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111|回复: 7

我们都是客家人

[复制链接]
癞蛤蟆赖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7-4-2005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谓"客家" (之一)

"客家"是汉族民系其中一支的名称。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南迁汉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它以汉人为主体,同时包合经融合有"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

客家民系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但并非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

何谓客家先民 (之二)

客家先民,是在客家民系形成之前,生活在民系形成地区的客家人的祖先。

客家先民,概言之,本应该就是客家人的祖先,但情况比较复杂。客家人的祖先除当地"客化"的少数民族之外,都是南迁汉民,但南迁汉人中,不少在辗转大江南北数百年之久,数代之后才迁入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的地区,进入客家形成区的南迁汉人有的已经不是离开中原的第一代,甚至不是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有的定居于别的民系形成区,成为其他民系的成员。所以如果把客家人的祖先统称为客家先民,那?quot;客家先民"这一称谓就没有特殊内含,或说概念杂乱,因此必须用时空加以限制。时间就是民系形成之前,空间是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区。也就是直接产生客家的祖先,方称客家先民。

何谓客家人(之三)

客家人,是客家民系的成员。凡是有客家血统、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两项条件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血统,不要误认为就是汉族血统。因为客家民系虽然是汉族的一支,但它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包容了"客化"的畲瑶等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客家民系是汉族客家先民(主体)与非汉族客家先民(即客家民系孕育时期居住孕育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共同孕育的。所以,客家血统是形成客家民系的各族成员血统的总称。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客家认同意识,即是自我承认是不是客家人。鉴别是否客家人的三要素中,更重要的是客家文化素质和自我认同意识,而不是血统。

何谓客家后裔 (之四)

客家后裔可以解释为客家后辈,但如果其后辈仍然是客家人,就没有必要冠以"客家后裔",因为客家人的前辈是客家先民,之所以称其"先民",是因为他还不具备客家人的素质。如此推论,客家后辈,应是具有客家血统而无客家文化素质和客家认同意识的人。比如迁离客家社区时间较长,而已不会讲客家话,自己也不认为是客家人的原客家人或客家人的儿孙。客家后裔应是现已不是客家人的客家后辈。若不这样区分,何谓客家人、何谓客家后裔?总不能说,父亲是客家人,儿子就是后裔,如果儿子仍然是客家人,那又为什么称"后裔"?因为客家民系至今并未终止,如果有一天客家民系消失了,那么到达其消失之后,客家人的后辈则可称为客家后裔。此说是否合适。请专家指教。

客家名称的由来(之五)

“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作为民系的称谓,“家”的含义应是“人”,而不是“户”,如“店家”、“船家”。“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何谓客家精神(之六)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见智见仁,何词恰切,姑且不论,权以“精神”解说。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

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

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中国客家地区分布(之七)

客家地区习惯称呼是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但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这种排列将会有些出入,可能尚有些新发现的客家县还未列上,而不该列上的却列上,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泰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0个。

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非纯客家县市有:崇安、光泽、邵武、顺昌、沙县、永安、三明、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2个。

广东:纯客家县市有:梅江、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翁源、始兴、南雄、陆河、河源市区、新丰等17个。非纯客家县市有:韶关、曲江、乳源、乐昌、英德、丰顺、博罗、连南、东昌、惠州、惠阳、惠东、饶平、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惠来、普宁、陆丰、海丰、龙门、深圳、宝安、佛冈、清远,从化、花县、增城、东莞、中山、珠海、斗门、连山、阳山、广宁、三水、高安、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台山、郁南、封开、罗定、阳春、阳江、信宜、茂名、廉江、四会、化州、电白等54个。

广西:非纯客家县市: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邕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

四川(含重庆):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加、西昌、会理等32个。

贵州:非纯客家县市:遵义、榕江。

湖南:非纯客家县市:临湘、平江、浏阳、醴陵、茶陵、炎陵、攸县、安仁、常宁、来阳、酃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8个。 海南,非纯客家县市: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台湾:非纯客家县市: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

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

陕西:陕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区返迁的客家人,有不少客家住区,人口20万,尚无法确定非纯客家县市。

河南:豫南有不少从闽、粤、赣客家地区返迁的客家人,还未确定那些是非纯客家县。

世界客家人的分布(之八)

亚洲:

