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福音详细释义
路15:1-3, 11-32 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 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 税吏及罪人都来听耶稣讲道。法利塞人及经师窃窃私议说:「这个人交接罪人。」耶稣遂设了这个比喻:一个人有两个儿子,那小的向父亲说:请把我应得的一分家产给我罢!然后,小儿子往远方去,在那里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只好去为当地一个居民放猪。他反躬自问:我父亲有多少佣工,都口粮丰盛,我在这里反要饿死!我要回到父亲那里给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佣工罢!他便动身回家去。他父亲在远处看见他,就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热情地亲吻他,吩咐仆人:快拿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再把那只肥牛犊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他的长子从田里回来,听见歌舞的欢声,遂问仆人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见他无恙归来,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他回答说:这些年来我服事你,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应当欢宴喜乐。 释经 1-3节:法利赛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 「税吏及罪人们」(1节)。这里没有说明罪人的罪。这些罪可能是令人发指的罪,或纯粹是宗教规条的小错误。不论是什么的罪,法利塞人和经师都与罪人保持距离。他们避免与罪人做生意,或在社交上与他们混在一起。至于耶稣迎纳罪人,并与他们一起坐席,看来他宽恕他们的行为。他这种接纳不受接纳的人的态度,导致法利塞人和经师窃窃私议。 但是,耶稣前往需要他的地方。如果一个医生不接触病人,就没有多大用处。较早前,耶稣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来不是召叫义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路5:31-32)。 为响应法利塞人和经师的窃窃私议,耶稣给他们讲了三个比喻,但本周的福音课只包括第三个比喻。随着我们阅读这第三个比喻的结局,很容易忘记导致耶稣讲这些比喻的原因就是「窃窃私议」。这是不幸的,因为长子在结局的表现,反映出法利塞人和经师在开始时的窃窃私议。 11-12节: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给我罢 「父亲,请把我应得的一份家产(希腊文:bion)给我罢!」「用作『产业』的希腊文bion也解作『生命』、『生活的态度』、『维生的方法』。产是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东西」(Nolland)。 申21:17详细说明,长子可得到多一份产业,所以,父亲的产业分配时是按照儿子的人数再多加一份: ──如果有两个儿子,产业要分成三份,其中两份(百份之六十七)给长子,第三份(百份之廿三)给幼子。 ──如果有三个儿子,产业要分成四份,其中两份(百份之五十)给长子,其余两个儿子各得一份(百份之廿五)。 ──如果有十个儿子,产业要分成十一份,其中两份(百份之十八)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各得一份(百份之九)。 ──如果家中有女儿的话,产业的百份率必须下调,因为要预留部份金钱作她们的嫁妆之用(Stein, 405)。 明显地,任何儿子所继承产业的百分比会随着多一个兄弟而减少。不过,长子无论如何都会领受双份产业。在一个大家庭盛行的文化里,大多数的产业都不会很多。不过,在一个只有两个儿子的家庭,长子继承的产业将是可观的,即使幼子也能依赖父亲的三份之一的产业。 幼子的要求既放肆又无礼──「相当于对父亲说:『去你的!』」。儿子通常在父亲去世时才领受产业。