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09|回复: 89
|
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郭嘉
[复制链接]
|
|
是哪个比较强呢?本人觉得是孔明和郭嘉,多出一个郭嘉,其实郭嘉也是很聪明的,只可惜死的早,要不然还可以和孔明较量较量! |
|
|
|
|
|
|
|
发表于 27-8-2005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比较厉害,因为他会看天时,地利,人和。来管理国家大事。 |
|
|
|
|
|
|
|
发表于 28-8-2005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也,雄才伟略只在于他捏指一算,调兵遣将如同行云流水,叫人摸不透,猜不着 |
|
|
|
|
|
|
|
发表于 28-8-2005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
好像所有的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似的。
一切事情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内。 |
|
|
|
|
|
|
|
发表于 28-8-2005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郭嘉--其实我一直都怀疑他是个----无敌算命老! 料事真得
如神。结果泄漏太多天机而早死。。(^^)||
诸葛亮 -- 是个改革政治家。。
司马懿 -- 是个很好的心理学家。。 (==)
我还是投了司马懿一票!! |
|
|
|
|
|
|
|
发表于 29-8-2005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忘记了和孔明平起平坐的凤雏~庞统。。任得一人,可得天下也。。证明他不比孔明差。。可惜是他死得早。。连环船之计是他献计的。。。 |
|
|
|
|
|
|
|
发表于 29-8-2005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强在内政,郭嘉胜在奇兵,司马懿优于权位,周瑜熟于谋略,庞统精于策划。
具体的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分出胜负还真是为难我。
但真要分处胜负,我会诸葛亮、郭嘉和庞统。 |
|
|
|
|
|
|
|
发表于 16-9-2005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不投!
贾诩才是最强的!
如果和孔明相比,哪怕一个鲁肃都胜他十倍! |
|
|
|
|
|
|
|
发表于 16-9-2005 1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9-2005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327172 于 16-9-2005 11:23 PM 发表
如果和孔明相比,哪怕一个鲁肃都胜他十倍!
你是指哪方面?我认为,如果是谋略的话,孔明略胜一筹吧。 |
|
|
|
|
|
|
|
发表于 17-9-2005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06 于 16-9-2005 11:47 PM 发表
司马懿.....因为他喜欢攻于心理战
我认为郭嘉比较善于猜测别人的心思,以及预料事情的发生,所以我认为郭嘉比较强。 |
|
|
|
|
|
|
|
发表于 18-9-2005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总括而言还是孔明比较本事。他可以辅助刘备从一个逃亡没有固定地盘的人攻下益州,汉中和拿下荆州。其他几位位未必有他的本事吧!虽然最后北伐失败但是那时蜀汉早就失去了人和。 |
|
|
|
|
|
|
|
发表于 18-9-2005 07: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说起来,孔明谋略好,政治好又善于用兵,不过他不善用人。
说孔明不善用人是有根据的,比如说叫马谡守街亭根本就是一个错误。 |
|
|
|
|
|
|
|
发表于 19-9-2005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9-2005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伦1982 于 18-9-2005 07:25 PM 发表
其实说起来,孔明谋略好,政治好又善于用兵,不过他不善用人。
说孔明不善用人是有根据的,比如说叫马谡守街亭根本就是一个错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战略咽喉之地街亭失守,蜀魏攻守之势逆转,蜀军被迫退回蜀中,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大业再度失败。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除身首分离外,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言过其实的赵括式的人物形象。
街亭之失,到底谁之过?