中国 7000万人 印尼 120万人 马来西亚 125万人 泰国 60万人 新加坡 60万人 菲律宾0.68 万人

越南 15万人 缅甸5.5万人 柬埔寨 1万人 印度2.5万人 老挝 0.5万人 沙特阿拉伯 0.22万人

日本1.2万人 文莱0.9万人 巴基斯坦 0.2万人 尼泊尔0.24万人 斯里兰卡0.017万人 科威特0.017万人

朝鲜0.1万人 韩国 2万人 土耳其 0.05万人 孟加拉 0.05万人

美洲:

美国 28.4万人 牙买加 10万人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万人 巴拿马0.5万人

哥伦比亚 0.01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加拿大8.1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秘鲁 20万人 巴西 0.24万人 智利 0.12万人

圭亚那 0.6万人 阿根廷 0.05万人 古巴 0.81万人 厄瓜多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西哥 0.01万人

欧洲:

法国 3万人 荷兰 0.21万人 俄罗斯 0.12万人 丹麦0.12万人 挪威 0.03万人 英国15.2万人

德国 0.5万人 意大利 0.1万人 瑞士 0.1万人 比利时 0.043万人 葡萄牙 0.05万人 瑞典0.24万人

南斯拉夫0.24万人 捷克 0.01万人 奥地利队0.05万人 冰岛 0.01万人 西班牙 0.02万人 塞舌尔 0.05万人

卢森堡0.02万人

非洲:

马达加斯加 0.02万人 莫桑比克 0.03万人 尼日利亚0.02万人 塞纳里昂 0.006万人

赞比亚 0.006万人 加纳 0.02万人 留尼旺1.8万人 毛里求斯3.5万人

肯尼亚0.01万人 南非2.5万人 扎伊尔0.02万人 安哥拉 0.02万人

大洋洲: 新几内亚.0.12万人 瑙鲁0.12万人 腊色尔 0.12万人 所罗门 0.12万人

澳大利亚4.3万人 新西兰 0.1万人 塔希提 1万人 斐济 0.5万人 马绍尔 0.05万人 西萨摩亚 0.03 万人

以上列的 82个国家,若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单列,则为8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普遍认同的数字。但近年也有说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一百有余。总人口有8千多万、一亿左右、1.2亿等不同数据。按上述数计算,应为8000万左右较为确切。但各有根据,孰是孰非,尚难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癞蛤蟆赖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7-4-2005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话又叫做客话,或称客家万言,或叫客方言,大体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7个省、区200多个市县。其中以广东省东部、北部地区,福建省西部地区,江西省南部地区,即传统上说的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人往得最集中,内有很多是纯客家市县,如梅州市蕉岭、平远、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紫金、新丰、惠州市、始兴、翁源、和平、连平、龙川、河源、长汀、连城、清流、宁化、明溪、上杭、武平、永定、宁都、石城、瑞金、于都、兴国、会昌、安远、寻乌、定南、全南、上犹、南康、大余、崇义。其余纯客家市县(内含还有待于调查核实的纯客家县)分布在以下省、区的一些地区:广东省的惠阳、惠东、宝安、龙门、佛冈、清远、从化、增城、海丰、陆丰、东莞、韶关、曲江、英德、南雄、乳源、仁化、连南、连县、阳山、乐昌等市县,台湾省的苗栗、新竹、桃园、屏东、高雄等市县,江西省的赣县、宁冈、井冈山、永新、吉安、遂川、万安、泰和、广昌、永丰、铜鼓、修水、武宁、靖安、奉新、高安、万载等市县,湖南省的汝城、桂东、酃县、茶陵、修县、济阳、平江等市县,广西省的陆海上、博白、合浦、浦北、防城、钦州、灵山、贵县、玉林、黎塘、宾阳、贺县、钟山、昭平、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枝浦、阳朔等市县,四川省的成都市(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新华、小汉、金轮、兴隆)、什邡、彭县、温江(金马河)、双流、新津(兴义)、简阳、仁寿(方家区)、资中(铁佛、球溪)、威远(石坪)、安岳、富顺、隆昌、泸县、合江、宜宾、广安(花桥、天地)、仪陇(乐兴、凤仪、大风、双龙、五棚、周河)、巴中、通江(黄宗区)、达县(碑庙区)、凉山州的西昌(黄联、新河)等于0多个市县的局部地区。

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些客话地区,如临高、定安、澄迈、万宁、永安、汕头、苍梧、长乐、建宁、邵武、顺昌、将乐、泰宁、萍乡、吉水、郴州、宜章等市县以及散布于浙江、安微等省少数市县的客方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了解。 在海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以及美洲、非洲等地的华侨、华裔也有不少是说客家话的。

