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208|回复: 161

从西藏高原翻越昆仑山徒步记:很多人喜欢用”征服“一词,但是,到底是谁征服了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7-2012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1 PM 编辑

难得一见,此文转载至中国户外驴友网:http://bbs.8264.com



第二次穿越无人区已过三月,期间不少志同道合者询问事宜,今儿便呈一贴,简叙过往。


路线篇
  此次穿越从青藏高原的西端至高点界山大阪开始,时间4月20日,一路向东经邦达错、羊湖、若拉错、岗扎日,横穿整个藏北无人区后改由北上进入阿尔金无人区,经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鲸鱼湖……
在阿奇克库勒湖遇人,再三天车程至花土沟镇,时间七月五号,总历时77天。在离开界山大阪至阿奇克库勒湖的74天里独处无人区,此间行程1400公里左右,跨度四个月。

   大羌塘藏语“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狭义指藏北无人区,实则是所有北方未知的土地。大羌塘包含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片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由于可可西里的概念被炒热,以至于大家一度用可可西里代替了这片广袤的荒原,实际上,可可西里不论是行政疆域还是地理疆域都只是大羌塘这片土地的一小部分。
    大羌塘,他是自由最后追逐之地……




装备
装备永远是消耗品,不要被装备玩。


    装备体现对旅行计划的实施,很繁琐,仅束缚类就有6MM登山辅力绳、4MM登山辅力绳、1.5M魔术贴捆扎带、1M魔术贴捆扎带、20CM魔术贴捆扎带、硅胶弹力带、普通松紧绳、红头风筝绳、凯夫拉鱼线、两色缝补线、5号铁丝、2号铁丝、大号长尾夹、小号长尾夹、橡皮筋、别针、小快扣、主锁。所以只介绍部分装备,以供参考。

    美利达公爵自行车:入门级山地车,如果不是竞速竞技,足够好了。
    尼康D80相机:几年来的出生入死,更加证明了经典。至于镜头,利用好了,只发帖和杂志使用,和牛头之间并没有不可想象的差距。如果你想大幅输出展览,特殊摄影,镜头越牛越好,最好全幅CCD。
    佳能HF100DV再昂贵的家用高清始终是鸡肋。
        GARMIN60CSX困于GPS技术,后续产品往娱乐化发展,其核心技术未变,荒原旅行GARMIN60CSX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
        MSR耳语者油炉:省油,轻便,易维修,经典。
        HW1.5层单人帐:专为特殊环境设计,缺点自然也明显,就是结露严重,每天与冰同眠。质量超乎想象,全程帐杆无弯曲,帐布无破损,但防水胶条皆松脱,好在羌塘无液体雨,无渗透现象,相比价格,国外品牌也未必做的到。
        Ontrip防水睡袋:朋友的,质量好,同HW1.5层单人帐使用是绝配,否则麻烦大了。
        DEUTER防水驮包:防水面料皆易在低温下脆化,廉价的DOITE驮包稍加改装足以胜任羌塘恶劣环境,包括DOITE车首包。
    太阳能板:尽量自己组装,减少功率损耗,至于推荐,因物而异,但至少要有点基础电工知识,不然四处请教也是雾里看花。
    熊猫10×25MM望远镜:国产正牌就够了,除非军事侦察。又鉴于其重要性,带个好货更好,注意镜头畸变、边缘成像、通光量、倍数、分辨率、视场等。
    Nalgene水杯:一个好的水杯比水袋还重要,特殊环境下,广口比窄口好,透明比非透明好。
        Therm-a-rest防潮垫:从来不用好防潮垫,把它当做绝对消耗品。这次是借朋友的,效果好,质量优,但从舒适性和保暖性上来说并未有很大感触。但一个好防潮垫最大的问题是,质量太好了,一次艰苦的旅行结束后舍不得丢弃轻装行。
        fenix LD20手电:体积小,营地照明省电,三防,强弱光兼备,照明防身兼备。从实用角度看,一个好手电要比一个好头灯重要。
        Turning铲子:强力推荐,这款铲子找了很久,只有五百多克,钢口好,可当刀斧,紧急情况下有效防身,重要的是可通过安检。缺点是铲面小,煎鸡蛋都得小心,只适合土木工程不大的旅行。
        LED打火机:两块钱的那种,从性价比、功能性角度来说,它都是无敌的。尽量在高海拔县城购买,要磨轮的,此行带了八个,剩两个出来,送一个给朋友,他一听说是从羌塘里带出来的,利马还给了我。
        360度遮阳帽虽然在着衣一文里提过,虽然遗失未戴一次,但还是要再说一遍,目的是为不要因大意,或为证明自己去过高原、走过艰苦路线而把皮肤晒黑,事实上得不偿失,隐患很多。此行即便天再热,也绝不会脱手套、卷裤腿、露胳膊,忍点热是超值的。
    迪卡侬指南针:任何情况下都要带个传统指南针,电子罗盘不可靠。
        6MM登山辅力绳加主锁:在减轻负重前提下,一根6MM登山辅力绳足以保障你的安全,若懂些绳索知识,仅配合一把主锁,会让弱者变成强者。在减负前提下,绳索最适宜配置应是8MM+6MM登山绳。(绳索使用谨慎。)
    墨镜夹片:羌塘紫外线高,保护眼睛很重要。有可能多备一副,我的眼镜、墨镜都被冰雹打花的不成样子了。
    组合钳:必带。尽量优化修理工具,很多功能都是重复的,重量自然也重复了。
        12V电压表头:现代电子产品都是集成芯片,坏了就坏了,要么就是线路问题,一个电压表头足以排查线路,如果和太阳能配合,电池充满了一测就知道,省去大量充电电路管理。
   各种小仪器:尽量采集些气候、水文等信息,带着问题旅行会学到很多新东西。

