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200|回复: 13

日本和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2-2015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弓是日本弓道所使用的一類長。標準的和弓長度大概有2.2(七尺三寸)。
古代的和弓稱為「大弓」,泛指總長度超過兩米的所有長弓。另有一種比和弓為短的制式,稱為「半弓」(大約45至160厘米)。使用者執弓的位置主要是弓的下弧部份,長度比例是全弓的三分之一。和弓本來是由再以鰾(原料的一種)組裝而成,現在組製竹弓多數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特徵
一般而言,西洋弓(主要指奧運射箭項目中較常用的反曲弓,即Archery)約有1.6米的長度,使用時持弓者通常都掌握在弓的中心部位。
不過,和弓與其它的弓卻大不相同。和弓長逾兩米,而且弓的上弧部份共佔了全弓長度的三分之二,換言之和弓的制式是「上長下短」,其規格及長度亦可稱得上是世界最大的弓。
和弓上長下短的構造,某程度上為使用者帶來執弓時難以平衡的困擾。要精確使用和弓,必須有高水準的技術,使用者持弓的手要掌握發箭時弓的震動幅度,預測弓上下弧的長度差所產生的反動力,並運用這種反動力推算的發射方向及應要施加力度的多寡。只要能妥善利用這種反動力,射出的箭軌便可以做出多種不同的變化(例如控制射程、箭的拋物線等)。


射法八節[编辑]
根據「全日本弓道連盟」的官方定論,「射箭」的基本動作總共可以分出八個程序(節),透過這八個清晰明確的射術分節,使弓道的傳授、說明及指導工作方面都顯得更有效率。「射法八節(弓道八節)」的具體内容如下:
踏足[编辑]
日語為「足踏み」。在「射位」(持弓待射時所站立的位置)上面向標靶時,兩腳踏開的動作。一開始先做好「執弓的姿勢」(左手持弓、右手持箭,雙手維持在腰間水平,雙腳同時向著前方站立的姿勢),再走到「射位」上實行「踏足」。身體的正前方是向著「射位」的右方,雙腳腳尖向著標靶的中心方向連成直線,然後雙腳向左右邁開。雙腳腳掌的展開幅度大約是60度,而雙腳腳尖的距離則大概是身高的一半。雙腳邁開的方法有兩種:
  • 「一腳踏開式」:面向標靶,左腳向標靶方向踏前半步,右腳向「射位」的右外側作扇形挪動邁開。
  • 「二腳踏開式」:面向標靶,左腳向標靶方向踏前半步,視線望著腳下時將右腳提往外側踏出半步。
「一腳踏開式」主要源自「禮射系」,而「二腳踏開式」主要源自「武射系」。
構身[编辑]
日語為「胴造り」。做妥步履基礎後,所作出的穩定上半身的動作。將弓的下弧末端放到左膝上,弓需要面向正前方。右手則大概放在右腰的位置。與「踏足」一樣,是執弓的最基本姿勢。
上箭[编辑]
日語為「弓構え」。把箭搭在弓上的準備動作。先要做好三個準備動作,分別是「取懸け」(以戴著護手套的右手拿著弦線和箭枝)、「手の內」(左手執緊弓)與及「物見」(看準標靶),然後開始進行「上箭」。「上箭」有兩種模式。