金城山--磨儿滩风景区,位于高坪区胜观镇境内,面积约4771亩,其中森林面积3171亩,水域面积1600亩,1991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森林公园。该景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人们观赏自然景观、休闲度假、游泳垂钓的好去处。
该景区主峰金城山海拔824米,系川北名山,为原天下七十二佛地之一。景区内多奇山异水,怪石古景,有九十九峰、三十六泉、四十八洞。有人估计国内外说客家话的人数将近5000万。

此外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微等省的一些地区的畲族有36万多人,大多也操客家话。

客家话分布的地区如此广大,如此分散,恐怕是跟客家人千百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迁徙流亡有很大的关系。客家人虽然屡遭战乱、饥荒、械斗等劫难,但他们仍然勇往直前,兴家立业。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聚族而居,保持着客家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优秀传统,发扬勤劳朴素、勇于开拓、团结奋进的客家人精神。客家人经常外出谋生,四处闯荡。他们身处异乡,势薄力单,必须加强内部的团结,而客家话就是维护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正如客家祖训所说:“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把不讲客家话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客家婚姻习俗,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话作为讲得来的前提,语言对联姻起了“鹊桥”作用。正是这个习俗,使客家人的后裔顽强地保留客家话而世代相传,越是侨居国外,就越被强化,即使十代八代,前高祖已迁离客家地区,到了海外或国内非客家地区,其后裔亦能讲客家话。如孙中山的上祖本是广东紫金客家人,后迁增城,最后迁到中山县翠亨村,待孙中山出生时,已隔七代。孙中山出生在广府话地区,讲广府话为主,但也不忘客家话。在革命年代,他遇到广州人来访,讲广府话;遇到客家人来访,就用客家话会话。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 家史家话与客家民系

一个民族或一个民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有四要素:地域,社群,语言以及文化风情。其中共同的语言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客家话、探讨它的形成对于客家民系的确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客家话何时形成,近代以至近些年来,不少学者作了很多探讨,其说不一。最近有位汀州连城籍(现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任职)年轻学者邓晓华先生对客家方言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太蓬山:
“何处飞来海上山,两蓬高峙白云间”,位于营山县境内的太蓬山,曾为川北佛教圣地,海拔731米,方圆40余里。

太蓬山,群山环绕,有十二峰,崖高数十丈,溪壑奇秀,两蓬对峙,松木秀茂,浓荫蔽日,幽兰黄花,香满山谷。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昭宗年间,即建有“太蓬寺”三重大殿,气势宏伟大,香火鼎盛。誉为“太蓬仙迹”,列营山县十景之首。

邓先生从占有的当今客话材料里归纳若干主要特点,把现今客话音韵与晚唐五代、宋北方语音进行历史比较,粗略地勾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索客家方言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脉络。这里介引几个主要的论点,以见一斑。

现今客家话轻唇声母字普遍存在文白异读。白读保留双唇音念法,例如古非母字“斧、分”今念[P-],古敷母字“孵、蜂”今念[P‘-],古奉母字“吠、缚”今念[P‘-],古微母字“巫、望”今念[m-],它反映客家话保留了唐朝以前的读音。据考证,客家先民从中原第一次迁徙开始于东晋末年,那时中原轻唇化现象还没发生,所以非母念[P-],敷母念[P‘-],不混;而现今文读非、敷、奉母字则念[f-],微母字念[V-],这是唐宋以后的读音,那时中原汉语已经产生轻唇音。这些现象可能反映出客家先民大量的从北方南迁发生在唐末宋初,因此早期客家话字音存在文白异读,它们分别代表了客家话里的两个音韵层次。

据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还保留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到宋代浊声全部清化,规律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客家话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大都读为相应的送气音。例如,“步、别”念[P‘-],“头、道”念[t‘-],“舅、旧”念[K’-]或[t∫‘-]。客家话和中原汉语在浊音变化上的这种不致,可能是客家话和中原汉语沿首各自不同道路清化。

客家话里古次浊上声字有些白读音今念阴平,例如“马、有、忍”,文读则念上声。这是现今客家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它可能是在脱离中原汉祖语后,客家话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历史音变现象。

