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4-2011 10:50 AM 编辑
粵語的源流
吳偉榮 2010 夏
最近閱讀了我們的校友江仁台, 發表於清華大學的大作,非常佩服,除了笑話故事, 我想我應該寫更正當的東西。下面的文章,雖然增加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但都是真實的歷史。
當我回到我父親的家鄉信宜,發現那裡的粵語很古老。然後找到我同鄉羅康寧的語言研究,他曾經首次提出"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得到語言學家的公認是一個重大發現。古代廣信在西江中部, 後來稱廣信以東爲廣東,廣信以西爲廣西。
為什麼粤語在西江中部形成? 跟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南下,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又有什麼關係?
趙佗派1萬5千名未婚女人為軍人補衣服? “百越”二字是漢語? 百越首領的名字叫"123"?
孔夫子講學說什麼話? 跟老婆說什麼話?
龍母的故鄉在哪裡? 古百越跟台灣土著有什麼關係? 有興趣請閱讀下文。
雅言,正音,官話
雅言的概念始見於“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音韻學家鄭張尚芳稱之為“中國古代的普通話,” 並指出:“孔夫子比東漢早五百年,但上古音變化慢,音韻體系相差還不太大。”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語言不一,互相交往則使用雅言。如要官員不會說或者說不好雅言,交往時就必須帶會講標準雅言的“象胥”(翻譯)。不僅官方交往如此,文人講學也是如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李斯作小篆作為天下文字的規範,實行“書同文“,雅言地位也就相應提高。
中原一帶幾乎每個皇朝建立後,都進行一次“正音”,即對字音定出統一的官方語言(官韻), 經過行政手段強制推行,“官韻”便成為民族共同語。而一次又一次的“正音” ,必然造成中原漢語多變的局面。同時,中原一帶又是歷史上, 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爭奪之地,游牧民族幾番入主中原,所帶來的語言與那裡的漢語互相衝擊,又互相融合,使中原漢語發生裂變,其中大的裂變有兩次。
第一次大裂變發生在晉至南北朝。先是五胡亂華,接下來是270多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鮮卑族入主中原,鮮卑語因素也就大量融入黃河流域的漢語,使原來通行於這一帶的“雅言”發生裂變,其聲母系統中的全濁塞音,全濁塞擦音變為清塞音,清塞擦音,舌葉音和舌上音均變為舌齒音。到北宋朝廷進行正音,為了把已經變化的中原漢語跟原來的雅言區別開來,故稱之為“中原雅音”或“中原正音”。
第二次大裂變發生在金元時期。女真族和蒙古族相繼入主中原,這些游牧民族所帶來的阿爾泰語系, 對中原和北方漢語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是原有的塞音韻尾全部失落,入聲從此消亡; 二是部分平舌擦音和舌頭音變為阿爾泰語系語言中特有的翹舌擦音; 三是兒化音在一些地區逐步產生。這次裂變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種新的方言 - 官話。明朝之後,這種新興的方言成為漢民族共同語,到清朝,則成為漢滿兩個民族的共同語。 民國以來又成為國語和普通話的基礎方言。
有一首唐詩“戲妻族語不正”可以說明這一情況:
呼十卻為石,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卻道是天因。
“十”與“石”,“針”與“真”,“陰”與“因”,在今天的普通話中都是同音字,而在古代雅言中,讀音顯然有別。
秦始皇五十萬大軍攻嶺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 秦始皇命令屠睢帶領五十萬秦兵下嶺南, 分五路攻打“百越”。與此同時,秦始皇派遣史祿負責運送糧餉,史祿率領士兵在湘水和灕水之間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來保障秦軍的後勤供給。
“百越”是古代南方土著自稱的音譯,其中“百”指人或族,“越”指水或海。“百越”就是“越人”,意爲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邊的人。這一語系在語序上有一個特點,是修飾語置于中心語之後。
秦南征百越遇到頑强的抵抗,土著部隊主要是西甌軍(西甌在現在的廣西), 所以歷史上也叫為"秦甌戰爭"。 初時秦軍殺了西甌的首領譯吁宋。但越人不肯屈服,逃入叢林推選出新的將領桀駿與秦軍對抗。後來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 發動夜襲大破秦軍,將秦軍統帥屠睢殺死。
《淮南子﹒人間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于宋,而越人皆入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尸流血數十萬。” 另見《漢書﹒嚴安傳》:“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曠日持久,糧食乏絕,越人擊之,秦兵大敗。”
"譯吁宋"這個首領的名字,歷史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說"譯吁宋"這三個字很可能是百越軍總指揮官, 在戰場上喊的口令,因為"譯吁宋"這個三個字, 和現在兩廣的壯語和的粵語"123"都很相似。西甌族是母系社會,首領也可能會是女的, 如冼夫人為嶺南地區的俚人首領,周恩來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秦軍受到重創後,只好讓另一將領趙佗改為守勢。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 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 派遣任囂、趙佗率領秦軍重新發動攻勢,很快擊潰了西甌人的反抗。
秦軍占領“百越”之後,設南海、桂林、象三郡。在歷史資料中記載秦軍(原是秦吞併六國的降秦軍)全部留在嶺南,與當地人融合, 是歷史上最早的一批漢族移民。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秦亡之後, 南海郡尉趙佗聚兵守五嶺, 割據南方,兼併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04年, 建南越國自立爲王, 國都位於番禺(今廣州市)。南越國境內的居民,大部分是屬於百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移民。
