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Users\TANG~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9377.png
第 1 章 為何少吃對健康有益?
人類的生存關鍵為「生命力基因」
現代人絕大多數都毫無疑問的認為:一天吃三餐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人類每天三餐都能真正吃飽,不過是最近數十年的事,最多也不超過 100 年。
就是因為以前每天三餐無法吃飽,所以才產生出「攝取充分的營養是健康的秘訣」等神話。
中國於紀元前 2000 年左右開始種稻,至今不過 4000 餘年,在此之前的 166000 年間的狩獵時代,是沒捕到獵物,就數日都無食物可吃。
即使稻作文化開始之後,世界各地也反覆因為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造成飢荒。 因此稱人類的歷史為不斷與飢餓戰鬥的歷史也不為過。
直到現在飢餓依然持續,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 WFP」所發表的「飢餓地圖」,可以看出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有不少國家處於飢餓狀態中。 飢餓是指「相對於身高,無法攝取到維持最低適當體重與進行輕度活動所必要之熱量的狀態」。由於自然災害、長期紛爭和極度貧困,至今仍有許多人無法攝取到最低限度的食物。
但是可以發現,愈是處於飢餓狀態中的國家,出生率愈高。
相反的,處於飽食狀態下,看起來很幸福的國家,出生率卻非常低,人口不斷減少,是屬於「瀕臨絕種的物種」。 如果繼續下去,推測數萬年後只有飢餓區的國民能繼續生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生命力的差異呢?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除了飢餓之外,還反覆遭遇天災、傳染病、戰爭等危機,的確有不少人種從地球上消失,「北京人」、「爪哇人」、「尼安德塔人」都已經絕種了。 在處於飢餓狀態下的國家面臨人口爆發問題時,先進國家不論如何利用科學手法,也無法阻止出生率的下降,即使運用人工受孕等生殖醫療科技,也很難使人口增加。
現代人是克服存亡危機而存活下來的人的子孫。 人類體內擁有遇到飢餓、寒冷、傳染病時,就會湧現能存活下來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之源正是人類克服危機後所獲得的〈生命力基因〉。
〈生命力基因〉並非單一個基因,而是我們體內具備戰勝飢餓的「飢餓基因」、在飢餓狀態下仍能生存的「長壽基因」、飢餓狀態時提高出生率的「繁殖基因」、戰勝感染的「免疫基因」、與癌症對抗的「抗癌基因」、防止老化和治癒疾病的「修復基因」等不勝枚舉的基因。
但是,〈生命力基因〉必須在飢餓或寒冷的狀態下才會發揮作用,若在飽食狀態下,反而會使身體老化、降低出生率,免疫力更會攻擊自己的身體。
飲食過量正是疾病的開始
有些國家將肥胖視為富裕的象徵。 但另一方面,電視、雜誌上的美食專題增加,使「飽食」成為普遍現象,動物本能的「食欲」被完全解放。
在動物的社會,已經吃飽的獅子不會侵襲從眼前通過的兔子。 人類剛吃過早餐不久,中午不餓也要吃中飯。簡直比動物還不如。
每天三餐都將肚子填的飽飽,真的有益健康嗎?答案是「NO」。 營養不足可能生病,但體內的〈生命力基因〉會發揮作用來治癒和預防疾病。 但是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力基因〉會在飲食過量時發揮作用,因此因過度飽食而致病的人不斷出現。
已知「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四大疾病,都是飲食過量導致肥胖,或營養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所引起的。 為了保持始終年輕、健康、有活力的生活品質,避免吃太飽是很重要的。
通常瘦身的目標,都是使身體變瘦,「一日一餐」的目標是持續保持腰部緊實的體態和光滑的皮膚。
為什麼如此強調「外觀」? 原因是外觀的年輕和美麗,正是健康的指標。
我現年 57 歲,最近十多年來,我一直保持身高 173 公分、體重 62 公斤的體型。 不少人認為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15-20 歲。
說句實話,我在 40 歲以前的體重曾達到 77 公斤,比現在重了 15 公斤,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體型。
為什麼我進入中年後能夠成功減重 15 公斤而沒有後遺症,又能保持年輕和健康呢? 以下就依順序來跟各位說明。
第 1 章 為何少吃對健康有益?