  • 「正面上箭」:在自己身體的正前方搭箭上弦。
  • 「斜面上箭」:在自己身體的正前方搭箭上弦,左手稍微將弓往斜推向左前方(就自身方向而言)搭箭。
「正面上箭」主要源自「禮射系」完成「一腳踏開式」後的延伸動作,「斜面上箭」則主要來自「武射系」。但當「武射系」射手使用了「二腳踏開式」架式,便會以「正面上箭」的架式延續。
舉起[编辑]
日語為「打起し」。箭上弦後,以兩隻手分別把搭好位置的弓與箭高舉過頭的動作。與下一個步驟「拉開」相互緊扣。此處是眾多弓道流派間最引起爭議的一個步驟,有「正起」和「斜起」之分。
  • 「正面舉起」:從「正面上箭」的動作延續,雙手將弓箭同時垂直向上高舉。
  • 「斜面舉起」:繼承「斜面上箭」的動作,雙手將弓箭以左前方的軌跡向上舉起。
「正面舉起」主要源自「禮射系」完成「一腳踏開式」後的延伸動作,「斜面舉起」則主要來自「武射系」。但當「武射系」射手使用了「二腳踏開式」架式,便會以「正面舉起」的架式延續。
拉開[编辑]
日語為「引分け」。承接上一個動作,一手托弓一手拉弦(連著箭末的羽毛),左右張開雙手,並把弓箭拉到自己的視線水平的動作。這個步驟有三種模式:
  • 在「正面舉起」的狀態中雙手往下拉落,當中左手向著標靶的方向伸展,緊持著弦線的右手手肘毋需屈曲,只需水平地回落至視線高度就可以了。與下一個步驟「集中」緊接。這個「拉開」法是源自「禮射系」的。
  • 同樣從「正面舉起」的狀態中雙手往下拉落,不過在「拉開」的過程中進行「大三」(全稱為「押大目引三分一」,即是右手同時要把弦線,以弓與弦張開後整體闊度三分之一的比例往後拉)的調整。動作停止後,作一次呼吸,然後準備下一步「集中」。這個「拉開」法源自「武射系」,不管是「一腳踏開式」還是「二腳踏開式」都會進入這一步驟。
  • 若果動作延續自「斜面舉起」的話,同樣雙手往下拉落,緊接下一步「集中」。又或者,在進行「拉開」的途中要同時進行「三分之二」(箭枝大概到了眉毛的高度時,弦線要以整體距離三分之二的比例向後拉)的調整。動作停止後,作一次呼吸,完成「拉開」。這個「拉開」法主要源自「武射系」。
集中[编辑]
日語為「」。完成「拉開」的動作後,開始將箭瞄準標靶的狀態。右頰輕碰箭枝(「頬付け」),人中及雙唇緊攏(「口割り」)。全身靜止,保持力度,眼睛瞄準標靶。這個狀態緊接下一個步驟「分離」。
分離[编辑]
日語為「離れ」。鬆開持箭的右手,把箭射出。如果放箭後右手手腕往右方大幅伸展稱為「大分離」;如果右手只是輕微向右方移開則稱為「小分離」,如果右手移動幅度在二者之間則稱為「中分離」。三種「分離」的分別,主要視乎射手在進行「拉開」至「分離」這數個步驟之間,所貫注的力量之多寡而異。
殘心(殘身)[编辑]
日語為「残心残身)」。把箭放出後身體所保持的姿勢。完成「分離」後,保持同樣的姿勢數秒,令身心與呼吸一致。「殘心」的稱呼比較著重精神層面,而「殘身」的寫法則比較著重實質的身體姿態。
基本用具[编辑]
[size=13.1599998474121px]
[size=12.370400428772px]
和弓



