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980|回复: 49

fangwu分享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2-2005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度洋大地震探源
— 敬畏自然说之六 —   
方悟       2005.2.16
地震乃地壳之振动,地震原因现在公认为地球板块的运动,板块为什么运动,有上世纪六十年代黑斯和迪茨提出的洋底扩张假说作据,洋底为何扩张,无解。这次有关敬畏自然的讨论就由对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产生的海啸的认识引起,这是本文为什么要探源的原因。
谈地震须知地球构造,地球外部有大气层包裹,保护着芸芸众生,而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因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与地内物质密度和性质紧密相关,我们得知地球内部有两个间断面,一个在地表下30多公里处,称莫霍面,另一个在地表下2900公里处,称古登堡面,使地球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层次。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年龄多小于20亿年;海洋地壳5-8公里,年龄2亿年,说明地壳多非原始地壳,是由地内物质经火山及造山运动形成,而地内物质的涌出只有在地球膨胀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地壳为岩石层,主要成分为闪岩,闪长岩、麻粒岩、橄榄岩等,由于对它了解较多,认识统一,对地幔和地核的认识就不同。地幔结构分上地幔二层及下地幔共三层。有人认为是液态的,有人认为是固态的,我认为地幔在接近地壳处可能仍是固态的,由于地下温度随深度上升,上地幔大部分应为液态岩浆,到下地幔仍为固态。地幔之下的外地核,地震波横波消失,有人认为是液态,我则认为此处是真空。因为按重力场分布,星球核都为量子态的中微子所构成,其高密度、大质量,使其与所有的化学元素构成明显差异,没有过渡性物质能填补这一空间,遂造成空洞,这也是星核与外层运动周期不同及地核产生的磁极能够倒转的原因。地球和月球组成太阳之外第三能级的整体地月系统,其质心就外地核圈层上,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及地球自转所造成的质心变化,使地核随质心周期变动是形成潮汐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在逐渐减慢。天津朱士兴小组研究河北冀县古燕山生物化石发现13亿年前地球一年是540天,古珊瑚化石表明3.7亿年前一年是400天,现在是一年365天。有人依天文资料测算:每个世纪,日长增长1--2毫秒,两千年里地球自转慢了两个多小时。地球自转减慢,其一与行星进动相关,其二与行星发展过程中能量释放导致的质量缺损、星核变大相关。行星形成初,星核小,星球刚性结构好,转动迅速,所以自转快。在能量释放过程中,中微子退归星核,星核增大,其引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斥力推动核外物质膨胀,第一造成地幔重元素物质产生放射性衰变,提供了地内热源;第二迫使岩浆涌出,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由于此种变化瓦解了原有刚性,使得地球各层圈物质运动周期不一,产生刹车作用,使地球自转逐渐变慢。地球自转变慢累积的动能转变为地球内能,又加快了其能量释放过程,如此循环,形成今日地球之状况。旧说认为地球自转变慢是潮汐所致,但根据潮汐论的说法,地球45亿年自转日差也只有6至20日,上百天的差额只能用日心说、地球中微子说才能解释。地球的自转、公转及轨道,以及温度、质量等都是有变化的,也都必须依此说明。所有的星球都遵循统一的规律,遵循那普遍共性,恒星也好,行星也好,卫星也好,连那大土豆状的彗星都依此例。只要我们把地球研究透,不用登上其他星球,也能推知那里的大概情况,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一章)掌握了普遍共性(绝对真理十六律),我们就可推知整个宇宙状况,此即所谓“道生万物、一生万物”。
因地球各层圈依重力原则分布,越近质心密度越大。轻者在上,重者在下是不可变易的绝对真理,所以认为岩浆层中存在类似一锅水那样的翻滚对流现象是错误的,上下层不是同类物质。别说一锅水,就是深达万米的大洋也不可和百、千公里深的地质层圈相提并论。物理学告诉我们,液体是不可压缩的,处在岩浆层之上的地壳板块不会沉入岩浆之中,说地壳与岩浆层不断对倒变换没有任何根据,也不符合力学定律。我们在地质考察中所得到的大地层证据都是向上抬升的,仅在局部小地层断面上有塌陷向下的情况,那是断裂处形成空隙导致的。用球形橡胶作内胆,仿地球形状糊以石膏外壳,再给橡胶胆充气使之膨胀,就会看到石膏如地质板块断裂翘曲和移动的状态,地球上的海沟和裂谷都是这样形成的。板块之间因膨胀产生的挤压不会使某一板块压进地幔,而只会向上拱翘,因而形成造山运动。因为太阳系空间的能级分立,各行星在进动中就呈现出周期性,每当大周期来临时,地质板块的剧烈变化会引发全球性地质灾难,这是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把生物灭绝归之于外因,归之于小行星撞地球,一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内因决定论,二是只看局部,未同时对全球变化作全面考察。小行星再大,与地球自身运动能量相比也差着千倍、万倍。
为什么低纬度地区是火山、地震多发区,主要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即斥力),偏于赤道,也就是说低纬度斥力更大一些,地壳膨胀率也大一些,但到周期性爆发时,这种差异会减小。近年来,七级以上的大震增加,这是周期临近的讯号,各国都需警惕。许多国家和地区现在都争抢世界第一高楼桂冠,虚荣心实在不可取,大地震一来,那就是人类坟墓,且不说它的经济成本有多高。
美国宇航局的查德.格罗斯说这次印度洋底一个地质板块下沉,使地球质量向地心集中,地球自转周期因而缩短了3微秒。上述说法我已作了批驳,地质板块只能抬升,不会下沉,一因斥力作用,二因密度规律或说浮力定律。而且星球自转减慢是不可逆的,怎会反过来加快?此说有违热二定律。由于地球膨胀引发板块运动变化,造成了地震和海啸,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避免损失的办法只有提前预报,做到有备无患。预报地震是全球性难题,既然我们知道了地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就有可能通过监测中微子形成(实质是裂变过程中退出)情况来预报地震,每当中微子大量形成的时候,其后不久必有大震(其间有滞后过程,中微子因重力作用,即引力作用聚向地核,反作用力推动重元素裂变,释放能量产生热膨胀,导致地壳变化)。它与太阳黑子周期性爆发相联系,太阳风携带的大量能量传递给地球大气层,导致大气粒子产生裂变反应,正、负电子湮灭为光,辐射到宇宙中,中微子回归星核。灿烂的极光下,不知有多少中微子奔向地心,其后不知哪一处就要发生地震了。如果我们可以监测到岩层应力变化,就可知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前几论发出,有些人不理解这个世界的普遍联系,谈天的反对说地,说地的反对谈天,更有人反对谈哲学,根本不知哲学为什么叫“宇宙观、世界观”,也不了解古代和近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不把哲学和自然科学分开来,你看牛顿1687年发表的著作就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也是本人和所有官科、民科的区别,沿着前人的道路走,站在巨人肩上是方悟特色。我的观点都来自前人,不敢私之,学术乃天下公器,谁愿引之,皆所欢迎。有人讥为“伪”,请来点“真”的。就敢把十六律当作绝对真理而言,我比任何人都正统,就批判违背十六律的观点而言,我又比任何人都革命。当年物理学上空只有两朵乌云就引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今,反十六律的乌云翻滚,不更应该革命吗?

[ 本帖最后由 kensai 于 19-6-2008 12: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06: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世界绝对真理十六律

物理世界绝对真理十六律
— 敬畏自然说之三 —
方悟          2005.2.9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把世界看成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联系是普遍的、绝对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这一观点是大一统观的出发点。有人认为旧哲学不讲绝对,没有绝对真理,你看,这就是一条绝对真理,只不过,它没有把这一观点贯彻到底,因而从普遍联系走上了绝对对立,从辩证法走向了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我国科技界受旧哲学影响,大多以对立性认识看问题,出现了许多错误,这是中国科学落后的主要原因。学界把爱因斯坦看不上的一本书奉为至宝,也不仔细探究为什么是马赫思想催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奇葩,到底谁更符合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二者不可分,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则把相对与绝对分割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不相容,把真理的发展当作是无限过程,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之总和。因真理无限发展,所以相对真理永远是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不存在了。辩证法是思辨的、实证的认识方法,是不同于一般哲学的“非常道”,以八个字可概括之:“相反相成、对应同一”。事物都是由相反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相互对应,浑然一体,相反者怎样相成?就是通过同一来相成立,反之则不成立,不能成为一个整体。若能理解这八个字,还可再略四字,仅用“对应同一”即可。从哲学两大范畴系列说,有无同一,相对与绝对同一:一切具体的现实性存在(有、个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一切抽象的非现实性思维(无、共性)都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来表现,所以列宁讲个别即是一般,一般即是个别。无存在于有中,通过有来表现;绝对存在于相对中,并通过相对来表现,所以相对真理即是绝对真理。科研工作者受对立性认识影响不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认为物理定律在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下不起作用,可违可超,采取大不敬态度,成为妨碍科学进步的基本因素。老子、黑格尔是真正的辩证法大师,都是讲绝对真理的,都承认绝对真理存在。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一生万物”,就是讲顶级规律、普遍共性管着所有的事物,万物皆遵从普遍共性,所以顶级规律就是绝对真理,这才叫大一统,才是整体观,没有绝对性,你拿什么统一这世界?反对放之宇宙而皆准的东西,也使我们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被客观现实所否定。老子之徒从“道法自然”出发,认为辩证法即自然之法、思维之法,决不可违,认为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根据老子同一思想建立的大一统观综合现有物理规律,提出了绝对真理十六律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括号中为该定律的自然哲学意义),它们是:
一、牛顿力学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也可算入力学定律):
1、牛顿力学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空间重力场平衡律)。
2、牛顿力学第二定律——重力加速度定律(空间重力场变化律)。
3、牛顿力学第三定律——力相互作用定律(重力斥力对应律)。
4、牛顿力学第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重力分布律)。
二、热力学四定律:
5、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律、热平衡律(能量场平衡律)。
6、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分布空间律)。
7、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定律、热不可逆定律(能量变化时间律)。
8、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定律(能量利用人力极限律)。
三、相对论四定律:
9、相对性原理(普适律)。
10、光速不变原理(运动极限律)。
11、引力重力等效原理(重力场同一律)。
12、物理学定律普遍性原理(绝对律)。
四、量子力学四定律:
13、波粒二象性原理(二象同一律)。
14、能级跃迁原理(空间能量梯级变化律)。
15、测不准原理(认识极限律)。
16、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分布极限律)。
我们认识自然,就是认识这十六律,我们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这十六律,敬畏依十六律建立起来的自然秩序。凡符合十六律的,我们都承认之、支持之,凡违背十六律的,都是错的,皆反对之、批判之,逆十六律而动,必自食其果。它是我们深入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是我们清理物理学“阶级队伍”的有力工具。
何、方二位都以反伪科学、批永动机著称,你不承认绝对真理,凭什么不可以反你的热力学定律?你是相对真理嘛!当今世界科学界内反十六律的人就不在少数,皆因不承认绝对真理之故。确立科学认识的王者之位,要先刹反十六律之邪风,先老老实实承认辩证法关于绝对真理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07: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中微子及氧化说试验建议

地球中微子及氧化说试验建议
方悟         2005.2.18
美国橡树岭研究所的科学家根据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岩浆中含有相当高的氦-3同位素(这种同位素只可能在核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事例,提出地心有个直径8公里、由铀和钚组成的天然反应堆。 橡树岭实验所的科学家说,其他星球的核心也可能有这种核反应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木星辐射出的能量比从太阳得到的能量多。上述消息说明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老子的空间场理论了,引力即重力,爱因斯坦离最终结论仅差一步。
拉瓦锡1777年发表的燃烧的氧化说,把燃烧解释为与氧化合的过程,这在地表重力条件下对大部分物质来说基本正确,但不能说所有的燃烧过程都是氧化过程,例如恒星、彗星的燃烧都无氧化,它们的条件与地表不同。如同牛顿的理论适用于低速运动,拉瓦锡氧化说也仅适用于地表条件,承旧出新,我们应把氧化说向前推进。
拉瓦锡氧化说为什么会有缺陷,这与拉瓦锡所做试验少、考虑不全面相关联。从热力学角度说,拉瓦锡所做汞氧化还原试验与可燃物燃烧内禀能量释放有本质不同:汞加热有外部能量输入,它从一种热平衡态过渡到另一种热平衡态,内能增加;而停止加热,汞通过热传导降温,重归原平衡态,内能又减至原量,所以其质量不减。而且汞在一定温度下,可视为不可燃物质,加热汞没有改变其原子形态。如果加热加到6000K以上,我们连一个汞原子都不会看到。如果换用一种燃烧中不用外部能量输入,能够产生明火即光辐射的物质,如白磷,来做试验品,就会发现它出现了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以光和热的形式辐射到了环境中。有人会说亏损质量变为二氧化碳等气体飞走了,但光和热是怎么来的,它们可不是气体呀!另外,为什么不把试验放在密封条件下做?你惧怕爆炸,可以把试验过程控制在一定压力下,用少量可燃物做,只要它能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消耗掉部分质量,能测出结果即可。我给诸位提个试验建议,感兴趣的不妨一试(此方案大学及科研单位都有条件做)。
1、做一个大型简易天平,要有一定灵敏度,可称重几十公斤以上。
2、做一个大型透明(一为观察,二为透光)密封箱,如能经受几十个大气压,大鱼缸也可用。
3、用可自燃的白磷作试验品(蜡烛、燃油等都可,其他可燃物最好用电子点火定时装置),事先称好重量。
4、用摄像头做监视器,对准天平指针。
5、密封箱中充足氧气,也称好重量,按白磷与箱的合计重量调整砝码(可用任意重物,能使天平平衡即可),把白磷放入。
6、把装置置于室外空地,人远离现场,划定安全范围,发生爆炸也无妨。只要通过摄像头能观察到开始燃烧后指针是否偏转就大功告成。
此试验主要是要有安全保障,防止伤人或伤物。只要燃烧能持续一段时间,能消耗掉部分可计量得出的物质,我们一定会观察到指针偏转。这个试验费用不大,意义不小:它可以确定氧化说有无缺陷,同时也是地球中微子说的间接证据,无论结果如何,试验者都名利双收。指针无偏转,质量无损耗,氧化说胜,你是大功臣,做了前人没有做过的试验,填补了空白,可发论文发报告,可申报职称评奖。指针偏转,有质量亏损,氧化说需修正,你是特大功臣,你有了科学新发现,誉满天下,个人扬名、单位扬名,国家级大奖等你拿,怎么做都无亏吃。如此好事天下难寻,先下手为强,诸位试验高手何不一搏!
至于方悟,他只为敬畏自然说提供一点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07: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试验为何无人做?

简单试验为何无人做?
方悟    2005.2.20
发出《地球中微子及氧化说试验建议》,立马有了回音,但多不理解,不得不再做解释。
1、“什么试验,让古代人去做吧!”
试验的确简单:木匠能做大天平,玻璃匠、铁匠能做密封箱;白磷,化学药品商店有售,氧气瓶遍地都是,一个中学实验室如有预算支持也做得。上推200年,它比拉瓦锡那个汞氧化还原试验还简单,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就无人做,你说怪也不怪?话说回来,正因前人未做,后人才应承担起这历史任务。其实,简单的东西往往包含着复杂道理,科学上,越简单,越具有普遍性。用一根木棍和一个天平,就可演绎杠杆原理,推出重量与臂长成反比的结论。伽利略的斜面试验不过用了一个木槽和一个铜球。因其简单而不屑一试,要错失良机。
2、“什么大奖,给自己贴金。”
如今做事都讲抓机遇,争先机,密封燃烧试验史无前例,何不尝试!拉瓦锡氧化说在化学和物理学史上重要不重要?你无论是证真或证伪,恐怕都会震动科学界:证真了,主流派高兴;证伪了,非主流鼓掌,左右逢源,还不奖你吗?力学原理讲,没有外力推动,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这叫惯性。人的思维也有惯性:它总沿着旧有思路(轨道)运动,体现保守性一面;获外力推动(新思想纳入),才会产生加速度(体现创新一面)。许多东西,人们把它当常识看,认定天然合理,根本不去考虑有什么不合理处。爱因斯坦说:"所有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在与我们通常理解之间发生剧烈冲突时诞生的。"能抓住这类常识性错误的,就会有重要的科学发现。杨振宁、李政道如果只按常识思考问题,就会错失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因为大家都习惯地认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现有科学体系被多数人认为完美无缺,很难找到突破口,许多研究者像无头蝇样乱撞,方悟指出捷径,还不抢上一步?方悟没有条件去做,做了也怕别人不信,才鼓动大家去做,非谦让尔。
3、“什么试验,伪科学!”
当今的科学称为“实证科学”,即经过实验证明的才算科学,“伪科
学”,“伪”字何义,你无法验证即为伪。当然,我们也有许多科学理论称为“假说”,尚未得到验证或暂无法验证,但它能说明某些自然现象,所以笛卡尔说:凡能讲清楚、讲通的就是真理。我让大家做个简单试验去验证,就因为氧化说已不被看作假说,它不能靠说得过去作掩饰,应该给置疑者一个证据。
必须再三强调的是:热力学规定向系统输入能量与向系统输出能量是两个本质差异的相反过程。拉瓦锡所做的汞氧化还原试验属于向热力学系统输入能量的过程,汞氧化要密封加热,氧化汞还原也需密封加热,两阶段都需加热,它连可逆过程都不是(一般还原过程先吸热再放热,是可逆的)。人们在自然界中看到的大多数燃烧过程(可燃物燃烧)都是可燃物向外释放能量做功的过程,二者完全不同。汞及各类金属,人们大多当作不可燃物,没有五、六千度高温,金属原子不会解体。一场火灾,易燃物质化为灰烬,钢铁结构至多烧熔,不会稍减。拉瓦锡没有用人类常用的各种燃料作试验品进行密封燃烧试验来验证他关于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结论,其理论极不完善,有违科学精神。但我们并不把它当作伪科学看待,只是说它有缺憾,某些人的学霸、官霸作风我们学不来。黑格尔把哲学史看成是所有哲学家思想的集合,所有人都为哲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恩格斯把人类历史创造看成是合力。主流学者从对立性认识出发,把哲学看成是唯物史,把社会发展史看成是阶级斗争史和农民起义史,把科学史看成是小圈子的共同体史,都成了某种意识形态史,缺乏普遍性,没有世界意义,这种封闭性是中华文明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拉瓦锡在化学、物理学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仍需敬重的先贤,在他的基础上再向前发展,老前辈活着也必赞同。
我们为修补氧化说而来,毫无文革造反派“彻底打倒”之意,四人帮(青、元、文、桥)已成历史垃圾,十六律是我们车、钳、铆、焊的工具,让物理学大厦经万世风雨,让人类在天灾人祸前仍能屹立。方悟为各位拉开帷幕,国际物理年要上演好戏!诸位快上后台扮相,静等开场锣鼓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5 07: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爆炸假说背叛了相对论