人類的生存關鍵為「生命力基因」
現代人絕大多數都毫無疑問的認為:一天吃三餐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人類每天三餐都能真正吃飽,不過是最近數十年的事,最多也不超過 100 年。
就是因為以前每天三餐無法吃飽,所以才產生出「攝取充分的營養是健康的秘訣」等神話。
中國於紀元前 2000 年左右開始種稻,至今不過 4000 餘年,在此之前的 166000 年間的狩獵時代,是沒捕到獵物,就數日都無食物可吃。
即使稻作文化開始之後,世界各地也反覆因為環境和氣候的變化而造成飢荒。 因此稱人類的歷史為不斷與飢餓戰鬥的歷史也不為過。
直到現在飢餓依然持續,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 WFP」所發表的「飢餓地圖」,可以看出亞洲、非洲、中南美洲等,有不少國家處於飢餓狀態中。 飢餓是指「相對於身高,無法攝取到維持最低適當體重與進行輕度活動所必要之熱量的狀態」。由於自然災害、長期紛爭和極度貧困,至今仍有許多人無法攝取到最低限度的食物。
但是可以發現,愈是處於飢餓狀態中的國家,出生率愈高。
相反的,處於飽食狀態下,看起來很幸福的國家,出生率卻非常低,人口不斷減少,是屬於「瀕臨絕種的物種」。 如果繼續下去,推測數萬年後只有飢餓區的國民能繼續生存。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生命力的差異呢?
在人類的漫長歷史中,除了飢餓之外,還反覆遭遇天災、傳染病、戰爭等危機,的確有不少人種從地球上消失,「北京人」、「爪哇人」、「尼安德塔人」都已經絕種了。 在處於飢餓狀態下的國家面臨人口爆發問題時,先進國家不論如何利用科學手法,也無法阻止出生率的下降,即使運用人工受孕等生殖醫療科技,也很難使人口增加。
現代人是克服存亡危機而存活下來的人的子孫。 人類體內擁有遇到飢餓、寒冷、傳染病時,就會湧現能存活下來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之源正是人類克服危機後所獲得的〈生命力基因〉。
〈生命力基因〉並非單一個基因,而是我們體內具備戰勝飢餓的「飢餓基因」、在飢餓狀態下仍能生存的「長壽基因」、飢餓狀態時提高出生率的「繁殖基因」、戰勝感染的「免疫基因」、與癌症對抗的「抗癌基因」、防止老化和治癒疾病的「修復基因」等不勝枚舉的基因。
但是,〈生命力基因〉必須在飢餓或寒冷的狀態下才會發揮作用,若在飽食狀態下,反而會使身體老化、降低出生率,免疫力更會攻擊自己的身體。
飲食過量正是疾病的開始
有些國家將肥胖視為富裕的象徵。 但另一方面,電視、雜誌上的美食專題增加,使「飽食」成為普遍現象,動物本能的「食欲」被完全解放。
在動物的社會,已經吃飽的獅子不會侵襲從眼前通過的兔子。 人類剛吃過早餐不久,中午不餓也要吃中飯。簡直比動物還不如。
每天三餐都將肚子填的飽飽,真的有益健康嗎?答案是「NO」。 營養不足可能生病,但體內的〈生命力基因〉會發揮作用來治癒和預防疾病。 但是幾乎沒有任何〈生命力基因〉會在飲食過量時發揮作用,因此因過度飽食而致病的人不斷出現。
已知「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四大疾病,都是飲食過量導致肥胖,或營養不均衡的飲食習慣所引起的。 為了保持始終年輕、健康、有活力的生活品質,避免吃太飽是很重要的。
通常瘦身的目標,都是使身體變瘦,「一日一餐」的目標是持續保持腰部緊實的體態和光滑的皮膚。
為什麼如此強調「外觀」? 原因是外觀的年輕和美麗,正是健康的指標。
我現年 57 歲,最近十多年來,我一直保持身高 173 公分、體重 62 公斤的體型。 不少人認為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 15-20 歲。
