已经接近尾声。现在,他临近了耶路撒冷,并且为自己安排了这个进城仪式。耶路撒冷城,这个在犹太先知口中的救恩所在地,现在正以最热烈的方式迎接自己的救主﹔因为不久之后,在它的城门外,它将亲眼目睹,也将亲身参与这个自从远古以来,他们的祖先便一再预言,也一再期待的救恩。实在很难叫人相信,这个影响全世界的救恩事件,竟然是在这样的一副情境下完成的。

依旧拿着棕树枝,依旧唱着歌咏,时序移转了两千年,然而借着典礼,许许多多人得以超越时空的疆限,在每年的这个神圣时刻,礼仪性地重回昔日救恩的场域。进入耶路撒冷的城门,便进入救恩的城墙,进入基督事件关键性的时刻。

有人说,有宗教的人和没有宗教的人对于时空的体验是不同的。为宗教人来说,时间并不是每一刻都如此,空间也不是每一块都一样。简单来说,有一些时空密度比较高,古人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伯多禄也说﹕我们在这里真好,都道出了宗教人的时空震憾。时空所以能够震憾人自然是因为神圣─人在此时此境进入了神圣的氛围,也因而接触了神圣,有了神圣的经验。重要的是,宗教人的神圣时空可以重溯,它圆周性地无限回转。每年的逾越节,犹太人在晚餐桌上,吃着羔羊肉,举起祝福杯,当熏香袅袅,往事如烟之际,他们乃潜进红海,再一次踏上当日神圣的出谷;同样地,在每年的圣枝主日,当基督徒礼仪性拿起棕榈枝,绕着教堂的外围道路前进,他们也走近那神圣的城墙。「贺三纳!贺三纳!」杂散在当日进城的群众当中,在纷纷扰攘中,与救主擦身而过。

天主教会庆祝圣周,从圣枝主日开始。这个星期内,礼仪重演天主对人类的救恩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经由神圣的时空,基督徒不仅可以重溯昔日基督的事迹,还可以亲身莅临当日事件的会场,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亲身参与这神圣的一刻。当然,能够进入晚餐厅,能够站立在十字架下,本身已是一种福分,但是能否沐得救主的恩泽,还端视参与者的心情。事实上,每次礼仪聚会都应该视为一次真实的圣地朝圣,可惜的是,现代人旅行走多了,朝圣也轻松平常,丝毫没有古代朝「圣」(面对神圣)者的戒慎恐惧的心情。因而,同是朝圣,有人深受感动,自心底获得净化,泰然舒坦,自圣地归来,更是焕然一新,身心灵皆得滋养,有人却只见行头,朝圣犹如游玩一般,又或者走马看花,更甚者,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样的圣地之旅,显然是白走一遭了。

有人说,朝圣该有启程,行程,归程三个步骤,参与礼仪也应该有这三样功夫。启程者,整理身心,面对天主;行程者,一步一脚印,跟随吾主身旁;归程者,立心定志,唯主是赖。如此,朝圣者(参与礼仪者)的心灵转变将不限于圣地而已,更重要的是自圣地返回,重投日常生活之际,亦能以一颗朝圣之心,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俗世界。因而真正懂得朝圣之人将不再有世俗神圣之别,因为四季寒暑,无时不月圆,普天之下,无处不是神圣出现的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7 08: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右盗」

施森道

一生劫人财物,临死检得天堂(路廿三3343),真的福从天降,好不幸运!

这幸运儿何许人耶?我们说是「右盗」。四部福音都有记录:玛(廿七38):「同时被钉的两个强盗,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谷(十五27)与玛窦一样:「两个强盗,一个在他右边,一个在他左边」。路(廿三33)不用「强盗」二字,只称「凶犯」,名异而实同,也说「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若(十九18)则说「两个人,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既不称「强盗」或「凶犯」,也不说右边或左边,可是实质上完全一致。可是路加福音特地指出这两个与耶稣一齐被钉的受刑人最后的结局大异其趣:一个怀恶不悛,另一个幡然悔悟(路廿三3943)。这个濒临死亡危机而骤然生丛的一念竟赢得耶稣亲口「宣圣」:「今天你就要和我一同在乐园里」(路廿三43)!在教会里遂有「善盗」美名,每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他的庆日(东方教会则在三月廿三日)。「善盗」,名不雅驯,我国习称「右盗」,如每日礼赞的每周星期五日间祈祷的午后祷词:「主、耶稣基督,祢曾允许悔过的右盗从十字架进入祢的王国」;又如敬礼圣体歌辞亦称「右盗」。其实「善盗」是右盗还是左盗,于「经」无凭。如果咒骂耶稣的在耶稣右边,悔过的在耶赤左边,右盗岂不盗名欺世?左盗岂不蒙不白之冤?!果如是,还不如用「不雅驯」的善盗为妙。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的圣人传记第一册五六六页就用「善盗」(三月廿五日),近来千禧国际影业「按路加福音所记载:耶稣」的说明书十六页有「善盗」字样,避免「右盗」或「左盗」的称谓,真的不作左右袒。

