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941|回复: 129

中国科技与世界大势 ~ 袁岚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0-2015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ji88 于 12-10-2015 10:22 PM 编辑

到底怎样看今日之中国:见龙在田—中国科技与世界大势 (上篇)作者:袁岚峰


到底怎么看今日之中国?世界到底在哪里?中国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分享一篇深度原创雄文。该文作者以一个科研者的严谨与历史高度,从科技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当今的位置与远大的未来,读来令人振奋,不忍释卷。


如何理解当今的世界大势?
世界和中国是如何演化到现在这样的?
将来会向何处去?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先看清大图景。

科学中,不同的事实材料有不同的重要性。首先要理解和解释那些最重要的事实,才能建立起理论体系。当然,判断哪些事实最重要,最值得解释,是需要洞察力的。例如爱因斯坦从测量地球在以太中漂移速度的否定结果,领悟到以太根本不存在,光速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都相等,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狭义相对论的大厦。民科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细节问题否定基本理论,各种推翻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尝试大都是如此。殊不知细节问题之所以困难,往往是因为影响因素太多,研究者难以把握。例如一片树叶下落的运动,跟树叶的质量分布、每个瞬间的气流都有关系,要描述清楚极其困难。


而最重要的事实、大趋势反而是相对简单的,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因素,就能得出深入的结论

所以预测一只股票的价格非常困难,预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却要容易得多。

那么,人类社会哪些事实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这样想:如果有外星人在观察地球,他们会首先关注我们的什么?或者我们发现了一个外星文明,我们最先想知道的是他们的什么?

答案很明显:科技与文明等级!


从能源的角度看,用火的文明,用畜力的文明,用蒸汽机的文明,用电力的文明,和用核聚变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从材料的角度看,用石头的文明,用青铜的文明,用铁的文明,用化学合成的塑料、橡胶、纤维的文明,和用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的强相互作用材料“水滴”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高等级的文明遇到低等级的文明,就是碾压。在同一等级的文明之间,即使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相差很远,还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外星文明处于冷兵器时代,我们不会紧张,该担心的是他们。如果发现他们会使用不可控的核聚变(即氢弹),跟我们并驾齐驱,我们就要认真对待了。如果发现他们会可控核聚变,会星际航行,我们就只好祈祷他们是善意的了,因为他们要消灭我们只是举手之劳

1964年,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卡达谢夫提出了卡达谢夫标度,用一个文明能够用来通讯的功率衡量这个文明的技术水平。按照他的标度,I型文明能够调集与整个地球的输出功率(1015次方至16次方瓦特)相当的能量用于通讯,II型文明能够把一颗恒星的输出功率(1026次方瓦特)用于通讯,III型文明能够把一个星系的输出功率(1036次方瓦特)用于通讯。那么我们现在是什么级别呢?0.72型,连I型都还没达到。不过考虑到1900年的时候我们还只是0.58型的文明,这个进步速度已经很快了。也许再过几百年,人类就能进入I型文明。

把这个视角转移到国家之间,我们就会发现,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我的回答是第一集团,跟美国有显著差距,但属于同一级别

基础研究的论文与期刊

更详细地说,科学技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业技术、生产经验等多个层次。不同背景的人往往关注的层面不同。笔者从事理论与计算化学的基础研究,所以先在这里介绍一下基础研究的现状。

基础研究的成果,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学术论文,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但世界上的论文早已汗牛充栋,那么怎么快速地估计文章质量呢?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看它发表的期刊。

在现代科研体系中,文章不是作者想发就能发,不同的期刊之间审稿标准相差很远,好比奥运会和学校运动会的区别。学校运动会里会不会有世界冠军?原则上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可能性非常小,大多数人还是玩票的。而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即使你不知道他的具体成绩,但也可以相信总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杂志“好”的程度。英国的《自然》(Nature)和美国的《科学》(Science是两家著名的顶级期刊,它们的文章范围涵盖整个自然科学。有一些声名卓著的杂志涵盖整个一级学科,如《物理评论快报》、《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化学科学》。又有一些质量很高的杂志覆盖一个二级学科,如《有机化学通讯》、《高能物理杂志》。再往下,门槛越低,杂志越多。这是一幅学术金字塔的图像。把哪些杂志称为一流是有一定任意性的,但出入也不会太大,科研工作者的共识比歧见多得多

自然出版指数


近年来,《自然》的发行者自然出版集团提出了一套衡量国家或研究机构基础科研产出的指标,称为自然出版指数。他们挑选了68家一流期刊,统计每个国家或研究单位在这些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这是最基础的指标,他们称之为文章计数(articlecountAC。作为一个对大量样本的统计,选取这68家期刊是可以接受的。当代科学合作很频繁,一篇文章经常有多个跨单位甚至跨国的作者。所以他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把一篇文章平均分给每个作者,再根据每个作者的地址信息确定每个国家或单位占多少份额,称为分数计数(fractionalcountFC。比如一篇文章有两个作者,一人来自中国,一人来自美国,那么中美就各得到0.5FC。此外,在这68家期刊中的天文学论文占世界所有天文学论文的比例大约是其它学科的5倍,因此他们又把天文学论文的权重乘以0.2,把FC调整成加权的分数计数(weightedfractional countWFC,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这套做法在期刊的选取、各个作者的贡献等细节上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商榷或改进的地方,但基本思路是合理的,参考价值比较高。