大爆炸假说背叛了相对论
方悟      2005.2.5
大爆炸假说一向被认为是广义相对论的合理推论,是从相对论中产生出来的,但实际上,大爆炸假说背叛了相对论。相对论有三条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它认为物理学定律适用于一切参考系。大爆炸假说先假设宇宙产生于一个无限高温度、无限大压力的奇点,然后说在奇点上一切物理学定律都不适用,不承认物理学定律的认识你能说它有科学性吗?尽管这种情况只存在三秒,也为一切反科学认识树立了榜样,谁都可以用特殊条件来推翻科学真理,所以各种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和大爆炸假说比较,都是小巫见大巫。奇点上可以超光速,可以没有空间和时间,如果说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形式,没有时空也就没有物质存在,大爆炸假说否定了一切,也否定了自身。它先把引力推向极端,完全否认斥力的存在;然后又把斥力推向极端,否定引力作用。它否定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所说明的任何作用力都是正反两种力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的真理,其错误连经典理论都不能容忍。物理学定律作为普遍共性是没有例外的,它涵盖宇宙的起始,尤其是能量守恒作为宇宙顶级规律,适用于一切场合。“恒”为永恒不变,为一固定数值,“守恒”就是固守这一不变值。你的温度无限高等于说能量无限大,哪有“守恒”的可能。爱因斯坦后期反量子力学,主要是反它的不确定性,因为爱因斯坦坚信“作为实体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具有完美的规律”,所谓“完美的规律”就是完全的、具有绝对性的规律,爱因斯坦从内心是一直不赞成大爆炸假说的。我们承继爱因斯坦的遗产,也要承继他对科学的坚定认识,对一切违背基本规律的认识都坚决批判之,并在批判中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05 03: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中微子说

地球中微子说
王紫馨(方悟)      2005.2.23
中微子,中性轻子,其自旋为 ½,符号为ν,性质稳定,不带电荷。现在发现的粒子有数百种,除中微子外,都会在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最稳定的质子寿命达百亿年,也有限度,但中微子,人们不知道它变不变,怎样变,可认为它基本没有变化,应该说中微子是所有粒子中唯一永恒不变的粒子。所谓中微子有三种形式,并非本质不同,而是不同条件下其表现不同。能量守恒,一是讲宇宙及各平衡态下总能量不变,有确定数值;二是指中微子恒定不变,它吸收和释放的能量都为确定量:一个电子对。总能量不变源于中微子不变。万物归一,归为空间重力场;所有粒子也归一,归为重力场(引力场)量子——中微子(磁单极子、引力子)。其他所有重于电子的粒子都是中微子与电子的不同组合(许多组合为什么瞬间即变,全与中微子瞬间运动相关),正负电子也依赖于中微子才能存在。中微子(引力子)蕴藏着引力全部秘密,所有自然之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谜底,本文作为《引力解》的一部分,仅解释“地球中微子”这一概念,以后将有长篇专题论述中微子全貌。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每秒有上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很难发现它的踪影。被认为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是宇宙的"隐身人"。这种看法在没有发现中微子有质量时尚属合理,但在确认其有质量后就应改变。在宇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万有引力,“万有”、“万有”,万物都有,也就是说,任何有质量的物质都受引力场制约,中微子既然有质量,就必然受引力支配。质量由重力作用产生,重力即引力。我们向空中抛出一个物体,抛射力只要在地球表面逃逸速度之下,它就仍会落回地面。重力方向均指向质心,中微子在引力作用下,其运动方向也仅指向质心,它没有其他方向,这就决定了各种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中微子都只能就近归于质心,万有引力决定它不可到处漫游。漫游说也与主流派大爆炸假说相矛盾,因为它既然不受引力支配,就不会聚在一个奇点上,也不会理睬膨胀或收缩。
自埃丁顿提出太阳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后,人们认为太阳内部应产生大量的中微子,为了证明太阳模型,科学家们设计了仪器去测量太阳中微子,雷蒙德•戴维斯和小柴昌俊就因为在探测中微子取得重大成果而获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已知中微子的运动均指向质心,而物质分布又都按重力区分布,在每个重力区中都有自己的质心,各重力区中产生的中微子都遵守万有引力而归于各自的重力中心,决不会违背自然规律到处乱跑。所以太阳产生的中微子只能就近归于太阳质心,不会跑到地球上来,我们在地球上检测到的中微子皆来自地球自身。二位科学家的结论虽有误,但几十年辛苦努力对发展中微子理论也有巨大贡献,应予奖励,我们的修正并不妨碍他们获奖。我在《人类必须敬畏自然》中反驳方舟子关于小行星撞地球之说时提到:“如果有一个彗核向地球飞来,你是用任何方法也不能阻止它的运动的,因为引力规律或叫重力规律非人力可以左右,你能改变的仅是落地点,它的运动趋向在任意点上都只指向地心。”实际上,如果彗核只剩下中微子团了,落地点都无法改变,它会穿透任何物体阻碍直奔地核。
谈到穿透力,任何物质都不能与中微子相比,其他物体不能穿越的原子核,对中微子也不在话下,唯一不可穿越的是其自身。这种穿透力何来?不仅因为它小如电子,更因其重力作用。它一旦甩掉电子对这对包袱,就自由自在地踏上归家(星核)之路。一切物质对它来说都是透明的,没有人能够控制它,加速器也束手无策,引力是人类永远不可掌握的力量,你只能顺之而为但无法左右。拿一个玻璃缸来比喻可能不恰当,但无更合适的了:缸中盛满水,放进一块大磁铁,磁铁好比地球质心,水如同地核外部各层物质。小钢珠代表中微子,投入水中,它直奔磁铁,直到被吸住才不再运动。中微子是宇宙中最重物质,一切大密度天体:黑洞、中子星、射电星、脉冲星、白矮星等等,都由它构成。有什么样的容器能容装每立方厘米百亿公斤重的物质?重力就是穿透力。兰州火流星入土即没,你找什么陨坑?征服自然的说法过于幼稚。水的密度为1,钢铁的密度7.8,钢丸在水中必沉至底,中微子密度为水的上亿倍,各种物质在其面前都似不存在。但在地心,中微子聚成球核,其重力势能为零,所以它像被磁铁吸住一样,不再运动。重力作用方向永远指向质心,是直线运动,你能改变重力方向,你才能控制中微子运动方向。我们所有测试装置接收到的反应信号,皆来自装置垂线上方地球各种物质释放的中微子所产生的反应。说装置信号来自太阳、来自其他恒星、来自距离几百公里的核电站,全与引力定律规定的重力方向相背离。有消息说日本计划研制中微子武器,欲制成可轻松穿过地球的中微子光束,用以摧毁敌方核武库,这又是一个永动机式幻想。别说中微子束,有谁能控制一个中微子试试,能观察到除燃烧外的中微子所引起的反应就非同小可。人们可以控制光的运动方向(光速不可控),因为光自光源发出,指向任意方向,可用反射镜来变换,而中微子只有垂直向下一个方向(斥力向外,引力向内、向下)。
说中微子检测装置能够捕获中微子的说法是错的,没有人或什么装置能够容纳中微子,除非你把地球质心搬到地面来。检测装置只是能捕捉到中微子的重力效应,如神冈2号的重水检测装置:重水为重氢(氘)和氧的化合物 ,它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空间,保持一定重力平衡(能量平衡或热平衡),当中微子穿过重水核空间时(这种概率极低,不足千万分之一,绝大部分中微子是从核外空间穿越的,穿越核外不会引起核裂变反应),由于外来质量的加入,原有重力平衡被打破,质能增加,重水原子必须向外扩充空间才能符合能量守恒“适者生存”的要求,因而引发重水原子的裂变反应,释放出来的Y光子发出的闪光被光电管接收到,就可确认有中微子穿核而过(穿核外的测不到,这也是接收到的信号稀少的原因)。
中微子(引力子)奔向质心的引力作用引起反作用——斥力作用,即裂变反应。美国科学家说地心有个天然反应堆,其正确处就是承认地壳下有天然裂变反应,其不正确的地方是不存在专门的反应堆,其位置也不在地心,中微子引发的核裂变反应从地表到外地核都可以发生,而越接近地心,发生的概率越高。牛顿力学第三定律作为宇宙普遍规律并未得到真正理解,人们总是把引力和斥力分开看,三定律体现在自然哲学上就是两极同一:引力量子为中微子,斥力量子为光子,二者同一,所以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物体运动越快,代表斥力越大,但同时质量也增加,代表引力也越大,运动快到什么程度,重量就增加到什么程度。
中微子作为纯质量粒子,其质量虽不会转变为能量,但其重力势能可转变为反作用力的裂变动能,总能量仍是确定的,符合质能公式。
1931年,狄拉克根据电与磁的对称性提出有磁单极子(只有磁南极或磁北极的粒子)存在,其磁荷为电荷的68.5倍,如被证实,麦克斯韦方程将完全对称。方悟根据地球磁场来自地核的事实,特意指出磁单极子就是中微子,只不过它并不表现为磁南极子或磁北极子。如同电子电荷的不同仅源于自旋方向的不同一样,磁荷的不同也仅在其自旋方向,当它内旋时体现南向,外旋时体现北向,星核内中微子的运动是围绕质心的螺旋运动,所以它集两极于一身,此时为南极,彼时为北极,它是大一统观“两极同一”的客观依据。人们根据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推测引力场应有传递引力作用的量子,即引力子,但同磁单极子一样,人们没能找到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其实只要变换一下思路,引力子即刻显现。什么东西产生或体现引力?是中微子,它作为重力质心和结构中心,一切物质由它组成,一切质量由它产生,物质皆在和它的比较中计量。宇宙的能量由引力(重力)势能产生,天体的运动因其变化推动,没有中微子就没有万物及宇宙,同一之理并不高深玄奥,且待《引力解》为大家解之。
方悟的观点均出自十六律,有些观点正因不符合物理定律,才需修正,非标新立异尔。中微子问题涉及全部自然科学,是物理学核心问题,正如它在重力场中的位置,诸位决不可放过。地球中微子说如被认定,所有国家都将在《东京议定书》上签字,而且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环保条约。绿党等环保组织将因此获得超过阶级性政治党派的发言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2-2005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星有生命吗?

外星有生命吗?
方悟      2005.2.25
生命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能把自然科学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部门。生命也是物质,也遵循物之理,正是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的加入,才导致生物学的革命,才产生出分子生物学。我曾提到,宇宙是一个具有界度层系关系特征的有机整体,天地生人国家身,生物领域在第三层,它也受大一统规律支配。美国科学家米勒所做的原始大气实验虽然从甲烷、氨、氯化氢、氢气、水蒸气中制得了氨基酸,但这些氨基酸能否形成生命物质,能否经化学进化进入生物进化阶段,不仅仅取决于温度和酸碱度。一切物质都是某种空间形式,其变化发展都受空间重力场制约,这是最根本的。我们在地球上做各种试验,因地表重力条件差异不大,所以不考虑重力问题,它对大多数实验没什么影响,但你到了其他星球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重力条件。许多科学家都希望在火星、土卫六等星球上找到生命物质,甚至把土卫六看成原始地球,但为什么就找不到生物呢?根本一点就是它们都没有与地球一样的重力条件,无法把氨基酸变成基因物质。各种化学元素按重力场要求构成,化学元素周期表实际是一个空间重力场顺序表。例如氢,它在地表以各种化合物的方式才能存在,但在高空,例如电离层之下大气就以氢气为主 (地表附近的空气,则以氮、氧、二氧化碳等较重的气体为主)。地球具有特殊的重力条件,为其他星球所不具备。事物发展成为什么,由内因决定,但它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哪一种可能会变成现实,要看外部条件如何,所以从具体发展看,是外因起决定作用,是重力条件决定生命起源。 各种天体中包含的元素基本相同,只有比例和多少的差别,只要条件具备,各种元素都可以结合成各种无机或有机物质。  但宇宙中条件差异巨大,而生命存在的条件又非常苛刻,所以地球生物的存在就具有了唯一性。我在《波粒二象解》第四部分第七章中指出:“从极限循环系列值来看,我们的宇宙是如此的有秩序,一切都像预先计划好的,爱因斯坦如看到这个结果,一定会高兴他的必然性的胜利。但也有人认为这纯是巧合,人也是这种巧合的产物,要是物理规律有一点变化,生命就不复存在。这种非必然性的观点产生了‘人择宇宙’的物理学派。同一哲学认为极限值系列是宇宙必然性的表现,是确定的、永恒的,人力不可能改变它们。人只代表宇宙中的有限性和偶然性。人择一派颠倒了必然和偶然的关系,把人看成了必然代表。一切事物都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的同一。宇宙这么广大,有上百亿星系,每个星系又有上百亿颗恒星,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要在1020(10的二十次方,网上常丢指数)的庞大数目下,在无数的不同条件中,在无尽的偶然中产生出一个必然——生命来。从生命的产生必须有一定条件来说,人择宇宙有一定道理,但从偶然只是必然的表现来说,我更愿意说是‘宇宙择人’。由于生命产生的条件如此苛刻,以至于人类都不能在地球上长期生存,我对所有有关‘外星人’的说法都不相信。因为即使有外星人,作为有智慧的生命,它们也必然具有同人类一样的劣根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在它们尚未能脱离自己的星球前就会使自身灭绝,哪还有可能造访地球!宇宙中只有地球可居,适于生命存在,人类可要知道珍惜啊!”
“火星人”曾是科学幻想的主题,美国的两个探测器“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并没有发现生命现象,也未找到液态水。虽然美国宇航局多次宣布他们找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我一直不以为然。从空间重力场来说,一切远离太阳烧灼的行星都可能存在固态的水冰,地球上的液态水就是固态水冰融化而成,海洋的水是咸的,为冰在融化中将岩石中的盐类带入海中,在水循环中形成今日的状态。地球有着必要的重力结构,其质量和密度适于水在地表存在,又有较浓密的大气来保护它,才使液态水保存下来。火星以地球十分之一的质量不足以阻挡水的蒸发,它的空间重力场条件不适宜保存水,又无大气保护(它的稀薄大气连液态二氧化碳都保存不住),融化的水冰直接升华为气态,散失到宇宙中。我们知道二氧化碳气体单位体积重量是地球空气重量的1.5倍,不像其他气体那样容易散失并能得到火星两极干冰的补充,才使火星保有一层稀薄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其实,即使有液态水,微重力场也无法复制生命,只要看看,六千米以上的高山为什么没有生物就知道了。有人幻想在月球上建太空城、宇宙村,仅重力的差异就无法使人长期生活在太空,更不用说世代相继了。
空间重力场理论把物质与能量空间看成一体,认为引力场就是空间重力场(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是这样看的,但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当物质质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聚在星球外层的物质必须向真空态演化才能保持该区域能量守恒值,这样大质量的星球因外层物质分裂释放能量而成为恒星。恒星由于自身所在星系的空间位置不同,应重力场和能量守恒定律要求占有一定空间范围,如果在这一范围内恒星的质量不能满足重力场要求,就会有一定数量的行星来做补充。我们说能量守恒虽是在大尺度前提下,但它实际也规定了小尺度重力空间的能量值,不断地按照空间重力场的守恒值调整各自的空间位置,就构成天体的运动,此即"第一推动力"。这个大尺度以星系为单位,而星系内部却是非各向同性的,就是说,是不均衡的。星系核空间密度极大,众多恒星聚集在一起,没有行星存在的空间,只有在旋涡星系核外的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存在有行星的恒星系统。在旋涡星系旋臂外端,空间重力场为低能量区,那里的恒星虽有行星相伴,但多为类木行星,不具备生命存在的条件。空间重力场要与太阳和地球都一样确不容易达到,这使地球成为绝版。

[ Last edited by fangwu on 26-2-2005 at 07:06 A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3-2005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简直就是一派胡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3-2005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诸学友的公开信