和弓的長度大概有2.2米,特色是「上長下短」。使用者執弓的位置主要是弓的下弧部份,長度比例是全弓的三分之一。和弓本來是由再以鰾(原料的一種)組裝而成,現在組製竹弓多數使用玻璃纖維強化塑膠(詳情參閱和弓)。
[size=13.1599998474121px]
[size=12.370400428772px]
箭(矢)



和弓的箭枝共分四個部份,分別是主要以或硬所製作的箭柄)、金屬製的箭鏃、箭柄末端用以接觸弦線的,與及共有三根的矢羽。基於筈羽的旋轉方向不同而有「甲矢」與「乙矢」二者的分別,而一套完整的弓道比賽弓手必須以一支甲矢配以一支乙矢為一組箭組作賽。
[size=13.1599998474121px]
[size=12.370400428772px]
甲矢(Haya)與乙矢(Otoya)



  • 護手袋)(日語漢字亦可寫成「弓懸」、「弓掛け」等)
「弽」是一種為了避免右手在拉弦時受傷,而套在右手上的護指及護腕裝備,多以鹿的皮革製作。根據保護手指數量的需要而有「三弽」、「四弽」、「諸弽」、「騎射弽」、「竹林弽」等種類。戴上弽後右手拇指所套進的位置稱為「帽子」,通常以堅固的物料所製作,目的是不讓拇指關節在執箭拉弦的過程中屈曲,而影響箭的去勢甚至令手指受傷。套子內部的堅硬部份稱為「角」,多以木製(古時亦會以水牛的角磨製),這種形式的拇指套稱為「堅帽子」,是多數弽的主流品種。亦有些弽不使用「角」這類過於堅硬的質地,而會折衷使用兩層皮革充當「角」以鞏固拇指位置,稱為「柔帽子」或「和帽子」,這類弽亦是古代武士的常用裝備(因為武士除了運用弓箭之餘,尚要掄刀舞劍,倘若拇指失去自由或不夠靈活,會造成很多不便)。另外也有專門保護左手的弽,可以加強左手推弓的效果,但不屬於常規裝備之一。
  • 弦線
質或合成纖維製成,製作時以煮過的松脂油進行藥煉,以補強弦的彈性及韌度,並防止滑手的情況。弓道的弦有兩個重要部分,分別是「弦輪」(弦線與弓兩端的接駁位置)及「中仕掛」(搭箭時,弦線與箭末的筈相接的部位)。
  • 標靶(的)
有「星形靶」、「彩霞靶」、「三色靶」、「遠靶用色靶」等種類。大靶直徑可能長至一米,而小靶直徑則可短至八厘米。
  • 卷藁(與空手道訓練用的卷藁同名,但並非同一物件)
古代使用的標靶。
弓道場[编辑]
[size=13.1599998474121px]
[size=12.370400428772px]
一般能站立六人的「近靶場」




弓道與一般體育運動不同,比較講求安全性,因此正規的弓道活動,均必須要在專設弓道道場進行。現在日本國內包括公共及私人的弓道場大概有1,400多個,亦有部份體育館在能滿足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下,設立了較為簡單的非正規弓道場。所有的弓道場,大致可以分成「近靶場」和「遠靶場」(日語稱「近的場」及「遠的場」);另外,橫排可容納的向靶人數,亦根據道場規模大小的差異而有所分別,小者可能只供一人使用,而大道場則可容納十五個人或以上。
近靶場[编辑]
標靶離射手的距離大約有28米,而標靶的直徑則只有36厘米。近靶場內射手與標靶的距離比較近,所發的箭威力亦會較大,為免道場受損,近靶場中放置標靶的位置後方,通常會有一面斜的小丘牆,稱為「安土」,這樣可以防止射不中標靶或射穿標靶的箭損害到後方的場地設施。近靶場由於規模較小,因此較受歡迎,一般中學、大學、公共及私立的弓道場都會選建近靶場,亦有不少弓道家會在自己家中建設簡易的近靶道場,方便日常鍛鍊。
遠靶場[编辑]
標靶離射手的距離大約有60米,而標靶的直徑則有一米。由於遠靶場佔地甚廣,因此專用的遠靶場數量是比較少的。另外,遠靶場一般亦不需要設置「安土」。為了節省用地,現在有很多地方(如東京武道館弓道場)都把道場設計成上下二層分別進行近靶及遠靶活動,甚至有道場會把弓道與西式射箭合併場地共用。
服裝[编辑]
[size=13.1599998474121px]
[size=12.370400428772px]
弓道衣



在大會或平時練習的時候,選手會穿上弓道衣;而在進行射禮的時候,弓手就會穿上和服
弓道衣上身穿一件由白木綿製造的襦袢式筒袖,下身則多穿黑色或深藍色的摺裙(馬乘袴),女性則穿著「馬乘袴」或者「行燈袴」。和服男性會把掙脫上半身左方的衣袖行射,女性則會束起袖子。競技形式[编辑]競技項目[编辑]「近的」競技射程28m,標靶(的)直徑36cm「遠的」競技射程60m,標靶(的)直徑100cm射程60m,標靶(的)直徑79cm競技方法[编辑]
[size=13.1599998474121px]
[size=12.370400428772px]
弓道競技



的中制競逐射中標靶的次數。得分制使用有顏色的標靶,依據顏色環設置分數,然後以弓術競逐得分。採分制除了能射中標的外,還重視射箭姿態、品行、態度等指標,並在這些指標上受審查員總合評分。「全日本弓道選手權大會」與及「全日本女子弓道選手權大會」大都實行採分制。大學弓道[编辑]
大學弓道部的競技跟一般的學生弓道沒有甚麼差別。不過「全日本學生弓道連盟(簡稱全學連)」卻是不屬於「全日本弓道連盟」的獨立組織。「全學連」同樣會跟各地區的弓道連盟進行各種比賽,而當中的競技形式及規則亦與「全日本弓道連盟」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2-2015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歷史
起源(繩文時代至古墳時代)

