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悍马 于 20-10-2011 11:13 AM 编辑
地产投资-短期投机vs长期投资
(短期投机)投机产业赚到钱了,然后呢?
近年来,产业投机的爆发力,渗透了每一个阶乘的人,不管你去什么地方最火爆的话题并非港星锋芝婚变事件,而是谁谁又卖屋赚大钱,哪里又有什么新的产业发展。凡事讲求速度的今天,炒楼来高速资本增值暴富已成为一般市民力争上岸的捷径,靠着产业买卖两年内成为百万富豪例子的暴发户剧增。当然也有人买楼收租,可是比起其它地方如马六甲,槟城租金都是众所周知的偏低,很多人觉得买楼转手赚的分分钟都会比收几年租更快更多。所以趁着目前低息的环境,买卖房产就比其它产业投资策略更受欢迎了。
可是在顺风顺水,买什么赚什么的乐观气氛之下,产业投机赚钱背后的盲点与风险又有几个人注意到呢?以下我举个例子。
大家都明白地产投资的优点是杠杆或Leverage,2008年如果一个典型受薪投资者Robert原始投资额是RM20K,根据本身的薪水能力用来付头期10%买了200K的产业。以当时的银行利息算大约每月还银行RM900多。(薪水只是RM2700)
没想到三年以后屋价起到RM500K,扣掉所有费用劲赚了RM300K。原始投资额三年里从RM20K变到RM300K。Robert又惊又喜,决定卖了。Robert手上拿着RM300K,想要再接再力,趁产业市场还很热时又插一脚以期望投资再翻几倍。但是找来找去却发现RM200K都没屋买了,只有较远较偏僻的地方才可能找回,可是那边不是很发展,Robert又不熟悉那边的环境。所以决定找回本身较有把握的地点,因为他知道买产业最重要的是地点,地点,地点(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兴致勃勃看了几间房产之后,他发现到本地的产业也都起到RM500K以上了,原来不只是他投资的屋子涨价。几个月后他开始有点烦了,后来他看到不远处JalanBesar有一间蛮合意的屋子要买,要卖价RM550K。这时Robert很心痛,因为以前刚买第一间屋前有看过这间,当时只买RM230K,后来卖掉给别人。现在竟然要以超过双倍的价钱向这位新屋主买。他吞不下这口气干嘛要给人赚?所以决定不买。他认定一定会找到便宜屋,就开始去拍卖。在拍卖场里,像他那样渴望买屋赚钱的人比比皆是,拍卖屋子出价决不手软。在竞争下不见得会拍买到什么便宜货,反而越炒越高甚至超越市价。不久后Robert开始急了,看着手握着的巨款慢慢贬值,考虑一阵子后决定回头去买JalanBesar的屋子。那知屋主告诉他已有人offer他RM620K了,他还不打算卖。现考虑RM700K才卖。
糟糕了,Robert开始后悔了,早知就不卖本身的屋子。现在除了买较低级的屋子,也买不回水准像以前所拥有的屋子了。因虽然屋价起但单靠本身的入息也不能背负更多债务去买更贵的屋子,他薪水只起一点(RM3000)。而且又花了一大笔律师费和其他杂费, 白走一趟了。 除非你是财务背景强,有能力越玩越大,让资金一直转大下去,否者一般市民大多卡在这瓶颈。
以上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Robert是虚构的,但故事内容绝对是真的,以下赚到钱以后的后续选择也是根据我顾客的经历所整理出来的。这是现在大多数在这几年里炒房赚到钱的后面对的问题。如果是像以上的例子的话,
那。。。。
1)
你有RM20K,
那你可leverage到RM200K (90%贷款)。
但当你赚到钱时(如RM300K),你还能以RM300K leverage到 RM3Mil 吗?如不能,或决定付更多头期钱,那就失去买屋子投资所拥有的优势了,既 Leverage.
2)如以RM300K分成10分,各用RM30K作头期买10间产业租人你敢吗?银行能借吗?租不出或难收租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当你买多间屋子后你将背负重大的债务负担。这样的产业投资就变成不可失败的计划了,一失策分分钟就以破产收场。1997年就是很多人因为过度投资于产业而告破产。
3)跟别人合名,分散买产业。赚钱时就好,当亏钱时呢?是否每个人都愿意平分亏损?利息起时要增加供期投资伙伴拿得出吗?人多意见就多,到时候你就很烦了。
4)停止投资,享受所赚到的钱?财富是累积下来的,用钱滚钱才是上上策。一停下来钱就完了。
5)也有人把所赚到的钱投资其他地方如股市,生意上,或其他管道。但我们要讨论的是房产投资所以就不另作评论。
6) 那是不是长期投资比较好,握住房产不放,尽量买就对了,反正屋价一直升?不用又买又卖浪费了律师费?
欢迎大家分享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