致诸学友的公开信
诸位安好!
八月一别,已是冬季,十二月初的北京,最低温度刚到零下,又是一个暖冬。踏着落叶,走在绿化带旁,可以欣赏黄绿相间的景色。但原有的国槐被砍,栽了些银杏和雪松,长得并不好。如果是自然选择,我们一定会看到针叶林后退,混交林和阔叶林北移。自然选择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人类也是生物物种之一,它也适用于人,许多人认为人独立于生物界外,其认识违反系统理论和系统关系,人类社会活动也必须遵守进化规律,这才符合统一性。我曾多次向你们说明宇宙的统一性、整体性、同一性,三者含义相同,都是强调宇宙的大一统特征。它一方面是说大一统规律即顶级规律支配着所有的事物;另一方面是说各层级系统的具体规律都是顶级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文化革命,反思文革终于使我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全在于人为干预违背了自然进化,便很自然地接受了老子的思想,接受了他的自然之道。九十年代中期,深入研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终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所理解,当拿这种理解再读《老子》时,豁然贯通,方悟、方悟,今方醒悟。以前不理解老子为什么讲“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今才知道辩证法是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讲对立,因常人都是对立性思维,致使老子慨叹世无知音。老子的政治理想是无为政治和民本主义,但中国的现实是有为政治和官本位,各级行政官员都拼命以有所为来表现自己,以谋升迁,你不仅无处发表见解而且可能因此而冒极大政治风险。老子说“曲则全”,我因而转向自然科学,从政治领域进入自然科学领域,这是与其他官科、民科不同的地方。因为我相信宇宙是统一的,人类社会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也必须服从统一的自然规律,如果我能正确说明自然现象,那我对社会现象的说明也应是正确的。是马哲给了我初步的统一性认识,但在黑格尔哲学和老子的哲学中我才找到真正的大一统观念(他们的哲学都是自然哲学),遂从半个布尔什维克成为老黑之徒。
最近,我在天地生人讲座发言时给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又加上了“国法人,家法国,身法家”几个字,以说明宇宙的统一性。“道法自然”,自然之法是最大共性,主观认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它要以自然为法,真正的哲学应是自然哲学。“天法道”,不是说宇宙按主观真理运动,而是说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同一,是说按道运动就是按自然法则运动(非常道首先是自然哲学)。“天”在这里(广义)指宇宙,下一句(狭义)则指太阳系。地球是行星,附属于恒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所以地球要随太阳的运动而运动。地球随太阳运动而在空间重力场中引发地质及生态变化,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中,要适应地质变化和生态变化才能发展,所以是“人法地”。许多人把人类社会看成是独立于自然系统之外的,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这就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民族国家是地球村中的基本成员,它要按人类统一的社会进化规律去发展(全球一体化就是最好证明),所以说“国法人”。家庭是人类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它要依据国家民族的发展规律来组织和存在,不能背离大的社会环境,所以说“家法国”。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家庭和谐为目标,要按家庭组织发展规律来培育成长,所以说“身法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先倡于孔子,其实它是尧舜时传下的古训,为上古政治家们遵行,之所以可从修身而推治天下,就因为皆遵从大统一之道。
综观众多的统一理论,真正称得上大统一的,只有黑格尔和老子,他们都取法于自然,从自然规律中再推出社会规律、人生规律和思维规律,符合“天、地、生、人、国、家、身”的宇宙层级体系,其余的理论出于人与自然的对立都把人类社会排除在外,也无法运用于人类社会,未能达统一之境。大统一理论怎么验证?就看有无普适性。你的新以太、胶子、快子等等能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运动?不能,就不应叫大统一理论,因为你实际不承认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把自然和社会对立起来,还有什么大统一!一些人不懂哲学,以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类似动物传宗接代式的自我复制,不知道老子讲的是统一性,是讲宇宙的层级系统,是把万物分门别类逐级归纳后得出最高共性规律,再反过来演绎,逐层级下降,演化成具体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因而问出“怎么生养”的糊涂问题。
有人认为我反对马哲,实际正是马哲把我带入哲学大门,但它所坚持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等不可解脱的自身矛盾又促使我去寻找破解的途径,因而走上大一统之路。人处于整个自然系统的下层,其运动规律及人所具有的能力都被限定于这个层次中,不可能超越它而扩展到上一层级,这就是系统理论所阐明的“系统功能大于要素功能、系统作用大于要素作用”,整体永远大于局部,高层级永远大于和强于低层级,这是真理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这就叫不可逆。我们的马哲非要推翻自然真理,不自量力地要以人胜天,反对人类在长达万年以上社会生活中总结出的普遍真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正确性主要体现在它符合世界的统一性,符合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必须遵从生物进化规律的大一统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要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自然环境,以人去合天,而不是不自量力地去与自然对抗,妄想以人胜天。天对人类的倒行逆施给予惩罚(从发展都是自我扬弃来说实际是人类自我惩罚),天灾过后人再重新恢复生产、生活,并不叫胜了天,那纯粹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我们能够保护生存环境而不去保护,非要破坏它,引发水旱灾害和环境灾难,那是自我毁灭,它符合事物发展皆为自我发展的辩证真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与人的矛盾产生的根源,当人的生存空间有限时,就引发了人们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这是所谓阶级斗争的实质。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发展生产力,扩大物质供应,扩大生存空间。二是减少人口,相应扩大单位人口的生存空间。中国古代社会在长期封建制度统治下生产力发展缓慢,自然规律以战乱和王朝更替减少人口方式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繁荣和稳定在于同时采用了两个办法:用科技革命来推动生产快速发展,用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增长。反观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用阶级斗争理论去否定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矛盾根源,否定生存斗争,用剥夺剥夺者的办法去重新分配有限的社会财富。殊不知在总的社会财富有限的情况下,少数人靠大多数人可以生活富裕,反过来,剥夺少数人却不能够使大多数人生活富裕。这已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得到证明。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宣告了阶级斗争理论的破产,仍标榜社会主义的国家也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我们违背“道法自然”的大一统规定,妄图以人为干预方式,即计划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又以“人多好干活”的谬论放纵人口增长。且不说平衡与不平衡同一的法则在政、经、科、文等领域怎样作用,仅指出计划经济模式和纯公有制体制打掉了经济有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活力,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有限的增长又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之大大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最终在两种制度竞赛中惨败这一点就足够了。大陆同胞对台湾搞独立深恶痛绝,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台湾会有近半数的人支持民进党,而且不少人并非本地籍。我认为主要是来自对社会主义的恐惧,怕最后会统到社会主义旗帜下,毁了台湾的前程,降低自身生活水准。
我一直主张承旧出新,反对破旧立新的对立性意识,赞同黑格尔与恩格斯把历史看成是合力,看成是所有人的贡献的思想。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都是建立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之上的,先有继承,其后才能有发展,文化革命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否定之否定过程,都是扬弃,都是进化,彻底砸烂,批倒批臭,那是极左派的做法。批判旧哲学,只是扬弃的方式,我所使用的语言仍是马哲的基本语言。
自去年七月经徐道一老师介绍参加天地生人讲座活动,一年半矣,近期多篇文章专为其写,《引力解》只好先放一放。讲座中,我是唯一反对批科学主义和方舟子等人的,我曾说“乱世出英雄”,混乱的科坛需有人出面清理,我是把敢于出面、敢于说话的人看作英雄的。我公开支持何祚庥、方舟子、司马南等人,除了某些话说过头了,思想保守点,他们没有更多错误,比许多行内人士强。我戏言自己是主流派中的非主流,非主流中的主流,鲁迅《彷徨》一诗中说的“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正是我的写照。去年八月的相对论会上,我也是唯一的改良派,其余都是推倒派。虽说“道不同,不相谋”,但这里是自由论坛,毕竟可以发表被主流拒斥的研究成果。在天地生人讲座中,有我的存在,也可以平衡一下极端观点。预测易、科学佛、特异功、永动机、引力能、核聚变、超光速、外星人都属伪科学,宋正海老师认为可以研究,此间就有部分人竭力宣传这些,我虽然主张海纳百川,但对这些东西不赞成。不过,我很佩服宋老师们,一个没有官方投资的民办论坛坚持十几年是需要奉献精神的,“贤者处蒿莱”,“圣人被褐而怀玉”,民间最可能出人才。
我的观点异于常人主要在于摆脱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换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当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时,为什么不尝试换换位置呢?迷信权威,固步自封,保守落后都是科学发展的大敌。杨振宁、李政道所以能获诺贝尔奖金就在于没有墨守成规,当大家都习惯性认为弱相互作用下微观宇称守恒时,他们敢于反向思考问题:实验并没有否定宇称不守恒,从不守恒解释也合理。我提出没有核聚变也出于同样的原因,自认聚变问题比微观宇称守恒错误更明显,这是旧理论的致命伤,它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只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其赖以成立的基础仅是人们对权威的迷信。我曾试图查找数据证明聚变的存在,尽皆枉然,实际应该不难,氢弹爆炸实验时测一下有没有氦的光谱线产生想能做到,或者收集爆炸前后的空气,测一下氦的含量有无变化。人们大概认定了氢弹爆炸原理就是聚变反应,根本就没有想去测试。大多数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本能,都是随大流,想当年八亿中国人都把老毛当神灵供奉,连我这个有一定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也是个人迷信的崇拜者,就知道大家为什么会对一个错误理论深信不疑了。你出来挑战传统理论,人们往往并不考虑你说得是否有道理,而是先看名衔,如非专家,则一概贬为“民科”,视为“狂人”,就差直呼“神经病”了。不过,我倒不怕,本是老九,贬能贬到何处。老子名满天下,尚感“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章),一切让时间说话,指望“常人”脱离“常道”并不现实。

[ Last edited by Asurahyde on 16-3-2005 at 03:35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05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诸学友的公开信--2

致诸学友的公开信--2


   许多人在网上反驳我,都把氢弹作为实验证据,殊不知称作“氢弹”本身就是理论错误。氢弹爆炸原理是按太阳燃烧是所谓聚变的说法拟定的,它同样没有实验证据。我早就说过,粒子在高温下聚合的观点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无实验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在座标图上,你只能看到粒子随温度升高而分裂的趋向,旧理论是把裂变效应错解释成了聚变。空间重力场理论说明:宇宙整体能量有一个限度,埃丁顿、狄拉克也都这样看。我在《波粒二象解》中指出,以质子作单位的宇宙总能量为1080(埃丁顿提出的1079,狄拉克提出的1078,不符合极限系列的量子特性和倍数关系),这个总能量不变。星系是宇宙的细胞,是具体的存在,新陈代谢不断生灭,导致具体空间区域的能量有增有减。因能量守恒要求,这种增减分成两个相反过程:在我们生活的正物质星系的减能过程中,总能量通过光辐射而不断减少,直到全部能量释放殆尽,整个星系坍缩为黑洞为止。在我们不可能进入的反物质黑洞的增能量过程中,总能量通过对热能的不断吸收而不断增加,直至达到能量饱和状态的2.7K转变为白洞——类星体(类星体实为新星系的诞生)为止。这个循环过程为热力学定律所确认,此处减少的能量被彼处所吸收,总能量保持不变。减能过程以粒子的不断分裂,最后变为光、热来完成,此过程不可逆。在空间重力场中,所有的星系、恒星(包括附属于它的行星)和星际物质都是按重力原则从里到外进行架构的,其核心为引力子(中微子)聚集处,其外有一个纯粹空间作过渡区。宇宙中有两种量子形态:纯质量形式的引力子(中微子)和纯能量形式的光子,它们都是玻色子,其余粒子为费米子。我们看到的一切超重天体,其主体都为引力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反物质”,玻色子的特点就是可以相容、相聚集、相融合,而不互相排斥。引力子所具有的强磁场可以吸附能量,把能量以正负电子形式储存起来,但这个磁场必须达到相当强的程度,是众多引力子聚集,其总量达到一个星系总质量的百分之四十而形成黑洞时才具备这一条件。也就是说,只有黑洞才有聚合能量,将自身转变为正物质的过程,而各星球、星系作为正物质,在能量的单向循环中,仅有释放能量的裂变过程。因为费米子都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所需空间较大,为低密度空间状态,其与高密度空间的引力子(中微子)之间没有过渡形态,使二者空间成为非连续的,造成空洞,造成星体的内部分割,这是星核及星系核与外层运动速度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也是由星核所造成的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在这个空洞之上的是重元素和超重元素,有一些我们可能尚不知道。把地核说成是铁、镍等金属物质构成,只是妄加推断。地震波测试的地核密度为13,而铁的密度只有7.8,镍的密度只有8.9,低密度物质怎样变为高密度物质,也来个聚变吗?铅的密度11.3,组成地核的物质密度至少要大于铅。
在地表,放射性物质如铀,其衰变到铅停止,水银密度为13,而水浮于地表岩层之上,可知地表即地壳这一层次的重力圈,密度在13—0.5左右,密度差约25倍。地球被科学家们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大层次,从星球是一个整体来说,还必须加上大气层,共四大层次。重力即引力,按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说,重力作用也与距地心质点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如用密度表示重力作用,则距地心越远密度越小,如此推算,若以地核为1,则地幔为1/5、地壳1/25、大气层(按1000公里计算)1/125。反推,则地幔密度为地壳的5倍,地核则为地壳的25倍。如果地壳平均密度为3,则地幔平均密度决不可能是4.5(上地幔3.3,下地幔5.6),而应是15左右才对。地核密度也不是13,而应在75以上。空间重力场原理说明,星球和星系在形成时就按是按重力就位的,其构成也遵循重力原则。在地壳储量极少的重元素矿物,在地幔中大量存在着,而且是主要成分。我多次说明,放射性产生的根源就是物质重力分布原则,铀、镭等超重元素本存在于地幔,在地质活动中一部分被推进到地壳层,它们必须衰变为较轻的元素才能适应空间重力要求,所以在地表,越重的元素越易分裂。太空站是作微重力裂变试验的最佳场所,用盖革计数器监测汞、铅等重金属,有可能发现裂变现象,可验证空间重力场原理。
人工可控核聚变试验搞了近半个世纪,始终未能突破,我敢断言,它作为新永动机试验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在正物质裂变场中搞聚变,你怎能拗过大自然的力量,那真成了人胜天,而以下犯上绝无好结果。如果我们识时务,迅速转向裂变正路,很快就会有惊人成果,我虽然希望国内机构摘头牌,但事物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谁能变变思路,做一下尝试,谁就可能有重大突破。
建议改用比铀核稍轻的非放射性元素作靶丸进行裂变试验,如排在铱以后的汞、铊、铅、铋等重核元素。按空间重力场规律和裂变说,用多路激光轰击重核靶丸,在百万度高温造成的局部空间重力场变化下,这些重元素较易发生裂变反应。试验中,应注意安全,用料尽可能微量。当然,这就不再是人工可控核聚变试验,而是人工可控核裂变试验了,恐怕这才是正路,它的成功概率会很高。一旦裂变试验成功,我们就有了无尽的安全能源,世界将会大大变样。
科学需要三重证明:逻辑证明、数学证明、实验证明,缺一不可。我们许多理论假说只有数学计算而无实验证明,其理论从本门派看是自洽的,但换个角度看就漏洞极多。从大一统立场看,许多理论根本就违背普遍共性,不具备逻辑的一致性。如我们在太阳表面看到的都是分裂过程:首先光辐射就是裂变的产物,我们仅知正负电子湮灭能产生光辐射。宇宙中没有独立的正电子,它从哪里来?只有原子核带有正电荷,也就是说,只有原子核分裂的情况下,才能分离出正电子,才能产生光辐射,恒星发光不是聚变反应而是裂变反应。其次当黑子活动剧烈,太阳表面发生耀斑,产生太阳风暴,其中的大量等离子体恰都是原子裂变产生的。当原子裂变为等离子体后,我们以任何方式都不能使之复原,即无法让电子与质子重新结合成原子,更何况让原子核聚合了,这就叫不可逆。人工可控核聚变搞了半个世纪未成功,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走上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死路。有人说聚变是在太阳内部产生,按理应该是高温向外传导,但我们在太阳黑子活动中发现的却是太阳内部的低温气体向外输送,再在表面发生裂变反应。太阳日冕温度高达百万度以上,光球5000——6000度,连接光球之下的对流层的黑子只有4000度,从外到内,温度是下降的,客观事实符合空间重力场论的裂变说而背离聚变说。尤其是宇宙中所有恒星不管新老(已变成白矮星的除外)都保持十分之三的氦丰度,无法按聚变理论解释,正是这些解不开的谜让我毅然放弃聚变说转向裂变说。数学只是一个工具,并不必然导向真理,有时理性更重要,而多数人只具备知性常识。人们只看到用压力机械可以使两块金属板压合,却并不知道你用多大压力都不能使原子核聚合,我们现有的所有的加速器都做不到这一点。有机构宣称合成了反物质原子,却没有实际物证,只是说观察到光电反应,可认为是正反物质湮灭造成,这没什么可靠性。我们的“发明家”也可以把“水变油”说成是核聚变反应,并轻巧地拿出数学证明(照氢聚变模式套一个),但他拿不出实验证明,即使是科研机构也做不到,因为它违背自然规律。
近日行于网上,看到年青网民都热衷于超光速、虫洞、UFO等荒诞的东西,主流派也把这类不可证的东西——真正的伪科学当科学正统,简直不可思议。谱线红移有两种可能,一是速度造成,二是引力造成,为什么不用引力红移来解释呢?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把加速场和引力场看成是同一的,把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看成是同一的,牛顿也有这样的想法。爱因斯坦1916年在《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浅说》中写道:“这个重要的定律过去确实已经记载在力学中,但是并没有得到解释。我们唯有承认一个事实才能得到解释,这个事实就是物体的同一个性质按照不同的处所或表现为‘惯性’,或表现为‘重量’。”(转引自《大学物理导论》 向义和编著 第312页)所以我们也可以把速度红移和引力红移同一起来。爱因斯坦完全没有必要向哈勃妥协,改变自己对静态宇宙的看法,说引进宇宙项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事”的时候,他忘记了等效原理(同一性原理)的普遍性。当我们把速度红移和引力红移同一时,类星体的超光速问题也就解决了,光速依旧是绝对速度。
作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并未意识到相对论的巨大哲学意义。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讲的都是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同一性,都是讲宇宙中的万物都服从统一的规律,大一统物理规律具有普遍共性,对任何参照系都适用。而光速不变原理所说明的正是宇宙万物的有限性,说明具体事物的存在必有一个极限,决不是无限的。相对论用物理学语言对世界的二重性(二象性、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给予了最好的说明。一方面讲出了抽象事物——客观规律具有普遍共性、绝对性、无限性,另一方面又讲出了具体事物——如光,具有特殊个性、相对性、有限性、一切事物都是二者的统一(同一),我在《波粒二象解》中已指出了这一点。波代表着场,代表着整体所具有的普遍共性和无限性,粒代表着局部个体所具有的特殊个性和有限性,万物乃是二者的统一和同一。我们的科学家不了解相对论的哲学意义(连爱因斯坦本人都未清醒意识到,但他本能地用同一性、整体性看事物,使其政治观、道德观都带有了这一特点,他的思想意识是统一的,而大众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表面上说信奉相对论,骨子里却是知性对立观,反对相对论的同一性认识,反对物理世界的大一统特性,所以有人讲普遍规律未必有普适性,反对用引力红移解释类星体的所谓“超光速”,反对光速是绝对速度,反对事物存在的有限性,主张时空无限、宇宙无限。主张事物无限,实际是否定了客观规律的普遍性和世界的统一性,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你怎么能证明无限远的事物也按照你的定律来运动?无限论者都是不可知论者,这就是为什么牛顿等把宇宙看作是无限的人都认为世界不可能最终被认识,而到上帝那里去找第一推动力的原因,你怎么能指望他们去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如大爆炸假说虽然否定了时间的无限性,但承认空间的无限性,认为空间可以无限膨胀,这就导致了自身的矛盾。如果空间是无限的,它怎么会集中在一个奇点上?如果空间无限,宇宙中物质的总质量和总能量也无限,它怎样从高温降到低温?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就可能降到绝对零度而停止运动,无限膨胀的结果就是热寂。我已在《大象无形》一文中对大爆炸假说专门作了批判,不再赘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05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诸学友的公开信--3