平安時代初期的弓術

江戶時代的禮儀弓術
弓箭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石器時代。當時的弓箭主要是利用簡單的木製弓,加上經過磨研的石鏃組合而成。這種弓箭大概在日本的繩文時代草創期(13000年至10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主要用作狩獵。部份弓箭上有塗漆裝飾,說明當時的狩獵工具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咒術、迷信用途。進入彌生時代後,社會開始從狩獵主導轉型至農耕主導,人們的生活雖然有所改變,但每當出現需要主動爭奪或保護既有土地或水源的情況時,弓箭仍會以武器的形式而為人所運用。這時候的人為了加強弓箭的威力,都會改良弓箭的制式,尤其開始注重弓的製作。根據古墳時代文獻(亦即魏志倭人傳)的記載,當時日本人的弓已經大致發展出現代和弓的原型。

古代(飛鳥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
在飛鳥時代文獻《日本書紀》記述中已經出現「馬的射」的字眼,證明當時弓術已發展至「騎射」的水平。飛鳥時代末期的文武天皇更訂立了「大射祿法」。《續日本紀》記載奈良時代騎射文化已經相當流行。聖武天皇年代更有崇拜弓箭(或是弓箭狀的糕團)藉以驅散疫病的習俗,開始出現對弓箭的神格化,這跟日後弓道中的禮儀或許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可惜的是,對於古代弓術禮儀形式的史料大都失傳,難以證實現代弓道的禮儀到底是否確實承傳自古時。

中世至近世(平安時代至江戶時代)[编辑]
在這數百年間,和弓的構造進行了大型的進化。自從平安時代出現了武士這個階層之後,騎射與弓術逐漸成為了武士們的武藝重點。而騎射及弓術這些實戰武術,亦成為了戰國中期大部分戰事當中的重要戰鬥技術。而且,如前所述,日本人有相信「弓箭能夠驅邪」的信仰傾向,這令戰場上弓箭的使用率更為顯著地增加(現在日本各地仍有很多信奉破魔弓的習俗)。鎌倉時代有所謂「騎射三物」,分別是「流鏑馬」、「笠懸」、「犬追物」,其實是三個考驗武士騎射技術的挑戰項目。

進行「流鏑馬」的射手
「流鏑馬」
射手騎著奔跑中的馬匹,向標靶連續發射特別製作的「鏑矢」(一種響箭)。馳馬的直線跑道約有218米長,射手的左方遠處會設有三個標靶,與跑道間的距離約有5米,標靶本身則設置在2米高的水平(這些距離在不同的流派中可能會有些微的差別)。另外,射手需要穿著狩獵的裝束,這是禮儀的一環。

「笠懸」
古代「笠懸」示意圖
亦稱「笠掛」。在一段設置了多個標靶的直線跑道上,射手騎著疾走中的馬匹,瞄準那些安放在較低位置的標靶射箭。「笠懸」本來是用於訓練騎射時瞄準低處敵人的技巧,相對於「流鏑馬」的禮儀性,更具備實戰意義。名字來源據稱是因為源賴朝於群馬縣新田郡笠懸町進行該項活動而來。

「犬追物」
進行「犬追物」中的馬場
在一個廣闊的「馬場」裡放進約150匹狗隻,然後三十六名騎著馬的射手分成數組(每組有十二名射手),在指定時間內射倒狗隻,多者取勝。場內同時會有兩名裁判監視賽事。

不過,在室町時代及安土桃山時代,由於較為先進的西方火繩鉤槍開始引入日本,使傷敵效能較弱的弓箭的應用度一度急劇衰退。在戰國後期,弓箭不再是戰場上的主要戰力,幸好「弓射」的技術依然能以武士武藝象徵的形象而繼續受到重視。後來到了天下泰平的江戶時代,弓藝射術便進而成為一種可以同時鍛鍊身心的傳統藝術,自此發展出漸具規模的弓術流派與射術準則。

明治年代至大正年代
弓術本來是武士群的武藝重要象徵之一,可是這種觀念在江戶、明治交替的時代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江戶才期的文久二年(1862年),幕府廢除了「弓術上覽之儀」(一種以弓術主導的御前禮儀),同時在講武所(武術學校的一種)的教授科目中把弓術剔除。在慶應三年(1867年)的大政奉還階段,弓術的傳統地位,隨著幕藩體制及武士社會架構的崩潰而迅速大幅衰落。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正式推行廢藩置縣,全國包含武術教育的一般學校都被新式的藩校所取締,不僅弓術,就連其它各類武術都消聲匿跡,一蹶不振。