据王力先生研究,晚唐五代时,晓、匣母,清浊对立,到了宋代,全浊声母全部消失,匣母并入晓母。客家话凡晓、匣合口的字,由于受圆唇元音的影响,已由喉音[h-]、[h-]变为唇齿音[f-]、[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还保留浊音,没有并入晓母,例如“话、滑”念[V-],有一部分匣母合口字已和晓母合并,念[f-],例如“湖、护”。并入晓母的符合宋代中原汉语的发展规律,保留浊音的是宋代以前的现象,由喉音变为齿音则是客家话的独立发展。

邓先生指出,客家话的许多音韵特征与晚唐五代、宋代音韵相符,音韵格局介于唐末至《中原音韵》之间,从而推论,客家方言基本上是在晚唐五代至宋初时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

上述关于客家话形成的推论,看来是比较科学的。说唐末宋初“从中原汉祖语分离出来”,而且“逐渐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没有敲死一定形成于唐末宋初。这就给客家话的形成以至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的讨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看来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比方,客家话形成的讨论不仅要探讨语音问题,还要进一步对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要历史地作古今对应古今贯通的探讨,还要进一步把客家先民的支派跟迁徙的时间、空间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考察。总之,客家话的讨论初步做出些成绩,客家学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我们要多做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把客家学的研究稳步地向前推进。

[ Last edited by 癞蛤蟆赖哥 on 27-4-2005 at 10:39 A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4-2005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也是HAKKA人哦............

幸会幸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癞蛤蟆赖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4-2005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店小二 于 27-4-2005 10:40 AM  说 :
偶也是HAKKA人哦............

幸会幸会................


我是广东梅县,你呢?

梅州:重教风气千载传承

2002年12月31日,市委书记刘日知到教育系统调研,他深有感触地说:在经济方面我们是相对落后,但我们的教育还是继承了传统,保持了这么一种崇文重教的风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非常难得的。是啊,当初我们的先民一路南下,千辛万苦找到这块生息之地后,把重教风气带到梅州,一直至今。梅州人民在贫穷与苦难磨砺中教育子孙,重教风气千载传承,推动教育事业走向繁荣。

衣冠南来文教兴 弦诵之声里巷闻

梅州教育自古发达,宋明时期,书院大量涌现。先有被苏东坡誉为“真铁汉”的刘安世在州城创建元城书院,接着知州刘涣于州学之外设四所学堂,随后孔庙建成。延至1253年,侯安国来梅开经讲学时,梅州文风已呈“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明朝时程乡知县刘彬于城外创办四间社学,长乐知县黄瑜建成长乐学宫,平远、大埔、丰顺也先后办起了社学、书院。

清朝梅州文教昌盛。嘉应知州王者辅创建东山书院,知州王之正改建培风书院。镇平桂岭书院、兴宁墨池书院、丰顺蓝田书院等先后创办。私塾、社学、义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梅州学校密度之大,国内少见。难怪乎王之正在署前街立“人文秀区”牌。

玉树芝兰佳子弟 累代科考创盛举

在古代,科举选拔人才。自989年程乡古成之首中进士后,梅州科举佳话连连。南宋时蔡蒙吉与其祖、父均中进士,有“一门三进士”之誉;乾隆年间,梁念祖、宋湘、叶钧、丘作霖和李汝谦折得五科解元桂冠,成当时广东家喻户晓的“五科五解”盛事;1752年,全国会试、殿考,广东取进士11名,嘉应州本属占5名,轰动广东全省;长乐县李威光,殿试武艺超群,乾隆龙颜大悦,钦点武科状元;1815年,梅州应童子试者不下万人,而在学人数远高于此;还有“一科三进士”、“兄弟同科三进士”、“公孙三翰院”等骄人成绩。从826年到1894年千余年间,梅州共计中进士234人,选翰林院学士33人,举人1645人,廪生、秀才16479人。

西学东渐风薰染 新学遍布梅水间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1866年,瑞士巴色传教会在长乐长布源坑开办梅州第一间西式小学,此后兴办新学渐成风气。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名流皆热衷于家乡教育事业。黄遵宪辟人境庐为课堂,亲自讲授新学功课。他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发表《敬告同乡诸君子》书。各县有识之士纷纷响应,肖惠堂、罗师扬等人创办兴民学堂,丘逢甲创办镇平县立中学堂。梅县务本、五华长乐、大埔乐群中学也相继开办。

