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看: 1929|回复: 48
|
“龙”年说龙。。。。
[复制链接]
|
|
|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1-2-2012 12:34 PM 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龙是一种神奇的巨兽,是阳性的象征,是东方的代表,寓意着朝阳、新春和肥沃多产。“龙之根”是远古图腾,是历史脚印,是双重神性的民族信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基石;“龙之魂”是宇宙情怀,是生命模式,是兼容并包的道德哲学;“龙之韵”是动静虚徐的审美,是磅礴威严的气势,是俊美飘逸的艺术;“龙之梦”是创世的巨力,是无敌的睿智,是众人追寻的德泽福祉;“龙之兴”是中华雄风的振起,是上善若水的大爱,是恢宏的气度和高贵的自尊。
2300年前,屈原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般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疑惑一泻而出: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上面的诗句来自《天问》,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敏锐的目光。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理性告诉我们,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汉代学者王充就曾指出,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那么,龙的这种形象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我们的先民面对着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由于生产力低下和认知落后,原始人类对强大而神秘的自然界产生崇拜与敬畏,逐渐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巫术。原始宗教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而且冥冥之中,还有主宰自然界的“神”。这个(或多个)神掌握着宇宙间的一切权力,可以福佑人类,也可以惩罚人类。而人可以通过巫与神相通,求得神的庇护和帮助。
对动物的崇拜和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成为巫术活动中极重要的内容,由此产生了原始人的献祭活动,献祭的动物成为人与神联系的中介。当原始人类由狩猎经济向农业与畜牧业经济过渡后,献祭中以动物为祭物这一点并没有变化,且逐渐神圣化。在祭器和礼器上,原始人类夸张地绘出或刻出他们所崇敬的各种自然形象,如日、月、山、川、云、动植物等。正是在这种宗教性的形象中,出现了最初的带有龙特征的动物纹饰,称为原龙纹。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处距今6500年左右的古墓中,发现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在甘肃也出土过绘有鲵纹的彩陶,在东北辽河流域发现过距今5000年的玉“龙”,山西出土过带有“蟠龙纹”的彩陶。当然,这种“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龙形象有很大差距。
远古“龙”的起源,除了原始宗教与巫术的原因外,还与图腾崇拜有一定联系。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不少氏族曾以龙为图腾,如远古的黄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尧、舜、禹的氏族,以及吴、越等氏族。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它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脱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龙纹变成真正的龙纹,约在商代。“龙”在商代形成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商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商人给本来无角的原龙加上各种角。他们认为角有神性,使龙更有沟通天地的灵力。有了角之后,原龙纹就摆脱了原型动物的形态,成为一种与世间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商人还用相同的手法,将象、虎、猪、鳄等动物的不同器官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奇。这种经过艺术改造加工的龙与现在的龙形象已没有本质区别.只有个别部分的差异。
不仅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成为龙形成的源头之水,一些奇特罕见的自然现象也汇入了龙形成的源流。如《山海经》中记载说,章尾山上有一条“烛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以眨眼来控制昼夜变化和时光流转。晋人曾有诗云:“天缺西土,龙衔火精,气为寒暑,眼作昏明,身长千里,可谓至灵。”烛龙的居住地是日光照不到的“寒泽”。据专家考证,所谓烛龙,实际上是北极光。雨后彩虹也被附会为龙,彩虹缤纷的七色、宛若拱桥连接天地的形态、与雨和水的密切联系,极易使远古先民们认为这是一头双首的龙吸水于江河。此外,巨大的龙卷风、雷雨天气中的霹雳闪电,都易被古人当作龙或龙的活动。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 由于自秦汉始,皇帝被说成真龙天子,所以龙就有了三重含义:一是通天神兽,二是君主化身,三是吉祥瑞兽。
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并不满足于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神性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1-2-2012 01:44 PM 编辑
作为虚拟的兽,龙自然绝非凡物。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来概略。
