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發揚 茅山派宗
道教的一代宗師陶弘景 創立了,上清派 茅山宗 。融滙(儒教,佛教,道教)聚集一體,自從創立茅山派宗 後,可説人才濟濟,高道輩出,從隋,唐到兩宋,一直在道教諸派中居於顯宗的重要地位,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响。茅山宗所供奉的主神 元始天尊,并以 三茅真君為祖師,所學習經書是《大洞真經》和楊、許造的《上清經》。修行學習的道術主要是存神,此外還有 辟榖,服食,導引等,另以誦經,修功德作為輔助。 茅山宗的継承者以其師陶弘景為楷模,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并且與統治者之間能够保持一種富有張力和比較恰當的政治關系。這也是其在歷史上長期處於顯宗地位的重要原因。與原始道教相比,陶弘景及其茅山宗轉换了道教與政治的關系模式一一由反抗型變為輔佐型。因此在論述 茅山宗 與封建王朝的政治關係前,有必要回顧一下原始道教與王朝政治之間的問题關係。
茅山道派 誕生
道教本發自以民間,在東漢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教,張角兄弟的(太平道),都是民間組織,而民間道教往往跟農民起義有所關連,這樣就威胁到了封建王朝的社會統治秩序,往往形成與朝庭對抗的情形,比如東漢時期太平道的黄巾大起義,從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開始,一直持績到漢献帝十二年(207年)。太平道信奉的是(中黄太一)神,除此之外,在其神仙系统中,還有黄帝,老子。在稱呼上,張角兄弟三人分别稱:天公將軍,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天地 人的思想也是道教的早期經典《太平經》的核心概念。而且,太平道也和五斗米教一樣,具有濃厚的巫術色彩,也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這些都是道教在孕育和草創時期的特點 。
起初,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被統治者視為(善道)和(黄老道),以治病的方式傳教,很多人因此而信教。但是,随著東漢王朝出現深刻的統治危機,張角借此機會發展勢力。於是約在光和二年至光和四年(179/181年),張角按照軍事編制,將道徒分為三十六方。 起義軍也收買了一些宦官作内應。張角和他的弟弟張寶,張梁起兵後,靈帝采取了一系列軍事,政治措施,全力以鎮壓黄巾軍。起義失敗後,黄巾余部仍堅持戰斗,直到(207年)。
在兩漢時期的道教,往往是民間發動起義的號召和旗幟,其與统治王朝的關係處於一種比較緊張的對抗中。而陶弘景所處的南北朝時期,正是道教的發展進入分化時期。這種分化在魏晋時候就開始了。東晋時期的葛洪對神仙思想進行了系統總结,并大力批評,批判了民間道教。 可見,葛洪對張角及其領導的(太平道)是深惡痛絕,認為他們不僅不屬於正道,還嚴重威胁了社會統沾秩序,稱他們:招集奸黨,稱合逆亂,,,威傾邦君,勢凌有司。乃是大逆不道之徒,并堅决主張對他們嚴惩不怠。葛洪是从士族贵族的立场,从维护王朝正统的纲常论理,统治秩序的角度,严厉批评了他所说的(犯上作乱)的民间道教,从中也可以看出神仙道教与民间道教的巨大分野。
南北朝時期是道教的改变和充实阶段。在北朝有 寇谦之 改革旧天师道,在南朝有陆修静,陶弘景,改造充实道教,使得道教的分层发展更加明显。陶弘景是南北朝道教改革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吸收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 的教义,而且在教义方面改革的成果,融合儒教,佛教,道教为一体,继承和发展了东晋以来的炼丹理论,编写了道教的神仙谱系和仙真传道历史,使早期道教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完善,更成明確,从而促成了(茅山道派)的诞生。
由陶弘景所创立的茅山道宗不再像原始道教那样发动农民起义,而是以隐修为主,兼以辅助王化,敦风易俗,使得宗教教团与王国之间处於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这的确与陶弘景的(山中宰相)身份密不可分。 陶弘景成为朝野尊重,举世闻名的” 山中宰相“,其原因何在?这里面固然有学识渊博而受人敬仰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他归隐之後,不忘政治,积极为封建统治价级服务,并集南北天師道改革的成果,把道散彻底变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官方道教。道教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并不完全是由个人的某种主观愿望或地位所致,陶弘景所领导的茅山道宗成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官方道教),其发展轨迹正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将民间的反抗型原始道教转化为辅助王治的上层神仙道教,使用道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陶弘景的著作中也得到了清晰的印证。他所著的《 真灵位业图》构筑了一个(神仙等级世界),它不仅反映道教的神仙谱系,而且还有著重大的社会政治影响
陶弘景時代除了具有比较积极的维护社会正统秩序,纠治人心的作用以外,还应看到它相反的功能。任何一种宗教都不仅仅具有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一面,同时还应具有批判社会黑喑现象,解构现有社会整体的功能。
太过於表现某一面,势必会影响,削弱另一向的功能。陶弘景及其所创立的茅山宗与政治上层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起到了以道教一派之力量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和纲常伦理的作用,固然在当时有积极的一面,但却削弱了道数批判社会黑暗现象,激励人反抗压迫这一功能,从而也削弱了它的普世性以及它在民间的影响。
总而言之,由陶弘景所创的茅山宗能够与统治王朝之间保持一种富有张力,又比较恰当的政治关系,这是使得它显赫的重要原因。陶弘景作为茅山道宗的开山鼻祖,获得了(山中宰相)的美誉,这种身份也象征著茅山宗领袖与帝王的一种行为交往摸式。这种模式彼後世的茅山宗领袖所效仿和遵循,这样就为茅山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获得了封建王朝的支持,使得它长期居於显宗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