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84|回复: 7

我们真的活在当下吗?我们很少只是看到,我们很少只是听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2-2016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真的活在当下吗?我们很少只是看到,我们很少只是听到~

在任何一个经验之后,思考、诠释和情绪会很快地涌上来,
甚至在经验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期待,
在看见的初始时刻,在听见的初始时刻,
我们很难说自己真的在「这里」。 」

崇山禅师公开演讲时,常常随身带着禅杖
那是一根弯弯曲曲、长满树瘤丶外形怪异的老树枝,
擦得光亮亮的,有时候他会把下巴倚着禅杖,看着听众,
然后将禅杖打横高举过头,大吼:「你们看到这个吗?」
台下一阵长长的沉默,加上困惑的表情,
然后他会将禅杖用力敲击地板或前面的桌子,
发出巨响,「你们听到这个了吗?」
又一阵长长的沉默,加上更困惑的表情。

然后他开始说话,通常他不会解释开场的动作有何意义,
但是看他这样做过多次之后,讯息慢慢清 楚了,
当我们谈到禅,Zen-禅修或正念时,不用把事情搞得很复杂,
禅修的目标不是要发展一套细微的人生哲学,
禅修根本不是关于思考,
而是要将一切简单化,
就在此刻当下,你看到了吗?你听到了吗?
这个毫无修饰的看到和听到,就是在回到本心(original mind) ,
脱离所有概念的束缚,包括 「本心」在内。

它就在那里,已经是我们的了,确实,我们不可能失去它。
如果你看到拐杖,是谁在看?
如果你听到撞击声,是谁在听?

刚刚看见的那一刻,只有看见,思考尚未开始,头脑还未想着:
「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当然看到拐杖了」、
「好大一根拐杖」 「我以前从来没看过这样的拐杖」、
「我在想,他从哪弄来的拐杖」、「有一根这 样的拐杖真不错」,
「我懂得他在做什么」、「不知道别人懂不懂」、「很酷耶」、
「哇」,「禅修很 奥妙呢」、「我真的可以了解」,
「不知道我穿那件长袍看起来如何」。

或是听到那一声巨响:「这样开始演讲实在很奇怪」,
「我当然听到了」、「他以为我们都聋了 吗」、
「他真的敲了那张桌子吗」、「他一定在桌上留下了痕迹」、
「好强的一击」、「他怎么可以这 样」、
「他难道不知道那是别人的东西吗」、「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

这就是重点。
「你看到了吗?」我们很少只是看到。
「你听到了吗?」我们很少只是听到 。

在任何一个经验之后,思考、诠释和情绪会很快地涌上来,
甚至在经验发生之前就已经有期待,
在看见的初始时刻,在听见的初始时刻,
我们很难说自己真的在「那里」。

如果我们真的处于当下,便会是在「这里」,而不是「那里」。
在那里,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概念,而不是拐杖。

我们评价、批判、不同意丶归类丶做出情绪性反应,
很快的,纯粹看到,纯粹听到的那一刻就消失了,
至少在那一刻,你可以说我们失去了心,远离了感官。

当然,这些失去觉察的当下时刻会影响接续的时刻,
所以我们很容易长期处在迷失的状况中,
落入思考和感觉的自动模式而不自知。

所以,当崇山禅师问:「你看到了吗? 你听到了吗?」
问题其实不是在表面上,
他是在邀请我们从自我陷溺的梦境中觉醒,
因为我们不断地脱离生命正轨,和当下发生的事情产生距离,
这一切加在一 起就是我们所称的人生幻境。

乔.卡巴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2-2016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31-12-2016 09:17 AM 编辑

说的很好,但你真的看见了吗?

这就叫如实知见。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 ... 2816&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7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在当下的教导,我研究了几年。当年,李元松还在世时,曾教导“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 我就不断这样试。
最后觉得,真正活在当下就是不知道自己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修行。如果你一直要叫自己活在当下,那么,只是活在 “活在当下”的头脑指令里面。
真正的活在当下是忘我而融入的,北传佛教讲的能所双泯。
例如一个画家,在画画的时候,那个画就是他,他就是画。他当时是没有叫自己活在当下,也不知道自己活在当下。
当我在舞蹈时,我就是音乐,或者说我消失了在音乐里。消融在当下。不然是进入不到那个境界的。 
不一定是艺术,也可以很头脑的。例如爱迪生在投入在他的科学研究的时候,他就是那个研究课题,真正活在当下(他当时也没听过活在当下、当下的力量 这种教导),他太当下了,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当有人叫他名字时,他不知道是自己的名字,因为他变成了科学研究。 科研变成他的每一个当下。
那是一种“自我感”消融的境界。是很少烦恼的,好像是一种定境,又好像是北传佛法讲的“心一境性”

现在这个年代,电台DJ也会讲活在当下,这是不错的很好的,总比一个忧郁症的人活在过去伤痛来得好。然,这是佛法吗?又好像不是,金刚经讲现在心也不可有。。南传佛法简直就把“当下”看成很虚幻的东西,是五蕴的暂时结合,没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7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3-1-2017 11:16 AM
活在当下的教导,我研究了几年。当年,李元松还在世时,曾教导“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 我就不断这样试。
最后觉得,真正活在当下就是不知道自己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修行。如果你一直要叫自己活在当下, ...