致诸学友的公开信--3

    我在接受了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时,也发现了人类意识的分裂现象,如黑格尔所说,是知性对立性认识统治着人类意识。所以我的任务是全力宣传大一统思想,这个过程虽然艰巨,但前景光明,因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人类也需要政治和思想意识的一体化,人们需要一种能够克服对立性阶级斗争观念的思想工具以适应一体化的要求,老子哲学正提供了这样一个工具。“无为而治”的民本主义与民主、自由的理念相通,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就是要消除人为干预,就是无为而治,让事物按自身规律发展。接不接受老子的思想,仅是时间问题,我们不举这面旗帜将来也会有人举,由国人来举好些,由我们这些不参与政治纷争的人来举好些。
过去都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想复辟奴隶制,是倒退,这是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反映,根本不理解老子的政治哲学。老子的政治哲学是与自然观相统一的,其自然哲学为空间场论,社会观相应也讲生存空间。因法西斯主义讲了生存空间,把这个概念弄臭了,但他们讲的与老子讲的有本质不同。老子的小国寡民慈悲为怀,不与人争,你活我也活;希特勒的日耳曼民族凶暴为心,力与人争,只许我活,不许他人活。一力主同一,一坚持对立分离。为什么要“小国寡民”?国家小,耗费少,符合“俭”的原则;人口少,生存空间大,百姓生活安宁富裕,不用去攻城掠地,符合“慈”的原则。凡“慈、俭”者必“不敢为天下先”,“什佰之器”虽然提高了生产力,但也意味着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老子“三宝”俱得以体现在“小国寡民”上。
在网上,当我将对老子的新认识公布时,一些年青人反对说:老子是古人,懂什么时间、空间!老子没有现代天文知识,不知道用光年计算空间距离,也不知元素构成;中国古代用时辰表示时间,不哓得时、分、秒,但空间和时间概念却是自上古就有的。中国上古把宇宙看作空间和时间,后来才有三分法,加上了物质,它并不妨碍老子把整个宇宙看成空间的抽象。老子把自己的哲学看作客观世界的反映,称之为道,名之为大。“大”,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代空间,许多人都理解错了。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属性就是空间,这是其他古代及近现代哲学家所没有的认识。“大曰逝”,空间变化就构成时间过程,“逝”指代时间。时间过程漫长,这是“远”的含义。但时间过程也有极限,也有终始,所以事物的发展构成循环,故曰“反(返)”。老子二十五章“故强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一章、二十五章皆为理解《道德经》之核心内容。年青一代不读古籍,不知老子怎样看世界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许多中老年学者也反对用老子思想解读世界,只知拘泥于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
接受老子哲学并非就成了道家或道教门徒,我一直把老子哲学看作世俗哲学,学老是学习一种自然哲学而非宗教哲学。一切宗教哲学都是唯心的虚无哲学,都否定现实世界,道教也同样。道教尊老子为祖师,实为借老子名声。汉武帝起虽独尊儒术,但直到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时,尊老遗风尚存。当然,这里也有常人对老子思想的错误理解,把同一思想看成对立思想,与庄子混同,皆以虚无解之。我借黑解老,才摆脱了对立性意识,不再走否定现实的虚无之路,而走上有无同一之路,走上中西互融的大一统之路。
应用普遍共性我们能得到许多新认识,如能量守恒定律和空间重力场决定了物质及能量分布只能是在垂直于磁极的平面上,无论星系、恒星系、行星系、甚至原子,从银河系、太阳系的物质排列情况以及行星光环的存在可以推知电子也只能在垂直平面上围绕原子核运动,因为物质分布服从统一规律,我们的世界大小同一。把电子轨道描绘成四面八方围绕核转或如云雾包裹着核都违背大一统规律。老子与黑格尔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视野,能否取得更多成就要看人们的悟性了,新论未结,且听下回分解。
今日所谈不涉私密,我打算以此作为对部分网友问题的回复同时在网上公开。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人类认识本质、辩证本质,最终会有一个明确结论。我的观点仍然是:一分为二不叫辩证法,实践已宣告了分离性认识在各领域的失败。这个结论,人类认识将会把它留在记忆中。
愿意得到你们的回函,以更深入地进行讨论。

方悟
2004年12月1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05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学应该量子化

电学应该量子化
王紫馨(方悟)    2005.3.1
把电学量子化不是笔者的创意而是狄拉克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能找到磁单极子,也就是磁荷的话,电荷的量子化就能得到合理解释,电动力学和量子电动力学就需修改,它会使物理学产生一个较大变化,我们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也会再深入一步,这样一个时刻已经到来了。
借助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原子结构,那大太阳就是原子核,电子就是各行星。在宇宙中,我们从未发现有孤立的行星存在,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规定了小质量物体必受大质量物体的引力吸引,在每一个能区中,所有质点都不能脱离质心存在,因而在原子中也不可能有自由电子存在。在这统一的自然界中,微观与宏观有着共性,作为一个整体,自然事物一靠普遍共性相联系,二靠相互作用来联系,引力称为“万有”,就因它是普遍共性。牛顿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联系起来,以大综合方式进行物理学革命,才建立了他的力学体系,产生出经典物理。学习前人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我们要把微观的运动和宏观的运动联系起来,找出它们的普遍共性,以普遍共性梳理旧认识,把物理学向前推进。所以我认为在宏观中观察不到的现象,在微观中也不会产生。
在磁与电的关系中,磁性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磁来制约电,却不能用电来制约磁(用电产生磁,例如电磁铁,则是另外一回事)。中微子作为狄拉克所说的“磁单极子”,就是靠它的磁场来束缚电子对的,黑洞的强大磁场正是中微子的集体力量。电子是磁场束缚下的能量团,正、负电子的差异仅在能量团自旋的方向相反,一旦摆脱中微子束缚,在同一空间相遇的两个能量团的旋涡运动相互抵消,螺旋运动就变为直线运动,成为光辐射出去。
十九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有人译为汤姆生)对阴极射线做了大量研究,确认了电子的存在,如果电流不是电子流,阴极射线如何解释?这在理论上并非难题,量子力学早已做出结论,与汤姆逊同时的普朗克就给我们提供了更合理的解释:物体在发射和吸收能量时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其能量值只能是最小能量的整倍数,其最小单元 ε=hν (ν为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称为“量子”,光能的能量子为光子。电,我们常用电能的概念,它准确反映了电的实质,电能的能量子即为电子,二者差异仅在ν的不同,电子电荷即为最小电能量单元,自然界不存在比电子电荷更小的电能量元。阴极射线作为电能的辐射,它也是一份份传输的,所以汤姆逊所测到的非连续性能量团,不能看作实物粒子,而应看作电量子,把电子看成电量子,就实现了狄拉克的电学量子化思想。光和电的本质都是磁电波(在宇宙中,磁比电更根本),区别仅在于电为低频波,光为高频波。一切能量形式只是不同频率的磁电波,机械能也可以看成低频波。
像光能可以接收一样,电能也可以接收,所以它有感生电流,如果把电流看作电子的移动,感生电流就无法解释。狄拉克早在1931年就指出:如果有磁荷存在,则任何粒子的电荷必然是量子化的,必是电子电荷的整倍数,他实际是说电子即电能量子。磁单极,人们寻找了七十多年,未见成果,其实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它就是中微子。但至今无人能对中微子的磁性做检测,人们无法捕捉这个纯质量粒子,它的重力作用(即穿透力),太强大了。我提一个建议,感兴趣的可尝试一下:电子静止质量(9.109534±0.000047)×10-31kg,质子静止质量(1.6726485±0.0000086)×10-27 kg, 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2倍;中子静止质量(1.6749543±0.0000086)×10-27 kg ,约为电子质量的1838.7倍,二者差为2.5左右。已知中子在衰变为质子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也就是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差是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的质量和,可推断中微子质量为1.5个电子质量。如果中子就是中微子与正、负电子对的结合,一个中子里应包含525个电子对(可把氢原子看成一个中子),中微子则占有中子质量的43%左右。如果把宇宙看成一个大中子,中微子就占宇宙总质量的43%,它就是人们寻找的暗物质。我在《地球中微子说》中已对中微子(引力子)做了简要说明,中微子作为天体质心,星球磁场都是由它产生的。怎样才能算出磁荷的大小呢?可用磁性最强的自然物质,以其单位体积的磁场强度作分子,以单位体积内存在的原子数与元素中子数(质子与电子合并为中子)的积作分母,除以525乘43%,即:
(单位体积的磁场强度/单位体积的原子数×元素中子数)/ 525×43%
还要考虑温度对磁性的影响,按一定温度区内磁性最大值测算。
算出了磁荷量,我们可用:地球磁场总能量/磁荷量,得地核中微子总量,并以此求得地核总质量,纠正过去较小的数值。进一步,可从各天体磁场总能量推知其星核大小,推断各星体年龄。各星球的中微子核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我们现在把早期星体说成晚期,把晚期说成早期,与观测事实正相反。磁场越大越强的越接近于晚期,它的中微子积累得越来越多,恒星燃烧得越来越快,而行星也越来越接近质心天体。
量子理论客观反映了能量非连续性特征,量子概念解决了经典物理遇到的许多困难。但人们还未清楚地认识它的哲学意义:能量不可无限分割,小有小的限度,大有大的限度,一切存在都是有限的,没有孤立的无限的东西存在。有限与无限同一,量子是最小的能量单位,能量的输导也是一份一份传递的,量子的有限性、相对性,就具有了无限性和绝对性。电能的输导同样是一份一份进行的,在电场中,没有比电子电荷更小的能量单位了,电能量子就是电子。在自然界中没有比电量子更小的带电物质,说夸克带有分数电荷,违反了量子理论,这是我们为什么找不到夸克的原因,我从不认可夸克及层子理论,它们都是形而上学孤立的无限观的产物。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分割有限度,到量子为止;相对论告诉我们宏观扩张有限度,宇宙有限无界。两大理论从两头封堵了绝对无限形而上学观念的出路,可我们的主流派们一方面自称现代科学信徒,另一方面又无视科学理论的说明,跳出那个封闭的小圈子,就会发现科学界是多么混乱,到处是自相矛盾,清理任意一个角落都会获得巨大成果,如果电子以量子点来看待,我们的电学会合理得多,在不可能存在自由电子的情况下,只能说电流是电能的传导。
1887年德国的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认为在光电效应中有光电子逸出,并有频率性和瞬时性,由于波动说无法圆满解释这一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设,认为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份叫做一个光量子,为光能基本单位,每个光子的能量是: E=hν 。光束是一束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光束能量为光量子能量总和,一定频率的光,光子数目越多,光强度越大。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是因吸收了光子能量而从金属中逸出产生了光电效应,并且提出了光电效

应方程:   。 这种解释较圆满,因而在1921年获诺贝尔奖。人
们把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理论看成是对自由电子说的再次肯定,更因诺贝尔奖加强了这种认识。我们根据电量子理论再来看光电效应,会发现爱因斯坦在量子化立场上的不彻底性,他把光量子化了,但未同时把电量子化,显示爱因斯坦早期理论上已埋下了后期转到量子力学对立面的必然因素。在高频光量子转换为低频电量子的过程中,光量子要损失一部分做功的热能,任何能量转化过程都不能把一种能量百分之百地转换成另一种能量,这已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给予了说明,所谓“逸出功”,实际是转化功。光电效应的频率特性实质是能量守恒性: 光频率≥电频率+热频率 ,光电效应方程不变,瞬时性可由此一并说明。各种金属极限频率不同被解释为金属原子正电荷对电子束缚力不同,所以电子的逸出功也不一样。 这种说法违反了电子电荷是不变的恒定值的规律,正电荷大小不变,它对负电荷的吸引力就不变,在一定平衡态下(重力平衡与热平衡),一切物质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力都相同。各种金属逸出功的不同仅在于原子量不同,要使其原子振动以传导电能,就要做不同的热功,消耗掉不同的热频率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简称能定律)告诉我们,物质变化过程都不过是能量转化过程,各种物质都是能量的载体,而不是纯能量。煤炭在火电厂锅炉中燃烧,把化学能变为热能,再通过一系列转换变成电能。同理,光电效应中,光能变为了电能,其中没有实物粒子的转换,也没有粒子间的碰撞。从波粒二象性来说,光子是光波的一个波包,不能脱离波场而存在。量子皆为极限性事物,波粒同一,光子即是光波,光波即是光子。同样,电量子也是波粒同一,电量子在脱离中微子磁场束缚后就成为电波,电波便是无数的电量子,所以电流速度就是电波速度。丁肇中教授说电子没有体积,电子为何没体积,因为它和光子一样是量子形态,同为无限小,你无法测度。能定律作为宇宙顶级规律,是我们观察一切事物及过程的基本依据,光电效应本是能量转化的突出例证,如果看成粒子转化就会出现明显偏差,爱因斯坦把光能转变成电子动能,不如直接让光能变成电能更显合理。例如电灯发光,自由电子论会说自由电子的动能又转变回光能释放,那停止运动的负电子都到哪里去了,如果它们都停留在电路的终端,那些电器该有多重?玻尔的能级分立及跃迁原理告诉我们,吸收了外来能量的电子在由激发级向基级回跃时会释放光子。自由电子脱离了原子核,已经没有了能级概念,不会在运动中释放光子,否则,输电设备都会烧掉,它只剩下与正电子一同湮灭这唯一的方式才能转变成光子,但光电效应电子动能说阻断了这条路,我们只好让自由电子留在灯丝里了。自然物质一般都呈电中性,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我们找不到电器仅呈电单性的现象,自由电子隐藏在何处?人们一般只认为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而不良导体或说绝缘物则没有,但摩擦生电这种简单现象却可使许多绝缘物带上静电,如果说摩擦使绝缘物产生了自由电子,为什么有的物体却带上了正电荷,难道还有自由的正电子或自由质子?所有这些困惑都说明:只有把粒子说量子化,它才能和波动说融为一体,在光学中是这样,在电学中也是这样,我期待着波粒二象性所代表的量子理论深入到电学及其他物理学二级领域中,物理学深刻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不需人们久久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05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量守恒再认识