201412月,自然出版集团公布了2014年。美国的WFC排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从33711151超级大国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不在前十之中。可以看出美国非常强大,WFC是中国的3.6。但中国排第二,达到德国的1.3倍、日本的1.5倍,也相当不错。

再从研究单位的角度看,WFC最高的是哪一家?答案是中国科学院,高达1209,是第二位哈佛大学(852)的1.4倍。

以上结果对科学界之外的人来说可能有点意外,但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很正常,因为符合我们的日常感觉。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对人才的标准也一路水涨船高。现在想在科大这样的单位获得副教授职位,五篇一流文章算是起步价。出门介绍研究成果,如果不是这种量级的,简直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中国的上升势头之猛可以从各国2014年与2013WFC的对比上看出来。美国下降0.8%,德国上升1.0%,日本下降2.3%,英国上升0.9%,然后六到十位的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都是下降的。中国呢?上升14.9%!这是个什么概念?如果保持14.9%的增速,5年就会翻一番。如果中美都保持14.9%-0.8%的变化率,8.7年后中国就会赶上美国。

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可以考察一下。《自然》和《科学》的学术声誉和发表难度比其它大多数一流期刊更高,自然出版集团也给出了只限这两个杂志的WFC:从20146月到20155月,国家中最高的是美国(860),然后是英国(144)、德国(116)、法国(67),中国(58)只排在第五位。研究单位中最高的是哈佛大学(75),而中国科学院(17)只排到第十五位。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次顶级的成果。后面将会谈到,这是一个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现象,而且与中西的历史与文化有关。

五大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


基础研究的产出可以用科学论文度量,下面我们再来看应用技术的产出,用专利度量。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是欧洲专利局、日本特许厅、韩国特许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美国专利商标局,五局处理了世界80%的专利申请。2015年初,五局发布了2014年的主要统计数据报告,五局的主要统计数据报告中列出的全都是发明专利的数据。

2014年五局共收到23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最多的是中国,高达92.8万件,占了40%!其次是美国,57.9万件。日本、欧洲、韩国分别是32.627.421.0万件。这是中国连续第四年居于发明专利申请量第一的位置。跟2013年相比的增速,中国也是最高的,达到12.5%。美日欧韩的增速分别是1.3%-0.7%3.1%2.8%

再来看发明专利的授权2014年五局共授权了95.54万件发明专利,其中最多的是美国,30.1万件,占31%。其次是中国,23.3万件。日本、韩国、欧洲分别是22.713.06.5万件。中国的增速12.3%最高,美日韩欧的增速分别是8.2%-18.0%1.9%-3.1%

研发人员与经费


看完了专利,再来看国家在研究上的人力物力投入。科技部出版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的研究与发展(R&D)人员总数为353.3万人,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2013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9%。前文中2014WFC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在2012年的R&D支出占GDP比例是:中国1.98%,美国2.79%,德国2.92%,日本3.39%2011年),英国1.72%,法国2.26%,加拿大1.73%,西班牙1.30%,瑞士3.41%,韩国4.04%2011年)。中国的比例处于中等偏低,不过在较快地上升。由于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超过第三名日本的两倍,所以可以肯定中国的研发投入处于世界第二位,接近美国的一半。2014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2019年前后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工业技术水平


再来看生产中的技术水平。第四代战斗机,美国有已服役的F-22F-35,中国有试验中的歼-20和歼-31。航空母舰,美国有11艘核动力航母,中国只有一艘从买来的瓦良格号改建的辽宁舰,蒸汽动力。卫星导航系统,美国有GPS,中国有北斗。导弹防御系统,中美都有。导弹打卫星,中美都有。弹道导弹打航母,只有中国有。有源相控阵雷达,中美都有。预警机,中美都有,中国的更先进。超高音速飞行器,中美都在试验中。空间站,美国、俄罗斯等16国共用国际空间站,中国有天宫。太空探索,美国的探测器登陆火星,中国只到月球。芯片,美国有IntelAMD,中国只有龙芯、华为麒麟。操作系统,美国有windowsiOS、安卓,中国没有像样的代替物。高铁,美国还没有,中国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飞机,美国有波音,中国的商飞正在研制C919……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基本的特点是,大多数领域美国领先,但差距在缩小中。也有些领域中国领先,如预警机、火力发电。有些领域美国占压倒性优势,也有些领域中国占压倒性优势。

能在几乎所有领域和美国正面对抗,而且还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国一家。其他西方国家由于体量较小,又缺少国家意志,在四代机、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手机等领域基本都放弃了。日本放弃得更多,如导航系统、大飞机。俄罗斯只能抓军工和航天,在大部分领域里都退出了竞争。只有中国在全面发力,在每场竞赛中都不缺席。这里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一个选手如果只参加几场比赛,取得了好成绩,那么人们一般就只称赞他。而另一个选手出现在所有的赛场上,在大部分赛场上都排在前五位,就经常被人批:为什么短跑不如博尔特?跨栏不如刘翔?跳远不如刘易斯?拳击不如邹市明?太弱了!