    暂时想到这些,随意简说。装备跟个人习惯、线路有关,仅供参考。一分价格一分货自然不错,但大多旅行远未达到装备精益求精的地步,实用就好。对装备要有包容,没有什么装备能让人变成超人。有必要,就稍加改装,也没有什么装备是特意为每个旅行量身定做的。多和别人交流,但不能迷信经验,要以自我为中心。

    注:特殊领域必须专业装备,知名品牌质量更好。

其他物品(楼主依照此贴里提到而补充):
1.防身小刀
2.求救哨子
3.炮竹--驱赶野兽之用
4.辣椒水喷射剂
--驱赶野兽之用(按照贴主,万到不得以不要使用,毕竟野兽都靠嗅觉生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11 AM 编辑



食物篇:
装备总重在200斤左右,包含车子本身。其中食物总计100斤左右,分列如下。
  
主食:糌粑50斤(丢弃一斤),压缩饼干25斤。
  
辅食:大蒜4.5斤(腐烂半斤),酥油4斤,花生米4斤,盐2斤,麦片2斤(丢弃一斤),紫菜1.5斤,辣椒粉1.5斤,奶粉1斤,白糖1斤,茶叶1斤,巧克力0.5斤,虾皮0.5斤,调料包0.5斤。
  
食物以糌粑和压缩饼干为主,零食可忽略不计。在羌塘大体力环境下,每日摄取热量至少应在5000大卡,显然食物携带量要达到这一指标是不可能的。上世纪早期以斯文赫定为代表的西方人首次触及这片神秘疆域,虽然他们带了大批活羊鸡什么的,但捕猎还是非常重要的补给手段,那时野生动物太多了,也没有现在的动物保护观念。能坚持就不要打动物的主意,再则一个人在没有机动装备情况下猎杀动物是非常难的,没有想的那么浪漫。言归正传,本次旅行每天摄取食物热量有如下四个阶段。
  
  一、克制期,前45天里每天摄取热量在1400大卡左右,大致4两糌粑和2.5两压缩饼干,一些汤料为辅。摄取热量属于中度饥俄状态,下午四点以后基本就无力了。此阶段食物控制的极为严格,以至于45天里消耗的主食才30斤(另有三天意外补给,后文详述)。
  
  二、提升期,由于前期食物控制非常成功,所以总行程过3/5,食物却消耗2/5,因此每日口粮提升至5两糌粑和3.75两压缩饼干。但仅一周后,食物就完全失控了。
  
  三、失控期,从第52天开始,食物完全失控,原因既有生理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欲望,每天夜不能寐,脑海中总是一幅山珍海味的蜃景。控制力低下时,干吃糌粑粉都能吃掉半斤,如零食般。
  
