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5|回复: 0
|
为什么我家小孩特别没自信?小心他身上有这个东西
[复制链接]
|
|
在某一次对家长的演讲中,我分享了一个成长过程中的故事。
记忆中,国小时期的每一堂课,教室后面的布告栏前方总会有人在那儿罚站。
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一群人。
但,每次都会有某一个人。
他不写作业、迟交便当钱、起立敬礼的时候不喜欢说「老师好」、上学迟到、脏乱不堪的抽屉偶尔会探出两根蟑螂抖动的胡须,吓得坐在旁边的女生不时尖叫……
阿明。他是我小学时期同班的朋友…,喔不!不是朋友,他充其量只是……只是坐在我附近的同学。为何有如此的差别?在那个年代,成绩几乎是用来将学生分门别类的唯一标准。成绩好的坐前面、成绩好的教室都在一楼、成绩好的升旗典礼都排在前面比较方便领奖、成绩好的被鼓励跟成绩更好的当朋友,因此如果跟成绩不好的同学走太近,有时候还会被导师约谈。总之成绩好的,似乎都跟阿明无关。他几乎每天都会被老师处罚。
「许至明!」光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还没有等到老师说原因,阿明已经站起来熟练地伸直双手、将手掌朝上准备吃藤条,然后迳自走到后面去罚站。在那个视体罚为理所当然的年代,学生也发展出许多「感觉好像比较不痛」的挨打法。例如,在手掌抹胶水降低表面摩擦力、在藤条即将打到手掌的刹那把手稍稍往下放,减缓藤条打在手心上的力道,但我们最常用的则是被打前与被打后立刻「吐一口气在手心,然后不断地摩擦手掌心」或许这一点都不科学,但至少主观上觉得没这么痛。于是我最常看到阿明做的事就是一边罚站,一边搓手。搓手、吐气、搓手。
当别人喊他的名字时,他已经习惯将手伸出去准备挨打。
班上好像没有人知道阿明的家庭状况如何,为什么他总是「好像没有人在管」?为什么他的言行举止、仪容穿著都跟我们不太一样?没有人关心原因为何,大家所在意的都是他与我们的差异。事情往往不是凡人想得那般简单,当时没人料到阿明跟我们果真有很大的不同。小学三年级之后,阿明绝佳的体育能力突然崭露锋芒。他很能跑,经常担任大队接力第一棒,有时甚至还帮突然紧张到双脚发软、无法接棒的女同学继续跑完她们的份量。另外,他也总是轻松而迅速地跑完让大家只剩半条命的五千公尺慢跑。就这样,他开始参加大大小小的赛事,从班际比赛到全县比赛,一路夺下各种径赛冠军。小六那一年,他更是拿到全国径赛的入场卷,一时之间震撼了这个偏远乡下的小村落。这个创校以来尚无人达成的荣耀,让校方决定在升旗典礼上好好表扬他。
那一天早上唱完国歌之后,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并且邀请阿明上台。
「许至明,上台!」「各位老师和小朋友热烈鼓掌!」校长透过麦克风大喊,全校师生跟著用力拍手。
然而,麦克风的声音空绕了操场几秒钟,却没任何动静。
「许至明?」校长再一次喊。
我一直以为终于能够上台被表扬的阿明,一定也会像我们这些月考经常领奖的学生一样迫不及待地小跑步上台。但几秒钟过后,现场依旧没动静。我转过头。不只是我,全校的师生也同时转过头看看排在我后面的阿明,那画面至今依旧深刻而鲜明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在挤满了师生却鸦雀无声的操场上,站在原地的阿明红著脸没有移动脚步,他唯一的动作是不断地搓手、吐气、再搓手。
故事至此,一位妈妈帮我下了个适切的结尾:「阿明习惯了自己的名字被当成坏标签了啦,所以每次老师叫他的名字,就他会自动开始紧张、然后摩擦双手。」她用很像本土剧演员的口气叹气:「伊谋信心啊啦!」这段记忆成了我从事心理工作后,最常用来提醒自己的事:
「标签」只是一种用来作为某种标示的工具,虽然方便,却时常蒙蔽了其他意义存在的可能性。可怕的是,当我们不假思索地以某种标签贴在个人身上,那个被贴标签的对象久而久之也会用这样的标签来做为自我认同、并且深信不疑。有趣的是,「去标签」的动作本身往往就能为咨商工作带来相当显著的正向效果。许多转介到我这里的儿童或青少年,我常使用不同于外界标签的观点来与其互动,陪伴儿童、青少年对自己有不同的看见、也建立起对自己更正向的认同。而一个能够以正向意义来认同自己的个体,当然无须使用负面的行为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注意与关爱。
http://www.storm.mg/lifestyle/65712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