  对中国,大家批的是:为什么汽车不如德国?芯片不如美国?机器人不如日本?液晶不如韩国?这种批评背后的意思是中国应该在每一个领域都做到第一,否则就是失败。其实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第一,这是个脱离实际的要求。怎么不提德国的社交媒体不如美国,美国的高铁不如日本,日本的手机不如韩国,韩国的太多东西不如中国?他们是不是也该痛心疾首地反思?

  不过这个脱离实际的要求也有正面意义,就是说明中国人民内心非常骄傲,自我期许极高。我们铭记着天朝上国的荣光,知道自己在历史上全面领先过。面对困难,我们总是认为内因是主导因素,自己搞好了就没有过不去的槛,坚信人定胜天,君子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这其实是大国特有的一种自信。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综合以上对科学论文、专利、科研人力、研发经费、生活质量、工业水平的讨论,就得到了前边说过的结论: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第一集团,跟美国有显著差距,但属于同一级别。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论文和专利表示的是科技的增量,而不是存量,正如GDP表示的是财富的增量,而不是存量。由于我们爆炸式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科技和财富的存量可能还不如其他一些国家,换句话说就是那些国家还有老本可以吃。但是在各种增量指标上,我们都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科技投入在快速增加,即使其它条件都不变,科技产出也会快速上升的。正如一句老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有人有钱就能搞好科技,这个道理虽然正确,却不容易让人相信,因为许多人特别不自信,说得好听点就是太有忧患意识,忧患过头了。1999年左右,杨振宁到科大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结论是:“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中国在20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21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当时我十分不以为然,因为中国有太多的问题,腐败,专制,贫富差距,世风日下……所以,杨先生,您是不是老糊涂了?后来随着眼界的扩大,却越来越发现杨振宁讲的是完全正确的。他这些道理看起来很质朴,简直土得掉渣,但却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正应了《道德经》里的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美国的昨天和中国的今天


其实从历史上看,经济强国科学崛起几乎是必然的,过程比一般人想象得直截了当得多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大国,但科学水平还很低。1883年,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罗兰做了一个演讲《为纯科学呼吁》,被后世称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他在演讲中激烈批评了美国科学的状况,但罗兰的结论是热情洋溢的:“我们知道这个国家前进的速度。也许我们与所有真正的美国人有着同样的感觉: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我们将努力成为世界科学的领导,就像我们今天努力成为世界财富的领导一样。”

当时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是多么相似!


罗兰说美国的物理学工作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物理学期刊,这正好引出另一个有趣的故事。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艾萨克·拉比(IsidorIsaac Rabi1898-1988)年轻的时候去欧洲留学,发现美国的物理杂志《物理评论》是被一年一次用船运过去的,说明在欧洲科学界看来美国的物理研究根本不值得重视,用不着及时看。拉比暗下决心,回国后担任了《物理评论》的主编,和同事们把它打造成了世界物理学界最著名的期刊之一,并且自己因为发现核磁共振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精彩好文,不容错过,敬请查看本文上篇的第二部分)


作者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微博号:中科大胡不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5 04: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ji88 于 12-10-2015 05:13 PM 编辑

到底怎么看今日之中国?世界到底在哪里?中国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分享一篇深度原创雄文。该文作者以一个科研者的严谨与历史高度,从科技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当今的位置与远大的未来,读来令人振奋,不忍释卷。此文为上篇的第二卷。

对以上各个结论,人们有一些常见误解。下面我们来拟一个答客问,解释一下若干常见的误解。


问:中国的科学已经这么厉害了?我怎么感觉不到?
答:因为你没有关心这方面的消息。如果你关心的话,就会看到很多。例如20153月,理化所和清华大学制备了一种液态金属机器人,含镓的液态合金吸收一小片铝以后,就可以在电解质液体中运动很长时间,能够蜿蜒前进和变形,被比喻为终结者。20153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了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针对性强,稳定性好,并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优于美国、加拿大的需零下80度冷冻保存的1976基因型疫苗。20155月,中国科学家研发的脱细胞角膜基质“艾欣瞳”上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成临床试验的生物工程角膜,为全球6000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20156月,南开大学制备了一种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用光一照就可以运动,包括太阳光,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这样的材料,可望实现光驱动的飞行。固然中国的科学宣传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但你如果闭目塞听,只关注明星八卦、飞短流长,那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成就,你又怎么会注意到呢?