說句實話,我在 40 歲以前的體重曾達到 77 公斤,比現在重了 15 公斤,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體型。
為什麼我進入中年後能夠成功減重 15 公斤而沒有後遺症,又能保持年輕和健康呢? 以下就依順序來跟各位說明。
糖尿病使人變瘦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就是人類為了製造「不論怎麼吃都不會胖」,以適應飽食的新環境而產生的。
如果持續數萬年,人類基因可能會進化成新的身體──出生時就沒有眼睛、沒有手腳、只有嘴巴一張一合,不論吃多少食物都不會發胖。這種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生物,很可能是人類未來的模樣。
不過,在實際變成這樣之前,或許「飽食者」已從地球上消失,地球被「空腹者」霸占。 原因就如前述,愈飢餓的地區出生率愈高,而飽食地區的出生率則非常低的緣故。 而且,罹患糖尿病後,男女性不孕的機率也提高。
我們對這種實際上已經面臨的事絕不可輕忽。
不斷遭遇飢餓、寒冷、傳染病、天災等生命危難的人類,曾多次面臨絕種的危機。 能活下來的人類,因此而不斷進化,並獲得新的適應力。
提到進化,多半會認為身體器官等往好的方向變化。 不過,在本來的意義上,像糖尿病和近視往適應環境而伴隨基因的改變稱為「進化」。
大多數人都將這種變化解讀為「疾病」,並咀咒命運。 但根本而言,所有的原因都是自身長年持續的生活習慣。
希望大家務必藉此機會反省自身的生活。 第 3 章 實施「一日一餐」的身體變化
效果不僅限於減輕體重
實施一日一餐滿一個星期時,請聞一下你的腳。 如果你以前有代謝症候群,體臭應該相當強烈。
M 實施了一日一餐後,只要一個星期,你的體臭幾乎可以消失。
體臭的原因為皮脂腺,腋下和腳底都容易流出油汗。 單純的汗不會臭,但如果有腋臭菌、葡萄球菌等黴菌繁殖,就會產生臭味。
M 實施一日一餐後,血液中的膽固醇開始減少。
膽固醇是使腎上腺所分泌的男性荷爾蒙「雄激素」的量增加。
雄激素又被稱為「鬥爭荷爾蒙」,在「鬥爭」或「逃走」遭遇壓力時分泌。 男性荷爾蒙具有使皮膚油脂增加的作用,因此受到壓力時皮膚的油脂會增加,造成青春痘、腋臭、頭皮屑、掉髮。
如果膽固醇減少,當然體臭和青春痘等也會消失。 因此,一日一餐不僅能使人變瘦,還能使皮膚美麗、消除體臭。
M 雄激素減少後,靠性荷爾蒙而生長的乳癌、攝護腺癌等也會減少。
M 雄激素會使皮膚變黑而且多毛,停經後的女性為皮膚暗沈、黑斑以及多毛而困擾時,一日一餐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
M 對男性毛髮稀疏也有效果。
雄激素減少後不是毛髮會變得更少嗎?
男性荷爾蒙是多毛荷爾蒙。雄獅子生有鬃毛,就是男性荷爾蒙的作用。 但是,如果鬃毛長在臉上,就無法看見前方而難以發現敵人。 因此,前額的毛根部分有將男性荷爾蒙轉變成少毛荷爾蒙的「轉換酵素」。 這是動物進化的結果。 有壓力時會掉髮,因為壓力使雄激素增加,再由轉換酵素將它轉變為少毛荷爾蒙的緣故。
以為一日一餐只有瘦身效果的人,聽到它還有抗老化效果、抗癌效果,以及消除體臭的效果,一定相當驚訝。 M 使頭腦年輕化。頭腦在小孩時就停止成長。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逐漸減少。
到了老年容易健忘,令人產生一步一步接近失智症的恐懼感。
不過近年來發現,原本不會再生的腦細胞,在某種條件下還可以再生。條件就是「飢餓與寒冷」。
人類過去多次瀕臨滅亡的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只有對飢餓與寒冷具有耐力的人能夠存活。
人類已將原來被視為不可能的腦細胞再生變成可能。
名為「海馬迴」的部分,亦即掌管人類感性的頭腦最原始的部分,就與頭腦的年輕化有關。
一日一餐的效果,還隱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日本名醫57歲比30歲更年輕的秘密 2 糖尿病使人變瘦的真正原因