  四、超控期,第64天开始至74天遇人救助,每天食物热量摄取不足800大卡,少于身体基本代谢量。
  
从食物种类上可以看出,为了控制负重,食物以热量转换效率高的碳水化合物为主。零食基本没有,花生米都觉得不该带,因为后期会控制不住,花生米会被当做美食很快消耗掉。全程无肉,吃过一次蔬菜,微量元素靠金施尔康。没有动物脂肪的缺点是,抗寒力和身体耐力会下降,例如生活在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不吃肉是没法长久活下去的。
  
  水,始终是个大问题,期间断水多次。后期虽雨季水多,河系泛滥,但水质多混杂不堪,时而无奈。纵观全程,饮用清洁地表水的天数约占20%,融雪和矿水(包括轻度盐碱水、泥沙水等)各占40%。可见若无雪则命不保,当然轻度盐碱水喝多了麻烦是非常大的,后文详述。
  
我的食谱确实有些极端,但这是极端环境下最有效的选择。朴实的外表,就是生活的本质。


标准早晚餐,糌粑+辣椒+大蒜


自制辣椒酱,不带成品辣椒酱进无人区,重量大,辣椒粉自制重量比高




着衣篇

实用唯上,素色更好。


    此行着装很大胆,从专业角度来看很菜。也的确因减少负重而没带备用,吃了苦头。服装标准是按白天-5+八级风寒效应装备的,体感大致在-30℃左右,都为精品。可惜衣物在江孜县尽失,只剩身上所穿,随后极简(但并未脱离气温因素),在拉萨买了一套极星抓绒和非户外的超轻羽绒服御寒。夜间由睡袋和密封帐篷限制了空气对流,风寒效应指数小,比较容易掌握体感。

    前五十天着装:超轻羽绒服+极星抓绒套装+普通冲锋裤+普通内衣+GOX登山鞋+冲锋衣和救生毯各用一次。
    五十天后着装:劣质冲锋衣+极星抓绒套装+普通冲锋裤+普通内衣+GOX登山鞋+救生毯用一次。
   
    可见,前期着装并不多,原因是运动状态,身体自身热量大,一旦静止时间超过五分钟,体感温度会明显下降,超过十分钟,那还是赶紧起来锻炼身体吧,好在休息时间都很短。

    衣物具体如下:
    超轻羽绒服:非户外,忘了什么杂牌,充绒90几克,春季款,非防水防风面料,前50天主穿,实际效果好,冲锋衣只套过一次,堪称奇迹。破洞多,用透明胶粘贴,第50天湿透后再没穿过,第58天丢掉。
    THE NORTH FACE冲锋衣:不到三百块,前50天只穿一次,套在羽绒服外,50天后主穿。携带劣质冲锋衣是考虑磨损因素,只当雨衣就行,岂知太假,失算。
    探路者普通冲锋裤:轻便型,兼顾热天,全程穿,第18天开始裂缝,后期连犀利哥也不会瞧一眼,原因与气候恶劣、盐碱腐蚀有关,材料明显老化,防水贴条最先脱落。
    极星抓绒一套:普通加厚型,全程穿,感觉不错。
    普通内衣:天气总体干冷,对排汗要求并不高,带两套,扔一套。
    探路者GEX登山鞋:有过四个月使用历史,很舒服,轻便,质量不错,全程穿。第27天鞋面裂缝,后期破的连犀利哥也不会瞧一眼。主要原因是没带备用鞋,过于单一磨损,加之盐碱腐蚀,牛皮面老化。正因破鞋破裤破衣,后期惨遭雨季蹂躏,险些废脚。有条件,要买最好的登山鞋,脚是命根子。
    洞洞鞋:轻便,质优,第58天过河时先后被冲走,因公殉职,默哀。
    袜子:一双普通厚袜,四双迪卡侬徒步袜,后期磨损严重,基本是光脚走出无人区。
    手套:一双薄抓绒,一双军厚,一双极星专卖店买的杂牌,五双白纱。9.9块的薄抓绒是最冷季的主力手套,杂牌(还是最贵的)保暖性还比不上薄抓绒,军厚手套后期为主。出无人区时,就只剩一支军厚。
    雪套:没用一次,雪大戴雪套也走不了,雪小戴雪套累赘,过河戴雪套还不如赤脚,陆续扔。
    迪卡侬抓绒帽:全程穿,昼夜穿,劳苦功高,现仅存的羌塘遗物之一(后期弃车逃命,装备基本全扔),可拍卖换烟。
      360度遮阳帽:未用一次,第10天遗失,望捡到者拾金不昧。
    护膝:超市普通型,棉制,很好。
    护腕:一双连指型,全程穿,一双魔术贴型,未用一次,均该他用。
    救生毯:十元,效果好,用两次,不耐用,一场大风就把锡箔打得差不多了。
    魔术头巾:多用做汗巾。
    简易冰爪和护肘:第一天就扔。