人云亦云与取样错误

问:中国的科学界不是黑幕重重吗?中国的科学体制不是僵化落后吗?中国的科学成果不都是造假的、花钱买的吗?
答:中国这么大,科技人员这么多,自然难免有阴暗面。美国也是如此。但你如果以为全都很阴暗,那就大错特错了。向一流期刊投稿时,审稿人水平很高,而且卡得很严,一心想挑出你的毛病来把你拒掉,造假的有多大几率过关?至于说花钱买,就更可笑了。不要说一流期刊,二流的你去买一篇看看?把科学界当成商场官场,是无知无识者常犯的毛病。科学是最客观、最公正、最富智慧含量的人类事业,许多在别的领域适用的,在科学中是不适用的。

至于说中国的科学体制,当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这个体制毕竟实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见总体上还是成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制再好,没钱也干不成事。用飞机来打比方,体制好比机身布局,投入好比发动机。发动机推力不够,再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机身也飞不起来。推力够了,一块砖头都能飞起来。

问:(某人对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的评论)我的天……最后一节完全不敢苟同……估计全世界都公认中国学生是最聪明最勤奋最守纪律的……可是……那又怎么样呢?看看现在的中国,问题难道是出在人还不够聪明身上嘛?麻木冷漠的国人,相对专制的体制,没有大无畏的勇气挑战这个社会的世俗,再聪明的学生也只是百无一用
答: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观点。它反映了一种很典型的错误思维模式:取样错误。许多人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觉得都不怎么样,于是就对范围大得多的问题丧失了信心。但是别忘了,搞科研的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最聪明、最专业、最有好奇心的人,社会中最先进的少部分人。你不能根据身边没人能百米跑进11秒就断言全国都没人能做到,同样也不能根据身边没人能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断言别人也不能。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普遍现象,如果你身边的人水平都不高,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水平就不高。

许多领域都符合“二八定律”。对于科研,这个比例相差得只会更高,比如说10%的人干了90%的事,甚至是1%的人干了99%的事。许多人从来没见过科研工作者,这很正常,但这并不妨碍科研工作者做事。印度的文盲率比中国高得多,还有神奇的种姓制度,可是人家不照样探索火星吗?

星空与导弹


问:中国发了这么多所谓高档次论文,对生活有什么影响?纯粹是骗经费的!
答:这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观点,它反映了很多人的浅薄和傲慢。
首先,人类的追求不只有物质生活,好奇心与求知欲也是基本价值。超越功利的理性思维是一种高尚的乐趣。你完全可以低头看路,但不要冷嘲热讽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其次,基础研究决定了人类能够达到的上限。弓箭用得再好,也无法对抗导弹。《三体》里三体人的科技水平并不比地球人高太多,可能只高一个级别,在神级文明看来两者都是秒杀的对象,但高这一级就足以碾压地球人了

然后,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对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李振声的杂交小麦养活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师昌绪的材料学研究大大提升了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徐光宪的稀土化学研究是中国稀土工业的基础。看不到这些的人,是自己目光如豆。

最后,骗经费的人有没有?有,例如伪造“汉芯”的陈进。我们对骗子及相关负责人处理太轻,这确实是很令人气愤的,需要大力加强打击学术不端的力度。但合理的结论是打击假的,支持真的。把孩子连洗澡水一块倒掉,那就太荒谬了


诺贝尔奖情结


问:中国为什么还没人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答:其实得过了,杨振宁、李政道1957年拿奖时还是中国国籍。当然,如果把问题改成“为什么还没有新中国培养的人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那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了。对此简短的回答是:不要急,会得的。诺贝尔奖授予的是经过检验、得到公认的成果,往往是几十年前做出来的。日本近年来多次获奖,是因为日本在20世纪8090年代科研经费高速增长,获奖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时候做出的。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认为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而且还在不断产生新的重要成果。可以确信,几十年后一定会出现中国科学家获奖的高潮。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得,谁因为什么成就得,那就很难预测了。

重要的是,现在的基本图像是百花争艳,不能确定哪一朵最先绽放,而不是只有一两朵,即使绽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来。在诺贝尔奖问题上,有些人处于悲观的极端,认为中国永远得不了(体制问题!),而另一些人处于愤世嫉俗的极端,声称诺贝尔奖纯粹是西方的阴谋。这话用来说和平奖、文学奖或许可以成立,但用来说自然科学奖就离谱了。

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耐心点,自信点。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诈唬也是一种战术


问:听说过去几年美国突破了许多关键性技术,中美实力差距再度拉开了?
答:这种说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美这样的大国,都不断有许多进步。只提美国的进步,假想中国停着不动,才会得出这种离谱的结论。固然可以举出美国突破的许多关键技术,但同样可以举出中国突破的更多关键技术。相信这种奇谈怪论的,说到底是对科技了解太少,对美国迷信太多败军之气,累世而不复,说的就是这种心态。治疗方案:多学习。


