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悟道师弟

净土五经精华摘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3-2023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3-2023 11:50 PM 编辑

十六、【 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

佛家讲修行,首先要把 ‘ 修行 ’ 这个名词的定义搞清楚,‘ 行 ’ 是行为,‘ 修 ’ 是修正,当然我们的行为不正,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为正就不修了。

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此地简单给我们提出纲要,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心里常常起 ‘ 贪嗔痴欲诸想 ’ ,这就不正了,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

真心里面没有这些东西,六祖能大师说得很好,‘ 本来无一物 ’,那是真心,那有贪嗔痴慢?

这些东西是妄心,有了这些东西,我们虽然有真心,真心不能清净,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除掉,你心就清净了。

外面是境界,‘ 色声香味触法 ’ 是外面境界来诱惑你,外面有诱惑,里面就起贪嗔痴。

佛在大经上讲 ‘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 ,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堕落变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们经不起外面的诱惑,里面起烦恼。

《华严经》上说得好,‘ 妄想。执著。’ 这是我们烦恼之所以生起,因为有妄想,因为有执著,执著就变成贪嗔,妄想是愚痴,这是病根。

我们要 ‘ 积植德行 ’ ,‘ 植 ’ 是培养、培植、累积、积功累德,要从 ‘ 不起贪嗔痴欲诸想 ’ 作起,‘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 外,不被外境所诱惑,内里面不起妄念,‘ 贪嗔痴欲 ’ 就是妄念,那就叫 ‘ 功德 ’ 。

你能这么作,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么?心地清净。

清净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所以你得的是定、慧,这里面就有大受用。

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他在宇宙之间,自己能作得了主宰。

定、慧失掉了,自己作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么呢?作主的是烦恼、是诱惑。

这烦恼、诱惑作主,人就可怜了。

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晓得修行修什么,无非是去贪嗔痴而已,内断贪嗔痴,外断一切诱惑。

底下一段,那就说得更明白了,举出许多例子。第十六是原则,第十七是许多例子了。

大乘无量寿经菁华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8-2023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 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我們要想積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講的「 植眾德本」,本是根本。

第一個,要能吃苦。

所以世尊常跟我們說,教我們「以苦為師」。

實在講,你初學的時候感到苦。

你真正心得清淨的時候,那是樂,那不是苦;別人看到是苦,你自己是非常之樂。

到那個境界當中,看到世間人每天在花花世界裡,你會看到那是真苦。

苦樂的標準不一樣!

我們看苦行僧,那真苦!一天吃一餐,吃的東西很粗糙,我們覺得苦;穿的衣服很單薄,其實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不熱,穿到身上涼,冬天它能保暖。

不像我們,我們這個身體三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很難聞了。

我聽人家告訴我,我沒有見過,人家跟我講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氣,他是有一股清香。

我們一年不洗澡,還得了?我們看他苦,他看我們可憐。

標準不一樣!所以這個要知道。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2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23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8-2023 09:29 PM 编辑

「 計 」是什麼?不要計較。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

「 少欲知足 」,少欲是什麼?我們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這個樣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樂。

那就是「 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心安理得,對於世間物質生活不追求,能過得去就好了。

聰明人是「少欲知足」。

一味追求物質、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樂!

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住房子,房子實在講愈小愈好,收拾容易!

我在美國看到許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華,庭院好大,請我到裡面坐坐,我感歎不已!

為什麼?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

一天到晚去伺候這個房子,整理這個房子,所有時間都浪費在這個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隸。你說可憐不可憐?

還要負債貸款,精神的壓力好重。何苦來哉!這叫愚痴。

他說貪圖享受,我沒有發現他享受什麼?我只發現他天天在做奴隸,沒有看到他在享受。

什麼是享受?什麼事不管,那叫享受。

在美國,大家曉得請人是不可能的,樣樣事情都要自己做,那哪叫享受?是房子在享受,他在做奴隸。

所以我是沒學佛之前,我就很懂得享受的觀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

我的房間十分鐘就收拾乾淨了,你說這個多自在!

所以衣食住行都要簡單。

飲食簡單是長壽之道!

我們中國古人常講:「 病從口入。」現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哪來的?飲食當中來的。

飲食簡單,天天吃一樣的菜,吃得沒味道,是心理在作祟。

牛羊天天吃草,一輩子吃草,沒有換第二樣東西,又肥又壯,這是事實!