    此行衣物最大杯具是衣物尽失,后期极简弥补,最大失误是没带双备用军胶、外裤,冲锋衣失算,袜子太少。如果驾驶越野车深入羌塘,自身热量少,衣服要加厚,不然会冷的骂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0 AM 编辑

前戏:

三月初入藏,一路烦心事。原装插头居然正负极接反,驮包铆钉再而三的轻易断裂,多个设备共用的充电器损坏……骑车前往阿里,
作为前期体能拉练,一路上丢三拉四,先是遗了背包捡回,后失了相机包再寻回,第三次在**林立的江孜县街头丢了一个大驮包,衣物、太阳能板等尽失。
  
 
 无奈,重返拉萨调整,整顿装备。随后与友人去了林芝赏桃花、泡温泉以求转运,更享得“十凤一龙浴”的传奇,想必晦气已散,再返拉萨,做着去阿里的准备。
没想到又遇江湖客忽悠,失了小钱又耽搁一周,不得已自己找车速到阿里。谁料自行车竟在途中被颠掉了后轮快拆杆,一时在偏远的阿里无所适从,即便拉萨有零件走邮政快递也得十天不定。多啦同学凭借巧嘴托一司机将快拆杆从拉萨捎来。以为最后一遭,不曾想一次未用的新油炉又断了喷嘴。翌日到处寻焊接,一连三家皆无铜焊,第四家倒是可以,老板事先说明,“如果焊好给十块,坏了可别怨我。”我应下。只见电光闪烁,不消一分钟喷嘴便彻底毁了,无语。又是多亏多啦同学,将自用的MSR油炉及丁丁的睡袋托志鹏捎回了阿里。时间已4月16日了,我已没有多少时间再耽搁,翌日便找车前往界山大阪。


雅江上的漫天黄沙



雅江大峡谷的桃花,遗世独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5:42 PM 编辑

山野中的原生态温泉,边酒边歌(此张友人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5:43 PM 编辑

第一天(4-20),16公里,宿营地海拔5192米

这是一辆装满废铁的卡车,到达界山大阪凌晨六点。夜黑酷寒中,司机冷得都不愿露头,我独自攀上废铁将自行车取下,慌乱中将跟随多年的鸭嘴兽水袋刺破。好在多带了个友人赠送的MSR水袋,否则我将再度功亏一篑。猛烈的寒风中第一次搭建新帐篷,若不是单层一体结构(1.5层),是搭不起来的。极冷,温度在–15℃下,把头钻进睡袋,却被呛了出来,丁丁睡袋的那个味可不一般。
  
  中午十一点醒来,大风依旧,全靠身体压着帐篷。烧水吃饭,忽四个边防官兵走近,他们诧异一个人竟在此季宿营界山大阪。我是万分紧张,生怕是堵我的人,去年便是被**从无人区“押”了出来,有此一遭更是疑神疑鬼。好在四个边防官兵不知我的去向,嘘寒问暖,不断叮嘱小心小心。官兵走后,我随即打包装车走向无人区的深处,恐再有变。
  
  车子沉重,车把难以掌握,途中一个小坡居然要拆掉驮包才能推上来。这对我打击很大,现在硬路且如此,后路漫无边际的荒原如何可行。此次从界山大阪进入荒原竟连一个人也没见着,而去年九月时无人区边缘游牧甚多,可想此时大风低温天气还不是放牧季节。十六公里处有一间羊圈,在龙木错东端,去年也经过,到了此地后再无力推行,决定宿营,好好整理下思绪。安顿好后便去了山谷中寻找湿地,去年多啦和流虻经过时发现,而我竟一无所知,所以这次要寻个明白。
  