俄罗斯的正面与反面


问:俄罗斯的国际论文发的少,是因为他们不屑于在英文杂志上发文章。俄罗斯的科技比我们强得多!更加以人为本!中国的高档次论文超过俄罗斯,是耻辱而不是荣耀!
答: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错误论调,错误在于混淆增量和存量。如前所述,我们爆炸式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某些领域科技的存量可能还不如其他一些国家,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罗斯。但是在各种增量指标上,我们远超俄罗斯。这无论如何都是好事,把这当耻辱的人,心态太扭曲了。

俄罗斯的优势基本只剩军工、航天和资源开采,这都是苏联时期的老本。在其它大多数领域,俄罗斯已经显著落后于中国。一个非常有讽刺性的例子是,中国一汽与俄高尔基汽车集团成立合资企业,在米亚斯乌拉尔汽车制造厂组装解放牌卡车。一汽是当年苏联援建的,结果现在老师不会造汽车了,只好请学生帮忙。

科研的总量与人均


问:中国的人口相当于俄罗斯或日本的10倍,发表论文数达到他们的10倍了吗?
答:没有达到。问题是,按照人口平均计算科技成就的意义很小。知识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很多知识还必须配合在一起才有用,好比你只知道怎么造返回舱,那么还是造不出飞船。所以对于衡量国家实力而言,科技的总量比人均重要得多

当然,我们的人均指标确实不如俄罗斯、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国家,需要大力改进。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首当其冲的改进是质朴无华的增加投入,而不是人人都想指点两句的体制问题。我们的人均科研投入比许多国家少很多,这是人均产出比他们低的最直接的原因。现在已经有人在问:我们给大学投资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大学?是不是体制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很滑稽。你觉得投资很多,那是跟自己以前比,横向跟世界一流大学比一比,还是比人家少得多。

《史记·滑稽列传》里有个故事: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救兵,让他带上礼品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把帽带子都笑断了。齐威王问:“先生认为礼物少吗?”淳于髡说:“何敢!”齐威王问:“这么笑难道有什么说法吗?”淳于髡说:“我从东方来,看见路旁有祭祀田神的,拿着一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贫瘠旱地的收获装满筐笼,低洼水田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丰登,丰盛满家。’我见他的祭品少而想要的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到了赵国。赵王给他精兵十万,战车千辆。楚国听到消息,连夜引兵而去。
我们还要被当代的淳于髡仰天大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5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ji88 于 12-10-2015 10:08 PM 编辑

客观评价毛泽东时代的科技成就

问:中国重大的科技成就都是在毛泽东时代取得的,如两弹一星、沙眼衣原体、牛胰岛素、杂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的1+2。改革开放30多年,论文发了一大堆,有什么比得上毛泽东时代的成果?

答:这种观点虽然错误,但比前面的几种观点还是要高明不少。因为它举出了若干项真实的成果。

毛泽东时代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是一座永远的丰碑,如我就读的科大化学物理系的创始人郭永怀先生(1909-1968),飞机失事牺牲时,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导弹试验数据。毛泽东时代的科研体制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总结、继承与发扬,如重点攻关,大协作,学术民主。

然而是古非今是不对的,80年代固然是让科研人员过了一段紧日子,但经费增加后的爆炸式发展也不能否认。高铁、北斗、四代机、空间站、人工角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信息、外尔费米子等都是重大的成果,不应该出于政治理念贬损它们。

对毛泽东时代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非常崇敬,同时也应该做一些客观分析。那时的科技成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赶型,一类是原创型。

两弹一星、核潜艇、造汽车飞机等是追赶型,就是已知别人造出了这个东西,我们想办法也造出来。追赶的难度跟原创有本质区别。

提出问题之后,又有一大难关,就是你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解决,能判断出这一点也需要很高的智慧。例如可控核聚变和量子计算,在物理原理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验路径设计了好几种,每一种都有严重的局限性,将来是否能成功,需要发明新的路径还是只需改进现有的路径,都没人知道。

追赶相当于把提出问题和判断可行性这最难的两步都跳过去了。有人说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就是它可以造出来,只要知道这一点,你就已经获得了最关键的信息,这个说法完全正确。

说这些不是为了贬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伟大成就,前辈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们穷则穷矣,其实不是那么“白”的,后文详述)发挥了很强的创造力,做出了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如于敏的氢弹构型。两弹一星能造出来这一点全世界都知道,但绝大部分国家还是造不了,正是因为他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不过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不能永远处于追赶的位置,原创是必须要走的路。

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说:原来,我们曾经是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别人在前面,我们奔着他去。现在,我们接近了,甚至在某些局部平行或超越了,这时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没有明确跟踪目标的情况下,创新的难度同以前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他认为,应对这样的挑战,核心就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基础研究、基础科学的关注与投入还很有限的话;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领域,加大对基础科学原理的深度理解与突破。杨伟的这些观点十分中肯。