能量守恒再认识
在物理学上,能量守恒定律被看作是最基本的、最一般的物理定律,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角动量守恒等定律以及热力学、电学、光学、量子力学诸定律都是它的具体表现。能量作为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以功和热量来表示,但作为表现物质运动状态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却只有质的规定而无量的规定。质的规定是能量不会被创造和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量和质的对应同一,概莫能外。能量作为自然事物的一个种类,虽说是最基本的类型,仍不能摆脱这种绝对性。那么量的规定是什么?对于这广漠的宇宙,统观人类所知的各种物理量,其中有普遍意义的数值只有一个,就是所谓“宇宙背景辐射”(又称微波背景辐射)2.7K。作为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它实际应称为空间重力场常数。这种辐射遍布宇宙每一角落,所以具有普遍意义,其他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数值可与之相比。宇宙空间大尺度,各向同性的特征是能量守恒的所决定的,惟其守恒才相同,若不守恒则没有各向同性。空间重力场常数2.7K作为能量守恒的量的标志,要求质的规定与其相对应,这样我们就必须对能量守恒定律重新加以解释。合乎宇宙观测事实的正确说法是:能量不会被创造和消灭,它与一定的空间范围相联系,在以星系为单位的大尺度空间中,它以2.7K为恒定值。当一定空间范围的能量值超过或低于2.7K时,物质空间将会膨胀或收缩以保持平衡,这种膨胀或收缩就表现为物质能量的传递和形态的转化。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前提之一是光速不变,它的推断是钟慢尺短,实际上时间的放慢和空间的缩小仍是要维持光速不变。一切绝对性都是相通的,或说自然界的各种极限值——物理常数都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同一个世界所得到的不同结论而已。把2.7k的能量守恒值变成运动值和时空值就是光速和引力波速。
一般认为宇宙背景辐射起源于热宇宙早期,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这种看法是对宇宙的不了解,也是形而上学的无限观、对立观的表现。如果我们承认物质以空间形态存在,所有的物质怎么可能聚集在一个奇点上,那无限的温度和压力下还有什么能够存在?如果无限高的温度可以降到2.7K,也会很快降到绝对零度,在0K下还会有物质运动吗?以一个奇点爆炸而成广漠的宇宙,必应按照热力学的规定其热量从中心向外扩散,怎么可能产生各向同性?天文观测中,人们发现距地球较远的星球和星系红移量较大,按现行解释(虽然它是错的):远距离的星球和星系运动速度较快,正在离我们远去。我们都知道空间越扩大,热量越分散,温度也越低,所以宇宙边缘的温度应比银河系内低才对,而事实正相反。大爆炸假说最难服人的是不能说明物质凝聚的动力是什么,引发爆炸的原因又是什么,所有流行的解释都与经典力学的牛顿三定律相冲突。其实牛顿的力学三定律正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说明,它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在宇宙中凡有引力的地方也有斥力存在,二者同时存在同时消失,怎么可能此时只有引力彼时只有斥力?一些非常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却被人们拿来到处宣传岂不怪哉!不过,应当肯定的是:大爆炸假说承认了物质空间可以收缩和膨胀,这比爱因斯坦的质量产生的引力导致空间弯曲要有所进步。
爱因斯坦把空间比喻成一张膜,恒星像一个重质量的大球压在薄膜上产生凹陷,行星像一个轻质量的小球在凹陷边沿不得不围绕着恒星转。这个比喻反映了爱因斯坦仍然把空间和时间看成是和物质相脱离的东西,仍未摆脱经典学说的影响。空间重力场理论把物质与能量空间看成一体,认为引力场就是空间重力场(牛顿和爱因斯坦也是这样看的,但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当物质质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聚在星球外层的物质必须向真空态演化才能保持该区域能量守恒值,这样大质量的星球因外层物质分裂释放能量而成为恒星。恒星由于自身所在星系的空间位置不同,应重力场和能量守恒定律要求占有一定空间范围,如果在这一范围内恒星的质量不能满足重力场要求,就会有一定数量的行星来作补充。我们说能量守恒虽是在大尺度前提下,但它实际也规定了小尺度重力空间的能量值,不断地按照空间重力场的守恒值调整各自的空间位置,就构成天体的运动,此即“第一推动力”。这个大尺度以星系为单位,而星系内部却是非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说是不均衡的。星系核空间密度极大,众多恒星聚集在一起,没有行星存在的空间,只有在螺旋星系核外的一定范围内才可能存在有行星的恒星系统。宇宙中小尺度不均衡正是物质多样性产生的根源,小尺度不均衡与大尺度均衡对应同一构成我们这个神奇的宇宙。但小尺度不均衡也同样要遵循守恒定律,此处的稀疏要以彼处的加大密度相互补充,反之,此处密度增大要以彼处的膨胀相对应,其平均值必须达到空间重力场要求。所以,只有在能量空间守恒才有宇宙各部分的各向同性。
爱因斯坦提出引力导致时空弯曲,并得出一颗恒星射出的光线百亿年后还会再返回出发点的推论,这两个论点都错误地理解了引力。空间重力场理论已指出引力即空间重力,物质根据空间重力场要求按一定密度排列,当光线通过不同的重力场时就会产生折射现象,这如同我们把一支竹筷插入玻璃水杯中所产生的现象一样,是物质密度不同产生的折射,所谓重物吸引并不能使光线弯曲,把物质和时空分割开更是错误。真空是光量子场,是最大的能量空间,一颗恒星射出的光线一旦进入宇宙空间就与量子场同一,根本不可能再返回。从空间重力场理论看,因光无质量而为纯能量,能量多少又表现为空间的大小,能量的变化表现为空间变化,所以光的辐射实际是空间调整的连锁反应,这种反映不会完整地传导回来,因此光线发出并不能返回。我们所接收到的回波,实际是空间调整信号又传导回来,不是原射线的返回。我们接收到的关于某一星球的信息都是该星球空间重力场变化时引起的周围空间变化所传递给我们的,这就是光速不变和引力及光瞬间传递——即时达的本质。
辩证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乃天道使然。辩证理性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必须服从客观,必须如实地描绘这个世界。能量守恒既以2.7K为常数,一定数量的物质空间就不能大于或小于这个数值,物质能量以及质量就不可能是无限大或无限小的,这就是辩证自然观为什么只能是有限循环理论而非其他的原因。能量守恒定律是空间重力场论的坚实基础,空间重力场实际就是能量场,空间重力场理论就是能量场理论。有人多次问我,你研究统一场论,搞出个重力场论有何用处?且不谈物质构成和宇宙构成这些大课题,就拿当前的航天热来说,可举两例:
一是航天发射。我们发射航天器都是从地面发射的,为了减少阻力,航天器做得非常紧凑,尽可能小。多国联制的国际空间站是最大的航天器,宇航员的活动空间仍十分狭窄,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靠椅上。这使得航天器密度高、比重大,从空间重力场角度看,这些航天器更适合呆在地面而不是飞向太空。为了让如此重的东西上天,需要耗费大量能源,既使在太空中,太阳能电池所提供的动力也不足以维持轨道运行,仍需携带一定数量的能源以维持运行,这就加大了负荷。如果我们把航天器造得大些、轻些,密度小些,使其更适合于空间重力环境,那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维持轨道运行。比如我们要建造火星探测器,就可以按火星密度3.9来制造,这样做就可能不必借助其他行星的引力先去绕太阳飞行,而可直接飞向火星。我们探月工程中如按月球密度3.3来建造探测器,它可能非常容易定轨就位。专家们会说航天器造大了就得增加发射动力以克服大气阻力,问题更多。其实人们早已提出过解决方案,即用大型飞机将航天器带到万米以上高空,从空中发射航天器,高空大气阻力仅是地面的十分之一二,比在地面用火箭发射经济得多。按浮力造船得浮力,按能量场造飞船得能量(节省能量等于获得能量),重物在内,轻物在外,大自然自有它的法则。人们一直幻想利用引力来进行太空旅行,当我们了解了引力的奥秘之后就有了这种可能。我们可以设计一套类似缓冲气囊的装置,用于探测低密度的远日行星(也可以用来探测月球),航天器脱离运载火箭后打开气囊,它就会自动拖带探测器飞向目标。到达目的地后再放掉部分气体,探测器就会自动降落目标表面,剩余的气体在落地时仍可起到缓冲作用。它的原理就在于引力场就是重力场。行星作椭圆轨道运动都是大气拖带的结果(大自然把事物都当成整体来看,行星的运动也是整体运动),大气层在无包裹的情况下拖动行星固体部分向远日点运动。航天器加上气囊后,整体密度降低,产生浮力——引力效应,按重力场要求会自动向低密度空间配置,这在我们探测地球以外的空间中用处极大。
航天器做得大、做得轻,需要削减防护层,能保障安全吗?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太空垃圾。
所谓太空垃圾就是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及其碎片。关于太空垃圾有许多耸人听闻的传言,有人说太空中的垃圾碎片达40万以上,重达2万吨,严重威胁着人造卫星等航天器的安全。其实人类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送上太空的航天器不过四、五千个,总重量不超过三千吨,大部分为金属材料,还有陶瓷、碳纤维等材料,这些材料比重都较大,不可能长期停留在太空中。各航天大国都在监测着这些航天器和太空碎片,已在编号范围内的有8500~9300个,其他更小的、观测不到的碎片不会超过编号数的5倍,也就是说,安全问题实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在碰撞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情况下,只要不是需要回收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航天器都造成装甲车。这样看的道理就在于地球的大气外层属低密度空间,航天器以及上面的各种装置都是比重大的高密度物质,在没有能源动力供应的条件下不可能停留在此,随着动能的减少,那些太空垃圾运行的轨道会逐渐收缩,最后落入大气层,小的完全烧毁,大块的会有些残余落在地表或海洋中,所以不必过虑。
本文称为《能量守恒再认识》,也是引力再认识,引力解三篇未及拿出,先抽出部分内容以飨读者,也算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对这个问题改换一下思路。

方悟
2004年4月8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05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王紫馨(方悟)  2004.11.1
现在我要向你们提出的空间和时间观念是在实验物理学的土壤中产生的,其力量就在这里,这些观点是根本性的。从现在起,孤立的空间和孤立的时间注定要销声匿迹,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保持独立存在。
——闵可采夫斯基1908年在德国自然科学家大会上的讲演
一、        话说非常道,整体为一抱。二、宇宙大一统,空间作名号。
三、   四力皆引力,量子相对效。偶然即必然,认识大同到。(全文摘要)
为什么说老子的哲学是“非常之道”?因为老子的哲学才是宇宙观,而一般人的哲学——“常道”,仅是作为人生观出现的。如果用金字塔来描绘客观及主观世界,那么宇宙观在极顶,人生观在底层。“天人合一”,应是人去合天,人法天,而不是相反,以所谓人生感悟去解释整个世界。
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为地划分微观和宏观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哪有什么统一?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优秀的思想,老子说得极为透彻——“抱一为天下式”。一是说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是最基本的法则;二是说那代表“一”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天下所有事物,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
大统一如何来统?就是要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自牛顿以来,人们已经把万物归纳为“三”,即空间、时间和物质,牛顿以绝对时空把三者相互孤立起来,爱因斯坦向前推进了物理学,使三者相互联系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归二合一,但传统对立性认识阻碍了他。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逝”为时间,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事物上,表现为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
在微观领域中,我们还有一套四作用力系统,其中最具普遍性的是引力,我们只能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而统一为引力场作用。空间场都有引力,空间场即引力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引力场又是重力场、质量场。质量代表一定能量,质量场同时也是能量场。宇宙中的物体就是按大统一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所规定的2.7K守恒值在空间分布的,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状态。牛顿力学三规律由此成为万有引力规律的具体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成为引力不同状态下的说明,整个力学得以统一。这一本质属性构成物理学及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化学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同期以及生物学的遗传和变异都必将建立在空间重力场能量守恒基础之上。有了这一理论,我们甚至能计算出不同能量状态下电子运行的轨道,必然性与偶然性同一,只要知道原因,就能知道结果。人类认识深入到了自然本质,“第一推动力”就是引力,上帝就是大自然本身。一切神话都将成为历史,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外星人和超光速等都将寿终正寝,建立在观测事实上的新理论将取代它们,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利用也将有一个飞跃。因此,当你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你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最早了解到老子的伟大思想。”
关键词:非常道、抱一天下式、道曰大、大一统、空间场。
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  
——爱因斯坦
一、话说非常道,整体为一抱。
老子是哲学家,哲学家的特点是眼界向外,悲天悯人,那过多倾注于个人的,都不能算真正的哲学家。什么是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宇宙观,是用来解释整个世界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哲学是头脑掌握世界的特殊精神方式”。它用于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哲学;用于政治,就是政治哲学、法哲学;用于人生观,就是人生哲学,这种认识符合客观及人类理性。有人非说哲学就是人生观、生活观,当然奈他不得。把具体哲学当作普遍意义的哲学,把个人生活当成整个社会生活,把个人世界当作整个宇宙,非用“白马”指代一切颜色的马,那么不可语之海。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寻这个世界的奥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既是自然科学的目标也是社会科学的目标,许多人为这个人类认识的终极目的而付出毕生努力。不管是中国的五行说、印度的四大因素说,还是古希腊的原子论以及多种气源说,都指向这一目标。所以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这种探索精神,沿前人指出的方向继续努力。放弃探索和努力,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或人云亦云、盲目崇洋,中华民族都不会有希望,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研究万物归三并二合一的原因。哲学的本质功用就是探求宇宙万物的本原,寻找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指出超越常识的普遍真理,所以它在人类科学文化体系中居王者地位。但近年来,一些人要否定哲学本质,取消哲学的历史使命,他们仅看到自然科学的繁荣与哲学的滞后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就认为追求世界本原和知识的确定性是不会有结果的,而未意识到正是传统哲学的对立性认识阻碍了我们。我们曾多次讨论老子智慧与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关系,但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老子思想正是人类打开通向未来大门的钥匙。老子在2600年前已经给后人指出了认识整个宇宙,走向大统一的道路,许多人仍和牛顿一样,认为“同时考虑所有这些运动的起因,是整个人类智力所不能胜任的。”(1684年 牛顿《论微粒》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141页)有的人追随牛顿走上钻研宗教神学的道路,把神佛看成是宇宙万物运动的“第—推动力”,也有人干脆就坚持不可知论的立场。既然人类是宇宙中的最高智慧,为什么不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拥护统一性,它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又被定义为客观实在即客观存在,实际等于说世界统一于客观存在。这种同义反复的论证,对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自然科学本来就承认这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你并没有说清这客观存在是什么。它仅对区别唯物和唯心起一个标尺作用,这就是它为什么没能推动科学进步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334页)现在我们就用老子思想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换个思维方式来看问题。如果用几何图形来描绘我们的世界,可用到两个图形:一是等边三角形,二是圆形。三角形表示空间,象征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金字塔层级系统,具有整体结构,底层小系统构成大系统,再构成更大的系统,层级递进,直至顶级。圆形表示时间,象征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永不间断的循环,终点也是起点。因为圆形实际是三角形围绕中点的运动,如果合二为一的话,只用三角形就可以说明这个世界。当等边三角形一角向上时,表示“一”和“多”两个对应的范畴,“一”在上,“多”在下,表示各层级逐级向上合二为一,直至极顶,那在最高层的就是我们的大宇宙。如果想了解人在宇宙或说大三角形中的位置,按天、地、生、人来排列,它在第四级。按天文学的说法,宇宙称为总星系,其下为星系团,再下为星系,第四层为星团,第五层为恒星,第六层为行星,第七层为行星的生物圈,第八层为动物,第九层级才是人类,人处于较低的位置。当三角形倒置,一个角向下时,表示“—”和“多”两个对应范畴,“多”在上,“一”在下,表示各层级系统的运动规律的普遍性,也就是它有多大适用范围,这是整体性另一方面的表现。我们看到顶级系统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一切事物;而最低级系统具有最小的普遍性,除自身外,不适用于任何其他事物。了解这一点,也就会真正理解老子“执(抱)一为天下式”的哲学含义了,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宇宙是一个整体,由低层级系统逐级垒砌而成;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可为一切事物的法则。整体性认识还说明在一个系统或一个层级中,其共性规律支配一切,作为普遍共性和大统一规律在本层级的具体体现,该系统层级的所有事物都不能违反,所有违背共性的认识都必然是错误的。当我们用这一原则来清理旧认识时,就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将得以统一和澄清。













图1:有限宇宙等级图                 图2:有限规律适用图

哲学作为人类思维对客观具体存在的抽象反映,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它也是一个金字塔系统:在塔顶的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总体认识,即宇宙观,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其下是天道观,再下是地道观,最后是人道观,即人生观。人的生活理念属于较低的理性层次,非要把它抬高,高下错位,怎会有正确的认识。一般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大都从个人角度出发,以所谓人生感悟去解释整个世界,以生活观代替宇宙观,所以称为“常道”,即一般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老子的哲学之所以是“非常道”,是不一般的哲学,就在于它首先是宇宙观和世界观。《道德经》中,老子首先介绍的是他的宇宙观——道,然后才转入具体领域,讲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的哲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它以宇宙观统领政治观及人生观,具体哲学服从于整体哲学思想,它不会违反总纲。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理论结构也合于组织结构原则。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体现的界度层系规律意义。层系是规律作用的界限,上级管着下级,下级不能越上。每一个低级别规律都是高级别规律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运用,个性是共性的表现,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这就叫统一性。地方不能指挥中央,这是常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这一点,我们对老子的理解就会有错误。许多人把老子作为总纲的宇宙之道和作为分支及应用的人生之道混淆起来,把自己对人生之道的错误理解强加于老子,这个现象在老子生前就很普遍,致使老子慨叹“知我者稀”。
我始终强调不能以庄解老,就因为庄子哲学是“逍遥游”的人生哲学,是低层级的哲学,不能以它来解高层级哲学。以庄解老,得到的仍是一种人生哲学,而非宇宙观。就算老子之道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也和庄子的不同。庄子消极避世而老子积极入世,老子处弱谦下,是为向强转化;庄子则把处弱看成是避世保命养生的手段。老子以静制动,庄子以静避动。老子以积极态度促使事物完成它的循环,庄子以消极态度停留在一个点上。世人总以老庄并称,实在未辨其真。我们并不反对研究老子的人生哲学,而是反对以人生哲学取代老子的宇宙观或当成哲学的主体,以至错误地理解了那被天道指引下的人道。连庄子都承认自己不是老子一派,我们的研究者为什么还要强拉硬拽,乱点鸳鸯谱?

