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30|回复: 0
|
槟城街名历史 PART 3
[复制链接]
|
|
http://lewistanblogger.blogspot.com/2012/04/part-3.html
1.四方巷--认同邱洒方贡献
槟城龙山堂邱公司旅游管理主任谢清祥主任指出,邱洒方是在1850年兴建龙山堂邱公司的家长之一。他生前居住在的巷子,被政府命名为四方巷,证明当时的英殖民地非常认同他的贡献。邱洒方是19世纪著名的响码承包商的大地主,除了市区的房地产外,在白云山路一带也拥有四方园。邱洒方在1894年逝世,他对社会有功,所以以前他的住家巷子直接以他命名。
2.本头公巷,打铜仔街--前身是马来甘榜
槟城古迹信托会财政林玉裳说,Armenian Street 在中文名,按街道上下分为两名。本头公巷是从缎罗申街至大统巷,本头公巷的来历主要是因为那里有一座百年历史建德堂大伯公庙,因此就被喻为本头共巷。她指出,本头公就是指大伯公的意思,本头公巷意指本头公(大伯公)保护这一带居民的意思。从大统巷至打石街路段,就称为打铜仔街,主要当年很多的铜匠就在那里作业,铜匠都是马来人居多。根据1800年的旧地图,Armenian Street 前身名为Malay Lane, 因为当时那一带是马来人甘榜。在1808年,政府正式换成了Armenian Street,并以当时一间著名印度贸易公司 Armenian Trading Community 为其街名。
3.大伯公街--一次发数十张地契
古迹信托会成员吴美润说,King Street 的由来是因大伯公街是槟1786年就开发的第一条街道,英政府为纪念英皇,便取名为KING街,用以表彰 King George,也是乔治市之名来源。文史工作者郑永美探查的资料显示,当时的英驻槟第三任总督George Leith 上任后,一口气发了好几十张地契予有功于槟州的人士,庙宇和会馆组织。当年,大伯公庙和增龙,嘉应等会馆组织的地契,都是因为这样而来。大伯公街上的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是Tanjung Tokong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分庙,街上人们确实是因庙宇存在而替街道如此取名。
4.爱情巷-走过爱情巷谈情去
文史工作者郑永美说,爱情巷英文名向来没改变,中文早期是“孖水喉”。由于早期南华医院到爱情巷的居民以广东人居多,所以路名便于广东人说了算。孖水喉来源是因为早期当地没有私家自来水供应,政府便在路尾既牛干冬转入爱情巷处,建造两个公用大水龙头,所以街坊一大早就排队轮流取水而得名。早期槟城开发的路段中,爱情巷是其中一条可直通旧关仔角的道路。当时人们晚上便双双对对从弄巷中徒步到海边谈情,因而路名被取为烂漫的爱情巷。
另外,槟城古迹信托会财政林玉裳表示,从前的华人社会籍贯分明,所以爱情巷称孖水喉是广东人的称法,指牛干冬转入爱情巷与南华医院街路口处路段。爱情巷与南华医院街路口至到华盖街路段,则因欧亚混血儿(EURASIANS)聚集,被福建人称为色兰乳巷(闽南语Serani人音译)或“十字架礼拜堂边”,因为教堂就在路头转下。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