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眼中的《“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和他的枪》
2013-12-25 21:20
今天早上在果壳首页看到《“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和他的枪》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783/(下文中作者均指该文作者)时心情本来还不错,以为兵器组众人对卡拉什尼科夫老爷子的去世感到无限悲伤,于是作文以祭之。但是当我打开文章一看,没有下限的满满的槽点让我不由得怒火中烧,感想和那位看到高考零分作文里所谓“泰戈尔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后评论“你就不怕顾城半夜拿着斧子来找你?”的老师一样。虽然我相信像卡老爷子那样豁达的人不会把作者的诽谤放在心上,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撰文以正视听。
我不知道作者把自己个人主观好恶加到一篇对英雄人物的悼念文章里是什么心理,但他准确抓住了AK系列作为军用枪支与民用比赛用枪AR15的最大区别:AK精度低的缺点在娱乐靶场上特别明显,而他推崇的AR15作为一型民用竞赛步枪恰恰是为了在民用靶场上进行射击比赛而生的。在民用靶场不会有大风细沙的困扰,不会有夜间光线不足的问题,同样不会有的是突然袭击的敌人和一支长期无法得到保养的枪;所以AR15可以使用直接导气式自动机构,气体直接进入机匣推动枪机后坐,尽管这样容易使机匣过热,而且火药残渣进入枪机里面可能会导致自动动作不可靠;但是在民用娱乐靶场上都不会出现,但是整个枪身重心位置在射击过程中不会发生明显改变,由此大大提高了精确度,
因此AR15(M16)在靶场上表现远胜过AK是可以预期的,甚至可以说使用长行程活塞传动式的AK47从选择导气方式的那一刻就在精确度上输给了AR15(M16)。但是根据维基百科所述:长行程活塞传动式的行程远大于活塞直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设计中活塞与气缸的体积也代表气体的留滞时间比短行程活塞(没找到长行程活塞的gif动图)
的气体留滞时间长,因此以相对的角度来说气体推动活塞的导孔必须要接近枪口的位置,然后导引气体回传给活塞再向后透过连动的结构推动枪机。这个必须靠近枪口的设计原因是因为如果气导孔往枪机的方向靠近会提前排出推动弹头的气体以致于降低弹头的威力。相对地来说长行程活塞结构的重量也比短行程活塞结构较重,不过在结构上比较牢固,因此运用在轻机枪及中型机枪等全自动武器上。长行程活塞传动式的最大优点就是牢固,沉重的枪机在运动时遇到个一星半点的细沙什么的会因为惯性过大而一下子冲过去不会发生卡壳,导气孔较大可以保证即使出现积碳也能被火药气体快速吹走不堵塞气孔。此时M16铝制枪机质量太小,很难克服阻碍;导气孔细就难以吹除积碳且一旦异物进入就容易堵塞气导管,这就是备受诟病的M16不可靠性的直接来源。
往下我觉得不得不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M1伽兰德,M1伽兰德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生产的长行程活塞传动式半自动步枪(同时期苏联生产了短行程活塞传动式SVT但是仅在精锐部队中使用),也正是借鉴M1而不是所谓的StG44让卡拉什尼科夫在1944年设计出半自动卡宾枪试验型,其枪机回转式闭锁系统经过卡拉什尼科夫从1945年到1990年长达55年的间所有自动武器的核心部分,并在漫长的实践中证明了优越的可靠性,因此这个系统也被人们称之为卡拉什尼科夫系统。目前国内的网站和BBS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包括作者),认为AK-47是抄袭了MP44/Stg44而设计出来的,证据就是两者外形相似,而且“StG44一出现马上就有了AK-47的最终设计方案”,何况卡拉什尼科夫本人也声称是StG44启发了他设计AK-47的。但事实上Stg44和AK-47的基本结构和原理,都有着极大的不同;AK-47的最终方案是经过大量试验的验证而改进出来的,并不是突然就成型,就算是AK-46和AK-47之间都有很大的区别;至于所谓的外形相似,其实也只是轮廓投影的相似而矣,就外形而言,就算是刚接触军事的菜鸟都不可能把两者外形搞混。Stg44和AK-47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设计概念,但同一时期许多前苏联著名枪械专家所设计的新型突击步枪的设计概念都与StG44相似。与AK-47一同竞争的样枪,尽管结构、原理都不尽相同,但设计概念和基本的性能指标都很接近——都是与StG44相近,不过在那个年代,也只有Stg44是唯一技术成熟且有大量实战经验的参照物
(其他一些突击步枪产量极小,有些甚至只有试验品)。AK-47与它的最大对手——斯通纳的AR-15一样,既揉合了前人的精髓而又带有设计者自己技术性质的创新设计的步枪,设计AK-47时参考的并不仅是StG44;从卡拉什尼科夫1944年的半自动卡宾枪试验型
开始到1947年为止卡拉什尼科夫不断进行改进他的自动武器系统
