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4|回复: 0
|
今日神州:中國戲劇之王誕生400年。。。
[复制链接]
|
|
今日神州:中國戲劇之王誕生400年
香港首部3D色情電影《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在香港票房大賣,還在全球多個大城市上映。這是以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作品《肉蒲團》為腳本的高成本巨製。
今年適逢李漁誕辰400週年,有外國人形容,李漁是東方的莎士比亞,有中國學者更指,他們雖處同一時代,「但李漁的多才多藝和對世界文壇的貢獻無人可比,莎士比亞可算是西方的李漁!」
正如《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在香港掀起旋風一樣,李漁及其作品,也越來越成為炙手可熱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在中國文化史上,李漁相當特殊。一方面,他著述宏富,留下600萬言膾炙人口的戲劇、小說以及理論文章;另一方面,他備受爭議,飽受詬病,被認為是一個人品人格有問題的小人。
1611年,他出生在浙江蘭溪夏李村,本名仙侶,字謫凡,號笠翁,後改為李漁。年輕時,他醉心於功名,24歲考中秀才,4年後再赴杭州參加鄉試,不幸落第。
不過,明朝當時已在風雨飄搖之中,他於是隱居夏李村數年,等時局安定下來,1650年舉家搬到杭州,開始了文壇生涯。
李漁一生創作十分勤奮,留存的著作包括劇本、小說、散文、理論等。他是中國第一個建立系統的戲劇理論的戲劇家,堪稱中國戲劇理論始祖,比法國著名文學家狄德羅的戲劇理論體系早100年。
李漁的代表作《閒情偶寄》是中國古典戲劇理論集大成著作,其中關於導演的論述,更比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兩個世紀,是世界戲劇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導演學著作。
如今,中國商人們紛紛以李漁及其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物名為商標,像是浙江出現了蘭溪芥子園酒業公司,還有李漁賓館、仙侶酒家、李漁初中、李漁布鞋等等。
成賓館學校商標
在香港,早於1991年,由麥當傑任導演的《玉蒲團之偷情寶鑑》,引領了香港三級片黃金時代的風潮,「玉蒲團」就是根據李漁小說《肉蒲團》改編的。
1980年代,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漁全集》成了最暢銷的圖書之一,至今已連續3次再版。在李漁故里蘭溪夏李村、蘭溪芥子園、蘭溪圖書館和金華雙龍洞都分別有李漁塑像。
由蘭溪故里引發的李漁熱,還將他搬上了電視和舞台。中央電視台與浙江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攝製了6集連續劇《藝苑情長李笠翁》,李漁首部劇作崑曲《憐香伴》去年已在北京上演。
蘭溪市李漁研究會會長李彩標說:「李漁生前為世人不容,死後為世人不識的局面,終因海內外李漁熱的再度興起而得到改變,李漁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李漁研究會原會長趙文卿說,他在南京的芥子園被譽為園林藝術的經典,他編輯出版的《芥子園畫譜》成了中國畫的教科書,「以前有外國人說他是東方的莎士比亞,現在可以說,莎士比亞是西方的李漁」。
妻妾成群組戲班
蘭溪市李漁研究會副會長李彩標說,使李漁飽受詬病的,是他的私生活。
李漁妻妾、兒女、奴僕數十口人,光靠賣書無法維持生活,於是他把妻妾組織成立家庭戲班,自編自導,由妻妾婢女表演,竟成當時一絕。
李漁56歲那年遠遊西北時,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守送給他一名喬姓13歲少女,該女聰慧過人,李漁所編劇本,她演什麼像什麼,讓李漁十分傾心。
不久,在甘肅蘭州,又有人送李漁一名王姓少女,該女扮相極佳,尤其擅長男粧,與喬女搭檔,簡直天衣無縫。兩人即成了李漁戲曲事業的家庭戲班台柱。
在李漁調教下,喬、王兩人迅速進入角色,紅遍大江南北,讓戲班轟動一時。李漁的固定主顧是各地的富豪、官員,靠給他們唱戲獲賞賜,這也備受後人爭議。
不過,六七年後,喬、王兩人均於19歲時相繼病逝,李漁悲慟欲絕,作《斷腸詩》30首哀悼。1676年,李漁回到杭州,翌年去世,享年69歲。
打官司,反盜版
當年,李漁是「暢銷作家」,他的作品只要在杭州市場上出現,馬上就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書商盜印。
明末清初,印刷業發達,很多書商靠翻刻各種典籍發財。當時沒有版權局,眼看著自己的文字替別人換來大把銀子,李漁四處奔走,查找源頭,與人打官司,終於成功查處了一起嚴重盜版事件:他的書還沒正式出版,盜版書卻已上市。
為打擊盜版,李漁全家搬到盜印最猖獗的南京,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書屋,名為「芥子園」,取「芥子雖小,能納須彌」之意。全部作品都在自己的書舖印刻。
他還改造印刷技術,注重裝幀設計,又重新審定編輯了被他稱為「四大奇書」的《三國誌演義》、《水滸全傳》、《西遊記》、《金瓶梅》等,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後來「芥子園」書舖屢經轉手,但李漁奠定的良好傳統一直保持,使芥子園成為清朝出版業的著名品牌,沿襲200多年,當下的很多圖書收藏者還都以收藏到芥子園印行的圖書為榮。
禁書變了香港色情片
電影《3D肉蒲團》根據曾被禁的「黃書」拍攝,但這部作品其實在李漁著作中並不特別出色,名氣大是來自於數次被禁。
像歷上其他禁書一樣,封禁往往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偏要找來讀讀。除《肉蒲團》外,李漁在當時創作的《憐香伴》、《玉搔頭》、《無聲戲》、《十二樓》等作品,都暢銷一時。這些作品故事性強,寫人寫性不再隱晦,甚至刻意誇大性描寫。
明朝1644年滅亡,其時李漁33歲。他前半生屬於明朝,後半生屬於清朝。清朝前期留下過許多著名的文字獄案例,這種情況下,知識分子寫什麼都容易犯忌,只能寫風花雪月。
他的小說重在勸善懲惡,同情貧窮的下層人物,歌頌男女青年戀愛婚姻自主,譴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批判假道學為主題,受到讀者的歡迎,成為搶手貨。
後人在評論他成就時,稱《無聲戲》、《十二樓》兩個短篇小說集是清代白話短篇小說中的第一人。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