這些中原移民包括秦朝平定嶺南的軍人,為軍人補衣服的1萬5千名未婚女人(史記·淮南王安傳:"以爲士卒衣補"),以及秦朝強迫移居的“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等。這些漢人分多路入粤,最便捷的應是從洞庭、湘水越過人工鑿成的靈渠,順灕江或沿瀟水、賀江而扺達西江,然後散佈各地。
這一大批“徙民”當時究竟定居何處? 眾說紛紜。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時的番禺(今廣州市)一帶,仍是越人的天下。趙佗所任用的官員, 從丞相以下基本上是越人,就連趙佗本人,也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慣及語言,以便於統治。但是,在西江的中部,那裏的情況就完全不同,經過秦兵的一番征討,那裏的越人, 有的被殺,有的逃散,於是成爲漢族移民聚居之地。
西元前111年, 西漢滅南越國, 將嶺南分為九郡, 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西江中部蒼梧郡的廣信(今廣東封開和廣西梧州)。廣信是根據漢武帝“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旨意而取名的。在宋代,以廣信爲地標,廣信以東爲廣南東路,廣信以西爲廣南西路, 廣東、廣西之名由此得來。
廣信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在雷州半島),合浦(在廣西)出發,開闢了通往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外貿易, 以絲綢,瓷器,金屬器具,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鑑江-南江, 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 《後漢書·西域傳》: "大秦王安敦(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遣使自日南(今越南境內)徽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這是歷史記載的中國與羅馬帝國第一次往來。
當時漢族移民聚集廣信並南下徐聞,合浦,不是為了避難,而是衝著海上絲綢之路而來,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欲拔貧,詣徐聞”這則民諺便是很好的見證。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
粵語,廣府人稱為“白話”,英語稱為Cantonese。直至1934年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地圖•語言區域圖”(趙元任)才將它稱為“粵語”,作為漢語中的一種方言。有人因此而誤以為它來源於古百越語,實際上它的主要成分, 是秦漢時期從中原傳入嶺南的雅言, 雖它保存著某些古代百越語言的因素。
先前秦朝的墾卒, “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幷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立南越國時,也採用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幷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直到西漢滅南越國之後, 設立的交趾刺史部和交州, 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同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通過商貿活動, 雅言逐步通行於這一帶。中原的學術思想,由此交通孔道,向嶺南傳播, 廣信也就成為中原文化傳播的中心。以陳元,士燮為代表的一批經學家,在此著書立說,同時設館講學。
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就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早期的粵語。
從東晉起,中原的雅言受游牧民族語言的衝擊而變化, 通行嶺南的雅言雖然也吸收了一些百越土著語言的因素,但總體看較多地保存雅言的面貌。今天封開一帶的粵語比較完整地保存著, 古代的全濁塞音聲母和全濁塞擦音聲母,在漢語七大方言中是獨一無二的, 是古代雅言的活化石,在今天的廣州話亦已無存,也是粵語形成於廣信的重要依據。
後記
粤語在西江中部形成其雛形後,便借西江而向東西擴展。東漢末年,孫權的將領步騭佔領了廣信。接着,又攻佔並駐紮於番禺(今廣州市)。到東吳永安七年(264年),增設廣州(原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州治番禺。粤語的中心開始沿西江, 向珠江番禺一帶轉移。
晋朝之後,中原“五胡亂華”,大批漢人南遷。由於全國漢人的中心已經向東南方轉移,進入嶺南的漢族移民多數不再走湘桂水路,而取道粤贛邊境的大庾嶺。及至唐開元四年(716年),嶺南人張九齡有感於大庾嶺通道之崎嶇難行,召集民伕開鑿了梅關新道。此後,梅關—珠璣巷成爲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主要通道,珠江三角洲成爲嶺南漢族移民的中心,也就成爲粤語的中心。
由於粤語從其形成到中心的轉移都是憑藉西江—珠江,因此,它帶有十分濃厚的“水文化”特色。西江一帶土著拜龍母的習俗,至今仍然流傳下來。凡是靠近西江—珠江的地區,其粤語就比較接近廣州話;距離西江—珠江越遠,其粤語就與廣州話有着較大的差異。
在今天信宜的粵語中,有一種獨特的“變音”現象,將某些音節聲調的調尾念成特高,同時單韻母和入聲韻母都變為相對應的鼻音韻母。這屬於粘著型語言的因素,來源於古百越語,而漢語屬於孤立型語言。
語言學家認爲古百越語與“南島語”, 同屬於粘著型語系, 有着親緣關係, 而南島語的發源地在台灣。 於大約6000年前, 操南島語的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到台灣,大約5000年前,才開始從台灣南下擴散。嶺南土著自古以來, 就跟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各島嶼有着較爲密切的交往。