[ Last edited by Asurahyde on 16-3-2005 at 03:32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05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2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
王紫馨(方悟)  2004.11.1


在中国哲学分期上,上古至老子是大一统思维时期,其后是对立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所以不能用后人的认识来解老,无论是庄子还是其他人。我曾说:可怜今人不知古,未入角色先糊涂。千言不晓何意解,枉将己心换圣徒。古人素朴的生活以及人口的稀疏,使当时的生产力尚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与自然的矛盾不突出,所以上古人类很自然地把这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也就形成了他们“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整体性认识正是后人所缺乏的。人口的压力使两千年来的人类拼命掠夺自然,把自己置于同自然对立的地位上,从而形成了“人定胜天”的一分为二的对立性哲学思想。对立意识的起源固有其历史因素,但它不可持续发展的操作使它最终走上绝路,王霸之术、仁义之道皆不足用,现代人类只有求助于上古思想才能摆脱困境。
一些同志倡导“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但不晓得这条路并不通向终点。“和而不同”是存异,它与大统一的求同寻找共性是两条思想路线。存异强调个性,求同强调共性,一是天人相分,一是以人去合天,一分一合正相反。
“道法自然”是说哲学——道,是自然的抽象和模拟,所以道是“自然之道”,反过来又可以说宇宙是按道,按统一的规律来运行的。天管着地,所以地要法天,它是“太阳中心说”在天地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在宇宙中,星系是宇宙的细胞,恒星是基因物质,行星附属于恒星,行星的命运由恒星决定,许多问题只有用“太阳中心说”才能正确解释,但我们的地学领域中,“地球中心说”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它说明由哥白尼开始的科学革命仍未完结。
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生存,未来也办不到,我们会逐步予以证明:人类一切行为都有自然之法在约束。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它告诉我们:只要把最具普遍性的东西搞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以何为法的问题。过去有一种说法,说人类永远不可能获得绝对真理,因为不存在绝对真理,他们把绝对真理看成是相对真理之总和,忘记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即是绝对真理,忘记了两极相通、两极同一的哲学真理。他们口头上说是可知论者,实际是不可知论者。我们用归纳方法去获得上一级的抽象共性时,并不需要把所有下一层级事物的具体个性全都了解清楚,不需要拿出一个“总和”,我们总是从部分个性中去抽取共性,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否则,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共性规律。宇宙之大,我们连地球如何尚未搞清,如何涉足其他?我们今天所建立的各门科学都是以部分推知整体,以个性推知共性才建立起来的,以不可知论者的标准,今日不复有科学存在。老子之所以高出常人,就在于他对思维方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以万物归三,再归二,终得一,得自然之道;又以自然之道演绎,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逻辑思维是科学抽象的基本形式,物理学中通常使用分析——综合法与归纳——演绎法,在具体研究中使用分析——综合法较多,在重大理论研究中则使用归纳——演绎法,它又叫整体性方法。我们如何寻找共性?这就要用归纳方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逐级归纳,直到顶级,把这个世界统归于一,无可再归为止,你便找到了那绝对共性。这也是老子从万物中概括出“非常道”哲学体系所使用的方法。爱因斯坦研究统一场为什么不能成功?就因为他到了第三级,到了“三”这儿,再也归不上去了。牛顿把这个世界看成“三”:物质、空间和时间,三者不相关。爱因斯坦向前迈了一步,把三者联系起来,物质变化的时候时空也变化。从前人所到处向前走,登上第二级再进到“一”,发展人类认识的任务落在现代人身上,站在巨人肩上攀登绝顶,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一切发展都是承旧出新而不是破旧立新。面对人类以往的精神成果,只有全面继承者才有实质创新的可能,非由此路者必入歧途。我非常推崇牛顿的那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看到科学的胜景,站在巨人肩上才会有创新和成功,牛顿名言所体现的哲学实质就是一切发展都是连续过程而非间断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发展速度不同,使某些阶段的变化显得突如其来。有些人对人类的知识宝库不屑一顾,想凭借一点灵感或局部经验就去拱倒巨人,绝无成功希望。所以我说:在分离的观念中,在一个分裂的世界中谁也找不到统一场。我在网上看到几十种统一场论,许多人把前人成果推倒重来,还自称是最伟大的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爱因斯坦向前进的地方倒退了,不仅没有越过“三”,而且添加了不少个人发明,搞到了四、五、六。不是我有意贬低他人,而是我们的“官科”和“民科”不了解这个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都偏离了老子指出的康庄大道,在科学上,不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而是“自古华山一条路”,非由此途,难得正果。你想从个别走向一般,由“多”到“一”,就不能越搞越复杂,大自然喜欢简单。人们喜欢追求完美,哥白尼也说“我们的理性总是要求任何东西都处于最完美的秩序”(引自《大学物理导论》第52页),但只有简单才显出完美,复杂化的东西不会给人以美感。托勒密的“地心说”虽然是错的,但他的理论曾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他在他那个时代,仍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撰写《天体运行论》,是因为他坚信自然界是优美而简单的。托勒密为解释复杂的天体运动设想宇宙有九重天,为假设本轮和均轮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设置了了八十多个齿轮,哥白尼认为:把太阳和地球易位,以太阳为中心就连一半齿轮都用不了。从哲学角度说,越高层级的理论就越抽象、越简单。如果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老子的从万到一的综合递进过程,数越小,越意味着简单化。你在第十个层级上,可能需要十个理论、十个公式来说明事物,而在顶级,只需一个理论、一个公式,现代物理学所需要的就是如何把它简单化。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演绎,是老子把他认识到的绝对真理运用于社会和人生得出的结论告诉世人。由于固守“不言之教”,尽量少说,五千言已少得不能再少了,没有交待自己的心路历程,使后人不能再登金字塔顶俯瞰这大千世界。如果有一本归纳之经,引导众人同登极顶,也许老子就不用慨叹“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了。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由于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现行哲学体系自然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今天的科学应以林耐为榜样,像建立生物学体系那样建立大自然观体系,以顶级规律、顶级公式统领—切领域。宇宙是个金字塔系统,人类语言和思维作为这个世界的反映也是金字塔系统。与埃及的金字塔实物不同的是:宇宙中的每一个子系统自身也是一个金字塔,不能仅当作一个“砖块”。在哲学上,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无序性是有序性的表现,不平衡是平衡的表现,结果是原因的表现,多是一的表现,多可归结为一,一可说明多。依界度层系,有再多的宇宙也可统而为“一”。“一”指事物为一整体,有限才可合成一个整体,无限便谈不上有机性。无限因其无结果而为不可知。走进无限中的人都是不可知论者。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在破除了对立性思维后我们会得到一个整体性认识,这个认识来自对原先被对立的不同部分的归纳。我们再从这个整体性认识出发,以演绎方式,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去纠正那些因对立性认识而产生的错误,我们便能获得异于常人和常道的新认识,科学史上所有的创新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系统论不是讲“系统具有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吗,这些功能用对立性认识是看不到的,而整体性认识----“非常之道”就因此具备了超越常人和常道的认知能力。从认识对象来说,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整体性质和本质特征不能由对立性、分离性认识来认知。
近期,杨振宁教授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提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引起极大反响。近代科学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许多人仅从思维认识或政治制度找原因,都不够全面,需整体认识才能找到根源。人类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文化科学及政治都属上层建筑,经济决定其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是不会产生近代科学的。恩格斯讲社会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进步,你没有这样的社会需求呀!搞发明创造被视为“奇技淫巧”,是下九流的行当,知识精英都走读书做官的道路,皓首穷经参加科举。欧洲能产生出近代科学,那是先有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的发达,次有文艺复兴,再有宗教改革,而后才有新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经济需求、人的自由、思想的解放,我们哪一条也不具备,何谈科学进步?思维方式也是原因之一,但并不重要,杨先生说过头了。为什么也是个原因?因为人认识事物,是要先认识局部而后认识整体,先得个性而后抽取共性,先要有细节的分析而后才能综合。古代哲学带有简单、朴素的特点,它对自然界长于整体认识而失于细节的说明,较多地依赖悟性而非观测。近代科学的特点是在精密观测基础上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再用实验验证,是实证科学,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原始科学没这套东西,你那个阴阳五行要建立数学模型就较困难。但需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科学和近代科学不同,认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或说自我扬弃进程,已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完成了一个循环而达更高的层次,它需要的正是类似于古代的那种整体思想,以整合全部人类认识,此时再来批判“天人合一”就要犯错误。
真正的统一性认识不能产生全在于宣传统一性的同时却进行着相反的思维——一分为二,谁能反其道而行,变分为合,谁就抓住了统一性。人们认识这个世界是要认识它的本质,而“一”就是共性、必然性、规律(平衡性)和本质;“多”是个性、偶然性、无序性(不平衡性)和现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是共性。马哲对规律的解释是: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本质是现象中的共同的性质,即共性。哲学范畴分有、无两大系列,在无系列中,一、共性、本质都是思维的抽象,它没有具体的存在、没有实体,所以一存在于多中,本质存在于现象中并通过现象(多)来表现。在探索世界的统一性过程中,人们所犯的一个错误是总想找到一个实体,忘记了哲学对这个矛盾的世界的关键认识,所以他们把空间——事物最普遍的共性当作了物质存在的形式而非内容,也把抽象性的宇宙概念当成具体存在来看待。在哲学范畴系列中,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多是一的表现,无为因,有为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切存在都表现为某种具体的空间形式,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唯一共同的性质,唯有它才是内容,万物都是它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相反,时间也不过是空间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物质运动,中华先祖五千年前已把这世界定义为时空,现代人至今不能理解。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人物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他们的最大贡献在时空理论,他们的不足也在时空理论上,今人要想对前人有所突破也只能是在时空理论上。我曾在《波粒二象解》中说:
“古人比我们聪明,请听《尸子》所言: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界为方位,世为迁流。’(《楞严经》卷四)
“代代相继为世,疆边域限为界。”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要确定
时间与空间的,—般法则的遵行。
横向空间分为层次等级,纵向时间划出系统过程。
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具体时空。
靠界度层系联结,世界才成一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05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3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3
王紫馨(方悟)  2004.11.1

二、宇宙大一统,空间作名号。
老子时代,人们认识的只是宏观世界,现代人类又认识了微观世界,于是我们有了两套系统:一个只讲空、时、物,另一个除这三样东西还讲四种作用力。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把微观与宏观各自同一,再把二者合一。
我们了解了宇宙的层级系统结构,把它统一起来就非常容易了,无非是用同一之法,逐级向上同一。这个归纳过程,老子在《道德经》中未讲,它是老子自身的心路历程,他只是把自己悟到的真理向我们讲述,而我们要真正理解老子,就需“重走长征路”,重登金字塔顶,体验前人心路艰辛,方能大彻大悟。宏观上,科学界现已上到第三级,正在向第二级和顶级努力。我们已使万物归于三,即空间、时间和物质。这三个东西,牛顿把它们看成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干的。他认为时空都是绝对的:“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所谓绝对时间是“……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9—20页)物质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中运动变化,而空间和时间不变,它们仅作为物质变化的坐标。牛顿以把这个世界三分的方式建立他的经典力学体系,这在当时是必要的,是科学发展必经的一步,这是我们不能责怪牛顿的历史因素。一百年前,经典力学无法再解释某些物质现象,普朗克提出了量子概念,发展出量子力学,被认为是连续变化的无限世界,在微观领域中变成了不连续的有限世界。在另一方面,宏观世界也被爱因斯坦用相对论给予了新的解释,经典物理学跨入了近代的门坎。爱因斯坦把牛顿相互独立的“三”,变成了相互联系的“三”,即把绝对时空变成了相对时空,空间和时间随着物质运动一起变化,这是一个重大进步。前人未从“三”进到“二”和“一”,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思想工具,二十世纪中期,走向统一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我们若处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什么也不是,所以不要批判他人。历史把寻找统一场的重任交给了现代人,应该庆幸尚有一块科学空白可供后人填补,我们切不要错过这个历史机缘。
物理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它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形式,所以物理学下又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具体科学。具体形式所表现的具体规律虽然各不相同,它们必然有共性,服从于最基本的运动规律,研究物理学,首先必须搞清这一基本规律。物理学从其历史发展来看经历了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两个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的本质区别在认识对象不同所产生的时空观念的不同。人们从中观即人体尺度进入了宏观和微观世界,从低速运动进入了高速运动,因运动速度不同,人们的时空观念相应变化。只有同时适应微、中、宏三大尺度的时空观念才是正确的,才具有普遍意义。
爱因斯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统一场的研究,到临终未获结果,此事我多次提及,就是想说明:割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同一性,是不能使这个世界统一的。老子高于我们所有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条统一这个世界的捷径,就是把人们看来相互对立的事物同一,使“三”归为“二”,再归于“一”。“一”是同一,又是整体,所谓“抱一为天下式”,就是要学会把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个整体,也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把低层级事物看成是组成高层级事物的要素。你认为微观与宏观不同,各有各的运动规律,这个世界怎么统一?东风也好,西风也好,首先它都是风,这就有了共性,不就统一了吗?它的本质不都是空气的流动吗?物、空、时,三个东西怎么统一?很容易,物质是什么?是不同形式的空间存在!没有空间形式,就没有事物,那个大爆炸假说的“奇点”没有了空间状态,也就否认了宇宙的存在,哪还有宇宙的诞生?时间是什么?是空间形式的变化!所谓物质运动不就是空间状态在变吗?那被称为机械运动的基本矛盾的“飞矢不动”的悖论,不就反映了时间无限分割所导致的空间状态,从空间位移运动变成了静止吗?它也以微分的数学方法说明无限即是有限。那无数的物质具体形态,其共性就是空间。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个性是共性的表现,物质形态是空间形态的表现,而不是相反。把空间和时间说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颠倒了抽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物质形态同一于空间形态,我们就从“三”进到“二”,再把时间同一于空间变化,我们就从“二”进到了“一”。在人类认识史上,只有老子给我们指出了这条通向大统一的道路。老子在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注释者都把“大”说成是“广大”、“阔大”,望文生义,当作形容词来用。“大、小”作为形容词本是用来描绘空间状态的,但老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大”当作名词来用的,是“强名之”,不是“强形之”,这种常识性错误是不该犯的。“强名之曰大”,“大”作为形容词当作名词时,直接指代它原来的描述对象——“空间”,老子实际是说,我们的宇宙的运动总规律可称为“道”,它是关于空间场的理论,所以说:“道曰大”。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时光流逝,旧的空间形态不复再现,所以说“大曰逝”,“逝”即时间。空间变化存在周期循环,到一定极限就会返回起点,这就是“远”和“返”的含义。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就表现为万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承继老子的观点,我把统一场看作了空间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赋予老子的空间场论以现代形式。
在对时空的认识上,古人大都把空间看作是虚空。亚里士多德进了一步,认为空无一物的虚空不存在,空间必是充实的,是一个物质的连续体,空间由物体间的关系构成,时间和运动都是连续的。牛顿集近代时空观念之大成,提出了绝对时空观念,他实际又退回虚空的观念上。虽然牛顿的时空观是对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抽象,可使人们在经验范围内不必考虑运动物体的时空特性,但不能据此就认为时、空、物三者可以分割开。黑格尔就不同意牛顿三分割的形而上学观点,他指出:“它(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空间和时间都属于运动;速度,运动的量,是和某一特定的流过的时间成比例的空间。运动也可以说是空间和时间的关系;……空间和时间最初在运动中取得现实性。”(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88页)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使人类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他把空间和时间与运动联在了一起,运动时“钟慢尺短”,我们看到低速运动的物体似乎本身无变化,实际只是变化微小而已,高速运动则有很大变化,你要达到光速先要变成光。“钟慢尺短”就是运动的显现,物体本身也同时收缩或分裂膨胀。中观人体尺度,物质空间的量变到发生显著质变,有一定弹性幅度,使人们忽视了空间变化。而微观和宏观的空间变化显著,它们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佳工具和实验场。必须指出的一种错误理解是:“钟慢尺短”的相对论效应被说成是物质运动所带来的,而且说运动物体本身并未变化。人们忘记了黑格尔所说的运动是“空间和时间的直接统一”,不能把物、空、时看成是三个独立的东西,运动就是空间的连续变化。空间作为所有存在的共同本质,它是最大共性,一切物质不过是不同的空间形态。老子处于人类认识发展的早期,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虽然他天才地认识到了自然界作为空间形态的本质,但无材料来说明空间的具体性质。现代人类秉承2500年的科学进步,有用现代科学来说明空间场实质的义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3-2005 07: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4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3)
王紫馨(方悟)  2004.11.1