再来看毛泽东时代的原创型成果。合成牛胰岛素、提炼青蒿素等确实很了不起,但从更高的标准看来,美中不足在于这些大都是点状的突破,没有开创一大片新领域,引出一整套思想、方法、技术。达到这个程度的成就也有,如冯康的有限元方法,但可惜是跟外国科学家平行开创的,别的国家并没有受到他的太多影响。在这一点上刘耀阳有类似之处,许多人说他的层子模型相当于盖尔曼的夸克模型,但没引起国外的注意。不过总体而言,毛泽东时代还是点状的突破更多。


近代以来的大图景


基于前面的论述,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史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图景:

中国在解放前处于农业社会,科技水平比先进国家整整落后一个时代。民国时代开始引进西方的学术体系,搭起了框架,培养出了一批人才,但研究成果还是很稀少的。而且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即使有成果也难有应用的机会。毛泽东时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和平建设,把已有的人才组织起来,并培养了大量的年轻人,通过接受援助和重点攻关,在一批战略项目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初期,旧的体制已经过时,新的体制由于投入不足而运转不良,自主创新经历了一段低潮期。不过由于技术引进,工业生产水平还是在不断提高的。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自主创新意识与研发支出从9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迅速进步,近年来科研成果出现了爆发。增量的增量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各个领域的增量数一数二,差距主要在存量上。目前的基本态势是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领先。外界已经在把中国作为现实的而非潜在的科技大国来重视了。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如果我们把视线再往历史和未来的深处延伸,自然就会询问:在近代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落到那时的悲惨境地?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将来会怎么样?目前的上升势头会不会延续?世界和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作者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微博号:中科大胡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0-2015 05:3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的解剖!看的见看不见,他都在茁壮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0-2015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量子信息的成功之路】

  我们来看一个中国的例子。量子信息现在是一个非常热的概念,经常上新 闻联播,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量子信息搞得很好。量子信息究竟是什么?我的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间传输技术,包你懂!》及其补遗做了一些介绍,将来还会写更详 细的科普。量子信息的理论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应用可以在这里简略说一下。

  量子信息的应用分为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两大部分,前者比后者的技术难度高得多。量子计算在理论上可以解决很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大大加强现有的计算能力,如加速对无结构数据的搜索,模拟真实的量子体系,通过对大整数的质因数分解破解最常用的密码体系。

   科学家提出了若干种量子计算的实验方案,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达到实用程度的,都只能做一些算法的演示。例如对于因子分解,传统算法的计算量随位数的变化是 指数增长,而量子算法只是多项式增长。这意味着什么呢?分解一个5000位的数字,经典算法(经典是跟量子相对的词)需要50亿年的时间,量子算 法却只需要2分钟!但这么美妙的事只是理论,只是潜在的可能性。真正在量子计算机上分解了的最大的数字是什么?是143=11 × 13,这是科大的杜江峰、彭新华等人在2012年实现的。

  另一方面,量子通信已经有一个应用了,称为量子密码术。这一个就非常了不起,它在物理原理上阻绝了泄密的可能,是真正的绝对保密。前面说的量子因子分解可以称为最强的矛,而量子密码就是最强的盾。最强的矛能攻破所有经典的密码,只有最强的盾才能抵御它。

   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是世界领先的,多次刷新了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有一些试验性的政务网络已经在运行中。科大的上海研究院在研制一颗量子卫星,预计2016年发射,用来做卫星与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实验。如果成功,就可望建立星地一体的绝对安全信息系统,有非常高的军事与民用价值。

  中国的量子信息研究一大半在科大,科大有三个大的研究组:郭光灿院士、潘建伟院士、杜江峰教授。这里来讲讲潘建伟的成才之路。潘建伟在科大硕士毕业后,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安东·塞林格(AntoZeilinger)教授组里读博士。

   1997年,他们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实验量子隐形传态》(Experimentalquantum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伟是第二作者。此文第一次实现了量子隐形传态,即科幻电影中的传送术(电影当然是大大夸张了 的),入选了《自然》杂志的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后来潘建伟回到科大工作,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为此他自己继续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同时有针对性的选派学生跟随自己或送到欧美各个先进研究机构学习。派出去的每个人做不同的方向,回来后互相取长补短,团队逐渐成形,就一点点显现出了合作效果。

   2015年,潘建伟研究组在《自然》上发表题为《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teleportation of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photon)的封面文章,把量子隐形传态的体系从一个自由度扩展到了两个自由度。用《道德经》的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1997年实现了道生一,那时潘建伟还是博士生。

  2015年实现了一生二,这时他已经是量子信息的国际领导者。潘建伟团队从当初的单方向派人去海外学习,已经变成有来有往,目前有2位外籍教授、6名外籍留学生,分别来自德国、法国、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国家
我们来比较一下拉比、鲍林和潘建伟。他们的成长道路很相似,都是先到先进国家学习,然后回国建立团队,把本国提升到先进水平。有些过于保守的人反对出国留 学和对外交流,认为关起门来自己搞才是正道,这固然是错误的。但更多的人是过于悲观,认为中国永远都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不可能搞好科学,这就更加错误。