明治維新後幕府制度崩潰,由於社會上不再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制度,令「武術」及「武藝」這些以往曾被視為具備高級文化身份象徵的藝術性活動,失去了一貫的目的。自從文明開化、歐化思想開始導入日本社會,令「武術」的概念逐漸被賦予一種「追不上時代」的印象,弓術的藝術地位亦慢慢地衰退下來。明治維新之前,攜弓本來是一種武士階級的特許身份象徵,可是維新之後弓術逐漸淪落為只供社會低下階層的娛樂,連一般庶民都可以隨意持弓、用弓。當時弓箭之戲流落民間,市面上出現很多「賭弓場」,以射箭作為賭客的玩藝項目。在這個年代中,幸而有一批弓術家[1] 各自開設自宅道場,為了讓他們所重視的弓術文化得以存續,而一直竭力宣揚正規的弓道,勉力保住了弓道的命脈及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明治中葉的實行徵兵制的日本,展開了與俄羅斯、中國(清代)之間的戰事。為了激勵人民的愛國心,日本當局大肆開拓國民精神教育,於是一些已經衰落的古武道精神概念便重新受到國家重視,弓道亦在其中。有見於國民開始失去了從前令整個民族自豪的崇高精神,一群居於京都對武道方面有理想的武術家,匯聚各種武道及武術的團體,於明治28年(1895年)組織成「大日本武德會」,並將本部設置在京都平安神宮之內。武德會的目的在於令一般庶民能再認識武士道的精神,同時重拾對武術的熱心;另一方面,安排在學校教育的範疇中加入弓術,希望能透過獎勵參與的形式讓學童鍛鍊心身,同時讓弓道得以普及化。

在大正8年(1919年),「武術專門學校」改稱為「武道專門學校」,同時「弓術」亦正式改稱為「弓道」,由傾向追求武術及技術極致的專業,改變為重視日本本土精神涵養的學問。不過,不能諱言的是,當時弓道的發展亦有其不當之處。最明顯的情況是,當弓術於明治年間處於衰退期流落風俗時,一般大眾都會持有「射箭只要射中就可以了」的草率隨性心態,而改革後的弓道家卻往往會有「射箭最重要的是姿態及規格,能否射中都不重要」的矯枉過正的心態,這類過度追求精神性對於弓道的發展亦不健康。

另外,在大正至昭和初期,著名弓道家之一的本多利實與他的弟子所主張的「正面舉起式」的射法,於民間極受歡迎而大為流行[2]。後來這一支流派的射法就被稱為「本多流」。

關於射法的爭議

弓道「日置流」祖師:日置彈正政次
大日本武德會成立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希望弓道能正式確立具體的體系,並與劍道、柔道這些系統早已成熟的技術並稱。其時劍道已有一套「大日本帝國劍道形[3]」,而柔道亦有一套「大日本武德會柔術形[4]」的統一制約,於是當時的人都想儘快確立弓道的內容,結果催生了一連串要將弓道「射法統一」的活動與爭論。昭和8年(1933年)武德會在會長鈴木莊六的召集下,集合了弓道的各個流派代表及著名弓道家[5],成立「弓道形調查委員會」,共同於武德會本部討論「射形統一」的話題。可是當時由於弓道流派分支源遠流長,許多弓術習慣都有很久的傳承,因此流派間對於弓術的動作都有著不同程度上的爭持。最受注目的地方在於「射法八節」裡面的「舉起(打起し)」這個步驟,當中存在著「正面舉起」與「斜面舉起」兩種不同的版本(詳見射法八節),令弓術統一會議的進展一直僵持。結果,在一片喧鬧聲中,委員會勉強制訂了一套「弓道要則」,提出一套全新的折衷議案,訂定「舉起」的動作將會確立成「採取正面舉起與斜面舉起『中間』的方法」(或稱「統一舉起法」)[6] 這個新標準,並於11月10日提交「統一舉起法」的議論報告。

