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0|回复: 2
|
旅游足迹留下百年游记
[复制链接]
|
|
清末康有为逃亡海外十余年,抵达巴黎,看见艾菲尔铁塔,惊呼“冠绝宇内”。他前后登塔三次,写了《登铁塔》为记。
“计大地古今之塔,皆狭仅盈丈。安有三十丈之上作闹市,九十丈之上陈杂肆买酒者乎?……天下事往往所见不逮所闻。昔早闻此塔,而见拓影绝未惊奇。今亲登之,乃惊其奇伟冠大地,觉所闻远不逮所见也,唯此塔而已。”
画家兼作家蒋勋年轻时留学法国巴黎,他喜爱巴黎(重回多次),他认为“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巴黎,累积了数世纪的传统,却又勇敢于向现代挑战”。他在游记《复活巴黎》一文中描叙艾菲尔铁塔,他从铁塔出现看见美学转变。
“一九零七年诞生的立体派绘画与铁塔的结构观念脱不了关系。毕卡索、布拉克在钢块的结构中寻找新绘画的组织:他们甚至不惜放弃个人的风格,去服膺于新时代结构中共同的秩序与规则。一九零五年的野兽派,大胆强烈的色块在画面上构成钢铁的张力与钢铁的强度。”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康有为的《登铁塔》和蒋勋的《复活巴黎》,两位学者相隔了半个世纪,同样描叙艾菲尔铁塔,角度不同,观点各异。这两篇文章收录在《百年游记1——岛、城、大漠、藏地、天涯》,一本收集了三十位作家撰写游记的书籍。书里最年长作家生于清末,最年轻作家则生于1960年代,两者年龄相距百岁,文字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年份跨越之长,也称得上百年游记了。
“由梵王渡上车,乘位并不好,与一个土豪对座。这时大约九点半。开车后十分钟,土豪叫一盘中国大菜式的西菜。不知是何道理,他叫的比我们常人叫的两倍之多,土豪便大啖大嚼起来,我也便看他大嚼。茶房对他特别恭顺。十时零六分,忽然来一杯烧酒,似乎是五茄皮。说也奇怪,十时十一分,杂碎的大菜吃完了,接着是白菜烧牛肉,其牛肉至十二片之多,我益发莫名其妙了。十时二十六分,又来土司五片,奶油一碟。于是我断定,此人五十岁必死于肝癌。”
坦白说,这段文字看几遍,就发笑几次。这段文字取自《春日游杭记》,作者是林语堂。不愧是幽默大师,观察入微,连撰写游记也能让文字演变成笑声。文章出现“土豪”一词,乍看之下,还以为是使用网路用语的现今文章,而其描写状况竟然也符合当今中国社会特有畸形现象或者说现象永存。
李家同觉得英国的荒原具有无比吸引力,他在五天内去了两个苏格兰荒原,“现在荒原上盛开一种名叫石楠(Heather)的野花,淡紫色的,整个苏格兰的荒原上,现在几乎全被这种盛开的野花所覆盖着,没有野花的地方,就被像丝绒般的绿草所覆盖”。
李家同除了体验英国荒原的苍凉之外,也拜访英国名著《简爱》(Jane Eyre)和《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作者的故居,以体会勃朗特姐妹在荒原散步时得到的文学灵感。
李家同为了英国名著去了一趟荒原,余秋雨则为了一首唐诗在风雪天也执意前往阳关。在县城出发前向人打听地点,当地老者说:“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幸幸苦苦找去。”他抵达目的,看到石碑刻上“阳关古址”四字。果然老者说得没错,“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古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余秋雨的《阳关雪》已经约三十年前的事了。今天的阳关已经不再荒凉了,那里热闹了,有了阳关景区、阳关博物馆、王维塑像……
星移斗转,诸位作家游记里描述的情景事物,经过岁月洗礼,时代进步,今天极可能不再是当初的景象了。不过,有些城市是变化不大的,例如巴黎、例如艾菲尔铁塔,蒋勋写道:“十五年前在这里读书时常走的路,今天借着早春的阳光重新走了一次。广场,高低的巷弄,纪念碑与雕像,樱桃花绽放了。”
如果今天蒋勋再次回到巴黎,走一趟当年读书时走的路,也许景色依然如昔。 |
|
|
|
|
|
|
|
发表于 10-9-2017 12:3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歡這種讀了書本後,跟著作者腳步去看世界的旅遊方式。有機會我也要試試看。
曾經看到有文章說她跟著春上村樹先生的腳步去旅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還沒機會好好拜讀他的著作呢其實(臉紅) |
|
|
|
|
|
|
|
发表于 10-9-2017 01:0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哦……我要找来看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