我們到大陸上去旅行,大陸農村裡面吃的東西,真是粗茶淡飯,沒有這些肉食,偏偏那裡的人健康長壽。

這給我們作了一個證明,愈是單純的飲食,愈是健康長壽之道。

所以我們觀察大陸農村的同胞們,第一個他心清淨,他沒有什麼妄想;第二個他生活規律,飲食簡單,這是他健康長壽的原因。

我們吃東西餐餐都要挑口味,挑出一身的毛病。

「 少欲知足 」,這是健康長壽之道,也是養生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23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8-2023 09:37 PM 编辑

「 專求法 」這個經典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 ;黑就是惡,白就是善。

所以這個地方「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

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

善、惡,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一個最簡單的標準,佛告訴我們凡是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那都是善。

我們初學佛的人,聽了這幾句話很不服氣,為什麼為自己都是惡?

假如你對於佛法這個道理稍稍明白一點就知道了,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是由「我執」而來的。

換句話說,念念都有自己,念念為自己,這是變現出六道輪迴。

所以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了,他憑什麼?阿羅漢「我執」沒有了。

所以「我執」破掉了,輪迴就沒有了;「法執」破掉了,就明心見性了。

法執就是所知障,我執就是煩惱障。

有「我執」就有煩惱,有「法執」就有無明,所以破我執就超越生死輪迴了。

佛教給我們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這個「我執」天天在加重,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

小乘人修行困難,這個「我執」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堅固的習氣,怎麼會破得掉?連晚上作夢也沒把自己忘掉,可見得真難!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們起心動念去想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逐漸把自己淡忘掉。

起心動念所做所為,都要為眾生,不要想到自己。

眾生有福,我這一生也有福。

因為我也是眾生之一,不是眾生之外,眾生有難我也免不了。

所以起心動念去想眾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這樣就對了,而且盡心盡力去幫助這一些眾生。

「 志願無倦 」,不疲不倦,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會做得很自在了。

我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的?替眾生服務的。

我的身體健康長壽,眾生有福;我夭折、短命、死亡了,眾生沒福。

這個身體與自己不相干,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是用它來做利益眾生的工具而已。這怎麼不自在!

一樁好事做圓滿了,自己沒有功;做失敗了,自己沒有過;沒有功過,利益是屬於大眾的,所以志願就無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23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8-2023 11:17 PM 编辑

「 忍力成就 」,這個裡面當然還得要有真實的智慧。

前面講了「住真實慧」,因為有真實的慧,他才知道利益眾生,雖然是一樁善事,也有機緣,也有程序,也有先後次第,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

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法得成於忍」。

所以菩薩「 六度 」中,忍辱度是成敗的關鍵。

《金剛經》這個六度說得很詳細,但是說得最多的就是布施跟忍辱。換句話說,佛在般若會上特別強調這兩條。

『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這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對人要慈悲,要能夠容忍。

『 和顏愛語 』,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

『 勸諭策進 』,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勸勉大眾,幫助他求進步。

是哪些事情?底下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這個地方所說的「三寶」,是指「住持三寶」,跟我們講「三皈依」裡面那個三寶不一樣。

三皈依所說的重點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這個地方所說的三寶,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教學的機構。

我們對它要恭敬,沒有這個機構,佛陀教育就不能夠推行了。

所以此地這個三寶是指道場。

當然這個道場要有真正的內容、有真實的內容,才具足「佛法僧」三寶。

三寶當中是以法寶為主。

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法來修行,法就是經典。

佛所說的經典很多,後人集結成為《大藏經》;我們中國人稱為《大藏經》。

這個《大藏經》古人也有一個比喻,把它比喻作寶山,我們入了寶山了,要一無所得回來,那就非常可惜了。

入了寶山,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

如果這個比喻難懂,我們再用一個比喻,古人到山上去採藥,這個比喻好懂。

我們三藏經典就好比大山一樣,這個山上什麼藥都有,你到山上採什麼藥?

一定採能治好我這個病的藥,那就對了。

所採的藥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錯了。

我們到寶山不是替別人採藥,是替自己採藥,那就對了。

因此這麼大的經典,我們要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在佛法裡面的修學,究竟要修學哪一個法門?那就細細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麼?