外国人口说「善盗」,犹如「善牧」,习以为常,无人提出异议。可是我国文字里的「盗」,含有恶的成分,冠以「善」字,就觉不伦不类。纵然自称「替天行道」的梁山伯好汉,劫富济贫的「侠盗」,在人民心目中始终算不得善人。何况,陪同耶稣的两盗乃是货真价实的「强盗」,已判定死刑的凶徒,根本不是什么「好汉」、「侠盗」。其中一人,受耶稣感召而悔过,悔过必自新,唯「自新」因气绝死亡而来诸实现。这倒有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味道。当然,所谓「放下屠刀」,非指屠刀不在手中之事实,两盗被捕后即已撤除武器,但盗心未改:至死不改的就未成佛,悔改的却一步登天,立即成圣。悔与不悔,虽只一念之差,其「差」却系天壤之别!一个人死在眼前,神智杂乱如麻,怎能认出耶稣「从未做过什么不正当的事」(路廿三41)?怎能要求这位「一死百了」的耶稣「为王时,记我一念」(路廿三42)?他怎知追随耶稣三年之久的门徒均已逃之夭夭,作鸟兽散了?而他却称耶稣是主、是王!

天主至仁至慈,我们无法臆断,耶稣尝设喻,迟到的工人只做一小时的工作与整天劳作的等量齐观(玛二十115),并说:「这样,最后的将成为最先的,最先的将会成为最后的」(同上16),原来,得救不在先后,只在真心皈依。在生命一息尚存之际,获得救恩的,岂仅「右盗」一人?圣女德肋撒在她的灵心小史(第五章)描写巨盗彭齐尼「已上断头台,拖往砍头架,忽被灵光默照,感动转身,急取司铎持与之苦像,三亲吾主之圣伤」(见马相伯译本第八六页),类此之事,当非绝无仅有,唯笔诸于书省不多见年。

教会敬礼圣者,有以提斯玛(DismaDismas)称「善盗」者(见圣人大辞书第三四八页)。辞源不详,概括约有二说:其一来自「伪经」之「耶稣孩提传」及「尼阁福音」,版本及名称不一,内容亦多参错,可信复颇低,故称「伪经」。但由是而形成传言则是事实。据一九九二年比爱梅书局出版之伪经(五六四及五九二页)述及圣家避难逃亡埃及途中遭翦径拦路劫持,盗首提斯玛慑于圣婴目光而放纵之,三十年后为耶稣感化而得善众。(然而阿拉伯文中则称抢劫圣家的两盗是弟铎及杜马,弟铎说服杜马放过赤贫的三个逃难人,两盗就是陪同耶稣的受刑人,指明弟铎在右,杜马在左)。另有一说,则采自叙利亚五八六年的精工耶稣受难图,图上「善盗」头上有Dismas字像,颇近希腊文的「西」字,因而其名实为「西盗」,耶稣被钉在「骷髅」地在耶京北端,面对城门,就是朝着南方,两盗正在耶稣右边,善盗即右盗,名正言顺矣。但上述两说均纯属臆测,不足为凭,姑妄言之而已。

善盗或右盗位列圣人班籍,受人敬礼;但洗者或建堂而光荣其名者,未诸闻焉,忽念及王阳明象祠记,贵州苗夷重建其祠而祀之:象至不仁(孟子万景篇),不孝不悌,安得立祠?阳明先生特着眼:「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而断言:「祠者为舜非为象也」。右盗「终见化」,祠而祀之仍不足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4-2018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1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5-2018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圣经说你不能侍奉两个主。
真正爱神,就要舍弃物资金钱,
是你的心要舍弃。
不是说你不必用钱。
钱是要的,我们用钱来做主要我们做的工作,
用钱来推动传福音,帮助教会的穷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8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步惊云义侠 发表于 3-5-2018 04:09 AM
圣经说你不能侍奉两个主。
真正爱神,就要舍弃物资金钱,
是你的心要舍弃。
不是说你不必用钱。
钱是要的,我们用钱来做主要我们做的工作,
用钱来推动传福音,帮助教会的穷人。

以马内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5-2018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不是罪,
如果钱是你利用上帝给你的恩赐得来的,
然后用钱来做上帝要你做的事,
帮助穷人,扩张福音,
不要被钱捆绑,
一心爱主最多。
钱,反而可以成为别人的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5-2018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感而发。。。
看到搜出来贪官一箱箱钞票珠宝名手袋的图片,是一种警惕。
钱财和权力会腐蚀人性,让人迷失自己。
所以我们需要常常警惕自己,不要太物质,生活上尽量简朴淡泊。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圣母玛利亚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12-2024 06:18 PM , Processed in 0.12579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