在龙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因为龙本来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说,龙本源于“水物”和“水相”。龙的诸多的模糊集合对象,可以说都是“水物”或“水相”。鱼、鳄、河马、海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处水湿阴潮之地;猪、陆牛、陆马、鹿等离开水也活不下去;而云、雷电、虹、海潮、龙卷风、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关系密切。本源于水物、水相的龙,怎么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龙对行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特别胜任。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飞”,在龙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龙之“好飞”,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作为龙的模糊集合对象,云、雷电、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三是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飞升腾跃在空中的云、雷电、虹霓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四是人类自从有了精神生活后,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局限,摆脱现世苦累,飞腾、翱翔到高妙阔远,有星星,有月亮,白云缭绕的空中。而龙作为寄托着、体现着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飞、不好飞,那就不是龙了。
“好飞”的神性,使龙很自然、很方便地成为某些神仙、圣杰、帝王的乘御对象。
“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空。因此,“好飞”必然“通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就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亦称“龙凤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这两个龙的模糊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有了“通天”的意味。后世的许多建筑雕刻、绘画,神龙都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如北京故宫的云龙望柱、天坛的云龙石、孔庙的戏珠飞龙等。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喜水”,水聚流于地;龙“好飞”,飞升于云天。于是,龙就具备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们之所以以龙自比,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于龙是由众多的对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对象之间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因此,龙又有了“善变”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在天可以是云、是电、是虹,在地可以是猪、是马、是牛,在水可以是鱼、是鳄、是蛇。换句话说,天上的云、电、虹,地上的猪、马、牛,水中的鱼、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龙的变体和化身。
龙具备了“善变”的神性,而变,就免不了要变出些“灵光”、“灵通”、“灵妙”、“灵验”和“荒诞”、“离奇”、“怪异”来。因此,龙又有了“灵异”的神性,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四灵”(其它三灵是麟、凤、龟)之一。
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上述种种神性,都为龙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础:龙喜水,而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天帝和诸神居住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灵异使龙神奇莫测、非凡不群。种种优点集于一身,龙又怎么能不祥瑞呢?
龙可以“征瑞”,但也会“兆祸”。这倒也符合辩证法,其根据是现实的验证和历史的、道德的评价。如导致西周灭亡的“龙鼋之怪”、造成古时三苗地区大乱的“日妖宵出,龙生于庙,犬哭于市”等等。
龙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厉、乖张易怒的一面,概而称之为“示威”。龙之“示威”,盖源于龙的模糊集合对象的习性和危害,如湾鳄凶残伤人、蛇类阴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涨成灾、龙卷风卷走人畜树木、泥石流冲毁房舍田园等等。古人对这些现象不会有科学的解释,只好以“龙怒”、“龙怨”、“龙报仇”、“龙做孽”等说之。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文化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1-2-2012 01:45 PM 编辑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2012-2-1 13:00 编辑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社会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各个文化层面。
龙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古代帝王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座椅称为“龙椅”,皇宫各处都装饰着龙的形象。用“龙”字做姓名也很常见,如著名的“常山赵子龙”。中国各个省区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民间喜欢在家里装饰龙,每家每户每天都必须使用“(水)龙头”。在遍布中国各地的寺庙中,龙的形象必不可少。“龙凤呈祥”是美好的祝福辞,“龙飞凤舞”赞誉书法狂草的艺术之美,“龙腾虎跃”表示朝气蓬勃的景象,“车水马龙”烘托市场繁荣景象。《易经》的卦象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则是讲自然和社会事物演化过程中的不同特点,这里龙是一切自然和社会事物演化运动过程的代名词。到了当代,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命名“雪龙”号、中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芯片名为“龙芯”。