糖尿病就是人類為了製造「不論怎麼吃都不會胖」,以適應飽食的新環境而產生的。
如果持續數萬年,人類基因可能會進化成新的身體──出生時就沒有眼睛、沒有手腳、只有嘴巴一張一合,不論吃多少食物都不會發胖。這種只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生物,很可能是人類未來的模樣。
不過,在實際變成這樣之前,或許「飽食者」已從地球上消失,地球被「空腹者」霸占。 原因就如前述,愈飢餓的地區出生率愈高,而飽食地區的出生率則非常低的緣故。 而且,罹患糖尿病後,男女性不孕的機率也提高。
我們對這種實際上已經面臨的事絕不可輕忽。
不斷遭遇飢餓、寒冷、傳染病、天災等生命危難的人類,曾多次面臨絕種的危機。 能活下來的人類,因此而不斷進化,並獲得新的適應力。
提到進化,多半會認為身體器官等往好的方向變化。 不過,在本來的意義上,像糖尿病和近視往適應環境而伴隨基因的改變稱為「進化」。
大多數人都將這種變化解讀為「疾病」,並咀咒命運。 但根本而言,所有的原因都是自身長年持續的生活習慣。
希望大家務必藉此機會反省自身的生活。 第 3 章 實施「一日一餐」的身體變化
效果不僅限於減輕體重
實施一日一餐滿一個星期時,請聞一下你的腳。 如果你以前有代謝症候群,體臭應該相當強烈。
M 實施了一日一餐後,只要一個星期,你的體臭幾乎可以消失。
體臭的原因為皮脂腺,腋下和腳底都容易流出油汗。 單純的汗不會臭,但如果有腋臭菌、葡萄球菌等黴菌繁殖,就會產生臭味。
M 實施一日一餐後,血液中的膽固醇開始減少。
膽固醇是使腎上腺所分泌的男性荷爾蒙「雄激素」的量增加。
雄激素又被稱為「鬥爭荷爾蒙」,在「鬥爭」或「逃走」遭遇壓力時分泌。 男性荷爾蒙具有使皮膚油脂增加的作用,因此受到壓力時皮膚的油脂會增加,造成青春痘、腋臭、頭皮屑、掉髮。
如果膽固醇減少,當然體臭和青春痘等也會消失。 因此,一日一餐不僅能使人變瘦,還能使皮膚美麗、消除體臭。
M 雄激素減少後,靠性荷爾蒙而生長的乳癌、攝護腺癌等也會減少。
M 雄激素會使皮膚變黑而且多毛,停經後的女性為皮膚暗沈、黑斑以及多毛而困擾時,一日一餐有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
M 對男性毛髮稀疏也有效果。
雄激素減少後不是毛髮會變得更少嗎?
男性荷爾蒙是多毛荷爾蒙。雄獅子生有鬃毛,就是男性荷爾蒙的作用。 但是,如果鬃毛長在臉上,就無法看見前方而難以發現敵人。 因此,前額的毛根部分有將男性荷爾蒙轉變成少毛荷爾蒙的「轉換酵素」。 這是動物進化的結果。 有壓力時會掉髮,因為壓力使雄激素增加,再由轉換酵素將它轉變為少毛荷爾蒙的緣故。
以為一日一餐只有瘦身效果的人,聽到它還有抗老化效果、抗癌效果,以及消除體臭的效果,一定相當驚訝。 M 使頭腦年輕化。頭腦在小孩時就停止成長。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腦細胞逐漸減少。
到了老年容易健忘,令人產生一步一步接近失智症的恐懼感。
不過近年來發現,原本不會再生的腦細胞,在某種條件下還可以再生。條件就是「飢餓與寒冷」。
人類過去多次瀕臨滅亡的危機。在這些危機中,只有對飢餓與寒冷具有耐力的人能夠存活。
人類已將原來被視為不可能的腦細胞再生變成可能。
名為「海馬迴」的部分,亦即掌管人類感性的頭腦最原始的部分,就與頭腦的年輕化有關。
一日一餐的效果,還隱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摘自 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09/21698.htm
本帖最后由 乾冰皇 于 3-7-2013 04:29 PM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