(上为AK46型1号试验型,下为AK47型1号试验型)
终于在1947年AK47型3号试验型
上呈现了后来被称为AK47的所有特征;这也就是AK47不是StG44的仿制品的直接证据,因为作为StG44仿制品是不需要半自动型这样用来吃透M1半自动系统思路的鸡肋设计出现的。同样值得注意的就是M1和AK47都是使用长行程活塞式传动和枪机回转式闭锁,这也是技术继承性的直接证明;与使用气吹式导气枪机偏转式闭锁的StG44完全不同,从诸多角度来看AR15与StG44的血缘关系更为接近,二者不但同样使用气吹式导气且枪机闭锁方式也都是偏转式。
我还不得不吐槽一下作者的超小口径情节,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对现在正在反思的超小口径有这么大的好感。不得不说,在5.56×45mm北约标准弹使用了几十年后,其进入人体后翻滚的效果已经被长期实践证明了不如实验预期中那样有效,而其侵彻能力差的毛病在城市战和防弹衣日益普及的今天被日益放大,就如同作者所指出的那样,今后主要的地面战争形式都是城市战而不是平原野战,M16远程精度难以发挥而在近距遭遇战中M16小口径的低威力劣势却被明确展现了出来;尤其是伊拉克战场上屡屡发生的M16打不死穿防弹衣的敌人使美军自己都开始反思5.56mm的杀伤力是否够用,并导致M14再一次开始扩大装备规模。现在虽然小口径由于之前大量生产的积累使其目前还在北约军队里占主要地位,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来看M43弹由于AK系列的超大装备规模仍然占了绝对优势地位;M43弹由于其存世量问题,即使小口径高速弹对比起M43这种中口径中间型弹药真的存在优势,基本还是处于一个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在M43弹诞生的年代它的设计理念确实是很先进的;另外弹种的缺陷不能加到枪身上,AK74除了口径不同并且做了一些小改进结构上基本和AK47一样,俄罗斯之所以用了这么多年卡拉什尼科夫系统都没舍得换是因为根本找不出可以替代的设计而不是懒惰。更何况北约5.56口径的外贸版AK又不是没有,作者用5.56对比之M43以此说明AR-15胜于AK实在是一种非常流氓式的说法;即便要对比也应该用同样是小口径高速弹的AK74进行对比。更何况作为一支制式的军用武器来说M16综合对比起来和AK74也没有什么差距,在纪念文章中蓄意以AK之短比AR之长是很不地道的。附各弹种伤害图(感谢@Zspeed)
至于未来发展的潮流,我不得不说作者指出的那些所谓的刻意仿效AR15的枪械从导气方式上来看都是短行程活塞式自动机构,包括G36和HK416
,与AK47及其该型AKM长行程活塞式自动机构相近但与气吹式导气机构完全不同;短行程活塞式自动机构最大的好处就是因为枪机运动程度较小因此枪械重心变化不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枪口上跳程度(但不是消除)也就是在可靠性上做出一定妥协。至于为什么欧美厂商想方设法向AR15外形上靠倒是有个很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就是美军大量M4A1及M16超期服役,这意味着一笔巨大的交易且美军士兵多年来已经适应了AR系列武器的使用方法,使用非AR系列就感到十分不习惯。北约国家的步枪出口装备俄罗斯或者中国军队的可能性一点也没有,同理就是他所提到的华约国家武器外形尽量向AK系列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代枪械设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许多其他的“气吹改活塞”方案只是简单地用活塞装置代替了导气管。但M16的原始设计并没有考虑过采用活塞装置,如果不对机框、机匣作出相应的更改就直接用活塞去推动机框,会导致开锁力道和复进簧张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在机框上产生扭矩。比如有人在试用PWS公司的Mid-Length的改装套件时,结果是在导气箍部分焊接断裂,另外有人在试用ARES公司的那套改装套件时也发生了活塞杆弯曲变形的问题,还弄断了一根拉机柄。而HK416对枪机重心、机框结构和机匣都作了许多调整,因此使用起来既可靠也耐用。或者说AR15最重要的部分导气机构已经被更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海军的FN SCAR步枪是以FN FNC突击步枪为基础设计的,FN FNC突击步枪和它的瑞典堂兄AK5突击步枪已经使用多年,在丛林、沙漠和极地等环境下表现了出色的可靠性,因为FN FNC和AK5都是以AK式操作系统为基础,也就是说,美军确实在下一代武器中放弃了以AR15为代表的气吹式导气枪支同时考虑了AK的衍生型号。至于俄罗斯向北约买枪的传言,实际上毛子即便真的向北约买枪
基本也都是出于小范围的特殊需求,性质和美军特种部队采购SCAR一样;按照作者的逻辑,那么美军特种部队购买外国生产的SCAR无非也是因为AR-15跟不上时代了。这种蓄意混淆少量特殊需求和大规模列装部队的性质和要求来证明AK的过时性都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