上古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屈原在伟大的《离骚》中,讲到因不见容于楚国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其《九歌》中描写的仙人大都有龙驭的神车。 |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及汉之后瑞符之说大行,而瑞符又以龙为最,于是龙成了赋歌咏的主要题材。唐宋时期的赋中也不时出现所谓的“龙赋”,但大都空洞无物,只有个别大家手笔的别有一番气象,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水赋》,尽管完全是诗人的想象,但给人栩栩如生、神态毕现之感。宋王安石《龙赋》以龙喻人,别开生面。
在七言与五言诗歌中,直接咏龙的不多。《全唐诗》仅录唐初李硚一首,北宋韩崎也有咏龙诗一首:“育德知何宅,逢辰或见灵。配乾虽有象,作解本无形。浃物周寰宇,遗功在沓冥。丹青如可状,试下叶公庭。”这类龙诗内容与艺术均无可取之处,倒是一些描写与“龙”有关的自然现象和民俗活动的诗生动、真实、细腻。如欧阳修的《百子坑赛龙诗》“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野巫醉饱庙门合,狼籍乌鸟争残余”,描写祈雨得验、农民万分欢欣。再如陆游的《龙挂》诗“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气势雄。黑云崔鬼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霹雳迸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或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卷风令人惊悸的气势和破坏力跃然纸上。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龙也是个重要角色。较早的有《搜神记》、《续玄怪录》、《宣室志》等,其中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柳毅传书》,对龙女与钱塘君的刻画极为生动。明代神魔小说兴盛,小说对龙的描写及其情节多掺加了佛、道的内容,其中的龙往往是作者谴责、戏谑、嘲讽的对象。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咤闹海”、《西游记》中的“魏征斩径河老龙”、“孙悟空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倾向强烈,龙遭到冷落,只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十余篇与龙有关,多为掇拾乡间市井之语,因蒲氏文笔精练生动,描写神韵盎然,也十分精彩。
龙对中国戏曲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戏曲中,直接以龙为角色、以龙的故事为情节的并不多,仅有《柳毅传书》、《张生煮海》和据《西游记》改编的《陈塘关》、《绝龙岭》、《钓鱼船》等数出。但以龙为名的戏目却不少,如《锁五龙》、《困龙床》、《龙虎斗》、《打龙袍》、《双龙会》、《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戏中的主角是有龙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属。戏曲中不少名词术语行话与龙有关,如龙套、九龙口、合龙、二龙出水、小龙吟、回龙等。京剧脸谱有龙纹的成份,行头更离不开龙纹。
龙文化在民间也有深厚积淀,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仅以汉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节非有龙不可。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五月初五端午节,或源于远古避邪消灾的仪式(因为古人以五月为不祥之月),或源于远古祭龙仪式,但后来被附会为纪念屈原。屈原投江后,楚国人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蛟龙不啮食屈原躯体。也有称屈原死后,楚人以竹简贮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多为蛟龙所食,于是改为以棕叶包米,以五色线捆扎,据说龙惧怕这两种物品,这就是棕子和端午系五色丝线的来历。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能与上古时人们认为神仙乘坐龙舟飞行有关,现在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少数民族中,与龙有关的节日与民俗更是举不胜举。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备祭品祭祀龙王,哈尼族也有类似节日。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接龙,全寨人要杀掉一条牛,每户分一块牛肉,名为“吃龙肉”,吃肉时要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将牛角埋于地下。湘、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龙船节,在清水江赛龙舟;云南河口的瑶族有龙母上天节和龙公上天节;鄂西土家族六月初六为晒龙袍节;云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处有自家的“龙潭”,到祭潭之时,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龙潭边上住三日,并搭一个“龙塔”,作为龙神居住的宫殿,将祭品献于塔前,由巫师祈祷,求龙神福佑,最后向龙潭投入用面和酥油制成的面人50个。各民族与龙有关的节日及风俗都是建立在上古时龙能施水布雨、福祸人间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个性中的共性。
中华龙文化,揭示了中华民族生殖崇拜的历史,中华民族对初生生命的崇拜,对生命创造力的崇拜。中华文明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成为横亘世界人类历史而没有中断的唯一伟大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高贵气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龙作为封建统治的瑞符早被遗弃,但在民间,吉祥瑞兽的龙仍然生机勃勃。中华龙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凡是世界上华人聚集的地方,总能看到龙的身影,龙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故事。。。。。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1-2-2012 01:47 PM 编辑
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美术、书法、服饰、瓷器、建筑、雕塑都张扬着龙的雄姿,中国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带有龙的成语不下300个,是构成成语最多的生肖。——龙成为华夏子孙丰富想象力与美好憧憬的寄托。