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幫助我解決問題,能夠增進我生活的幸福,確實能夠幫助現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我們當前所需要的。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2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3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即使同一部經,講法也不一樣,我們看看這一些註解,你就曉得了。

唐人的註解跟宋人的註解不一樣,宋人的註解跟明、清註解不一樣。

為什麼說法不一樣?是這一個時代的人需要不一樣,他那一種說法必定能夠契合那一個時代人大眾的根機,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我們看古今的註解能夠了解,那個註解等於是用藥,就能知道某一個時代,那些人心裡的狀況,他所要求的是什麼?

所以經沒有一定的講法,這是遇到真正善知識有這個本事。

我們經上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碰到那個善知識才行。

遇不到那個善知識,我們自己看到這個經論,一籌莫展!

好在經典多,這一部看不懂,看那一部,能夠在經典裡面體會幾句,我們一生就受用無窮。

這就是我們這一次在經典裡面選擇這些句子,就這個意思,選擇我們現前最需要的。

我這個選擇是現前大眾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淨土宗的。

如果為修淨土的人來選擇,我不選這些,應當選什麼?選四十八願。

所以這個不是為這個淨土選擇的,是為廣大大眾現前所需要的,是以這個標準來選擇的。

所以三寶是教學的機構,三寶裡面的「 僧寶 」關係佛陀教育的承傳,這個關係最大。

僧,實在說是職業的傳教師,對於佛教育一定要認真的修學,勤懇的去弘化,去宣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0-10-2023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一句:

「 奉事師長 」,這是我們古時候所說的「 尊師重道 」,佛法與我們儒家同樣是建立在「 孝親尊師 」的基礎上。

儒教育是以這個發揚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從這裡發揚光大的。

所以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才能夠敬重老師。

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 道 」我們才真正得的到。

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這個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你。

為什麼?你不相信,你不願意學。

你對老師尊敬,老師的話你聽得進去。你會認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當然就得到了。

所以尊師是為了重道。

『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不僅是對三寶、對老師,對一切大眾我們都要用真誠的心,要培養這個習慣。

別人欺騙我無所謂,不必去計較,不要去認真;我們決定不可以欺騙人。

為什麼?因為我們希望再過幾年就到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騙人的。

我們還要欺騙人,換句話說,這個極樂世界去不了了!

我們被人騙了沒關係,極樂世界照去;不可以騙人。

所以我們的目標跟世間人不一樣。

這個欺騙人的人,他們是搞六道輪迴,我們是想跟六道輪迴告別了,不再搞這個了,所以六道輪迴裡面這一些習氣應當要斷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3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莊嚴是我們世間人常常所講的「 真、善、美 」。

世間人講「真、善、美」,實在說有名無實。

西方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 真、善、美、慧 」,我們遵從佛的教誨,以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行就莊嚴了。

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做我們自己的本願。

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願,是依照阿彌陀佛發的願,我也發這個願。

我發這個願跟阿彌陀佛一樣真實,這就是學佛,這個才是真實、真正的。

「 軌範具足 」,「 軌範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模範,「 具足 」是沒有欠缺,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做大眾的榜樣。

不但做修行人的榜樣,也做一般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這一句話裡面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

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身分?什麼樣的地位?從事某一種的行業,我們在同行裡面都要做大家的榜樣。

你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菩薩。

這些菩薩所示現的大多數都是在家身分,五十三個人以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人,其他都是在家身分。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都是社會的榜樣,都是大眾的典型。

所以不僅是言教,也是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大家的榜樣,這叫菩薩,這叫大慈大悲 ;足以能夠轉移風俗,勸化大眾。

勸化不僅是用口,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剛才說了世間人都為自己,菩薩都為眾生。

在家的菩薩從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也是為社會、為眾生,這就是菩薩。

我開一個公司,我這個公司裡頭用幾十個員工,要養很多人家,我有這個念頭,公司就辦得好,我養活這麼多人家,這是菩薩。

他們都是替我這個公司賺錢的,賺錢養活我一家的,這是凡夫。

凡夫跟菩薩的差別,就在此地。

菩薩心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不是利益自己的。

所以你做事情,愈做就愈愉快,沒有煩惱了。

愈用員工,他心愈服,為什麼?這一個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麼不盡心、不努力,哪裡還有什麼勞資糾紛!

勞資糾紛都是產生在自私自利這個上面。

所以這一句裡面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0-2023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10-2023 10:05 PM 编辑

『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兩句是屬於境界。

「 法 」,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 金剛經 》裡面告訴我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何必當真?