个人看法:

1. 什么是佛法
三法印活在当下1

2. 什么是佛
(止)双泯活在当下2

3. 解脱/圆满
心(观)一(三法印+止)
境性活在当下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7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3-1-2017 11:16 AM
活在当下的教导,我研究了几年。当年,李元松还在世时,曾教导“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 我就不断这样试。
最后觉得,真正活在当下就是不知道自己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修行。如果你一直要叫自己活在当下, ...

不要解释太多,如果太多的解释,修行者大多数执着解释的变成想蕴,要修行到自己这一颗心看到,才能知道苦是怎样的能?快乐又是怎样的呢?这一句佛,法,僧是什么意思呢?粗糙的定力是怎样的,微细的定力又是怎样的呢?从禅修得到的智慧是怎样的呢?修行者一定要修到自己能印证到,这样才能明白,如果只是一直以师父的解释那么以后这一颗心会执着想蕴,日后禅修就不能进步了,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没有解释太清楚,介绍关于知道正确的道路了,就自己去修,如果有什么阻碍就再来询问,那么又再次的介绍,这样的修行对于弟子们比较能得到更好的成绩,也能领悟到正法。
Luang pun mun
2/01/2017
Bro teoh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三法印 + 5 谢谢分享 SADHU X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3-1-2017 11:16 AM
活在当下的教导,我研究了几年。当年,李元松还在世时,曾教导“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 我就不断这样试。
最后觉得,真正活在当下就是不知道自己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修行。如果你一直要叫自己活在当下, ...

其實你所詮釋的那種“活在當下”對于沒靜坐的人反而很容易,小孩子到青少年時期都很容易,有靜坐禪修的反而很難,因爲自我意識太清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2017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爱你哦 发表于 3-1-2017 01:45 PM
其實你所詮釋的那種“活在當下”對于沒靜坐的人反而很容易,小孩子到青少年時期都很容易,有靜坐禪修的反而很難,因爲自我意識太清醒了。

某种角度说,两者是相反的。 (在这里不没有说何者应该、何者不应该)

你说的自我意识太强,是因为他们长期保持 “关照”、“觉知” ,有一个观者、觉知者。
这一方面,禅宗临济禅师 的 四料简 讲的最清楚。常常修awareness,观照的这些人, 临济四料简里叫做   “夺境不夺人”。这里的“人”就是观照者的自我意识。 修观照、觉知都是这一类,他那个观照者常常都在。有个仁波切讲,在家修行人,就算在家正淫时,都应该保持这种觉照。
一段时间我常常这样,有一天,我遇到一件事,很有趣,就是我买东西的时候,要算钱的时候,哈哈,我不能观照。我必须放掉观照,自己成为那个计算题,才能计算。人是不能一面计算一面观照的。必须停止抽离,融入数学才能计算。这表示观照者也是无常。

我说的很投入忘我境界,临济四料简里叫做 “夺人不夺境”, 主体的自我意识很微弱,客体占大多。如果你一个人去森林的小溪躺着,在大自然怀抱中,就很容易进入“人”消失了这种体会。就好像看电影,你很投入,你不见了,你在电影里面。

夺境不夺人,这个人会闷很无趣,生活淡似水,但是没烦恼。
夺人不夺境,这个人会生命会很有趣味,但是有时修行会走岔路。

为什么我自己会探讨这个问题,因为我从小喜欢品茶,我第一次参加静坐营的时候,那是非常观照的,然后我要喝茶的时候,带着观照品茶,咦,怎么我不能全然地享受了!? 觉得很奇怪。就慢慢对这两种现象的差异多留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17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原本想写:
一阴/不灭(中)一阳/不生

镜          工作/生活
   (中)
人          喝茶/静坐            

虽然,虽然不究竟,也算答案。

2. 然后看到上面,
有靜坐禪修的,自我意識太清醒了...

靜坐禪修,
自我意識清醒,只是开始入道(涅盘)の门...

如果能清澈到,
心回到意识(一)本源(我是谁),
一阴一阳 也就不需要了....

3. 然后又看到 上面的正法...

想起一个故事,
应该是舍利子和佛陀的故事。

故事说,一群飞鸟从佛陀的僧团飞过~

有一只鸟先是看到舍利子,
虽然舍利子的心灵道行极高,
但那鸟感受到舍利子身上浓浓的锐气,
一直不敢靠近他~

最后那只鸟选择停在佛陀肩膀上,
因为佛陀的纯净慈悲及庄严,
让那鸟无惧地停靠在他肩膀上。

修到像舍利子,
柔弱到可以:喝茶就像生活、
工作就像静坐,
一般应该可以时常活在法喜中~

但要修到可以散发出法喜,
就不只是 调和身心 那么简单了~

人们见了你,静静就会自然心生欢喜...
另一个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1-2024 04:19 AM , Processed in 0.13182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