可是,某些弓道流派及文化人不願意接受這套「統一舉起法」,紛紛於報刊上批評揶揄這套射法只是「鵺的射法」(「鵺」是《平家物語》中記載的一種傳統妖怪,身上有多種動物特徵,諷刺「弓道要則」提出的新射法既有「正面法」也有「斜面法」,有如「四不像」一般不知所謂),更要求武德會重新對弓道進行「再度射型改善」的工程。最後,在昭和19年(1944年),「弓道教範制定委員会」終於完成了「弓道教範」,兼合各家所長推出一套新的「弓道要則」,稍能於業界內取得共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駐日盟軍總司令基於要迫令日本禁武的原則,決定解散武德會。在這種嚴厲禁武的氛圍當中,弓道家們竭盡所能於昭和24年(1949年)組織起「全日本弓道連盟」,讓弓道能透過「精神修養之道」的形態得以復活。當時的弓道家代表為弓道設立了「射法八節」,這些學問仍流傳至今(詳見下文)。

昭和年代至二戰結束
昭和十二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翌年日本於國內發布「國家總動員法」,敕令所有武道團體組織均必須在「國力增強、國威發揚」的大原則下歸由政府管理及利用。昭和十六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經議論後,決定要設立對武德會進行改組歸一並由五省共同管理的新外郭機構,以管治武道團體。1942年,改組後的武德會決定以東條英機為會長,副會長則從厚生省、文部省、陸軍省、海軍省及內務省五省中各選出一名有豐富學識及經驗的大臣擔任,理事長的人選從民間甄選,而組織內的各個支部長則從各地的知事人員中選取人才。武德會的本部由京都遷移至東京的厚生省內,正式組織成新的大日本武德會。當時,武德會弓道部會長由宇野要三郎範士擔任,他同時要兼任武德會的常務理事。

由於政府組織了官方的外郭武道機構,令武道的發展突飛猛進並迅速普及。日本當局視弓道為「無形文化財產」,態度積極,更曾於1942年派遣弓道選手團到滿州國建國十周年的「日滿交歡武道大會」中進行表演。昭和十八年(1943年)3月,新武德會重新設置各種武道中的段位制度,加入「範士」、「達士」、「鍊士」等稱號,這些稱號在弓道中仍流傳至今。昭和十九年(1944年),弓道部會長宇野要三郎範士組織「弓道教範制定委員會」,並設立了一套「弓道教範」。這份教範重新提及之前對於正面及斜面的舉箭動作的爭拗,並提出指引,指在弓道中可以接納「正面的」、「斜面的」與及「統一的」三種「舉起」弓箭的模式。

太平洋戰爭情況漸趨激烈,日本政府加強獎勵國民配合戰爭,勤修武道。戰爭末期日本各地受到盟軍空襲及艦砲射擊,大多地區損毀慘重,多數弓道場都受到焚燬,連基本生活都感到貧困的人民,自然而然地開始疏遠弓道等武道。戰爭結束後,日本國民對於戰前及戰爭期間所決議的國策,產生一種反動心理,因此具有鼓戰成份的武道獎賞計劃遭到國民的反感,武道再次陷入衰落的命運。

戰後
隨著戰後國家的敗勢,武德會亦開始凋零,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民營化,正式改組成原本的民間性質團體。武德會的主要成員由民間人士擔任,在各個武道團體的努力爭取之下,這個只包含劍道、柔道及弓道的武德會,仍能短暫生存。可是,在駐日盟軍總司令的調查報告中,指武德會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強力而且中央集權的團體;第二,與中央及地方上的高級軍人、警官等國家組織有所聯繫;第三,擁有龐大的資產。就以上理由,武德會被要求解散。結果,在昭和二十一年(1946年)10月31日武德會宣布自行解散,擁有五十二年歷史的武德會終告退幕。可是,駐日盟軍總司令並不認同武德會的自行解散,於同年11月9日勒令武德會立即執行解散令,並向與武德會有關係的五千多名官民展開追究。

武德會解散後,弓道的發展頗為緩慢。不過各地仍有很多弓道愛好者自發組成地方連盟,這些組成地方連盟的風氣更逐漸席捲全國。後來,在這些團體的共識之下,於1947年成立了「全日本弓道連盟」。可是,這個連盟為時不久,便因為諸多原因而瞬即於翌年解散。幸好,在1949年,又有新的「日本弓道連盟」誕生,該連盟並於同年8月2日正式加盟日本國家體育協會。1953年9月15日獲文部省通過成立基金會。