三、   四力皆引力,量子相对效。
宏观上我们把三种东西归一为空间,微观是不是这样呢?在自然界四种作用力中,电磁作用对中性物质影响不大,它存在于荷电粒子与光子间;弱相互作用存在于光子外的所有粒子间,主要表现在衰变过程中。强相互作用只存在于核子内部及强子间,只有引力作用具有普遍性,如把四种力合一,只能归到那最具普遍性的东西上,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一些人总想把四种力归统于人们较为熟悉的电磁力,恐是费力不讨好。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评委们把3名美国科学家的成就称为“夸克世界中的一个多彩发现”,称这3名得奖者的发现涉及了诸如:什么是大自然中最小的粒子;这些粒子如何组成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自然中存在着哪些力以及它们怎样相互作用等物理学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整个20世纪乃至现在都是物理学家们最渴望找到答案的谜题。强相互作用即使核子结合为原子核的核力,重子和介子都有强相互作用,因而又称为强子。人们认为较重的粒子都是由更微小的粒子——夸克组成,虽然一些实验与人们的某些理论接近,但至今未分离出任一种夸克。夸克被关禁闭说明夸克模型并不合理,所谓“渐进自由”也与宇宙这个大实验室的实例不符。从白矮星、中子星到黑洞,天文现象都告诉我们,物质粒子越接近,它的密度越大,质量越重,引力越强,越不自由,哪有什么“渐进自由”!我们赞赏美国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但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诺贝尔奖仅能看作对科学探索精神的鼓励。
“一”代表着整体和普遍性,归一必须归到最具普遍性的事物上,这既是哲学原则也是科学原则,不懂得这一点,势必要碰壁。
宇宙是具有万有引力的空间场,可认为空间场即引力场,而引力即是重力,这一点牛顿早就意识到了,在谈到自己1666年一系列重要发现时说:“这一年里,我开始想把重力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在求出了在内球面上一个旋转的小球对月面的压力后,我就从行星运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开普勒定律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后把使月球保持在它轨道上所需要的力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做了比较,发现它们近似相等。”实际上,引力和重力不是近似相等,而是完全相等,就是一回事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为前提,也认为空间具有重力结构,引力即是重力,因而我们可以把此“一”设定为空间重力场,用其说明一切宇宙现象。如地球上的物体抛起后会自然下落,就是因为有重力作用,地球引力即重力,实际一切引力皆为重力。“一可说明多”,即顶级原理、顶级公式可以说明一切事物。物理学旧理论缺乏想象力,未能将之推广。恒星、行星、卫星、彗星为什么都按一定轨道运动,因它们要遵从万有引力空间重力场的规定。 宇宙空间中的环绕一个中心的圆周(包括椭圆)运动都是按空间重力场重力分布区来进行的,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实质。
在物理学上,质量和重量两个概念不同,质量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以粒子数表示,通常以核子量为质量数,为不变的常量。重量是地心引力产生的向下的力量,它因各地区引力的不同而有差别,人们认为离地心远的物体离心力大,抵消了部分重力,所以物体在两极比赤道重一些,在低处比高处重一些。这个差别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空间结构的重力性质。静止状态下,所有的物质一定要按密度,即重力原则来分布,作惯性运动;如果物质密度变化了,物体就应处于相应的空间区域,从原有位置到新的位置就形成空间位移的机械运动,形成加速运动。我曾在《也说彗星》这篇文章中指出:彗星的产生是由于太阳系两个小行星带的小行星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时,冰雪(包括氢冰、氨冰、干冰和水冰)融化,密度加大向内层空间移动而形成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轨道不是圆形而是椭圆,也因为冬夏远日点和近日点行星的密度有差别造成的。行星的进动一方面是因太阳不断辐射能量使太阳系总能量减少,空间收缩,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行星自身质量减少密度加大,需要转移到更靠近太阳的轨道上去,这是引力进动的实质。
在一定条件下,重量就是质量,重力场就是质量场。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 mc2说明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表明质量场也是能量场。空间场、引力场、重力场、质量场、能量场,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宇宙所使用的不同概念,其实质相同,不论你是讲能量还是讲重力都指同一个东西,这个世界就统一了。这样,在空间场论中,牛顿力学三定律成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成为不同引力状态下的理论,整个力学统一在引力场论之上。这一本质属性构成物理学及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化学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同期以及生物学的遗传和变异都必将建立在空间重力场能量守恒基础之上。有了这一理论,我们甚至能计算出不同能量状态下电子运行的轨道,必然性与偶然性同一,只要知道原因,就能知道结果。人类认识深入到了自然本质,“第一推动力”就是引力,上帝就是大自然本身。一切神话都将成为历史,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外星人和超光速等都将寿终正寝,建立在观测事实上的新理论将取代它们,人类对自然力的认识利用也将有一个飞跃。因此,当你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你们可以自豪地说“我最早了解到老子的伟大思想。”
我们的宇宙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尺度空间上各向同性,也就是从整体上看,宇宙中的物质均衡分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是能量守恒规律的要求,是宇宙和谐优美的标志,也是辩证性自然的表现,其均衡量度为2.7K。但从小尺度看,从局部看,物质分布又是不均衡的。这是因为在宇宙中,第二级结构是星系团,星系虽有大小,但在星系团内按能量守恒要求形成互补,保持2.7K平衡值。第三级星系是宇宙基本要素,星系结构以下的物质分布完全按重力分布,极不均衡,但星系总能量按在星系团内的互补或接近或略高于2.7K,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如统计力学就是在不均衡中取其均衡值的一个例证。大尺度空间没有中心区域特征,重力中心在星系以下的天体中才有突出地位的事实还说明宇宙没有中心,也不可能从某一中心点爆发而成,恰是星系才是由一质点爆发产生的。“常道”不懂得凡是具体的存在,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不懂得整体存在于部分中,均衡存在于不均衡中,抽象存在于具体中的辩证法两极同一的道理,只能站在众妙之门外。
空间重力的实例比比皆是,地球如此、太阳系如此,银河系也是如此。地球的最外层是大气层,中间是作为岩石层的地壳,地心则是量子结构的引力子核即中微子核。太阳作为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居太阳系正中,八大行星及两个小行星带按质量密度从内向外的顺序排列,凡与这个顺序不符的,都是计算有误,如类地行星未计算大气厚度和质量,如重新加以测算,行星密度差(包括两个小行星带)为0.5。我们看到银核有一个大质量黑洞,为最大重力区,向外,恒星密度渐疏,重力渐小,到外层银晕,已变成稀疏的星云,间或点缀着一些球状星团。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都是旋涡星系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由于能量的释放,它们的空间由旋涡状收缩成现在的样子。我也曾提到:宏观似微,微观似宏;两极相通,正反互容。空间重力结构作为宇宙的普遍性不仅存于宏观中,也存在于微观中,粒子也都是重力结构。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质子转,却不会落到质子上,而正、负电子却会相湮灭,这不是违反异性电荷相吸引的规律吗?空间重力结构正好能解释这个问题。质子质量是电子的1836倍,位于氢原子核心,电子是密度最小的粒子,重力结构远小于质子,所以它只能按重力分布在质子外围运动而不会落到质子上。而正、负电子质量相同,密度相等,可在同一空间区域存在或相结合。根据玻尔提出的能级分立原则,电子在核外各能区的分布也必定符合引力平方原则:从低能区到高能区,电子运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到核子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同样,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是重元素,按密度应存在于地层深处,当它们被地质运动带到地表时,就必须裂变为较轻的元素才能与地表空间重力结构相适应。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上靠近放射性元素的重元素放到月球上或太空中,它也会变成放射性元素,以便和那里的空间状态相适应,这个重力原则也是适者存在的规律。
因为物质必须按重力原则构成,所以就物质构成而言,只存在原子、离子、量子三种形态,它们构成三角正向顺时针循环,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人们较熟悉的固、液、气三态均属于原子内部的二级形态,三者仅是原子间的距离有变,而原子本身未变,在能量增减时可以膨胀或收缩。等离子态下,原子分裂为正、负离子,无论温度高低,都不能再使二者复合,所以我们既能看到太阳表面日冕中存在着百万度的高温等离子态,也能看到宇宙中接近绝对零度的等离子星云,那是高温等离子体膨胀降温的结果。当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下,4000度以上的高温就可使核子裂变,在正、负电子相湮灭变为光量子向外辐射的同时、引力量子——中微子内聚星核。引力量子在黑洞中吸附能量再重新聚合为原子,开始新的循环。在《波粒二象解》第四部分的极限公式一章中,我提到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 = c  (E为能量,c为光速,m为粒子静止质量,p为粒子动量。)上述公式的平方根有正、负两解,你可取正号,也可取负号, 实际是说能量有正态和负态两种形式, 但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正能态而将负能态舍弃。质能公式代表我们世界最基本的物质状态,怎能因与常识不合而将其忽视?狄拉克在建立他的相对论电子波动力学方程时也出现了负能解, 他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从而提出了正电子设想,导致了重大发现。负能态是什么状态?举例来说:人们劳动要消耗体内的能量,可看作内能的释放。为了维持劳动的循环,人需要补充食物和睡眠休息,可看作内能的吸收。如果我们把人当作一个基本粒子,他的劳动状态就是正能态,休息、补充食物的状态就是负能态。反之,我们把人看作是宇宙,他的劳动状态就是现存物质的正常演化状态;他的休息、补充食物的状态就是星系能量释放后坍缩为黑洞再重新吸收光辐射及一切能量的状态,人一昼夜的循环类似宇宙一个创造周期的循环。
恒星燃烧到一定时间后为什么不再继续人们所谓的聚变或裂变过程,而坍缩成白矮星?那是它的能量释放殆尽,所余质量已非能量,万物都在循环。恒星,星系基本是一个模式。现今所有实物粒子都由一种最基本的量子形式构成,都是它的不同的正能态。一旦能量释放完毕,万物湮灭,基本量子便回归负能态即零能态,重新开始能量的吸收和集聚过程,这就是宇宙的循环,也是物质形态有无的循环。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其中的“无”便是指负能态,有即指正能态。有无相生,乃是正、负能态共生且循环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05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5

空间场论——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3)
王紫馨(方悟)  2004.11.1


把能量作为宇宙本质,是前人指出的方向。宇宙是恒星的世界,是宇宙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他星际物质都是恒星的附属。每个恒星都进行着剧烈的核反应,向外辐射各种形式的光和粒子。电磁能、化学能、机械能,最终都要转变为热能,按理宇宙的温度应该不断上升,但其背景温度只有2.7K,即使超新星的爆发和白洞的喷发都没有使这一温度变化。按大爆炸假说是因为宇宙膨胀使宇宙空间辐射保持均衡,但它又告诉我们物体膨胀速率不同,离我们愈远的天体退行速度越快。退行快的或说天体间的距离大的,其辐射量的平均值较小,温度应较低,但宇宙各处的温度都一样。合理的解释是有释放,有吸收,二者速率相同,因而能够保持温度平衡。宇宙就是在能量的辐射、释放与吸收、储存两极同一的循环中存在的。宇宙作为最大的系统层次,作为最大的门类概念和最高抽象,实际是个抽象物,它是没有实体的,但它是有实体的低层级事物的概括,它是作为实在的部分的集合。所以它存在于下层级——第二、三层级的星系团和星系中。作为抽象能量、抽象时空,它没有了生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所以宇宙是静态的、稳恒的,它与各星系作为动态的、变化的、暂时的具体实在相同一,构成相对哲学和物理学的宇宙论。辩证法是同一之法,它不承认事物的对立,不承认事物有纯粹的、脱离了具体存在和个性、特殊性、偶然性、相对性的抽象概念及共性、普遍性、必然性、绝对性,反之亦同。它也不承认事物的整体(一)、过程及相互联系、变化原因可以脱离其部分(多)、阶段及相互区别、变化结果而独立存在。所以宇宙的存在是以星系的存在来表现的,抽象即是具体,宇宙就是众多的星系。现象包含并表现本质,星系包含并表现宇宙,星系的集合即是宇宙,也可以说星系即是宇宙。宇宙学专门研究宇宙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由于人们不了解哲学作为宇宙观、世界观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不了解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便把虚无的东西当作实体去研究,天文学家们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搞出来的只是像宇宙大爆炸这类荒诞的东西。人类一直在追求大统一,但旧宇宙学却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更加分裂和混乱了。
在能量守恒性下,大尺度空间内各种元素含量也守恒,所以我们在恒星级以上天体及空间区域中,氦丰度都在29%左右。既然没有什么宇宙大爆炸只有星系大爆发,那么它的元素丰度在星系形成之初就是恒定的。如同抽象存在于具体之中,是从具体中抽取出来的一样,守恒存在于不守恒之中,大尺度的守恒是从小尺度的不守恒抽取出来的,氦丰度在恒星级以下是不守恒、不平均分布的。例如类木行星上的氦含量远比类地行星高。氦丰度涉及的太阳能量问题我将有专文评论,这里仅指出氢元素聚变为氦元素的反应在整个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实验数据向我们证实这一过程,这在号称实证的科学领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它是一个特别假的“假说”。如果太阳上真有这样一个过程,氦含量应不断增加,但所有恒星,不管新老,都保持一个恒定值。热能是微观粒子运动产生的,温度高说明粒子运动快,它所占据的空间也越大。物质为什么会产生电离,是因为电子吸收能量后,围绕原子核运动的速度加快,不断向外跃迁,最终脱离核子引力而去,产生等离子体是需高温的,温度高就意味着分裂而非聚合,氢弹的爆炸不是聚变而是真正的核裂变——核子完全裂变了,所以在氢弹爆炸现场你是找不到氦的,那些衰老的恒星中氦丰度也依然不变。我对科学界一直致力于发明一个新的永动机——核聚变而感到悲哀,那里浪费着十分之一的人力和物力。核聚变研究也不是没有成果,人们已经站在新能量面前——他们成功地使多层CD靶丸变成等离子体,再进一步就可实现原子核的完全裂变,再现太阳表面能量释放过程。但人们一门心思想着聚变,只把裂变当辅助手段,忽视了唾手可得的成果,如把重心转向裂变,凭现有技术完全可成功实现产业化,脚下即是最高峰。
讲四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不仅查无实据,也有违不可逆性。热力学第二定津告诉我们,自然界中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它只按一定方向进行。从微观上看,在热传导过程中,自然过程总是使粒子运动向更加无序的方向进行。温度高的物体分子动能大,温度低的物体分子动能小。这是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我之所以否定星云假说、大爆炸假说、核聚变假说,不仅在于它们没有实验证明,更在于它们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从低温到高温,我们只看到微观粒子动能加大,其空间膨胀,从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再到等离子态,微观粒子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不断趋向于分离和分裂,这个趋向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高温下只有粒子的分离和分裂而没有聚合。在自然界规律中,力学规律和热力学规律相联系着,同为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因为能量终以热量表现出来,所以能量守恒才以2.7K为标志。第二定律讲不可逆,是因为能量释放后不可能再收回,只能从外界补充,能量的聚合与重新收回只能依赖于黑洞的强大引力作用,也可看作是黑洞物质绝对零度的超低温,对一切高于它的温度的能量的吸附作用。在宇宙空间中,除了恒星附近,大部分空间都是超低温状态,它说明,低温才是最本质的宇宙状态,而我们的专家却更喜欢高温的炼狱,大爆炸、核聚变、星云假说,无不描绘出一幅高热状态,为什么就不解释一下低温的成因呢?无人对明显违反客观规律说法提反对意见,岂非咄咄怪事!每一个领域中起作用的普遍性规律,进入这一领域的事物都不能违反,没有例外,所以凡涉及温度问题,我们都要用热力学规律检验一下。当物理定律和理论假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相信理性,应该依赖那普遍性规律,凡违反它的都判断为错,不管那些假说多么花梢诱人,因为历史从来都站在普遍性一边。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自提出以来,尚未观测到一个实例。人们视力所及的天空中的星星,除银河系内的外,都为星系,而非单个恒星。而能观测到的河外星云中,我们没有找到形成中的恒星却找到了中子星(射电星),最有力的证据是蟹状星云,它是1054年7月中国史籍《宋会要》记载的天关客星,公认的超新星爆发的遗迹。星云的主要成分是等离子体,我们已知等离子体不能聚合,那么星云怎么会收缩为星球呢?一方面,星云假说无例证,另一方面,其反向的超新星爆发斥力辐射,抛散物质膨胀形成星云却有着众多观测证据,我们是应该漠视实证还是修改理论?无疑,真正的科学态度是后者。
举一反三,所有的大型星云都产生于超新星爆发。而确切地说超新星不是单个恒星的衰亡,而是整个星系的衰亡,只有衰亡的星系向黑洞的最后一跃,才产生出超过太阳百千亿倍的能量。恒星衰亡后变成的白矮星,不管大小,都尚有剩余能量,不能达到绝对零度,仍是正能状态(以2.7K为标志,其上为正能态,其下为负能态),所以不能变成黑洞。白矮星在星系的重力场中,依重力原则向银核聚集,待星系中所有恒星残骸都聚到银核后,重力(引力)作用使中微子全部聚向银心的同时,斥力作用将剩余正能物质全部膨胀裂变抛出。中微子核在外层物质膨胀绝热降温作用下,终于达到绝对零度,形成黑洞,原有的星系空间也收缩为零,物质达到最大密度的量子形态。人们所说的中子星、射电星其实就是黑洞。银核的物质为什么那么密集,正是星系演变过程中重力变化的结果。
人们一直不理解为何光速不变,有了空间场理论,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光作为纯能量形式实际也是最大空间形式,光辐射实际是能量在空间场中的传递。此处能量变化导致的空间变化会引起相邻的空间调整,这就是能量的传导。如水波是水分子对能量的传导一样,光波是空间场对能量的传导,它是瞬间作用,光速实际是空间调整速度,你不管在哪里测试它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存在超光速。
空间重力场还规定了不同质量和密度的物体所应占有的空间及在整个能量场中的位置。如一个恒星系统,它的范围远大于我们所知道的太阳系,星际空间中间线实际就是恒星系的分野,此处能量的稀疏,物质的松散,使得任何航天器都通不过重力场这一关,也就是航天器所携带的能量不足以使它摆脱重力场的束缚,它必然像彗星一样,还会回到太阳系内某一重力区。你要越过星际分界线,先需化作密度最小的等离子体,所以我也不相信任何关于外星人的传说。
几年来,我一直强调哲学宇宙观、整体性认识的作用,有人批评是“坐而论道”,要求用数学来论证,我曾在《波粒二象解》中回答过这一问题。牛顿的时代,人们先认识现象,再分析归纳,认识本质。在具体分析时必须使用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几何与微积分成为经典物理学的运算工具。爱因斯坦的时代,也需使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物理现象,非欧几何和统计学成为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数学工具。现代物理学走向大统一,不是要更新数学工具,而是要更新思维。是知性对立性认识阻断了通向统一的道路,所以要用理性,用黑格尔和老子的思想去代替旧思想。在人类认识的此一循环中,知性无法理解两极同一的自然本质,不得不借助理性思维。由于自然极限的存在,人类无法通过实验再现量子宇宙的发展进程,只能依赖于观察,从宇宙这个大实验室中得到新认识。我们有着足够多的实验数据和观测事实,面临着怎样清理诸种认识,确认真理的问题,这就必须依赖哲学思维。我的任务是提供一个新视角、一种新思维、一个新框架,数学工具完全可依赖现成的东西,并不需另起炉灶。我希望国人能率先接受老子的思想,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上做出重大创新,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用老子的大一统宇宙观来看世界,我们不但能澄清许多错误认识,使人类认识产生一个飞跃,而且可以统一人类认识,人法天地,是人类发展之必须。一个统一的人类认识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人类的凝聚力量,使人类智慧更多地用于认识和利用自然力上,大大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这个认识的一体化,是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反映和内在要求,它标志着人类走向大同的开始。过去,我们想以人为干预社会发展的形式建立大同社会,逆自然规律而动,不能不遭到失败。今天,我们以效法自然的形式去建立大同社会,就必然可望成功。“道法自然”既是正确认识的开始,也是成功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3-2005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顿伟大