   我亲耳听到过地位很高的人言之凿凿地说中国人不会创新,这种人的危害比保守派要严重得多。正确的态度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如果说中国没 人才,那么耐心培养不就是了?以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勤奋程度和天分,只要按照科学规律做事,持之以恒地投入,没有做不成的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15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些都是可以為公眾所知的技術,美國那些不為公眾所知的技術才是可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10-2015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发展已经远在天边了。
奇怪那些大马爱国者,为何不拿这个来数落中国。

但,大马一些高科技,中国是没有的。
1.法师科技-利用椰子,酒瓶就可以预测。这科技,大马第一。
2.魔法,变票,变人等,还有变钱科技。
3.我想不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yhyu3 发表于 14-10-2015 02:04 PM
中国的发展已经远在天边了。
奇怪那些大马爱国者,为何不拿这个来数落中国。

沒人否定中國的發展,可別得意忘形,美國的隱形科技還沒祭出。馬國科技騎飛毯拿椰子還沒改良好,改良好之後你可別嚇著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0-2015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在科技領域已經獨立了?還沒,連自己的天河一號裡面用的微處理器都還是英特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聽中國佬大炮啦!
看看
支那車的在世界的銷售量

假如(但是絕對不能達到,因差不多先生的文化遺傳)也能以像其它中國貨一樣以價格及quantity打敗日本汽車的話,日本真的就是破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5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亚迪K9,是一款由比亚迪汽车生产的纯电动公共汽车(纯电动巴士)。比亚迪K9采用全铝合金车身,搭载了由比亚迪公司自主研发的磷酸鋰鐵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在城市路况下一次充电能够行驶250公里的路程。比亚迪K9于2010年9月30日在位于中国湖南长沙的工厂首次下线。 这台纯电动公共汽车是比亚迪在继F3DMF6DMe6之后生产的电动汽车。K9车身长度为12米,总重量为18吨,据报道售价为200万至300万人民币[1]。 比亚迪K9已经在中国大陆[2]香港[3]美国[4]德国[5]英国[6]荷兰[7]波兰[8]智利[9]哥伦比亚[10]泰国[11]日本[2]和台灣等地投入运行或者试运行。2013年5月,比亚迪宣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兰开斯特市开设生产工厂[4],该工厂于2014年4月28日下线并交付了首批两辆电动巴士[1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94%E4%BA%9A%E8%BF%AAK9

比亚迪K9电动大巴成功登陆日本京都
羊年伊始,比亚迪电动巴士K9便发来捷报,称已成功登陆日本京都。这是继年初赢得瑞典订单后,比亚迪K9再次跻身海外市场。而比亚迪也成为了首个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
日本作为无污染、零排放环保理念 倡导者,一向对新能源汽车关爱有加,当然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也极为苛刻。然而,此次比亚迪的成功入驻,不仅打破了日本市场无中国车的先河,更是得到了日本 方面对比亚迪电动车的认可。事实上,除K9外,比亚迪电动车已经在全球34个国家近110个城市推广,并凭借可靠的品质和稳定的运营表现广受好评。我们也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走出国门,出口海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私家車

真正的主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5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背书比亚迪的背后  

2008-09-28 11:19:28


日前媒体有报道称巴菲特将入股中国电池大王王传福的比亚迪公司,由于比亚迪公司同时是生产汽车,自然引起汽车界的一片哗然。
巴菲特,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他几乎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投资的神灵。中国的富豪肯花费数十万美元拍得与这位老人共同进餐的机会,无疑显示出这位老人在中国,乃至世界财经领域独有的魅力。
如今,比亚迪不用花费数十万美元与他进餐,巴菲特自己找上门来,主动投资,而且一下子就是18亿港元的巨资。
试想,如果不是看到比亚迪未来的巨大盈利前景,巴菲特能够做这样的举动吗?
从市场投资的角度,每股港元8元的价格,确实是比亚迪历史上的最低位。由于最近的股市惨淡,比亚迪股价从70多元一直下跌到7元多一点,公司市值整整缩水了10倍。两倍多的市盈率,足以说明了投资价值,单单从这一点来讲,巴菲特的投资就具有了稳赚不赔的意义。
巴菲特素来以长期投资见长,因此,巴菲特此次投资比亚迪应该不仅仅是股市投资这么简单,他应该看重的是比亚迪未来的实业盈利前景。
比亚迪目前涉及IT、汽车两大领域产品,而王传福曾经宣称在未来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世界汽车制造商,其最重要的杀手锏就是新能源汽车。
目前汽车行业的传统格局以丰田、通用为先,但是这种格局的前提是传统的制造技术以及以传统燃料为核心的发动机技术。如果希望在未来打破这种传统格局,那么必须对发动机技术作出彻底的变革。
而比亚迪就是这种变革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当然,未来的成败还需要实践来验证,还需要市场来做最后的担保。但是,巴菲特的入主,特别是10%比例的股份比重,则大大增强了比亚迪的资金实力和决心。
我们同时也希望,巴菲特这次投资不会大跌眼镜,更希望比亚迪能够在未来的世界汽车格局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44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4-10-2015 02:53 PM
沒人否定中國的發展,可別得意忘形,美國的隱形科技還沒祭出。馬國科技騎飛毯拿椰子還沒改良好,改良好之 ...