  湿地中泉眼众多,是恒温的地下水,所以外面世界一片冰冻,水里却春意盎然,水草,游鱼……这是我在海拔5200米高原唯一见此的独特地貌。
  

谷地里的积雪被大风吹成尖锥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9-7-2012 01:35 PM 编辑

此湿地由多啦和流虻发现,附近矿上的人也不知,我去年也是错过



地下水恒温,所以外面世界冰天雪地,水中一幅春意盎然,有鱼有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5:45 PM 编辑

第二天(4-21),0公里,宿营地海拔5192米
  
  
  一夜狂风,海啸般此起彼伏。第二日没有往前,而是在羊圈里思前顾后。的确,前事诸多不顺,体能尚未拉练,负重到了极限,咳嗽不见好转,寒风低温甚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场精心准备好了的旅行,身体和心理上都存有巨大的阴影。何去何往,一直纠结着。心里没底的还有装备,能否承受的住,还没怎么着,驮包铆钉又断了一个,前货架松脱。下午把所有驮包的铆钉撬掉换上准备好的螺丝,效果非常好,整个行程再无有过一次故障。前货架重新调整,由于没有带匹配的扳手,我并不认为一劳永逸了。晚上下定决心,继续往前,其实这个决定一点也不意外。

幽兰水草


遍布湿地的小泉眼,水质清冽


泉水流出不久便上了薄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5:46 PM 编辑

第二日图片

羊圈,睡袋下是门板,没有挪动过,和去年一样,感觉昨日



黄昏中的湿地


黄昏中的龙木错,如果图片有声音,可以听见排山倒海的风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9 AM 编辑

第三天(4-22),52.4公里,宿营地海拔5145米
  
  早起,东西竟塞不进包里,无奈扔掉了三碗糌粑、护肘、冰爪才得以顺利装包。顺着铅锌矿的路找到进入荒原的岔路,岔路在河床上,很难发现,去年就错过,后回头直接插进去的,所以今年寻的特别仔细。接着便是翻越大丘陵,坡顶海拔5275米,也是此程最高点。下午两点过了去窝尔巴错的“岔路”,至此全新的旅程开始,前方的路不再是熟悉的了。随后吃了一块压缩饼干,冻得硬邦邦,用铁锹砸碎。

途中的溪流,冰层触底


此河汇入马头湖,而湖的北侧有个卫星湖,绝好的溜冰场


到了下午六点,边推边骑走了32公里,如果轻装的话速度至少能提高一倍。风越来越大,我打开“伞帆”测试了一下,利用风能的效果远大于预期,一路飞驰。八点后开始留意路边水源准备随时宿营,地图上显示路边有连续泉水并聚集成沟,但我高估了此季的水资源,山谷里一边荒芜,滴水不见。随着天色黯淡,不免有些紧张,“伞帆”被吹断了三个辐条,当天便彻毁,并不可惜,只是个试验(被风直接吹了20公里,今后大有利用价值)。
  
  到了九点半,渐黑透,只好放下自行车,先去了北侧山谷里找水。这是一片宽阔的沙地,连条沟也没有,再远点的地方什么也看不见。我回头取了GPS查看等高线,发现南侧沙地离山势较近便寻去。终于在一条沟壑里发现一块冰,用铁锹砸了20升,冰块很浅,还夹杂着羊粪。回程时逆风,把眼睛给吹坏了,两天里都半眯着。等把帐篷搭好,已经快23点了,融冰又用了40分钟,倦的不想吃东西,喝了点牛奶。没想到,这么快就开始缺水,如此狼狈。