最后说一下卡拉什尼科夫在1953年至1954年期间改进AK-47,最终定型为AKM,并在1959年开始被苏军装备。AKM最主要特点是用冲铆机匣代替AK-47第3型的铣削机匣,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新的冲压机匣也比AK-47第1型的冲压机匣和第3型的铣削机匣都要轻,改进后的AKM只有3.15kg重。AKM全称为Avtomat Kalashnikov Modernizirovannyi,即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改进型,这种武器已经成为至今为止生产量最高、影响最大的AK枪。他所谓的AK47斜托的种种问题在AKM的程度都有一定改善,且完全直托其实也并不完全符合实战需要,在实战中很难保证每次抵肩都是完美的,直托不上跳的特性,反而会导致放大抵肩的不完美带来的不规则跳动,反而不如有规律的小幅度上跳容易控制;因此才能在各种纪录片电视新闻中看到美国军队普通士兵用toe-to-shoulder技术来用AR,把直托当斜托用的画面。我最后提一下形形色色的“AK47改战术步枪”:“AK47改战术步枪”并不是某一个型号的步枪,而是无数种并无正式名称的AK47及其衍生型步枪改进而成的“战术步枪”的统称,皮实可靠、火力强劲且结构简单、容易仿制,使得AK47成为了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被仿制最多的自动步枪,与之配套的M1943式7.62毫米中间弹也成为当今世界最容易获得的步枪子弹。于是,为了使弹药来源更方便,尤其是在当地获得弹药(无论是缴获还是从当地人手中购买),西方国家的特种部队和以EO军、“黑水公司”为代表的雇佣兵性质的保安公司“承包商”,都需要一种使用M1943弹以及AK47的配套弹匣以便就地取用、性能却要与他们平日惯用的M16/AR系列等欧美国家制造的步枪相似的战斗步枪。在这个特殊的人群中使用得最多的,就是形形色色的“AK47改战术步枪”。
这些步枪的外形千姿百态,性能也各不相同。从现有的资料看,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生产的任何一种AK47或衍生型号(地下工厂造出来的土制AK不算)都可以改装成为“AK47改战术步枪”。改装的方法也很多,考究一点的换用欧美的枪械工厂为喜欢AK47的玩家开发的带有皮卡汀尼导轨的战术护木(AK47的制式护木由于设计的原因,不能安装光学瞄具),就可以在护木上装时下流行的光学瞄准具、战术手电、小握把和两脚架(现在还有了可以“变身”成为两脚架的多功能小握把)或者枪挂榴弹发射器;当然也可以选择“简约”一些的,只要在机匣左侧装上光学瞄准镜导轨或者把表尺改成瞄准镜座,在护木上装个小握把和战术手电就可以了。至于弹匣,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原华约国家都生产了更轻便的AK47配套聚合物弹匣,甚至还有透明聚合物弹匣。枪托则更好办,直接把美式“人机工学”多功能折叠枪托装到AK47上也没啥大问题。冷战结束后,大量的AK47及其衍生型号步枪流入市场,其规模丝毫不亚于苏联时代的大规模军援,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最容易获得的轻武器。而西方的枪械生产厂家也抓住“商机”不断推出各式各样、花色翻新的“AK47改战术套件”。于是,AK47改战术步枪”也就成了活动在不稳定地区的特种部队和保安公司使用得最普遍的武器。在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原华约国家,因为AK47及M1943弹的库存量依然很大,士兵也用惯了AK47,因此这些国家的特种部队也使用“AK47改战术步枪”。
甚至美国扶植的“伊拉克新军”中的“特种部队”,由于行头和家伙要和普通的“伊拉克新军”有所区别又玩不转复杂精密的AR系列步枪,于是经常穿着美式战斗服(虽然经常是不同款式的“混搭”),拿着“AK47改战术步枪”跟着美军到处转悠……
而一些原华约国家在自动步枪小口径化的过程中,既未在处于华约阵营时引进生产AK74,后来倒向北约时也未引进西方步枪。就是在AK47的基础上,先将其口径改为5.45毫米,后又改为5.56毫米口径,并对弹匣和接口进行必要的修改。如果经费允许,再把塑料护木、光学瞄准镜导轨、透明聚合物弹匣、新型枪托等时髦玩意也装上去,于是,一款价格比西方造步枪便宜许多,性能却差不了多少的新式步枪就诞生了。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国,就是这样实现其自动步枪的小口径化的。AK47因为结构简单可靠且性能均衡,弹药性能上导致的劣质就算不了什么,所以不管改得如何面目全非,都保留了原有优点的前提下性能获得提升
最后,卡拉什尼科夫老爷子人已经在天堂,我希望大家还是给他足够的敬仰,毕竟人尸骨未寒就在背后说人坏话是很损阴德的一件事。卡老爷子也算给我朝国防作出了贡献的巨人,也给我国外贸事业做了巨大贡献。所以诋毁他,不止是诋毁英雄。我不得不相信,即使去了天堂,卡拉什尼科夫老爷子也会保佑AK系列永不卡壳。
出處 : http://www.guokr.com/post/547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