有!看上面的男哥,就是了。
还有lovemy兄。
我指的是这些人。

我本身觉得大马的国力太弱了。科技,政治什么的都还远落后。抄袭,制造等都还没多大的能力。最厉害就是讲和入口。其他的就。。。你懂我懂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外道 + 1 那些人是猴子山番, 最厲害妒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朝勇男 发表于 14-10-2015 04:25 PM
聽中國佬大炮啦!
看看
支那車的在世界的銷售量

全世界的產品有這麼多, 你只死咬日本小轎車.
沒其他東西了麼? 甚他產品, 日本己快不行了啦.
剩下小轎車給日本領先, 那日本就世界第一?
簡直莫名其妙!

不要忘記, 電動車方面, 中國還是領先日本的.
未來我看好電動車會逐漸取代傳統由柴油或汽油驅動的車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YD_Auto#Current_models

Sales

As of 2010 BYD Auto had an estimated production capacity of 700,000 units per annum. In the same year, BYD Auto sold a total of 519,800 vehicles, making the company the sixth largest Chinese car-maker by units sold,[22][32] in 2011 it failed to break into the top ten.[33] The company returned to the rankings in 2012, however, garnering 9th place by producing over 600,000 vehicles.[34]

While the majority of sales are domestic, some models are exported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BYD cars are sold in Bahrain by Fakhro Motors,[35] distributed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by Peravia Motors[36] (3,000 cars serve as taxis in the capital, Santo Domingo[37]). BYDs are also offered in Ukraine[38] and Moldova.[39]

The company has also expressed a desire to enter the European and Israeli markets. BYD opened its North American headquarters in Los Angeles in 2011,[40] and BYD planned to start selling an electric car, the e6, there in 2012,[41] but this has been subsequently delayed. As of 2013 BYD Auto sells the e6 and Electric Bu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fleet vehicles on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0-2015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les

As of 2010 BYD Auto had an estimated production capacity of 700,000 units per annum. In the same year, BYD Auto sold a total of 519,800 vehicles, making the company the sixth largest Chinese car-maker by units sold,[22][32] in 2011 it failed to break into the top ten.[33] The company returned to the rankings in 2012, however, garnering 9th place by producing over 600,000 vehicles.[34]

While the majority of sales are domestic主要銷售於本地市場), some models are exported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BYD cars are sold in Bahrain by Fakhro Motors,[35] distributed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by Peravia Motors[36] (3,000 cars serve as taxis in the capital, Santo Domingo[37]). BYDs are also offered in Ukraine[38] and Moldova.[39]

The company has also expressed a desire to enter the European and Israeli markets. BYD opened its North American headquarters in Los Angeles in 2011,[40] and BYD planned to start selling an electric car, the e6, there in 2012,[41] but this has been subsequently delayed(計劃銷售電動車e6,但隨後2014推遲). As of 2013 BYD Auto sells the e6 and Electric Bu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fleet vehicles on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6:4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4-10-2015 03:14 PM
中國在科技領域已經獨立了?還沒,連自己的天河一號裡面用的微處理器都還是英特爾的。

美国都不敢说自己能独立科研,何况中国。

中国人不是外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0-2015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五年中期報告

截至二零一五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中期業績
營業額20.70%至人民幣30,435百萬元毛利21.41%至人民幣4,575百萬元母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29.38%至人民幣467百萬元每股盈利26.67%至人民幣0.19元
摘要
-新能源汽車業務發展迅速,銷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長約1.2倍至約人民幣5,870百萬元
-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產品結構改善,金屬部件業務快速增長
-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略有下降,實現銷售收入約人民幣2,198百萬元

去香港交易所下载财报看吧     比亞迪股份 01211
http://www.hkexnews.h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0-2015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朝勇男 于 14-10-2015 06:49 PM 编辑
SuperKedah 发表于 14-10-2015 06:29 PM
全世界的產品有這麼多, 你只死咬日本小轎車.
沒其他東西了麼? 甚他產品, 日本己快不行了啦.
剩下小轎車 ...

40多年前南洋大學前工程系學生

涉嫌強奸兼謀殺女同學

及私吞卷走公款有望破案


70余旬kedah老頭將被逮捕,押往新加坡審訊!

就等待,謝太寶或莫太熙的回復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 ... page=3#pid1268125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2-2024 06:48 AM , Processed in 0.223298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