夜深融冰,需要40分钟


第四天(4-23),31公里,宿营地海拔5028米
一整天阴霾,大风不断,不时有冰雹云从身后袭来,又忽而一晴。
沙土极重,基本推行。下午3点到了鲁形湖,此处有一间土房,是最后一处人类固定建筑。去年,多啦和流虻曾在土屋里住了三天,无人。今年似乎也如此,但房子前一辆卡车不免让人浮想联翩。我先去羊圈侦查了一番,只有几次小羊羔,它们见了我后就一直跟在身后,心中平添不少暖意。用望远镜查看四周,不见人与羊群,确定无人后用螺丝刀拧开门栓。屋子里很干净,地上有两箱饮料,里屋挂了一串风干的羊腿。炉子上有壶水,微热,说明主人并未远去。我把水袋灌满后出来,将门栓螺丝再拧上,不留一丝有人潜入的痕迹。

离开土房子数百米后车辙骤然变的稀疏,沙重的下坡也推不动车子。从路的角度来看,过了鲁形湖才是真正的进入无人区。很多天以后,常怀念起屋子里的羊肉,可惜那时食物充足,车子太重,恨不得多扔掉些东西。

早晨继续融冰,光线好,羊粪都被捡了出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5:50 PM 编辑

营地,面对的小山就是昨夜取冰处


鲁形湖边的土房子,无人,最后的人类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5:50 PM 编辑

第五天(4-24),19.8公里,宿营地海拔4951米
  
  
  十点半出发,天气依旧。可能此段路从界山大阪开始是台地风口,所以风难止歇。风速通常保持在六级,瞬间风速到九级。沙土依然很重,双手适应了沉重的车头,前日被风吹坏的右眼疼痛加剧。下午三点,瞥见右侧山头上有一截凸起物,貌似天线,于是爬上去细瞧,原来是一个铁塔(大地三角点)。上世纪71年,三大军区联合对羌塘做了初步测绘,留下大量三角点和水准点,今天终于得以见识实物。
  
  傍晚来到邦达错附近的一处泉眼,泉水流进冰封湖区,冰面上黄斑遍布,是风携来的黄沙与尘土。近湖冰面有很多裂口,我推测下面有泉眼,而非冰层融化所至。邦达错西侧便是通往克里雅山口的岔路,越野车可以直接开到山口,我一路留意,却没有发现车辙。阴霾天空终于呼啦啦飘下雪来,我不慌不忙搭好帐篷,附近有如此一口清冽的泉水,便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了。


71年三大军区联合测绘羌塘时竖立的大地三角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9 AM 编辑

邦达错一片冰封,野鸭更显旷寂


邦达错冰层上的空隙,推测下有泉眼


伏地风暴团,扫过时天昏地暗


风雪说来就来,这个季节天气不应该频繁的阴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8 AM 编辑

第六天(4-25),4.3公里,宿营地海拔5002米
  
  此处风化地貌丰富,充满气泡的火山石随处可见。推车转过小山是一条大冰河,此河是饮水河,从窝尔巴错流出汇进邦达错,去年走过上游,它也是一条动物迁徙通道。饮水河下游极为宽阔,冰层厚有一米,中间是未冰封的主河道,很深。河岸边有很多泉眼,水质极好。



今天只推行了四公里多,却走了二十多公里探路,主河道是过不去的,北侧邦达错更别想,只能向南寻路找一处浅滩,谁知南侧是更大一片湿地,一直把路逼向西方,彻底南辕北辙,令人琢磨不透。花了四五个小时不得过河的路径。下午横下心一直沿着湿地走,直到山脚下,湿地才止住得以东寻。此处火山地貌丰富,还发现了游牧痕迹,和用火山石垒起的玛尼堆。此处也是最后一处游牧痕迹,想必是一个夏季牧场,再之后的路,荒原彻底与人类社会断绝了关联。寻路一直到天黑,确定了明天行进的方向。
  
  

此处类似雅丹地貌很多,同时又是火山地貌带


从窝尔巴错流出的饮水河




河边泉水众多,平添一丝绿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7 AM 编辑

主河道很深,下午碧水间夹杂着黄水带,那是融化的冰雪携带的泥沙



冰层很厚,冰面呈凹陷状,是风吹所至



此图才是饮水河南来主道,分叉无数,其右侧是大片泉水滋养的湿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10-7-2012 01:06 AM 编辑