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积淀,数不清的美术、书法、服饰、瓷器、建筑、雕塑都张扬着龙的雄姿,中国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带有龙的成语不下300个,是构成成语最多的生肖。——龙成为华夏子孙丰富想象力与美好憧憬的寄托。
龙的传说——龙珠
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柑橘),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有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
龙珠从何而来?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有珠,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进一步的说法,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太阳,则是对“珠”的另一种理解。很多龙戏珠画面,尤其是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方常衬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火球出海就是太阳升起。太阳为什么由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如此,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涵义,当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共同呵护、爱抚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传说——龙王爷
龙王是水族的总管。民间认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古人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
有一个关于龙王的故事是这样的:唐之初,安徽省颖上县百社村有个名叫张路斯的人,夫人石氏,生有9个儿子。张路斯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侯,罢官归里后,经常到一处叫“焦氏台”的河边树阴下钓鱼。有一天,在他垂钓的地方突然出现一座宫殿,他好奇地走了进去,从此便成了龙王。后来他天天清早到龙宫去,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身体还凉冰冰的,衣服湿漉漉的。一日张路斯对妻子说:“我已是龙王了。外地有个叫郑祥的,也是龙王,要与我争夺地盘,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赢了,这个地盘就归谁管。请你转告9个儿子明天为我助战,头上扎红巾的是我,扎青巾的是郑祥”。张路斯的9个儿子听从了父亲的话,第二天便拿着弓箭助阵,朝扎青巾的郑祥猛射,郑祥受伤逃离,张路斯父子在后紧紧追赶,直追到淮河边上,郑祥逃到合肥的西山上死了。唐乾宁中(公元894—898年间)刺使王敬尧还在颖州建了一座龙王庙,里面祀的龙王神就是张路斯。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传说——孽龙
就像人间有好人坏人之分一样,龙族有好龙、善龙、祥龙、忠于职守的龙,也有孽龙、歹龙、恶龙、祸害一方的龙。
好龙和孽龙差不多是同时出现的。早在传说中的女娲氏时代,中原一带就曾张牙舞爪过一条为非作歹的黑龙,这条黑龙被女娲氏斩杀。到了舜帝的时候,九嶷山一带一下子冒出了九条兴妖作怪的恶龙,舜帝从遥远的北方来到湖南,帮助老百姓除掉了这九条恶龙。滔滔黄河过龙门,龙门附近有一条卧龙沟,当年曾有十条恶龙盘踞沟中,时不时爬出来伤害人畜,治水英雄大禹路经此地,见恶龙逞凶,便持长弓、搭神箭,将这十条恶物一一射杀。也是大禹,将一条作恶多端的太湖孽龙锁在湖底龙洞,并在洞口压上一口大铁锅。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的传说——龙生九子
俗谓“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龙在明代被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明代学人笔记,如陆容《菽园杂记》、李东阳《怀麓堂集》、杨慎《升庵集》、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略有出入。
《天禄识余·龙种》是其中一种说法:“一曰贔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级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 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似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庆同 于 1-2-2012 01:14 PM 编辑
龙的成语——画龙点睛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神乎其神的画艺,现比喻说话、为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龙的成语——叶公好龙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的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装饰品。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喜欢,也用来讽刺只唱高调不务实的言行不一的人。
龙的成语——屠龙之技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现实中根本没有龙,朱泙漫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学的本领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屠龙之技”比喻无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是再高超,也是徒有虚名,学了无用。 |
|
|
|
|
|
|
|
|
|
|
|
发表于 1-2-2012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2012 0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祝大家,“龙”年行大运;财源滚滚来!
 |
|
|
|
|
|
|
|
|
|
|
发表于 1-2-2012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发表于 1-2-2012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梦幻Bicycle 发表于 1-2-2012 01:12 PM 
换个女的上来可以吗。 :-D |
|
|
|
|
|
|
|
|
|
|
发表于 2-2-2012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