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故事中的丑小鸭没变成天鹅却成了餐桌上的佳肴,近日来,《一只丑小鸭的悲剧》等“黑暗童话”因被编入《中国经典童话》,引发家长及社会对儿童教育观的思考。
据中新社报道,《一只丑小鸭的悲剧》讲述了一只丑小鸭坚信自己是一只天鹅,不听妈妈的劝告离家出走,最终成了餐桌上烤鸭的故事。故事曝光后,被部分读者称为“黑暗童话”引争议。
《丑小鸭》、《美人鱼》等经典童话曾是中国儿童喜欢的枕前读物,而编入《中国经典童话》里的“黑暗童话”却颠覆了传统童话宣扬单纯、美好的价值观。虽然都是写丑小鸭的故事,却和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大相径庭,安徒生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而新编的丑小鸭却成了盘中餐。
中新社报道指,由朝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典童话》,其前言写着:“本套图书严格遵循儿童阅读特点,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多数家长认为“黑暗童话”更适合成年人,经典童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不需要进行改编。
10岁的“童话迷”罗文婷在暑假后,几乎每天都到书店看书。她说:“我不喜欢以悲剧收场的故事,很残忍。”“我觉得丑小鸭就应该是天鹅,白雪公主也只能和王子在一起。”
13岁女孩:现实并没那么美好
13岁女孩熊齐云则有不同看法。她说:“美丽的童话让人充满幻想,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她认为“黑暗童话”是儿童在进入社会前的一种考验,“我希望我们可以提前接受社会残酷的一面,这样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黑暗童话是一种运用童话叙述手法表现黑暗面的文学形式,与充满美好和希望的传统童话相反。据了解,《丑小鸭》、《睡美人》、《小红帽》、《灰姑娘》等诸多经典童话均出现黑暗版本。对于黑暗童话现象,有专家认为应理性解读,也有专家建议应予以禁止。
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舒曼认为,“黑暗童话”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在多元化社会中,我们没有办法给孩子创造一个完全纯粹的空间,一味构造‘完美世界’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另类伤害。”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吕萍在接受《福建日报》访问时则认为,就《一只丑小鸭的悲剧》这个故事来说,作者可能要传达的是安全理念,但这种教育方式不一定妥当。若一味强调现实阴暗面,让孩子们吓得连与外界正常接触都不敢,则过犹不及。“同时,这个故事粉碎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不利于孩子探索和奋斗精神的形成。”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荣伟表示,“严格地讲,‘黑暗童话’是成人对自身世界的调侃或恶搞,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童话。儿童的精神世界比世俗要纯洁、善良得多,不适合阅读。”
而据《楚天金报》报道,武汉大学心理系教师张春妹很直接地表示,这类故事并不适合小孩子。她说,“儿童期是人生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让孩子阅读些美好的东西,对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作用明显。”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culture ... thash.n5rHcSbK.dpu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