牛顿伟大
王紫馨(方悟)   2005.3.5
今年是“国际物理年”,虽然主要为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但在谈爱因斯坦的时候不要忽略了牛顿,经典物理是近现代物理存在的根基。
经典物理体系是牛顿所建立的,它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如果我们把日心说看作第一次科学革命,牛顿力学就是第二次科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第三次科学革命,现代人接力赛,应进行第四次。牛顿总结和发展了其前的几乎全部重要科学成果,做了一次大综合、大整理,使自己的理论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标志(爱因斯坦的革命同样产生于大综合,二十一世纪的人类需要新的大综合),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顿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也成为科学研究者的楷模。
牛顿的科学观是因果观,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力与力的因果性,它成为经典物理的纲领,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未脱离这一框架。有人认为场的概念摆脱了力的概念,实际上电磁场和引力场中的运动变化仍离不开力学原理。在牛顿力学中,只要知道质点在初始时刻的位移和速度,就可预言其后的运动状况,它使我们看到了因果关系的完整链条,揭示了物理世界的实质。他认为天体运动的原因是万有引力,据此合理解释了各种天体的运动。我十分赞赏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前言中写的话“……哲学的全部责任似乎在于——从运动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界中的力,然后从这些力去说明其它自然现象。”我们许多人好在哲学上高谈阔论,却只知讲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谈来谈去,也只是生活感悟,不知道哲学的全部责任是什么。另外一些人虽然热爱科学,却缺乏哲学头脑,对一些问题死钻牛角尖,不能从高处去纵览全局,在局部、支节上纠缠不休。我在网上发文,哲学网站让你去科技论坛,科技论坛请你去哲学网。环保主义者讨论敬畏自然,却反对你讲尊重客观规律,讲科学认识,认为你这个理性主义者破坏了他们对大自然深厚的阶级感情,令人无奈。
我曾在《十六律》中把牛顿四定律列为绝对真理,并指出它们的自然哲学意义,并把四定律转换为大一统定律——空间重力场定律。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表物体运动与太空中星球的运动统一起来,形成大一统体系,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地法天”,循人、地、天的层系关系去寻求大统一才是“华山路”,才能有所创新。老子作为人类辩证思想始祖,非常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思想方法,同时也指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同层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法自然者认识能力最高,其次法道,再次法天,法地下之,法人者认识能力最低。依据老子思想,我曾反复说明:宇宙是一个具有界度层系特征的有机整体,遵循统一的规律,普遍共性(绝对共性)支配着万事万物,人类探寻大统一规律必须循着人、地、天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才能到达顶级。把自己的认识局限于“人法地”,甚至仅局限于“人法人”,就永远只能处在低水平上。作为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后人,科学界虽拥有了比前者更多的科学知识,但却未掌握前人的思想方法,仅知“法人”、“法地”者占了绝对多数,这是百年来未再出现科学巨人的根本原因。牛顿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超越了一般人“法人、法地”的思维层次,跃进到“地法天”的阶梯上,把地上的运动与天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才以大综合方式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爱因斯坦能超越牛顿,从认识方法说也是从“地法天”上升到了“天法道”阶段,虽然这个前进并不彻底,仅迈上了半个台阶,未达“天法道”的至真之境,依然做出了巨大贡献。今人欲超越前人,仍旧只能沿着这条路径,完成“天法道”并前进至“道法自然”,最终获得“自然之道”——大统一规律,其秘诀在把万物归三并二合一,完全抛弃“一分为二”的形而上学认识方法,走同一之路。牛顿时代至今,三百多年过去,人们对此并未深刻理解,还是习惯于把牛顿力学定律——天地大统一的定律,仅用于地面运动,而不擅用到宇宙中,只把万有引力定律看作天体运行规律,使其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燃烧现象在宇宙中没有氧化过程,也没有一定的温度限制,但氧化说无视这一点,仅以地表重力条件定义燃烧,无法使地与天的运动统一起来,这是许多人不如牛顿之处,我们不赞同核聚变假说,不仅因为它违反了牛顿力学第三定律(对应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律),也因未在地表看到核聚合现象。高能宇宙射线产生一些重粒子,并非聚合,那是中微子穿越一些物质原子的瞬间反映,中微子离开原子空间,这些重粒子立刻消失,我们就说它衰变了,实际是中微子引发了被穿物质原子的裂变反应(中微子质量加入,违反了能平衡律,便以裂变方式回平衡态)。我们搞不成聚变,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违背了自然之道,凭人为想象去做客观世界没有的事。以地推天,恒星中也同样不会存在聚变过程。牛顿把天体运动与地表物体的运动密切联系起来,把它们视为同一性质的问题,给我们树立了研究科学的榜样。
牛顿方法的一个特点是对复杂现象善于简化,从而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这就是归纳同一的方法。例如:宇宙中星体的相互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每个星体都是一个引力中心(宇宙作为空间重力场,大尺度均衡,各向同性;小尺度不均衡,各向异性,每个能量区或能级区都各有重力中心,即引力中心),是多元层级系统。太阳系各行星“既不完全在椭圆上运动,也不在同一轨道上旋转两次”,它是椭圆轨道上的螺旋进动。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后,许多科学家都去探讨行星椭圆运动的原因,当其他人还在各自的领域中忙碌时,牛顿高瞻远瞩地做起了大综合的工作。牛顿以其独特方式从地球引力入手,把引力对地表物体的作用引伸到月球。他根据伽利略对抛掷物的研究,把初速度逐步增加,当达到一定值时抛掷物将沿着圆周轨道绕地球旋转,因而认为月球绕地球旋转就是这样的抛物线运动,抛射力是离心力,向心力就是引力,天地运动是同一类运动,是具有共性的。引力即是重力,这一点牛顿早就意识到了,在谈到自己1666年一系列重要发现时说:"这一年里,我开始想把重力推广到月球的运行轨道上去,在求出了在内球面上一个旋转的小球对月面的压力后,我就从行星运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的开普勒定律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后把使月球保持在它轨道上所需要的力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做了比较,发现它们近似相等。"实际上,引力和重力不是近似相等,而是完全相等,就是一回事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为前提,也认为空间具有重力结构,引力即是重力,万有引力定律很好地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为什么只是近似地遵守开普勒定律(开普勒忽略了一些细节变化)。
牛顿对哲学宇宙观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非常重视,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章中提出了四条哲学推理法则,这四条原则实际告诉我们怎样去寻找共性,告诉我们先归纳、综合,再演绎、分析,而我们许多人因缺乏哲学知识而忽略了它的指导意义。
仿穆斯林在祈祷时的赞词“真主伟大”,我也赞颂“牛顿伟大”。关于牛顿四定律,我要陆续写的文章便是:伟大的一定律——力平衡就是能量守恒,伟大的二定律——重力加速度即是空间收缩度,伟大的三定律——力相互作用实际是力对应作用,伟大的四定律——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3-2005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作用力对应同一律

伟大的作用力对应同一律
— 赞析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相互作用律 —
王紫馨(方悟)     2005.3.10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谓相互作用是说物体既施力也受力,从效果看,受(施)力物体要产生宏观或微观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状态,产生运动。力是矢量,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牛顿通过分析惠更斯、笛卡儿等人对碰撞问题的研究,从动量守恒定律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在《原理》中他表述如下:“每一种作用都有一个相等的反作用;或者,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等的,而且指向相反。” 我们现在的表述是:力在两个物体之间从不同角度看,分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设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为F和-F,这个定律用公式可表示为:F = -F (我把小撇去掉是从同一思想出发,-F′和F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力,而实际上,它们是一个力从不同角度去看)。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作用力的性质,描述了力的相互作用,称为力相互作用定律,它指出力从来就不是单方作用,向一个物体施力,施力者也同时受到反作用力,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正”与“反”的对应关系,由一个力所产生,所以我又称之为作用力对应同一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平衡力的关系相近,许多人常常弄混,但这两对力之间除了“等大、反向、同一直线"的相同点外,还存在着许多本质的区别,一般归纳为三点:同时性、同质性、相反性。这三点,人们并未说透和完全理解,我重新归并为四点如下:
第一:二者条件不同,对象不同。作用力产生在两物体间,是两者关系;平衡力产生于三物体间,为三者关系。如天花板下用绳子吊一个重球,重球受到的向上的力是拉力,即弹力,由绳子产生;向下的力是重力,是引力,由地球产生。拉力与引力抵消重球静止,处平衡状态。绳、球、地,为三者关系。以手推车,同时产生二力:一是推力,方向为车;二是斥力,起反推作用,方向为手,手和车是二物关系。
第二:宇宙万物作为整体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不是分开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同一的,是一体关系,手心手背连在一起,不可分割,分则同失,同时性和同质性都反映了力的整体性质。作用力是一个力,所以才同质同存,决不能把它看成是两个孤立存在的力,一分为二的认识方法不符合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反映这一存在的辩证法同一律,许多人总用形而上学分割性思维看问题,引出诸种错误认识。平衡力是两个作用力,由不同物体产生,所以它是孤立的、分离的,不具备整体性和同时性。这两个力性质不同,一个力失去,另一个力仍在,物体仅失去平衡。前例中,割断绳子,拉力消失,但球的重力仍在,所以球必会下落。
第三:牛顿力学称为运动力学,作用力为运动力,而平衡力为静止力。当力作用于某一物体时,它的二力平衡状态就被打破,或多或少地发生宏观或微观的状态变化,平衡态无状态变化。
整体性(统一性、无条件性、联系性)包含着非整体性(局部性、条件性、区别性、视角性),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反之亦同,对应同一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这一性质。由于力有方向性,当我们从内部不同角度看一个力的作用时,它就必然有双向性,会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变化。平衡力是从外部看力的作用,两物体的力的作用在第三个物体上相互抵消,第三个物体不发生变化。
第四:施力必做功,做功必有能量转化。宇宙是能量世界,一切物体都是不同能量形式,做功必耗能,耗能的实质是其他能量形式最终都转化为热能。平衡力相抵消,对平衡物来说不耗能,没有能量变化。
一些人不理解任何力都是相互作用力,提出没有反作用力,第三定律不成立的观点。他们认为我打别人一拳,别人不还手,哪有反作用力,这正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他们把一个力的两面性看作是两个孤立存在的力,你来我往才成立。他们不知道你打别人一拳时,反作用力已同时产生,只不过并不表现为别人还你一拳,而是就作用在你的拳上,并通过上肢传导到全身直至脚底。如果你站在一个磅秤上打旁边人一拳,指针原本指向体重70公斤,观测的人会发现指针在拳击中别人的同时偏转向更大的数值,其与体重数值的差额恰好等于你拳击别人的力度,这是最简单的实验。这种错误认识在专家们看来似乎不值一提,但专家们所犯的大错误的性质和根源却与此相同,都是把一个力当成两个孤立的力来看,如在一切涉及引力和斥力的问题上。
引力和斥力,收缩力和膨胀力、向心力和离心力都是同一个力的不同表现,但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却把它们分开看,谈引力时不看斥力,谈膨胀力时不考虑收缩力,其典型例证就是星云假说及大爆炸假说。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虽然仅是太阳系起源说,但实际也是大爆炸假说的源头。康德认为“天体在吸引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星云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凝聚成更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中心吸引物质最多,形成太阳,外部微粒向中心下落时相碰撞改变运动方向,变成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而形成新的小引力中心变成行星。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原始星云是灼热的气团,在冷却中收缩,在中心引力和离心力作用下,形成星云盘,在引力收缩中,每当离心力与引力相等时,就有部分物质留下形成绕中心转动的小环,最后中心凝聚成太阳,小环凝聚成行星,卫星形成同理。星云假说现仍被多数人所接受。力是成对存在的,康德星云中我们只看到引力,斥力哪里去了?当引力最强的时候,斥力也应最强,你那个引力中心如何形成?超新星星云中的中心有高密度的射电星,其引力是相当大的,星云不但不收缩,反而膨胀,强引力产生强斥力。在所有的星云中我们都观察不到团块结构,星云内外的区别仅在密度不同,碰撞说难以成立。如果星云外层微粒因引力向中心下落,那么星云中的所有微粒就应是统一的运动方向,都朝向质心,怎么会有不受引力作用,朝其他方向运动的微粒,而且其力量竟大到超出质心引力,能改变其他微粒的运动方向?拉普拉斯星云的灼热气团是怎么形成的,谁给它提供了热能?它是原子气团还是等离子气团?宇宙中的等离子体星云有的达到2.7K能量守恒值以下,也未见其收缩,等离子体的许多性质我们至今未能全知。星云收缩为什么不收缩成球而成盘状,引力在南北极方向缺失了什么,为什么不均衡分布?黄道面上是引力大还是斥力大?引力收缩为什么时大时小,为什么不能把小环收缩到质心,小环是怎样形成的?从观测事实看,星云假说太假了,且皆抛开与引力同在的斥力,不足以说明恒星系的产生。
用牛顿的因果观我们首先需向上溯源,问一问星云是怎么形成的。从古至今,在天文观测中,从未找到星云聚合为星球的实例,也未观察到无数星云中有哪一个有丝毫收缩的迹象,我们只看到膨胀中的星云和超新星爆炸形成星云,这一切说明稀疏的星云是由更高密度的物质膨胀形成,在超新星爆发时,同一个力产生双向作用变为两个力,斥力使星球外层膨胀为星云,引力使星核收缩成射电体——黑洞。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律说明一切能量转化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只存在熵增加,而无熵减现象。膨胀产生的星云不会再度收缩为高密度物质,这是自然法则,你循着因果链条向上追根溯源或向下推算合理演变,就会发现许多理论假说的虚幻性。
例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理论把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看成是熵减,就违反了不可逆时间律。所谓人类发展是从无序到有序,仅是从社会组织性出发,没有理解牛顿对应律所指出的作用力也是反作用力,进化从另一角度看也是退化,有序的另一面也是无序。东方辩证思想之祖老子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老子.三十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皆是由生到死的过程,发展越快,离终点越近,这是熵增原理的哲学表达。人的愿望既然是长寿,让和谐事物长存,就应尽量延缓发展,才能达到长存、长寿的目的,才合乎天道。我们现在讲可持续发展,也是想走人类长存之路,那就要尽量少破坏自然环境,减缓熵的增加。
大爆炸假说的不合理有着同样的特点,除了绝对无限观和否定一切物理定律的有效性的荒谬外,否定力的相互作用也是错误之一。绝对无限的矛盾在它没有终点,为什么在某一点上突然由无限引力变成了无限斥力,谁能说清?既然密度、温度、压力都可以无限大,它就只能用无限时间去追逐无限空间,这个过程中途突然改变,原因何在?牛顿对应律指明了引力与斥力同在,有多大的引力就有多大的斥力,爱因斯坦用相对论的“速增质增”原理给予了演绎说明:物体运动速度越快,代表它对质心天体的离心力(斥力)越大,而斥力增大的同时,质量所代表的重力也在增加。重力由引力产生,重力就是引力,质增就是引力加大,牛顿也这么看,否则就不会通过地表重力现象推及天体运动,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为什么我要赞颂牛顿,赞颂三定律,是因为他天地同一的思想远远超越了现代人类的一般意识,三定律突出体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同一性和整体性,而人们知性思维的分离性却限制了对这一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力有相互作用,但在原理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却排除相互作用。恩格斯讲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实,事物正是靠相互作用联系的,所谓相互联系就是相互作用,就是力的双向作用,整体性和统一性都来自相互作用。科学界普遍认为牛顿运动定律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物体的高速运动则遵循相对论力学的规律;微观粒子的运动遵循量子力学的规律,这一看法反映力学规律的普遍意义还没有被人认识。牛顿力学定律在宏观和微观、高速和低速条件下都适用,我在本文及其他文章中都用到了牛顿定律,如《波粒二象解》中就指出:“顶级公式“E =-E ,这个公式早就隐含在牛顿的第三定律:F = -F' 中。” 反过来看,作用力公式正是能量守恒公式在力学中的具体体现,能量转化正是在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在牛顿四定律中,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用得最多的是惯性重力平衡律,最受忽视的恰是最重要的相互作用对应同一律。三定律是牛顿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它深刻反映了宇宙的自然之道,这一点,连牛顿本人都未能深刻认识到,对应同一的辩证真理是受知性束缚的世人所最缺乏的,老子所说的“玄”,即是深刻性。“玄”的本义为黑色,黑色是最深的颜色,所以它又衍生出深奥、深刻、深入的含义。真理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存在于现象中,包含现象内,所以毛泽东讲“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不深入进去,怎能抓住事物本质!老子讲“玄之又玄”,不是故弄玄虚,不让人理解,而是在大声疾呼:想要认识世界本质的人们那,深入再深入吧!唯此才能获得真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6:59 PM , Processed in 0.0788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