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佳礼编辑 于 21-3-2015 01:07 AM 编辑
回顾1997年区域金融风暴 - 房地产引发的滚雪球危机。
谈起货币贬值的课题,就得回顾1997年的东南亚区域金融风暴,因为这场风暴使得区域货币汇率大幅贬值。这场风暴当时是如何形成的呢?那就得从1992年谈起,当时东南亚经济开始腾飞,股市普遍欣欣向荣,许多人都从股市里赚到钱。
东南亚人民在股市中赚到钱之后,便开始投资在房地产,因此,不论是吉隆坡、雅加达或是曼谷,房地产市场都非常火热,特别是面积比吉隆坡大5倍的曼谷,更是大家趋之若鹜的投资热点,投资者不是一间一间的买房地产,而是一排一排投资,有些投资者更加干脆,联手买一块地兴建成城镇来出售。
到了1996年的时候,曼谷出现20万个单位已经建成的房地产空置的现象,不只如此,市场上还有15万个单位正在兴建中,如果以1层有10个单位,一栋20层的大楼来计算,那么,这个20万个单位,就意味着有1000栋空置的大楼在市场中,再加上兴建中的15万个单位,或相等于750栋20层每层10单位的大楼空置着。
在总共1750栋大楼空置的情况下,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已经严重过剩,因为以房地产专业知识分析,1750栋的空置 大楼,市场需要5年才能完全消化。这样的情况将影响屋价下跌,一旦屋价下跌的话,很多连锁反应就会开始产生,包括购屋者和发展商无法还钱给银行,银行的资金周转就会出现问题。
众所周知,银行一般的做法是将存户存进银行的款项再转借给借贷人,包括购屋者和发展商等,部份银行则是通过向外国借贷美元贷款,再转融资国内的借贷者。一旦借贷人无法还钱给银行的话,银行的资金就会吃紧,而这时候银行存户也会察觉到不妥,并竞相从银行提款出来,以确保资金的安全。
结果银行间出现挤兑的情况,造成银行面对倒闭的危机,而这还不是最恶劣的情况,因为存户将钱从银行拿出来之后,会选择将本币兑换成为外币,这个时候本币将会开始贬值,并形成了导致本区域金融风暴发生的“雪球”。
这个“雪球”恰好就在山顶上”,而伺机牟利的外国货币炒家会见猎心喜,而决定出手将这个“雪球”从山顶上推下,让“雪球”越滚越大,就算是有关当局出手也无法再挽回大局。
当初,泰铢开始贬值时,泰国政府一度从500亿美元*的储备当中,拿出50亿美元*来提振本身的货币汇率,另外450亿美元准备后续之用,不过,当50亿美元资金用完并发现无力挽回汇率的时候,泰国政府才发现它已经无法再用原本准备的450亿美元储备,因为这些储备已经被期货合约(Forward Contract)**绑定而无法动用。[*这些只是假设的数字,正确数字已经无从考究。**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约,承诺在未来某一时间,3个月或是6个月等,以当前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或商品。]
由于已经没有“子弹”在手了,泰国政府唯有眼巴巴看着汇率下跌,心里想着“let it go!let it go!”,而资金不断流出,这时候有关当局能够做便是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利率来阻止资金流出,希望国人因为高利息而再将存进银行里。
但是这将会加重做生意的成本,让企业经营面对重重困难。此外,在货币下跌的情况下,做为一个理性的人,都将会把手上的股票卖掉,因为他们卖了股票将之转换为其他货币,一旦本币恢复升势,他们便将可以用手上的外币换回更多的本币,以及可以买到更多股票,这使他们“双重”获利。
不过,最近马币贬值下跌,但是股市却没有下跌,主要是受到欧洲量化宽松因素的支撑,这个课题笔者在两个星期前的专栏中已经提到。[http://column.cari.com.my/portal.php?mod=view&aid=57173]
现在话说回来,在泰铢开始贬值之后,东南亚其他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货币也面对贬值的压力,而1997年的区域金融风暴便正式掀开序幕。一旦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国内的企业是首当其冲,不能支撑的企业必须倒闭,而这造成很多人失业。
这些失业的人没有饭吃,他们被逼出来反政府,政府看到这样的情况,担心会演变成暴动,所以,它们唯有向国际求救,而国际最有经验的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时候便开始出手,安排外资接管这些国家的关键企业或是资产,并注入资金让经济恢复活力,东南亚国家也慢慢从区域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
无论如何,马来西亚当时掌权的首相马哈迪医生决定走自己的路,不跟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步伐,并采取了货币管理措施,将马币锁定在1美元兑3.80令吉水平,以及不让马币在外国流通等措施,这使得外资不愿意到马来西亚投资,这也是造成马币一直疲弱的原因,这也是下一期笔者探讨的重点。
免责声明 本文纯属根据资料或基本面分析,仅供参考,我们并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也没有推荐做出任何投资决定。我们明确声明任何人依赖全部或部分本文的内容而做出的任何决定,我们不负责任何法律责任。因此,投资前请咨询专业金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