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93|回复: 0

不把同情写在脸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4-2014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片帖子。 自从MH370发生后,我发觉很多的网民都唯恐不乱的乱分享资讯, 更甚者则制造假新闻, 这些人的心态我无法理解,除了为搏名气,还能为啥? 至于忙着分享的人我能明白他们的关怀担心,但是能不能先过滤了再分享呢? 某些新闻一看就是假新闻。 喜欢这句话:没怎么经历的人会感悟一堆,经历越多的反而要说的越少,死去活来的那些也许早就生死疲劳了。所谓的深刻就是深深地刻在你身上,扎一刀喊一句,扎一刀再喊一句,多扎几刀,拧一下,就安静了。


朋友相处得久了我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喜欢《小时代》的朋友一定对《北京爱情故事》也比较中意,搞不清楚《无人区》在讲什么的朋友也不用推荐《天注定》了。原因也无他,仅仅粗暴的以年龄段来分层,在很多重视物质的朋友眼中,她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就是物质的,她们从《小时代》中看到的共鸣,在《北京爱情故事》中也一定可以看到,而她们只选择关注这些共鸣,好像自己世界出现的微弱气孔,以此和外界的世界沟通。

  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状态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种是完全将世界剥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只关注自己所需要关注的,只注意令自己感同身受的;第二种是急切地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好像微博上忙不迭地在骂战中战队的人们。他们通常在现实中很难被注意,但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也都有可以发声,可以被倾听的可能,于是他们振臂高呼,叫嚣着表现自己,像这个世界抢夺着自己的位置。

  在马航的事件中,我看到很多不同的情绪,大部分来自这件事情的旁观者。有哀悼的、有绝望的,当然更多的是义愤填膺的。他们的愤怒在马航宣布飞机失事的那一刻燃烧到了顶点,尽管这个答案可能在更早之前都已经被人考虑。他们在微博、朋友圈疯狂地转载着马来西亚大使馆的地址,并“好心”地标识出哪个地方是监控器的死角,在这一片情绪中,我刚到一阵茫然,不知道要怎么表现。我的情感被溶解在巨大的情绪当中,不知所措。

  后来我看到韩寒的一句话,好像说到了什么。他说,“没怎么经历的人会感悟一堆,经历越多的反而要说的越少,死去活来的那些也许早就生死疲劳了。所谓的深刻就是深深地刻在你身上,扎一刀喊一句,扎一刀再喊一句,多扎几刀,拧一下,就安静了。”

  这就是第三种人与世界的状态,越懂得这个世界,就越懂得保持缄默。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义气蓬勃,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这个世界,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化成一腔狗血泼满全身,将这个世界都粉刷成一个不一样的颜色。但年纪成熟以后,我们都只能成为一个旁观者,成为一个沉默的智者。日本“311”大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叫嚣着说这是报应,我问了邻居的一个奶奶,她只是叹了口气,说“一代算一代,那汶川的地震呢?”好像一辈子经历的太多,一切都看开了。

  知乎上有个答案说的很有意思,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试图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浓缩提炼出来,输出自己尚不成熟的价值观,而那些真正有故事可讲的人,总是什么都不说。因为年轻人总是急着寻找同盟,总是急着想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看到张梓琳的采访,她说在工作中收获的经验中有一条是“不要把同情写在脸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让人感觉这个世界是光明和平等的。人们在年轻时选择倾倒的一切都是排山倒海的,庞大的情绪,以为自己即使是一个微小的齿轮,也可以撼动什么,最少是改变一小部分,最终被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柏邦妮说,人到了一定岁数,就要收回外放的光芒,去温暖自己。学会这样的人不多,但我们最起码能学会,不把情绪写在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1-2025 03:12 AM , Processed in 0.18170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