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20|回复: 22
|
不要捉弄孩子—作者:尹建莉 (節選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jinjill 于 7-7-2012 10:08 PM 编辑
不要捉弄孩子—作者:尹建莉 (節選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成人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他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
我可以想像是,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了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哪裡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製止他們。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訴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了。說著又想哭。
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來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
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眊兒”的遊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喊一聲“眊兒”,兩人就同時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頭,接下來的“眊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眊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長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例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
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下被貼上某個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這個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
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幹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
|
|
|
|
|
|
|
发表于 7-7-2012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孩的自尊心確實很很重要。謝謝你的分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在中國和台灣銷路都是很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7-2012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燕琳
是的,也因為看過這本書,所以當我跟孩子們玩耍時,還要觀察他們有沒有開心~~還是只有我開心
偶然間看到有電子版的內容,就迫不及待的貼過來了~~以便隨時提醒自己 |
|
|
|
|
|
|
|
发表于 8-7-2012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是好书!值得推荐!虽然部分内容不完全认同,但还是有可取之处!
可惜的是在介绍这书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么厚”,哈哈!
爱书的人在那里了??? |
|
|
|
|
|
|
|
发表于 8-7-2012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是好书!值得推荐!虽然部分内容不完全认同,但还是有可取之处!
可惜的是在介绍这书时,很多人的第一 ...
khcho 发表于 8-7-2012 12:43 PM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是台灣人,台灣版的不會很厚而且有附送光碟 |
|
|
|
|
|
|
|
发表于 8-7-2012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燕琳
请问台湾版的书局容易找到吗,谢谢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有一句话很令我感动。
大概是。。。
“作者是真的在用心养育孩子,我只是把孩子养大而已~”
之前和老人家在照顾孩子方面有些意见不和,
这句话就好像代表了我们的意愿。
我只是想很用心的来教育她,但老人家心疼孙子所以过于溺爱放纵。
很多心里因素的细节不在乎。
总是用:“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就养大一罗哩”
现代的妈妈们已经不相同了,如果看多两本书啊,还真成半个专家。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是本好书。
我是边看边:“哇~老公。。。她讲。。。这样。。。那样。。。。”
老公:“我听到都累liao~”
是啊,看了这本书,我自认,没这股毅力办到,只能尽人事。
除了佩服,还是五体投地的佩服~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cyc.lau
馬來西亞我不清楚,你去逛逛哦,我之前是在台灣的誠品書籍買的。如果你有興趣,我叫台灣的朋友郵寄給你。私下談?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琳 于 9-7-2012 10:27 AM 编辑
里面有一句话很令我感动。
大概是。。。
“作者是真的在用心养育孩子,我只是把孩子养大而已~”
之前和 ...
Crazy撒旦 发表于 9-7-2012 12:18 AM 
我欣賞的是,作者都能投機取巧的栽培到自己的女兒。女兒長大之後很棒就是。。。
我強力推介,<愛的教育>戴晨志
有幸接觸這一本書是因為以前幼兒園是用這一本書作為講故事的教材,孩子不但懂事有理,還會幫忙老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7-2012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是台灣人,台灣版的不會很厚而且有附送光碟
燕琳 发表于 8-7-2012 10:50 PM 
樓主,不好意思,這個作者應該是中國人,不是台灣的哦。
所以,妳是在台灣念書的嗎?之前有看到妳提到妳曾在台灣方式的幼兒園…
可以請問是在哪裡嗎?(是台北學校嗎?)
(因為我是台灣人,所以比較感興趣)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被作弄的孩子还会脾气暴躁、心智紊乱、对别人的态度无法正确判断等后遗症。
可惜,很多父母连自己都常作弄孩子。
孩子生气了还责骂孩子爱发脾气、顶嘴、没礼貌。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不好意思,這個作者應該是中國人,不是台灣的哦。
所以,妳是在台灣念書的嗎?之前有看到妳 ...
jinjill 发表于 9-7-2012 10:01 AM 
哦哦哦,是我搞錯了?你是台灣人哦。我現在想在台灣拿兒童心理學,你有值得介紹的。我在本地大學有修讀兒童教育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Ⅱ(附尹建莉親子講座DVD)
熱力推介
 |
|
|
|
|
|
|
|
发表于 9-7-2012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所以不知你说的台湾版本是同个作者吗?还是被浓缩改版了?
楼主在本地读着儿童心理学?是那种学位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7-2012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哦哦,是我搞錯了?你是台灣人哦。我現在想在台灣拿兒童心理學,你有值得介紹的。我在本地大學 ...
燕琳 发表于 9-7-2012 10:10 AM 
我个人也是很祟尚华德福的教育哦。
可惜太远了,又说服不了我先生搬去那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7-2012 10: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所以不知你说的台湾版本是同个作者吗?还是被浓缩改版了?
楼主在本地读着儿 ...
khcho 发表于 9-7-2012 08:07 PM 
不是我啦,是楼上的燕琳 ~你按错了。
我不知道台湾版的有没有浓缩改版,作者是同一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7-2012 10: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jill 于 13-7-2012 10:16 AM 编辑
里面有一句话很令我感动。
大概是。。。
“作者是真的在用心养育孩子,我只是把孩子养大而已~”
之前和 ...
Crazy撒旦 发表于 9-7-2012 12:18 AM 
其实,我不会给自己这样大压力耶,
所以,我可以看很多书,书买来是要看的,更新观念跟讯息;
但是要完全照书上做的话,很累的。
我只要求做到其中的一点,我就很满意了。
像这本书,让我做到不随便开孩子的玩笑。 |
|
|
|
|
|
|
|
发表于 13-7-2012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不会给自己这样大压力耶,
所以,我可以看很多书,书买来是要看的,更新观念跟讯息;
但 ...
jinjill 发表于 13-7-2012 10:14 AM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除了外界给的一些压力以外(就是老人家的高见)
我个人倒不觉得太压力。
反而,我很享受那个大家一起努力学习的过程,
看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时,真的,庆幸自己知而行之。
我从不让孩子觉得学习是种压力,而只是一种习惯。
大家一起阅读书本,是种习惯。
大家一起吃饭,是种习惯。
大家一起刷牙洗脸,是种习惯。
不需要搞到拿住藤条满街跑的地步。
这一切,都是从阅读育儿书带来的讯息。
因为是第一个孩子,以前也从未接触过孩子,书本给到的提示,可以让新妈妈们有头绪。
而不是措手不及。
大家加油~ |
|
|
|
|
|
|
|
发表于 13-7-2012 06: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也是很祟尚华德福的教育哦。
可惜太远了,又说服不了我先生搬去那边。
jinjill 发表于 13-7-2012 10:06 AM 
haha.paiseh,按错了!这个年代做不到孟母,那么至少应该要有孟母的教育精神和实践咯!
我的建议是自己实践和找共同理念的朋友来互相支持和分享!有帮助的喔!
要不要加入他们的group?他们会常常在电邮里分享各种资讯的!哈哈 |
|
|
|
|
|
|
|
发表于 13-7-2012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除了外界给的一些压力以外(就是老人家的高见)
我个人倒不觉得太压力。
反而,我很 ...
Crazy撒旦 发表于 13-7-2012 02:45 PM 
好个知而行!赞!
好多人都是知的阶段而已!哈哈,没用!
一家人阅读,太好了!加油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