绕路东寻探路,发现游牧痕迹,这是火山石堆砌的玛尼堆




营地,从图中可看见遥对的此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6:36 PM 编辑

第七天(4-26),11公里,宿营地海拔5009米
  
  朝着昨天探路的方向前进,绕过湿地转向东方。下午两点再度遇到曲折的饮水河,这次是躲不过去了。河面近700米宽,覆冰,冰面由外至里呈现不同形态。岸边有悬冰、褶皱冰、堆积冰、冰窝、冰凌等。见此情形我断定河水会在傍晚时分消融,所以才造就了如此多的冰形。换上拖鞋探到主河道时发现主河道至少有三条,冰面厚薄不一,水深至膝。我长吁,如过了此河便无法回头了。有很多路都是如此,只能走一次,第二次便没了胆。
  
  推车强渡,有些冰软,卡着轮胎,得用脚破冰,有些冰厚,底部且半融彻底陷住车子,有些冰水下面是软沙,寸步难行。最后一段冰河拆了驮包才得以过去。整整用了四个小时才过河,腿上被冰块划了数道血口。
六点钟时,冰面基本化尽,水面大涨,混沌一片,恰时狂风卷着冰雹袭来。我想,若迟疑一刻,赶上此时怎么也横不下心过河的。
  
  河岸沙重的超乎想象,且垂直,又卸了一次驮包才推上去。到了日落时分,天气又出奇的好起来,霞光,蓝宇,明月……喜欢这样颜色的羌塘,喜欢这样颜色下的营地。

这类冰薄而悬空,远离主河道


冰面硬,下而半融,最怕下面还有一层软沙


这种情况下车轮会被卡的很死,很难弄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6:17 PM 编辑

卸包过河,很是繁琐


转瞬,河水混沌,冰雹袭来


终于找到曾经的羌塘,金色的黄昏,暖冷色调相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6:15 PM 编辑

第八天(4-27),14.6公里,宿营地海拔5112米
  
  
  昨夜忘了收码表,冻坏,之后路程远近靠GPS数据。
  
 
 双路温度计探头冻坏,内置探头到了–10℃就乱码,只能用水银温度计临时采集数据。夜间温度基本在–15℃—–20℃之间,帐篷内温度在–10℃左右。
一体式单人帐的好处就是限制了空气流动易于保温,缺点同样大,就是结露现象严重,每天早晨帐篷里的冰霜有半升之多,穿衣服时先把连衣帽戴上,不然冰块呼啦啦的往脖子里掉。
  
  另外,羌塘的风终于回到了我之前预测的规律上,早晨无风,或极小的风,下午两点后风起逐渐加大,傍晚八点左右风逐渐小,这个规律准确率达到80%。
  
  今天路况很糟糕,下午在一条古河床的软沙里艰难前行,需拼得全力才前一步,然后停下大喘,速度也就可以在蜗牛面前吹。挣扎了五个小时后,当我看到草岸时,眼睛蓦地湿润一下,终离苦海了。

清冷的早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7-7-2012 06:12 PM 编辑

内帐结露严重,每天都清理出近半升的冰霜


这样的朝阳预示着今天的天气依旧阴霾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2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73945yulam 于 8-7-2012 02:43 PM 编辑

第九天(4-28),18公里,宿营地海拔5072米
  
  
  上午又进入一段重沙路,苦不堪言。GPS专用的太阳能板短路,查修是二极管坏了,好在备了零件。由于采用了最新的三结非晶硅太阳能板单独给GPS供电,使得GPS高耗电成了历史,七十多天里只因故障换过一次电池,节省了需携带的大量碱性电池。同时备了一块功率5.4W的太阳能板,专给7.4V的相机、DV及其他数码设备供电,路上没缺过电只缺水。
  
 
 下午七点抵达普尔错,此湖冰面怪异非常,岸边的冰卷扬上翘,湖岸裂开,推测是大风推冰拱岸所至。冰体夹杂的黄色,应是碱渍。湖对面有很多野牦牛,及两头闪烁不定的棕熊。湖东面是一座深入湖心的半岛,我与之犄角之势扎营。晚上砸开岸边的冰取水,碱味很大,只采了冰回去。第一次煮麦片,第一次带麦片旅行,只因在阿里装包时发现还有一点空间,就买了包两斤的麦片。很不好吃,还是碱水味太重?反正是倒掉一半,其实还是负重的阴影,能轻点就轻点。

早晨晒装备必不可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1-2025 05:59 AM , Processed in 0.12545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