辛亥革命后,梅州形成了官方、民间和教会三家办学局面。1913年爆发了反对将梅州中学收归省办的“一·三”学潮,原校长叶则愚、学生叶剑英等创办私立东山中学。1923年美国人汲平如和地方人士黄慕罗等,创办了梅州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嘉应大学。1933年,陶行知派潘一尘到大埔百侯中学任校长,建立了“生活教育”园地。张伟烈于1936年创办了百侯幼儿园,是我国最早的两所乡村幼儿园之一。抗日战争后期,随着省政府东迁平远,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中华文化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迁来,梅州一时高校云集。

民国初在梅州传经20余年的法国天主教神父赖理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惊叹:“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按人口比例来说,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1935年,广东省教育厅考查全省国民教育,梅县列居第一。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普及教育情况,江苏武进名列第一,梅县位居第二。

万众一心促发展 现代基业正扬帆

建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梅州教育发展迅速。1984年全市普及小学教育,1994年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3学年度,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达2701所,在校学生1019443人;小学入学率达99.93%,初中入学率达98.55%;接受高等教育数占同龄人口的16.6%。教育的普及惠泽千家万户。

为改善办学条件,梅州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从1991年开始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再到“改薄建规”工程,老区山区破烂学校改造等,中小学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建筑面积达700多万平方米,90%以上学校实现楼房化;初中以上学校每校有1间计算机室,共有16841台计算机。

江山代有才人出,梅州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先后培育了22位院士。1982年,梅州高考入围人数跃升为全省第二位,此后入围人数一直保持全省前三名。1977年到2003年间,共输送大中专生近15万人。

梅州教育的发展,凝聚着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叶剑英元帅1957年、1978年两度为东山中学题词,勉励广大师生“努力教学,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东山中学不负众望,投资过亿元的新校区今秋将落成,高考成绩更是骄人,最近连续两年培养出省状元。

那些身居异域的海内外乡亲同样让人难以忘怀,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梅州教育捐资达10亿元。全国人大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先生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逾亿元;旅港儒商田家炳先生捐资近亿元,完成从电视大学到托儿所共28所学校建设。嘉应学院从申办到升格为本科院校,始终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捐资达6000多万元。感人之举,多不胜数。

坚持科学发展观 文化梅州谱新篇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梅州教育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梅州教育描绘了宏伟发展蓝图:

打造四个品牌。一是打造管理品牌,建设发展平台。创建学习型教育领导机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推动布局调整,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搞好教师队伍建设。二是打造教学品牌,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课改实验,加强德体美卫教育,开展教育科研。三是打造网络品牌,融入信息时代。加快信息装备配置,建设梅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网上教学。四是打造质量品牌,构筑人才高地。狠抓高考备考,改革招生考试,推进教育创优。

实现六优目标。使梅州教育在整体上达到业务优良、管理优质、师资优秀、设备优化、环境优美、质量优异境界。继续保持在全省较前位置,为梅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来源于梅州日报、记者安国强、李烈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癞蛤蟆赖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4-2005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神奇的世界客都

一群居住在南方山地的中原汉族,一支对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东方民系,一幅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中国移民画卷……这就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客家人”。梅州,这块位于闽粤赣交界处的神奇土地,作为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客都”。

今年5月12日召开的建设山区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刘日知深情地说,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这是建设山区文化强市的深厚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梅州建成世界客家文化的展示中心、研发中心和传播中心……

客家人:奇伟多姿的汉民系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然而“客从何来”?这向来是外地游客感兴趣的话题。一说客家人是中原士族“衣冠南迁”的后裔,一说是畲族与南迁汉族相结合的后裔。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真正的“客家人”?不少专家指出,“客家”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判别“客家人”应更多地从文化入手,这种文化包括客家语言、客家意识、客家习俗等。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日本作家山口县造在《客家与中国革命》一书中说:“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换言之,客家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甲午中日战争、保台抗倭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等都涌现出不少赫赫有名的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梅州客家籍将领;旅外成功的客家人更是不胜枚举,如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勤劳俭仆、崇文重教、爱国爱乡、重义轻利、勇于开拓的传统特性,在众多的客家名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传统上的梅州客家妇女,胸怀宽广,在她们的无私奉献下,客家男子纷纷外出经商、读书、求官、革命,而操持家庭和教育子女的重担便落在她们肩上。“名人出客家”现象,实际上正是在千千万万客家妇女作坚强后盾的基础上诞生的。

客家话: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专家发现,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而且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就汉字常用的四五千字而言,与客家话在发音上没有很大差别的约占40%)。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当他们携带着这种优势语言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时,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客家围屋:天人合一的中国典型民居