http://chinese-dialects.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22.html
|
|
|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1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4-2011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4-2011 10:48 AM 编辑
回复 2# ongtk
但你又不是在拜神,不是用你信不信来说的,而是你要拿出论据理证来说话的
这才是付合当今时代和文明的人所思考的方法 |
|
|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1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客家人厦大的刘先生说粤语的来源和一般人的理论不一样已经有几年或更久我不太记得。
如果我说买他的书来看这里又有人说我卖弄学问,所以我不管了。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4-2011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种自买关子,只有我知道,但不跟你们讲,的玄化表现,
也是中国人思维不能理性化,科学开放 和 附和普世价值的原因 |
|
|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1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你要我骂你连粤方言研究发生了什么大件你都不知道吗?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4-2011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4-2011 01:13 PM 编辑
回复 6# ongtk
我从这边一直只看到你那用上往下压的高傲的官爷口气, 但一个学理实据都没有供献到,
根本不是在平和和科学的的论谈, |
|
|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1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26-4-2011 03:18 PM 编辑
但这种自买关子,只有我知道,但不跟你们讲,的玄化表现,
也是中国人思维不能理性化,科学开放 和 附和普 ...--------------------
我从这边一直只看到你那用上往下压的高傲的官爷口气, 但一个学理实据都没有供献到,
根本不是在平和和科学的的论谈,
清池 发表于 26-4-2011 12:20 PM 
英雄所見略同 (笑)。
===========================
講到信宜話,我阿爸話
雀(小鳥) 讀若 jiang (獎-昂)
腳 讀若 qiang
爾啲可能就係所說嘅 “有一種獨特的“變音”現象......入聲韻母都變為相對應的鼻音韻母。"
p/S: 矛同高州人用 “鳥”字,此字讀若“屌”。“鳥其阿奶”其實係在處鬧人箇嗲。
|
|
|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1 05: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要做英雄就做英雄吧,学术界懒得理你们这些孤陋寡闻的天才
昨晚查一下,刘先生大慨11,12年前就发表了这样的论文,到目前还写差不多一样的论文,谁反驳了他我不知道。 |
|
|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1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27-4-2011 09:46 AM 编辑
你们要做英雄就做英雄吧,学术界懒得理你们这些孤陋寡闻的天才
昨晚查一下,刘先生大慨11,12年前 ...
ongtk 发表于 27-4-2011 05:27 AM 
我哋可能真係有啲孤陋寡闻。又不如 ongtk如此“博學多聞”。
不過我(哋)都知道喺学术界係非常重視“參考文獻”呢樣嘢嘅。
唔提供“參考文獻”係“学术界”係大忌。
清池呢句 “......这种自买关子,只有我知道,但不跟你们讲,的玄化表现....." 講得好,正正講中咗ongtk。
就如話 “劉先生” ,乜誰係劉先生?呢個同之前佢提過嘅“劉鎮發”又係咪同一人?
又話“大概11,12前”,係11年或12年咧?最矛盾嘅係ongtk話 ”昨晚查一下“,剛剛嘅時點解會唔確定日期?來源有問題?
又, 劉先生發嘅“論文”叫乜嘢名?何處(期刊Journal)發?
“学术界”講求“參考文獻”係要方便大家作跟進參考,睼下係咪有人”誤解““歪曲事實”或”冒充“。
每一篇正式出版過嘅文章都會有記錄,只要你能寫出來源,人一定會搵(找)到。 |
|
|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1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研究粤语没上中港台甚至新和美国大学读研,为什么我03年能买到这样的书你不能呢?写信给教授您的书绝版了,二手的要二百美金,教授说“just save some money and buy it".
根本是自己的问题不要上来怪别人 |
|
|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1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研究粤语没上中港台甚至新和美国大学读研,为什么我03年能买到这样的书你不能呢?写信给教授您的书绝版了 ...
ongtk 发表于 27-4-2011 12:05 PM 
ongtk又耍佢嘅“無頭東東”伎倆。
佢連最基本嘅“參考文摘(reference)要點寫都唔識,虧佢重好意思用“學術界”呢個字眼。
真係當我o地係lulu.大鄉里唔識嘢乜。
其他嘅唔講,就講上高嘅
1. “这样的书” 係乜嘢書咧?
2. “教授”,又係乜水?
書唔一定下下都要話買嘅,可以上圖書館借或查閱,條件就係一定要知道呢本書嘅【作者】【年份】【書名】同【出版社】
宜家重好,有“ 國際標準書號(ISBN)”就得,全世界都通用。買書定書亦好方便。 |
|
|
|
|
|
|
|
|
|
|
发表于 8-5-2011 0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广东话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