探讨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从人才观的角度出发,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第一,马谡是不是人才;第二,如果不是,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那就有任人唯亲之嫌,自然失守之责就必须全部由诸葛亮来承担。如果是,马谡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才,为什么会失守街亭。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马谡熟读兵书,胸藏韬略,出谋划策是他的强项。《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写道,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乱时曾问计于马谡。马谡先对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其揣摩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确实高人一筹,然后他又向诸葛亮提出自己的对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诸葛亮采用其计,终七擒孟获,收服人心,稳定了后方,使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曹魏。第九十一回,马谡又向诸葛亮献离间计,使曹丕心疑,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去掉了诸葛亮的一块心病。从这两计所取得的成效来看,马谡的能力是无需质疑的,这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在英雄造时势的三国时代,马谡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他为什么仍有街亭之失呢,这就涉及到人才的评价标准问题了。在此,我们设问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人才,也许有人不屑回答,诸葛亮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他不是人才,天下还有何人可称才。但是,如果以关云长为才的标杆,诸葛亮能做到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吗?如果做不到,诸葛亮自然不能称为人才了。这个假设说明一个问题,人才不是绝对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它的评判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某个参照系为标准。如果从智囊者的角度思量,马谡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幕僚,但如果从战地指挥官的要求评价,既没有实战经验又死搬教条,称马谡是一个人才,那就有点难为他了。诸葛亮弃之所长,用之所短,失守街亭自然就不奇怪了。
人才具有实践性特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人是否是才的唯一标准,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并不能泛泛而论,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业绩来体现。诸葛亮之所以认定马谡是个人才,也是通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结果。如果没有那两计所取得的成功,诸葛亮会用马谡守街亭吗?当然街亭之战的实践也证明,马谡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主将。但这并不能否认马谡是一个人才。
人才不是全才。人的性格气质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不一样,他的特长就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只要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都可以称为人才。同时,人才在时间上又具有动态性特征,世异时移,昨天的人才,今天可能成为庸才,今天的人才,明天可能变为废人。关键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一个例子,在吉林省有两位企业总工程师,在企业破产后,一个成为困难户,一个成为企业家。A曾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170编码器而闻名同行业,然而在此后大部分时间内,由于拥有较高职称,放松了学习,再没有产生其它科研成果。下岗后,只能到本地中学钢窗厂搞模具设计,后来就只能开三轮车了。B则不同,他通过分析市场,认为电锅炉前景较好,便依托自己的专业,重新学习相关知识,研究热压缩容器技术。直到现在,他仍保留每天下班泡图书馆的习惯。A和B的经历验证了人才的这一特征,不思进取,坐吃山空,时间将其由人才变成了废人;积极进取,把握时机,着力充实自己,终使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时间是公正的裁判,它会毫不留情地淘汰落伍者。
街亭之失对我们还有一个启示。诸葛亮敢于重用一个毫无实战经验的谋士守如此战略要地,以其一生唯谨慎的性格,可谓是不唯资历、不拘一格用人才。但不唯资历不等于不要经历,不拘一格不等于不要遵循规律,无论是普通人才成长的台阶还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快车道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无论是一般规律还是特殊规律,违反了它,就必然会付出代价。如果让马谡在实战中多经历一些考验,在管理岗位上多磨练一番,待积累较多的经验再将其推向关键岗位,结果或许会大不一样。
马谡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错误地使用的。他的悲剧,既有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是用人者的责任。这个教训,对我们有很多深刻的启迪。(徐东海 吴永胜)
我觉得这遍说的很好,孔明非圣人,都会有错的,可是不代表他不会用人 |
|
|
|
|
|
|
|
发表于 22-9-2005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ongszewei 于 29-8-2005 04:05 PM 发表
诸葛亮强在内政,郭嘉胜在奇兵,司马懿优于权位,周瑜熟于谋略,庞统精于策划。
具体的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分出胜负还真是为难我。
但真要分处胜负,我会诸葛亮、郭嘉和庞统。
对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孔明的政治和外交能力比较强(他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合力抗曹操),军事方面也许比较差(他的北伐失败了)。司马懿的确会弄权,看他怎样一步步的把曹家的江山“抢”过来就知道了。 |
|
|
|
|
|
|
|
发表于 22-9-2005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nz 于 22-9-2005 12:32 PM 发表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的是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战略咽喉之地街亭失守,蜀魏攻守之势逆转,蜀军被迫退回蜀中,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大业再度失败。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除身首 ...
怎么用《三国演义》作标准呢? |
|
|
|
|
|
|
|
发表于 23-9-2005 06: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明最厉害,他懂得先治内,修己再攻敌。他先修好刘备的领地这样刘备才能招收更多的兵马。然后在攻击敌人时也诡计百出。
郭嘉也很厉害,懂得性格决定命运,但太早死~!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5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851106 于 22-9-2005 08:07 PM 发表
对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孔明的政治和外交能力比较强(他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合力抗曹操),军事方面也许比较差(他的北伐失败了)。司马懿的确会弄权,看他怎样一步步的把曹家的江山“抢”过来就知道了。
我倒不认为孔明的军事差,他北伐失败并不能怪他,蜀国军力跟魏国军力差很远,北伐路途遥远,粮草供应不暇,军力容易被切断,更何况吴国其实是不安好心,虎视眈眈,不得不防,所以魏国用守诀,让蜀国的兵疲于战争,孔明也知道不利长久战争,所以有街亭之失,很多人都以为3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有没有想过刘备从一无所有到3分天下的局面是非常难的,而孔明办到了。事实证明在北伐之前,孔明在军事方面几乎是百战百胜的。
[ 本帖最后由 lenz 于 4-10-2005 01:02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4-10-2005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伦1982 于 22-9-2005 08:36 PM 发表
怎么用《三国演义》作标准呢?
我只是觉得那篇说的很好而引用吧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街亭或许就是一失了。在这之前,孔明帮刘备打天下,如果不能知人善用,何能达到3分天下的局面?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