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6|回复: 0
|
宝宝独睡非独睡 妈妈选择需慎重!
[复制链接]
|
|
在西方,孩子从出生就睡在自己的房间是天经地义的。很多孩子开始独睡时会由于强烈的不安而彻夜地哭泣,他们得到的只会是父母短暂的安慰,很少被带回父母的房间。这些都是西方文化认可的行为。
理查德•费伯医生是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小儿睡眠紊乱中心主任、著名儿童睡眠问题专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解决你孩子的睡眠问题》(Solve Your Child’s Sleep Problems)。在书里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训练孩子入睡的办法,成为西方世界应用得最广、也最受争议的方法。费伯提出了“入睡关联”的概念,即孩子入睡的时候,如果他们是被母亲抱在怀里摇着或者是吃着奶瓶睡觉的,那么他们就会把入睡跟母亲或奶瓶关联起来,而半夜醒来的时候,如果发现这些东西不在身边,就会大哭起来,难以重新入眠。费伯入眠法针对的是六个月以上仍然需要大人抱着哄着睡觉的孩子,指让他们从依靠外在的安抚入眠逐渐转变为依靠自己入睡并且安睡整夜。
随着西方育儿观念逐渐东移,“独睡”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接受。但是独睡对独立有多重要?不独睡,就一定不会独立吗?众多中国父母在经过一些让孩子独睡的试验后对此众说纷纭。
观点一:真正的独立是内心的独立
2~3岁的宝宝开始有自我意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还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就不会有“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认识。有专家说过: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到 内容的,“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的行为方式,“内容”是孩子的内心。因此“独睡”对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促进其心理成熟十分必要。要想培养孩子 真正的独立,还是从内心开始吧!
观点二:“独睡”和“独立”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网友提出:“我老家在农村,我们从小都是在妈妈怀里长大的。现在那里的传统仍然是那样,吃奶的娃娃就睡在妈妈的臂弯里,长大后也睡在一张床上,一直到孩子有 一天自己不愿意和妈妈睡为止。”之前有报道称,中国孩子在肌肤饥渴方面比西方的孩子少得多,就是因为中国从习俗上已经习惯了母亲和孩子一起睡,在妈妈怀抱里入睡比任何抚触都管用。那么多这样长大的孩子也没见缺少独立性啊!
观点三:“领地感”是独立性的主要认知
动物的独立性源自对个体领地的确认,它们将幼崽逐出自己的领地,让它们自己寻找新的领地,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独立生存本领,其实长辈仍会在 远处观察着它们的举动有没有危险。我们人类有很好的生存环境了,但“领地感”仍是独立性的主要认知。因此,让孩子独睡,就如同“精神断奶”,就象当初我们给孩子断奶是为了让他们从其他食物中吸取更多的营养一样,为了让孩子通过有“自己的领地”认识独立,必须让孩子独睡。
观点四:盲目模仿“独睡”,离“独立”更远
不少家庭现在盲目模仿西方让孩子“独睡”,孩子一出生就自己一个房间,妈妈定时去喂奶,用安抚奶嘴安抚孩子的哭闹。国外的婴儿房大多有监视器和 报警器,孩子的被子掉了、尿布湿了等等都可以迅速地通知父母。而在我国,把一个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的婴儿单独放在一个房间是很危险的。其实对于父母来讲,夜间照看在另一个房间的婴儿比照看就睡在身边的婴儿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少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都因为心理孤独、恐惧,极度缺乏安全感,习惯了用咬被角或抱着毛绒玩具等方式减压,出现“恋物癖”,一直到很大还难以丢掉依恋物。这样不是和当初培 养孩子独立性的初衷背道而驰吗?离“独立”反而更远了。
简短点评:其实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有许多方面,睡觉方式只是其中之一。孩子天生都是不同的,做母亲的最好的选择是在观察自己的孩子、聆听自己的心声和相信自己的直觉上作出的,切记不可盲目效仿!
独睡只是独立的一种表现,如果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得好,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孩子如果比较顺利地开始独睡,他可能已经有办法克服自己 害怕孤独的情绪障碍和怕黑的心理恐惧了。但是如果孩子抗拒得比较厉害,他可能还没有为独睡准备好,强迫可能对他的情绪独立更不利。如果孩子在习惯了独睡后 有一天又要求和你一起睡,你不必太焦虑,这并不是说他又不独立了,他只不过想重温一下和你的亲昵感觉。总有一天,“陪你睡”会成为他对你“特殊照顾”。
http://j.news.163.com/docs/23/20 ... html#jnewsartrside1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