「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 正受 」;換句話說,就是「 享受 」。

享受什麼?清淨寂滅。

清淨寂滅的享受是佛與大菩薩的享受,我們在家菩薩也能得到。

我們同修當中也有一些生意做得很大的,公司開得很大的,遇到我,說:「 法師,我苦得不得了!員工不聽話,生意不好做,天天在操心。」

有什麼好操心的?他不懂得「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沒有遵守佛的教導。

佛的教導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了,依教奉行,你會過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哪有苦?

企業家也有不少學佛的,但是他學佛沒有學得透徹,對於佛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那就不一樣了。

我們看到梅光羲居士在《 無量壽經 》序文裡面所寫到的,滿清在初期的時候,宮廷裡面讀《無量壽經》。

所以清朝之興盛,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過去都沒有過的。

康熙、雍正、乾隆將近一百五十多年,這是最盛的時期,宮廷裡面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每天念《 無量壽經 》,這個高明!大家都聽佛的教訓,依照佛的教誨去做。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殊勝的利益,一個公司行號裡,早晨員工上班了,可以用個十五分鐘、二十分鐘讀經,老闆跟員工都聽佛的話,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訓來行事,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一句很時髦的話:「 建立共識 」,我們的共識依據什麼建立?依據佛法,依據佛陀的教育,這就對了。

大家都能夠依照佛所說的去做,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 觀法如化 」這是智慧,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

一切法的真相瞭解了、明白了,處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會錯誤!

所有一切錯誤的措施,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這才把事情做錯了;都能了解,怎麼會做錯事?所以心是清淨的。

「 三昧常寂 」,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

心地清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這是世間人不知道的。

什麼最樂?心地清淨是最快樂,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你看那多樂!世間人不懂,這叫真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3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個是「 身、語、意 」三業的造作,佛教給我們一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

守口如瓶!看到別人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

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

《 閱微草堂筆記 》裡面記載有一樁事情,有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裡頭,就是這麼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

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

不但這個小廟裡頭沒有法器,大概他也不做早晚課,連這個香花的供養都或有或無。

他自己也種一點菜,維持生活。

附近的人看到了,除了他頭上沒有頭髮,沒有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

沒人瞧得起他,也沒人看到他念經,也沒有人看到他念佛。

他在這個破廟裡面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統統召集起來,他要往生了。

居然坐著那兒走的,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

人家內在的那個功夫,往往我們會看錯誤了。

他心真清淨!外面邋邋遢遢,連早晚功課都不做,不像個樣子。

但是他真修行,臨終一著,示現給人看出來了。

我們往往從外在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的,所以言語一定要謹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3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身」是動作,「律」是戒律,「儀」是威儀;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禮節,佛法律儀包括一般的禮節。


法律是守法,還包括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像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3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三業當中最難的是意業,最容易造惡業的是口業,所以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個。

通常我們講「身語意」,它把口業擺在第一個,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意業要清淨無染。

學佛不僅僅是出家,在家也學佛。

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心。

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 清淨平等覺 」,雖然講的是三樁事情:清淨、平等、覺,一而三,三而一,這是清淨。

心清淨一定平等,它不平等怎麼會清淨?既然清淨,一定覺。

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覺,覺心一定是清淨的、一定是平等的。

所以這三個,一個得到了,三個一定都具足。

我們學佛,特別是淨宗所說的,偏重的是在清淨心,我們只修清淨心,平等、正覺自然在其中。

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就對了。

這個無染是指「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內不起貪瞋痴慢,外不執著外面這些善惡境界,我們心自然就得清淨了。

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你處理一切事決不會有錯誤。

無論什麼事情,你會處理的恰到其分,做得非常圓滿。

一切的錯誤都是從欲望上生的,都是從利害上產生出來的。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第2集】-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wadza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24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4-2024 06:52 PM 编辑

底下這一條。

  【  十七、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 恆 』是永遠不能斷的,時時刻刻都應當要遵守這六個原則。

『布施』,對自己來說是放下、是捨棄,布施是自己要放下,而去幫助別人。

布施,大乘經上歸納為三大類,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

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這三種果報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希望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

心裡頭求,要不知道去做(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

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你就修財布施;希望自己聰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你就修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裡面,第一個就是不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生,叫別人(另外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

所以佛家,特別在中國,這個素食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惱害眾生。更積極的是放生。