到梅州的游客,最想看的是充满神秘感的客家围龙屋。客家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一种凝固的艺术。客家民居类型多样,有围龙屋、土围楼、五凤楼、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著名,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橄榄屋”、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在梅州市区和城郊40公里以内的地方,游客可看到几百座大大小小的围龙屋。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

一座围龙形成了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


被称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的客家围龙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癞蛤蟆赖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4-2005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客家人能歌,在梅州青青的山梁上,潺潺的溪水边,广阔的田野里,美丽的江堤畔,你经常可听到如天籁之音的客家山歌。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河唇洗衫刘三妹,借问阿哥哪里来?自古山歌从(松)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在梅州,至今还广泛流传着歌仙刘三妹智慧斗歌的故事。生于嘉应州的近代著名维新变法先驱、外交家、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是客家山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常常“引歌入诗”,认为“诗经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知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而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以天籁难学也……念及彼岗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歌声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与时俱进:营造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诚然,“客都”梅州所拥有的独特文化魅力,绝非客家人、客家妇女、客家方言、客家围屋、客家山歌等几个有限领域所能涵盖的。我们欣喜地看到,梅州目前正悄悄地进行着3项工作:一是与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客家文化进行权威、科学、系统的研究;二是规划定期举办大型客家文化艺术节;三是制定和实施《梅州市文化梅州建设规划纲要》,推进叶帅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公园、客家民俗博物馆等8项重点文化工程,把巩固和提高“客都”地位的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

市委书记刘日知认为,“世界客都”并不仅仅是政治上或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让梅州成为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世界客都”,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文化梅州”的号角催人奋进,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让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推陈出新,才能让“客都”永放异彩!


身着传统客家服饰的客家少女在河边洗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癞蛤蟆赖哥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8-4-2005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历史渊源

关于“客家”,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公元317~879年间),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公元880~1126年间),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第三次迁徙(公元1127~1644年间),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第四次迁徙(公元1645~1843年间),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迁徙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在1866年以后),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到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二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把闽西作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别中原的终点和成为客家人的起点。

自唐明皇开元年间置汀州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长汀都是州郡路府治所。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光龙洞等处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三千余户,又开福,抚二州山峒,奏请设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置长汀县。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汀州建置完成,州治在新罗,初辖长汀、新罗、黄莲三县。建置时,县境东接沙县,西接江西于都,东南接龙岩县,西北接江西虔化,东北接宁化县,西南接广东海阳程乡二县,包括现今长汀、武平、上杭、连城等县及清流西南部分地区。唐天宝元年(742年)汀州改名临汀郡,郡治迁长汀村。大历十四年(769年),福建节度使李承昭奏请迁州治于汀江上游长汀白石乡东坊口,大历二十四年(779年)又迁卧龙山阳,县治一同随迁。当时,汀州已成为福建五大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之一。宋代,大量南迁汉民进入闽粤赣边。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汀州宁化石壁,百姓先祖在此生息、繁衍、播迁、是汉人南迁的主要聚居地和播迁地。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百越族的闽越及畲族逐渐融合。从而,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汉民族支系,成为闽西客家人。宋《临汀志》载:“迨宋朝承平日久,生聚日滋,《元丰九域志》已载主户66157,客户15299,视唐既数倍。庆元旧志载主客户218570,主客丁453231,视元丰又数倍……”。可见宋时南迁入汀者日多。经唐,宋,元历代,汀州管辖区域和称谓多次变更,至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汀州府管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县。清顺治三年(1646年)11月清兵入闽,置府县仍如明制,版图如旧。故明清两朝汀州府管辖八县。民国初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民国二十四年设第八行政督察区,后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长汀,管辖长汀、连城、清流、明溪、宁化、建宁、泰宁、武平八县。长汀在漫长的岁月里,人文称盛,不减江浙中州。汀州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汀江流域的水路交通,有州府治所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故而成为客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各地纷纷在汀州建会馆,如历史上曾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杭永会馆、江西会馆、龙岩会馆等,汀州八县的生员到汀州考秀才,汀州仁人志士荟萃,商贾工匠云集。由于这些历史原因,汀州自然成为客家首府。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也是连接客家人南迁的两个中转站----福建闽西宁化和广东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汀江孕育了客家人,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汀江流域,成了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麦加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05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洲那裡...=.="贊比亞是否真的只有60人?=.="
我外祖是揭陽河婆客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2025 08:21 PM , Processed in 0.13386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