父亲可能为了退休而决定早点分配部份或全部产业,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动权必须是属于父亲的,而不是儿子的。如果儿子在父亲死前领受了产业,他就必篢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父母。这就是「应孝敬你的父亲和你的母亲,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地方,延年益寿」(出20:12)。 领受产业通常并不表示有权处理产业──出售祖宗土地,换成现金(Bailey, 164)。不过,在这比喻里,父亲进一步给予儿子售卖产业的权利,儿子过了几天后便这样做(参阅13节)──尽快离开家庭。在中东地区,类似的品行会特别是低劣得不象话,因为人要从家庭和社群关系取得身份。 这幼子的过错是: ──取了原本属于父亲的主动权
──把父亲当作死去般看待
──忽视要照顾年老父母的义务
──因离去而破坏家庭关系 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父亲会因养育了这样的儿子而蒙羞。邻居会轻视儿子,因为他不尊重父亲,也轻视父亲,因为他迎合儿子的要求。 「父亲遂把产业给他们分开了」(12节b)。大多数父亲会责备幼子,但这位父亲却分配了他的产业──这意味着长子已领受较大的一份,幼子领受较小的一份。长子应拒绝他的产业,作为抗议幼子的行为和父亲的认同(Bailey, 168),但他没有这样做。
13-16节:可是没有人给他
「他在那里荒淫度日,耗费他的资财」(13节)。我们不知道儿子向父亲要求家产时心里想什么。也许他想荒淫度日,也许他梦想用这家产来赚钱。不论他原本的意向如何,但已不再受父母的管束,他便可以花钱和荒淫度日。耶稣让我们自行想象「荒淫度日」的意义。其后,长子会指控幼子与娼妓度日(30节),但我们不知道这是否真实。 「当他把所有的都挥霍尽了以后,那地方正遇着大荒年,他便开始穷困起来」(14节)。我们很难过份强调这幼子潦倒到什么程度。梅瑟五书说:「至于猪,虽有偶蹄,却不反刍,对你们也是不洁的;你们不可吃这些走兽的肉,也不可摸牠们的尸体」(申14:8)。犹太人尽量避免接触猪只,但这个年轻人潦倒得要服事猪──喂饲牠们──忍受牠们的推撞──闻牠们的臭气──忍受牠们的态度──嫉妒牠们的优势──甚至垂涎牠们的食物。 「他恨不能拿猪吃的豆荚来果腹」(16节a)。传统认为这些是豆荚,虽然并不吸引,但人类是可食用的。那么,在这情况下,那幼子不能吃,或者他的雇主不准许他这样做。Bailey指出,这应是另一品种,即野豆荚,是不适合人类食用的,所以用来做猪的食粮(Bailey, 172-173)。 「可是没有人给他」(16节b)。没有!分毫也没有!
17-19节:我要起身到我父亲那里去
Joachim Jeremias说:「悔改的意义是,学习再次说『阿爸,父啊』,完全信任天父,返回父家和父的怀里」。不过,这年轻人突然的意识并不是充满悔意。即使他承认自己的罪过,但似乎更是精明──更想说服父亲多于赎罪──关心自己日益暗淡的处境多于他给家庭造成的伤害。他只寻求更好的处境。 父亲有仆人(22, 26节),但是儿子在练习讲话时,计划要求恢复作为佣工(17, 19节)。尽管我们可能想到,仆人的地位比佣工为低,但普遍的理论认为,相比佣工,仆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更是家庭的一部份,其工作亦时常由主人直接指示。佣工只在有需要时才聘请的,可能更随时放弃。如果这理论是真的,幼子就是要求回到家庭的最外围。
20-24节:父亲跑上前去,热情地亲吻他
「他便起身到他父亲那里去了」(20节a)。饥荒成为幼子得救的工具。唯有在谷底他才愿意考虑回家。天主时常利用逆境使人醒悟过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导致自己的痛苦,但天主往往准备救赎我们的痛苦。 我们必须相信这年轻人采取第一步。他的父亲是唯一的希望,所以,他必须极之害怕父亲拒绝他的建议。 「他离得还远的时候,他父亲就看见了他,他动了怜悯的心,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20节b)。父亲从远处看到他的儿子,这看似不是巧合。父亲当然花了许多时间凝望着道路,希望看到他的儿子。当他最后敢于相信那是他的儿子,他的心充满怜悯,热泪盈眶。他再不能自控,?下一切尊严,走去拥抱恐惧已死去的儿子。在这时刻,充满怜悯和恩宠,令这情景成为受人爱戴的比喻。 「儿子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21节)。我们要注意,这只是儿子沿途练习的讲话的首部份。