放生,在美國環境裡面跟中國不一樣,美國一般人對小動物都非常愛護的,跟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是什麼眾生都吃,都要殺害。

所以殺業造得很重,這個當然都有果報的,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

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學佛之後才曉得這樁事情。

這三種果報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師就教我修因,認真的去修學。

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很沒有福報的人,而且是短命之人。

過去許多給我算命看相的都這樣說法,我也同意,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

活到現在還沒死!好像現在福報一年都比一年大,這是從哪來的?都是這一生依照佛法修學得來的。

福報不能自己享,自己一享,沒幾天就享完了。

福報來了,給大家去享,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這是真實的。

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這是真正的福報。

聰明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事理,過去、未來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們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做得更恰當、更美滿。

壽命沒求,自己就延長。這個真正得自在!

所以菩薩行裡面,布施列在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24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是『 持戒 』。

不但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法,我們要遵守;剛才說過了,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也統統要遵守。

這些都是屬於戒律的範圍。

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24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是『 忍辱 』,這是講有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夠圓滿、才能夠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24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是『 精進 』。

「精進」是菩薩道唯一的善根。

特別注意的是「 精 」,進是不退、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你會在短時期有很殊勝的成就。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學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同時學的東西太多、太雜;雖然天天在進步,他是雜進,他不是精進,他是亂進,所以費的時間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毛病在此地,不知道「 精進 」真正的利益!

實在講,現在好的善知識也很難遇到,我這一生有一點點小成就,是得利於好老師。

我的老師是絕對禁止我雜進、亂進。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教導我們,你聰明能力好的,頂多只可以學兩樣東西,三樣東西決定不教的;看你程度不夠,只可以學一樣。

一門學會了,要他認為你可以了,才可以再學一門。否則的話,決定不許可。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這在一般佛學院裡,一個學期都不止五部,我十年才學五部。

這五部經是哪五部?我告訴你們大家,我第一部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本子我印得很多,你們大家也都看到,經文很少,一點點,不多。

第二部學的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選了一個大經《楞嚴經》,十年我就學這麼一點東西。

李老師的標準,這個東西學會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

什麼叫會?你能在講台跟大眾講得很透徹,這算你這一部學會了。

如果不是在講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後那一排坐到聽,為什麼?我們沒有麥克風,聲音要他能聽得見才行。

他聽不見,不算!這就像是考試,我們考試是這個考試法的。

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就怕雜、就怕亂,所以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基礎奠定下去了,其他的這些大經大論,我們拿到手上,沒有困難,自然就能解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4-2024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台灣講經至少恐怕有五、六十種之多了,都沒學過的!包括《華嚴》、《法華》,都沒學過的!《地藏經》講了好多遍了。

禪宗的典籍也很多,都是沒學過的。

這個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學通?所以真正好老師,他的標準是在此地。

你學兩樣東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專,你就學不好。

世間事情沒有什麼難的,也沒有什麼巧妙的,就是專精就成功了。

我在台中學佛的時候是居士身分,那個時候沒有出家。

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師那裡恐怕什麼都學不到。

為什麼?李老師對出家人很恭敬。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個時候沒有出家。

我沒有出家,他把我當小孩看。

李老師大我三十八歲,所以可以打、可以罵的。

他是真打人、真罵人,教學非常嚴格。

你不願意接受,那你就離去。

你跟他學,他真打人,但是他打人罵人的時候,我們上課在教室,教室外面派人看到,不准人接近,為什麼?怕難為情!

同學在一塊看到,那個沒有關係,決定不能讓外人看到。

外人看到的時候,「他今天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罵了」,這多難為情!我們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了。

裡面年齡最大的是林看治居士,他六十歲,最小的都二十多歲了。

這麼大的年齡了,他老人家還是打、還是罵,所以要關門教學,不能讓人看到,道理在此地。

這是「精進」。所以你們要想成就,要記住「 精進 」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24 07: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是『 禪定 』。

這個「 定 」就是心有主宰,不會輕易的被外面境界動搖。

比如我學一樣東西,專心在這一樣東西,人家說哪個哪個,都好,我並不動心,你心才有主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4-2024 07: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是『智慧』。

「智慧」簡單講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處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要理智,一動感情就失敗了。

這是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菩薩以這個六條綱領教化安立眾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講義要有多的話,大家可以帶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024 04:40 AM , Processed in 0.07590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