不久,社會上吹起了一陣「大日本武德會再建活動」的風氣,弓道連盟也有不少人熱衷於重建武德會。可是文部省在慎重審議之下得出結果,認為弓道已經有幅及全國的團體規模,而且又已加盟體育協會,於是在1955年駁回弓道部重新再建武德會的申請,這使弓道連盟內一批矢志再建武德會的射手們離開了弓道連盟。最後,在1957年1月18日連盟改稱「全日本弓道連盟」,成立至今。

1953年8月,弓道連盟發行「弓道教本」的第一卷,列明弓道的大綱指引,打算改善戰後射法混亂情況。各弓道流派分別取長補短,共同催生出一套現代弓道的指標。「弓道教本」中確立了「射法八節」,廢除當年由大日本武德會「弓道要則」中所制定的「統一舉起法」,採用「正面、斜面舉起法並行」的兩可制度。關於弓道的射禮則採用小笠原流的規格,加以修整及統一,為以後的競技評審作出最全面的標準。

戰後的學校弓道
昭和20年(1945年)11月至12月期間,日本文部省發出聲明,禁止所有學校向學生教授任何形式的武術(包括劍道、柔道、薙刀、弓道),同時必須禁止所有相關武術的課外活動。由於上述武術普遍被認為含有一定程度上的軍事意味,因此成為了遭禁對象。到了昭和26年(1951年)7月25日,文部事務次官發出新的聲明,通知所有中學或以上的體育科能在教材中加入弓道元素,而弓道部的課外活動亦得以解禁。昭和28年(1953年)7月11日,「全日本學生弓道連盟」再次得以組成。昭和31年,「全國高等學校體育連盟」新設「弓道專門部」。昭和42年(1967年)3月29日,文部省再次發出聲明,指所有高等學校都能於正規體育課程中,繼續教授弓道。平成元年(1989年),澄清「格技」與「武術」的概念,弓道等技藝終於能再次重見天日。

現在發展
歷來弓道家因為風格多樣與及技術不一致,於是產生了極多不同的支流,造成弓術獨特的進化過程。根據形式不同,弓道射術體系中,至少分成在馬上射箭的「騎射」、徒步射箭的「步射」與及立定射靶的「堂射」三種。弓道中的各個流派,可能根據獨立的進化,而發展成不同的背景,有些流派重視「射法八節」,有些流派則對於「騎、步、堂」三種射法各有不同的鑽研,種種因素造成後來弓道的莫大歧異。

現在的弓道主要以「全日本弓道連盟」為中心。雖然該連盟不斷採集各個弓道流派的特徵並融合運動性質的射法,打算建立一套主流的「官方射法」,可是目前日本國內的弓道射法及文化仍會因為地域上的差異而有所偏差。另外,「全日本弓道連盟」對於「統一見解的射法」態度亦非常曖昧。連盟承認世界上並沒有真正所謂「統一射法」的存在,目前能做到的就只是確立了一套公式的「射法八節」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5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5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奇地问下, 一把入门的和弓是什么价钱?马来西亚哪里有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15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ss333 发表于 14-9-2015 12:46 PM
好奇地问下, 一把入门的和弓是什么价钱?马来西亚哪里有卖?

马来西亚没有卖...


从日本直接进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5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哪裡有得學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11-2015 08: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吉隆坡或槟城有得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5 11:2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私人拥有弓,需要准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12-2015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ibar89 发表于 11-12-2015 11:28 AM
私人拥有弓,需要准证吗?

如果是Cross bow,需要准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2015 02:0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开室内弓箭馆,需要特殊执照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15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ibar89 发表于 12-12-2015 02:08 AM
如果要开室内弓箭馆,需要特殊执照吗?

这一个你需要与当局查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5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imech 发表于 25-2-2015 09:39 AM
歷史
起源(繩文時代至古墳時代)

拉的时候很吃力, 放的时候手抖的话就偏离目标了。

很难搞的武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5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robin hood 起着马也是射很准。

有没有看 2003年的射雕英雄传, 哲别 骑着马都射箭。 那个难度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5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ackintosh 发表于 17-12-2015 10:16 AM
robin hood 起着马也是射很准。

有没有看 2003年的射雕英雄传, 哲别 骑着马都射箭。 那个难度很高。  ...

Green Arrow 也是射很准~~~
Lol


也很帅~~~


LO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1-2025 10:06 PM , Processed in 0.15523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