父亲在儿子要求被聘用为佣人之前打断他的儿子。 「父亲却吩咐自己的仆人说:你们快拿出上等的袍子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应吃喝欢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了;他们就欢宴起来」(22-24节)。 父亲立即采取步骤来治愈儿子的境况。给他穿上袍子!给他东西吃!这远远比较儿子所期望的和应得的更好。对于父亲和儿子来说,这是充满恩宠的时刻。儿子所得的比应得的更好,而父亲所得的,不是佣工,却是儿子。 袍子、戒指和鞋子同样传递一种尊严。这些对象是家庭成员的标记,表明父亲迎纳这年轻人回家。袍子、戒指和鞋子标志这年轻人作为家庭的子孙、父亲的儿子。有些学者认为戒指是印章戒指,象征父亲的权威,但这是夸张的。「儿子受到尊重,但不使他成为父亲的全权代表」(Nolland)。 肉类不是日常膳食的部份,而是保留给特别的场合。如果需要肉类时,家庭通常宰杀一头羊,因为羊的体积较小,一家人也可容易吃掉。至于肥牛犊则留作庆祝之用,因为牠的体积较大,需要邀请邻居,甚至整个村庄的人来吃。父亲吩咐仆人宰杀肥牛犊,不但庆祝儿子回来,也邀请整个社群;知会他们,他儿子的身份得以恢复,因而再次加入社群。 25-30节:那时,他的长子正在田地里 「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28节)。「长子拒绝参加父亲主持的宴会,就是不尊敬父亲,正如幼子初时要求分家产时不尊敬父亲一样」。讽刺的是,「曾经在外面的兄弟,现在在里面,但曾经在里要的兄弟,现时却在外面。再次人想起耶稣的话:『最后的成了最先的,最先的成了最后的』」。 「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28节b)。父亲宽仁对待这个不孝的儿子,正如他曾这样对待幼子一样。他出来与长子和好,正如他出来欢迎幼子一样。其中的分别是,乐于见到父亲,但长子却硬着心肠。 父亲的喜乐被粉碎了。他原本可以跟儿子们一起庆祝,但现在发现长子仍在外面,不愿意进来。父亲原本庆祝家庭的分裂结束,但现时却在另一发现分裂。 「他回答父亲说:你看!」。「你看!」这句话是不尊重父亲的。长子命令父亲聆听他的话,他取了责骂的父母的角色,夺取了父亲的权威,而不是服从父亲对他的权威。 「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29节b)──但他刚才拒绝接受父亲的劝解(28节b)。幼子以离家来展示他的疏远。现在,长子也展示出他一直是疏远的,即使与父亲住在一起,照父亲的吩咐做事。他企图赚取父亲的爱,但从不相信父亲爱他,或者,他根本从没有爱父亲。 「而你从未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同我的朋友欢宴」(29节c)。长子未能在弟弟死而复生的经验中感到欢乐。 长子的怨言跟葡萄园的工人的怨言颇为相似──「他们一领了,就抱怨家主,说:这些最后雇的人,不过工作了一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热的,同等看待」(玛20:11)。 31-32节:你这弟弟失而复得 「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31节)。长子没有用「爸爸」来称呼父亲,但父亲却用「孩子」来叫他。父亲本来可说「儿子」,却说「孩子」,一个更加温柔的字眼。 长子从不承认幼子为弟弟,却指他为「你这儿子」(30节)──但父亲拒绝那个立场,指他的幼子为「你这弟弟」(32节)。 「那给予在家外迷失的儿子的慷慨,现在伸延到在家中迷失的儿子身上」。父亲给长子安慰长子,幼子的临在既不影响父亲对长子的爱,也不影响长子的产业。「税吏和罪人的爱并不全部否定法利塞人和经师的爱」。法利塞人和经师需要聆听,他们的产业不会因天主爱罪人而消失。他们也需要聆听,他们无权划定界线,拒绝别人得到天主的临在。 「因为你这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32节)。怎能不庆祝亲人的复生?耶稣没有告诉我们,父亲的劝解最终有什么结果,但「不安的感觉萦回着,也许是因为仍有一个迷失的儿子」。 耶稣讲这个比喻,是响应法利塞人和经师的窃窃私语。长子当然是一个法利塞人或经师。他尝试做正确的事,却不能容忍别人犯错。「他好象那些忘于守卫天主恩宠的界限,却没有注意到,划定界线的行为最终是连自己也被拒诸于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